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眠問題一百問》睡中異常行為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睡中異常行為篇

Q56.為什麼會產生夢遊?夢遊又叫做睡行,在4歲以後的小孩常見,特徵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晚上,孩童從睡覺中坐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的走來走去,但步伐緩慢且能避開障礙物,有時手上還把玩一些器具像廚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語。如果試圖叫醒他,他可能會變得意識混亂並有躁動的現象。因此夢遊就是一種喚醒疾患,想要醒卻醒不過來的睡眠疾病。通常孩童可以沒有困難的回到床上,很快繼續入睡,隔天早上醒來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記憶。30%有夜驚(sleep terror)的孩童,同時有夢遊的現象。夢遊並無男女的差異,但卻常見有家族史。據統計在所有的人口中,約有15%的人在他們的孩童時期,有過至少一次夢遊的經驗,發生的尖峰期在4至8歲,15歲後會慢慢的消失,只剩下約0.5%的成年人會以偶發性的夢遊發生。而誘發因子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安眠藥和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精神心理疾患跟孩童的夢遊無關,但卻跟成人有關,只不過即使您治療成人的精神症狀,夢遊仍然持續。Q57.如何處理夢遊?當孩童發生夢遊時,應該引導他回到床上睡覺,不要試圖叫醒他,隔天早上也不要告訴或責備病童,如此會造成孩童有挫折感及焦慮感。如果發作次數實在頻繁,就應該求助醫師給予藥物的幫忙。成人的夢遊大多源自孩童時未完全緩解的夢遊,當然成人的夢遊亦可發生於以前毫無夢遊病史的成人,大多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成人夢遊除了藥物控制外,精神治療也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Q58.為什麼有時小孩睡到半夜時,突然會爬起來哭鬧尖叫,隨後又睡著?此種情況稱為夜驚(sleep terror),主要發生在4到12歲的孩童,盛行率約3%,男孩略多於女孩,有時可見到患童有家族史。此症的特徵是從前三分之一晚上的深度睡眠期喚醒,常伴著尖叫,坐在床上哭鬧、躁動,並滿身大汗,瞳孔放大,脈搏及呼吸加快等。不管父母如何向前擁抱安慰,患童仍然持續在不加理會的狀態,依舊哭鬧躁動約10到15分鐘,肌肉張力呈現增加的狀態,並且對任何身體上的接觸有抗拒的行為舉動。假如患童被強迫叫醒,孩童意識可能顯得混亂,語無倫次,但不久又睡著,隔天早上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所知。夜驚會隨著孩童的長大而逐漸的自然消失。誘發因子為睡眠不足、發燒及服用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Q59.為什麼有時在剛睡著時,身體突然覺得往下掉,隨即出現肢體或軀幹抽動而驚醒過來?人在剛入睡時,就在半睡半醒的階段,上肢及下肢的肌肉群,有時伴隨著頸部或整個軀幹的肌肉群,突然迅速的收縮,這些肌肉收縮的現象,沒有周期性亦不對稱,可自然發生,亦可因外在環境刺激喚醒而發生。這個症狀就稱為睡驚(sleep start)。避免咖啡因、香菸和其他的刺激物,對症狀改善會有幫助,如果症狀未緩解,可用些藥物來控制。Q60.什麼是“鬼壓床”?人在剛入睡時或一覺醒來發現身體無法動彈,眼皮睜不開,想叫又叫不出來,但意識清楚,知道身體所處的情況,甚至有些人(20%到30%)還會併有影像的幻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鬼壓床”,鬼壓床就是睡眠醫學中的睡眠癱瘓症(sleep paralysis)。睡眠過程中有「快速動眼期」和「非快速動眼期」,當睡眠處在快速動眼期時,全身所有的肌肉張力會降到最低,只剩下橫膈肌和眼睛的肌肉在動。所謂「鬼壓床」就是一個人在快速動眼期間醒來,只有意識有知覺,全身的肌肉卻還未恢復,因此無法移動,這樣的狀態通常持續一、兩分鐘就過去了。而處於壓力太大、過度疲倦、熬夜、日夜顛倒時,最容易發生。病因可能是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出了問題。若把快速動眼期比喻為全身「斷電」的狀態,「鬼壓床」可能是因為某種神經傳導物質出了問題,導致人雖醒來,「電流」卻未能接回去;而天天都感覺被「鬼壓床」的人,可能是腦部功能較不好,體質因素使然,但也必需考慮是猝睡症的四大病徵之一。Q61.“鬼壓床”好發於哪些人?睡眠癱瘓有可能是猝睡症(Narcolepsy)四大症狀之一,也可能獨立發生,無關於猝睡症。獨立發生的睡眠癱瘓症,據美國統計的數值,在全部人口的盛行率高達40%~50%,幾乎很多人有此經驗,但都是偶爾發生一次,很少有連續性的發生(但在猝睡症的患者中可連續發生)。睡眠癱瘓症好發於睡眠不足,晝夜輪班工作的人和有時差問題的人。Q62.為什麼有人會講夢話?所謂夢囈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講夢話,指人在入睡後通常在淺度睡眠期會講一些無法理解的喃喃自語或語無倫次的語言。持續時間短暫,通常是短的句子,而且講的內容缺乏意義,沒有聲調的高低或情緒的起伏,不過在少有的情況下,會有清楚充滿情緒化的冗長句子,可被枕邊人聽到,這些夢話的內容多半和病人職業或關心的事物有關。通曉多種語言的人,講的夢話也可能包含多種語言。對於易有講夢話的人,當他睡著時,若您跟他講話,可能誘發他講夢話,這種現象可解釋為什麼有時候兩個在睡覺的人能夠彼此交談。一般來說,夢囈產生於淺度睡眠期,並不會影響到睡眠結構,只是會嚇壞枕邊人。然而若夢囈出現在深度睡眠期,就有可能是喚醒疾患(例如夢遊、夜驚);若夢囈出現在快速動眼期,則有可能是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Q63.為什麼有人睡覺會磨牙?指在睡眠中,特別在睡眠第2期,重複的磨動牙齒,產生令人不舒服的聲音,而干擾到枕邊人或室友的睡眠。磨牙的特徵動作為間歇性出現下顎肌肉等張性的收縮,併伴有規律性咀嚼似的動作。在孩童或年輕人常見。成人發生磨牙的現象通常暗指在情緒上有壓力,或有牙齒或下顎的問題。有一些人,磨牙的現象在一晚可發生數百次,造成牙齒的磨損、牙周的破壞、牙齒鬆動及顳顎關節痛等症狀。如果磨牙發生在清醒時,患者常有心智上的缺陷。最近的文獻則指出有些疾患也會導致夜間磨牙,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胃食道逆流及夜間癲癇等。磨牙的症狀如果嚴重,造成牙齒嚴重受損,應找牙醫師製作牙套,保護牙齒,如果有牙齒或上、下顎的咬合異常,亦應做矯正的治療。如果磨牙是由於情緒的壓力過大,則應尋求醫師做行為或精神心理的治療。Q64.什麼是“撞頭症”、“搖頭症”及“轉體症”?這是一種發生在睡眠中 ,產生不自主節律性動作的疾患,動作可表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尤其是好發於頭部及軀幹。症狀總是發生在剛要入睡前或剛入睡時。動作的表現可能為病人俯臥面向下,重複將頭抬起來撞擊枕頭;或為仰臥面朝上,重複將頭抬起撞擊枕頭、床墊、床頭板等;或為頭部左右重覆轉來轉去;或為身體軀幹部位左右轉來轉去。另外一種較奇特的姿勢為病人趴在床上,用手及膝幹支撐身體像隻小狗,隨即前後搖動。這些動作的規律約每秒0.5~2次,持續10~15分鐘。而無論是撞頭症、搖頭症或轉體症,皆屬於節律性運動疾患,好發於孩童,尤其是腦性麻痺的病童。Q65.何謂“睡眠暴力”?睡眠暴力患者多在睡眠當中,有不正常的行為發生而不自知,而這些行為又常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甚至鬧出人命。由於患者乃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犯下錯誤,因此患者只要被證實是因睡眠疾病而做出不法的行為,通常會被判無罪。這些引起睡眠暴力的睡眠疾病,常見的有夢遊、夜驚、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夜間癲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及睡眠剝奪等。Q66.是否有些內科疾病,比較容易發生在睡覺當中?有些內科疾病喜歡在夜晚發作或在晚上睡覺時症狀變得更嚴重。例如夜間心肌缺血症、夜間癲癇、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肌梗塞、睡眠相關氣喘、睡眠相關頭痛、睡眠相關胃食道逆流及消化性潰瘍等,都偏好在晚上發作。Q67.為什麼有些人在睡覺當中會突然死亡?人在入睡後,呼吸及心跳會變得較緩慢,血壓也會稍微下降,這些僅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期。然而在快速動眼期時,呼吸及心跳會變得不規則,血壓亦會忽高忽低顯得不穩定,如果患者本身又有心臟的疾病,容易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而導致突然心跳停止,一命歸天。另外有打呼或睡眠呼吸暫停的患者,由於容易造成心肺的負擔,也會導致心跳突然停止,撒手西歸。Q68.何謂“夜吃症”?患者常在睡覺當中清醒,非要起床吃點東西,才能繼續入睡,稱為夜吃症。夜吃症患者在起床吃東西時,意識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體重常會增加,並且常因起床吃東西,使睡眠間斷無法維持一個完整的睡眠,而抱怨晚上失眠。Q69.何謂“睡吃症”?睡吃症的特徵乃是病患從半夜睡眠中起床吃東西,把廚房搞得一團亂,隔天醒來卻全然不自知。而且所吃的食物可能是能吃或不能吃的東西(例如:貓、狗的食物、保麗龍或把鹽巴加到牛奶中等)。患者常會自覺到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的增加,儘管白天的飲食有良好的控制。睡吃症好發於二十幾歲的年輕女性,目前認為睡吃症是夢遊症的一個變型,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良好。Q70.為什麼有消化性潰瘍的人,常常在半夜痛醒?胃酸的分泌會出現晝夜的變化,胃酸出現的尖峰期出現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之間。在一天24小時週期中,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他的胃酸分泌在睡眠中可增加20倍,迷走神經的控制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吞口水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而在睡眠中,食道的活動降低,在遠處食道出現了酸液會誘發喚醒反應,隨即產生吞嚥的動作,造成酸液向下清除。如果這種喚醒反應沒有發生,就不能產生吞嚥動作。酸液的清除被延緩,就會導致逆流性的食道炎。Q71.為什麼激躁大腸症候群的患者在白天常有腹痛、腹瀉的症狀,而在晚上睡覺時,症狀卻往往得到緩解?腸子的活動在一天24小時週期中,亦會有週期性收縮的現象。這些週期性收縮的現象在睡眠中會減少,但是會受吃宵夜所影響。大腸激躁症候群的病人在白天表現許多腸胃的症狀,但在晚上卻得到緩解。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

依據臺北市96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為僅次於惡性腫瘤死亡率之主要死因,也是45-64歲中年人主要死因第2位。許多研究證實,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年齡、家族史有密切關聯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如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以及有吸菸習慣、肥胖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積極推動內湖區「珍愛我心~心血管支持團體」,招收社區40-65歲具有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成人,分別於3月及7月開辦2梯次各連續10週的團體互動課程,聘請前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分院邱淑娟營養師擔任領導人,並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系彭雪英老師合作,精心設計一系列健康飲食及運動的健康促進課程,採用團體分組互動及專業課程並行方式,教導學員建立預防心血管疾病之相關知能,促使學員從自身健康管理開始做起。團體課程學習內容包括認識「四低一高」飲食原則及實作、健康的外食選擇、居家運動指導及以計步器紀錄每日運動量、紀錄飲食運動日誌等技巧,並幫助學員自我評估。在10週課程結束後評估成效,其中以減輕體重成果最為顯著,有4成以上學員體重皆減輕5%以上,其中減重最多達10.2公斤、體脂肪也降低6.7%以上。學員對於支持團體的進行反應熱烈,回饋如下:『能注意飲食種類和份量、安排作運動變成每日的功課,使精神變好。』、『知道怎麼吃、量要多少,因為體重有減,心情跟著輕鬆很多。』、『了解自己發胖的原因,是錯誤用油,原來以前自以為吃的清淡,還是超出標準。』、『團體活動改變無聊生活,減少看電視時間,健康也覺得改善少許。』、『以前看電視時都坐著,現在會利用看電視時間做些運動。』、『更了解飲食的方法,也因團體的力量更加強運動的實踐..』、『戒掉宵夜、養成走路、作健康操的習慣,體力有進步。』近日天氣冷、氣溫下降,這時節請民眾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持續推動「珍愛我心」保健課程,希望民眾更珍愛自己且藉由『新(心)的體驗』,妥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體重及戒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標準體重、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就能夠顯著的減少並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

臺北市96年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在全國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但近10年粗死亡率卻成長了6成9,排除人口老化因素之標準化死亡率亦成長了3成6,顯見死亡率的增加人口老化並非主要因素。多項醫學研究證實嚼食檳榔、抽煙皆是導致口腔癌的危險因子,紅唇族、癮君子要注意了! 近10年臺北市民口腔癌粗死亡率逐年增加,在主要癌症死因中,成長幅度僅次於攝護腺癌。臺北市口腔癌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8.2歲,是主要癌症死因中平均死亡年齡最輕者。若以性別來分析,男性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7.2歲,女性為66.2歲,男性較女性低8.9歲;死亡率方面,男性口腔癌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上升趨勢,女性死亡率則大致在每十萬人口1.0人至1.4人間變動,近10年男性口腔癌平均死亡率每十萬人口8.2人為女性1.1人的7.5倍。若依年齡層來觀察,近10年口腔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65歲以上人口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首,而口腔癌皆落在女性癌症死因14名以外,惟口腔癌則居男性的第5或第6大癌症死因,其更是壯年男性(25-44歲)的第2大癌症死因(次於肝癌),男性口腔癌日趨年輕化,對家庭和社會影響不容忽視。96年我國與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10.1人與5.1人,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比較,高於日本2.0人(2003年)、香港2.5人(2006年) 及美國2.5人(2005年),臺灣檳榔文化應是一重要影響因素。嚼食檳榔對環保或是民眾的健康都有負面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應及早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除針對18歲以上吸菸或嚼食檳榔市民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外,並辦理戒檳班與推動無檳職場,以期降低口腔癌發生率,提升市民健康品質。

《睡眠問題一百問》晝夜規律節奏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晝夜規律節奏篇

Q48.人的作息時間可分為幾種型態?人按其睡眠及清醒週期的時間,可分為以下型態:(1)正常型:合於社會規範的作息時間。(2)雲雀型:早睡早起。(3)貓頭鷹型:晚睡晚起。(4)不規則型:上床及起床時間,紊亂不固定。(5)非二十四小時型:睡眠清醒週期為二十六小時或二十七小時。我們必須瞭解本身是屬於何種型態,方能利用週期的自然驅使力,使睡眠效率提高。Q49.“夜貓子”是天生的嗎?有人從十來歲開始便抱怨入眠困難,每晚非要到凌晨3、4點才能夠睡著,通常睡到中午甚至到下午1、2點才覺得有睡飽,因而常常錯過早上重要的活動,而無法適應現今社會的活動時間,這些人我們就稱為“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 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疾病,是天生的。其病因為睡眠的生理時鐘設定比一般人來的晚數個小時,因此清醒時間也跟著延後數小時。其實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只是睡眠清醒時間比一般人延後,對身體健康並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而且此種類型的人很適合做夜間工作。然而夜貓子是故意把睡眠清醒時間延後,可能是因個人喜好,喜歡在寂靜無人的深夜裡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睡得晚也就起得晚了。夜貓子跟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最大的不同是,只要夜貓子有想要恢復正常睡眠清醒週期的意願就可以調整過來;反觀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人不論如何努力,都很難調整至正常作息時間。Q50.早睡早起一定身體好嗎?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成“早睡早起身體好”,殊不知早睡早起對“歐吉桑”或“歐巴桑”真的是身體好,然而對年輕人或孩童就不見得對。年輕人或孩童通常經過一晚良好的睡眠就能應付隔天工作或學習的負擔,並不需要白天的小睡,而且年輕人或孩童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也比老年人來得晚,所以強迫早睡早起,反而會導致入眠困難及睡眠不足,造成白天工作或學習的障礙。被“早睡早起”這句話害的最深的就是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這群人,因傳統觀念認為早睡早起才會身體好,而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人卻是晚睡晚起,因而一直認為自己不正常。其實每個人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皆不一樣,應該順應著自己的睡眠生理時鐘,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睡眠,身體才會健康,才會好。Q51.為什麼會有時差?自從1950年代人類發明超音速噴射客機,從此往來世界各地旅遊或經商的人激增,因跨越時區而產生的時差問題及對生理系統的影響,也逐漸被人所重視。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約為25小時,而外在環境的日出日落卻為24小時,所以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必須往前調整1小時左右,其最大的調整時數為1至2小時,向西飛行要比向東飛行來的容易調整時差,因此一旦人們一口氣跨越過三個時區,也就是說有3個小時以上的時差,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一下子無法在一天內調整過來,此時便會衍生出一些因時差所產生的問題。Q52.時差會產生哪些問題?一般常見的時差問題有晚上睡眠障礙、白天疲倦感、腸胃不舒服、肌肉疲累感、頭痛、精神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或全身倦怠感。而這些因時差造成的問題,必須和長時間飛行所造成的問題相區別,長時間飛行所造成的問題常見的有眼睛乾澀且癢、鼻子過敏、骨骼肌肉抽筋、頭痛、嘔吐、腹脹、下肢水腫及有時頭暈等,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跟飛機內溼度太低、氧氣減少、空氣渦流、氣壓降低、震動、噪音、有限的座椅空間、飛行焦慮及旅行中行程活動過於緊湊等有關,但相對時差造成的問題來講,這些症狀都會在著陸後24小時內消失。另一個因飛行所造成的問題,為機艙內的環境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無法讓一個人好好睡一覺,因此會造成睡眠不足的情形,使旅行者的不適感更加嚴重。Q53.如何適應時差?至於如何適應時差,下列提供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這些建議可幫助你盡快適應時差。(1) 在飛行中酒精性的飲料盡量減少,如果要喝只能少量。 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將手錶調整至目的地的當地時間。 在飛機上睡覺,盡量和目的地的睡眠時間相配合。(2) 到達目的地的第一天作息及飲食盡量和當地的相配合。 如果你實在疲累,最多小睡1小時。 清醒時,盡量讓你自己暴露於明亮光線中。 在白天時候,避免自己躲在旅館的房間中。 避免酒精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如果你有長期服用的藥物(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物)亦應配合當地的時間服用。 盡量不要開車。 假如晚上睡覺還是無法入睡,可以使用短效性的安眠藥物來幫助睡眠。一旦你在到達一個新時區後,如果你的時差問題超過2個星期都還無法緩解,此時你可能除了時差問題外,還有其他睡眠的問題,你必須趕快找睡眠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Q54.長期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據研究指出,夜間工作者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並常抱怨全身倦怠、無精打采,即使他的睡眠時間跟白天工作者一樣長。Q55.如何適應晝夜輪班工作或夜間工作?若夜班工作者,在睡眠上有障礙或工作時有精力不繼、打瞌睡的情況發生,可參考以下的建議來做調整。放棄夜班工作,轉換成白班工作,這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在下大夜班後,正值清晨,此時是人體生理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不要在此時上床睡覺,可做些別的事情,等到吃完午飯後,在生理精力開始走下坡時,順水推舟,上床睡覺。若當天下大夜後,當天剛好休假,可在下午小憩2至3小時,留一些到晚上再睡。夜間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應盡量明亮,而在白天睡覺時的環境應盡量昏暗。排班時,應朝著順時鐘方向來排班。如大夜班換成白班,白班再換成小夜班。如上述方法行不通時,應考慮藥物的幫忙,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短暫性的安眠藥或喧騰一時的退黑激素,只要使用得宜,對夜班工作者的適應都有相當的助益。部分夜班工作者本身亦常併有一些睡眠疾患,例如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嗜睡症或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等,都會加重夜班工作者其睡眠及適應問題。

一旦骨鬆難恢復 醫師呼籲:護「骨」工作要趁早

一旦骨鬆難恢復 醫師呼籲:護「骨」工作要趁早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骨質疏鬆患者;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骨質疏鬆患本症的機會也高達十二分之一。如何儘早預防、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姚定國十五日晚間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保骨本的方法。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尤其是7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5歲,骨折的機率也會加倍。無可否認,「骨質疏鬆症」已是一項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許多老年人骨折的潛在因素。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女性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骨質疏鬆患者;而五十歲以上男性的罹病機會也高達十二分之一,此外,年輕女性骨質流失的情況也較高。姚定國醫師指出,無論男女都會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尤其是高危險群,更應儘早做預防工作,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姚定國醫師說,目前醫學界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幫助已疏鬆的骨骼恢復原狀,因此,預防保健很重要,年紀輕的朋友不可輕忽「護骨」的工作,年長者也不可認為自己年邁來不及了,因為保住骨本永遠不嫌遲。 十五日晚間,除了骨科姚定國醫師在節目中暢談如何解決骨頭的困擾,同時邀請到一位因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許富子奶奶分享罹病以來的心情轉折。節目中還有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諮詢服務,當晚的「一招去百病」單元,由慈大附中徐振家老師傳授一招強身健體的運動。

青少年生育保健親善門診於婦幼開跑囉!

青少年生育保健親善門診於婦幼開跑囉!

青少年之性與生殖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亟待解決。有鑑於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於94-95年間醫院重新整建時即規劃青少年照護的特殊服務空間。而今在設備完善、新穎、隱密之良好環境下,讓我們可於此刻撘上青少年生育保健親善門診- 「Teen’s幸福9號」之列車,成為全島之第10站,提供大台北地區青少年朋友們就醫之便利性。由於現今青少年性觀念較早熟,在性知識及性態度未健全的情況下,導致青少年發生意外懷孕、染上性病/愛滋病、性侵害之風險增加。婦幼院區深感榮幸能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盡一份力量。希望家長、學校老師、社會大眾多多關心青少年之生育保健問題,讓青少年在懵懂及叛逆時期,獲得最佳的照顧,陪伴他們渡過更幸福、更健康的青春期, 本院區之青少年生育保健親善門診(Teen’s幸福9號)為每星期二、五下午,及星期五晚上(限約診)。 服務地點:第一醫療大樓二樓服務項目:1.提供兩性交往諮詢2.提供各種避孕方法及諮詢。3.提供事後緊急避孕之服務。4.提供專業之青少年心理輔導。5.提供青少年未婚媽媽最適切之產前產後教育及各項安排轉介。6.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社區及團體之各型衛教。服務特色:1.親善獨立的空間,提供以青少年為主的服務。2.協助青少年獲得專業的諮商團隊、衛教及醫療幫助。3.專人個案管理。4.簡易預約方式。5.免去青少年直接就醫的尷尬。6.協助青少年與其法定代理人溝通。有需要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睡眠問題一百問》嗜睡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嗜睡篇

Q43.為什麼有人明明晚上睡覺的時間已非常足夠,卻在白天應當清醒時,還時常昏昏欲睡?有些人失眠,不管夜晚或白天都無法成眠;相對的,也有一些人一天到晚想睡覺,無論在開車、在吃飯、在講電話或在會議中皆可睡著。嗜睡症必須跟全身疲倦、無精打采或缺乏動力來相區分,其區別的重點在於是否會在不適當的場合中睡著。如果一個人明明在晚上的睡覺時已相當足夠,卻還在白天時常昏昏欲睡,此人恐怕已罹患嗜睡症,應盡速尋求睡眠醫師的幫忙。Q44.引起每天想睡覺的原因有哪些?美國的流行病學統計中指出,在嗜睡症的病因中,最多的是睡眠不足症候群,其次是呼吸暫停症候群,然後是猝睡症,再來是特發性中樞嗜睡症。會造成嗜睡症的病因很多,以下一一詳加介紹:(1)睡眠不足症候群(insufficient sleep syndrome)睡眠不足引起的白天嗜睡,是在所有引起嗜睡症中最常見到的疾病。由於現今工商業發達,有些人下了班後,晚上還需要外出應酬,搞到三更半夜才回家睡覺,隔天早上仍然要照常上班,造成慢性睡眠剝奪,導致白天昏昏欲睡,但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在假日時,把不夠的睡眠補回來。另外有些貨卡車司機,常常工作時間過長,睡眠不足,很容易發生交通意外。據統計,現今在美國的大學生普遍有睡眠不足的情形,而影響到學習。(2)猝睡症(narcolepsy)猝睡症乃是一種神經方面的疾病,由於腦幹中睡眠清醒中樞的功能出了問題,而產生過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猝倒(cataplexy)、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及活生生的入眠期幻覺(vivid hypnagogic hallucination)等四大主要的症狀。猝睡症的過度嗜睡症狀,乃是在白天的日常生活中,不適當的場所睡著,例如在吃飯、開車及工作中突然睡著。常可見到此類患者有數度交通意外或工作意外的經驗。但猝睡症的患者卻經常抱怨晚上失眠,可能因頻繁的入眠期幻覺或睡眠癱瘓所導致晚上睡眠斷斷續續,無法一覺到天亮;也可能是因為白天嗜睡的時間過長,而干擾到晚上的睡眠。猝睡症在一天24小時的總睡眠時數,並不會比正常人長。猝睡症的猝倒現象(cataplexy),通常因有情緒上的刺激(如大笑、憤怒、興奮等)所誘發,甚至發作時,伴有入眠期幻覺的發生。猝倒現象乃是病人突然膝蓋無力而跌倒;或頸部突然失去肌肉張力而向後仰或向前低頭;或突然顏面肌肉張力喪失而變得面無表情,講話模糊不清。這三種臨床表現,是最常見到的猝倒症狀。發作時間通常少於一分鐘,而且意識清醒。猝睡症中的睡眠癱瘓,可在入睡時發作(hypnagogic)或在正要清醒時發作(hypnopompic),症狀為患者意識清醒,但眼皮無法張開,四肢無法移動,持續時間約1到4分鐘。而入眠期的幻覺,乃是在患者剛入睡時,看到不認識的人或事物,或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常伴隨著猝倒現象一起發生。約有85%的病人在猝睡症(narcolepsy)病發前,有一些明顯的誘發因子存在著,例如嚴重的睡眠不足,睡眠清醒週期非常不規則,長久的晝夜輪班工作,及頭部傷害(例如頭部外傷、腦瘤及多發性硬化症)等。此病的盛行率約萬分之六,每個年齡層均可能發生,尤好發於十來歲的青少年,並且男性比例稍多於女性。其病因目前未明,但可發現此病跟基因、環境因素及某些中樞神經疾病有關。根據研究,猝睡症的病人體內常可偵測到HLA-DR2這個基因,但我們不能單單以HLA-DR2來判斷是否有猝睡症,因正常人也有30%的人有HLA-DR2。並且有些疾病亦會造成HLA-DR2呈陽性反應。如果您的一等親中,有人有猝睡症,那您罹患猝睡症的機率,將是其他沒有家族史的人的6到18倍。目前有許多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可用來控制猝睡症的四大主要症狀。另外根據個別患者調整進食、小睡及運動的時間,可設計符合患者所需的行為治療,可幫助患者用最小的劑量,達到最大的效果。目前只能控制,無法治癒。(3)特發性中樞嗜睡症(Idiopathic CNS hypersomnia)此類嗜睡症直至1966年才和猝睡症區分清楚,它的特徵為不會發生猝倒現象(cataplexy)和沒有入眠期時出現快速動眼期(即快速動眼期在入睡後15分鐘內發生)。在一天中24小時的總睡眠時數要比猝睡症來的長,並且不會有晚上失眠的抱怨,嗜睡程度也沒有猝睡症來的厲害。好發的年紀在十幾歲的青少年。診斷及治療的方法和猝睡症相類似。(4)反覆性嗜睡症(recurrent hypersomnia)反覆性嗜睡症較常見的有克萊恩-李文症候群(Kleine-Levine syndrome)及反覆性經前嗜睡症(recurrent premenstrual hypersomnia)等疾病。克萊恩 - 李文症候群這是一種好發於青少年的疾病,男性遠多於女性,臨床症狀表現為發作性嗜睡(episodic hypersomnia),並伴有食量的增加(hyperphagia)和性慾的增加(hypersexuality)等症狀。症狀發生通常為突然(幾小時之內)或逐漸的(數天之內)產生嗜睡的症狀,並伴有心智狀態的改變,尤其是躁動不安。嗜睡症狀的持續時間可短至一天或長達30天,但通常典型表現為四到七天。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覆發作,通常為數個月。頻率會隨著年紀增大而減少。目前病因尚未清楚,可能和下視丘的功能異常有關。異常經前嗜睡(premenstrual hypersomnia)特徵是嗜睡的症狀呈週期性的發生,並且跟月經週期有關,過了月經期,嗜睡的症狀便消失。此種情況必須至少連續發生3個月,才能被診斷為經前嗜睡症。在經前嗜睡發作的期間,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檢查顯示有正常的夜晚睡眠,但在白天的多次入睡潛伏時間(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卻顯示其有嗜睡的現象。(5)在睡眠過程中會引起睡眠斷斷續續(sleep fragmentation)的疾病皆可造成白天的嗜睡。會造成睡眠斷斷續續的疾病例如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或異睡症等疾病皆會造成白天的嗜睡。(6)內科疾病引起的嗜睡症一些內科疾病可因疾病本身引起患者嗜睡的症狀,像糖尿病、肝功能障礙、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懷孕初期、甲狀腺低下症或肢體肥大症等都會讓患者嗜睡。解決潛在隱藏的內科疾病才可有效治療此類的嗜睡症,另外一些中樞神經方面的疾病像腦血管意外、腦瘤、多發性硬化症、腦炎、Wernicke’s腦病變(Wernicke’s encepdalopathy)及頭部外傷等也都會引起嗜睡的症狀。(7)藥物引起的嗜睡症有些藥物,像用來治療皮膚過敏、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狀的抗組織胺,常會引起使用者會有嗜睡的現象。而不當使用長效型的鎮靜安眠藥物,也會引起患者整天昏昏欲睡的現象。另外,某些種類的抗憂鬱藥物也有鎮靜的效果,使人有嗜睡的症狀。Q45.整天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一定是肝功能出了問題嗎?在門診中,常可聽到病患抱怨全身疲倦、無精打采,而到醫療院所要求檢查肝功能,事實上不只有肝功能異常才會引起倦怠感,還有其他內科疾病需要考慮,例如糖尿病、腎衰竭、甲狀腺低下症及肢端肥大症等,也都會引起嗜睡。因此整天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不單單只有肝功能出問題會有此情況,還有很多種內科原因必須一併考慮在內。Q46.如何評估自己有嗜睡的傾向?下列有幾個簡單問題,讀者可以自我測驗一下,瞭解自己是否有嗜睡的傾向及程度:(1)靜靜坐著閱讀,是否會睡著?(2)白天看電視時,是否會睡著?(3)在公共場合中,靜靜的坐著是否會睡著(例如在電影院或會議中)?(4)連續坐一個小時的公車或汽車是否會睡著?(5)在下午躺下休息時,是否會睡著?(6)坐著跟人談話是否會睡著?(7)在午餐後,雖然未喝酒,靜靜坐著是否會睡著?(8)當您開著車,在等紅綠燈時是否會睡著?從來沒有過=0  偶爾發生 =1  常發生=2  很常發生=3在上述(1)至(8)個問題中,每一個問題可為0至3分,若8個問題的累積分數大於12分,則你很可能已得了嗜睡症,應盡速求助睡眠醫師找出正確的病因。Q47.如果有嗜睡的傾向,需要做什麼檢查?嗜睡症的診斷,除了詳細的病史外,血糖、肝功能、腎功能及甲狀腺功能等實驗室檢查缺一不可,甚至往往還需要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及多次入睡潛伏時間測試等檢查,有時候還會用到腦部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的影像診斷才能診斷嗜睡症的種類。嗜睡症的治療,必須要靠正確的診斷,根據不同的疾病加以治療。

看「貝斯特的聖誕」音樂劇 提前過Best聖誕節

看「貝斯特的聖誕」音樂劇 提前過Best聖誕節

要過BEST的聖誕節,就要看「貝斯特的聖誕」音樂劇!今天(十三日)晚上七點卅分,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十一樓禮拜堂,東基員工及家屬第五度粉墨登場,演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創作的「貝斯特的聖誕」音樂劇。十二月是聖誕月,每到這個季節,東基從聖誕詩歌練唱、廣場上架起高高的聖誕樹、院內各科室各角落的聖誕佈置、聖誕愛宴、聖誕晚會、報佳音,無不散發濃濃的聖誕味,當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演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創作的聖誕音樂劇。自2003年開始,東基固定於每年聖誕節前夕演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創作的聖誕音樂劇,目前演過的劇碼包括:「天天的禮物」、「破馬房的奇蹟」、「歡迎光臨!彌賽亞」、「聖誕小鼓手」。為了準備聖誕音樂劇的演出,早在十月初東基院牧室就派員前往高雄參加種子教師的培訓。種子教師回來後,就開始召幕東基聖誕劇團的工作人員及演員。演員共廿一名,包含藥劑科、社區健康中心、一粒麥子基金會、發展室、內科病房等五個單位的十四位員工,以及七位員工或志工的小孩。演員群中年紀最小的是就讀中班的吳函恩,她和媽媽同台演出。她飾演小小羊,她媽媽則飾演牧羊人。四歲半的她第一次演出聖誕劇,穿上白色的「羊」裝,認真的在地上爬呀爬,揣摩小小羊走路。工作人員有十三名,分別執掌排戲、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等工作。這齣戲是描述「國王劇院」邀請最夯的「貝斯特劇團」演出彌賽亞聖誕劇,卻遭到兩股邪惡勢力的襲擊,因而掀起了一場光與暗、愛與恨、真實與虛假的戰爭……從上個月五日起,東基聖誕劇團利用週三、六、日的下午時間排戲,到了演出當週更是緊鑼密鼓的幾乎天天排戲,前後總計排了十六次。看了「貝斯特的聖誕」十一日的綵排,第五度擔任聖誕劇總執行人的院牧室幹事吳心怡深具信心,她說:「曾經看過前面四齣聖誕劇的一定要再來看這第五齣劇,從沒看過任何一齣聖誕劇的,這一齣一定不能錯過。」精彩的歌舞、一流的演技、優美的歌聲、酷炫的造型,邀請民眾一起歡度聖誕佳節!來看戲的朋友,只要身上出現任何紅、綠、金、銀色系的裝飾,就可以得到一份東基精心準備的聖誕小禮物──「貝斯特的聖誕」卡片CD。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

日前有一位十八歲女生因頭痛、呼吸喘、嘔吐等酮酸中毒現象急診就醫。之後,住進加護病房,待神智較清醒時,發現其左手無力、左腳完全無法動,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梗塞性腦中風。幸運的是,病人經復健治療後已可行動自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陳代謝科呂菁醫師指出,該年輕女患者患有甲狀腺亢進及第一型糖尿病多年,平日注射胰島素,並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但血糖控制情況並不穩定,也無規則運動。呂醫師表示,近年來,國內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最新資料,類似上述案例這種年輕型腦中風,也就是四十五歲以下的中風者,約佔腦中風病例的5~10%;尤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抽菸習慣和具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危險群,大概佔了年輕型中風發生原因的一半以上。尤由於中風已不再局限於老年人,呂菁醫師呼籲年輕人也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平時做好飲食控制、生活作息保持正常,適度運動。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除了要控制血糖外,更要多加運動、控制血壓、血脂、同時不抽煙,才能避免中風悄悄來襲。

兩岸四地  齒顎矯正學術會議登場

兩岸四地 齒顎矯正學術會議登場

由中山醫學大學及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四地齒顎矯正學術會議暨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二十周年年會,將於十二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假台北圓山飯店舉行三天。本次會議的宗旨在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及醫療經濟發展,活動吸引了超過八百位的台灣、大陸、香港、澳門四地的牙醫師齊聚台北,預期將帶來最新的觀點交流與契機!第三屆兩岸四地齒顎矯正學術會議大會會長蘇明圳醫師表示,齒顎矯正是省錢又能促進美觀的醫療技術,相較於時下流行的植牙,費用動輒上百萬元;如果患者有多顆缺牙,而且伴隨難看的暴牙,這類病例就很適合採用矯正來治療,不但不用植牙,一輩子還可省下百萬元,而且可以大幅改善外貌。蘇明圳醫師說,臨床經驗裡出現類似的病例,像是因有嚴重暴牙導致嘴巴閉不起來,檢查出總共有4顆爛牙及缺牙,如果接受植牙及裝假牙,花費可能需要上百萬元,而且還不能改變外表。後來跟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矯正治療,先將這些爛牙齒拔除,再將前牙往後拉,讓缺牙的空隙合攏,還省下假牙製作的費用。蘇醫師表示,如果病人第一大臼齒蛀光拔掉了,也可用矯正治療將健康的第三大臼齒(智齒)往前移位而不用作植牙,估計下來也可以比植牙省下幾十萬元。另外,對於各種嚴重的全口咬合困難且外表不佳的病例,只補假牙是無法解決的,若能以齒顎矯正配合正顎手術合併治療,就可改善臉部外形並讓咬合功能健全,可說是一舉數得!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齒顎矯正科主任,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理事長高嘉澤醫師表示,雖然現在經濟不景氣,但建議民眾應在這時候投資自己、投資子女,尤其是口腔問題,不只影響健康,也影響美觀!近年來,兩岸四地美齒整牙風盛行,也促使齒顎矯正技術不斷提升,提醒有嚴重缺牙又伴有外觀不雅的民眾,應該尋求專業齒顎矯正醫師會診或治療,不但可以找回健康,又可以改善外表美觀,也為民眾的荷包省下一筆。高嘉澤醫師也提醒,門診中經常遇到父母親把小孩的六歲牙(第一大臼齒)誤以為是乳牙而忽略,導致孩子容易出現缺牙問題。其實,健康的智齒也有保留的價值,齒顎矯正科醫師可以將智齒做廢物利用,讓缺牙的民眾不用再花大錢植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