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防紫外線曬傷肌膚 千萬別忽略這些部位

防紫外線曬傷肌膚 千萬別忽略這些部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要放暑假囉!大家都安排出遊計畫了嗎?出去玩,可別忘了防曬,以免被毒辣的紫外線給曬傷了,輕者皮膚變黑,嚴重者則有可能曬出水泡,甚至還可能遭到感染,不得不慎。 曬出水泡恐遭到感染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表示,夏天裡沒有做好防曬而曬傷皮膚的病例很多,有人去騎腳踏車,只做了臉部防曬,沒有做腿部防曬,結果大腿曬出水泡,甚至還因為弄破水泡,遭到感染,得要用藥治療。 脖子+後頸部+前胸 防曬可不只是針對臉部就好,李婉若主任指出,最常被忽略的是脖子與後頸部,這裡也很容易被陽光曬到;還有前胸,尤其是夏天,大家都穿得少,前胸往往沒有衣服可遮陽,塗抹防曬品時,也不要忘了此部位。 眼皮+嘴唇+頭皮+手+腳 如果要去海邊戲水,紫外線經由海水與沙灘反射,就有如在烈陽下蒸烤,防曬更是應該要做到滴水不漏;李婉若主任進一步指出,防曬品可以塗抹整張臉,眼皮、嘴唇也可以塗抹,但是不要抹到眼睛,至於手與腳也應該要加強防曬,甚至於頭皮,都應該防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684readnews.php?id=27684  

洗髮產品琳瑯滿目 聰明選擇洗得健康

洗髮產品琳瑯滿目 聰明選擇洗得健康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近年來,台灣空氣品質不佳,尤其是受PM2.5的影響,頭皮、毛髮也深受其害,幾乎每人每天都要洗髮,但市面上販售的洗髮、護髮產品琳瑯滿目、品牌眾多,到底該選擇哪種成分才好呢?醫師強調,清潔效果強的洗髮精,含界面活性劑、皂性成分多,頭皮容易愈洗愈癢、頭髮愈洗愈乾燥,如果是皮膚敏感的民眾,建議使用含胺基酸成分的洗潤髮產品,溫和弱酸性較不刺激。 洗髮精未洗淨 頭皮易過敏發炎 開業醫美診所院長徐常捷指出,洗髮精主要分為清潔成分、滋潤成分兩大部分,清潔成分通常是界面活性劑、皂性,可潔淨、控油、去油,增強洗淨力的效果;而滋潤的成分如矽靈,具有包覆頭髮毛鱗片的作用,雖能使頭髮柔順細緻、有光澤,但為非水溶性,若沒有完全清洗乾淨,長期堆積頭皮恐造成毛孔阻塞,引起過敏、發炎、毛囊炎,甚至加速掉髮,所以滋潤成分以天然的萃取精華較佳。 含雌激素洗髮精禁用 另外,有些洗髮精會添加酒精、薄荷成分,過敏體質者使用可能出現頭皮刺激、感覺不適,而含有雌激素的產品,未證實具有抗落髮功效,且有致癌疑慮,國內已禁止添加在洗髮產品中,還有產品因容器使用不當、儲存環境不良,可能溶出甲醛,而甲醛為第一級致癌物,恐有致癌疑慮。 強效洗淨傷頭皮及秀髮 市面有洗髮精標榜洗淨效果強,徐常捷院長強調,洗淨力愈強的洗髮精,可能損傷頭皮皮脂膜、髮質,容易造成頭皮敏感、代償性出油,以及髮質脆弱易乾燥斷裂,建議選擇溫和不刺激成分的洗潤產品,如含天然精油或胺基酸成分。 胺基酸能潔淨又修復 徐常捷院長表示,胺基酸是小分子的蛋白質,與頭皮、頭髮同為弱酸性,可調節界面活性劑、皂性的強度,讓清潔效果較溫和,且不刺激頭皮,同時具修復、保濕等多重功效,另外,添加維生素E、洋甘菊等抗氧化成分,也能加強頭髮修復能力,防止頭髮分岔斷裂。 好洗髮精乾爽不乾澀 如何選擇適合的洗潤產品呢?徐常捷院長建議,適合個人的洗髮精,使用後頭皮清爽、頭髮有彈性且不乾澀、毛躁。而使用潤髮產品,最好能不接觸頭皮,是否需要沖洗則需要遵照產品指示使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666readnews.php?id=27666

拖延治療C肝 增肝外疾病風險及罹癌死亡率

拖延治療C肝 增肝外疾病風險及罹癌死亡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一旦罹患C型肝炎,如果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不需要積極治療了嗎?專家呼籲,C肝患者如果抽血篩檢RNA結果為陽性,就應立即接受治療,若拖延治療,不僅大幅增加肝臟的併發症、肝癌發生率,以及後續的醫療成本,還提高了肝臟以外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患者不得不慎。 感染C肝 增加其他疾病致病率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李美璇表示,許多民眾都了解C型及B型肝炎病毒引發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死亡三部曲,但絕大部分人,甚至連C肝患者在內,都不知道感染C型肝炎病毒之後,還可能增加其他疾病的致病率,例如,與一般人相較,C肝患者糖尿病風險增加五成。 C肝病毒提高其他癌症發生及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C肝感染者如未治療,肝癌風險理所當然高,但研究也發現,在肝癌以外的許多癌症,C肝患者罹患率及死亡率均明顯偏高,李美璇副教授推測這應與C肝病毒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有關,長期下來,影響了感染者的免疫反應。 舉例來說,一般人罹患食道癌的死亡率為6.3%,但C肝患者卻高達23.6%,死亡機率提高三倍以上。至於攝護腺癌,一般男性罹癌死亡率為4.0%,但C肝患者如有攝護腺癌,死亡率卻高達17.7%,增加4倍以上。甲狀腺癌死亡率差距則更高,C肝患者罹癌死亡率風險,比一般人提高11倍以上。 C肝治療不能拖 末期肝病、致死風險倍數提升 研究也發現,C型肝炎感染者如果拖延治療,不僅增加肝臟併發症,還提高了死亡率,例如,C肝患者拖延十年才治療,引發末期肝病與其致死率將提高四至五倍。如果感染者及時治療,肝癌風險僅為3.6%,如果拖延7年才接受治療,則肝癌風險高達16.2%,罹癌機率增加4倍。因此提醒C肝感染者,應該定期回診、抽血篩檢RNA,如果結果為陽性,就應接受治療。 現行療法副作用大 口服新藥應列為第一線用藥 目前健保給付「注射長效性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組合療法,但因副作用較大,影響療效及患者治療意願。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指出,日前國內專家學者研擬出國內最新C型肝炎治療指引,與會人士一致建議,如健保財務允許,全新口服抗病毒藥物應列為第一線用藥,可大幅降低患者中斷用藥的比率,提高服藥順從性。建議政府應積極與藥廠協商議價,如果C肝全口服新藥費用能與現行組合藥物差不多,C肝病人健康權益就能獲得最佳保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664readnews.php?id=27664

卡卡上班族要注意 每日補充5益菌告別便秘

卡卡上班族要注意 每日補充5益菌告別便秘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的方小姐從事科技製造業,每天面對工作壓力,又擔心自己會不會出現在下一波無薪假名單內,持續的精神壓力、過度疲勞,再加上多外食、久坐及少運動等,於是便秘上身,方小姐就曾經因一週都無法順利排便,便秘嚴重,甚至必須吃瀉藥來排便,讓她苦不堪言。 飲食西化、壓力大 容易「腸」出問題 腸道保健專家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醫師表示,一星期內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且排便量太少、糞便太硬或排便困難持續多天,就可稱之為便秘。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600萬人有便秘困擾,等同於三人就有一個飽受「不通」之苦。隨著飲食西化,肉食主義盛行,加上睡眠不足、壓力太大及運動不足,都是上班族常見便秘原因,若不積極尋求改善,就可能演變成習慣性便秘,引發更多健康問題。 許多疾病源自不健康腸道 維持健康從「腸」計議 王輝明醫師進一步說明,很多疾病都是因腸道不健康引起的,當腸道中的益菌數量多過壞菌時,中間菌會扮演協助健康機轉運作的推手;相對地,若菌相失衡,中間菌則可能轉換為壞菌的幫手,因此便秘、腹瀉、濕疹、過敏等問題就會找上門了。而便秘會使腸道益菌大量減少,腸道機能受到影響,嚴重損害了人體的健康。毒素若是堆積在腸道內,除了破壞菌相平衡、造成腸道細胞發炎、病變外,也可能會經由循環系統轉移至其他器官,造成其他臟器細胞病變。 每日補充5益菌 維持健康事半功倍 王輝明醫師建議,平時應增加益生菌的攝取,促使腸道健康、維持消化道機能,促使腸道菌叢生態平衡,一天最少需要補充超過100億的活菌數。但益生菌種類繁多,每一株菌種都有自己負責的工作;研究指出,副乾酪乳酸桿菌、酵素乳酸桿菌、嗜酸乳酸桿菌、雷諾氏乳酸桿菌及比菲德氏雙歧乳酸桿菌五益菌能夠相互支援。益生菌不是吃越多越好,建議民眾慎選適合自己的腸道保健方式,才能享有健康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646readnews.php?id=27646

肢端肥大症早期發現不易 警覺外觀變化是重點

肢端肥大症早期發現不易 警覺外觀變化是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林小姐前陣子參加國中同學會,一見面同學們都認不出她,大夥都覺得長相似乎有點變化,但又說不出哪裡不一樣。林小姐總是笑答:「是年紀大了,變老變胖吧!」直到同學中一名神經外科醫師懷疑並提醒,有可能是「肢端肥大症」時,才讓林小姐警覺:該去醫院進一步診斷。 症狀變化慢難察覺、合併症多、壽命減少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漢民指出,肢端肥大症是因腦下垂體長了良性腫瘤,造成生長激素(GH)過度分泌,使得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濃度上升,而引起相關的內分泌疾病。曾漢民醫師說,這類疾病最常發生的症狀為臉型改變,其中最明顯的是嘴唇增厚、眉骨凸出、顴骨變高、鼻翼也明顯變大,甚至連舌頭都會變大,導致打鼾或呼吸中止,除此之外,病人還可能有臉部出油嚴重、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等現象。 「肢端肥大症由於症狀變化緩慢,自己或身邊的人往往無法察覺,且由於病例多集中大型醫院,非專科醫師,有時候也不易診斷出來;研究指出,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長達五至七年的時間。」曾漢民醫師感嘆。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會合併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關節炎等症狀,如果未接受適當治療,存活期比一般人短10至15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肢端肥大症與大腸癌的發生可能有關聯性。」曾漢民醫師補充。 手術+藥物+放療 術後定期檢查可和平共處 治療肢端肥大症以手術為首選,但手術並非百分之百成功,術後必須監測生化指數及臨床反應,有些患者仍需適當給予藥物或者接受放射手術,以長期控制。曾漢民醫師說,經過手術及藥物使用後,患者不但身型會減至少4公斤左右,臉上的出油問題也會明顯好轉,且面容也會漸漸恢復。 曾漢民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的患者,應該要在術後每三個月定期抽血檢查,包括監測生長激素(GH)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數值,並追蹤臨床症狀,且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合作,同時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644readnews.php?id=27644  

彈夾式假牙可取代傳統假牙及植牙? 未獲牙醫界認同

彈夾式假牙可取代傳統假牙及植牙? 未獲牙醫界認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日網路及手機通訊軟體上大量出現不少有關「彈夾式假牙」的網路資訊,由於訊息上說可以替代一般假牙及植牙的治療,為民眾省荷包等資訊,一時之間造成許多民眾就醫時探詢。然而事實上這些訊息的散布可能已經違法,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表聲明表示,由於這些訊息涉及不當批評正規牙科治療,混淆視聽,造成民眾疑慮,基於保障國民口腔醫療權益,特此聲明導正視聽,並促請主管機關盡監督管理之責。 取得專利≠臨床治療的可行性或有效性 全聯會指出,站在捍衛國民口腔健康的立場上,全聯會及全國牙醫師對於專業、創新的療法與商品都保持開放的態度,然而這些網路資訊宣稱,其申請專利的「彈夾式假牙」,可取代一般假牙及植牙的治療,甚至已改善所有傳統口腔贋復醫療的缺點云云,經全聯會查證,該發明確實獲得專利的認可,但是要提醒民眾,取得專利與等同於確認臨床治療方法的可行性或有效性並不能劃上等號。 植牙、傳統假牙、牙橋已有長期大量的科學文獻 醫療施作於人體,必須有實證醫學為依據,任何現行醫療,例如,活動假牙、固定式牙橋及人工植牙,都有長期大量的科學文獻依據,全世界都是如此。以最新發展成熟的植牙為例,1965年起全球針對植牙的科學研究、統計分析及臨床實證論文的發表,累積已數十萬計,有絕對足夠的實證醫學基礎來支持植牙的治療。假牙及固定式牙橋更是歷史悠久,勿庸置疑。 「彈夾式假牙」缺乏長期追蹤的科學驗證 至於「彈夾式假牙」並無像植牙或傳統假牙有大量且世界公認的牙醫臨床科學論文可供佐證,亦未進行長期追蹤等科學驗證,因此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獲得牙醫界認同。全聯會強調,未曾於學術範疇持續實證醫學研究,就在媒體上大量散佈廣告資訊,內容偏頗且避重就輕,恐有誤導民眾之虞。 選擇經實證醫學肯定的治療才是正道 全聯會說明所謂「彈夾式假牙」,是否為長期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仍有待實證醫學正規文獻的支持,不宜僅以個人想法向媒體散布尚未成熟的醫療方式,妄言取代正規治療方法,此舉有違牙醫倫理及人民福祉。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秉持照顧全民口腔衛生健康的立場,呼籲有需求的民眾應多參考不同牙醫師的專業意見,選擇有充分臨床科學證據,經實證醫學所肯定的治療方式,才是確保自身口腔健康與安全之道。 全聯會表示依照「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呼籲主管機關應負起監督之責,依法處理,保障民眾就醫權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601readnews.php?id=27601

薄荷清涼降溫 營養師教你如何巧巧吃

薄荷清涼降溫 營養師教你如何巧巧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艷陽高照的大熱天,很多人都開始尋找可以清涼消暑的食材,其中,薄荷就是最常被用到的;營養師建議,可在自家陽台種一盆薄荷,就可隨時取用。 成藥及清潔用品常見蹤影 薄荷常在一些成藥裡出現,甚至口香糖、牙膏、浴沐乳、洗髮精等清潔用品裡,也都會添加了薄荷。薄荷味性辛、涼、微甘、無毒,且其全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份為薄荷醇、薄荷酮、樟烯、檸檬烯等;傳統中醫認為,薄荷可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 還有抗菌抗發炎功能 營養師林若君表示,夏天氣候炎熱,薄荷會讓人有清涼降溫感,至於薄荷會讓人有清涼感,主要是來自於其成分中的薄荷精油,尤其是芳香精油還可以消炎,身體躁熱有發炎反應,吃薄荷可以有鎮定效果,在飲料與沙拉中添加薄荷,可以降熱氣之外,還有抗菌抗發炎功能。 果汁+沙拉醬汁+茶飲 林若君營養師建議,可在家中種植薄荷小盆栽,即可隨時摘取薄荷葉入菜,但是由於薄荷味道很重,下手不要太多,例如可在打果汁時加三、四片薄荷葉,或是以薄荷做成沙拉的醬汁,做法是用薄荷葉搗碎加橄欖油和檸檬汁,做成沙拉醬;或是上班族常看電腦,可用薄荷四、五片,加在菊花中沖泡成茶,可以消暑清熱。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600readnews.php?id=27600

降低腦中風危機 合併中醫藥治療效果亮眼!

降低腦中風危機 合併中醫藥治療效果亮眼!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高齡化的社會,腦中風已經成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統計,台灣每天有高達32人因為腦中風死亡。腦中風不僅造成死亡,更造成許多病患身體癱瘓、血管性失智的後遺症,也需要長期復健治療。現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發現,糖尿病病患容易有腦血管病變,透過中醫藥合併治療,不僅減少糖尿病病患的腦中風風險,同時中醫藥治療也可以減少腦中風病患的死亡率。 糖尿病合併中醫治療 減少腦中風 中國醫藥大學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醫藥研究中心」經費的支持之下,在附設醫院中醫部由孫茂峰副院長與顏宏融醫師科學家帶領下,投入中醫藥治療腦中風的臨床研究。中醫部李艾玲醫師的研究統計33457位糖尿病病患資料,發現糖尿病病患常見併發許多血管病變,除了口服西藥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也可以結合中醫藥六味地黃丸、丹參等中藥合併治療。相對於只用西藥治療,合併中醫藥治療可以減少33%的腦中風風險,此研究已經被美國學術期刊《醫學》(Medicine)刊登。 中西醫合併 降低腦中風患者死亡率 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更進一步統計分析23816位腦中風病患資料,針灸科李育臣主任與張家綺醫師研究發現,中醫師常用補陽還五湯等中藥或針灸來治療腦中風病患,研究發現相較於單純使用西醫治療,合併中醫藥治療的患者死亡率降低56%,在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可以減少五成的死亡率,尤其是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可以減少75%的死亡率。這一項研究也被歐洲學術期刊《民族藥學》(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接受刊登。 腦中風中醫門診 健保有給付 中醫藥應用在腦中風的治療行之多年,現在健保也有給付腦中風住院病患中醫會診輔助治療與一般中醫門診治療。臨床上除了中藥,也使用針灸治療,許多腦中風後在住院期間即透過中醫會診,可以減少腦中風病患失憶、失智等後遺症,並能夠改善生活品質,現在這份研究更發現可以減少病患的死亡率,希望可以造福更多病患。 致力發展中醫藥 更推向國際舞台 中國醫藥大學長期培育國內優秀中醫藥人才,透過頂尖中醫藥研究把台灣的中醫藥特色推向國際舞台,過去五年內的中醫或中藥學術研究論文質量均位居全世界第二名,透過中醫實證研究,不僅造福民眾,更把台灣的中醫藥亮點推向國際舞台。(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582readnews.php?id=27582  

老人常多重用藥 引發交互作用很危險!

老人常多重用藥 引發交互作用很危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年紀大了,身體功能退化,難免有很多疾病上身;然而,若是有重覆用藥,會導致藥物交互作用,進而有危險的情形發生!就有老人家有高血壓,也有攝護腺肥大,但是攝護腺肥大用藥會出現姿態性低血壓,又再同時服用降血壓藥,就有可能因為藥物的交互作用,而出現暈眩跌倒,不得不慎。 健保署推廣用藥在雲端政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威仁表示,老人家往往因為有很多疾病而會看很多科,而且會到不同的院所就醫,雖然健保署目前正在推廣用藥在雲端政策,如果是在同一家醫院,若是有重覆用藥,電腦會跳出警訊,但是跨院就較難溝通,以致有不少民眾會因為多重用藥,而引起藥物交互作用。 利尿劑+降血壓藥 導致血壓太低 就有一位老人家因為攝護腺肥大就醫,用藥後出現姿態性低血壓,但是他又有高血壓,得要服用降血壓藥,致使兩種藥物同時服用之下,而使得血壓降得更低;也有病人在服用降血壓藥,但又因水腫去別家醫院就醫,結果醫師又再開給利尿劑消水腫,由於利尿劑也是降血壓藥,也就因此而使病人血壓降得更低。 多重用藥是老人跌倒危險因子 王威仁醫師指出,老人家的血管彈性差,只要有一點點波動,狀況就會差很大,而多重用藥之下,往往會使得不適症狀更明顯,尤其是多重用藥是導致老人跌倒的危險因子,要非常小心。 同院所就醫+家庭醫師把關 所以,對於避免老人多重用藥,王威仁醫師建議,老人家最好是能夠在同一家院所就醫,並且能夠找家庭醫師來把關,也可由家人協助將用藥訊息放在雲端,或是將用藥訊息放在手機APP中,隨時掌握狀況,如此可幫助醫師開藥,避免多重用藥可能引起的危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575readnews.php?id=27575

小一女愛吃蝦 竟出現過敏性休克

小一女愛吃蝦 竟出現過敏性休克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如果你對什麼食物會產生過敏,那就千萬別再嚐試食用!臨床上,就有一名讀小一的女生,因為貪嘴愛吃蝦,結果竟然出現急性過敏性休克,還好家人緊急將其送醫治療,才避免不幸發生。 呼吸不到氣+喉嚨卡卡+無法吞嚥 該女童被送到醫院急診室時,呈現呼吸喘鳴聲,但是沒有痰聲,而且有呼吸不到氣的現象,喉嚨也卡卡,無法吞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龍厚玲表示,家人還以為孩子是感冒引起,但是卻沒有發燒與其他感冒症狀,而且血壓偏低,進一步詢問,家人則是告知在二小時前,她在進餐時有吃蝦子。 曾經吃蝦子皮膚出疹子 龍厚玲醫師指出,這名小一女生曾經發生吃蝦子出現皮膚過敏反應,皮膚有出疹子的情形,沒想到這次吃蝦,卻出現急性過敏性休克,還好只是輕度,經由給與升壓藥以及氧氣和水份,症狀即獲得改善。 對某食物過敏就不要再碰 每個人對於食物過敏的情況不同,有不少人是對帶殼海鮮過敏。龍厚玲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之前吃蝦子只有皮膚起疹子,但是嚴重時就有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所以,一旦曾經對某種食物有過敏症狀,就不要再碰同一類食物。另外,也有不少人是對大型深海魚、花生、杏仁、腰果以及芒果等過敏,應該注意這些食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567readnews.php?id=2756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