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名人保養新秘訣「Sofwave索夫波」 不動刀也能讓肌膚緊緻拉提

名人保養新秘訣「Sofwave索夫波」 不動刀也能讓肌膚緊緻拉提

掀起全球抗衰市場巨浪的「Sofwave索夫波」,成立以來不但獲得多項國際時尚美容大獎的肯定,更深受醫界與全球女明星與名人圈的愛戴,連坐擁上億粉絲的卡戴珊家族姐妹都臣服於它,近期更於IG粉專上分享了她們維持肌膚最佳狀態的秘密武器就是「Sofwave索夫波」,瞬間成了社群媒體上熱門話題。金卡戴珊不只提到這是她目前用過最喜歡的提拉和產生膠原蛋白的機器,更稱這是她現在「my new best friend」;而妹妹克羅伊卡戴珊也無法抗拒它的魅力,認為它能提拉肌膚緊緻,並在未來6-12個月維持最佳狀態,決定要從頭到腳的好好體驗,絕不放過。 #Sofwave索夫波,肌膚緊實背後的新科技秘密武器 Sofwave索夫波是一款結合電音波優點於一機的技術,會比市面一般電音波更均勻地傳遞能量,做一次就同時涵蓋了電音波的作用領域,此外,相比於傳統單點聚焦式的音波,索夫波專利的特殊技術則能安心處理眉眼下垂、hold住輪廓線,而且大幅降低痛感,讓愛美這件事情變得更簡單、無負擔,因此它成為了女明星之間的熱門話題。 名人圈掀起熱潮,《慾望城市》女主角都無法抵擋的魅力 不只金卡戴珊、克羅伊卡戴珊是Sofwave索夫波的擁戴者,就連《慾望城市》女主角莎拉潔西卡派克也曾公開分享表示,Sofwave索夫波能讓她的膚況在自然老化下依舊維持驚人狀態,讓肌膚緊實與拉提的效果一次到位。而作為Sofwave索夫波產品的代言人,女星梁詠琪自己也說到,身為藝人、她一直期待能有一種技術幫助自己維持最佳狀態,而Sofwave索夫波讓她感受到肌膚重「升」,方便快捷的技術讓肌膚緊實,也讓梁詠琪擁有清晰輪廓線的未來美肌。 美麗很簡單:選擇原廠與專業醫師評估 貼心提醒,由於坊間來路不明、或號稱有相同效果的技術防不勝防,因此務必要在進行療程前,辨別機身上的防偽標籤,同時掃描防偽雷射標籤QR Code、確認是否為原廠認證診所,最後認明原廠認證的證書,才能安全有保障,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Sofwave索夫波帶來的革新魅力。 【Sofwave索夫波|品牌官方資訊】 Sofwave索夫波|品牌官方網站:https://www.索夫波.com Sofwave索夫波|品牌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ofwave.lifting/?locale=zh_TW Sofwave索夫波|品牌Instagram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sofwave.lifting/ Sofwave索夫波|品牌官方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ofwave.lifting

密密麻麻蚯蚓爬上腿 最新式的微創旋轉刮刀除困擾

密密麻麻蚯蚓爬上腿 最新式的微創旋轉刮刀除困擾

38歲的警察同仁患者,由於長時間久站值勤,發現自己左腿的血管逐漸鼓起,腿部看起來就像爬滿了蚯蚓般的血管,這不僅影響外觀,日益加重的痠麻、腫脹和疼痛感也讓他非常苦惱。經親友介紹,陳先生來到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就患者術後第二天即可出院,隔日即可回歸工作崗位,不僅左下肢不再有明顯鼓起之血管,原先那些不適的症狀也都消失了,對於效果非常滿意,並表示穿短褲終於不用再擔心別人異樣眼光了。 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表示,最新式的微創旋轉刀刮除術優勢如下:     1.全新技術,精準快速:這項最新式的微創旋轉刮刀技術,利用先進的旋轉刀具將病變的靜脈刮除,精確度極高。     2.微創手術,恢復更快:相較於目前全世界盛行的手術方式,最新的微創技術的傷口最少,傷口極小,手術時間也最短(約15-30分鐘),術後恢復時間大大縮短,減少術後的疼痛感。可迅速回歸工作和生活。     3.舒適無痛,效果持久:該手術能有效去除靜脈曲張並改善血液循環,對皮膚和血管的損傷極小,手術後不會留下大範圍的疤痕,且效果長期穩定。 目前針對靜脈曲張的多種治療方法,像是硬化劑或是組織膠水注射對於病變血管管徑太大的效果不佳,血管內雷射或是電燒灼治療可能會因能量的控制差異導致效果不如預期甚至造成皮膚壞死、軟組織熱傷害甚至神經損傷之可能性。最新式的微創技術不僅傷口小,還因手術時間短,可大幅降低麻醉期間的併發症風險,也非常適合高齡族群。 郭彥辰醫師呼籲,有靜脈曲張或血栓病史、年齡大於40歲、女性(尤其多產婦)、長時間站立或蹲坐者、肥胖者較易發生靜脈曲張 需久站時,可穿著壓力襪(或稱彈性襪)、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控制體重、避免不良之生活習慣、穿著寬鬆下著,加強腿部血管健康。如果也正受靜脈曲張所困擾的民眾,希望有更輕鬆、快速的治療方法,最新式的微創旋轉刀刮除術是一個可以擺脫靜脈曲張,並恢復輕盈健康的另一種理想的新選擇。

臺大跨國合作解密肺癌,榮登「自然」期刊 癌細胞自主發電擺脫掌控,新藥開發露曙光!

臺大跨國合作解密肺癌,榮登「自然」期刊 癌細胞自主發電擺脫掌控,新藥開發露曙光!

小細胞肺癌號稱癌王,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經擴散轉移,藥物治療效果很差,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教授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解開促進小細胞肺癌高度侵襲性的秘密武器。研究論文於2025年2月12日線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的轉移惡化。此新發現對於小細胞肺癌之治療提供了新方向。該研究由臺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李力恩博士(Dr. Leanne Li)實驗室領軍,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德州西南醫學中心與臺大醫院,皆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臨床與研究團隊。 李力恩博士表示:「在臺大修業期間師承陳晉興教授,十分感佩陳教授團隊對肺癌領域的卓越貢獻,種下日後與陳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肺癌研究的種子,這次能與母校母院聯手,師生共同合作研究,倍感榮幸。」 小細胞肺癌組成包含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及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 這次研究首次發現在腫瘤成長過程中,NE細胞可以自主產生電生理信號,就像大腦細胞發號施令,導致腫瘤惡化;而non-NE細胞則擔任後勤提供養分支持。這兩種細胞彼此合作,讓小細胞肺癌不須依靠外部神經刺激及養分供應,就可以長大及轉移。 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主任比喻:「一般癌細胞好比汽車,需要外在加油或充電才能行駛。因此藉由斷油斷電就能抑制癌症擴散。但小細胞肺癌惡化過程中,好像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形成內部電網供電。這種藉由自主發電擺脫掌控的特徵,使得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為了確定癌細胞自主的電生理活動導致腫瘤惡化,團隊使用了河豚毒素來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結果發現河豚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NE細胞,卻能降低NE細胞日後形成腫瘤的能力。最後,團隊分析了小細胞肺癌病患的檢體,也得到類似的現象。證實NE細胞的自主電生理活動驅動了腫瘤的生長與擴散,而這正是導致患者惡化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力恩博士補充道:「雖然早已知道某些癌細胞可以模仿神經細胞的行為,但是這是第一次證明電生理活性可以直接導致腫瘤惡化,是癌症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我們合理推測高度惡性的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高轉移性癌症有潛在的共通之處,在小細胞肺癌的研究或許可以為所有其他癌症的研究指路。我們也希望能繼續研究這些癌細胞如何獲取能量,進一步找出其潛在的弱點,並為未來的治療策略提供新的方向。」接下來,臺大團隊也將進一步探討此類電生理活動對其他類型癌症的影響,並評估是否可以針對癌細胞自有神經電網的特性開發創新治療方式,為這類難治癌症帶來突破性進展。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攜手臺中榮總 共築兒童防疫網 結合醫療與藝術「秋冬防疫特攻隊」化身院內溫暖風景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攜手臺中榮總 共築兒童防疫網 結合醫療與藝術「秋冬防疫特攻隊」化身院內溫暖風景

「秋冬防疫特攻隊」由近15,000位學童中遴選出的20位優秀學童組成。他們參加了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的「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將自身的防疫理念轉化為創意畫作,展現其對健康與防疫的想像。為了支持這群防疫小尖兵,臺中榮民總醫院特別響應巡迴畫展,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誠摯邀請民眾前往觀賞,一同走進孩子們畫筆下的防疫世界。 臺中榮總力挺兒童防疫教育 攜手「秋冬防疫特攻隊」傳遞防疫觀念 「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今日(12日)正式在臺中榮總展出。此次畫展精選20幅優秀學童創意畫作,展現童趣的筆觸與豐富的想像力,將防疫觀念轉化為生動的視覺作品,傳遞健康與防疫的重要性。 臺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科主任黃芳亮醫師表示,在歷任院長推動下,醫療團隊秉持臺中榮總「愛心、品質、創新、當責」的核心價值,不僅提供優質的兒童醫療服務,更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並積極推動醫療與藝術的結合,打造人文關懷的療癒環境,讓藝術創意成為繁忙醫療環境中的一抹溫暖風景。期盼本次攜手「秋冬防疫特攻隊」,透過孩子們充滿創意與色彩的畫作,能為醫護人員帶來療癒的力量,也讓病友及家屬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醫籲兒童接種疫苗主動防疫 降低病毒擴散至家庭與社區的風險 臺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科主任黃芳亮醫師指出,學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場所,學生之間的近距離頻繁接觸,使傳染病更容易擴散,因此孩童往往被列為第一波優先接種疫苗的對象。疫苗接種是最主動且直接的防疫措施,不僅有助於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重症風險,還能降低病毒在校園內的傳播機率,進而防止疫情擴散至家庭與社區,為孩子與社會大眾構築更堅實的健康防護網。 此外,孩童若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除了出現常見的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部分感染新冠嚴重者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嚴重併發症,影響的範圍不僅有肺部,而是影響全身器官,即使康復仍可能留下長新冠。黃芳亮主任分享,中榮兒醫團隊在疫情期間就治療數個感染新冠的MIS-C兒童個案,如一位四歲男孩感染新冠後第三週,高燒39度5天,合併嘔吐、活力與食慾下降,經檢查頸部淋巴腺腫大、結膜紅腫、肝脾腫大、肝臟指數上升,診斷為MIS-C,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後才漸漸退燒。經家人描述孩童經觀察,半年後活動力與食慾才逐漸恢復正常,不排除是長新冠的影響所致。 學會攜手各醫院共築兒童防疫網 鼓勵學校與家庭一同關心兒童防疫 防疫不僅是個人的責任,更關乎整體社會的安全。學會積極與各醫院合作,希望從而帶動學校與家庭對兒童防疫的重視,為孩子打造更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醫師表示,感謝學童熱情參與此次繪畫競賽,投稿作品的創意與品質令人驚艷,不僅展現了孩子們對防疫的理解與想像,也讓評審老師們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才華。他期待,這些充滿童趣與創意的畫作,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防疫的重視,並誠摯邀請民眾前來觀賞,一同感受孩子們筆下的防疫世界。 此外,邱政洵理事長特別呼籲,家長應積極關注孩童的健康防護,並及早安排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為孩子建立堅實的免疫屏障,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疫苗接種與良好的防疫習慣,不僅能保護個人健康,也能減少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共同守護每一位孩子的安全與未來。 圖/「秋冬防疫特攻隊」前往臺中榮總,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圖片提供_ 臺中榮總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支持「秋冬防疫特攻隊」,特別響應巡迴畫展,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圖片提供_ 臺中榮總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擴大公費接種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儘早施打​​​​​​​​​​​​​​​​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擴大公費接種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儘早施打​​​​​​​​​​​​​​​​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宣布今年3月10日起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五大高風險對象納入公費接種,全年皆可施打,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可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專家呼籲,肺炎鍊球菌是社區最常見,且容易導致流感併發肺炎的主要致病細菌之一。以癌症病患為例,感染風險可達一般人的近十倍,呼籲符合資格民眾儘速安排接種,以完整免疫保護力。 藝人大S不幸在今年2月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掀起民眾對流感與肺炎高度警覺。而社區最常見的肺炎致病菌之一,肺炎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 肺炎鏈球菌威脅全年都在 2024重症病例為五年新高 高危險對象暴露流感引發續發性肺炎風險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案例全年均有案例,且以冬季至春季為疾病發生之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累積315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5年(2020年以來)新高。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2/24累計999例重症案例,死亡病例更累計204例。「流感病毒感染後引起的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引起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肺炎鏈球菌正是導致流行性感冒併發細菌性肺炎主要病原菌之一,若本身有慢性疾病會增加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風險,且近年來肺炎鏈球菌抗藥性菌株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亦增加臨床治療上的困難。」 癌症病患為肺鏈高風險 罹患侵襲性肺炎風險高於常人近十倍 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2大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高罹病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2) 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也都是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黃立民醫師特別提醒,19-64歲的癌症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風險可達一般人的9.83倍! 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擴大 專家籲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 為降低肺炎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政府2023年底公費提供65歲以上長者接種PCV13及PPV23兩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且全年度都可施打。今年三月起更進一步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對象至19-64歲高風險族群,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 黃立民醫師進一步強調,「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自政府提供65歲議上民眾公費疫苗施打後,完全接種(兩劑疫苗)者僅17.9%,仍有大幅度的進步空間,而現在進一步開放高風險族群也可以公費打疫苗,對民眾可以說是一大福音,符合資格民眾應該盡快去施打疫苗。由於結合型疫苗(PCV13)可以誘發T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建議先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13)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23),有助於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泛。」 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接種原則: 一、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應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 二、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且間隔至少8週者可接種1劑PPV23。 三、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接種1劑PCV13。 四、如已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經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需再接種PCV13及PPV23疫苗。

唐寶寶也有被了解的權利 邀請大眾參與世界唐氏症日特展 共同成為唐寶寶社會共融的守護者

唐寶寶也有被了解的權利 邀請大眾參與世界唐氏症日特展 共同成為唐寶寶社會共融的守護者

針對昨日經濟部長郭智輝失言比喻「蒙古症」所造成的風波,引發網友及唐氏症家庭的撻伐一事,唐氏症基金會除了在第一時間表達抗議,晚間再進一步發表聲明,對於部長以歧視性用語來看待唐氏症與身心障礙者,感到遺憾與痛心。基金會呼籲社會應加強對唐氏症的理解與包容,正視唐寶寶的議題,更希望藉由即將到來的321世界唐氏症日活動,透過溝通讓大眾了解差異,平等對待,讓身心障礙者也有權共享社會的資源,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唐氏症是由於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非遺傳性疾病,因此不會產生家族風險,這一點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常識 然而,儘管如此,社會中仍然存在對唐氏症的誤解與偏見,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於讓大眾了解唐氏症家庭的需求,並以友善與支持的態度來接納他們,期待大眾真正的包容多元和彼此理解。面對即將到來的世界唐氏症日,唐氏症基金會特別以全球唐氏症組織所提出的「支持我們的服務系統」精神,以「創造我們的世界」為主題,在台北車站辦理倡議活動,就是希望改變社會的觀念。 之所以選擇在台北車站大廳舉辦321世界唐氏症日特展,因為台北車站是台灣交通的重要樞紐、人潮匯集之地、世界各國旅人來到台灣必經之處,更是共融的最好象徵,期待藉由特展的三個核心概念「機會」、「微笑」、「不麻煩」,與大眾溝通如何透過簡單的行動,實際跨出第一步,就能立即參與支持唐寶寶,給與他們力量,共創彼此共融、友善的世界,成為唐氏症與身心障礙者的守護者。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期望社會能夠真心實現多元包容與彼此理解。唐氏症者與每一個人都一樣,擁有平等共享社會資源的權利,也都應有權利融入並共享社會資源,這正是唐氏症基金會不斷努力的目標與願景。邀請社會大眾於3月15日至3月23日展覽期間前來台北車站大廳觀展,一起了解唐氏症的真實情況,並感受唐氏症孩子和家庭的勇氣與努力。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

莫名呼吸喘,竟是腎臟健康亮紅燈!今年46歲的陳小姐是資深旅遊領隊,2年前帶團中感到身體不適,以為感染COVID-19,回國後喘到走不動,檢查竟是腎臟嚴重受損導致心臟衰竭,必須緊急洗腎。當下,陳小姐第一個念頭是「工作該怎麼辦?」但事關生命,決定緊急住院,先血液透析穩定腎臟發炎情況,4天後改為腹膜透析,迄今1年多仍繼續從事熱愛的旅遊業。有感於傳統腹腔鏡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後的傷口癒合期長達14天,病友久等難受,臺北榮總腎臟科團隊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術後等待期大幅縮短為1天,且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成果斐然,相關研究獲得國際期刊認可與刊登。 超高齡社會與疫情影響 腎友居家透析成國際趨勢 臺北榮總內科部唐德成主任表示,根據2022年國際腎臟病統計資料,臺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透析盛行率」,雙雙居全球排名之冠,而隨著人口老化,臺灣自今2025年起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以上,末期腎臟病與透析(洗腎)治療照護,儼然成為國家的一大健康議題。 常見的透析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唐德成主任表示,研究統計COVID-19疫情期間,血液透析腎友感染COVID-19住院的比例為腹膜透析腎病友的3至4倍,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25%,導致疫情後,美國與亞洲各國積極推動居家透析治療,衛生福利部也自2023年開始特別設立獎勵計畫,大力推動居家腹膜透析。 拖延透析易增加心血管與感染併發症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林志慶主任表示,許多腎友不願面對腎臟即將永久罷工的事實,甚至尋求訪間偏方,或擔心洗腎會失去工作、會拖累家人、人生從此就是黑白的,一再拖延進入透析治療的時機,甚至拖到嚴重尿毒症狀出現才緊急送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與感染等併發症,還可能面臨緊急透析及其伴隨的出血、感染、昏迷甚至死亡風險。腎臟科醫師會依據相關臨床指標及病患表現的狀態來評估是否該進入透析治療,若病患能好好與醫師溝通,遵從醫師的建議,在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狀態下進入透析,除了能避免嚴重的尿毒症狀產生,還能用較少的透析劑量達到治療效果,同時維持殘餘腎功能,透析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 47歲林小姐就是典型抗拒洗腎的病友。林小姐18歲時因嚴重腹瀉3天,就醫意外發現腎功能異常,但因為平日沒有其他症狀,不以為意,直到2年後健檢肌酸酐超過正常人的5倍,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從此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與回診追蹤。但是,腎功能本來就會隨時間逐漸退化,林小姐與腎病共存20年期間,雖然醫師不斷提醒「洗腎時間快到了」,但她仍決定以拖待變,直到43歲因嚴重頭暈、眼睛腫脹睜不開送急診,才接受醫師建議洗腎。而熱愛工作的她,很快地選擇腹膜透析,迄今透析4年,雖然一度在家休養,但目前已經重返職場,甚至去年完成出國旅遊的心願。 為什麼腹膜透析成為國際優先推薦?FIRST 林志慶主任表示,相較於在醫療院所才能進行、感染風險較高且嚴重恐導致敗血症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因「FIRST」特點,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 Flexibility (time, fluid and food intake) & Free of needles:治療時間及飲食彈性較高、免扎針。 Incremental & Infection rate:漸進式透析治療,感染多為局部性。 RRF & Risk:保留殘餘腎功能、心血管風險較低。 Survival & Social function:存活率較高、保有社會功能(在學及在職)。 Treatment at home & Travel:居家治療首選、旅遊行程較不受限。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醫師說明,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肚子內的「腹膜」,在腹膜透析導管和透析液的幫助下,將尿毒素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又被稱為「洗肚子」。 楊智宇醫師建議,有透析需求的腎友可優先考慮腹膜透析,因為它具備「自主」與「自由」兩大特性。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此外,根據透析液更換的頻率與操作方式,腹膜透析分為「機器自動洗」、「自己手動洗」、「看護幫忙洗」等多種方式,讓腎友能依自身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避免腎友久等!北榮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黎思源醫師表示,腹膜透析治療前需進行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但是末期腎臟病病友往往沒有提早進行透析的準備,傳統腹腔鏡植管在手術後需等待2週,等傷口完全癒合沒有滲液後,才能開始灌夜治療;傳統經皮內科植管雖然術後只需等待1天,但因看不到腹腔內狀況,不適合曾經接受腹部手術或有腹部沾黏風險者。 對此,北榮腎臟科團隊兩年前創新研發改良式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一樣採用腹腔鏡,但使用的經腹腔鏡套組從3支減為1支,術式更簡化且傷口較小、復原快,腎友植管後隔天就能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累積至目前已有近200位腹膜透析腎友採用此創新的植管手術。 黎思源醫師表示,此創新術式幫助洗腎病友免於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雙洗」之苦,且適用於所有洗腎病友、手術併發症少、早期感染與滲漏發生率低,有助達到穩定而有效的洗腎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優異,2023年發表於國際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美國腎臟學會期刊)》。

經痛不是假議題!台灣拜耳攜手醫界,3/15與妳一起打破「忍耐文化」!

經痛不是假議題!台灣拜耳攜手醫界,3/15與妳一起打破「忍耐文化」!

妳還記得上次被經痛折磨的時候嗎?當疼痛襲來,妳是選擇吞下一顆止痛藥,還是忍耐過去?這一次,讓我們一起為女性健康發聲! 為響應「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Worldwide EndoMarch)」,台灣拜耳(Bayer Taiwan)攜手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將於 3月15日(六)在光點華山 舉辦 「妳為自己發聲了嗎?」攝影展與專家講座。活動集結三大醫學專家,深入剖析女性健康問題,破除迷思,幫助女性正確認識生理變化,勇敢發聲,為健康權益挺身而出。 專家講座剖析女性健康 破除忍耐迷思 「很多女性都把疼痛視為理所當然,殊不知這可能是疾病的警訊。」台灣拜耳指出,女性的生理不適經常被視為「正常」現象,像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樣的婦科疾病,全球約 10% 的女性族群受影響,卻往往因為對經痛的錯誤認知,而導致延誤確診平均約7到10年。因此,本次活動特別規劃 三場女性健康專家講座,邀請婦產科權威醫師,提供專業知識與實用建議,幫助女性掌握自身健康。 「傾聽身體的聲音:掌握生理自主權」—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吳孟興教授 女性一生將經歷多種生理變化,包括月經週期、懷孕與產後調適、更年期轉變等,每個階段都可能帶來不同的身心挑戰。透過吳孟興教授的專業解析,女性能夠深入了解自身生理變化,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更自信地掌握生理自主權。 「不適感的身心管理:跨越熱潮紅與更年期挑戰」—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教授 更年期帶來的熱潮紅、情緒波動、睡眠障礙等症狀,對女性的生活品質造成巨大影響。蔡永杰教授將提供身心整合管理策略,幫助女性舒適度過生理變化期。 「子宮內膜異位症:從疑惑到理解,該如何面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蔡英美教授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許多女性經痛的真正元兇,卻常被大眾忽視,三成以上的內膜異位病患亦會面臨不孕或不易懷孕的問題。蔡英美教授將解釋該疾病的起因、診斷與治療方式,幫助女性了解如何早期發現、積極面對該疾病,重掌女性健康自主權。 攝影展x 試飲體驗 讓健康議題更貼近生活 除了專家講座,現場將展出『Anything But Normal』攝影作品,透過真實影像與女性故事,讓參與者感受經痛帶來的影響,重新思考健康的重要性。展區分為三大主題: 全球趨勢區:解析 WHO、聯合國 SDGs 如何推動女性健康權益。 金句呼籲區:以女性健康關鍵數據,呼籲女性正視自己的身體。 勇敢發聲區:呈現不同女性面對疾病的故事,鼓勵更多人為自己發聲。 此外,不只聽講座,現場還提供維他命C發泡錠試飲體驗,希望透過營養素補給,從日常落實健康好習慣,由內而外支持生理健康。, 企業與醫界攜手 為女性健康發聲 台灣拜耳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更多女性意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女性的疼痛不該被忽視與隱忍,每個人都應該勇敢為自己發聲。」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則強調:「許多女性因為對生理疼痛習以為常,而延誤就醫。但事實上,透過正確的醫療與保養方式,症狀可以獲得改善,生活品質得以大幅提升。我們希望讓更多女性知道,她們並不孤單。」 想了解更多,或想測試一下自己或親友們有沒有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嗎? 可以參考一分鐘經痛評估表:https://reurl.cc/nqdd3d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避孕諮詢室:https://www.beok.org.tw/

最新腸病毒71型疫苗保護力達99.21%,醫籲接種防「兒童殺手」捲土重來,降重症與死亡風險

最新腸病毒71型疫苗保護力達99.21%,醫籲接種防「兒童殺手」捲土重來,降重症與死亡風險

春暖花開時節,腸病毒疫情悄悄「萌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提醒,新冠疫後免疫負債尚未還清,造成腸病毒悶燒,去年秋冬疫情持續蔓延,預估今年腸病毒案例恐再創高峰,更擔心多年未流行的兒童殺手「腸病毒71型」捲土重來,呼籲家長在流行季前帶孩子施打疫苗。 免疫負債惹禍腸病毒悶燒 春夏疫情恐再創高峰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從去年4月中旬開始流行,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低於流行閾值,正式脫離流行期。黃高彬表示,去年腸病毒疫情比較特殊,一般來說,腸病毒好發於每年4至6月及9至10月,春夏疫情規模通常較大,進入冬天就會結束。這次秋冬疫情延續至今年初才逐漸減少,可能與免疫負債有關。 黃高彬提醒,免疫負債問題恐怕會持續到今年底,今年腸病毒案例多於去年是可以預期的。腸病毒共有數十種以上病毒,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去年秋冬腸病毒社區主要流行克沙奇病毒,不排除今年春天由其他病毒型主導,尤其擔心近年較少見的腸病毒71型可能會突然來襲。 腸病毒71型高重症死亡率 6歲以下兒童成重災區 台灣於民國87年爆發首波腸病毒嚴重疫情,當年造成405例重症兒童,奪走78名孩童性命。黃高彬回憶起那段腸病毒71型給全台灣感染科醫師的「震撼教育」,至今仍歷歷在目,此後腸病毒71型疫情大約以每3至4年為爆發流行週期,大多數病例都是6歲以下兒童。他分析,疫情週期與學齡前幼童世代有關,當沒有抗體的孩子累積到一定程度,腸病毒71型便會在社區引發大流行。 黃高彬表示,原本預期2019年至2020年會再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但受到新冠疫情防疫措施影響,戴口罩、社交距離等改變了台灣腸病毒疫情的流行趨勢。隨著口罩令解除,社區2023年開始出現零星病例,2024年疫情比2023年更加嚴重。到了2025年,隨著孩子的人際互動增加,戶外教學等活動恢復,加上免疫負債問題,疫情仍在持續攀升。 完整三期臨床試驗 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安全性高  保護力99.21% 幸好腸病毒71型疫苗問世,給孩子多一層保護,讓家長多一分安心。根據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最新公開的完整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疫苗保護力達99.21%,且可以100%有效降低因腸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住院機率。至於家長擔心的副作用問題,因為此疫苗抗原含量和佐劑含量較市面上其他疫苗產品來得低,副作用相對少,安全性高,連發燒比例都較低。 安特羅腸病毒71型第三期完整臨床試驗報告指出,這份台灣、越南共3993名兒童參與的試驗,其中接種疫苗後僅在越南收集到1例感染病例 ,經統計計算保護力高達99.21%。黃高彬表示,沒有任何疫苗能百分之百預防感染,台灣有2款腸病毒71型疫苗,製作方法相同,均獲得食藥署核准,其中委託國光生技生產的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僅需接種2劑、間隔28天,對兒童抗體產生效果好,因只需接種2劑,使用上的方便性成為家長考量因素,也可避免忘記接種時程。 黃高彬也分享了中國附醫的腸病毒71型疫苗臨床使用情況,他說,市售2款疫苗皆在中國附醫提供施打服務,因保護力與每劑費用相近,他發現大多數家長傾向選擇方便接種、花費較少的2劑型腸病毒疫苗。現階段腸病毒71型疫苗皆屬於自費疫苗,理想情況下,未來可視需求成為公費疫苗,以利提升民眾對此疫苗重要性的認識,讓疫苗接種更為普及。 黃高彬說,近年腸病毒71型盛行率較低,許多家長逐漸忽視威脅,但腸病毒71型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相當高,疫情往往悄然發生,即使社區內僅有零星病例,一旦感染引發重症風險恐難以承擔,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健康成長,鼓勵家長為孩子投資健康,藉由少許費用為孩子提供最大保護。

諾和諾德號召 400 人健走,步數種樹木,世界肥胖日齊關注腰圍,邁向健康!

諾和諾德號召 400 人健走,步數種樹木,世界肥胖日齊關注腰圍,邁向健康!

許多人在評估體位健康與否時,僅參考BMI(身體質量指數)卻忽略掉一個重要的指標-腰圍。其實腰圍能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更與心血管健康相關。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說明,「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男性應小於90公分。根據國健署的數據,全台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腰圍超標,即便BMI正常,仍有近兩成面臨腰圍過粗的問題。」肥胖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中風及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也強調,「只要減重就能改善健康。」 長期致力於肥胖及慢性病治療的諾和諾德藥廠,於世界肥胖日起推動了長達一個月的健康活動 由於民眾普遍缺乏對腰圍是肥胖指標的認識。在台灣肥胖醫學會的指導下,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士林大貢丸」上投影世界肥胖日標誌及腰圍數據警戒資訊,提醒民眾重視腰圍健康。並於劍潭捷運出口前的廣場舉辦為期一周的衛教展覽,讓民眾在享受士林夜市的美食時,也能注意體位健康。 諾和諾德當天號召員工及專業醫療人員在投影球體下進行健康打卡,並現場發放皮尺,讓參加者實地測量腰圍。同時間並啟動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合作為期一個月的「健康森林專案」健走活動,預計號召400名員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一同參與,通過步行數轉化為種樹點數,不僅促進個人健康,還助力環境保護。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丹柏森 (Daniel Bohsen) 分享,「驅動改變來戰勝肥胖症及其他嚴重慢性疾病是諾和諾德對患者的承諾,我們的同仁也都是健康管理的實踐大使!今年特別安排了諾和諾德健康月健走計步活動,全體員工攜手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用步伐為地球種樹,更為自己的健康邁步。同時也透過與投影及展覽,提升民眾的疾病意識,加強肥胖防治的影響力。」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丹柏森(左)及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右),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投影球體下合影 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體建築於世界肥胖日投影腰圍數據警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