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幹細胞培養發現「這項成分」,再生能力意外成為醫美保養黑科技趨勢

幹細胞培養發現「這項成分」,再生能力意外成為醫美保養黑科技趨勢

肌膚保養成分日新月異,民眾在追求美麗的同時,在醫美領域上也不斷尋求以具 優化肌膚效果的成分整合科技來讓保養效果達到另一巔峰。近期再生醫學中原用 於幫助燒燙傷口修復的「外泌體」,被發現在保養上能發揮更多效益,究竟什麼 是「外泌體」? 雅文皮膚科診所院長黃千耀醫師表示,外泌體是幹細胞所分泌一種奈米等級的囊 泡,由於內含大量幹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可幫助細胞進行修復和調節。「外泌體」 為近年再生醫學科技的產物,在不少科學當中都證明有助於肌膚自然修復,因此 也有「再生修復泡泡」之稱。 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軟骨細胞修復 「外泌體」原來是在培養幹細胞當中發現,近期更發現運用在醫療領域像是皮膚 修復、淡化疤痕、預防落髮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效果。黃千耀醫師說明,以「生化 脈衝」專利技術開發的外泌體醫美原料,在促進膠原蛋白、纖維母細胞增生、軟 骨細胞修復以及促進毛囊增生等效果顯著,為首家非人類細胞來源國際合法認證原料(INCI),其功效驗證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黃千耀醫師解釋,透過生化脈衝技術所製造的外泌體分泌量,為一般的 1900 倍, 保留了高達 99.99%的純度,每克生化脈衝外泌體凍晶含 223 千億顆外泌體,要 以特殊凍晶技術才能以常溫保存,以利於未來各項科技應用。 有醫美品牌便將原來 運用於再生醫學科技的外泌體加入保養產品中, 其「ExoGioV 生化脈衝外泌體」在皮膚應用的幾個關鍵指標數據都非常突出,有助皮膚修復到理想狀態,讓民眾能體驗到保養的黑科技。 (圖/雅文皮膚科診所院長黃千耀醫師)

COVID-19疫情持續,醫師提醒:慢性病年長者反覆感染案例多,疫苗防護是重點

COVID-19疫情持續,醫師提醒:慢性病年長者反覆感染案例多,疫苗防護是重點

秋冬來襲,全球仍有COVID-19疫情,對年長者及慢性病患的健康威脅更高。據統計,COVID-19感染併發重症78%均為65歲以上長者,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應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表示,門診有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前後反覆感染COVID-19,已住院3次,最後一次還引發肺炎;蔡兆勳醫師強調,年長者確診後恢復期不僅拖很長,也常反覆併發其他身體疾病,造成身體功能退化對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施打率下降,慢性病患者染疫後重症風險增 現在民眾多半不戴口罩了,蔡兆勳醫師擔憂表示,防疫意識不足導致疫苗施打率下降,但事實上,診間仍有不少慢性病患者確診COVID-19後併發重症的個案。 天氣逐漸轉涼,民眾呼吸道感染的情形也變多,由於症狀相像,不少人會懷疑自己到底是感冒、流感還是染疫?蔡兆勳醫師說明,目前台灣本土COVID-19病毒株以XBB為主,其傳播力與適應力都較強,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94.8%,大多為 Omicron 下 BA.2、BA.5 的亞型分支,症狀表現並沒有太大差異,主要症狀都還是流鼻涕、發燒、喉嚨痛、頭痛、感冒、打噴嚏和咳嗽。 雖然,流感和COVID-19都會出現像是發燒、頭痛、疲倦、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但流感與COVID-19病毒完全不相同,必須檢驗才能判斷是哪一種病毒造成,特別是近期流感疫情逐漸升溫,對於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等脆弱族群來說,雙重病毒夾擊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對抗主流變異株XBB的COVID-19疫苗即將開打,醫:持續施打才有防護力 接種COVID-19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感染、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蔡兆勳醫師強調,沒有疫苗可永久提供100%保護力,特別是當特定變異株流行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時,突破性感染仍舊有機會發生。所以並非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就不會感染,只是比例極低,但突破性感染會隨疫苗接種後時間增加而上升。若今年若尚未接種任何一劑COVID-19疫苗、未完成基礎劑接種的民眾,應儘快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另外更要提醒長者、幼童、具高風險慢性病者等脆弱族群,由於感染後容易引發重症,更需盡快接種疫苗保護自身健康。 因應新變異株的XBB疫苗即將開始施打,蔡兆勳醫師認為,日後COVID-19應該會朝流感病毒模式發展,可能需固定施打疫苗才能持續提供保護力。在施打疫苗的注意事項上,一般長期慢性病用藥如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等不受疫苗影響,因此不需停藥;但如果是服用骨鬆藥物、免疫抑制劑、避孕藥、抗凝血藥物等,建議提前詢問醫師意見再施打。 他也提醒慢性病患者要持續監測身體狀況,不可隨意停藥;年長者更需注意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及落實個人勤洗手、戴口罩的衛生習慣。一般民眾除完整接種疫苗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 (圖/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蔡兆勳醫師)  

怕胖連一口麵包都不能吃?「未來吐司」融入高纖高蛋白,顛覆你的減醣想像!

怕胖連一口麵包都不能吃?「未來吐司」融入高纖高蛋白,顛覆你的減醣想像!

減醣是現今體重控制的熱門話題,很多人的疑問就是減醣是不是完全不能吃麵包?這對麵包控來說簡直就是酷刑!事實上減醣並非完全不能吃麵包、吐司,只要透過食材的調整,口感與健康也能同時兼顧。 吐司一向是台灣人的最愛,由於能夠打造多元化的口味,幾乎已成了早餐首選。吐司以往令人擔心發胖的部分就是精緻澱粉含量高,以一般早餐店來說,馬上可帶走的三角形三明治,熱量就可能超過250大卡。 隨著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提升,也開始會選擇高纖含量的吐司來替代傳統的白吐司,但有些人又認為全麥吐司似乎總是少了點口感。 熊本高纖低糖預拌粉+台灣龍眼蜂蜜,從健康出發的營養點心 深耕健康甜點14年的「起士公爵」,為讓民眾能將健康甜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特別以全新的概念品牌「未來飲食研究所」,推出符合現代人需求講究口感又營養健康兼具的「未來吐司」。 「未來吐司」是「起士公爵」與日本70年老廠合作並結合台灣的天然食材製作,選用的是以日本最新黑科技製成的烘焙用預拌粉、法國乾酵母、澳洲無鹽奶油;台灣則是嚴選龍眼蜂蜜等天然食材,完全無人工添加物,將高纖、高蛋白融入吐司之中。 「未來吐司」在健康營養層面的作法上,是以「熊本高纖低糖預拌粉」取代傳統麵粉,在萃取出小麥中大量的麥纖、黃豆、小麥蛋白下,相較於傳統白吐司,達到減醣79%、減碳水46%;等於1片80g的未來吐司,僅有十分之一碗白飯的淨醣量,卻富有1.6顆水煮蛋的蛋白質,和4顆蘋果的膳食纖維。不管是搭配減糖果醬、起司或者自己發揮創意做成水果三明治,都是營養點心首選。 高水量烘焙工法,回烤仍能保有Q彈口感 為讓吐司維持最佳Q彈口感,採用高水量烘焙工法,不僅可保留營養成分,更增加吐司的保濕度及彈性,並保留充滿小麥香氣的氣孔,咀嚼時便能感受到小麥的香氣在嘴裡慢慢化開。特別一提的是,理解現代人的忙碌吐司可能有回烤需求,更以獨家工法烘焙讓「未來吐司」於回烤時,都能跟吃到與剛出爐一樣的軟蓬度。 [優活健康嚴選] 未來健康飲食 優活幫你把關 活動期間享買5送1優惠 優活讀者獨享專案:點擊連結:https://bit.ly/3tbJMLv,並於結帳時輸入優惠代碼【UHO50】,就能享有起士公爵官網50元購物金。

早期肺癌續命關鍵?醫曝採用術後精準醫療,可再降低復發風險!

早期肺癌續命關鍵?醫曝採用術後精準醫療,可再降低復發風險!

經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五千人確診肺癌,更有逾一萬名國人因此喪命,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徐稟智醫師表示:「除了吸菸,肺癌還有很多其他潛藏的危險因子如:空汙、職場環境汙染或炒菜油煙,此外,民眾如有罹患肺癌的家族史,也不能輕忽罹病的風險。」,醫師亦指出,早期肺癌症狀容易被民眾與其他支氣管疾病混淆,因此過去發現時患者疾病進程大多已步入晚期,治療上更加困難,如今隨醫療進展,篩檢方式不斷精進,近年醫界也積極鼓勵高風險族群的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隨篩檢越來越普及,早期可手術切除癌細胞的患者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有助於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肺癌對台灣國人健康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早期肺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然而資料顯示,即使藉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隨著期別上升,肺癌仍可能有高達七成的復發率,且復發後往往已發展至晚期或發生遠處轉移,使治癒可能性大幅降低,導致患者五年存活率隨著期別上升呈現斷層式下降,成為早期肺癌治療的最大困境。在東亞族群可切除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約有5成左右病患的肺腺癌病人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突變,而過去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是肺癌手術切除後復發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早期肺癌患者術後切勿掉以輕心。 臨床上,輔助治療是降低術後復發可能性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過往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僅有化療,但數據顯示,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對於早期肺癌手術切除後的整體五年存活僅能提升5%;近年來陸續有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加入肺癌術後輔助治療行列,透過精準醫療,依照病人各自的基因突變或生物標記檢驗報告來選擇相對藥物治療,可幫助術後患者再降低復發機率、並提高五年存活率。 徐稟智醫師表示;精準治療的概念下有數個術後治療的新選擇,它們的治療成效對比單用傳統化療都較具有優勢。醫師同時也呼籲,早期肺癌患者在術後應進行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確認自己是否有基因突變表現或其他生物標記、符合復發高風險族群,如果屬於復發高風險族群,可積極與醫師討論術後輔助治療的必要性,衡量治療藥物可以帶來的好處及副作用,為患者提供更穩定的生活品質、點燃生命新希望。 (圖/林口⻑庚醫院肺腫瘤 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 徐稟智醫師) TW-25822_TAG_18/09/2023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

天涼呼吸道感染警訊升!醫籲:COVID-19+流感雙重威脅,年長者應2疫苗一起施打

時序入秋,又是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期,不僅如此,全球COVID-19疫情仍舊持續,醫師提醒,年長者確診後重症率高,除了要積極接種疫苗,也要注意慢性病的控制,以預防共病帶來的死亡風險。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COVID-19疫情一直都存在,門診也都有個案,年長者特別要注意是因為本身如果又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重症機率一定會升高。 醫:預防重症最佳方式,慢性疾病諮詢用藥即可 今年老人家有許多公費疫苗需要施打,詹鼎正醫師說明,像是流感、COVID-19的疫苗,建議時間到了就要施打,肺炎鏈球菌則可以視個人的防護需求。流感、COVID-19的疫苗原則上可同一時間施打,如果擔心副作用就隔1週,肺炎鏈球菌疫苗則建議隔1個月。 有些人會擔心家中長輩打疫苗是不是有些慢性病藥物不能吃?或者確診後會影響到慢性病的控制?詹鼎正醫師說明,會有這樣的考量主要是之前COVID-19的特效藥與一些慢性疾病藥物有衝突,但只要在開立慢性疾病藥物時,告知醫師有打疫苗的考量,或者是確診了調整特效藥物的種類,就不用太擔心。 詹鼎正醫師提醒,年長有打疫苗絕對比沒打疫苗好。疫苗剛出來時,有些長輩聽到別人說有副作用不敢去打,事實上在100個確診重症當中,7成是年長者,重症者當中更有8~9成都沒有施打疫苗。「打疫苗絕對是預防重症的最佳方式,甚至還能救回一條命。」 詹鼎正醫師也舉例COVID-19剛開始流行時,有些老年人把自己一直關在家裡,不僅慢性病該回診的藥沒有拿,原來該控制的疾病沒有控制好,加上不敢出門,活動力整個變差,才造成病倒的狀況。 過去2年台灣的平均餘命降低,與COVID-19躍升10大死因有很大關聯。詹鼎正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年長者或者慢性病患者,如果有新疫苗建議盡快施打,未來或許也可考量讓COVID-19像流感一樣成為配套施打。此外,他也提醒年長者,應該要維持生活的常軌,除了作息規律,多運動、飲食均衡以外,只要有施打疫苗,就可以放心出門,維持平常心、好心情,才是預防疾病最佳之道。 (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

天轉涼兒童門診病患增2成,黃立民教授籲:年長與共病的重症者恐增,秋冬3疫苗必打

天轉涼兒童門診病患增2成,黃立民教授籲:年長與共病的重症者恐增,秋冬3疫苗必打

天氣轉涼,除了呼吸道感染疾病逐漸升溫,COVID-19疫情其實也並未減弱,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教授提醒,近期門診因呼吸道問題就診的孩童增加2成,當中不乏COVID-19確診者,內科處理吸呼道疾病患者也同樣變多,民眾對疫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開始進入秋冬後,黃立民教授表示,民眾在室內機會增多,隨著病毒量變多傳染力也會增加,加上秋冬感冒人數增加,勢必可能因為共病的狀況加重病情。過去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直都是高風險族群,他表示屆時感染者一定會變多,呼籲年長者在秋冬季節有3支疫苗一定要打,即COVID-19、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本土病毒株99%為XBB,免疫逃脫反應強 根據疾管署消息指出,近期統計本土檢出病毒株99%為XBB,黃立民教授提醒,從民眾確診狀況觀察,症狀的嚴重度是穩定但也沒有變輕微,病毒致病力是差不多的;從持續感染情形來看,XBB的特點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隨著病毒不斷演進,之前打的疫苗已經沒有效果。 黃立民教授說明,食藥署日前已核准莫德納XBB.1.5疫苗的輸入,建議年長或慢性病患第一次回診就與流感一起施打,如果是有在服用免疫調節藥物者如關節炎、濕疹等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要調整藥量以免干擾免疫反應。他也提醒,COVID-19並未降溫,以兒童門診來說,仍舊有確診孩童併發嚴重肺炎甚至要進加護病房的案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併發腦炎的案例降低,這與病毒株特性有相當大的關係。 積極接種疫苗6月內防重症達9成 黃立民教授說明,積極接種COVID-19疫苗,在6個月內預防重症可高達8~9成。XBB病毒演進方向是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再次感染機率提高,這也是為何要繼續打疫苗的原因。 他特別提醒年長者、慢性病患或身體較為虛弱的族群,盡量能夠維持6個月內有施打疫苗,以這次COVID-19疫苗來說,離上次施打若已經超過半年,今年冬天就要再補充。由於年長者免疫反應較為耗能,平時要先多補充足夠營養,保健食品如益生菌就可促使免疫力的正常反應,另外更要規律作息、培養運動,更要戒除菸酒。 黃立民教授呼籲民眾,門診治療感染COVID-19的情形仍舊持續,只要是到陌生環境或者人多的地方,不管是戴口罩或者勤洗手的習慣千萬不要鬆懈。 (圖/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黃立民教授)

優活影音》白內障如何處理?飛秒雷射AI精準定位,降低手術風險

優活影音》白內障如何處理?飛秒雷射AI精準定位,降低手術風險

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的疾病,每一個人都會得到,只要你活得夠久,你就有機會得到白內障。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將軍被診斷白內障,因高齡且白內障過熟手術風險高,多年來一直輾轉就醫,最後經由轉介至台南大學眼科院長蘇俊峰醫師手術,手術後他開心的說:能在這利用先進的手術設備解決長久以的白內障問題,並能夠重新獲得好視力,真的太棒了。

有子宮肌瘤的女性可以吃冰嗎?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有子宮肌瘤的女性可以吃冰嗎?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早秋天氣濕又熱,路過超商都會藉機晃進去,買飲料、冰品、點心之類的,但是罹患子宮肌瘤、生理期來的女性多少都會想偷吃冰品,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其實熱天吃冰也是可以的,但子宮肌瘤患者要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而且要注意吃的時間點,周宗翰中醫師曾收治一名33歲上班族女性,患者本身罹患子宮平滑肌瘤約為4公分,夏天天氣炎熱,每天都很想吃冰,冰品吃太多一到行經期下腹就會常有明顯的悶痛感。周宗翰表示,因為吃冰容易造成身體的微小血管收縮,造成子宮腔體的微循環障礙,經血排出不順或是讓經血凝成塊狀,血塊排不出就會導致疼痛,而患者經痛往往也是血塊排出後才會逐漸緩解,因此建議患者吃冰要適量,盡可能都選在正中午11點至16點的時候吃,再藉由針灸、中藥調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作息調整改變子宮環境,以消除子宮肌瘤所帶來的不適症狀,患者行經時已無任何痛經症狀。 現代人很少吃冰只有吃清冰,大部分都會加糖漿、煉乳、水果等,甚至來個聖代冰品大餐也不為過,甚至有人會認為我身體很燥熱,多吃一點冰或是喝啤酒消暑無妨,但周宗翰中醫師指出其實吃冰只會讓你的身體更燥熱,以冰淇淋為例,是由牛奶、奶油、糖等原料製成,自然含有不少脂肪,而食物中含有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都是會讓身體在進行消化作用時造成體溫上升的物質,因此吃冰淇淋的降溫作用只是暫時的,並不能真正讓身體散熱。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喝冰啤酒大家會覺得喝下去輕涼暢快,是因為啤酒很利尿,所以喝得越多,身體越容易越脫水,而且啤酒會刺激血管擴張進,使皮膚變高溫,所以很多人喝完酒會感覺變熱、臉部脹紅,依照中醫觀點就是「濕熱下注」,這也是另一種子宮肌瘤容易好發的體質。周宗翰表示,一般來說中醫眼中的溼熱下注,指的是生殖系統有發炎症狀(男女皆有可能有的狀況),而且這類型的朋友,通常會有特定的飲食習慣,如油膩厚味、甜食、愛喝酒、攝入過多鹽分、飲水不足,導致血液過分黏稠,而且臺灣的天氣常常都是濕熱的狀況,人的飲食失調加上外面環境干擾,內外皆顯得「濁」,濕熱體質的根源,使我們的身體喪失應有的免疫能力,對於子宮肌瘤、生殖系統會有負面的影響。 其實有子宮肌瘤的患者,秋季天氣熱真的不適合大量吃冰或是豪飲冰啤酒,那如何才能達到真正消暑的目的呢? 尤其是濕熱天氣,最容易讓人水分的調節與代謝出狀況,會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容易疲勞、無精打采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周宗翰指出,這時我們需要注意消暑重點,側重在清熱去濕、養護脾腎,而且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大家容易煩躁、失去判斷力,因此他建議可喝烏梅三豆飲調養體質。 原因在於烏梅三豆飲的材料有這些作用: 紅豆清心養血、健脾利胃去濕、消水腫 綠豆可清腸胃熱毒 黑豆可補腎氣,補充肝血,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 烏梅主要可調整腸胃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達到改善子宮肌瘤的體質 烏梅三豆飲材料在紅豆、綠豆、黑豆的部分,可以準備各兩把,並搭配烏梅約12顆,以及適量的冰糖,最後直接加2000cc水煮一小時,濾汁直接當飲料服用,濃淡可依個人調整。周宗翰中醫師特別提醒,吃烏梅三豆的渣渣容易產生脹氣,因此不建議食用,希望他提供健康的消暑飲品,幫助讓罹患肌瘤的朋友度過秋老虎。

小腿冰冷、脫毛竟與中風有關?醫:周邊動脈阻塞影響血流,誤診恐截肢

小腿冰冷、脫毛竟與中風有關?醫:周邊動脈阻塞影響血流,誤診恐截肢

多數人都知道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會發生心肌梗塞的嚴重性,若是在頸部的動脈阻塞,也可能發生腦中風;但動脈遍佈全身,如果是周邊動脈阻塞,有很大可能會造成「下肢中風」,嚴重恐需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指的是股動脈以下的血管病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由於周邊動脈阻塞的症狀不易辨識,有時只是腳麻、疼痛而出現跛行,狀態不是馬上變差,因此早年不少長輩以為自己是體力退化而忽略,結果延誤治療讓血管阻塞更加嚴重,最後導致腳指頭潰爛甚至需要截肢。 「踝肱血壓比」檢測,快速了解下肢是否阻塞 劉殷佐副主任說明,周邊動脈阻塞的判斷指標主要是下肢(特別是小腿)有疼痛感導致跛行,且不會因為休息而減緩,同時也變得容易累;由於血液循環不佳,腳的肌膚常常處於乾又冰涼的狀態,下肢毛髮也會漸漸脫落,小腿的肌膚變得平滑,這是重要的判斷指標。 多數患者一開始常誤認是筋骨問題,當治療無效輾轉就醫後,才發現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劉殷佐副主任解釋,門診最主要的判別指標會先排除神經性或脊椎疾病,如下背痛等,並了解動脈問題病史;另外必須透過踝肱血壓比(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檢測來診斷,搭配影像檢查就能快速了解動脈是否阻塞,而針對不同阻塞程度就能立即進行治療。ABI檢測非常簡單,只要著輕便服,脫下鞋襪平躺,在腿上綁上壓脈帶像是一般手臂的血壓測量模式,5分鐘即可完成。 抽菸、三高、糖尿病患者更是高危險群 劉殷佐副主任門診有不少50、60歲合併糖尿病的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常常就診時腳趾頭已開始出現傷口,透過高壓氧治療也無效才發現嚴重性,門診第一時間就先做ABI檢測發現是周邊動脈阻塞,提早治療處理也讓病患免去截肢命運。 目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療團隊針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提供全方位治療,如果程度較為輕微,初步以藥物為主,促使新生小血管的暢通來避免組織壞死情形;如果較為嚴重,則會以氣球擴張動脈成型術,或者是血管內支架置放處理,嚴重則進行血管繞道手術來改善動脈血流供應。 劉殷佐副主任強調,只要儘早發現周邊動脈阻塞情形,透過適當治療都能明顯改善症狀,找回良好生活品質。他也提醒,有三高或有抽菸習慣者,若發現有下肢疼痛、無力、跛行、冰冷情形,就應提早進行ABI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