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了解電波拉皮的原理

了解電波拉皮的原理

將頻率600萬赫茲的以無線電波均勻、準確地導入及加熱皮膚深層,使支撐起皮膚的主要結構成分---膠原蛋白新生,膠原蛋白不斷地持續重組,進而達到緊緻肌膚、雕塑臉部輪廓及維持長時間的緊實效果。在加入皮膚的同時,專利的治療探頭可以冷卻表皮溫度,因此表皮層被周全的保護而不會有傷口。喬美診所 醫師群表示,適用對像年紀介於35~65歲之間,皮膚會因為膠原蛋白漸漸的流失,造成皮膚支撐力不夠,臉部、眼皮、頸部、上手臂或腹部皮膚逐漸出現皺紋及鬆弛。安裝心臟節律器者不適合做電波拉皮,若懷孕或治療區有皮膚疾病者,以及有注射皮下填充物者,請先詢問您的醫師何時才適合做電波拉皮。治療後,皮膚底層的膠原蛋白治療後會自然增生,隨著膠原蛋白持續不斷的重組,皮膚緊緻與塑形的效果多數人可於治療後2至6個月內漸進式的感到緊緻效果。隨著歲月的流逝,治療後的緊實皮膚依然會自然的漸漸老化,但以醫學研究顯示,效果至少可以維持2年以上。治療區域需要加強保溼與防曬的工作,另外治療後一週內請不要用超過體溫的熱水洗臉、洗三溫暖與泡溫泉。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冷因性蕁麻疹,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蕁麻疹,佔慢性蕁麻疹的5.2-33.8%。患者在接觸冷水或食用冷飲數分鐘或數小時後,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蕁麻疹。有些病患在冷水浴或游泳後,甚至會發生頭痛、胸悶、低血壓、暈厥。如食用冷飲如冰水或啤酒後也會誘發咽喉水腫。它可分為二大類:可以是後天或遺傳性,前者較常見。先天性冷因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兩種,包括遺傳性家族性冷徵候群,表現方式又分為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以及家族性冷因性自體發炎徵候群。前者接獲冷後9到18小時發病,常留下色素沉澱。後者約1到2小時發病,但會有眼結膜充血、發燒及其它全身症狀,成因是CIAS1基因異常,引起IL-1釋放。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發生率為0.05%,主要在年青人產生,五年內約有五成患者自行痊癒或改善。診斷方法粗略可以將冰塊放置前臂上,90%的病患10-20分鐘內會出現膨疹,稱為cold-contact stimulation test,但有時患者呈陰性測試結果,需在特殊環境下才會誘發。更精密法可用特殊裝置,此儀器可調節設定不同溫度於前臂作測試。此外血中可能出現冷凝蛋白、anti-lamin B抗體、C1-esterase inhibitor下降、C4下降。研究中有近7成出現IgE抗體增高,而抗IgE抗體、異位性體質也較多。有些患者是因感染幽門桿菌、toxoplasma 、昆蟲叮咬、食物、藥物而誘發。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依成因,又可分為至少五種,除以上的常見典型案例,還有四種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包括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delayed cold urticaria,24小時後發疹)、冷依賴性皮膚劃紋症(cold-dependent dermographism, 皮膚預冷後才會產生)、冷誘發性膽激鹼性蕁麻疹(cold-induced cholinergic urticaria,冷的環境下運動產生)、全身性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systemic atypical cold urticaria,特殊環境下誘發全身性症狀)。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治療上先找出誘發的溫度,以避免冷為主,之後則是用高劑量抗組織氨。嚴重時可投予白三烯抑制劑、環孢黴素、類固醇及給予epinephrine 。懷疑與感染有關時,也有人給予高劑量盤尼西林治療,用法是每天口服pnenoxymethylpenicillin 1 MU共2-4週,每天肌肉注射benzylpenicillin 1 MU共20天,及每天doxycyclin 200mg共3周。其他治療方式包括冷減敏就是逐漸洗冷水產生耐受性,還有塗抹辣椒素。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皮膚前期癌,顧名思義是日光(紫外線)照射所引起。雖然明為前期癌,但真正會轉成侵入性癌症,也就是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不高,在不同研究中1年轉成癌症機會由不到0.1-1%都有報告,10年則為10.2%,及16.86%。在Marks的一份研究中,追蹤616位患者4717個病灶12月,有11個最後診斷為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惡性率0.24%,但因未作精密照像比對,因此不確定是否真是轉變,還是新形成。在隨後更精密比對中Marks發現追蹤五年,其中有4%是新形成的癌症而非轉變而來。也就是說轉變率不到1/1000,但因原本病灶就可能誤診,也許原本就是癌症,因此可能癌化率更低(Lancet 1988, i, 795-7))。相對的,在12月的追蹤後,有21% - 74%病灶會自行消失。日光性角化症的外形上多數呈面表面角化異常,底部微紅,病理上又分為委縮型、增厚型、色素擴散型、增生型、苔癬型及類波文氏型。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採用冷凍、電燒或光動力治療,也有塗藥如5-fluorouracil、imiquimod及外用diclofenac (NSAID)的方式,但單純好好防曬也可能消退。

外用焦油治療多種慢性皮膚病

外用焦油治療多種慢性皮膚病

焦油是一種古老的皮膚科外用藥成份,使用已超過百年,但在國外至今仍廣泛用於許多慢性皮膚病,包括乾癬的治療。焦油由植物或礦物提煉出來,如瀝青或是柏油就是一種焦油,其成份十分複雜,可以說是最天然的藥品,具有殺菌、去角質、止癢、抑制皮膚增生、消炎等多方療效。焦油除了作成藥膏,取代皮質素使用,也可於泡澡,輔助光照療法,或用於頭皮病灶的處理。焦油由於具臭味再加上單獨使用並非十分有效,一般患者不喜歡採用,但由於不會有皮膚萎縮及耐藥性產生,仍是值得推廣的老藥。國外目前也有了創新劑型Exorex上市,在療效及臭味上都有改善。但目前在台灣的焦油藥膏只有臺大醫院委託製造的希體舒(CTS)一種,除一般塗抹外,也用於照光治療前塗抹,另外普麗液及保麗娜液(Polytar)及少數特殊專櫃或特殊通路洗髮精也含焦油。有些人擔心焦油的致癌性,但在臨床上,單獨使用並不需要擔心。希體舒由於是臺大醫院委託製造,健保並不給付,而浸泡用的普麗液及洗髮用的保麗娜液(Polytar)則健保給付,一個月一瓶。

危險的皮質類固醇?

危險的皮質類固醇?

皮質類固醇由於其方便使用的特性,所以目前仍是最常使用的乾癬治療外用劑。但隨著越來越強效的皮質類固醇被製造出來,療效加上方便性,也造成皮質類固醇濫用。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副作用方面,一般所熟悉的如滿月臉、骨質疏鬆、胃潰瘍、水牛肩、高血壓、白內障,一般只是小範圍塗抹,並不會發生。至於局部的皮膚萎縮、萎縮紋、多毛症、血管擴張、瘀青,痤瘡形成及黴菌感染,在不當使用下,則十分常見。要能夠不減低療效,而減少副作用,則有不同的方式。在安全使用上,每天如果用量在五公克以下,不會有全身副作用,而局部使用上,則宜搭配非類固醇的使用,要注意同一處長期持續塗抹,而一旦使用皮質類固醇,也不應突然停用,以避免反彈現象。如果能配合醫師的指導,皮質類固醇其實還是可以很安全有效的使用的。

曬不黑的秘訣

曬不黑的秘訣

《秘訣一》多擦幾層防曬。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在下水前15分鐘以上,每位同仁都在猛塗防曬,一層又一層,塗的好像日本藝妓一樣白,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擦法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曬效果。因為防曬乳液要達到效果,塗抹的厚度關係重大,塗抹太薄可能讓防曬係數50以上的防曬,只有不到係數3的效果。多塗幾層自然就加強了塗抹的厚度,可以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秘訣二》不斷的補擦防曬。只要有空就再次的補擦防曬,可以讓因為浸泡海水或是流汗所流失的防曬效果再度建構起來。即使是使用防水性的防曬乳液防曬的效果也會逐漸流失,再次的補擦就顯得非常重要。《秘訣三》防曬帽、長袖衣物不可少。我們每天的旅遊活動都免不了要接觸熱帶的陽光,除了防曬乳液以外,使用有防護紫外線的防曬帽以及長袖衣物,就可以提供另外一層的保障。《秘訣四》躲在陰影處。縱然有以上的防護,赤道的陽光依然非常毒辣,所以大家都盡量躲在樹蔭下或是走廊的陰影下,這樣可以大幅減少紫外線的曝曬量。除了以上秘訣之外,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更建議防曬乳使用防曬係數SPF30以上,以及可以防護長波紫外線(UVA)的廣效性防曬乳液。補擦防曬時最好以」物理性防曬」較佳,因為可以一擦上去馬上見效。會造成皮膚曬黑所需要紫外線的量,只有造成皮膚曬傷所需要紫外線的量的一半以下;也就是說如果要防止曬黑,至少需要比防曬傷加強一倍以上的防曬效果才能達到。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表示,對於有肝斑(黑斑)或是雀斑的人來說,因為這些斑點部位的黑色素細胞,對於紫外線的敏感度比正常皮膚強上數倍,也就是說有黑斑雀斑的患者,需要比一般人更加數倍努力防曬的原因了。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關節炎的種類】《第一種》是所謂的遠端指間型關節炎,這類患者大概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好發於男性,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同時會合併有指甲病變,由一個到所有手指遠端關節都被侵犯。《第二種》是多發性的關節炎,臨床表現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大概佔了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六十的患者,於女性稍多。《第三種》是所謂的毀壞性的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呈現嚴重的關節變形,指骨吸收變短,或產生類似望遠鏡樣嵌入性、套筒性變形,這類患者佔了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第四種》是不對稱性的周圍寡關節炎,侵犯不多於四個關節,以關節為中心,發炎液外滲到屈肌肌腱鞘,呈現整根手指腫脹現象,外型有如香腸,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約有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五,有的急性發作會以類似痛風方式表現,有一些患者之後會逐漸演進成為多發性關節炎。《第五種》為中軸性或是類僵直性關節炎方式表現,以長期腰酸背痛、胸悶和頸部酸痛表現。這些患者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關節炎佔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另一類叫做薦腸骨炎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五,此類中軸患者與僵直性關節炎相比疼痛感較輕,很少單獨存在,常合併其他周圍性關節炎。新的研究將乾癬性關節炎的定義,擴充為包括骨接點病變的一類疾病,包括了關節、韌帶、肌腱及肌膜,而這些患者常常合併有乾癬症狀,但也可以沒有皮膚的症狀表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外科手術及藥物治療。對於脊椎型的患者,每天可做適度的運動,如游泳或柔軟體操,進行脊椎的伸展運動,並避免過軟的床墊,如用硬板床或特殊人體工學床墊,並降低枕頭高度。在常見的藥物方面,包括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鎮痛劑、皮質類固醇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MARD),還有更新的生物製劑。傳統的治療方式先使用一般的鎮痛消炎藥,就是所謂的NSAID,由口服或是塗抹的方式,不過這些消炎藥雖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後能控制關節的腫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特別是長期使用這些消炎藥對於肝、腎的負擔也是大家所關注的。至於低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或是局部病灶內的注射,相當常被使用。不過由於這些藥品停用以後可能導致乾癬的惡化,因此還是盡可能不要使用。根據大型的研究顯示,以methotrexate 高劑量及磺胺劑,還有以腫瘤壞死因子抑制為標的的生物製劑,如恩博(ENBREL)及復邁(HUMIRA),效果較佳。但似乎只有生物治劑真正能防止關節變型,尤其對脊椎性關節炎,生物製劑療效更為突出。至於手術治療較少使用,主要是將已經嚴重破壞的關節置換,以止痛及恢復功能。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恐造成「白內障」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恐造成「白內障」

【白內障主要症狀包括】1. 無痛但是視力漸退/2. 對光敏感、覺得刺眼/3.對色彩感光減退/4.時常須更換眼鏡處方/5. 單眼複視的現象/6.閱讀時需更強的光線/7.夜晚視力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 北醫眼科醫師群建議,外科療法是摘除白內障唯一的方法。沒有任何藥物療法、營養附加、運動或光學儀器被證實能有效治好白內障。【什麼時候應該施行外科療法】當晶體的混濁嚴重到引起視覺障礙,干擾病人的工作與生活時,就可考慮白內障摘除術。必須要等到白內障"成熟"才可摘除的觀念是不正確的。當你的視力有需要更好時就可行白內障手術。根據你的症狀,你和你的眼科醫生應該共同決定什麼時候施行外科手術是最恰當的。【白內障手術治療的方法:】1.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雷射)+ 折疊式人工水晶體植入: 傷口小恢復快(不需住院)2.水晶體囊外摘除術+人工水晶體植入:傷口較大,用於過於成熟之白內障3.水晶體囊內摘除術+人工水晶體植入

高度近視易引起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易引起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引起之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一般大學生罹患近視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近視度數超過六百度,是屬於容易產生視網膜變性及剝離的高度近視危險族群。視網膜剝離之早期症狀為眼前出現多數點狀或絲狀之漂浮物(類似飛蚊症症狀)和固定位置電擊般似的閃光影像。晚期則出現視野缺損和中心視力喪失。當病患出現上述視網膜剝離之症狀時,須立即就醫於視網膜專科醫師接受視網膜剝離復合手術─鞏膜環狀扣壓術、玻璃體切除術或眼球內氣體填塞復合手術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手術成功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病人視力大多可回復到發病前之視力,若延誤就醫則難免視力喪失之遺憾。預防和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以降低視網膜發生變性及剝離之機會,避免眼球直接受撞擊外傷、提重物和劇烈跑跳等動作以降低視網膜剝離之機會,若是突然出現眼前浮游物(如飛蚊症)或閃光,或是視野及視力缺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醫師群表示應立刻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之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糖尿病病患胰島素不足而導致血糖運用不良,視網膜在長時期缺血缺氧和營養不足的情況下,會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群增生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此時病患會突然喪失視力,再加上纖維結締組織結疤牽引和血塊收縮牽引,會將視網膜扯離眼球壁而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永久喪失,這種牽引性視網膜剝離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嚴重的合併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時病人常常無自覺症狀,很少有眼睛不適的情形,因此病患較無警覺性,隨著病程的延長視力會漸漸下降。有時因玻璃體出血會突然一夜之間喪失視力,最後同併發牽引性視網膜剝離而導致視力永久喪失。當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時,須立即作玻璃體切除術將造成牽引力的纖維結疤組織予以分離切除,並將視網膜剝離復合以達到視力回復的目的,早期手術治療其成功率約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嚴格控制血糖和定期作眼底視網膜檢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醫師群表示,預防最重要的原則,糖尿病病患至少每半年應定期作一次眼底檢查,若發現有病變者,依其病情至少每一到三個月定期追蹤檢查,以期能早期作有效的雷射治療,以避免晚期糖尿病病患因視網膜剝離所造成的失明之悲劇。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

粟粒腫在醫學上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稱為原發性粟粒腫,在任何年齡,甚至於出生就可能有,沒有性別差異,成人主要發生在臉部,集中在眼睛周圍及臉頰部分,幼兒則在鼻子也很常見;另一種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的。蔡呈芳 醫師指出,原發性粟粒腫的形成並無明顯外傷,與皮膚上的小傷口,或清潔用品的刺激也扯不上關係;因使用過於油膩的眼霜或其他眼部保養品而引發的狀況,也無正式的報告。新生兒的粟粒腫,可視為皮膚內毛囊汗腺的原始細胞分化異常的現象,而在成人則原因不明,少數是在日曬等傷害後形成。續發性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也有些情形是汗管因發炎 或外傷而在皮膚內斷裂,留在皮膚內的汗管增生後,無法與表皮接通而形成粟粒腫。引起續發性粟粒腫的原因,還包括外用類固醇的使用導致的皮膚萎縮、放射線治療等原因。原發性粟粒腫,由於跟表面並不相通,因此即使用力擠也不容易清除。醫療上醫師會以小針或尖刀將表皮挑破,再將粟粒腫擠掉,不過如果囊腫壁未能同時清除時,很容易在原來的位置復發。另一種方式是直接以電燒將粟粒腫燒掉,雷射自然也可以有相同的作用。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如果與表面相通,則可以輕易擠掉。蔡呈芳 醫師表示由於原發性粟粒腫病因不明,自然是無從預防,不過有一小部分是與曬傷及慢性日曬有關,所以防曬還是有一定幫助,而一旦形成,除非有適當工具,否則不易自行挑除。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多數是與外傷及手術、換膚有關,以磨皮雷射而言,約有百分之十四會產生。術前使用外用維生素A酸或果酸,或許有些預防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