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回春不發胖 魚當主肉食!

想回春不發胖 魚當主肉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在營養補充品的話題中,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維生素D3。它能夠預防代謝症候群這點,正是是備受矚目的因素。以往大家對維生素D3的認識,只有「幫助鈣質吸收,對骨頭很健康」這點。但是現在證實了,維生素D能使人們的內臟脂肪不易囤積,因此在打造不發胖的回春體質的目標下,這可是絕對不能放過的話題。人體所需維生素D3由香菇、鮭魚可取得維生素D是能夠靠日光照射補充的。如果是夏天的話,穿上短袖、短褲,一週做兩次日光浴,每次30分鐘,就能夠補充到很充足的量了。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來補充,每當跟營養師聊到補充維生素D,最後一定會得到「多吃乾香菇」這樣的答案。不過,人體所需的是其實是動物性的維生素D3。透過飲食能有效率的補給維生素D3 的方法,便是吃魚,其中又以鮭魚,為攝取維生素D3效果最好的魚類。多晒太陽、以魚肉為主要肉類來源要攝取維生素D3 的話,平時要注意多晒太陽,並且以魚肉當作主要的肉類來源,這樣就足夠了。但是對於平常晒不到太陽、又不喜歡吃魚的人來說,靠營養補充品來照顧身體,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半夜不睡覺 老化胖找上門!

半夜不睡覺 老化胖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有句俗語說,小孩子「一暝大一吋」。但其實睡眠對於預防成年人老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促進孩童成長的生長賀爾蒙(生長激素),在青春期的分泌量會到達顛峰,之後便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減少。生長激素在晚上10點到凌晨2點間分泌最旺盛人體主要是在睡眠中分泌這種生長賀爾蒙,一般來說,從晚上10點到凌晨2點之間,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要保持在晚上11點之前,就上床睡覺的習慣。睡眠,其實就是身體的維修時間,而提升睡眠品質的訣竅。生長賀爾蒙能夠有效修復白天受紫外線損傷的肌膚、舒緩運動等因素磨損的肌肉組織,並能消除身體疲勞,提升免疫系統的防護力。中年時期荷爾蒙異常恐為身體警訊在4、50歲的中年時期,生長賀爾蒙如果分泌異常,很可能會出現各項身體警訊。人一旦進入中年,就是體質的分水嶺,其中「變得容易發胖」,是不可輕忽的症狀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開始老化的重要前兆。(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具體評估 人人可以當先知!

具體評估 人人可以當先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分析能力與運氣之所以有趣與充滿挑戰,部分原因在於這是個跨領域的工作。統計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策略專家、財務教授、經濟學家和賽伯計量學家(把統計應用在體育研究的人)都能貢獻所長。可惜的是,他們很少尋求跨界合作。你將在本書看到來自各領域的想法,我希望能藉此整合出一個更完整、周全的方法,來分析決策與詮釋結果。利用具體步驟評估 可以得到比他人更多優勢 解開能力與運氣的關係,本來就是件很棘手的事,而且受到諸多限制,包括數據的品質、樣本大小,以及活動的多變性。不過重點不在你能夠精準地測量能力和運氣在成功或失敗案例中的影響力,而是如果你採取了具體步驟,試著評估這些因素的相對貢獻,你會比觀念錯誤、或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的人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此一來,你就比他們擁有更多優勢。有些統計學家,特別在職業運動世界裡,看似無所不知,幾乎超脫凡人能理解的層次。這種神化認知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嚴肅看待自身技能的統計學家,其實非常了解分析的局限。做出好決策 評估標準很重要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知道能掌握什麼以及無法掌握什麼,這兩件事同樣重要。並不是所有的關鍵因素都能去測量,也不是所有能測量的東西都是關鍵因素。許多人類活動不一定能適用本書的概念。你的死黨在週四晚上找你出去閒晃,讓你遇到了未來的老婆,這或許是出於好運,但這本書不會討論這類事情,或其他關於愛情、健康與幸福的議題。我們必須界定要討論的活動,並說明要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加以評估。但其實在某些重要領域,這些概念仍具備實在的用處,可以當作許多決策的基礎。堅持正確流程 坦然接受不同結果李查‧愛普斯坦(Richard Epstein)的《賭博理論與統計邏輯》(The Theory of Gambling and Statistical Logic)書中提到,如果做的事情摻雜了能力與運氣,就不可能篤定自己一定會成功。不過他也提到,「與其贏得糊里糊塗,我們寧可輸得清清楚楚。」幸運之神也許會眷顧我們、也可能不會,但如果我們能堅持一個好的決策流程,那我們就可以試著坦然接受決策產生的不同結果。(本文摘自/成功與運氣/天下雜誌)

抗流感威脅 7食物一定要吃

抗流感威脅 7食物一定要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流感與感冒除了注射疫苗,也要提高免疫力。美國哈佛醫學院有名的小兒科教授西爾斯醫師(Bill Sears)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與優酪乳,以提高各項營養素的攝取—維生素A、C、E,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硒、Omega-3 脂肪酸與鋅。以下是最能提高抵抗力的食物,可以減少一些威脅:1) 柳丁與橘子/柑橘類水果所含的維它命C是首要推薦,因為可增加體內製造對抗感染的白血球與抗體,也增加干擾素,預防病毒入侵人體。大多數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也含有生物類黃酮,是很重要的抗氧化、抗發炎的化學物質,它與維生素C加起來有助於提升免疫力。2)  全榖類/種子與榖子裡的維生素B可以提升免疫力。3)  胡蘿蔔/類胡蘿蔔素可增加天然殺手T細胞,可以刺激產生巨噬細胞(一種免疫的細胞),以對抗癌症。4)  蒜瓣/含有多種抗氧化劑、硒,可對抗入侵者。5) 杏仁果/含有鋅,促進體內產生白血球以對抗感染。比較安全的鋅可從食物裡獲取,一天吃到15~25克就夠了,吃太多(超過75克)反而會抑制免疫功能。6) 綠色花椰菜/這是絕佳的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飽含維生素A、C與榖胱甘?抗氧化•劑。7) 優酪乳/每天吃一碗含有「活的益生菌」的優酪乳,可以刺激免疫系統對抗疾病。西爾斯認為,優格與日照裡含有的維生素D,在減少感冒或流感的功能上,僅次於注射疫苗。(本文摘自/跟著天氣養生/康健出版)

別中計!快看免疫疾病8大迷思

別中計!快看免疫疾病8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此,讓我想起現今的傳統醫學醫師拒絕接受飲食、腸道健康、毒素、感染和壓力,在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上的關鍵作用,而且實際上,所有類型的疾病都有相關聯。相信在未來,這些醫生看起來就像十九世紀時的同事們一樣都是怪咖。藥物並非唯一選擇傳統醫學的醫生總是告訴患者和飲食無關,其實不然。我已看到無數病人僅僅透過飲食的力量,就能扭轉狀況。常規的醫生告訴你:「藥物是唯一的選擇。」我不想為此爭辯,但有實際的病例來證明。有時事實勝於雄辯(黑是黑,白是白),傳統醫學醫師總是如皇帝般高高在上,卻束手無策,這時會需要功能醫學醫生幫忙找出解決之道。我了解這對你來說,可能是個相當大的進展。當你坐在家中看電視,在一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可能會看到多達三種商業廣告介紹各種自體免疫藥物,且每一種都伴隨著漂亮的鮮花和音樂作為背景,結束時還有一位帶著微笑、用誘人口吻說:「詳情請詢問醫師!」感到欣慰的你,或許是因為已經服用這種物,而且都照著廣告所說的做了,感覺同步在「治療」的軌道上。事實上,你只是追隨著「大家都知道」的商業消息罷了!自體免疫疾病的8大迷思1)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逆轉。2) 若沒有嚴格的服用藥物,症狀不會消失。3) 採用藥物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副作用不會帶來太大影響。4) 改善消化及腸道功能,不能延緩自體免疫疾病的進展。5) 無麩質飲食,不會讓自體免疫疾病有所改變。6) 自體免疫疾病是個厄運,生活品質必然變糟。7) 自體免疫疾病完全與基因有關,與環境沒有關聯。8) 免疫系統是天生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支持或改變它。勇於提出問題挑戰治療方式假使詢問醫師是否要放棄麩質,甚至遠離米飯、藜麥和豆類,醫師可能會帶著憐憫的眼神對著你搖搖頭!或許還會警告遠離這些「荒謬理論」,或是迴避討論其他替代方法。我有幾位病人被醫師列為拒絕往來戶,只因為他們敢於討論治療方針並且不想服藥。醫生堅持「標準治療」(standard of care)是目前醫學界認可的最佳方法,因此拒絕繼續治療這群「叛逆」患者。有位年輕女性後來成為我的患者,因為原先的醫師對她說:「如果妳不能相信我,我就不能治療妳!」她住在只有一位專科醫師的德州農村小鎮,只因敢於提出問題、挑戰常規,最後落得無法接受任何治療。我不想讓任何人困在這樣的窘境。於是,我閱讀科學證據,審視研究文獻,治療了數千名患者。身兼一名醫生和病人,我對Myers Way 深具信心,希望你也是,讓我們用智慧,消除各種誤解,並用真理替代它。(本文摘自/自體免疫自救解方/博思智庫)

頭痛好憂鬱 身體缺鎂警訊!

頭痛好憂鬱 身體缺鎂警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困擾現代人的諸多病症中,有哪一些與鎂的缺乏息息相關,鎂又在當中扮演著什麼關鍵性的角色。1) 焦慮與憂鬱/焦慮與憂鬱往往被認為肇因於情緒性因素,當中的罪魁禍首卻很可能源自鎂的缺乏。光是與缺鎂有關的情緒性症狀就有焦慮的行為、過度情緒化、漠不關心、恐懼、記憶力變差、憤怒、緊張、疲勞、頭痛、失眠、暈眩、突發性緊張、心悸等等。2) 偏頭痛與疼痛/從頭痛藥廣告的普及率可以得知,疼痛已成為「全民疾病」,不過,廣告沒有告訴你的是,缺鎂和頭痛有很大的關聯,光是每天服用200毫克的鎂,就能幫助80%的頭痛患者有效減輕偏頭痛症狀。3) 腦部損傷等問題/鎂可以保護腦部,讓腦部受傷後(包括中風、車禍等)的復元情形更佳。鎂不但能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在中風後注射鎂,甚至能讓癱瘓病人有「中等到重大的改善」。4) 膽固醇與高血壓/降高血壓及膽固醇的藥有許多危險的副作用,包括影響肝功能、產生血栓甚至中風,鎂則是安全有效的膽固醇抑制劑及降血壓劑。5) 心臟疾病/冠狀動脈導致的心臟病,往往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或血管痙攣。鎂能調節血管內的含鈣量,防止血管痙攣─粥狀硬化斑塊的鈣化、血塊、動脈痙攣都可能是缺鎂所引起的。6) 肥胖與代謝問題/高糖飲食與肥胖盛行率高度相關,當身體得分泌更多胰島素處理高糖飲食時,腰圍便會隨之增加,也會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在分泌胰島素以及使胰島素運作時,鎂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7) 生理期疾病/針對婦女進行的研究指出,在月經來前事先服用鎂劑,能夠避免經痛、經期頭痛等疼痛的發生。8) 懷孕相關/鎂可以治療妊娠引發的高血壓問題,臨床實驗結果也顯示,懷孕期服用氧化鎂能降低子癲症、早產、嬰兒猝死、先天缺陷、腦性麻痺的機率。9) 缺鈣和補鈣/鈣是營養界的超級巨星,然而,過多的鈣質會阻礙鎂的吸收與運作。一旦鎂發揮不了功用,身體便無法正確的利用鈣質(如用來建構骨質),而是沉積在腎臟、血管中,造成結石、血管硬化等問題。(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自己解決 開放面對問題的能力

自己解決 開放面對問題的能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今天的課程是要去大安森林公園找陌生人玩遊戲。宥辰一聽到,立刻「麼?」、「真的假的,今天是要去教室外面玩?」,他簡直樂呆了,講話的聲音,完全高上八度,尖銳而興奮的語調,不斷的從他嘴巴裡,興奮得冒出來、冒出來,直到要步出門口,打開鞋櫃的那一剎那。孩子缺乏安全感 都是家長造成的「我們不帶家長去嗎?」像這種「原本要出門的興奮一下子全不見了,語氣透露著擔心,好像少了家長跟出門,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的情況並不誇張,此時的宥辰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想著萬一出門等一下口渴怎麼辦?萬一待會肚子痛怎麼辦?還可能會在半路踩到個石頭,摔個狗吃屎怎麼辦?這些孩子的擔心也表示,平時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聲唉唷,家長就會立刻填補孩子的憂心。或是當孩子「看起來」有一絲危機要發生,家長就會立即出聲「不可以」,神之手隨時駕臨,保護無所不在。或許這很像是平常總是會帶著導航出門的,今天導航送修了,開著車子在路上,突然感覺到的那幾許徬徨。缺乏經驗 會對新事物感到憂心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孩子身邊就像有一個隱形防護罩,一切的危機跟嘗試都被阻隔在外,平常孩子感受不到真實事件發生的自然結果,缺少自主機會,一切都有一個人在旁邊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然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可以離開保護罩探索真實與新鮮了,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禮物,從天而降。不過,當真要拆開禮物,除了興奮,還真有點膽怯,他們膽怯的是,究竟這個禮物該不該拆?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情,萬一裡面是一個炸彈,那怎麼辦?或是什麼噁心的東西,不對!搞不好根本是一個「恐怖箱」,才不是什麼禮物咧!遇到第一次發生的問題,不安跟緊張、需要別人幫忙的念頭快速浮現腦袋,這似乎是每個人遇到緊張焦慮時,都會有的共同反應。然而這樣的狀態愈多,也愈表示,孩子的自主機會太少,缺乏生活經驗,因此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孩子雖然感覺到快樂,但是很快的時間之內,孩子又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解決接下來將發生的問題,因此在面對到快樂的同時,突然又會快速的轉進憂傷。遇到這類型的孩子,爸媽該怎麼做?1) 多讓孩子擁有生活自主嘗試機會/例如:自己收書包、吃完飯自己收碗盤、自己洗碗。給孩子多一點打理生活的機會跟時間,甚至故意把生活中的問題丟給孩子,例如:爸爸媽媽突然口好渴、腳好痠,怎麼辦?讓孩子試著去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變多了,獨立性也變高了。提醒爸爸媽媽,在開放孩子自主經驗的同時,請不要一直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現在又做對了什麼?又拿捏、問題的衡量。如果不管孩子怎麼做,都是得經過家長的頭腦來判斷好壞,孩子是沒有學會自主能力的。2) 開放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事件發生的當下,可以提醒孩子等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也可以連提醒都不要),但請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體驗真實結果。好比當孩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眼看手上的布丁就要打翻了,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你一直扭來扭去沒有坐好吃,我擔心等一下布丁就會翻倒了。但請不要直接移動孩子布丁的位子,或是幫他把椅子拉遠一點。就坐著看孩子打翻布丁,並且教他如何承受這個後果,怎麼自己解決。(當然,如果你已經忙到快斷氣了,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吧!)當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增加,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多,遇上自己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孩子會更願意自己試試看;這個時候你將發現,面對到雀躍機會時,孩子不再快速轉變成憂傷、焦慮,而是會顯得興奮、快樂(當然也還是會有緊張),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深深的相信,他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在過程中表現得很好,展翅高飛。(本文摘自/孩子的天才,需要蠢事許可權/大寫出版)

孩子沒有錯 只是經驗值不夠!

孩子沒有錯 只是經驗值不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人說:我對孩子的反應太快?我真不懂?怎樣才是快呢?他做錯事我趕快跟他說,教他什麼是對的,這樣為什麼是反應太快呢? 經驗值不夠 難以面對現實問題 腳上有沙了,沖腳……腳上有沙了,沖腳……腳又有沙了,再沖腳……腳又有沙了,繼續沖腳……腳依舊不斷有沙在腳底板,宥辰也反覆不停的沖腳。早已不是第一次,我看著孩子們重蹈覆轍,心中有昭然若見的解答,卻不發一語。為什麼?以我們3、40歲的生命經驗,解決一個七歲孩子遇到的難題,難嗎?不難!以我們3、40歲的生活經驗,解決我們正感到苦惱的難題,難嗎?還是難!不同的經驗值,讓成人比孩子具備不同的解決問題能力;大人當然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宛若天神降臨般,把孩子的問題直接解決。但1次2次3次後,宥辰還是會在同一個問題上栽跟頭。因為他的重點就在於:經驗值不夠!甚至我可以告訴你,他已經不夠到想要一直假裝他的問題被解決了(短短一秒鐘的腳底無沙)。宥辰企圖當隻鴕鳥將頭埋在沙坑,不肯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反覆耗損著水資源、考驗身邊所有人的耐心,也考驗自己的挫折承受度。強化要求與限制 激發排除問題的意圖可惜,笛飛兒的老師向來不走無止盡的包容路線,反而是當孩子把機會用盡(或用到某種程度),該面對的問題會原原本本放到孩子的肩膀上。這是笛飛兒的老師很努力堅持的原則:必須勇敢跟孩子提出要求/限制。透過強化問題,增加孩子對問題的感受,同時激發孩子排除問題的企圖。當宥辰被迫從水龍頭下站出來到石板地,他才有機會發現,排除掉水這項資源,自己還能有什麼策略將腳上的沙變不見。從沖水的小小勝利與屢屢踩出就挫敗的循環中跳出來,看看有沒有別的可能。限制,常能弔詭激發想像的無限可能。這裡的限制,特別必須澄清,指的並不是「限制探索」,而是「限制重蹈覆轍的解題模式」。利益分配不均時 不只一種標準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在笛飛兒教室的孩子常面臨利益分配不均的議題;往往老師都是在拋出此難題後兩手一攤,說:「啊!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我都把金幣送你們組了,你們自己討論喔~」能力好一點的班,老師可能還會說:「怎麼分是你們決定的,但我已經看膩剪刀石頭布了,請想新招!(哈哈哈)。」我們曾經看到幼兒園年紀孩子在被限制後,激發想像,提出的方案有:我們比跑步。我們比年紀。最大/最小的人分比較多。我們比吐口水。(呃…確實有點噁心,但第一,請瞭解這就是孩子的世界;第二,如果孩子也可以考慮到老師感受與環境衛生,提出周延處理,此方案是會通過的)比拍球拍比較多下。比記得最多名字。……其他。你覺得吃飽太閒,沒事找事嗎?但是,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呢?造就孩子競爭力 訓練思考能力問題與麻煩能夠激發想像與磨練心志。世界角落曾有無電可用的地區,激發有為青年運用太陽能與回收瓶創造晚上可照明的電燈;無經費可畢旅的台灣偏鄉孩子,激發出自行製作香皂販賣籌措旅費的創意執行;無法翱翔天際的困頓,激發萊特兄弟對於飛行的渴望……當全球世界漸趨平坦,孩子未來競爭對手已經不只在台灣。我們能夠造就他們什麼樣子的競爭力,就看我們能及早給他們多少向世界發問、為世界思考解題的創造思考能力。(孩子的天才,需要蠢事許可權/大寫出版)

讓孩子吃菜 聰明作法看這邊

讓孩子吃菜 聰明作法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沒注意到,身為雜食者的另一個意涵:那就是吃這件事,並不像呼吸一樣,是打從我們一出生就知道怎麼做的事情;它必須靠後天的學習。父母親餵養小嬰孩,就是訓練孩子去瞭解食物「嘗起來」該有的味道;最基本的,我們必須學會什麼是食物,什麼是毒物。個人飲食模式被廠商同化我們必須學習在飢腸轆轆時怎麼去填飽肚子,以及何時該停止進食。不像只吃白蟻的食蟻獸,我們還有少數幾樣可以依賴的本能:除了具有雜食性動物的能力之外,我們還會找出哪些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哪些是最愛的食物,以及哪些是討厭的食物。從這些偏好,我們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飲食模式;就像簽名一樣,獨樹一格。或者我們該說:「個人特有、鮮明的飲食模式」曾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在今日的飲食文化中,多數人的口味似乎已被同化,而且這個現象明顯地超過以往。在2010年,兩位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科學家認為:孩童時期所偏愛的口味,提供我們一個新方向,進一步去思考造成肥胖的原因。科學家們注意到一個「惡性循環」的現象:大多數廠商在食品製造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糖、脂肪和鹽。而這個作法意味著孩子們學會喜歡上高糖份、高油脂及高鹽份的食品,以致於食品廠商研發出更多,讓孩子養成「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食品。父母不再是影響孩子味覺的主因,真正的幕後黑手,反倒是一連串提供這類產品的食品廠商;儘管他們不斷地推出各式產品,讓孩子有著無限選擇的錯覺,但這些產品的口感仍然如出一轍,嘗起來完全不像滋味多樣的傳統佳餚。飲食中摻入蔬菜 會讓孩子更抗拒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身邊所圍繞的盡是這些無止境供應甜點和高鹽份零食的攤商;我們不是天生就沒辦法抵抗這種垃圾食物的危險誘惑,而是愈頻繁地吃下這些食物(尤其在孩童時期),就愈是訓練我們期望所有食物的味道嘗起來都像這個樣子。一旦你體認到「我們對食物的偏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簡單的事實,你就會開始覺得,現在的很多飲食方式看來真是有點奇怪。舉例來說,有的父母親總是不遺餘力地將蔬菜「藏在」孩子的三餐中。花椰菜真的難吃到得隱瞞不讓小孩知道嗎?所有的食譜書都一直致力在追求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圭臬,其源頭來自幼童天生就抗拒吃蔬菜的觀念:他們只會不知不覺地吞下那些攪碎拌入義大利麵醬,或者烘焙成甜點的內饀;他們或許也無法為了自己的健康而學會愛上櫛瓜。當處在忙碌、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家長們會發現這是一場很難打的持久戰;身為家長的我們,偷偷地將一些甜菜根摻入蛋糕中時,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在餵食孩子時,一面內心想著:哈!騙到你吃根菜類的蔬菜了!但因為孩子們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吃下了甜菜根,這使得他們在這次進食的收穫中,只確立了自己所喜好的是「蛋糕」。無論如何,更聰明的作法是幫助孩子們有意識地自願學習,成為選擇時令蔬菜的成人。(本文摘自/食物如何改變人/大寫出版)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忽必烈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空前大統一的元代。前朝唐、宋,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包括醫學在內)已到達了顛峰;到了元代,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養生學、食療學,以及中成藥製作工藝等,均已漸趨於完善,這是忽必烈和他的子民們身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之一。補養調護、飲食百味防痛風歷代帝王大多注重養生,忽必烈更不例外,有鑑於中年開始常受痛風之苦,他格外重視身體保養,儘管他對自身關節疼痛的機理一竅不通,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說他「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他設置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令將每日「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標注於歷,以驗後效」,建立了嚴明的規章制度,對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可見忽必烈除了在預防痛風方面的觀念較落後之外,其他方面做得還算科學、合理,否則很難解釋為何這位好酒好肉的大胖漢竟然活到了當時難得的79歲。長壽要件包含個人的綜合條件值得一提的是,決定一個人長壽與否的,並非只有養生的物質基礎和方法習慣,還得看這個人的綜合條件,包括人生態度、思想修養、性格志向乃至心理素質等,而這些離不開長期的艱苦歷練。忽必烈獲得天年,但兒子早逝,最後也得「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國歷史上披荊斬棘的開國皇帝往往較為長壽,而他們過著鐘鳴鼎食日子的後代卻經常早殤,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嗎?如何預防痛風發作?舊時皇家富貴病,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物質愈來愈豐盛,痛風也變得愈來愈常見。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預防痛風的發作應注意以下幾點?1) 節制飲食,防止過胖,避免攝食過多容易引起尿酸升高的食物,如豬、羊、牛肉、動物的肝腎等內臟、沙丁魚、鴿肉、貝類等各種海鮮以及各種肉湯、港式煲湯等。2) 應攝取充足的鹼性食品,因尿酸在鹼性液體中益瑜溶解並排出體外。鹼性食品包括白菜、芹菜、花菜、黃瓜、西瓜、茄子、蘿蔔、胡蘿蔔、番茄、馬鈴薯、香蕉、梨、杏、桃、蘋果等。3) 戒酒,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和關節損傷。4) 多飲水,每日應飲水2公升以上。飲水的時間不局限於白天,可在睡前或半夜飲水,以防止夜尿濃縮。(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