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從農田到餐桌 政府將落實食品安全

從農田到餐桌 政府將落實食品安全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在本月5日表示,鑑於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影響,行政院長陳冲在今日院內會議中宣示,安心內閣要從安心食品做起,推動全面檢討每一個跟食品健康、食品安全的環節跟項目,也就是要確保「從農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過程當中,能保障所有食品安全,以達到維護國人健康的目的。楊永明表示,行政院會開始要求相關部會,例如衛生署、農委會、環保署等,嚴格檢視目前所有相關食品安全與衛生的層面與法規,由各個部會分別執行,同時也透過跨部會監督,達成一套整體性、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面檢討與規範。楊永明表示,首要是在法規上進行全面檢討與合理化,第一步就是對於「食品衛生管理法」的全面修正。在去年塑化劑事件後,當時陳副院長即在會議中要求檢討「食品衛生管理法」,再配合近來相關事件所衍生的因素,該法將有極大幅度的修正,包括加強食品安全控管及風險評估、建立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得對食品安全事件採取預警措施或緊急措施。此外,也會強化食品業者落實自主管理之責任。楊永明表示,政府會自政策面、法規面和執行面同步檢視,並進行跨部會溝通與合作,檢視標的將包括食品添加物、飼料添加物、動物用藥及農藥等與食品直接與間接有關的項目。同時,將要求各部會必須對合理化後的法規嚴格執行,不容許有任何折扣,並由江副院長在既有的「食品安全會報」中,進行監督與協調跨部會合作。楊永明強調,政府面對的不僅是單一個案,目前已在積極處理禽流感問題,萊克多巴胺等相關議題也會跟立法院尋求兼顧方案,但在此議題之外,各部會都要開始落實個別檢討,透過嚴格的政策檢視、法規翻修及切實執行,確保國人食品安全。

防高病原禽流感 基隆將加強防疫工作

防高病原禽流感 基隆將加強防疫工作

因應彰化養雞場爆發H5N2高病原禽流感疫情,不僅人心惶惶,各縣市衛生局也擔心疫情擴散,因此基隆衛生局今天(6日)公布,開始針對本市雞隻販售及養殖人員進行健康狀況訪查,結果前述人員並無類流感相關症狀。衛生局亦持續加強禽場工作人員及防疫人員之防疫及監測措施。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禽流感病毒H5N2亞型與H5N1亞型不同,H5N2流感病毒的感染在禽鳥中常見,而所謂「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係指針對禽鳥類,並非針對人類而言,但若人類與生病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污染環境,人類仍有感染的危機。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勿購買來路不明的禽鳥肉品,避免到生禽宰殺處、養禽場等地,且要避免接觸、餵食禽鳥,若接觸禽鳥或糞便後,應立即以肥皂水清洗雙手。同時也呼籲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中,應穿戴個人防護措施,工作結束後應做好消毒動作,衛生局將持續結合市府相關單位進行業者健康監測工作,許明倫局長呼籲有與禽鳥接觸的民眾若出現發高燒、肌肉關節痠痛、倦怠、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請盡速就醫。許明倫局長並表示為防堵禽流感病毒境外移入及提高危險族群具有人類禽流感(H5N1流感)的抗體,本市自本(101)年3月1日至8月31日持續配合中央執行「人用流感A/H5N1疫苗自願接種計畫」,接種對象為年滿18歲之成人,身份為醫事人員、防疫人員、海關關務人員、禽畜養殖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或欲前往禽流感發生國家之旅客,以提升群體免疫力。

接種H5N1疫苗!降低染禽流感風險

接種H5N1疫苗!降低染禽流感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自92年迄今人類H5N1流感確定病例累計有589例,其中348例死亡,致死率將近6成,由於國內恰好是許多候鳥過冬棲息的庇護所,有鑑於我國鄰近國家有柬埔寨、印尼、埃及以及孟加拉等,擔心民眾常時間與生病動物密切接觸、或是接觸到污染的環境,增加感染的風險,希望未接種過流感A/H5N1疫苗者,每人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3週以上。 台中市衛生局為了降低相關禽畜人員染H5N1禽流感疫情,即日起到8月31日止,提供給年滿18歲的醫護人員、禽畜養殖業者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以及國際機場、港口入境安全檢查、證照查驗第一線人員及預定前往禽流感疫區(緬甸、印尼、及越南等)的民眾,以及中央、地方實際參與動物防疫的工作人員等免費接種疫苗。 民眾出國旅遊應注意個人衛生,減少和禽鳥畜等動物接觸,入境時如果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可機場尋求檢疫人員協助,返家後如有不適,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旅遊及接觸史。 中市衛生局局表示,符合接種條件且有意願接種的民眾,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到至各衛生所免費接種、或自付掛號費與診察費到梧棲童綜合醫院、署立台中醫院、署立豐原醫院3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安眠藥致死?!精神科醫師駁斥

安眠藥致死?!精神科醫師駁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過去優活寫了一篇「長期服用安眠藥,恐致早亡、罹癌率增」的文章,文中指出服用安眠藥造成早死率(premature death)高達四倍、罹癌率增加、甚至一年吃不到18顆安眠藥死亡率也增加3.6倍、美國一年死因跟安眠藥有關的人可能多達50萬人的聳動研究,但這則報導,卻遭到國內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斥責這篇安眠藥殺人的報導,被台灣媒體惡質炒作,指出這篇研究報導,是一篇被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英國醫學雜誌」所退稿的研究文獻,屬於一篇不成熟的研究成果。(照片截取自陳豐偉醫師臉書)目前陳豐偉精神科醫師在臉書(Facebook)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篇文章出自於BMJ Open上,而所謂BMJ Open的內容包括被BMJ旗下期刊退稿的研究、廠商資助不便在正式期刊發表的專案,以及一些尚未成熟、但先想跟學術圈分享的研究成果。因此這樣的一篇研究報導,並不成熟,而安眠藥導致早亡或罹癌的說法也是一個未知數,正在服用安眠藥的病患,若有任何安眠藥用藥相關問題,一定要請教醫師,並遵守醫師指示,切勿自行停藥等。相關資訊與更多內容請參考陳豐偉個人臉書網誌:安眠藥殺人事件:台灣醫療新聞集體淪陷的故事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82891328405005

氣溫漸升高 腸病毒疫情可能攀升

氣溫漸升高 腸病毒疫情可能攀升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疾管局6日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均為腸病毒71型感染,分別為居住於南區的3歲5個月男童及3歲6個月女童,該兩名幼兒於2月下旬出現發燒、四肢出現水泡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肌抽躍、心跳過速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經及時就醫後,已康復出院。疾管局提醒民眾,腸病毒71型疫情尚未停緩,仍陸續出現輕症及重症個案,今年截至3月5日止,已有14例重症個案,預估3、4月後,腸病毒的活躍度將隨著氣溫上升而提高,屆時疫情可能攀升。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正確洗手動作及衛教觀念,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

掌握38法則 雕塑曲線讓妳更健康

掌握38法則 雕塑曲線讓妳更健康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很多女性都希望擁有健康的體能及體重,如此才能讓自己看來更有自信以及更具吸引力;若久坐不動再加上不健康飲食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導致肥胖危害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建議新時代女性,每天累積運動30分鐘,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保持在18.5kg/m2~24kg/m2之間,讓自己活得健康又快樂。國民健康局於去年4月及8月進行「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話訪問調查」,有效樣本數16,985人,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沒有達到每週運動3天及以上、每天至少30分鐘的比率高於7成(71.7%)。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延長3年壽命。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提升身體體能,規律運動更可減少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乳癌等慢性疾病及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並可降低壓抑和憂慮,改善情緒。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由1993~1996年的20.2%上升至33.6%。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腰圍能反應腹部肥胖的程度,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成年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吋),則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3月8日婦女節前夕,對於體重過重或體脂過多而想減重、以及想要追求漂亮體態的女性,國民健康局建議以規律運動再加上健康飲食,可以以最少的花費減掉身上多餘脂肪,如能再加上一點肌力訓練,就更能維持健康曲線,維持減重成果。有人說沒時間運動怎麼辦?國民健康局建議下面幾個方法,只要將運動生活化,隨時隨地都可累積運動量,就可以擁有健康的體態:一、外出或是上下班(學)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二、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以增加每天活動量。步行走上幾層樓後再搭乘電梯,慢慢增加自己的運動量。三、多和家人相約到戶外,進行腳踏車或互動競賽型活動等,不但促進家庭和諧,更重要的是使全家人都更健康;或是可以帶著心愛的寵物一同快走。四、假日自己動手洗車,不但省錢,還可增加運動量,車子乾淨了,人也健康了。五、利用空的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並依進步程度漸漸加入更多水或沙子,提升肌力。六、利用家裡不用的巧拼,疊起來約15~20公分高,用繩子固定绑好,做為階梯,在電視節目開始時,就開始踩,中間廣告休息;多重複幾次,心肺功能一定會增加。七、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例如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就可以拆成每次15分鐘完成;或是每次至少運動10分鐘,分3次完成。

驚!新北市爆12名學生肺結核陽性反應

驚!新北市爆12名學生肺結核陽性反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新北市中和一所國中,去年9月一名學生被篩檢出肺結核陽性反應,經過住院治療後,病情已穩定,但這起事件卻造成家長們,人心惶惶,衛生所也在去年10月到學校,針對同班同學進行全面篩檢,去年11月底有5位同班同學呈現陽性反應,而最近又陸續出現7位同學篩檢出陽性反應,目前採預防性投藥。此消息一出,造成班上其他家長憂心萬分,但衛生局則表示,從X光檢查來看,這些學生都很健康,沒有任何結核病的病徵,只是皮膚外表檢測出病菌,說明學生曾處在結核病菌的環境下,不代表真的感染肺結核,也不具傳染能力,目前針對這12位學生進行預防性投藥,其他家長過度無須擔心。目前這12位學生仍正常上下課,而未來也將進行X光追蹤檢查,以確保學生健康,根據衛生署彰化醫院衛教文章表示,要遠離肺結核,應注意,非必要不出入密閉的公共場所,平時除了多運動健身,保持抵抗力外,更要保持均衡飲食及攝取充分營養,補充足夠的水分,而若是肺結核病人,則應該要依照醫師囑咐規則服藥,吐痰時應吐於衛生紙,包好後丟入抽水馬桶沖掉,平常咳嗽、打噴嚏時,也應將口鼻蓋住,以預防病菌經由飛沫傳染給別人。

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突破

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突破

注重養身的36歲研究員謝小姐連續腹痛多日卻錯認消化不良不以為意;李小姐長期腹悶,5年前才29歲的她,輾轉就診卻苦於找無病因;壯漢賴老闆身體無異樣,因發生血便就醫,竟突然嚴重血崩!自認身體狀況良好的三人,就醫方知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這類癌症復發機率高,三人一度喪失治療信心,所幸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分別已抗癌1、5、18年,目前病況穩定。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局長戴桂英表示,「落實對癌友的照顧一直是健保局的努力目標,面對胃腸道基質瘤容易復發的問題,去年也放寬了標靶藥物術後輔助治療給付標準,加上晚期第一線標靶藥的給付,已有數百名病患受惠,希望癌友保持積極態度,健保局定會支持相伴。」前局長張鴻仁亦表示,胃腸道基質瘤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已將近10年,如今也看到了抗癌18年的病友,很高興健保幫助了癌友重生。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指出,根據民國97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胃腸道基質瘤新增367名,每年發生的人數少,疾病較為罕見,卻因此也使民眾缺乏疾病衛教知識,即便罹癌,也容易因為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發現時往往已晚期轉移,所幸目前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有不錯的治療成效,可幫助癌友延長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最新研究指出,針對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透過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可使中位存活期延長至5年,而使用於手術後第一線輔助治療,則可降低65%疾病復發風險,有效控制患者疾病惡化狀況。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葉俊男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且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出現胃腸出血、吞嚥不順、腹脹或腹痛等症狀,因此發現時多為晚期,以手術完整切除為最佳治療方式。在過去,若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病灶,治療選擇非常有限。10年前標靶藥物問世後,才讓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有所突破。根據研究,相較於安慰劑組,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可讓患者的整體中位存活期延長至5年以上,高出安慰劑組逾3倍;也由於健保的給付,使患者在治療時無後顧之憂,提昇生活品質,使生命獲得延續。台大醫院一般外科整合性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團隊楊卿堯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復發或轉移的機會很高,過去的臨床數據統計,原發性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切除後,5年復發的機率高達5成以上;且復發通常伴隨著多重器官轉移,一旦轉移治癒的機會很低。根據研究,使用術後輔助標靶治療可降低65%的復發風險,最新的醫學報告在使用標靶藥物做為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輔助治療亦有新的突破!如果腫瘤無法以手術進行切除乾淨,或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建議輔以標靶藥物預防復發。目前,針對腫瘤6公分以上的患者,健保均有給付術後輔助標靶治療,可幫助患者控制病情。

20多年癌症始終高居十大死因首位

20多年癌症始終高居十大死因首位

二十多年來,癌症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由資料推論,國人每四到五人辭世時,其中有一名之直接死亡原因就是癌症。不僅如此,台灣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攀升趨勢,有關癌症課題不容忽視。阮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許裕燦醫師表示,人體細胞的生長、分化、增生及凋亡,都是由細胞核染色體裡面的基因掌控的,細胞以其基因做為模板,合成蛋白質,來掌控細胞正常生理機能的運作。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發現了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這些基因的失調與癌症的形成有相當大的關係。致癌基因的活化,常來自突變,由這種突變的基因所製造出來的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和細胞訊息傳遞介子等,將有質或量的異常,再由這些促使細胞的生長分化等重要機能失調,而衍生成癌症。另一方面,抑癌基因的作用是修復受損的基因,如果基因毀損過甚,則抑癌基因將啟動細胞凋亡程式,使該細胞凋亡,這些機制的目的都在清除異常的基因,以減少細胞癌化的發生。由此可知,如果抑癌基因因突變而受損,將使細胞暴露於癌化的陰影中。這些形成癌病的過程,是經由基因多重變異,多重步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醞釀,疊積和衍生而成。如此說來,癌症其實就是一種基因的疾病,這些基因何以會受損,原因並不全然明瞭,但和致癌因素有關。可能致癌的因素癌症如何發生:下列諸項可能有關:(1) 物理因素:紫外線、放射線傷害,例如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2) 化學因素:苯、氯乙烯、黃麴毒素、石綿、煙草、醃製及煙燻的食物等。(3)病毒:B肝病毒之於肝癌,人類乳突狀瘤病毒之於子宮頸癌,EB病毒之於鼻咽癌及惡性淋巴瘤等等。另一個罹癌的因素是遺傳,癌症及遺傳之間強度關聯性的線索有:1.癌病家族史,尢其是兩個或以上的一等親罹患相同的癌病時。2.發病年齡偏低。3.病灶呈兩側分佈。4.具有多個不同原發癌瘤病灶。這些應警覺到和遺傳有關。近年來,癌症的診治,強調以病人為本的理念;不同的癌病,不同的病期,將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其內涵著重集合有關科別討論,配合病人需求,擬定治療計劃,做多科際整合治療。

不知道看哪醫科?找家醫科就對了

不知道看哪醫科?找家醫科就對了

七十歲的江爺爺就是如此。獨居的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到醫院報到,老是說自己心臟、肝臟、腎臟等有問題,這裡疼、那裡痛,各個器官都點過名,每次檢查結果都沒有異狀,但江爺爺就是不相信,堅持自己一定生病了,只是沒有檢查出來。就醫時,到底該找哪一科才對呢?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碧芳表示,很多人往往先研究門診單所列出各專科,或到處去打聽,實際上,碰到這種情形,最保險的作法應該是,先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或到家醫科掛號就診,尤其病人什麼都不懂時,家庭醫師的角色更形重要,家庭醫師提供良好諮詢與建議,提高對症下藥。為何要先找家庭醫師?陳碧芳醫師解釋,主要原因在於醫師不是神,無法一眼看出病根,病人要對自己的病情及問題做點功課,將身體所有病症說清楚,讓醫師通盤了解,才能協助醫師作出正確的診療,能減少逛醫院的次數。選擇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重要的原則,包括方便性高、距離近、可提供全人服務、提供協調性照顧及轉診、持續的醫療照護等,還必須是位負責任的醫師。如果目前尚沒有專屬的家庭醫師,到醫院掛家醫科就診,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醫療照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