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月經來潮血鈣降低 鈣質補充很重要

月經來潮血鈣降低 鈣質補充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性對鈣質的需要量與卵巢的活動有關,有月經來潮前一個星期,血鈣降低,而有緊張、暴躁,或是情緒沮喪等現象。在月經開始來潮時,血鈣降得更低,時常造成子宮壁的肌肉痙攣。青春期月精來潮 服用鈣片減緩抽筋青春期的少女情況特別嚴重,若不固定服用鈣片,這種情形可能會從月經來潮前一個星期,持續至月經完全結束。如果只是輕微的抽筋,可以每隔一小時服用鈣片,直到不再抽筋為止;此種月經性抽筋,通常會在半個小時內停止。婦女在更年期,卵巢荷爾蒙分泌不足,會產生嚴重鈣質缺乏的症狀。必須補充大量的鈣質,並確定鈣質完全為血液吸收,避免從腎臟流失。充足攝取鈣質 緩和更年期暴躁、盜汗攝取充足的鈣質,可以避免婦女在更年期時暴躁、燥熱、夜間盜汗、腿部抽筋或是情緒沮喪等情形。甚至在月經完全停止後,每個月的月經週期,仍然可以感覺鈣質的缺乏症狀,此時即應該增加鈣質的攝取量。早期的醫學書籍曾記載,以注射鈣質治療肋膜炎的劇烈疼痛。令人不解的是,鈣質並未廣泛的被用來緩和其他各種疼痛。有一位醫師說,他只將一至四克的葡萄糖鈣注射到病人的血管中,不用鎮靜劑,便能立即止痛。(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偏低時,鈣質沈積於柔軟組織的情況更惡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因為罹患關節炎、黏液囊炎、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為鈣質沈積或骨刺而造成異常疼痛的人,可能會因此排斥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事實上,除非同時攝取充足的鈣和鎂,否則病情無法改善。心臟術後補充鈣、鎂 避免心肌鈣化死亡有不少醫師告訴腎結石的病患不要喝牛奶,結果更容易形成結石。維生素E不足時,也會發生這種鈣質沈積的情形。在心臟手術後,病人極需鈣與鎂,若未能及時補充,幾天之內就可能會因為心肌鈣化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在過去十年內,數以千計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缺乏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石灰質土壤,土地上吸收水溶性的肥料而很快飽和,鎂無法滲入土壤中為植物所吸收。如果使用化學肥料,而採用含有鎂的白雲石或牡蠣殼粉施肥,所生長的植物就能含有豐富的鎂腹瀉、喝酒易致鎂流失 應再補充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後就會流失。即使攝取充足的鎂,也會因為腹瀉、腎臟疾病、糖尿病、服用利尿劑、喝酒等而流失,而導致缺乏。每天喝兩盎司酒的人,尿液中鎂的含量,比不喝酒時高出三到五倍。喝酒而未在飲食中補充鎂的人,無異是向心臟病招手。(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久坐腰痠背痛 原來是筋膜受損

久坐腰痠背痛 原來是筋膜受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來,治療疼痛的醫生最常提及的是,包覆肌肉組織的那層薄而堅韌的白色筋膜。 骨骼就像大樓鋼筋,是身體最主要的承重單位,肌筋膜就是水泥,鋼筋需要水泥將各個鋼筋連結起來,分擔受力。因此受傷不注意筋膜,傷痛終究會回來。人體七條筋膜線串連 搭配肌肉產生動作人體的筋膜經由Thomas W. Myers的《解剖列車》一書整理,歸納出七條筋膜線:五條主要筋膜線、延伸出來的功能線,以及連接至核心內臟的深前線。藉由肌筋膜,可以幫助了解每個人為何有固定的運動型態,為何偏向某些特定的姿勢?為何這樣投球可以達到最快球速?人如何直立行走?為何現代人都偏向頭部前傾,造成肩頸痛?甚至,為何頭痛要看腳,膝痛要看腰,上臂痛要看肩膀頸椎?因為人體就是這樣藉由肌筋膜互相串連起來的。人體的動作是由一連串肌肉、筋膜互相作用所產生的整體行為,而不是解剖學中「一塊肌肉只負責一個單一動作」。長期姿勢不良、運動不足 造成肌肉緊繃復健科就診病人中,大多數是現代文明病,如:辦公室上班族、久坐生活、肩頸僵硬、腰部痠痛、骨盆歪斜、腿後肌緊繃、圓肩駝背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筋膜緊繃、筋膜脫水,再加上運動不足、勞累過度。這些文明病甚至更進一步導致其他更難纏的問題,如:失眠、精神狀態不佳、起床全身無力、腸胃不適等。(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如何出版)

坐姿不良小腹凸 拯救腰椎靠運動

坐姿不良小腹凸 拯救腰椎靠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部分人無法自然地維持正確姿勢,通常是現代生活型態所導致。低頭族使筋膜長期姿勢不良,頸部核心肌肉無力收縮、頸椎關節卡住,久而久之頭部前傾就定型了。久坐的生活型態,也使得腹部核心無力、腰椎前凸、髖關節緊縮、臀部肌肉虛弱且活動不足。在駝背、小腹凸出的體態之下,腰椎便容易受傷而退化。運動治療治本 強化核心肌群減少復發曾經有病人問道:「我頸椎痛,拉脖子一陣子就好啦!腰痛,熱敷電療做復健也會好啊!為什麼要訓練頸椎核心、腰椎核心呢?」復健治療雖然可以暫時改善筋膜緊繃、骨架排列不當、關節卡住等問題,但並不能改善核心肌群的無力。核心無力將導致脊椎痠痛,做復健只能短暫改善骨骼排列,若無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脊椎骨,很快就會回復之前的姿態,因此運動治療才如此重要。復健與運動兩項治療皆不可偏廢,否則效果大打折扣。堡醫師看診時最常問患者平常有無運動習慣。有運動習慣的患者,接受運動治療的意願會高很多,痊癒的機會也較大。運動搭配復健 兼顧肌肉與筋膜運動治療非常重要,只有主動運動,才能改善核心虛弱、肌肉無力的情形。只靠被動的復健治療是無法取代的。再者,不同運動型態,會造成不同的運動傷害。以路跑族來說,大多數都有下肢筋膜緊繃的問題,加上路跑族通常10個有9個會說:「跑步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放鬆!」然而,放鬆下肢筋膜的功夫若沒做足,長期下來緊繃的問題會慢慢累積浮現,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腰部區域。若是腰部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問題會延伸至頸部。筋膜問題的互相影響進程,通常是由足部→腰部→頸椎,由下而上的方向蔓延。(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如何出版)

講座/大腸直腸癌

講座/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及有家族病史成人,危險因子包含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吸菸、酗酒、缺乏運動。若經癌症篩檢發現,95%以上的病人是屬於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五年存活率可達70%以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防治大腸直腸癌有一定的成效。有鑒於此,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於12月9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外科部副主任葉重宏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王怡婷主講大腸直腸癌。免費健康講座報名即日起至12月1日止,限額60名,額滿為止。請撥打下方電話洽詢,或親至地下一樓社會服務科報名。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常愛俱樂部─『腸』伴你我時間:106年12月9日(六)9:00-12:3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1樓1101會議室洽詢:(05)-275-6000轉1856、1858(黃乃琪社工師)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40歲高血壓患者 女性失智風險高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戒不良嗜好 對心臟腦部都有益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4歲後是挑食高峰 別再幫孩子找藉口!

4歲後是挑食高峰 別再幫孩子找藉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教養(尤其是隔代教養)的溝通中,父母兩方或與上一輩的討論總是很極端,當一方直接地說:「不能吃」、「某某專家說不能吃」時,往往就會產生隔闔。在此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對於這類教養觀念歧異的問題,教養者必須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例如:如果可以吃,可以有多少的攝取量?如果不可以,為什麼不能吃?而非只是一味固執地堅持:「什麼都不能吃?囝仔要吃就要給他吃,才會長大!」或是「偶爾吃一下又不會怎樣,你們(或我們)小時候還不是也吃這些?」長輩的一句「沒關係」,是媽媽們聽了最想撞牆的經典名言。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像是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對調味料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這些東西裡都加了一堆人工色素或化學添加物之類的非天然物,才會讓孩子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得一點都不好吃,也吃不下。這不是愛,是「礙」,這種情況是一定要禁止的,完全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4歲以後是挑食的高峰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4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得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會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原本沒什麼味道,自然他們就越來越不愛吃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以讓孩子吃零食為例,常聽到的「歪理」與謬論有下列幾種:歪理一 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國的糖果耶!!!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反而會因為它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注意到其原料成分與標示,這種「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反而更糟。歪理二 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才肯吃這些餅乾零食,這總比什麼都不吃還好⋯⋯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所以正餐吃不下,其實是因為知道稍後還有零食可以吃。歪理三 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第一,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零食的種類?第二,我們小時候的零食,哪有像現在的零食,加入這麼多複雜的東西?第三,現在都變相成由孩子來決定吃什麼,挑食行為嚴重,我們小時候,有什麼就得吃什麼,教養環境其實已經大大的不一樣了。關於零食歧見,大人間的有效溝通術關於教養者間不同的歧見,可以用下面這些科學的角度向對方解釋。孩子習慣吃糖,會更嗜甜。留意偶爾吃零食的「偶爾」頻率太高。糖攝取太高,孩子會容易生病。理性溝通,破除迷思很重要。(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出汗流失礦物質 這樣補充就對了!

出汗流失礦物質 這樣補充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鈣,出汗越多流失越多/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且最主要的礦物質,含量約1200公克,其中的98%與磷酸結合儲存於骨頭中、1%形成牙齒,其餘則以離子或與蛋白質結合來調節人體內之代謝。從事慢跑或馬拉松運動,若鈣的攝取不足,會容易發生鈣的代謝障礙,且因為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與激烈運動,有較多的鈣質會從尿液中排出,尤其出汗越多時,鈣的流失越多,因此每日的需求量以1000mg(約一般成人的1.5倍)為宜。2) ​磷,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成分/磷為含量次於鈣之礦物質,約占人體重量的1%,大多存於骨骼牙齒中。建議鈣與磷攝取量比例為1:1。3) ​鎂,缺乏時容易抽筋/鎂是一個被過分低估的重要營養素,其實我們的骨骼與牙齒中都含有鎂,它能調控體內脂肪、蛋白質與醣類的代謝,也參與能量轉移。耐力型運動中,血漿中往往會有較低的鎂,如果鎂的濃度接近缺乏邊緣,可能會降低能量代謝,導致疲勞感,甚至造成肌肉痙攣(抽筋)。4) ​鉀,運動結束後適時補充/人體中的鉀含量約250公克,也是細胞的必要成分。鉀與肝醣一起儲存在肌纖維中,運動時肌肉收縮,肝醣分解會增加鉀從肌肉細胞的釋出,造成血漿鉀濃度上升。當運動強度持續增大時,細胞內的鉀明顯減少,此為運動疲勞的原因之一。由於運動中鉀的需求量不會上升,所以不需額外補充,但運動結束後,肌肉進行快速且大量的的肝醣合成時,適當的鉀補充是有幫助的。一般馬拉松之長途競賽結束後,攝取香蕉不僅可以補充醣類,也可以提供足量的鉀。5) ​鈉,可以避免中暑/長途慢跑而流汗,會造成體液損失,而1000CC的汗約有2至3公克鈉。跑步的環境過熱時,可能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的鈉流失,引起中暑或急性抽筋,因此運動時,必須補充鈉。中暑或抽筋輕症者,可給予0.1%氯化鈉電解質的口服液;重症者,則靜脈注射0.45%氯化鈉。6) 微量元素,鐵最重要/鐵、銅、鋅、鉻、硒、氟等微量元素又稱為微量礦物質,因為在體內含量極少,卻又是維持身體機能的極少量金屬離子。一般自蔬菜水果穀類中,可以獲取充分的微量元素。鐵的需求量對耐力型運動者特別重要,要注意補充。Q. 健康檢查說我鈣質些許流失,並建議我多喝豆漿。為何不是多喝牛奶而是喝豆漿呢? 何者的鈣質含量較高?牛奶含有較多鈣質與豐富蛋白質,但豆漿也有能促進鈣質吸收的營養素,且其卵磷脂含量又比牛奶豐富許多。然而,1杯牛奶的鈣質含量相當10杯豆漿,因此牛奶還是補充鈣質最有效率的食物。不過,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等植物性雌激素,可促進骨質再吸收、預防疏鬆。建議1天攝取1至2杯無糖豆漿(每杯250CC)為限。(本文摘自/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大是文化) 

睡眠品質太糟糕?房間太亂有關係!

睡眠品質太糟糕?房間太亂有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確實顯示,當我們被混亂、失序包圍時,就會分泌皮質醇(cortisol)這種壓力荷爾蒙,因此整理的第一個受益者,就是你的健康。已有林林總總的文獻記載,壓力對我們的幸褔安康是壞消息。收拾凌亂環境 能提升創造力和專注力第二個受益的,是你的專注力和創造力。根據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周遭環境太過雜亂,可能會對你的專注力產生負面影響。受測者在井然有序和凌亂不堪的環境中,執行各類事務的績效。他們的研究確實顯示,雜亂會分散注意力,而結果就是績效和專注力降低。雜亂基本上會讓你的大腦同時處理好幾件事,而非專注於手邊的事情。因此,收拾凌亂環境,能提升你的創造力和專注力。在不整潔的房間睡覺可能有睡眠障礙根據《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克里斯多福‧彼得森博士(Christopher Peterson)的一篇文章指出,凌亂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心理,而他也援用《應用發展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來佐證。該項研究檢視了混亂、吵鬧、無秩序、堆滿雜物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結果顯示雜亂和缺乏專注力與創造力有明顯關係。清理物品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益處是,它或許能幫助你放鬆和改善睡眠。一項睡眠研究顯示,在不整潔的房間睡覺的人,比較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東西越多越凌亂 承受壓力越大另外,雜亂也可能讓你覺得煩躁,因為它會傳給大腦這個信息:「你的人生雜亂無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常生活與家庭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了這項關聯。他們研究32個家庭,發現「東西」最多又凌亂的家庭,承受的壓力也最大。何況物品會讓我們產生情感包袱。有時我們把過去的東西留在身邊,這些舊物其實會產生負面聯想、使我們心情沮喪。清理舊物可給予我們從情感上整頓人生的機會,創造一個嶄新明亮的開始。我們囤積了遠多於需要的物品,而這些東西非但不會擴充我們的生命,還會拖慢我們的腳步。因此我在這裡建議,擺脫這些讓你沮喪或有罪惡感的東西,例如從來沒用過的健身腳踏車,或一直想用但從沒用過的果汁機。拋棄雜物就像放開過往,這並不容易;但如果你一次清理一樣東西,不論多小,你會發現利遠大於弊。「清除人生的雜物,就是騰出空間讓靈感和『良好有序的方向』進來。」──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美國作家(本文摘自/儀式的力量/大是文化) 

何首烏渾身是寶 失眠健忘靠它就行

何首烏渾身是寶 失眠健忘靠它就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何首烏,顧名思義最大的功效便是烏首,也就是可以烏髮。何首烏治療白髮、脫髮。用於烏髮的何首烏,經過特殊加工炮製,一般以黑豆汁製,稱為製首烏。而未加工的何首烏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瘡癰腫毒,還可潤腸通便。製造過後的何首烏可用於肝腎虧虛何首烏必須製後才能發揮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的補益作用,可以用於肝腎虧虛、精血虧虛引起的血虛萎黃、失眠健忘、頭暈眼花、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關於人形何首烏的生長年限長、作用好,是古代書籍將其神秘化的結果,何首烏的功效和形狀之間,並沒必然的聯繫。中藥何首烏用的是蓼科植物何首烏的根,一般是團塊狀或不規則的紡錘形。而長得越像人的何首烏,越有可能是假貨,是不法商販用模子套在紅薯上長出來,或者乾脆刻出來的東西。失眠者很多是因為處於興奮狀態何首烏全身都是寶,它的藤葉也可入藥,叫做夜交藤。什麼是夜交呢?白天主陽,夜晚主陰,陽主動,陰主靜。人要入睡必須讓白天活躍的陽入到夜晚的陰中,這樣才能使人體在夜晚呈現出陰的一面,方可入睡。很多失眠的人是因為體內的陰功能不強,不能承受活躍的陽,所以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夜交藤可以用於陰虛血少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頭目眩暈等症,常與合歡皮、酸棗仁、柏子仁等養心安神藥同用。名詞解釋:肝腎虧虛:是指久病或過度勞累、縱慾,而消耗肝腎陰,導致肝腎中的精血不足,表現為頭髮早白、頭暈目眩、盜汗、耳鳴眼花、腰膝酸軟等。(本文摘自/零基礎學中醫/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