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反覆腹痛 青年竟已腸癌晚期!

反覆腹痛 青年竟已腸癌晚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大腸直腸癌找上年輕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半年來,連續收治兩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男性,因為肚子痛就醫才意外發現大腸腫瘤,而且已經有腹膜內轉移而造成腸道阻塞。該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表示,國內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生集中於50至75歲的年齡層,而20-30歲患者的腸癌十分少見,在國健署統計資料中,每十萬人發生率約只有0.5-2.9。因為半年內連續收治兩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男性,更令人印象深刻。 定期篩檢大腸直腸癌 是活命的最重要關鍵 柯道維醫師說,飲食雖是大腸直腸癌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但是其他包括環境污染、運動量少、肥胖、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讓國人身體免疫力變差,也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根據國內統計,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占所有大腸直腸癌患者的20至25%,平時是否有定期篩檢,扮演活命的最重要關鍵。在台灣透過腸癌篩檢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當中,屬於早期癌症的比率約有6成,而非經由篩檢發現罹癌者當中,早期癌症比率僅約3成,兩相對比之下,相差可達一倍左右,凸顯篩檢的重要性。 新藥日新月異 發現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別放棄 柯道維醫師指出,即使不幸發現時已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治療藥物進步,以KRAS基因未突變者為例,第一線使用化療加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即使治療失敗後,第二線仍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只要積極治療,存活可拚超過3至5年。 別讓錯誤迷思延誤就醫時機 定期篩檢是王道 一般人只要年逾50歲就該定期接受腸癌篩檢,柯道維醫師提醒,如果是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更要提早至40歲開始篩檢;若本身有腸道瘜肉、腸道發炎性疾病等患者,更應該定期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遺憾的是,國人腸癌篩檢發現異常者,仍有3至4成的人逃避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因為擔心不舒服、甚至錯誤迷思以為會讓癌細胞擴散,往往拖到出現症狀才肯就醫,錯失治療時機。柯道維醫師建議,若身體有異樣,請儘早尋求專科醫師諮詢討論,並接受檢查,以維護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00/view/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寒流來襲,加上季節交替冷熱交換頻繁,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表示,當溫度劇降或溫差過大時,血管跟著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機率。最近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三至四成,而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提醒心房顫動患者應注意保暖,並按時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難早期發現 恐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郭啟泰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顯,較難早期發現,患者往往因血栓流至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才發現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更可怕的是,心房顫動中風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更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 傳統抗凝血藥缺點多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已大幅改善 郭啟泰醫師指出,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但卻有許多缺點,除藥物起始作用慢,患者還必須定期回診監測血液,加上服藥時有多種禁忌,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出血副作用高,致使多數心房顫動患者未能妥善服用藥物,降低藥物預防效果。 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大幅改善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限制,藥物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服藥順從性。 詹益欣醫師說明,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長達18年的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與傳統抗凝血藥物(wafarin)相比,在減少出血以及腎損傷等效果,都明顯提升!使用dabigatran,顯著降低38%缺血性中風發生、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降低42%、顱內出血發生率減少56%、死亡率降低55%,且無論有無慢性腎臟病病史,使用dabigatran,皆能降低急性腎損傷機率約四成。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 反轉劑將取得適應症! 不必再憂心緊急手術大出血 詹益欣醫師補充說明,以往使用抗凝血藥物總擔心,遇到緊急手術或嚴重出血無法即時回覆凝血功能,將出現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所幸現今已有具專一性的反轉劑問世。以往使用在傳統抗凝血藥物用來回復凝血功能的凝血酶複合濃縮物,30分鐘內回復正常凝血值比例僅55%至62%,回復速度比例不高;新型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的專一性反轉劑(idarucizumab)可使88-98%的患者在數分鐘內反轉抗凝血藥物凝血功能,且與使用凝血酶複合濃縮物相比高出350倍結合程度,更能有效反轉抗凝血作用,台灣預計2017年3月取得適應症,為心房顫動患者帶來福音。 郭啟泰醫師呼籲,心房顫動為心血管重症高風險因子,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建議中老年人應定期接受檢查,預防腦中風發生,同時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在寒流來襲或季節交替時,除按時服藥外更應注意保暖,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599/

女神激瘦回歸?郭富城前女友傳靠冷凍減脂神救援

女神激瘦回歸?郭富城前女友傳靠冷凍減脂神救援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話題女王苟芸慧近期被蘋果日報再因「身材變形」登上媒體版面,不過這次的現身,則是因擺脫日前「肥苟」稱號,大甩170磅肥腫身材,消風回到昔日女神姿態。據傳苟芸慧為積極瘦身,除了運動也嘗試過食療、藥療等方式,但因成效彰顯不佳,被直擊進入醫學美容中心,據了解可能尋求冷凍減脂療程的協助,找回往昔的曼妙體態。 外界巨大壓力 讓女神身材走樣 曾有「宅男女神」封號的苟芸慧當年以34D、24.5、34.5的姣好身材摘下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之后冠,因其樣貌清純、身材撩人,一出道就叱吒風雲,還有「小林熙蕾」之稱,當時通告、節目邀約不斷,處於事業高峰,但卻在2013年捲入郭富城與熊黛林之間的戀愛風波後,因背負「小三」污名,演藝事業開始逐漸下滑,身材也開始走樣,據傳「苟熊大戰」的負面評論為苟芸慧帶來了極大壓力,因不堪外界其擾,令她患上了甲狀腺失調及抑鬱症,身形因此開始走樣,失控的體重令她由昔日115磅的「靚苟」腫成170磅的「肥苟」,就算積極運動減重都未見成效。 正常作息+控制飲食+冷凍減脂 女神回來了! 如今女神覺醒,在友人的鼓勵下擺脫低潮,轉換心情積極回歸正常生活作息,並透過控制飲食及身體失調狀況,積極瘦身,現今的苟芸慧已回復到選美時的九成水準,近期為男士雜誌拍攝,性感指數更是破表,令眾人跌破眼鏡,粉絲大讚:昔日的女神自信都回來了,但卻因此被意外爆出可能透過非手術的冷凍減脂的方式加速讓「女神」歸位。 想瘦身 選對認證機種是關鍵 張慈恩院長說明,冷凍減脂是用負壓吸引與專利的低溫科技去作用於惱人的贅肉,利用脂肪細胞內脂質比一般正常細胞更容易結晶化的特性,傳遞恆低溫啟動細胞凋亡,進而在未來數周至數月間藉由身體的自然代謝排出體外,達到想要的結果。但儘管聽起來相當有效又安全,卻也是依然隱藏著陷阱,張慈恩院長就表示,坊間藉由冷凍來作用於脂肪的機種並非只有這些明星使用的美國FDA 唯一認證品牌冷凍減脂,很多同樣標榜冷凍減脂的機種,實際上並沒有安全及有效性認證,甚至還有些並沒有被認可的功效與安全保障,因此不僅醫病糾紛頻傳,更還有凍傷的案例傳出,因此請消費者若是想要跟著明星的風潮,也要認清是否是具有FDA認證且有52項安全專利的美國冷溶機種,為自身的權益及安全好好把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596/view/

大腸癌10年倍增 有症狀往往已是悲劇

大腸癌10年倍增 有症狀往往已是悲劇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之冠,10年間患者增加近一倍,每年約有逾萬人。醫師強調,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等到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血便、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貧血,病情已經進入晚期,建議高危險族群每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發生率成長1倍 大腸直腸外科診所院長黃忠勇指出,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02年大腸癌發生人數約8200多人,到2013年已突破1萬5000多人,短短十年間人數一路攀升,大腸癌發生率成長1倍以上。 大腸無神經 早期無症狀 黃忠勇院長表示,絕大多數大腸癌屬於腺癌,為源生胚胎時期的上胚層或內胚層細胞,由於沒有神經不會有疼痛感,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臨床觀察發現,很多大腸癌患者生活習慣很正常,日常排便也都很正常,殊不知等到有症狀出現,通常已經進入晚期大腸癌,治療過程也較為辛苦。 2大高危險族群 每年大腸鏡檢查 「想藉由症狀發現大腸癌,往往是悲劇!」黃忠勇院長認為,透過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一般正常人,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5至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息肉症者等高危險族群,則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573/

以為鹽水可以殺菌 反使她私密處反覆感染

以為鹽水可以殺菌 反使她私密處反覆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50歲女性私密處反覆感染、發炎,到診所看診好幾次,情況還是一直好好壞壞,持續2、3個月,後來到醫學中心就醫,醫師詢問下發現,這位女性喜歡泡盆,認為鹽水可以殺菌,所以多用鹽水泡盆,沒想到反而造成感染無法斷根。 用鹽水泡盆 破壞私密處酸鹼平衡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宋碧琳表示,用溫水泡盆可以幫助私密處血液循環,達到溫敷效果,私密部分泌物也會逐漸清出來,但建議清水泡盆即可,頂多加點優碘,門診中曾遇過患者泡鹽水、泡茶葉水等,這些都不適合拿來泡盆。 宋碧琳醫師分析,女性私密處屬於弱酸性,若使用鹽水、茶葉水等泡盆,可能會破壞私密處酸鹼平衡,不只增加私密處感染風險,若產生感染問題,也容易反覆發生。 正確泡盆 促進私密處血液循環 正確泡盆方式,是在水盆中放溫清水,私密處浸泡5-10分鐘,必要時,可以放5cc的優碘。但要注意,水溫不要太燙,盡量控制在攝氏40度以下,如果臨時出現私密處感染困擾,但適逢周末假期、國定假日,醫院、診所休息,或就醫不方便,可以先泡盆一下,舒緩不適症狀,等醫院開門,再請醫師診斷、開藥治療。 私密處很嬌嫩 不宜頻繁灌洗 宋碧琳醫師也提醒,女性清潔私密處時,清洗外陰即可,盡量不要灌洗陰道內部,以免將陰道好菌沖刷殆盡,破壞陰道生態平衡、酸鹼平衡,若分泌物真的較多、較不舒服,陰道灌洗一次即可,不可頻繁灌洗陰道。 另外,治療陰道感染,用藥往往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療程要完整,才能避免症狀一再復發,因此民眾用藥一定要有耐心、按照醫囑用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567/

老人嗜睡要小心 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

老人嗜睡要小心 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家中長輩有步態不穩、健忘、嗜睡的症狀嗎?多數人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別忽略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一名93歲老翁長期步態不穩,半年前不小心摔跤後,退化速度變快,只能倚賴家屬協助才能生活,甚至出現失智及嚴重嗜睡的症狀。 負責收治的衛福部臺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亮鈞指出,老翁求診時,在輪椅上昏昏欲睡,無法正常表達,經由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醫師解釋,老翁先前就有輕微的水腦症現象,跌倒後症狀加劇,才會造成神經症狀快速退化。經安排「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後,老翁已恢復意識,行走狀況進步約7成,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 常壓性水腦症好發於老年人 須留意「三大症狀」 趙亮鈞主任說明,人體每天產生約500cc的腦脊髓液,而維持腦部正常運作所需的量約為150cc,隨著年紀老化,腦脊髓液吸收功能降低、或回收不完全,累積在腦室或蜘蛛網膜下腔引起的症狀,即為「常壓性水腦症」,通常好發於60歲以上老年人,是少數可逆的失智症之一。主要症狀為步態不穩(走路搖晃、小碎步)、失智(重複詢問、記憶力下降)、尿失禁等等,症狀若持續1至2年沒有治療,後期就可能出現嗜睡的情形,因此醫師建議,若有上述單一或合併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病況惡化。 腰椎腹腔引流術風險低、安全性佳 趙亮鈞主任表示,常壓性水腦症的藥物療效不佳,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治療主流。傳統使用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導管從腦室沿皮下埋設至腹腔,使多餘的腦脊髓液由腹膜吸收。不過因擔心腦部開刀風險,年長患者較排斥治療;現已有「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可以做選擇,從脊髓腔放置導管,導引腦脊髓液至腹腔,不僅皮下受傷範圍小,也免除腦部穿刺風險,安全性與舒適度皆提升。 應回診追蹤 注意過度引流及感染風險 趙亮鈞主任提醒,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管路壓力設定,避免過度引流造成頭痛、頭暈、噁心的症狀,也要小心傷口感染風險,另外,家中長輩若出現步態不穩、失智、尿失禁等情況,且病程進展快速,就要趕緊就醫,經由神經內外科團隊確認診斷,及早治療,術後恢復佳,平均1至3個月都能有所改善,減少因失能所帶來的照顧及經濟上的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537/view/

靜脈曲張有好幾種 你是哪一種?

靜脈曲張有好幾種 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靜脈曲張有很多不同的型態,有的是細小的血絲狀,也的會腫大如蚯蚓狀,甚至有人會因為靜脈曲張而容易感染流血,也有人是深度靜脈曲張;而且,不同的靜脈曲張,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必須對症治療,才能使靜脈曲張獲得改善。 蚯蚓般靜脈曲張 可用雷射治療 不少人會因為長時間久站或是久坐,進而在腿上長出如蚯蚓般的靜脈曲張,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表示,傳統治療靜脈曲張會以手術方式,但是目前已有雷射治療,使用一粗針,大約抽血大小的針,並將雷射管由此針管送入靜脈曲張的血管裡,雷射光使血紅素吸收後,就可以使靜脈血管進行燒灼,靜脈曲張的血管萎縮後,就達到治療目的。 蜘蛛網般靜脈曲張 塗抹血管收縮劑 有人在腿部會出現小小血絲,就像是蜘蛛網般,李俊毅醫師指出,細小血絲的靜脈曲張是一種局部性血管擴張,但台灣也將其列入靜脈曲張,而這種局部性血管擴張,只需要塗抹血管收縮劑藥膏來治療,就可以使血管縮小,如果對效果不滿意,可再打硬化劑使靜脈變硬,或是打生理食鹽水,也可以改善腿部小小血絲般的靜脈曲張。 深層靜脈栓塞 要用血栓溶解劑 至於若是有深層靜脈栓塞,則不可做靜脈雷射手術治療,李俊毅醫師強調,深層靜脈栓塞就是經濟艙症候群,通常是不用處理,至少表面血管不會塞住,使血管仍有一條通路,若是深層靜脈栓塞有併發症血栓造成疼痛,而是應該服用抗凝血藥物,使血塊消掉,若是嚴重者則是要住院打血栓溶解劑。 懷孕與子宮肌瘤 也會造成靜脈曲張 如果腹內有壓力,也會造成靜脈曲張;李俊毅醫師指出,因為靜脈血液是從腳往上流,若是腹部這關過不去,也會容易有靜脈曲張,例如懷孕婦女,因為腹中胎兒壓迫,也有可能會造成靜脈曲張,或是有子宮肌瘤的壓迫,也容易造成靜脈曲張,懷孕婦女生產之後,會使靜脈曲張獲得改善,若是子宮肌瘤,就要針對造成腹部壓力的子宮肌瘤做治療,才能改善靜脈曲張的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538/

科技照護全面進化 大同醫護推出多項創新產品

科技照護全面進化 大同醫護推出多項創新產品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大同醫護運用資通訊技術,結合各項設備,協助國內醫護人員優化各項工作流程,藉以提高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疏失及成本,改善醫病關係,致力打造未來醫療照護的藍圖。   智慧城市展 大同醫護推出四項創新產品與服務 今年2/21(二)~2/24(五)在南港展覽館舉行的智慧城市展中,大同醫護一口氣推出了四項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包括專為醫院評鑑及病房流程設計的「智慧電子白板」(Intelligent Board,IBD),可搭配智慧照護解決方案「EarlySense爾立昇」(免接觸式心跳、呼吸、防跌&壓瘡監視器)顯示照護資訊;另外,為強化民眾端與醫院端連結的即時性,推出結合健保IC卡的「智慧一卡通」(SmartCard Self-Service Measurement Service)自動生理量測系統,民眾進入診間前即自動將生理資料回傳至診間,至於在外看診的醫療團隊,則透過「行動護理箱」為患者進行即時診斷、並將資訊同步回傳。   大同醫護陳立民總經理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及醫療照護技術的提昇,再加上人類的壽命延長許多,老年及慢性病患者的照護需求增加,進入長照2.0時代之後,醫護人員及照護服務員的人力需求已經明顯短缺,因此使用科技來填補照護需求的缺口,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大同醫護憑藉著多年的醫療資訊系統整合經驗,致力於研發、引進最新照護科技,於本次的2017智慧城市展中向大家介紹「智慧電子白板」以及「智慧一卡通」。   智慧電子白板 提供主動式的全方位服務 依據病房作業流程、評鑑需求項目及人員績效管理設計,主要特色為:操作簡易、病人動態即時更新、評鑑管理工具、報表自動產出、醫師處置欄(減少病人安全問題),對不同專科亦提供不同功能版本選擇。可結合EarlySense爾立昇智慧照護解決方案,連續性監控病患生理資訊(心跳、呼吸)及身體動作(跌倒、壓瘡),提供照護及被照護者主動式的全方位服務。   智慧一卡通 看診更有效率 結合健保IC卡,民眾於看診前至智慧一卡通前插入健保卡,依指示量測血壓及身高體重後,量測資訊將同步回傳至醫師診間。看診時能更有效率地協助醫師進行診斷,同時記錄患者個人生理資訊,供日後診斷參考。   整合科技與健康服務 大同醫護用心守護國人健康 大同醫護自成立以來,持續以整合科技、提供創新為發展目標,提供最高品質的服務項目,於去年參加由生策會(社團法人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之評選,憑藉「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榮獲「2016 SNQ 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認證,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獲SNQ認證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本次也展出該服務應用產品「行動護理箱」,內含6項產品及獨家雲端傳輸模組等,歡迎前往大同攤位參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921/view/

哪些食物含糖?糖友控糖別誤觸地雷

哪些食物含糖?糖友控糖別誤觸地雷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糖尿病友要控糖,就得要小心含糖食物!依照每日飲食指南有六大類食物分類,糖友應該要知道什麼類食物有糖份,就要特別控制含糖食物;但是,你可知道哪些食物含糖嗎? 水果、全穀根莖類與奶類為含有醣類食物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賴玉釧表示,每日飲食指南中六大類食物都應該要均衡攝取,至於水果與全穀根莖類則是有很多糖份,必須要定量吃,不可過量,低脂乳品牛奶中也要注意有糖份,應適量攝取。 糙米、燕麥的熱量與糖份 和白米飯差不多 不少糖友會以為白米飯含糖份多,進而捨白米飯改吃糙米或是燕麥;不過,賴玉釧營養師指出,糙米與燕麥的熱量與糖份都和白米飯差不多,但是纖維較高,甚至有不少人將燕麥當點心,這都會使血糖偏高。 山藥、南瓜與玉米是全穀根莖類 另外,也有很多糖友聽說吃山藥、南瓜和玉米有益,就吃很多;賴玉釧營養師強調,山藥、南瓜與玉米也不是蔬菜,而是全穀根莖類,和飯、麵與冬粉一樣,吃多也會使血糖高,不得不慎。 水果品種改良 甜度高含糖份多 賴玉釧營養師進一步指出,水果的糖份高,基本上都可吃,但份量要控制,一天一至二份即可,大約女生拳頭大小是一份,由於台灣對於水果品種改良得很好,甜度都很高,含糖份多,在吃水果時就不要過量,以免影響血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524/view/

「難瘦想哭」上班族年後塑身有撇步!

「難瘦想哭」上班族年後塑身有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不少上班族年後開工開始反省發福體態,塑身妙招百出;其中能快速回復理想身材的醫美體雕療程讓人趨之若騖,標榜免動刀、不需恢復期、無痛感的冷凍減脂詢問度大增,預約率提升3成。 過了一個年、腰圍多一吋 趕快動起來 衛福部國健署105年春節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發現,4成民眾在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相當於腰圍將近多一吋。怕體態像變心情人「回不去了」,上班族就此點燃年後瘦身魂,專家針對常見減肥方式提出建議。 OL小嫻說:「過個年,暴增3公斤,看到體重機數字差點沒暈倒……褲子變緊,小腹多一層肥肉,平常有節食,年節也有克制,不知道怎麼會胖那麼多?」皮膚科李承鴻醫師說明,上班族靠節食瘦身,長期飲食不均衡,運動量少,沒有增加肌肉量及基礎代謝率,因而成了易胖體質,體態難維持,也影響健康,加上久坐,腰臀容易囤積脂肪。 許多上班族利用下班時間運動,連鎖健身集團統計,年後會員跑健身房的頻率比年前高出6成。專業教練建議,重量訓練要循序漸進,避免運動傷害,交叉式器材運用有助於提升肌耐力,有氧運動則必須堅持至少半小時並隨時補充水分,才能燃燒脂肪、提升基礎代謝率。 冷凍減脂效果看得見 應慎選原廠機種 這股「塑身潮」也吹進醫美市場,願意透過醫美療程加速塑身的消費者開始貨比三家。李承鴻醫師表示,年後預約冷凍減脂的消費者提升3成,詢問度更是居高不下,一方面冷凍減脂屬於非侵入式療法,因無痛感,消費者接受度高,再者美國品牌的冷凍減脂機種於臨床實驗報告顯示,一次療程可減少25%相當於1/4脂肪層厚度,對想走捷徑減脂的消費者可說是加速了一哩路。 但李承鴻醫師呼籲,冷凍減脂目前在市場上是很夯的療程,坊間充斥不少仿冒機,消費者挑選療程時務必睜大眼,只有美國原廠儀器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證,擁有全球52項專利,具有效及安全雙重保障,能在避免凍傷風險的前提下,確實達到雕塑效果。 健康生活及運動 仍是瘦身重要法則 無論透過何種方式減脂瘦身,醫師李承鴻醫師建議,均衡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最佳方法,此外,減少油、糖、加工食品,多吃蔬果以利排便,每日攝取約體重x30cc的適當水份,才不會因代謝不佳而影響瘦身成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506/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