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乳牙蛀牙沒差?恐影響發音營養吸收

乳牙蛀牙沒差?恐影響發音營養吸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小乳牙沒顧好,可能造成齒列不整影響美觀,包括營養吸收、骨骼成長,以及小朋友未來的口齒發音,皆有關聯性。「乳牙蛀牙,撐到換牙就沒事」、「反正會換牙,小時候蛀牙沒關係」等迷思,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衛委員會主委黃明裕指出,乳牙蛀牙了,不用治療或牙痛再看醫師,其實是錯誤觀念。迷思1:乳牙齲齒不用管?牙齒表面因為刷得不乾淨,常會存留牙菌斑,細菌利用食物殘渣產生酸腐蝕牙齒,形成黑褐色的洞,被稱為齲齒。黃明裕主委強調,乳牙的健康,關係到未來恆牙的發展,因此,一旦乳牙出現齲壞問題,最好由牙醫師進行治療。牙醫師全聯會口衛委員會副主委李楊鈞表示,乳牙像是袋鼠媽媽,袋子裡正在發育一顆永久牙,乳牙發育的好,未來長出來牙也會健康。乳牙生病時,不去治療,接縫處會產生空間喪失,沒有做好空間維持,造成恆牙歪斜、齒列不正,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口腔問題。迷思2:蛀牙後補牙就會好?蛀牙後補牙,只是修復牙齒表面凹洞,無法消滅細菌。社團法人台灣口腔照顧協會理事長黃耀慧指出,細菌利用食物醣分,分解產生酸性慢慢侵蝕牙齒表面,稱為去礦物化。所幸發現氟化物能把流失掉的礦物質抓回來,稱為再礦物化。這也是為什麼牙齒表面塗氟,可以抗酸形成保護作用。提醒家長也別忽略了,小朋友乳牙發生齲齒,除了即早治療之外,也須定期回診,改變飲食和潔牙習慣,搭配個人化的治療及預防保健策略,才能有效控制蛀牙細菌。 迷思3:小孩不需要使用牙線?在台灣,即使是成人,詢問是否有使用牙線,常見的答案都是「不會」,使用牙線的比例非常低,父母協助兒童使用牙線清潔的比例又更低。 為什麼要強調牙線的使用?因為牙縫接觸面,是蛀牙的好發位置。李楊鈞副主委指出,小朋友牙齒形成接觸點時,就可以開始使用牙線,10歲之前手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建議家長可以從旁協助。蛀牙高風險的孩子除了刷牙之外,也要搭配牙線。多位牙醫師共同提醒家長,小朋友長牙後,就要開始刷牙、使用牙線,蛀牙除了治療之外,還要搭配氟化物及正確的飲食觀念,及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把握以上原則,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牙齒,開心自信的成長。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揪團戒菸來抗疫 賺30萬元獎金!

揪團戒菸來抗疫 賺30萬元獎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宅在家好無聊?一起揪團來戒菸,還有機會賺到30萬元獎金!為減少外出感染的機會,民眾較以往有更長時間待在家中,吸菸者可能因菸癮難耐而在家中吸菸;「2020戒菸就贏比賽」已經開跑,歡迎吸菸者與不吸菸的親友兩人一組,4月底前踴躍報名參加,現在就是最好的戒菸時機。 三手菸毒性會殘留 恐致兒童認知缺陷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近年雖持續下降,但仍高達21.1%,顯示每5人就有1人暴露於家庭二手菸的危害。吸菸除了會抑制免疫系統,其產生的二手菸釋放出近百種有害物質,更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不僅容易引發癌症、心臟病、中風和慢性肺部疾病,疫情期間還更易感染新冠肺炎。此外,菸對婦幼的危害更不容忽視,吸菸者即使不在孩子面前抽菸,卻仍可能讓他們受到三手菸的威脅!三手菸毒性微粒會殘留在車子、衣服、地毯、桌面、窗簾、衣櫃等處,恐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缺陷,增加嬰幼兒哮喘及中耳炎的風險,尤其對在家中爬來爬去的幼兒威脅最大!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吸菸者千萬不要因自己吸菸而提高家人的健康風險,趁疫情期間戒菸就是愛家人最好的方式。專業人員協助戒菸 成功率提高10倍國際實證顯示,單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5%;若有專業協助戒菸,成功率可提高8-10倍。為幫助吸菸者戒菸,國民健康署提供「二代戒菸服務」,由醫院、衛生所、診所、牙醫診所、社區藥局等超過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提供協助,為民眾制定合適的戒菸計畫,協助重拾健康的無菸家庭,也可善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參加2018戒菸就贏比賽者,一年後的戒菸成功率高達37.4%,今年比賽已經開跑,歡迎吸菸者與不吸菸的親友揪團來戒菸,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一起來抗疫!「2020戒菸就贏比賽」活動網址:http://www.quitwin.org.tw/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過公視推出的器官捐贈職人劇《生死接線員》的劇迷,對劇裡經典台詞「他都已經死了,你們還要摘走他的器官?我不會讓你們碰他的!」應該不陌生,這句話深刻描繪了器捐者家屬最直接且不捨的情緒。擔任該劇專業顧問、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捐贈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死亡之際,可能因宗教因素「不願逝者被打擾」、或者「擔心違背逝者的意願」等因素,拒絕讓親人進行器捐,或許這也是國內器官捐贈數量比例偏低的原因。人生最後心願 及早與家人溝通龍藉泉主任曾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他分享,自己的二哥多年前就是遺留大愛、捐贈角膜的捐贈者,而他自己也因為器捐開放三等親家屬優先分配而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只是二哥捐贈角膜時,龍藉泉主任仍年輕身強力壯,完全沒料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是受贈者,「這像是天意,如果人生是個圓,這個機緣讓我獲得圓滿。」要執行一項成功的器官捐贈任務並不容易,需面對包括親情、人性、與時間賽跑等關卡,尤其是器捐者家屬在面臨親人生死交關之際,還須替親人做決定,這種天人交戰的壓力,非一般人能想像。龍藉泉主任認為,如果家人或親友能事先了解捐贈者的意願,會比較坦然面對並多能同意捐贈器官,「只要有愈來愈多家庭成員了解捐贈者的意願,器官捐贈的心願就愈可能被實現。完成登記 意願會標註在健保卡近幾年政府與各大醫療團體都積極鼓勵器官捐贈,期望破除民眾對器捐的誤解,讓捐贈者與受贈者間也能透過捐贈,共同讓生命更圓滿。如今活體腎臟與肝臟移植技術與藥物已大幅進步,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並遵從醫囑,也能擁有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品質。龍藉泉主任表示,臨床遇過太多生前有意捐贈者,臨終時卻得不到家人幫忙完成遺願。他呼籲,有意器捐的成年人,可到各地衛生單位、醫療院所,或者上網查詢器捐中心進一步諮詢,意願會標註在健保IC卡上,「但最重要的是,要及早與家人溝通,不要讓家屬為難,這樣自己人生最後的心願也能順利達成,造福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這3種食物能防經痛 幫妳趕走壞姨媽

這3種食物能防經痛 幫妳趕走壞姨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個月好朋友來時,妳是不是常常打滾到沒辦法上課或上班呢? 70~80%的女性曾有過經痛的經驗,經痛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但痛起來實在是要人命! 經痛的類別可分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原發性經痛,主要是因為生理期時子宮內膜發炎相關激素,如前列腺素(PGF2α)濃度較高,造成子宮肌肉強烈收縮而導致。續發性經痛則是婦科疾病誘發的發炎反應,簡單來說經痛其實就是子宮的發炎症狀。除了止痛藥 飲食也能舒緩經痛女性常常在經痛來襲時,第一時間就想到吃止痛藥,不過除了藥物,飲食中也有許多營養成分能幫助舒緩經痛,降低不舒服感。接下來,就由營養師介紹幾個能改善經痛的營養素,幫助大家遠離壞姨媽!1.補充足夠的鎂離子子宮肌肉過度收縮會引起經痛,而鎂離子可以讓肌肉正常收縮,幫助子宮內膜放鬆。有研究比較正常女性及有經痛情形的女性,發現有經痛問題的女性體內鎂離子含量有較低的現象。鎂也可以透過抑制前列腺素(PGF2α)的生成而緩解疼痛。PGF2α是引起經痛的重要原因,有一項針對原發性經痛婦女的研究,給予鎂補充劑六個月,在25名女性中有21人表示疼痛情形減輕,進一步檢測經血中PGF2α含量,也比補充前降低約45%。在台灣,青春期的女性只攝取了60%的建議量,成年女性也只吃到74%,顯示13歲以上的女生鎂的攝取狀況非常不好。營養師建議有經痛的女性,可以多攝取富含鎂的食物,像是吃堅果類、深綠色蔬菜及全穀類。2.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功效,學者認為Omega-3脂肪酸可以透過降低前列腺素(PGF2α)的生成,減低其所引發的相關炎症緩解經痛。2012年一項研究招募近百名有原發性經痛的年輕女性,每天讓她們補充一顆含有180 mg EPA及120 mg DHA,經過三個月後,她們表示疼痛程度有改善。另外一篇發表在《美國婦產科雜誌》的研究中,學者針對青少女進行研究,給予這些青少女補充高劑量的DHA(720 mg)與EPA(1080 mg),兩個月後,這些青少女們都覺得月經不適的問題有改善。目前我們的油脂偏向Omega-6脂肪酸,富含脂肪的魚類是Omega-3的良好來源,因此平常多吃鮭魚、鮪魚、秋刀魚等,能幫助減輕痛經。3.維生素B1維生素B1跟神經肌肉活動息息相關,缺乏維生素B1對疼痛的耐受度會減低,因此有學者認為補充維生素B1可幫助子宮肌肉收縮舒緩,降低經痛情形。一項人體試驗將有經前症候群的女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分別補充100 mg的維生素B1或安慰劑,這些學生每日都要記錄自己身體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補充維生素B1的女學生覺得經前症候群的狀況明顯改善。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食物(尤其存在於麩皮及胚芽上)、豬瘦肉。現代人飲食精緻,若是沒選擇未加工的澱粉(如糙米、燕麥),可能導致維生素B1攝取不足,加劇經痛嚴重程度。攝取高糖高鹽飲食、油炸食品也會加劇經痛,除了避免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平時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也是遠離經痛的關鍵。(文章授權提供/好食課)

志村健染疫一周猝逝 醫曝關鍵原因

志村健染疫一周猝逝 醫曝關鍵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喜劇天王志村健感染新冠肺炎過世,享壽70歲,成為日本演藝圈確診新冠肺炎並死亡的第一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認為,志村健從發病到過世僅一周,但可能早已感染卻未診斷,因病毒量大而加重病情死亡。長期菸酒不離手 新冠高危險群日本媒體報導,志村健的哥哥接受《週刊文春》採訪,提到志村健過去菸酒不離手,導致肺炎、胃潰瘍等病痛接連不斷。目前已知新冠肺炎侵襲年長者、有慢性病、抽菸及相對肥胖者,志村健即為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志村健於3月17日出現倦怠感等發病徵兆,23日確診後,即因病況不佳裝上葉克膜,29日過世,從確診至病逝只有一周。周百謙主任表示,由於日本對新冠肺炎的檢驗速度不快,推估志村健可能早有症狀,但被延遲診斷,病毒量逐漸累積,也增加治療難度。若肺部充滿病毒 插葉克膜也罔效周百謙主任指出,志村健年紀大又抽菸,產生氣管毛病,使病毒很難清除。病毒進入上呼吸道時,由於長期抽菸的關係,使鼻腔無法有效防護病毒,當病毒數量累積越來越多,就容易進到下呼吸道。此外,治療有無到位,也是問題之一,以台灣致死案例的時程來看,有無儘早插管、降低病毒量相當關鍵。雖然志村健最後插上葉克膜,但肺部已經充滿病毒,葉克膜只是使心肺獲得喘息,不確定他插管前的狀況、呼吸器的狀況,若插的時候肺部已經充滿病毒,且當下沒有效使用抗病毒藥物,就難以控制病況。周百謙主任提醒,抽菸及空污皆會使上呼吸道健康惡化,容易讓病毒長驅直下,進入肺部產生實質肺炎。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應從鼻腔健康做起,避開及減少過敏原曝露,避免室內及室外空污,並且戒菸,降低上呼吸道慢性發炎問題。

喝神奇草藥防新冠肺炎 B肝婦險喪命

喝神奇草藥防新冠肺炎 B肝婦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歲張媽媽患有B肝,聽聞喝坊間宮廟調配的草藥,能有效預防新冠肺炎,沒想到連續喝三周後,陸續出現黃疸、腹水等症狀,赴醫緊急透過保肝劑治療後,才撿回一命,醫師提醒,防疫期間勿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使身體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肝臟發炎壞死 罹癌機率大增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斷升溫,全球人人自危,最近門診來了一名婦人,因鄰居們盛傳某宮廟所調配的獨家中草藥相當有效,吃了能增強免疫力,預防新型冠狀肺炎,故大家紛紛團購神奇草藥,然而婦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肝功能不佳,一連喝三周後,卻因黃疸、腹水被送往急診,才知道大事不妙。 張家熙醫師指出,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往往具有肝毒性,B型肝炎患者若陷入保肝迷思,誤食偏方草藥,致使肝臟劇烈發炎,就容易造成肝硬化,當出現黃疸、腹水、下肢水腫、消化道出血、意識混亂或昏迷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肝硬化晚期,若未及時治療,恐有致命危險。 B型肝炎患者肝臟一旦發炎、壞死,產生纖維化、肝硬化後,會大幅提升日後罹患肝癌的機率,所幸這名患者透過保肝劑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後,才使黃疸、腹水等症狀迎刃而解。若病況惡化,甚至還要血漿置換(俗稱洗肝),或者需要緊急換肝。 肝臟是解毒器官 切莫亂吃亂補張家熙醫師提醒,肝臟是解毒的器官,千萬不可亂吃亂補,慢性B型肝炎患者飲食上並無過多限制,只要把握避免醃漬、燻烤、含有黃麴毒等食物即可,並避免抽菸、喝酒,每半年固定接受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就能於疫情期間有效保肝。

婦腦長蟲窩陷昏迷 出國吃生肉惹禍

婦腦長蟲窩陷昏迷 出國吃生肉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8歲蕭媽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近來感覺倦怠無力、胃口不佳,某天突然意識不清,被家人送醫急救,檢查發現有發燒、肺部膿瘍發炎、血糖過高及輕微腦萎縮情形。住院治療7天後,所有病症皆已控制穩定,蕭媽媽卻陷入昏迷,醫師進行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竟發現她腦部滿是一種名為「豬囊尾蚴」的寄生蟲!「豬囊尾蚴」可寄生人腦或脊髓兩天後蕭媽媽恢復意識,表示自己半年前曾在東南亞旅遊時生吃豬肉,醫療團隊更確定其狀況為豬隻寄生蟲轉移宿主所導致。豬囊尾蚴是原生於豬隻的寄生蟲,會因人們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而轉移宿主,可寄生在人體腦、脊髓或肌肉中。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許元昱指出,豬囊尾蚴蟲可一直存活在人體內,並在人體內繁殖,若進入腦組織,會搶腦部的養分、血液,引起周圍腦組織發炎;而人腦會因反覆發炎、修復,使腦組織膠質增生,影響腦功能,若延誤治療甚至會危急生命。過往診斷豬囊尾蚴蟲的方式是取出部分腦組織化驗,不僅技術困難且有傷害腦組織的風險。而2017年開始,國際放射線醫學會修正診斷準則,只要腦部磁振造影影像顯示有小於2公分的圓影,裡面有小黑點;或沒有小黑點但顯示有大型病灶,且有生食豬肉生活史者,便可直接診斷,盡快給予有效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核磁造影揪難解的腦部病灶磁振造影即過往所稱的「核磁共振」檢查,許元昱主任說明,「磁振造影的組織對比和解像能力比電腦斷層高,所以能看到腦中極微小的阻塞、出血、發炎或血管病變;當腦功能受影響或出現無法解釋的腦部、神經症狀時,就是磁振造影的使用時機。」以蕭媽媽為例,初步以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輕微腦萎縮,懷疑腦中風,但經藥物治療後雖症狀緩解,意識卻較之前更混亂,甚至昏迷,這種狀況就適用核磁造影檢查。經過40天住院治療,蕭媽媽康復出院。許元昱主任表示,治療豬囊尾需持續施以抗寄生蟲藥物,至少2周至1個月才能有效殺蟲;而死亡的寄生蟲會在腦中縮小、鈣化,整個病程對人體傷害的程度需視蟲的數量和寄生位置而定。老幼及慢性病患避免吃生食許元昱主任提醒,食入寄生蟲初期不一定會立即影響身體,但可能因繁衍數量增加而影響身體器官,或在免疫力降低時造成不適,因此慢性病、老年人、幼童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務必避免食用生食。

自我防疫 網搜保健認證產品成趨勢

自我防疫 網搜保健認證產品成趨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2020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造成人心惶惶,除了外在環境勤加清潔消毒之外,從網路熱搜中也發現,民眾開始注意到提升內在自我防護力的保健素材,如益生菌、雞精、維生素、藻類、蜂膠和多醣體等,而在琳瑯滿目的產品選擇中,有經過「認證」的產品,更是讓民眾較有安全感的優先選擇。 SNQ國家認證 消費者有保障 「SNQ國家品質標章」是國內營養保健食品重要的品質安全把關機制,通過SNQ認證的保健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更有保障的選擇,對產業而言則有助於品質精進、自我提升,「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則是目前國內生醫界最具權威與公信力的評選機制,並有台灣生醫奧斯卡之稱,通過SNQ的產品,方有競逐本獎之資格。 SNQ的驗證內容,從產品原料、工廠製程、成品標示、安全衛生檢驗到市場布局等,都是評審委員會加以評核和提點的範疇。疫情期間,適合潛心穩健地強化產品特點,因此歡迎想以專業性推廣產品者加入SNQ,用「科學實證」證明你的好,為產品品質加值、為行銷加乘,讓使用者主動靠近你。營養保健食品類申請報名共有兩梯次,分別為5月31日及8月31日,詳情及其他類的產品參與請參閱SNQ網站(http://www.snq.org.tw)。

如何消除職業倦怠症?

如何消除職業倦怠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職業倦怠」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這是一種因工作而導致的心理問題。「職業倦怠症」大致會表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生理上的表現為,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吃不好睡不飽、精神恍惚等。心理上的表現則為逐漸失去工作樂趣、缺乏熱情、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恐懼感;對工作產生厭倦感、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疲憊感、對工作中的新奇事物敏感度降低等。哪些人最易出現職業倦怠症?1)教師、醫護工作者等助人的職業,當助人者將自己的內在資源耗盡而沒能及時補充時,就會引發倦怠。2)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趕緊找到一份工作,常漫無目的地四處撒網,最後糊裡糊塗進入職場工作,根本沒仔細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工作,這樣也很容易迅速出現職業倦怠症。3)凡事追求完美主義的工作狂。這類型的人容易緊張,情緒急躁,進取心強,在外界看來好像衝勁十足,就像永不斷電的長效電池。但實際上身心狀況已超支付出,導致了身心的倦怠。4)工作負擔過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資待遇不符合期望、職場的人際關係疏離,這些都會變相引發「職業倦怠症」。如何消除職業倦怠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大部分的人都會產生短暫的職業倦怠心理。如果職業倦怠的心理持續時間較長,可用以下方式進行調適,否則後果是非常嚴重的。1)習慣於多元思考,學會欣賞自己,善待自己。當遭遇挫折時,更要善用多元思考來幫助自己看待問題所在。2)休個假,喘口氣,讓自己心情放鬆一下。3)適時進修,加強自己的實力。4)保持運動的好習慣。運動能讓體內血清素增加,有助於睡眠,才能帶來好心情。5)尋找人際網路支援。除了同事,人還要有其他可互相談心的朋友。6)不怕說出困難。當遇到困難要說出來,傾聽者不一定能幫你解套,但這是抒發情緒最有效的方法。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從三十歲前後就開始了。人體一旦面臨三十歲大關,「骨骼力量」就會開始衰退。從手腳的骨骼、腰骨、背骨到顏面骨……我們的身體完全由骨骼支撐,如果骨骼的力量變弱了,身體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外表的變化。女性會出現「臉部老化」,男性則會出現腹部突出的「中年發福」。骨骼力量的衰退,主要是骨質流失造成骨量不足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了姿勢不良、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自覺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此外,身體各項機能的衰退也會逐漸引起許多看似與骨骼無關的老化現象,例如心律不整、呼吸急促、毛髮脫落、肌膚粗糙及容易疲勞等等。最令女性煩惱的皺紋、眼袋下垂及法令線等「臉部老化」,其實也是骨質流失導致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結果。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超過四十五歲之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急速加快。因此,之前覺得自己「現在還年輕,不必擔心老化」的人,現在就要特別注意了。人體骨骼每天都在重造及更新。我們的骨骼組織包含骨細胞(Osteocyte)、蝕骨細胞(Osteoclast)及造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則負責骨骼的新舊汰換。透過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骨骼代謝),舊的骨骼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維持一定的強度及柔軟度,同時守護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骨骼完成更新大約需要五個月,而全身骨骼的更新週期,二十歲之前大約是兩年,成年人是三年,一旦進入高齡就需要五年。比起只要二十八天就能全部更新的皮膚表皮等部位,骨骼的新舊汰換可說是十分緩慢。骨骼代謝的速度會受到生活習慣極大的影響,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過度減肥及吸菸等壞習慣都會讓骨骼代謝停滯、骨質流失,進而削弱骨骼的力量。太田博明指出,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 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