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癌友術後打葡萄糖恐不足,醫:OOO降發炎,透過靜脈營養補充是關鍵

癌友術後打葡萄糖恐不足,醫:OOO降發炎,透過靜脈營養補充是關鍵

(圖一/林怡成主任提醒癌症病患,若手術後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研究調查,40~80%癌症病友有體重減輕危機。嘉義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怡成表示,臨床常常看到不少大腸直腸癌的病患都已骨瘦如柴講話有氣無力,但卻不得不面對術前的清腸作業,不僅拉肚子、飲食也必須有限制;加上開了一個大刀,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也比較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特別是70、80歲長者如果罹患腸癌,本身就已經虛弱,而術後由於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沒有食慾、長期不想吃東西的狀況下,更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這些都影響到治療與康復狀態。 搭配化療患者更需特殊營養補充 以往術後恢復上多以注射葡萄糖來補充體力,但所需時間較長,現在有一種「靜脈營養」補充能以更有效益的方式讓病患獲得營養。林怡成醫師說明,通常重症者是必須透過「全靜脈營養」,經由中央靜脈注射的方式讓營養傳輸到身體各部分;但目前有「複合周邊靜脈營養」透過從手臂或腕部等周邊靜脈方式注射,不僅能夠做到短期營養快速補充,也能減少中央靜脈營養產生的併發症。 與以往補充葡萄糖方式比較,複合周邊靜脈營養的成分來自於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特別的是搭配橄欖油成分,橄欖油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因此除了補充營養,也讓身體減少發炎機會。 林主任解釋,特別是大腸直腸手術的患者,因為手術會影響消化道營養吸收,加上術後食慾也較差,透過周邊靜脈營養可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不僅能加速傷口癒合,體力、精神也都會比較好。另外,如果是化療患者更會有缺乏食慾的問題,也可考慮靜脈營養來支持體力。以腸癌術後病患來說,以往補充葡萄糖的方式術後恢復期較長,而以複合周邊靜脈營養補充的案例則發現,病患大概1周內就可以恢復,年長者的復原期也可縮短。 術前介入提高病患體力、術後恢復較佳 林主任也建議,若病患在術前評估就已經營養不足,建議先介入周邊靜脈營養補充,除了能提高病患體力與營養狀況,也能降低手術風險,讓術後恢復較佳。不過也需要注意的是,在給予周邊靜脈營養時,由於配方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關係會產生滲透壓差,如果滲透壓過高便可能產生靜脈炎,因此有關靜脈營養的補充,要與主治醫師做完詳細討論後再來評估使用。林怡成主任提醒癌症病患,若手術後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圖二/嘉義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林怡成醫師)

每天11點前熟睡、營養充足……為何孩子越長越小隻?醫:這因素是關鍵

每天11點前熟睡、營養充足……為何孩子越長越小隻?醫:這因素是關鍵

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部遺傳暨新陳代謝科歐宗穎醫師表示, 一般出生時孩童的生理條件都差不多,也看不出來有身高問題,如果有發現內分泌異常導致的發育遲緩問題,第一個就是表現在成長曲線上。如何觀察成長是否有異樣?家長除了可透過國小健檢、打預防針時來做日常檢視,最重要的也要觀察成長曲線是否有退步。如果發現孩子一直在3的百分位以下,或者本來是在正常值,但後來卻漸漸落後,就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生長激素治療要把握黃金期 通常青春期之前孩童一年長4~6cm為均值,青春期之後快速飆高,一年甚至還可以長到10~12cm,但這些前提都是在生活作息正常的狀態,如11點之前就已熟睡保持分泌生長激素的正常,以及營養也都充足,才能達到所謂的預估身高。 先前這個案例爸媽就是發現孩子都有早睡、營養也有顧,但是怎麼越長越小,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孩子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也造成骨齡成長的落後。幸好提早發現進行治療,經過3年療程,孩子10歲時已經從110cm長到140cm,漸漸補回落後的成長進度。 除了生長激素缺乏,肥胖、性早熟、飲食錯誤都可能是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小時候胖真的是胖」,而且肥胖不見得會「抽高」還可能更矮。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陳冠容醫師表示,遺傳佔身高7成因素,有的孩子可能是天生比較晚熟,如果各方面條件如營養、生活作息都正常,前面長得慢、後來有追上成長曲線,原則上是沒問題的。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問題不少是合併性早熟的狀況,有小學三年級的女生來門診發現有性早熟、第二性徵出現的情形,經過檢查發現骨齡已超前2年,預估成人身高不到150cm;後來以荷爾蒙抑制藥物搭配生長激素治療,經2年治療後,預估成人身高已進步至157cm,日後也仍有長高空間。 (圖一/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部遺傳暨新陳代謝科 歐宗穎醫師) 歐宗穎醫師說明,生長激素的治療也必須經過完整評估,不是打越多越好。如果長太快,孩子也可能會有大腿股骨及髖關節發育甚至脊椎側彎等問題,因此療程期間每3個月~半年都要追蹤生理狀態,另外也建議要提早治療,若等到青春期骨齡男生超過15歲、女生超過13歲生長板都快閉合,治療效果就有限,如果家長對身高有疑慮,最好在女生在8歲前、男生在9歲前進行生長及青春期評估,避免錯過黃金成長期。 生活作息仍舊是長高的基本根基,只要超過11點睡覺就錯過一次生長激素分泌的機會,飲食上除了均衡外,更要注意避免過多甜食。另外運動也是分泌生長激素的關鍵,要多做垂直型的跳躍運動如打籃球、跳繩,每天若能有半小時的執行達到中強度會喘、流汗才會有效。 陳冠容醫師也強調,以孩童來說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攝取充足,如果早餐都常吃麵包、晚餐吃炒飯,幾乎是營養不足的狀態,也會影響發展。另外也特別要提醒青春期的男生,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加上運動量不夠,也會抑制日後的身高發展,甚至可能達不到最終預估身高,想要長高,少熬夜絕對是關鍵。 (圖二/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 陳冠容醫師)

消化道癌最怕營養不良!醫:恐提高併發症風險,「腸外營養」補充很關鍵

消化道癌最怕營養不良!醫:恐提高併發症風險,「腸外營養」補充很關鍵

(圖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科主任徐潤德醫師提醒,消化道癌症病患術前若有體重減輕或過輕的問題,應提早進行營養補充。) 癌症病人在接受手術與後續治療最擔心營養不良問題,研究指出,癌症病患若有體重減輕或過輕以及肌肉萎縮(蛋白質營養失調)等情形,有較高的罹病率與死亡率。醫師提醒,特別是消化道癌症病患,術前就應評估是否有體重減輕或過輕的情形,提早進行腸外營養補充,這樣不僅有利於手術進行,術後的恢復也會較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科主任徐潤德醫師表示,消化道癌症當中以胰臟癌(腺癌)來說,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發現時通常都已是晚期,能接受開刀切除的比例大約只有2成,整體5年存活率也只有10%,因此胰臟癌也有「癌王」之稱。至於胃癌(腺癌)更是無聲殺手,台灣1年約有3,500名新增案例,但由於初期胃癌大多沒有症狀,當症狀出現時又常被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或胃炎,被民眾忽略是罹癌的前兆,此時如果沒有即時就醫,再被診斷時,有超過6成都是晚期,無法以手術方式做根治性切除。胃癌隨著年紀越大罹患率越高,通常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在第一期可以超過90%,第二期、第三期分別降至65%、35%,第四期就僅有5%的病患能存活超過5年。 術前可進行補充「周邊靜脈營養」 徐潤德說明,能夠接受手術切除的病患,以胃癌來說,75%病患必須切除三分之二的胃,胰臟頭部的癌症要切除的器官又更多、手術更複雜與困難,這些都影響患者術後的食物吸收與消化功能,加上術後不少病人常有噁心、嘔吐、疼痛等副作用,這又會讓患者更加食慾不振而有進食困難的情況。 對癌症患者而言,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免疫力,更關係到傷口恢復進度,這會讓手術後產生較高併發症的機率,同時也會增加化療的副作用與延誤化療的時程,而透過腸外營養補充則是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營養支持,進而減少手術的併發症與提高後續化療效果的作法。 以胰臟癌或胃癌來說,患者大多為70歲以上的年長者,來門診求醫時就可能存在有肌少症的問題。因此,術前評估患者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狀況就格外重要,如果病患的BMI小於20.5 kg/m2、近3個月有體重減輕(5%以上)或過去一周有進食減少的情形(正常的50-75%),患有嚴重的疾病,加上抽血數值白蛋白低於3.0 g/dL等,這時就會建議病患先進行腸外營養補充,等狀態恢復到較佳時再安排開刀處理。 腸外營養補充可透過靜脈方式供給,如果是全靜脈營養是將包含身體每日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藉由頸部或鎖骨下的大型靜脈直接輸注到病患體內。如果是短期營養支持,通常會建議以「周邊靜脈營養」補充即可,即透過在手肘以下的手臂、腕部或踝部的靜脈注射提供身體所需的部分的營養素。 要注意的是,靜脈營養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成分,全靜脈營養由於濃度高,需要藉由大型靜脈給予,有可能產生高血糖症與注射導管感染的併發症,周邊靜脈營養則是等張滲透壓的營養配方,這樣能減少因滲透壓差造成血管發炎或血管刺激造成的靜脈炎風險。 縮短術後恢復期從5天至7天 徐潤德門診有一名70歲胰臟癌第三期的老先生,初步的影像學評估腫瘤已經侵犯到腹腔大動脈而無法手術進行,後來先經過3個月的化療,再次評估發現腫瘤縮小相當多,癌症指數也回到正常的參考值,於是建議病患接受開刀。手術進行很順利,在考量手術後腸道與膽管、胰管與胃的吻合口癒合時間至少需要5天,加上老先生術前的BMI 只有19.3 kg/m2,於是術後第二天便以周邊靜脈營養進行營養補充,老先生因為有了即時營養的補給,術後恢復期也比預期更縮短了7天。 臨床上發現消化道癌症患者,約半數的BMI數值都低於正常值,徐潤德提醒,原先就有營養不良的患者,除了術前可進行周邊靜脈營養補充,也可在術後持續補充至病患能從口或腸道進食到正常每日所需的營養素,這樣不但可以讓病患體力恢復更快與更好,如果需要接受後續的輔助性化療,也提供了病患較好的身體狀況去接受治療;此外,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定要先恢復全身的營養狀態,才能順利地經口進食或腸道的營養補充,進而帶動術後整體更好的免疫力恢復。 (圖說/林口長庚一般外科 徐潤德醫師)

青春期想長高恐太晚,醫:「這年紀」做首次身高潛力檢視才是關鍵

青春期想長高恐太晚,醫:「這年紀」做首次身高潛力檢視才是關鍵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小兒科 林逸首醫師表示,在沒有疾病的前提下,通常生長板閉合後,能長高的空間就很有限;男生閉合時間通常在骨齡16歲、女生骨齡14歲,所以,根據當前台灣人的懷孕跟當兵年紀,生長板幾乎都已經閉合了,就不太會長高了。 林逸首醫師說明,能否長高除遺傳佔一半因素,也可能被疾病影響,如染色體異常、罹患重大疾病等。當排除以上疾病因素之後,就會看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問題;門診會先檢視孩子從以前到現在的生長曲線狀況看是否落後,並了解生活習慣來切入治療。 幼時長期處於3個百分位下,成人之後也難長高 通常青春期之前,一年成長4~6cm都算在正常值。林逸首醫師表示,若孩童的生長發展3歲前就已經是在3的百分位以下,成人之後恐怕也很難突破,如果沒有特別檢視並調整生活型態或治療,男生大概就只能長至160cm,女生大約150cm。因此,當孩童升小學時,建議就可以請兒科醫師做一次完整的檢視,看看生活作息是否規律、營養狀況如何,以及評估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問題。 通常透過生活作息的調整,如讓孩子11點前就要進入熟睡狀態以利分泌生長激素,均衡的補充營養以及培養運動習慣,這樣執行下來,長期就能看到效果。但若這些因素都調整卻沒有明顯改善,就會考慮補充生長激素。另外同步也要注意是否有發育過早現象,性早熟會讓長高機率變低,如果有症狀,就需要同步治療。 生長激素輔助治療1年可長8~10cm 生長激素作用於生長板,對於確認缺乏生長激素的孩童來說相當有效,1年可以讓孩子長8~10cm。不過林逸首醫師提醒,生長激素治療要儘早,生長板越密合,治療效果越差;注射率也是一個重點,生長激素的治療過程並不短,如果沒有遵照醫囑按照時間,按照劑量施打,就會影響治療效果。林逸首醫師強調,不管是否使用生長激素,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以及充足的營養都是必要的,否則光使用藥物卻沒有調整作息,就會像車子沒有油還硬踩油門,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差。 身高不僅關係到同儕互動,在職場或性向發展上也是一項影響因素,甚至是擇偶的條件;父母若從小開始至青春期關注孩童的生長曲線,叮嚀孩子不熬夜、均衡攝取營養並充足的運動,透過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為基礎,即便有先天生長激素不足的問題,目前也已經有治療方法,只要提早介入,就能改善身高問題。

身高天註定?醫師提醒:把握●●歲前黃金時期有機會突破預期身高

身高天註定?醫師提醒:把握●●歲前黃金時期有機會突破預期身高

孩子的最終身高基因早注定?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表示,遺傳確實佔了身高的7、8成影響,但只要把握孩童的黃金生長期,有疾病或特殊狀況及早介入,同時遵守良好的睡眠與營養攝取原則,透過調整與後天努力,長更高的機率仍舊很大。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比同年齡族群矮小的問題,成長遲緩有很多原因,必須要了解是病理性還是缺乏營養等因素導致才能解決。愛群兒童成長診所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黃世綱說明,在兒童內分泌科的門診中,有8成以上的孩子因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存有疑慮,而被帶來求診。無論是孩子身材矮小,或是孩子發育過快影響身高成長潛力,都是家長最在意的狀況。 要了解孩童是否健康發展,目前小學、國中都有基礎的健康檢查能夠初步檢視是否在正常成長曲線內,要注意的是在百分位不要低於3個百分位以下,或者超過97的百分位;另外同儕之間的排序,以及一年是否有長高4公分,都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性早熟為影響身高重要因素 以父母最在意的身高來說,若本身有先天性疾病或缺乏生長激素、內分泌出問題,以及營養、睡眠不足等,都會影響身高發展。近年更要注意的就是太早發育也會影響長高潛力,黃世綱醫師表示,性早熟有幾個檢視指標,就是男生9歲之前就已經出現睪丸變大,或者女生8歲之前就有第二性徵都要特別注意,建議提早就診。 男生17歲前、女生15歲前是生長發育的黃金階段,治療也要把握這段時間。黃世綱說明,以生長激素不足所造成的身材矮小來說,在目前治療方式當中,施打生長激素是一種方式,生長激素的主要作用在生長板,透過刺激軟骨細胞生長,可讓長骨延長;另一方面也會促進蛋白質合成,因此能強化營養吸收。門診案例上可看到施打生長激素,第一年平均能幫助孩童成長8~10公分。 完整評估身體狀態才能施打生長激素 不過,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前必須做完整評估,除了解孩童以往的健康檢查報告,也要透過骨齡X光和抽血檢驗等來檢視。黃世綱提醒,一定要透過兒童內分泌科或兒童遺傳內分泌科醫師的專業評估後才能施打,如果孩子本身沒有疾病,任意施打可能會有血糖調節問題,或者本身若有癌細胞的話,甚至可能促成新癌症生成。 黃世綱強調,生活作息調整才是幫助孩童長高的根本原則,除了營養充足、培養運動習慣,定期檢視肌肉量、體脂率、與骨骼發展外,最重要的是睡眠習慣,一定要養成11點前進入熟睡狀態,才能透過熟睡狀態分泌的生長激素,這樣成長潛力激發也才是最有效益。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

如果有關節炎或全身性的慢性疼痛該怎麼辦?醫師表示,除了開刀、用藥和復健,正確教導病人保養自己,更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談的不該只是膝蓋,人老了全身性的關節都有退化的可能,包含可怕的脊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如果您是長期需要運用大量勞力工作,時常要負重、爬樓梯,或者是曾經遭受過外傷或骨折,對於關節韌帶的健康,更需額外注重提前保養。 隨著治療方式的多元,慢性疼痛治療方式不該是只靠吃止痛藥和打類固醇解決,或是直接建議病人手術換除關節等。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文彬表示,對於慢性疼痛患者,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懷,需深入了解病患的生活作息和飲食,探討慢性疼痛造成的原因,朝向多元治療。例如除了給予用藥、注射,會教導病人甚麼姿勢要避免,在家如何進行自我復健運動,及正確的保健品補充,更能有效改善病患慢性疼痛的不適。 UC-II誘發免疫機轉、有效降低發炎反應 市面上關節保養產品成分相當多,從葡萄糖胺、軟骨素到近年相當熱門的UC-II,究竟有沒有效果?吳文彬醫師說明,關節保養不是「缺什麼補什麼」,以往還沒有發現UC-II時,民眾多以像是維骨力或者是軟骨素來補充,但後來發現對改善關節不適效果並不明顯。 而UC-II是一種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是與軟骨、韌帶較有關聯,非變性的概念是不會因水解機制抑制UC-II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因此其結構能夠誘發免疫機轉,真正有效降低發炎狀態。 也因此,民眾現在到骨科門診詢問如何補充保健品,醫師多會建議是以補充UC-II為主,UC-II的調節免疫機轉,甚至也可運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 薑黃+穀胱甘肽+B群,更能活化UC-II 除了關節炎外,慢性疼痛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通病,吳文彬強調,這些關節肌腱造成的慢性疼痛,在口服藥物和復健治療無效下,可以以再生注射(自體血小板PRP、羊膜)的方式進行治療。在進行再生治療同時,也會建議搭配正確的保健食品,增加自我修復的能力。以UC-II來說,僅是身體所需的單一成分,不見得足量補充就能完全被人體吸收,可以增加穀胱甘肽的酵素酶來活化UC-II,或是能夠搭配薑黃給予抗發炎,還是輔以B群加以修復神經系統,治療將更有加乘效果。 吳文彬建議,關節退化是老化必經階段,慢性疼痛也不再是以止痛為主要目的,門診不少病患,提早透過使用保健食品搭配PRP注射的療程,不僅可降低疼痛,更可達到養生。只要正確治療,任何慢性疼痛就能得到控制和遠離,讓年老不擔憂。 (圖/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吳文彬醫師)

34歲女身體不適就醫竟「面臨洗腎」!醫提醒:疏忽健檢「這紅字」是關鍵

34歲女身體不適就醫竟「面臨洗腎」!醫提醒:疏忽健檢「這紅字」是關鍵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資料顯示,洗腎人口有3成以上是慢性病造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年輕人因疏忽蛋白尿問題,到了中年罹患腎絲球炎讓腎功能快速衰退,等到就醫時腎功能已經嚴重惡化。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該多注意「泡、水、高、貧、倦」5大症狀來及早發現積極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 大業診所內科專科暨腎臟專科醫師鐘仁佑表示,台灣的慢性腎臟病患約200萬人,當中卻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最主要原因就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導致民眾缺乏警覺。 「蛋白尿」沒追蹤,中老年恐急速腎惡化 鐘醫師的門診就有年輕的34歲女性上班族,因為身體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已有尿毒症狀,且是慢性腎臟病第五期(eGFR ≦15),幾乎是要馬上洗腎的狀態。後來透過低蛋白飲食加上酮酸胺基酸的治療,讓病情有所控制,延了9個月才進入洗腎;但這個案例若能提早治療,效果會改善相當多。 鐘醫師指出,年紀輕發病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早期有蛋白尿卻忽略,加上沒有追蹤,所以才會快速惡化。 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主要為3大原因,如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其次則是免疫問題致腎絲球提早退化,第三則是早年老年人自行亂服用草藥影響腎功能,另外則是尿路結構的問題等。 慢性腎臟病危害最嚴重的是可能帶來全身併發症,鐘醫師解釋,如果尿毒素隨著血液跑到全身,對於器官都會有影響,容易腸胃道出血,引起腦部病變、骨病變及皮膚病變等,特別是對於心血管的問題更嚴重,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升高2倍,死亡率更會提高到1.8倍。 「泡水高貧倦」5字訣,護腎免惡化 鐘醫師提醒,民眾平時可透過5大要點「泡、水、高、貧、倦」自我觀察腎臟是否有異常,即尿尿是否有泡泡持續不散、四肢眼眶是否有水腫現象、血壓是否異常、是否有貧血及是否異常疲勞來檢視;符合指標越多,腎病變的可能性越高。 最新醫學研究: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可有效延緩洗腎達數年 提早治療是防止腎功能惡化最佳方法,目前腎臟病患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治療,在各項臨床實證與研究當中顯示可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並延後洗腎時間。鐘醫師說明,最主要原因是低蛋白飲食能夠讓腎臟負擔減少,而酮酸胺基酸藥物則是幫助將蛋白質代謝廢物清除,還能轉化為腎臟病患所需的營養必須胺基酸。 透過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不僅有較低死亡率及較低洗腎比例,國內許多門診案例都已證實能有效延緩洗腎最多長達5年。鐘醫師門診就有一位77歲的伯伯,同樣也是第五期才就醫,透過這樣的治療至今2年病情都控制得相當好,生活也不受影響。 鐘醫師強調,腎臟病患除了遵守醫囑,自身的慢性病如血壓、血糖更要控制好,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醫療團隊的低蛋白飲食。他也鼓勵腎友確診後不要灰心,透過藥物控制與生活作息調整,只要是用藥或者是任何飲食問題,找一家信任的地方診所隨時有問題打電話或直接就診詢問,看病也能成為一種量身定做的健康生活型態。 圖/大業診所內科專科暨腎臟專科 鐘仁佑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