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健康,從適當的運動開始

健康,從適當的運動開始

所謂「適當的運動」,是一種合乎個人體能所能夠付出的運動方法。是要個別設計、量身訂造的。年輕人能做的運動老人家不見得負荷得來;健康的人所能做的運動跟有病的人不一樣。所以,適當的運動是要經過醫生專業的設計才行。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 潘文惇指出運動的主要目的,是要給運動者一個舒筋活骨的機會,提昇個人的心肺功能及增加個人的體能。此外,適當的運動可以防止身體中的關節僵硬,同時也可以防止骨骼疏鬆及失智症的發生。不管是哪一種運動,不能光要求「猛、勇、快」,因為瞬間過猛、過勇的運動,若是不慎,常常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是哪種運動,要持久,最少要連續做二十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有氧運動」的果效。如何知道有效呢?在運動前先測量自己的心跳或是脈搏,比方說,一分鐘心跳是七十次,運動二十分鐘後的心跳每分鐘增加了三十次左右是合理的運動量,即心跳加速到每分鐘一百次時是合理的心跳反應,若是心跳增加的太多,例如:超過每分鐘一百二十次以上,同時也發生胸悶的感覺時,表示你的運動量已經超過你的心臟所能負荷的。除了心跳,呼吸的次數也可以作為合理運動量的參考。正常的呼吸數是每分鐘二十到三十次,運動時的呼吸次數可以增加一倍左右,比方增加到每分鐘六十次是合理的。若是運動以後,出現所謂的「氣喘如牛」,就表示運動量超過了,要放慢運動的速度才行。持久的運動,可以提昇心肺功能。有恆心的訓練可以增加體能。運動的方法很多種,最簡單又不用花大錢的就是走路了。若是要以走路作為基本的運動時,是要添購一些裝備的。首先是一雙合穿的運動鞋和一雙比較厚的運動襪,同時有一套能吸汗、比較寬鬆的服裝,最好是棉質的。在開始運動前,要先補充足夠的水分,或是帶一瓶水。按照以上的方法,先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及呼吸次數。若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的習慣,開始時,步伐先放慢,直到習慣走路的節奏時,才慢慢加速,到快走的程度。若是習慣了快走的節奏以後,才可以轉變成慢跑。記得,二十分鐘的運動讓身體能出一點汗,心跳及呼吸能適當的增加,就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了。持之以恆,日後就可以把運動的時間加長,運動量加多。

營造電眼魅力,雙眼皮手術是首選

營造電眼魅力,雙眼皮手術是首選

根據統計,在台灣約有三成的人是單眼皮,另有兩成的人眼皮是一單一雙或內雙,如果再加上追求流行時尚的社會現象,這些因素都使得雙眼皮手術在整形門診當中,一直都高居排行榜第一名。所以常常有年輕大學生,一放完暑假或寒假,眼睛突然變大了、變亮了;也有上班族,休個幾天年假回來,也從原本的瞇瞇眼,變成大眼妹。雙眼皮手術,幾乎是沒有淡旺季的熱門手術,長美麗緻診所單院長即指出,門診當中,隨時都有年輕美眉或上班族表示要割雙眼皮,希望營造出電眼的「電」人魅力。有的是受到流行元素的影響;有的是每天貼來貼去嫌麻煩;有人還是「突然」想到,各種理由都有,不一而足。單院長提到,最近就有一位年輕美眉,她是單眼皮,看到流行時尚雜誌新發表的2008春季彩妝,重點都在強調眼睛部位,再看看自己有點泡泡的單眼皮,怎麼化都沒有辦法跟得上流行,於是就跑來診所要割雙眼皮。還有一位業務員,因為工作的關係,出門一定要化好妝,穿著體面,眼皮內雙的她,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神采奕奕,她天天用膠帶貼出雙眼皮,花時間不說,還常常貼得兩眼不對稱,最近她受不了這種麻煩,趁著天氣暖和了些,也來診所要求割雙眼皮。另有一位單眼皮的患者,她要割雙眼皮的理由,就有點無厘頭了;因為與男朋友爭執吵架的緣故,前一天痛哭了一個晚上,早上起床之後,眼睛竟然腫出雙眼皮的模樣,她往鏡子一照,「突然」發現自己雙眼皮的樣子蠻好看的,就「突然」跑來診所要求割雙眼皮。單院長表示,一般的年輕美眉,大概有三種類型的人,會要求做雙眼皮手術。一、天生單眼皮的人:單眼皮的人會想割出雙眼皮,讓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炯炯有神。二、後天雙眼皮的人:所謂的後天雙眼皮,常常是自己DIY黏貼膠帶,刻意製造出雙眼皮的效果,沒想到長期黏貼膠帶的結果,竟導致二邊不對稱,一邊單、一邊雙,最後還是得靠手術來解決。三、天生下垂眼:因為眼皮容易浮腫、下垂,嚴重一點的,甚至有睫毛倒插的情形,這種狀況已經影響到視力和生活作息,不得不動雙眼皮手術來改善。先天八字眉下垂眼,須搭配內視鏡提眉手術,來改善嚴重眼尾下垂問題。長美麗緻診所單院長表示,就技術上而言,雙眼皮手術又可分為「縫合式雙眼皮手術」及「切開式雙眼皮手術」。「縫合式雙眼皮手術」是以真皮埋線的方式,製造眼皮的皺摺,形成眼皮打摺的效果,手術時間約半小時到45分鐘,傷口小恢復期短;「切開式雙眼皮手術」手術過程中將雙眼皮在眼皮摺線處切開再去除眼皮過多的脂肪同時,醫師順便於眼上6公釐的地方再以縫線將提眼瞼肌上的肌膜縫合,手術時間約1小時即可。至於該採用何種開刀的方式進行雙眼皮手術,則需視患者的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前者適合年紀較輕、眼皮薄、眼窩脂肪少的患者;後者則適合年紀較大、眼皮較厚、浮腫、眼皮脂肪較多的患者。雖說如此,但是對於眼部浮腫的年輕人,也適合使用切開式的手術。像前面提到一位追求流行時尚的年輕美眉,單眼皮,眼睛又有點泡泡的,使用切開式的手術,既可做出雙眼皮的效果,還可以改善眼部浮腫的狀況,一舉兩得;至於眼皮內雙的業務員,就直接使用縫合式的手術,利用皺摺來製造出雙眼皮,看起來就像天生的一樣,很自然。

水痘病毒的殘留「帶狀皰疹」

水痘病毒的殘留「帶狀皰疹」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般是指在帶狀疱疹的皮疹消失後,局部神經痛仍持續超過三個月。但持續一至六個月都有人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般統計約有百分之九至十五的帶狀疱疹患者會有此種現象。蔡呈芳 醫師指出帶狀疱疹的成因,就是本身水痘殘留病毒的再發,而且常發生在小時候水痘最密集的部位,在帶狀疱疹發作時,神經節受到破壞,導致中樞神經對痛覺處理的網路重組,而有異常的痛覺。再一方面,病毒沿周圍神經來到皮膚,對神經末稍也產生破壞。這些遭破壞的神經末稍,會產生自行放電的現象,而破壞後末稍神經雖然變少,對溫度感覺變遲鈍,但新生的神經末稍,卻較原先對痛的感覺更為敏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依照病的性質分為三種,一種是異位痛或皮膚表面的痛,當碰到患部時,即產生莫名的疼痛,有時患者會形容好像是傷口灑鹽般,雖然表面其實已經完全痊癒。第二種是持續性悶悶的酸痛,有時在某些姿勢,或是牽扯到時更為明顯。最後一種,也是最惱人、最難處理的是自發性的抽痛,彷彿是被電到,或是被尖刀刺入的痛感,發作時整個人完全無法自主,坐立難安,只能期待這種疼痛能早日結束,而當一陣如狂風般掃過的疼痛結束後,早已全身虛脫,但又開始擔心下一次陣痛何時會來臨。除了病以外,也可能伴有感覺異常、癢的現象。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處理,單靠一般止痛、消炎藥,甚至類固醇,往往均不甚理想,目前外用麻醉藥、辣椒素及口服抗憂慮劑是治療的主力。除了藥物以外,患者也可嘗試到醫院接受電流導入的治療。如果上述方法都失效,麻醉科的疼痛門診可以提供神經節阻斷術,或在神經外科進行選擇性的神經切斷術,目前也有人嘗試作高劑量脊髓腔內類固醇注射。至於針炙療法雖也有人在做,但在醫學統計上並無明顯成效。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對患者帶來的不便,除非患者本人,其他人有時很難體會,在治療上有時也是十分困難,因此預防更為重要。在帶狀疱疹發作時,儘早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再配合口服高劑量類固醇,可能是最佳選擇,但類固醇似乎只對急性期有用,且對老人副作用較多,應小心考慮評估。

經常便秘,可能患了「痔瘡」

經常便秘,可能患了「痔瘡」

痔瘡好發於成年人,尤其是老人。臨床上,痔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患者維繫於肛門內膜和內括約肌間的韌帶發生鬆弛或斷裂,引起內膜及內膜下靜脈叢組織等逐步下墜造成的症狀。一般來說,痔瘡的成因通常和經常性便秘有關,而情緒緊張和營養攝取嚴重不均則是造成便秘發生的兩項重要因素,有經常性便秘的人若出現出血、疼痛、肛癢、脫出等症狀時,就要小心可能罹患痔瘡了!醫學上,痔瘡分為內痣和外痣,主要視肛門內膜和內括約肌間的韌帶發生鬆弛或斷裂後,造成提肛肌下墜,肛門內的齒狀線移形下來的程度而定,由於齒狀線以下為痛覺區,所以內痣不會痛,外痣患者有疼痛感或搔癢感。臺安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蔡尚達表示有關痔瘡的治療,主要有注射硬化劑、橡皮筋套綁、紅外線照射、雷射刀或諧波刀(超音波刀)、冷凍、手術等傳統治療方式。目前最新進的治療方式則是 1993年源自義大利的痔瘡環形切除術,目前在已包括歐洲、南美、日本、新加坡及美國、台灣累積有35萬例手術患者。注射硬化劑、橡皮筋套綁、紅外線照射等傳統醫療方式,雖然可以處理到患者肛門較深部位的內痣,但都只能侷限於某些位置,無法對肛門內膜進行全圓週的拉皮,且因無法越過鋸齒線,對於較深內部痔瘡的處理通常會顯得一籌莫展。痔瘡環形切除術使用的環狀切除器的作業深度可達到10公分以上,手術時在鋸齒線上約4公分處無痛區作業,可將直腸肛門黏膜做全圓周的拉皮、截除動作,同時將患者的痔瘡切除,並對肛門及直腸下端脫垂的部位加以復位及固定,對痔瘡患者合併有「肛門脫垂」情形的患者,可以一次解決問題。

您不能不知的『兒童發展』問題

您不能不知的『兒童發展』問題

『兒童發展』是指嬰幼兒在生活中接觸與吸收各種的環境刺激之後,藉由連續且反覆的練習,漸漸長大成為有智慧且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漫長歷程,它所代表的是寶寶們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與成長,也意味著個體潛能開發的過程。小朋友的發展是屬於功能上的變化,它並不像體重、身高及頭圍的變化,可以藉由直接測量的方式去判斷寶寶是否太瘦小、過胖或是頭太大等等,換句話說每位寶寶的發展速度以及他(她)們之間的發展差異是無法去量化的;再加上『兒童發展』又非常容易受到文化、居住環境與種族的影響,所以更糢糊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界線。事實上,發展是有速度上的個別差異,每位嬰幼兒都有自己的發展進度表,而且整個成長過程是屬於連續性的進行式,就如同電影驚奇之旅的情節般,有快也有慢,而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又分別有一些重要的發展指標等著他們逐一去達成,這也使得新手爸爸媽媽們在照顧這些天真可愛的寶貝時,每天都充滿著無法預期的挑戰與意外的驚喜。爸爸媽媽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就如同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或是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間互動的多寡以及所居住的環境與氣氛等等,都會影響到他(她)們未來的發展。到底『兒童發展』包括了哪些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陳培濤指出大致上可以從五大項去觀察寶寶們的發展,它們分別為:一、『粗、細動作』的發展,它所代表的是肢體動作與視覺之間的成長與成熟度。二、『語言』的發展,包括言語的表達與語意的了解,它與聽覺有很密切的關係。三、與他人之間的相處,代表『社會互動行為』與『情緒』問題的發展。四、自我照顧的能力,如穿脫衣服、盥洗和飲食等等,代表著『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五、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代表『認知』的發展。所以『兒童發展』的評估,就如同預防注射般重要,其目的是讓寶寶們有一個好的開始以及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標靶治療過夯醫師囑咐癌症分期用藥化療是基礎

標靶治療過夯醫師囑咐癌症分期用藥化療是基礎

近年來由於標靶治療藥物興起,在藥廠及媒體廣泛報導下,讓患者及家屬對於標靶治療療效過度期待,甚至主動要求醫師提早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醫師表示,標靶治療並非萬能,乳癌與肺癌有一定之治療準則,應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目前第一線治療仍以化療藥物為主,標靶藥物為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王惠暢 主任表示:台灣乳癌發生率每年新增約5000人,好發年齡為45-50歲更年期前的女性,比歐美好發年齡早10歲。提醒女性應積極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部 曾薰緻主治醫師說明:早期乳癌術後輔助化療治癒率高。依照目前之臨床結果,針對第一至二B期之早期病人,皆有極高的治癒率。國泰綜合醫院乳癌中心 杜世興主任表示:目前乳癌之治療仍是以術後輔助化學為第一線治療,熱門之標靶治療常做為化學治療之外的輔助治療。癌症病人應針對不同期別遵從醫師建議,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女性第一男性第二之肺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黃明賢部長說明:肺癌每年死亡人數高達7000多人,且由於肺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兆,發現時多已是晚期,呼籲4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需接受X光檢查。若是高危險群民眾,應增加電腦斷層掃描,才能儘早發現病兆提早治療,增加治癒機率。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柯皓文主治醫師說明:化療為肺癌之第一線治療,若經診斷確定為肺癌患者,應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雖然標靶治療副作用較不明顯,但針對肺癌第一線治療,效果並未優於傳統化療,且平均治療後6~8個月有復發風險。目前肺癌之治療仍是以化療為第一線治療,且其對於小細胞肺癌治療效果最為顯著。

耳鳴與眩暈,噪音壓力搞的鬼!

耳鳴與眩暈,噪音壓力搞的鬼!

內耳是由蝸牛體及三半規管所構成的,蝸牛體主司聽覺,當其病變時,輕則耳鳴,或進而輕度重聽;重則嚴重重聽或甚而耳聾。三半規管是由三個不同方向相互垂直的半規管所構成,當有病變時,輕則頭暈,重則失去平衡。臺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李宏信指出耳鳴是蝸牛體內神經受傷引起的,如長期在噪音環境中工作者,長期聽隨身聽者,或受巨大聲音刺激者如炮兵,或鞭炮在耳邊爆裂者,都是受到音響傷害所致,但耳鳴患者大部分都是因為中老年人神經老化、退化所引起的。一般耳鳴患者,初期耳鳴之音量不大、時間也不長,但逐漸音量再加大,時間也較長,最後則是失聽耳聾。因此在耳鳴發生之初期,應速服藥治療,則不只耳鳴得以治癒,同時也預防耳聾之發生,但不幸的是病人常無耐心,不願意長期服藥來治療頑強的疾病,加上要求醫師馬上治癒,這時醫師如果不再繼續鼓勵支持病人接受長期治療,則可能病人就此失去了治療的先機,而罹患重聽、失聰,實是可惜之事。至於眩暈是因受三半規管內之淋巴腺腫脹之影響,當頭部轉動刺激神經而引發,這常發生於工作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緊張所致,如中年高職位者:主管、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等。但是也有年輕的聯考考生,不眠不休的作功課也會發生,最怕的是在馬路行走,或開車時發生,則非常危險。其實眩暈病人,只要降低工作壓力,睡眠充足,發作時不要使頭轉動過速,同時只要服藥數天,即可治癒,但若不注意生活模式之改正,則常有復發之可能。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

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寶寶吃的好、長的壯,但是當寶寶食量減退,不喜歡喝奶的時候,不禁讓人懷疑他為什麼不會餓?也讓父母開始擔憂營養是否足夠呢?其實,厭奶可以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大部份都發生在5、6個月大時,但也有一些嬰兒早在1~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厭奶期一般持續的時間,從1~2星期到半年,都算是正常範圍。【厭奶的原因】1. 好奇寶寶階段:這個階段的嬰兒,是標準的好奇寶寶,對周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很容易因為分心,而無法專心喝奶。2. 對食物喜新厭舊:在四個月之後就可開始吃副食品了。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3. 成長速度趨緩:此時的寶寶,其成長速度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不像之前那麼大,因此不像新生兒時期愛吃。4. 長牙的影響: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因而特別愛咬東西,不喜歡吸吮,連帶也就不愛喝奶了。【厭奶期的因應對策】1. 在食物上做變化:可以在食物的種類上做一點變化,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將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各種顏色的食材做成粥,當成副食品餵給寶寶吃,不但營養豐富,寶寶也較能接受。另外,也可改變進食的方式,嘗試用湯匙餵食,也能讓寶寶因為新鮮感而接受。2. 用替代品補充營養: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例如:小魚乾稀飯、大骨湯…等,以補充營養需求。3. 減少外界的刺激:假若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會更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4. 不宜隨意更換奶粉: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配方奶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必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也就是每天添加半匙新奶粉,一直到全部換過來為止。5.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少數的寶寶厭奶,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媽咪們可以把奶瓶倒過來,若奶嘴是標準口徑,奶水就會呈水滴狀陸續滴出,而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6. 醫師處方用藥:若寶寶喝奶量過少,甚至影響到生長曲線,必要時可請醫師檢查,並開立一些促進食慾的藥,促進寶寶的食慾。在成長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其特性存在,寶寶不喝奶時,如果沒有疾病症狀,精神及活動力都很好,而且體重也在正常範圍,則可能是厭奶期。用心去摸索寶寶的生理時鐘、作息循環,抓住寶寶最餓的時候,讓他專心、不受影響的進食或喝奶,並精心烹煮寶寶喜歡的副食品,那麼厭奶期很快就會過去了!(本文資料提供: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師 黃淑真)

青少年如何掌握營養,擁有健康?

青少年如何掌握營養,擁有健康?

青少年是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一段重要過程,也是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除了身高、體重的急驟增加外,最明顯的是生殖系統的成熟與第二性徵的出現。所以足夠的熱量及均衡的營養素,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 康甄真指出,除了可以預防生長遲緩及抵抗病菌的侵入之外,還可供給成長發育及活動所需。一、三餐均衡營養且有規律的飲食:三餐應養成按時用餐的好習慣。不偏重任何一餐或者是過度的偏食,並且要減少暴飲暴食的不良飲食習慣,以免損壞腸胃功能而降低營養素的吸收。二、天天五蔬果,健康跟著走:天天五蔬果就是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和2份水果,而且紅、黃、綠、白、黑五色蔬果樣樣都好。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其中維生素A、C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另外膳食纖維則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問題。三、點心的補充:對於平日食慾較差、體重較瘦弱的青少年,除正常三餐之外,建議補充一些點心及宵夜,如新鮮水果、三明治、牛奶(優酪乳、優格)、水煮蛋(茶葉蛋)、麵包等補充營養及熱量。四、鐵會給你好氣色:女性由於月經的流失,較容易產生缺鐵性貧血,尤應注意鐵質的充分攝取,所以肝臟、瘦肉(紅肉)、葡萄乾及深綠色蔬菜等皆是富含鐵質食物的很好來源。另外含維生素C豐富的蔬果如青椒、柑橘、芭樂、奇異果則可以幫助鐵的吸收。五、鈣使骨骼強健:每日牛奶宜攝取1~2杯以獲取充足的鈣質及維生素B2。小魚干、蝦皮、吻仔魚以及帶骨的魚罐頭等也有豐富的鈣質,另外對於吃素的人也可以從黃豆及黃豆製品(豆腐、豆干)、黑芝麻、藻類、紅莧菜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來攝取,如有乳糖不耐症者可食用優酪乳來取代牛奶。最重要的還是要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讓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六、維生素B群穩定情緒:維生素B群是青少年在攝取高熱量飲食的同時,可能會比較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全穀類、肝臟、酵母、豆類、牛奶、瘦肉及蔬果類,除了可以安定神經及減緩課業壓力之外,更可以降低焦慮不安的情緒,增添好心情。七、零食飲料應遠離:零食、飲料多數含有醣類或高熱量的脂肪,但營養素的含量卻偏低很多;吃太多會降低正餐的食慾,減少正餐營養食物的攝取,最後造成營養不均衡,影響成長發育;同時過多熱量的攝取,會使體重上升,導致肥胖。八、運動健康有活力:從事規律的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強健骨骼、幫助神經鬆弛且減輕壓力,另外也可以增加自信心、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故一舉數得。青少年時期雖屬於個性上的叛逆期,父母仍然可以用各種「柔性」的方式幫助建立青少年的營養觀念與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方式,如能與子女共同進餐,適時的提供機會教育及營養保健常識,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星鑽瓷冠快速矯正,僅需2周至3個月

星鑽瓷冠快速矯正,僅需2周至3個月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約有六成二的學齡孩童有咬合不正的問題。咬合不正可能導致發音不正確、進食困難、消化不良、蛀牙、牙周病等不良後果,禾睿牙醫呂睿庭醫師表示,一般傳統上矯正咬合不正,會利用各種矯正裝置移動患者的牙齒、引導骨骼定位,使患者的牙齒排列整齊,咬合協調穩定;部分患者因齒列位移過於嚴重,需搭配正顎手術矯正臉型,一般來講約需費時1~3年不等,而且盡能改善咬合與齒列不正。呂睿庭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星鑽瓷冠快速矯正」,是採用最高階的瓷冠材質,透明度佳、色澤自然,硬度最高。在應用上,「星鑽瓷冠快速矯正」擁有五合一矯正功能,一次解決牙齒排列不整、先天齒質發育不良、齒型不佳、牙齒斷裂或嚴重蛀牙、牙齒偏黃等五大問題;還可依照患者臉型及齒質,量身訂做適當色澤、透明度、齒形比例,治療時間僅需2周~3個月,即可重塑個人魅力黃金微笑曲線。年僅22歲的簡同學因前牙開咬、下顎前突,不僅影響進食,造成全口蛀牙,還必須隨身攜帶一把小剪刀,先將食物剪成一小口再吃,一直被同學笑稱是「戽斗剪刀女」。此外,咬合問題更造成簡同學從小一口漏風國語,讓她羞於開口,遇到老師要她開口唸書或不得已得說話時,總是閉著嘴講,含糊又小聲,導致同學覺得她孤僻難相處,異性更是避而遠之。正值花樣年華的簡同學為擺脫戽斗稱號,透過星鑽瓷冠快速矯正,搖身變為微笑美人。禾睿牙醫呂睿庭院長表示,簡同學由於長期咬合不正,造成全口蛀牙,牙齒偏黃,還有戽斗傾向,前牙齒型亦不佳,若單用一般傳統矯正,必須忍受2-3年的牙套矯正,而且只能改進齒列,簡同學蛀牙過多,還必須搭配正顎手術才能改善咬合,矯正完畢後,想要讓笑容更加甜美還必須做牙齒美白及全瓷冠。因此,呂睿庭醫師先於蛀牙部份填充人工琺瑯質,再利用星鑽瓷冠改善前牙開咬,並且一併解決牙齒偏黃問題,更加省時省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