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身邊藏著「消極負能量」嗎?諮商心理師建議留心「這4種朋友」

身邊藏著「消極負能量」嗎?諮商心理師建議留心「這4種朋友」

陷入低潮時,光是不斷鼓勵自我就有用嗎?如果身邊環繞著相處起來令你感到疲倦的人,再怎麼有「正能量」也總有耗盡的時刻。諮商心理師高莉娟在《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書中指出,有4種朋友正在散發負能量,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最好保持距離,並選擇能夠欣賞、肯定你價值的朋友。以下為原書摘文:

「扮演好女孩」恐怕嫁錯人!名醫蔡佳芬「搞懂自己」才遇見真幸福

「扮演好女孩」恐怕嫁錯人!名醫蔡佳芬「搞懂自己」才遇見真幸福

在經歷婚變風暴後,獲得了適合自己的幸福,知名皮膚科醫師蔡佳芬,於《離開,才是真幸福》一書中提醒,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社會要求做到各種理想的行為舉止、性格、能力,但順應那些好女孩指標,可能反而束縛了自己,勉強遷就不適合的對象。唯有先認清自己的本質,重視自己的需求,才能與對的人相遇。以下為原書摘文:

「邏輯」害你削價競爭?日本經營顧問:「藝術思考」才能賺大錢

「邏輯」害你削價競爭?日本經營顧問:「藝術思考」才能賺大錢

在升學過程中,人人都上過的「美術課」,其實含金量頗高?在資生堂、樂天等日本大型企業擔任經營顧問的若宮和男,於《令人腦洞大開的藝術思考法》一書中,就告訴你藝術其實是人人必修學分,透過解析畫作、培養美學思維,他希望讀者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能跳脫制式思考,才能有效提升競爭力,打造出個人無可取代的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信醫生診斷,總是懷疑自己病了?心理師揭「真正關鍵」其實是⋯

不信醫生診斷,總是懷疑自己病了?心理師揭「真正關鍵」其實是⋯

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快,難免因壓力而各種情緒問題,但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下,除了影響身體產生如腸胃疾病、頭痛,也可能衍生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諮商心理師莊博安在《慢性焦慮》舉例,例如慮病症,就與強迫症有類似的心理過程,但卻缺乏病識感,因為患者主觀強烈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並為此勞心勞神。以下為原書摘文:

別「感激」爛人爛事!心理學者提醒:要為了自己,肯定好事發生

別「感激」爛人爛事!心理學者提醒:要為了自己,肯定好事發生

面對人生低潮與困境,許多人喜歡算命、求神問卜,但你想過「書寫」其實也是一種方法嗎?不需要文筆流暢花俏,只需要寫給自己看。經實驗證明,寫作可以改善我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帶領我們完整認識自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蜜雪兒.皮爾斯(Michelle Pearce)在《書寫修復練習》歸納了12條寫作指南,輔助有意解決自身困境的人,能夠透過寫作,與自己對話,其中一種方式是透過「感激」練習正面思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主管下屬就該像朋友?心理學專家揭「2大危機」反而破壞職場氣氛

主管下屬就該像朋友?心理學專家揭「2大危機」反而破壞職場氣氛

職場人際經營,許多人視為上班頭等大事,四處拓展人脈,「有關係就沒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長期研究組織心理學的日本學者山浦一保在《刺蝟法則》書中分析,主管與下屬的關係過於緊密其實並不理想,但是資深同事能與菜鳥相提並論嗎?如何誘發下屬的努力,關鍵之鑰能在於領導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得了憂鬱症,會好嗎?知名人氣網紅阿滴從「做小事」練習重建生活

得了憂鬱症,會好嗎?知名人氣網紅阿滴從「做小事」練習重建生活

面對情緒難關,甚至確定罹患憂鬱症,影響了生活與工作,我們該如何重新整理自己?知識型YouTuber阿滴在2021年7月向外界揭露罹患憂鬱症一年,並將這段時間與疾病共處的心得,集結成《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一書,分享給同樣困在身心疾病中的朋友們,他如何試著讓自己停下來修復,覺察自己的真正需求,一步一步重建。以下為原書摘文:

育兒雜事纏身,當媽心好累?跟著專家「思考3階段」幫大腦釐清思緒

育兒雜事纏身,當媽心好累?跟著專家「思考3階段」幫大腦釐清思緒

對新手媽媽來說,不管事先做再多心理準備,在真正面臨育兒後,往往都是超越想像的艱難與慌亂。曾患重度產後憂鬱的南韓兒童心理諮詢師嚴柔拏在《身為媽媽,我很驕傲》分享親身經歷,為了自救,同時照顧好孩子,她體悟到必須時時「整理想法」,並歸納出一套整合問題的技巧,透過這套思考整理術,有助於迎戰生活中各種大小難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韓教養專家建議「父母先問自己」遵守約定了嗎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韓教養專家建議「父母先問自己」遵守約定了嗎

家長總希望孩子像天使般溫順懂事,但可曾用同樣標準要求自己?韓國媽媽公認最強教養軍師崔旼俊在《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以十多年的教學現場觀察,列出了9大教養方案,詳細回應各種教養場景中發生的問題,關於最常見的「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他建議了一個思考方向。以下是原書摘文:

你以為早與「痛苦」和解?心理治療師:理性聽得到,身體卻在壓抑

你以為早與「痛苦」和解?心理治療師:理性聽得到,身體卻在壓抑

過往許多傷害,人們可能基於理性和外在要求,而說服自己將感受收斂、壓抑,但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一書中分析,阻止自己的情緒看似能免於痛苦折磨,其實卻陷入否定自我的惡性循環,鼓勵大家釐清「痛苦」,面對並承認痛苦,肯定自己的感受。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