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聲音沙啞、喘不過氣?可能是息肉阻塞聲帶

聲音沙啞、喘不過氣?可能是息肉阻塞聲帶

很多人都曾有聲音沙啞問題,常常是因為感冒引起聲帶發炎造成,也有人是因為在一場演唱會或演講後聲音過度使用產生。急性聲帶發炎治療後,加上適度聲音休息很快就會恢復,且聲音依舊可以完美無缺。但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過度使用聲音並且長期聲音沙啞,造成一些聲帶上構造變化,如果不及時發現治療,再想要恢復原本如黃鶯出谷般聲音,可能就沒辦法了。這些常見聲音問題有:聲帶結節、聲帶息肉、息肉性聲帶、聲帶囊腫及聲帶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醫師蕭凱元表示,不久前由急診來了一位55歲女性病患,其主訴是:近期常常時好時壞不自覺喘起來像窒息一般。經過急診醫師詢問及檢查後,發現病人聲音嚴重沙啞,約有一年多,且是長期抽菸癮君子,除此外沒有其他病史。喘是近期引起,時好時壞。不舒服時就到附近診所洗洗喉嚨、吃吃藥,但最近發作頻率及時間變多、變頻繁,剛才因為有差點喘不過來感覺,只好來急診就醫,隨即在醫院安排下住院檢查。經喉頭內視鏡檢查下,發現病患左側聲帶有一個約2x2x2cm息肉樣腫瘤,幾乎佔滿整個聲道,僅留下一小小縫隙。故病人喘起來時好時壞,並且隨著腫瘤越來越大有加劇現象。經實施喉內視鏡顯微手術後,病人呼吸已經不會再有喘情形,出院後並鼓勵病人戒菸、禁聲、好好保養,以期聲音能早日恢復。蕭凱元指出,聲音沙啞問題在越現代化社會越常見,不論是業務員或賣場店員因需要連續大聲使用聲音,或是政治人物演講應酬談天,還有歌星或老師等職業需要,更多是癮君子長期香菸刺激,都會造成聲帶傷害。小則長繭、長息肉,再則像這樣產生致命呼吸道阻塞也是有可能。日常生活上想要有完美聲音就要好好保護喉嚨,蕭凱元強調,首先要先從適度說話時間、音量及隨時補充水分,最好是隨身準備溫開水。再來就是要避免刺激物如菸、酒、烤、炸、辣、乾燥、油炸等食物。最後是感冒咳嗽、聲音沙啞要趕緊就醫,聲音沙啞超過兩星期一定要到醫院檢查。要想好好保護喉嚨,就要培養這些良好生活習慣。

美白化粧品您選對了嗎?

美白化粧品您選對了嗎?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俗話說:「一白遮三醜」,追求美白無暇的肌膚一直是多數台灣女性的夢想,坊間不少美白產品也因而大行其道,而為了吸引消費者目光,業者紛紛打著「明星愛用」、「人氣推薦」、「X天縮小斑點面積」等宣傳花招,以吸引消費者注意,可是美白化粧品選擇不能只看表面喔!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於今年陸續至轄區藥局、藥粧店、超市及賣場抽查美白化粧品,不合格產品,皆已依法處辦。此次品質檢驗係針對產品有無含汞及對苯二酚(Hydroquinone)成分檢驗,衛生局表示,汞對皮膚具有暫時性漂白作用,可是長期使用反而會造成黑色素沉澱,甚至引起過敏性皮膚炎及汞中毒等。民國72年行政院衛生署早已公告禁止添加於化粧品中;至於對苯二酚,其作用為干擾黑色素形成,臨床上對於雀斑、老人斑及口服避孕藥所誘發之肝斑,均有消褪漂白之作用,但若不當使用,易造成皮膚炎、紅斑、灼傷及不規則皮膚去色素化等副作用,因此民國79年衛生署也已公告將對苯二酚列為藥品管理,一般化粧品中不得添加,違反前述規定,可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或藥事法之相關規定處辦。   至於標示檢查結果不合格原因,其中有9件產品宣稱誇大療效,7件標示不全,5件同時標示不全及宣稱誇大療效,2件與行政院衛生署核可之品名或仿單標籤黏貼表內容不符,1件標示不全且品名與行政院衛生署核可之產品名稱不符,1件產品宣稱「SPF15PA+」防曬作用,未申請含藥化粧品許可證。衛生局表示,此次檢驗結果,品質雖然全數合格,然近年來違規添加汞鹽產品仍時有所聞,衛生局亦再次提醒消費者,美白效果並非一蹴可及,不要輕易相信「速效美白  x天保證見效」等誇大不實產品,且購買時,應檢視產品有無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美白成分,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商及標示完整的產品,才能讓自己白的健康又漂亮。消費者如有疑問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費,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寒冬送愛”馨” 聖誕串珠報佳音

寒冬送愛”馨” 聖誕串珠報佳音

今年,請讓「馨工房」的水晶聖誕天使、聖誕鈴鐺陪您度過溫「馨」聖誕,為您傳祝福、報佳音。「馨工房」是勵馨協助弱勢婦女經濟獨立的希望工程。勵馨看見許多受暴、單親、中高齡、原住民等弱勢婦女之所以無法改善生活環境、脫離受暴環境,都是因為經濟不能獨立;而她們經濟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則是:就業困難。唯有從實務面支持弱勢婦女經濟獨立,才能使她們脫離暴力、貧窮的惡性循環。「馨工房」的弱勢婦女雖然無法為自己的孩子裝飾聖誕樹、買聖誕禮物,但是在「馨工房」友善的工作環境,努力學習藝術創作的她們,在姐妹們的相互支持中尋找到了安慰,找回自信,也找到人生的新希望。在這個、感恩的季節裡,「馨工房」的弱勢婦女將她們最純粹的情感、滿滿祝福投注在每一個創作中,為您獻上最溫馨的聖誕禮。一顆顆亮麗純淨的水晶聖誕天使與聖誕鈴鐺,有「馨工房」的弱勢婦女最純粹的情感與祝福。請讓這些手工細膩、色彩豐富的水晶串珠創作成為您聖誕節的溫馨祝福,贈送給您、也送給您所珍愛的人。您的支持將為她們開啟經濟獨立的道路,讓「馨工房」希望工程可以持續下去,幫助更多弱勢婦女的生命開啟一扇窗!「愛馨花園」義賣館聖誕特區:http://garden.goh.org.tw/product/product_class_detail.php?bid=32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老人睡眠篇

Q72.老年人所需的睡眠時數一定比年輕人少嗎?人上了年紀,各個生理系統跟著老化,神經系統當然也不例外,正因如此,睡眠功能也跟著起了顯著的變化。整個睡眠清醒週期往前提前,吃完晚餐後約七、八點就想睡覺,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再也睡不著,而且入眠期增長,淺度睡眠期增加,深度睡眠期減少,而快速動眼期亦稍微減少但幅度不大,並且在睡眠過程中常常覺醒,造成整個睡眠效率的降低。一般認為老年人的睡眠時數理應較少,這是錯誤的觀念。老年人雖然晚上睡眠時數減少,但在白天卻經常小睡,因此以一天24小時來講,斷斷續續加起來的睡眠時數,實在不會比年輕人少到哪裡去。Q73.老年人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哪些?在美國的統計中,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12%沒有睡眠的困擾,19%抱怨入睡困難,29%抱怨睡眠不能持續,經常中途醒來,18%則抱怨天未亮就醒過來,而其中有28%的老人抱怨失眠。老年人因身體各系統功能的衰退,產生了一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神經病變等),而這些慢性疾病和控制慢性疾病藥物的長期使用都可能會產生對睡眠的干擾。再加上年老退休、或喪偶、或自己獨居、或經濟方面的壓力,亦常造成睡眠衛生的混亂及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茲就造成老年人睡眠困擾的一些疾病簡述於下:(1)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年紀大是造成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危險因子,尤其是年紀大的男性。隨著腦幹及神經功能的衰退,常會造成中樞型或阻塞型的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尤其是老年人的腦部功能較差,如果再加上呼吸暫停引起缺氧或睡眠斷斷續續,常會雪上加霜,使老年人的心智功能減退,症狀很像癡呆症。(2) 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及不寧腿症候群兩者皆是隨著年紀增大,症狀變的頻繁且嚴重,而干擾到睡眠,使得睡眠間間斷斷,患例常以失眠為主述,但也可見到以嗜睡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週期性肢體抽動亦常伴隨著不寧腿症候群,兩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相當良好。(3) 內科疾病的困擾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退化的慢性疾病一一浮現,像關節炎、呼吸方面的疾病、夜間頻尿、心臟病等都會造成老人睡眠的干擾。而一些治療控制內科疾病的藥物亦會造成失眠症或嗜睡症。另外一些好發於老年人的神經疾病像巴金森氏症、腦中風、癡呆症及脊髓小腦退化症等,也都會造成睡眠的問題。(4) 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改變人一旦過了50歲後,就比較無法適應違反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的行為,例如夜間工作者或快速跨越多時區的旅行。另外老年人的睡眠清醒生物時鐘規律亦會往前提前,變成早睡早起的睡眠清醒型態。(5) 憂鬱症由於老年人可能無法工作,若年輕時無良好的養老計畫,一旦到了老年,經濟來源均需依賴他人,並且可能因喪偶而獨居,或為疾病所苦而有厭世之感。因此我們常可發現有些老人情緒較低落,甚至產生憂鬱症及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而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亦會影響到睡眠。(6) 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syndrome)由於工商業社會的演變,許多老年人獨居於家中,或住在安養院,或因疾病長年躺在病床上無法自由行動。由於老年人的腦部功能均較退化,且因長時間侷限在所居住的環境中,不見天日,缺乏外在環境(例如太陽光線)的刺激,在太陽下山後,光線變得晦暗時,造成病人有幻覺、躁動及意識不清的現象,稱為日落症候群。處理方式為謹守睡眠衛生的原則,限制白天的小睡,在白天儘量讓病人多暴露在白天的陽光下(尤其是日出及日落),並且使夜間睡眠環境能夠穩定,不要常常變換睡眠的環境,臥室內儘量使用柔和的燈光,必要時可服用藥物控制。(7) 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REM behavior disorder)這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據國外統計,有40%的患者有神經方面的疾病,剩下約60%的病人,多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特別的原因。患者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常將夢裡的情境,直接表現在現實環境中,而他們的夢又大多跟暴力有關,因此常常傷害到患者本身或枕邊人。

《睡眠問題一百問》婦女睡眠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婦女睡眠篇

Q74.月經週期會產生睡眠的干擾嗎?跟月經週期相關的睡眠疾病有三種:(1) 經前失眠症特徵是難以入睡或睡眠間間斷斷,難以一覺到天亮,而且症狀的發生時間與月經週期有關,亦呈每月反覆性發作。經前失眠通常在月經來前一個星期發生,而且這種情形要連續發生3個月,才能被診斷為經前失眠。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顯示睡眠當中,睡眠期之間的變換(sleep stage transition)增加,睡眠中清醒的時間增長,睡眠效率降低,而且有不正常的睡眠期結構分佈。但在月經週期完後,如果重覆作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的檢查,其結果則恢復為正常。(2) 經前嗜睡症特徵是嗜睡的症狀呈週期性的發生,並且跟月經週期有關,過了月經期,嗜睡的症狀便消失。此種情況必須至少連續發生3個月,才能被診斷為經前嗜睡症。在經前嗜睡症發作的期間,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檢查顯示有正常的夜晚睡眠,但在白天的多次入睡潛伏時間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卻顯示其有嗜睡的現象。(3) 經前異睡症經前異睡症是由Schenck及Mahowald兩人所提出,其原因在他們兩人的臨床觀察研究中,發現有兩個分別為17歲及46歲的婦女異睡症患者,她們的夜驚(sleep terror)及傷害性夢遊(injurious sleep walking)的發生,跟月經前期有密切相關。因此婦女的異睡症患者,當其已過了初經的年齡時,並且異睡症的出現跟月經週期有關時,就應該注意本身是否屬於經前異睡症。Q75.懷孕時,睡眠習慣會有哪些改變?懷孕期的睡眠問題,通常呈雙相性(biphasic),特徵是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生失眠或嗜睡的症狀。懷孕期剛開始是嗜睡,然後慢慢的進展到嚴重失眠。少數的孕婦還會有夢魘(做惡夢)、夜驚和產後的精神症狀產生。懷孕期的前三分之一,通常伴隨著嗜睡和抱怨疲倦,整體睡眠時間增加,孕婦在白天常需小睡。此種變化可能跟體內的黃體素(progesterone)增加有關。在懷孕期的中三分之一,睡眠逐漸恢復正常,但到中三分之一的末期,睡眠中的清醒次數增加,睡眠開始有間間斷斷的感覺,無法一覺到天亮。到了懷孕期的後三分之一,入睡時間、睡眠中的清醒次數及睡眠時數的減少,均會增加到正常值的上限。這些睡眠的症狀也許跟孕婦難以找到一個舒服的睡覺姿勢、背痛、頻尿和胎兒的活動有關。生產完後,睡眠的困擾,依然持續,夜間嬰兒的照顧是主要問題,但在產後期的後期(late postpartum period),情況會逐漸改善。並且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顯示在生產完後,第4期睡眠期會開始回復到原來的水平,而快速動眼期則會在2個星期內恢復正常。另外不寧腿症候群在懷孕的婦女亦常發現,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統計,有15%的懷孕婦女有不寧腿症候群,症狀持續到生產完後,然後通常就會逐漸改善。Q76.更年期時,睡眠會產生哪些變化?更年期時,女性由於荷爾蒙的變化,會產生停經症候群,而停經症候群又會引起一些身體不適的症狀,甚至失眠。並且由於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也會產生一些睡眠的疾病。(1) 停經期的失眠(menopausal insomnia)主要症狀是出現重覆性的夜間清醒,並伴隨著有潮紅或夜汗的現象,並且有停經症候群的其他症狀。停經期的失眠,主要是引起睡眠間間斷斷,無法一覺到天亮,晚上難以入眠的症狀並不明顯,而症狀在數月或數年後,症狀會自然緩解。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顯示,患者常自然從睡眠中清醒,並伴隨著潮紅或夜汗。(2) 停經後的婦女因沒有黃體素(progesterone)的保護,罹患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升高,亦會造成停經後的婦女有晚上失眠或白天嗜睡的現象發生。Q77.如何處理停經期的失眠?控制臥室的溫度到你覺得舒服的範圍內,使用輕盈舒服透氣的床單(通常是棉質)。減少咖啡因、糖及酒精的攝取,增加維他命E的攝取。服用女性荷爾蒙,如果你覺得停經症候群的症狀嚴重的話。

《睡眠問題一百問》孩童睡眠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孩童睡眠篇

Q78.如何培養孩童良好的睡眠習慣?足月生產的新生兒,睡眠時間長達16到18小時,並且睡眠時間不會侷限在晚上,在白天一樣照睡,不過他們也不是毫無規律的亂睡。16到18小時的睡眠,大概分成四到五段,每次約4小時,每次醒來就要吃奶,並且晚上睡眠的時間比白天來的長。到了3到6個月大,睡眠的腦波活動特徵,就漸漸跟大人一樣,並且整天的睡眠時間減少,且較集中在晚上,白天小睡2至3次仍然是需要的。到了周歲大的嬰兒,整天的睡眠時間約12到14小時,白天仍需兩次的小睡(早上跟下午)。在出生至周歲這段期間,您可以幫助您的嬰兒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嬰兒醒著的時候就當作白天,燈光盡量明亮,並且可以跟您的小孩子玩耍;當嬰兒睡覺的時候,就應當做晚上,燈光盡量昏暗,並且盡量避免跟嬰兒玩耍。教導您的嬰兒,床才是用來睡覺的地方,盡量避免嬰兒睡在您的手臂上或沙發上,且避免嬰兒一定需要奶嘴或抱著奶瓶才能睡著的惡習。如果嬰兒在睡眠中哭鬧,不要急躁,輕輕的進去房間,輕拍嬰兒,並觀察一下是否有發燒或其他問題,若尿布濕了,換一下尿布,盡可能不要將嬰兒抱出床,且盡量不要吵鬧或把燈開的亮亮的。孩童一到三歲這個階段,孩童開始學習走路、說話、自己餵食、自己穿衣服及學習上廁所等。學習晚上自己入睡及半夜醒來時自己又能很快的睡著,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此時,小孩半夜爬起來哭鬧,可能是父母最常遭遇的問題。當孩童成長至五歲時,小孩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約11個小時,此時只要晚上睡眠的時間足夠,大都不需要午睡。睡前的洗浴,拿些玩具或布偶給小孩安靜的玩耍或講一個故事(不要恐怖嚇人的故事),使小孩入睡更容易。此階段的小孩,常會想跟父母講話、玩耍或一起看電視或不待在床上想走出房間,此時父母應明白的跟小孩講,現在是睡覺時間,有任何事,明天睡醒再說,要是小孩一直要走出房門,父母可在門外拉住門把,不要讓小孩子出來,並隔著房門鼓勵小孩上床睡覺,等明早醒來就可以開門出來,千萬不要將房門反鎖,這樣會造成小孩的恐懼感。6到12歲的孩童,大部分均可入睡容易且睡得很深、很沉、隔天醒來,精力充沛。此時一些睡眠型態的特質會在這時期表現出來,有些人早睡早起像隻雲雀,有些人晚睡晚起像隻貓頭鷹。如果此階段的小孩,在學校上課時,竟然時常會睡著,千萬不要指責小孩什麼「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等字句,應該去瞭解小孩的睡眠情形,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有猝睡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睡眠疾病,還是晚上的睡眠時間不夠導致白天嗜睡。在12到20歲之間的青少年,此時進入青春期,正值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根據研究指出,此階段的睡眠時間,往往比青春期之前的睡眠時間,多需一個小時,但因在台灣升學的激烈競爭,除了白天的七八節課外,晚上還要去補習,補完習後還要回家做功課,準備明天的考試,所以睡眠時間絕對是不夠的,常常在假日睡得很晚,把一個星期來,不夠的睡眠時數補回來。Q79.如何處理半夜吵鬧不睡覺的孩童?父母通常會把一個正在半夜哭鬧的小孩抱出來,他們或許會搖動小孩、唱歌給小孩子聽、提供食物、講故事等,甚至把小孩帶到父母的床上一起睡。有時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在電視前睡著,再把小孩子抱到床上。所有這些讓小孩睡著的方法都需要父母的出現及參與,造成小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如何獨自入睡。要解決小孩時常在半夜哭鬧不睡覺的問題,就是當小孩子在半夜哭鬧時,進房察看小孩是否有身體不適的地方,如發燒或其他問題,如果沒有,應輕聲安慰小孩、拍拍小孩,但不要把小孩抱出來,在小孩房內待個2到3分鐘,然後離開房間,儘管小孩子依然哭鬧。如果小孩繼續哭鬧,等個5分鐘再入房查看,依然待個2至3分鐘然後離開。如果小孩還是繼續哭鬧,等個10分鐘,再入房然後離開。如果小孩依然繼續哭鬧,則再等個15分鐘才進去房間,如此每次均延個5分鐘。如果隔天晚上依然如此,那就把上述時間全部再加個5分鐘。Q80.孩童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哪些?孩童的睡眠問題除了睡眠發育上(請參見第78問)常面臨的問題外,還有一些好發於孩童時期的睡眠問題,有些是會自癒的,只要稍加注意即可,然而有些必須儘快尋求睡眠醫師的幫助,以免耽誤病情。(1) 夢遊在4歲以後的小孩常見,特徵是孩童從睡覺中坐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走來走去,但步伐緩慢且能避開障礙物,有時手上還會把玩一些器皿,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語。父母發現小孩有夢遊的現象,應引導他上床睡覺,不要試圖叫醒他,隔天也不要加以責備,如果夢遊發作過於頻繁,應尋求醫師的幫忙。(請參見第56及57問)(2) 夜驚主要發生在4到12歲的孩童,特徵是從深度睡眠期清醒,常伴著尖叫、哭鬧、躁動,並滿身大汗,瞳孔放大,脈搏及呼吸加快等。約數分鐘後,患童即又迅速入睡,隔天清晨醒來全然不知。夜驚會隨著孩童的長大而逐漸的自然消失。(請參見第58問)(3) 嬰兒猝死症候群症狀為嬰兒突然在睡覺中死亡,確實原因並不清楚。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即1000個活嬰中有兩個可能會罹患嬰兒猝死症,然而嬰兒猝死症的發生機率會隨著嬰兒長大而愈來愈減少,高峰期約在2至4個月大的嬰兒,超過90%的病例發生在6個月大以前的嬰兒,而少於1%是發生在出生後2個星期。目前對嬰兒猝死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好發於產前胎兒期的照顧不良(poor prenatal care)、出生體重過低、餵食成藥、產婦抽煙、青少年懷孕、產前使用古柯鹼或嗎啡等藥物及嬰兒趴著睡覺等情況。 (4)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如果你發現你的小孩在睡覺中呼聲震天或有呼吸不順暢的現象,而在白天的時候有過度躁動、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那你應該注意你的小孩是否已罹患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應盡速就醫,以免影響學習。(可參見第31問)(5) 猝睡症此病好發於十來歲的青少年,症狀為不擇地皆可睡,在課堂中常常因打瞌睡被老師處罰,如果你的小孩明明在晚上睡得還不錯,卻在白天時常打瞌睡,那麼你的小孩可能已罹患嗜睡症,應儘速就醫。(可參見第44問)(6) 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只不過睡眠清醒生理時鐘的設定比別人延遲數小時而已。可尋求睡眠醫師一些藥物及非藥物方面的協助。(7) 節律性運動疾患孩童在入睡後,出現頭部重複性的撞擊枕頭或身體軀幹部位左右轉來轉去,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撞頭症或轉體症。因動作成節律性的發生,所以叫做節律性運動疾患。(可參見第64問)(8) 入睡相關性睡眠疾患患童在睡前一定要某種情況或狀態出現時,才容易入睡,例如一定要有人抱著搖晃,或要抱著奶瓶,或要含著奶嘴,或要聽收音機,或要抱著玩具娃娃才能迅速入睡,否則入睡困難且容易半夜醒來。(9) 設定限制性睡眠疾患好發於學齡前的兒童,每到夜晚該上床的時間,常藉故拖延上床時間,例如要喝水、要上廁所、肚子餓要吃東西或要求看完電視節目等,如此常搞到很晚還不睡覺,讓父母覺得小孩好像有睡眠的問題。其實如果父母嚴厲的限制小孩的上床時間,小孩便能很快入睡。Q81.嬰兒睡覺的姿勢是趴著睡較好,還是仰著睡較好?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仰著睡或側躺著睡是目前被推薦的睡姿,因可以避免嬰兒突然猝死症候群。而趴著睡的嬰兒較易發生嬰兒突然猝死症候群,但如果嬰兒胃食道逆流嚴重的話,仍然可考慮趴著睡的睡姿。

配合醫囑好入眠 不必依賴安眠藥

配合醫囑好入眠 不必依賴安眠藥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在台灣,每十位民眾之中就有一位是長期失眠的患者。這些患者當中有許多不願意就醫,寧可喝酒或是自行到藥房買安眠藥吃;有些患者選擇就醫,但是一到門診就要求開安眠藥,不願跟醫師多談。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謝光煬表示,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及認知行為等因素。必須在醫師協助之下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失眠的問題。至於許多患者習慣倚靠喝酒或吃安眠藥,謝光煬指出酒精會妨礙深度睡眠,喝酒之後茫茫然,或許較能入睡,但結果卻是淺眠易醒,反倒有害睡眠。而安眠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長期、過量的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或成癮。失眠的治療並非一蹴可及,除了藥物之外還牽涉到觀念及行為的改變。謝光煬醫師給患者的建議是「信任專業,配合醫囑」。許多患者的失眠與心理因素有關,根本的問題可能是焦慮症或憂鬱症,因此用藥上建議以抗憂鬱劑為主,安眠藥則以短期、少量使用,協助入睡及維持睡眠為原則。服藥須持續幾個禮拜至幾個月,待焦慮及憂鬱症狀顯著改善,即可逐步減少安眠藥的劑量,不致發生成癮的狀況。有些患者自我期許高、要求完美,凡事過度擔憂,以致難以成眠;或者對於睡眠有不適切的期待或想法,例如認為一定要睡足八小時、擔心睡不夠會導致早死,結果卻更加焦慮,更睡不好。有些患者的失眠與不當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習於在睡前從事耗費心思及腦力的活動,或是使用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質。這些問題的矯正屬於認知行為治療的範疇,需要在專業的指導與協助之下漸漸調整改進。至於安眠藥成癮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配合,逐漸調整藥物,以擺脫對安眠藥的依賴。在用藥的策略上,可以考慮以長效型安眠藥逐步取代短效型安眠藥,減少需要一再追加藥量才能入眠的情況;亦可選擇具鎮靜、助眠作用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藉以逐漸取代安眠藥,同時治療焦慮與憂鬱。在調藥的過程中若有任何的不適,務必要再回門診與醫師討論,隨時進行調整。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

偏愛找年輕女性麻煩的”卵巢畸胎瘤”

卵巢囊腫是液體聚集在卵巢中,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囊腫,是很常見的婦科問題。大多人聽到”卵巢畸胎瘤”都一頭霧水,不禁會問跟懷孕有關嗎?和畸型胚胎有關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鄢源貴醫師指出,其實它屬卵巢生殖細胞瘤,形成原因是在胚胎發育時期,有一部份生殖細胞在移行過程中迷途,這些細胞因不明原因衍生分化而成,包括胎胚的三胚層組織都存在於畸胎瘤內。因含有類似皮膚的構造,所以命名為「皮樣囊腫」。它通常有一個很厚的外皮,內含皮膚的附屬物,如汗腺,皮脂腺,神經組織等外胚層成份,氣管支上皮、消化管粘膜上皮、甲狀腺等內胚層成分、以及軟骨、骨、脂肪組織、平滑肌組織等中胚層成份。鄢源貴醫師表示,良性畸胎瘤約佔卵巢腫瘤的10%,主要好發在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也有在小孩或停經後婦女身上發生,但是停經後發生者,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一般約有2%的畸胎瘤會發生惡性的病變。良性成熟畸胎瘤通常是單側性發生,兩側性約佔10%~15%畸胎瘤臨床上無特殊症狀。但如果腫瘤大小約5-6公分時,因其表面光滑,與子宮之間僅有一條韌帶連接,很容易因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發生扭轉、會引發劇烈腹痛,使卵巢有缺血壞死的風險。若體積更大些,反而扭轉機會下降,大多引起腹漲、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其實這也是卵巢腫瘤不易被發現的原因。超音波是診斷卵巢腫瘤方便又有效的方法,利用影像學的特徵可初步判斷可能是那一類的腫瘤,並可利用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檢查腫瘤內血管阻力的大小來評估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另外由於畸胎瘤常含有鈣化骨質或牙齒,x光片也可幫助診斷。治療是採手術切除,對於生育齡的婦女,只需做囊腫切除,保留卵巢正常組織和功能;已停經的婦女,則可做卵巢切除。鄢源貴醫師提醒,畸胎瘤雖大多為良性腫瘤,但有扭轉、破裂、繼發感染、癌變的可能,良性的卵巢畸胎瘤可和人和平共處幾十年,但腫瘤有長大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因此還是發現後應儘早手術切除為宜。手術大多可使用腹腔鏡手術完成,手術重要的技巧是完整剝離囊腫不要弄破,並放入特製袋中,將袋口由腹腔鏡的小傷口拉出,由此小傷口將袋中的囊腫弄破,再抽出內容液體並將囊腫切碎取出,內容物並不會滲漏到腹腔。◎ 卵巢瘤開刀的適應症1.卵巢囊腫大於6公分,且觀察2個月,沒有縮小或消失。2.任何10公分以上的卵巢腫塊。 3.卵巢囊壁上有乳突狀贅生物。4.有實心部分的卵巢瘤。 5.有腹水。 6.初經之前或停經之後,出現的卵巢腫瘤。7.懷疑卵巢腫瘤有扭轉或破裂的狀況。

冬令進補 「胃」越補越大洞

冬令進補 「胃」越補越大洞

冷氣團輪番來襲,氣溫驟降,正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不過,有腸胃不適的人可要小心別補過頭!不但身體沒補到,卻還傷了胃!醫師提醒:冬季進補,民眾容易因天冷吃進過量的食物,加上愛吃薑母鴨與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胃腸不適,甚至胃出血等胃部疾病。所以在胃潰瘍好發的冬季,民眾平時更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保健胃部健康。32歲的陳小姐(化名),因為平常白天工作繁忙,早午餐經常隨便打發,甚至沒時間吃,晚餐也必須等到8-9點下班後才吃,因此早就已經有胃痛的老毛病。最近因為天氣寒冷,加上為了舒壓想要犒賞自己一番,所以下班經常跟同事相約「進補」,從薑母鴨、羊肉爐到麻辣鍋!就是這樣白天餓過頭,晚餐又吃過量的不當飲食習慣,短短兩週內就因胃痛難耐而就醫,才發現已經罹患胃潰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 羅鴻源醫師表示:胃潰瘍的發生與許多的因素有關,包含生活壓力、不當的飲食習慣、季節的變化及藥物影響等因素,其中胃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台灣半數以上的成人胃中都有此菌,而且胃潰瘍患者高達八成合併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藉由清除胃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預防胃潰瘍復發,最近的研究更顯示含分叉桿菌(Bifidobacterium)及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的益生菌,除了可以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更可以提高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成功率,對於不易治療的病患是值得嘗試的選擇。秋冬季一向是消化性潰瘍好發的季節,雖然原因未十分清楚,但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可能與胃酸分泌量增多及溫度變化較大有關。羅鴻源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冬令進補可以幫助身體抵抗寒冬,但民眾仍需小心選擇飲食的內容:辛辣刺激性食物並非人人都可以適應,一般而言都比較容易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咖啡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亦須特別注意,此外酒精會對胃部黏膜直接造成損害,尤其烈酒傷害更大,若是這些東西一起下肚,其後果可想而知。羅鴻源醫師提醒民眾:冬季『保胃』的飲食原則,應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多補充蔬菜水果,補充益生菌對於部分族群的腸胃症狀的確有所幫助,不失為值得嘗試的方法。此外,三餐務必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或是空腹過久,造成胃潰瘍等疾病。由於天冷較容易有饑餓感,補充含益生菌的優酪乳,例如含雷氏B菌之優酪乳,經過人體實驗與國內外的研究證實,具有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數量的能力,其實也是維持胃部健康不錯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