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肥胖為萬害之首,隨著人口老化,腎臟病為全球重大疾病, 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慢性腎臟病人竟達5成!已知台灣每年有4700人以上死於腎臟相關疾病,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肥胖會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機會,罹患腎臟病後,肥胖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為了減少肥胖危害,透過健康生活控制體重,才能維護腎臟的健康!三高同時是腎臟病主要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說明,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4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人BMI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56.3%(男性:62.8%,女性:45.9%),且調女性慢性腎臟病人為58.7%,高於男性慢性腎臟病人的45.9%。 打擊肥胖 顧腎賺健康肥胖風險會使腎絲球肥大、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而使得罹患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的機會增加,因此打擊肥胖控制體重是有助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可降低或減緩腎臟病進展,提醒民眾要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 注意健康3守則」,擁抱健康生活品質:1)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2) 健康飲食/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3)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或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費用低免住院 足潰瘍這療法好有效

費用低免住院 足潰瘍這療法好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糖尿病多年的莊阿公,因一次小腿燙傷造成慢性下肢潰瘍,傷口達到8X8公分大,在其他診所換藥1個月沒有改善現象,傷口甚至越來越痛,就醫檢查後醫師告知恐有截肢之虞,但患者堅持不願住院治療,醫師以4次震波輔以植皮治療,不但讓難纏的傷口痊癒,也讓阿供能繼續每日工作。高壓氧治療每次只有6小時的效果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澤村表示,高壓氧治療被廣泛應用在難癒合的傷口,病人進入壓力艙後,戴上氧氣面罩、關上艙門後就會開始加壓,耳朵會感到刺痛感,在純氧送進來後,患者就必須大口吸純氧約60-90分鐘左右,每做1次的效果可持續6鐘頭,氧氣會溶解在血漿裡面體得到的養氣會被利用掉,6小時後會恢復到座高壓氧前的狀態,意即每做1次只有6小時的效果,傷口會趁這段時間癒合。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醫師、松青骨外科復健診所院長李松青表示,對於治療這類慢性下肢潰瘍的病人,傳統上是採取高壓氧治療,但以阿公的傷口大小來說,預估至少20次的療程。以體外震波來治療潰瘍傷口能促使血管新生、刺激局部血流增加及細胞再生,比起高壓氧治療,體外震波同效且費用較便宜,而且在門診即可接受治療,對於不願意或沒法住院治療的病人是另一選擇。長期依賴輪椅、循環不良者易下肢潰瘍李松青醫師提醒,糖尿病的病人容易有神經病變、血管阻塞,傷口感染後明顯不易癒合。另外,低活動量者、長期依賴輪椅者、下肢循環不良者及年長人也都是容易罹患慢性下肢潰瘍的族群,若出現傷口久未癒合情況,請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2歲還只喝母乳 小心貧血!

2歲還只喝母乳 小心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歲3個月的璇璇不喜歡吃副食品,直到現在都是以純母乳為主食,血中的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指數很低,經過飲食調整和鐵劑的補充,3個月後璇璇的血色素順利回升到正常範圍內。3歲的小謙在一次感冒住院時意外發現血色素稍偏低、紅血球偏小,醫師為小謙做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確認他有α型海洋性貧血。兒童會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昭淳表示,兒童貧血較常見幾種包括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及蠶豆症。貧血的主要表現包括虛弱、蒼白、活動力不佳。兒童可能因氧氣供給不足而有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脾氣暴躁的情形。長期嚴重的貧血可能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和幼童生長發育遲滯的問題。鐵缺乏造成的貧血至今仍是兒童貧血主要的原因之一,新生兒如果在6個月後沒有補充含鐵的副食品、持續全母乳哺餵的話,一到兩歲的幼兒很容易因鐵質的缺乏而產生貧血。輕微的病人可以由飲食調整,嚴重的病人需要補充口服鐵劑。懷孕婦女有貧血帶因 另一半須一起檢查海洋性貧血的輕度患者通常沒有症狀,多半在懷孕生產或生病時偶然發現;中度患者臨床可能有虛弱無力或頭暈的症狀,可以服用葉酸以維持基本血紅素,重度α型海洋性貧血會表現出嚴重的胎兒水腫並在出生前死亡,重度β型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則需要規則的輸血並合併其他排鐵劑或荷爾蒙的相關治療。貧血的原因很多,懷孕婦女已知有海洋性貧血帶因,另一半也須進行檢查,視情況檢查胎兒是否為重度乙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如果家中兒童有生長遲緩、臉色蒼白、容易頭暈,也都可以考慮至醫院評估,合併有反覆發燒、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的出血等情況,更應及早找醫師檢查,以免錯失惡性疾病治療的時機。另外,因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多吃含鐵質豐富之食物有紅肉、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可有效預防貧血。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聽障問題的老人,失智風險會提高,美國研究顯示,老人得到聽障會使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65歲以上老人因毛細胞更加老化,細胞容易受損、死亡,一旦產生聽障問題,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較少動腦就容易失智。另一研究指出,輕度聽障老人會使失智風險提高1.89,中度聽障提高3.00倍,重度聽障提高4.94倍,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測。2025年全球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高齡化社會來臨,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老人若出現重聽、雞同鴨講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聽力障礙。WHO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化,2025年全球12億的60歲以上人口,其中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本土研究也發現,50歲起聽力退化愈明顯,65歲以上至少3成有聽障現象。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老年聽障危險因子包括從事的工作常曝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荷爾蒙、基因等。因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覺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建議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如有異常則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安裝人工電子耳。楊宗翰主任表示,弱勢族群眼耳鼻喉科整合照護模式,針對早療幼童、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透過做聽力篩檢檢測功能,必要時協助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聽障前兆一定要持續觀察,症狀頻繁出現時應就醫檢測,及早發現,就能及早降低失智機會。

女童染麻疹 醫:自主管理18天

女童染麻疹 醫:自主管理18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北部1歲女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檢查後經證實感染麻疹。該名女童於去年10月底隨家人前往中國大陸廣東,卻因為未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在上月26日出疹, 3日感染麻疹。疾管署呼籲,曾於2月28日出入與個案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疫情建議 這些國列為第一級注意疾管署表示,個案可傳染期間的活動史以中國大陸為主,同齡弟弟2月中曾因感染麻疹於中國大陸當地就醫,其餘接觸者皆未出現症狀,衛生單位針對符合免疫球蛋白及疫苗接種條件者陸續安排接種,所有接觸者也會持續追蹤觀察至3月18日。我國今年截至目前共1例麻疹確定病例(自中國大陸移入);去年共14例確定病例,其中6例國內感染、8例境外感染。鄰近國家以中國大陸病例數最多,今年1月病例數較去年12月呈增加情形。目前疾管署將中國大陸、印度、哈薩克、羅馬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獅子山及奈及利亞共7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出疹前後4天最具傳染力疾管署呼籲,麻疹傳染力強,冬末及春季為好發期,約5至10%的患者可產生中耳炎、肺炎、腦炎等併發症,患者出疹前後4天最具傳染力,民眾自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流行地區返國,請留意自身及家中嬰幼兒健康,一旦出現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往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未滿1歲及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醫訊/愛腎護腎講座

醫訊/愛腎護腎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國際腎臟醫學會及腎臟基金會國際聯合會共同發起的『世界腎臟病日』,訂於每一年的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四,其宗旨為加強對慢性腎臟病和其它併發症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之認知,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之觀念。國人住院門診洗腎每年耗約健保450億元,由此可見腎臟病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巨大威脅。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於3月25日(六)上午9:20至12:30在大雅院區十樓學術講堂,舉辦「愛腎護腎講座」,邀請腎臟病友與社區民眾共同認識了解顧腎的重要,建立腎臟病防治及預防合併症發生的正確觀念,現場並提供參加者免費的血糖、血壓測試及尿液篩檢。由於不當藥物的使用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原因之一,故此次邀請腎臟保健中心主任陳奎篤醫師及藥師,專題演講有關慢性腎臟病的用藥觀念,希望病患能配合醫囑正確使用慢性病藥物,本身若有三高的患者也要做好控制,才是對於腎臟保健的根本之道。講座課程即日起開放報名,活動名額100人,額滿為止,全程免費,為響應環保請自備環保杯與筆記用品,歡迎慢性腎臟病、肝病、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或社區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報名請洽:腎臟保健中心謝秋琴、李惠敏衛教師,聯絡電話(05)-2752940。名稱:愛腎護腎講座時間:106年3月25日(六)上午9:20-12:3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十樓學術講堂(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洽詢:衛教師謝秋琴、李惠敏(05)-2752940。  

2歲兒不吃菜 試試多餵15次

2歲兒不吃菜 試試多餵15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關於喜歡和不喜歡食物的其中一道難題,是人們怎麼根據處境來改變喜好。如同心理學家保羅.羅津(Paul Rozin)所說的:「假如有個人喜歡龍蝦,並不代表他喜歡早餐吃龍蝦,或者在龍蝦上塗滿厚厚一層發泡鮮奶油」。一天之中的不同時間、不同頓飯,以及不同的地點,都可以烹調出相同的料理,或者調製出相同的飲料,這些餐點看來令人吮指大動,也可能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我們可稱它為「松香酒效應」(retsina effect)讓孩子多嘗試不同種類食物避免挑食如果「喜歡」是熟悉程度高所導致的結果,套用這個邏輯,起先孩子喜歡吃的食物範疇一定比成年人少;因為他們還沒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當父母將這個暫時性的警惕解讀為永久性時,將會產生問題,而這是很容易犯的錯誤。食物偏好養成的關鍵期,是在學走路的幼兒期間:即從一歲到三歲。但是這段期間恰巧是孩子成長階段中最令人抓狂,且故意不願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所有孩子「都」得到了恐新症(對新鮮的事物有恐懼感),其中只是程度多寡的差別;孩子們害怕新的食物,通常是新的蔬菜,但對蛋白質食物,如魚和肉,孩子們也會感到恐懼。這種症狀在兩歲至六歲期間達到高峰。對抗恐新症 爸媽記得多餵15次它可能是從我們的老祖先在野生環境中覓食,為了免受毒物侵害所演變而來的安全機制。不幸的是,現在它會導致孩子遠離他們本來必須學會喜歡上的──在身體發育期間所需的食物:蔬菜和蛋白質;而反過來投身蛋糕、白麵及甜甜圈的懷抱,以獲得安慰。就像名稱所暗示的,恐新症並非只是食物吃起來不喜歡、不順口的感受:它是在要品嘗東西(或嘗試新事物)時,莫名從內心油然而生的恐懼感。在許多情況下,恐新症可以簡單地透過餵食孩子食物數次(通常最多15次),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並沒有遭受到任何不利的後果」才被克服。看吧!吃蕃茄不會有什麼事!你看,你還是好好的啊!漸漸地,厭惡感就會減輕,直到有一天情況整個大翻轉,幾乎很奇妙地變得熱愛上它。對於每樣新食物,就得反覆不斷地這麼做(餵食);喜歡哈密瓜的孩子,並不能保證他們也會喜歡西瓜。(本文摘自/食物如何改變人/大寫出版)

預防胰臟炎 飲食指南看這邊

預防胰臟炎 飲食指南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宋明帝的祖父宋武帝是在沙場的刀光劍影中一步步成長為東晉名將、封疆大吏,打起仗來,可謂風捲殘雲,令敵人聞風喪膽、望風披靡。宋明帝也能做到「橫掃千軍如捲席」,可惜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餐桌上。宋明帝一次可吃200塊肉、數升醬料當宋明帝張開血盆大口把侄子和兄弟的屍山血海盡數吞噬時,天下的膏粱厚味和珍饈玉餚正源源不斷地塞進他貪得無厭的大嘴。坐穩江山之後,宋明帝不免得意忘形,恣意妄為,除了花天酒地,就是胡吃海喝。一見到山珍海味,就像見到世仇死敵一樣,立即揮舞著勺子、筷箸,奮不顧身地大快朵頤,把酒池肉林一掃而光還不罷休,直弄得肚皮圓鼓、上吐下瀉,被內侍抬回寢室,一路傾盆嘔物惡臭熏天。宋明帝到底愛吃什麼?《南史‧卷三‧宋本紀下‧第三》記載,他「以蜜漬鱁?,一食數升,噉臘肉常至二百臠」。面對鮮美的臘肉,竟然一次吃掉200多塊,有種名為「蜜漬鱁鮧」的美味,據考證是河豚魚腸和魚鰾用蜂蜜漬成的醬,更是他的心頭至愛,居然可以一連吃喝數升,足足好幾斤呢!暴飲暴食 真的會活活撐死官員虞願的傳記裡記述了宋明帝的驚人之舉,並無意中透露了他臨死前的醜狀。有一回,他的大舅子、揚州刺史王景文前來彙報工作,遇到宋明帝正凶猛地消滅「鱁鮧」,一邊狼吞虎嚥,一邊問王景文:「這東西實在好吃,你在家經常吃嗎?」王景文答道:「這麼昂貴的東西,臣哪裡吃得起?」他聽了不僅沒跟王景文客套一下,說些請你也嘗嘗之類的話,反而很得意地顯示自己能吃,左一碗,右一碗,吃得揮汗如雨,肚皮發脹。最後,人坐著不能動彈,嚇得王景文不知所措;幸虧左右拿來「酢酒」(醋酒)給他喝下,打了幾個飽嗝、放了幾個臭屁之後,他的痛苦才暫時緩解。這樣的吃法,不吃成病,也活活撐死!果然不久,宋明帝就病倒了;但病懨懨的他一想起美味佳餚便頓時脫胎換骨、精神抖擻,隨即拚死一搏,連續吃喝了三升「汁滓」(清酒和酒糟);然而這次閻王爺不再給他機會了。宋明帝再海量、再能吃、再瘋狂,胃腸也是血肉生成,並非鋼鐵鑄成。不過,閻王爺很可能後悔收留了他,以他的食量不把十八層地獄吃得傾家蕩產才怪!如何預防胰腺炎?胰腺炎重在預防,預防的主要環節在於飲食。不能酗酒,飲酒要適量;不能吃得太飽,不能吃得太油膩,特別在晚上更要注意,總之,切忌暴飲暴食。患過胰腺炎的病人應避免重蹈覆轍,擇期檢查有無膽囊結石。合併高脂血症引起的胰腺炎者應長期服降脂藥,並注意攝入低脂、清淡的飲食。急性發作時,患者必須絕對禁食,待症狀逐漸緩解後,可進食無脂蛋白流質,如果汁、稀藕粉、米湯、菜汁、稀湯麵等,以後可逐漸改為低脂半流質。此外,患者須忌食油膩性食物,如肥肉、花生、核桃、芝麻、油炸物、油酥點心等,忌食刺激性、辛辣性食物,並絕對禁菸酒。患者恢復正常後,也要長期以吃低脂食品為主,例如豆製品、魚、蝦、蛋以及瘦肉等,以避免復發。(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腸道超順暢 三餐就照這樣吃

腸道超順暢 三餐就照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理壓力沉重的人可以在飲食攝取上多下些功夫。首先,早上比平常早一點起床。如果早晨的時間充裕的話,心情也比較能放鬆。早餐/提早吃,選擇香蕉或優酪乳腸道蠕動在早晨最活潑,配合體內韻律來進食也非常重要。攝取水分的同時吃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是第一要務,但因壓力食慾不振的話,可以選擇香蕉或優酪乳,在吃得下的範圍內盡量攝取食物。此外,也建議「麵包沾橄欖油」、「納豆拌橄欖油」這類簡單料理,或是食材豐富的味噌湯。味噌是發酵食品對腸道很好,加入滿滿的蔬菜,就會變成解除便秘的最佳料理。午餐/飯前深呼吸,搭配一顆蘋果有很多人中午會在公司裡吃午餐,但請不要一邊工作一邊吃,要好好空出一段休息時間用餐。上午努力於工作或家事後,會累積疲勞與壓力。不能好好放鬆的話,大腦的疲勞沒有被消除,也就無法集中精神進行下午的工作。大腦不休息讓交感神經持續緊張,將導致腸胃運動低落、食慾下降,血壓及心跳次數也會上升。所以早上的工作結束後,為了讓大腦休息,可以先深呼吸幾次,等身體放鬆後再吃午餐。蘋果膳食纖維、維生素含量豐富有數據顯示,中午是一天當中消化能力最強的時段。特別是對於不吃早餐的人來說,午餐可以補足營養素,因此午餐一定要好好吃飯。沒有食慾時,一顆飯糰或日式蕎麥麵就足夠,但請多加一顆蘋果。一顆蘋果(300克)就能攝取到4.5克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是預防便秘的優良水果。輕微運動可強化腸道運作午餐過後,可以散個步或喝杯咖啡、茶,藉此轉換心情。事實上,地中海式飲食該區的人都有餐後散步的習慣。在西班牙這種習慣叫做「漫步」,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邊聊天一邊出門走走。這種輕微運動不僅能幫助消化午餐,還能強化腸道運作。晚餐/不要吃過量,睡前3小時完食傍晚到晚上,交感神經作用逐漸變弱,副交感神經逐漸變強。交感神經是負責努力工作活動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掌管休息,進入放鬆模式的神經。對壓力大的人而言,晚上是消除壓力最重要的時間。可以跟朋友吃飯聊天,或是在安靜的房間獨處,請讓自己在舒適的空間裡度過這段重要的時間。晚上時段胃液分泌變多,但蠕動變弱,因此晚餐不要吃太多。但早上或中午沒有辦法好好吃飯的人,此時還是要攝取充足的營養。特別是白天專注於工作,水分容易攝取不足。所以晚餐最好加一道食材豐富的湯品,為腸道補給營養。也可選擇地中海式飲食,多攝取蔬菜,避免維生素C及礦物質不足導致疲勞。在家中用餐,改變使用的餐具或餐桌裝飾,也會出乎意料的放鬆效果。睡眠充足 腸道才能順利運作準備睡覺時可以播放喜歡的音樂、用香氛營造氣氛,或是小酌幾杯,用適量的酒精放鬆身心,地中海地區的人也是往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喝酒。再來就是要做到「睡眠充足」。睡眠能讓大腦休息,是解除壓力的最佳方式。睡覺時腸道蠕動不會停止,並且定期放射出一種叫做運動素(Motilin)的荷爾蒙,將殘留在腸道的食物,自動往肛門方式運送。自律神經及荷爾蒙進行自我清潔,就能使腸道變乾淨。這項作業順利進行的話,隔天空腹感出現時,也就做好了排便的準備。需要注意的是,萬一腸胃沒淨空,運動素就無法順利運作。這就為什麼晚餐最好在睡覺2~3小時前結束的原因。(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容易水腫?瀉藥吃太多害的

容易水腫?瀉藥吃太多害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指出瀉藥依賴症會引起什麼重大疾病。但便秘會對身體帶來各式各樣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瀉藥依賴症如果放著不管,會像K太太一樣無法自行排便。因為太過依賴瀉藥,導致腸道及括約肌等肌肉衰弱。大腸產生色素沉澱後,運作能力會變得更差。服用超量瀉藥逾1年 腸胃能力會減弱服用超量瀉藥1年以上的話,不只是大腸、胃和食道消化能力也會減弱。此外,過度服用瀉藥會造成下痢(拉肚子),不只會帶走體內的水分,水分中的礦物質也會跟著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異常(血液中的鹽類異常)。人體內約有60兆個細胞,充滿稱為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的水分。這些水分中又含有一定的鈉、鉀、鈣、鎂,它們可以使生理機能保持穩定運作。「電解質異常」就是指這個平衡失常,會讓人體出現水腫及肌力下降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引發心律不整、意識障礙等,造成全身機能異常。依賴瀉藥 身體無法自然產生便意連續使用瀉藥,還會讓人情緒不安。有瀉藥依賴症的人,普遍都存在「不安、壓抑」等心理感受。煩惱因為便秘而需要經常服用瀉藥、無法自然排便,由於難以啟齒,會有因此將自己封閉的人。也有伴隨憂鬱症或飲食障礙,引起的瀉藥依賴症,這些病症同時也是造成便秘的原因。瀉藥依賴症的人有個共通的嚴重問題是「便意消失」。過於依賴瀉藥會使得腸道及括約肌的肌肉無力,所以即使糞便已經下降至肛門附近,卻完全無法感受到「便意」。健康的人當乙狀結腸內糞便累積到一定分量以後,腸道內的壓力升高,糞便會一口氣被推到直腸。直腸壁受到刺激,會將「排便」的指令傳達到大腦,身體自然產生直腸反射,就會感受到「便意」。相對的,便意消失的人這項生理機制失效,使得糞便不斷累積、腹部膨脹。雖然沒有便意,卻會感覺「腹部有膨脹感、肚子痛」。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患者就會把希望寄託在瀉藥上。(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