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推廣癌症早期治療 新北市鼓勵篩檢

推廣癌症早期治療 新北市鼓勵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人人聞癌色變,其中,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是去年新北市民癌症死因的第3、4、7及第10位。國際獅子會有感於新北市幅員及部分地區城鄉醫療資源差距大,特捐贈1輛子宮頸抹片巡迴車,加入全市29區巡迴篩檢行列。新北市衛生局也在17日頒獎表揚績優篩檢單位,以達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防癌概念。衛生局表示,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使得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其實,癌症並不可怕,怕的是錯失治療黃金時間,以目前醫學的進步,癌症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加以治療,通常可獲得控制甚至治癒。衛生局呼籲今年還沒有接受癌症篩檢的民眾,珍愛自己,儘快至轄區院所接受篩檢,期望藉由轄區醫療院所資源共享,有效提升癌症篩檢率,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的威脅。衛生局特協調新北市1,226家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當市民的健康好鄰居,免費為民眾篩檢大腸直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等4大癌症。1至6月共同服務29萬1762人次,發現1萬1028位陽性個案,經確診為癌症的個案有511人,都由專人通知轉介做進一步治療。17日下午,衛生局依服務量、篩檢涵蓋率及篩檢進步率等,頒獎表揚156家績效優異的「健康好鄰居」。

日本德國麻疹嚴重 旅日民眾要注意

日本德國麻疹嚴重 旅日民眾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每天暑假都是出國的旺季,但疾病管制局提醒,若是暑假計劃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可要特別注意囉!目前日本德國麻疹疫情嚴重,建議最好出發前2~4週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接種需求,返國若出現不適,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旅遊史、接觸史。 日本德國麻疹病例數於今(101)年第22週(5月28日)起快速增加,以20~39歲族群為主,多數未接種疫苗或接種史不明。以兵庫縣、大阪府、京都府最多。根據疾管局指出, 德國麻疹,又稱為「風疹」,是一種急性病毒高傳染疾病,會出現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維持3天,病徵溫和。但如果是孕婦感染德國麻疹,該病毒可以透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可能會造成死產、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德國麻疹病毒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潛伏期約14~17天,最長可至21天,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4天具傳染力,約25%~50%感染者並無明顯的症狀,僅有類似感冒症狀,故常感染而不自知,但部分成年女性感染者會出現關節痛的情況。德國麻疹可透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98%~99%可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預防德國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而國內常規疫苗接種時程則是於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時各接種一劑MMR活性減毒疫苗。德國麻疹防治之目的,主要在預防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感染,而產下具先天性缺陷之後代。而近年來女性感染德國麻疹的年齡層分析來看,主要都還是發生在15到49歲的育齡婦女為最多,因此衛生單位除了針對育齡婦女進行衛生教育外,也全面推動育齡婦女德國麻疹疫苗接種,對象亦涵括女性外籍及大陸配偶,以避免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的發生。德國麻疹病毒容易藉由旅遊、探親、商務活動等管道傳入國內。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提醒民眾可至疾病管制局網站的「國際旅遊資訊」專區取得國際最新疫情與旅遊傳染病資訊。

止「瘜」大作戰 防範大腸癌

止「瘜」大作戰 防範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衛生署公布的100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統計分析,大腸直腸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且形成原因與直腸腺瘤性瘜肉關係密切。目前被大家公認即使不是全部但至少大部分的腸癌係由腺瘤變化而來。大腸直腸癌及腺瘤均較好發於高度進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常伴隨有腺瘤存在,大腸直腸癌最好發於直腸及乙狀結腸,盲腸及升節腸次之。家族瘜肉症是一種顯性的體染色體遺傳疾病,患者在青春期以後大腸直腸漸漸長滿瘜肉,到30至40歲即陸續病變,癌變率幾達100%;定期作乙狀結腸鏡檢並切除瘜肉者,追蹤發現患腸癌之比率明顯降低。大腸直腸癌通常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 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昇高,到70歲以上維持穩定的高發生率。年齡50歲以上者應作篩檢(大腸鏡最好,至少也要作軟式乙狀結腸鏡檢)。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腸癌或其他癌症病史者,曾患腸癌切除治療過者,更應提早檢查。發現有異常顏色變化之粘膜應作切片檢查,有突起之瘜肉應作瘜肉切除(只作切片不夠),如為腺瘤,手術後需定期追蹤。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配合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篩檢,完成篩檢者可參加101年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抽獎活動。民眾如有相關問題可電洽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洽詢。

醫訊/肝癌殺手 C型肝炎病友要注意

醫訊/肝癌殺手 C型肝炎病友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疾管局指出肝癌死亡率近10年來一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之第1、2位。根據死因統計,每年約有8千人死於肝癌,而造成國人肝癌的最大禍首就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而大多數患有C型肝炎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得到了C型肝炎,且感染C型肝炎病毒後,至少有60%以上會變成慢性肝炎,其中20%左右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會發生肝癌,故C型肝炎防治相當重要。 目前慢性C型肝炎是可以根治的,為增進民眾對於C型肝炎之認識,桃園長庚醫院特別邀請肝臟科沈一嫻醫師與林俊彥醫師共同主講「慢性C型肝炎,何時該治療」,並提供醫療諮詢服務,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7/21(六) 上午9:00~11:00講座地點:桃園長庚醫院地下2樓大會議廳講座洽詢:(03)3196200轉3419 桃園長庚社會服務組 游佳倫小姐

前往中國大陸等地 防範抗藥性結核病

前往中國大陸等地 防範抗藥性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近日發表一篇由中國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於2007年所進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結核病抗藥性問題嚴重,5.7%新發生病人是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再次接受治療的結核病人,25.6%是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兩岸交流日漸頻繁,不僅經貿往來、申請就學與旅遊人數也逐年增加,因此國人前往中國大陸等地應特別留意防範。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結核病與抗藥性結核病的差異性在於對結核病藥物是否抗藥,沒有抗藥結核病大多治療6個月可完治,抗藥性結核病則至少需要2年以上,不僅治療時間長,服用藥物的種類及副作用更嚴重。不論是哪種結核病在防治方法上都一樣,預防是首要重點,而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歡到有冷氣的地方,所以有冷氣的環境人群也較多,此時盡可能不要待太久的時間。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可從以下方法防範結核病:避免出入擁擠及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如有咳嗽超過三週的情形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新生兒請按時接種卡介苗。適當的戶外活動增,提高抵抗力;如結核病自我檢測:5分以上請至各大醫院就醫。

台灣茶葉經得起考驗 抽驗全數合格

台灣茶葉經得起考驗 抽驗全數合格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台灣人愛喝茶的習慣四處可見,不論是去親友家做客、或是到公司行號拜訪,隨手一杯烏龍茶、或是頂級的梨山茶招待,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特別針對飲料店、量販店及自產茶葉園等地進行茶葉抽驗,抽驗11件梨山茶及19件茶葉,農藥殘留量結果均合格。 台灣茶葉總年產量約為2萬公噸,烏龍茶就占1萬6千多公噸,根據資料統計:國人一年約喝掉1.6萬噸的茶葉,尤其是以梨山烏龍茶、梨山茶等知名茶葉最為搶手,顯示國人愛喝茶的程度極高。 不過若是有茶葉業者為了搶銷售時機,提前採收烘焙,在噴灑農藥殘留的安全期間,就將還有殘留農藥的茶葉採收下來,將導致農藥未完全揮發就販售到市面,飲用到含有農藥殘留的茶葉,雖然會經尿液或糞便排出,但有些民眾仍會出現過敏不適症狀。苗栗為恭醫院張曦勻營養師表示,喝茶是一件蠻好的事情,茶葉中含有單寧酸、咖啡因、兒茶素,礦物質、維生素等,單寧酸能幫助消化,有解酒功能;咖啡因則主要具有利尿作用可加速排除身體廢物、對排除腎結石也有幫助;兒茶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降血脂的功能。但她提醒,單寧酸中含有鞣酸,鞣酸會使缺血性貧血的患者更嚴重。咖啡因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會延緩胃潰瘍傷口復原的能力,且孕婦以及心臟、肝腎功能不佳者也要盡量避免飲用。另外她也指出,腎功能代謝不佳的民眾,最好避免喝濃茶,因濃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鉀離子,而鉀離子主要經由腎臟代謝,腎功能代謝不佳的民眾喝入大量的茶葉,恐怕會引起心律不整、引發心臟危險問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則表示:民眾在泡茶時最好分2次,先將第1泡的水倒掉,以減少攝入殘留農藥,第2泡則儘量不要泡超過30分鐘,才能充分喝到茶葉的香、純、甘味。

超級愛健康/孕婦吃太多 小心糖尿病上身?

超級愛健康/孕婦吃太多 小心糖尿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走入少子化社會,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家裡最大的期待與希望,但是如何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寶貝,是每個待產父母最大的焦慮!而如何避免環境中的危機傷害胎兒?也是每位準爸媽需要知道的!孕期常見問題,不停出血,早期懷孕出血真的沒有關係嗎?婦產科醫師蔡宗冀說,有些媽媽在懷孕初期會有出血的現象,媽媽應該先請醫師進行檢查,通常醫師會視情況給予黃體素的安胎藥物,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並且盡量放寬心、多休息,只要胎兒有正常成長,情況大多會穩定下來。一般安胎藥物對於胎兒發育並不會有影響,所以不必過於擔心。相信很多孕婦也有「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加上很多人對妊娠糖尿病認識不多,不知其重要性,孕婦吃太多,有可能會糖尿病上身?到底懷孕後期的營養該如何吃?中醫師羅明宇說,懷孕中晚期後,隨著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準媽媽們的胃口越來越好。此時大家可能會陷入一種迷思:孕婦想吃什麼就都滿足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健康。提醒懷孕後並非吃得越多越好,營養過剩有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和巨大兒的產生,據臨床觀察,近兩年,妊娠糖尿病發病率一直呈增高趨勢。因此,羅明宇醫師也表示,控制懷孕糖尿病主要是控制體重,一般主張 6 個月後孕婦體重每周不能超過 1kg。此時飲食需掌握兩個原則:兩低一高,少吃多餐。兩低即控制糖和脂肪的攝入,少吃糕點和油炸食品。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許多水果中的糖含量過高。吃得過多,也會導致妊娠糖尿病的發生。如罹患妊娠糖尿病,蔡醫師也說:母體會產生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胎兒過大難產,因而引發妊娠高血壓;而胎兒易先天性異常、胎死腹中、流產、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黃疸、低血糖、低血鈣等,不可不慎!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75

醫訊/口腔癌恐影響外觀 不可不慎!

醫訊/口腔癌恐影響外觀 不可不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口腔是吃飯、講話的器官,與呼吸、及表情反應,都有關連,而罹患口腔癌患者,在切除腫瘤上,都可能會造成口腔及顏面部組織缺損,若沒有適當的修補重建手術,不但會影響到原本的臉龐,可能連說話、咀嚼、吞嚥、嘴唇閉合等都可能造成影響,因此患者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為協助病友及家屬疾病適應,林口長庚醫院除了提供相關資訊外,也邀請口腔癌個案管理師及口腔癌病友志工與病友們、病友家屬一同進行分享,另也邀請整型外科曹中侃醫師主講「口腔癌皮瓣重建後外觀常見問題」、口腔外科蔡啟穎醫師主講「牙齒的治療與保健」、放射腫瘤科林倩伃醫師主講「放射治療後應注意事項」、整形外科復健余淑蓉治療師主講「口腔癌術後復健」,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7/21(六)下午1:00~4:2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醫學大樓1樓第二會議廳講座洽詢:(03)3281200轉8381 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紅文茹小姐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5歲的陳先生,一年多前因車禍致右髖臼骨骨折,經臥床休養,保守治療兩個月後,以助行器輔助勉強可以行走。近半年來,右側鼠膝部漸進式地疼痛並延伸至大腿,一天早上起來,右髖關節突發劇痛到全身動彈不得,家人趕緊將他帶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門診求診。經吳冠彣醫師詳細診治後,從X光發現右側髖關節因先前髖臼骨折造成關節面不平整,反覆活動後,已造成股骨頭缺損變形,需接受全人工髖關節手術治療才能改善。一聽到要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嚇死了,堅持不換,想靠吃止痛藥解決。連續吃了兩個月的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多,但藥效只能維持幾小時,生活行動都只能坐輪椅。陳先生受不了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終於接受了吳醫師的建議,以微創方法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疼痛的感覺一天比一天減輕,手術後一個月就能自在地行動。回想開刀前每個舉步維艱的日子,陳先生後悔地說,早知手術效果這麼好,當初早點就醫,就不必白白多痛好幾個月了。吳醫師表示,人體的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及髖臼形成,類似一個球放入一個碗的結構。它是連結人體上半身和下肢的支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起立、蹲下、行走的動作都需仰賴髖關節的支撐,可以想像髖關節出現障礙,將會對生活起居有多大的影響。臨床上除了像陳先生這類創傷性髖關節炎的病患外,其他常見髖關節病灶原因還有因長期飲酒或服用類固醇藥物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引起的關節磨損或僵直性脊椎炎衍生的髖關節炎等,都可能面臨置換人工髖關節的命運。傳統的手術方法傷口需十五到二十公分,近年來因手術技術及器械的進步,運用微創的方法,傷口僅需五至八公分即可完成。手術因傷口小,軟組織破壞少,大幅減輕病人手術後疼痛的時間。一般而言,手術後隔天即可以助行器下床行走,五至七天即可出院,配合住院中指導的復健動作,病人均有極高的滿意度。

孕期營養過剩 小心妊娠糖尿病找上身?

孕期營養過剩 小心妊娠糖尿病找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走入少子化社會,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家裡最大的期待與希望,但是如何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寶貝,是每個待產父母最大的焦慮!而如何避免環境中的危機傷害胎兒?也是每位準爸媽需要知道的!孕期常見問題,不停出血,早期懷孕出血真的沒有關係嗎?婦產科醫師蔡宗冀說,有些媽媽在懷孕初期會有出血的現象,媽媽應該先請醫師進行檢查,通常醫師會視情況給予黃體素的安胎藥物,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並且盡量放寬心、多休息,只要胎兒有正常成長,情況大多會穩定下來。一般安胎藥物對於胎兒發育並不會有影響,所以不必過於擔心。相信很多孕婦也有「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加上很多人對妊娠糖尿病認識不多,不知其重要性,孕婦吃太多,有可能會糖尿病上身?到底懷孕後期的營養該如何吃?中醫師羅明宇說,懷孕中晚期後,隨著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準媽媽們的胃口越來越好。此時大家可能會陷入一種迷思:孕婦想吃什麼就都滿足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健康。提醒懷孕後並非吃得越多越好,營養過剩有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和巨大兒的產生,據臨床觀察,近兩年,妊娠糖尿病發病率一直呈增高趨勢。因此,羅明宇醫師也表示,控制懷孕糖尿病主要是控制體重,一般主張 6 個月後孕婦體重每周不能超過 1kg。此時飲食需掌握兩個原則:兩低一高,少吃多餐。兩低即控制糖和脂肪的攝入,少吃糕點和油炸食品。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許多水果中的糖含量過高。吃得過多,也會導致妊娠糖尿病的發生。如罹患妊娠糖尿病,蔡醫師也說:母體會產生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胎兒過大難產,因而引發妊娠高血壓;而胎兒易先天性異常、胎死腹中、流產、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黃疸、低血糖、低血鈣等,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