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人工受孕會水腫?醫:打排卵針並非人人會腫

人工受孕會水腫?醫:打排卵針並非人人會腫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小潘潘日前自暴接受人工生殖後胖了20公斤,顯示出水腫非常嚴重;婦產科醫師指出,確實有少數女性會因為打排卵針導致水腫,但大多是因為體質上較為敏感,一般進行人工生殖的女性並不會發生。 人工生殖分為人工授精以及試管嬰兒 現代人多晚婚,以致選擇人工生殖的婦女越來越多;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貞瑜表示,人工生殖有分為人工授精以及試管嬰兒,前者的前提是輸卵管有通,將精子送入子宮後,精卵在母體內結合,後者則是精子與卵子在體外(也就是實驗室操作下)結合;做人工授精未必需要搭配排卵針,而試管嬰兒通常大多會打排卵針。 人工授精打排卵針必要性因人而異 如果問題是出在男方精蟲輕中度不足或活動力不佳,女方排卵正常且輸卵管有通、年紀不大,黃貞瑜醫師表示,通常會先選擇讓女方不用藥的自然排卵搭配人工授精,可節省花費,也減少多胞胎甚或過度刺激的風險,臨床經驗中也有不少人因此受惠,未必要花大錢做試管。但若沒有成功、或者本來就有排卵障礙、或者年齡因素卵子品質已下降,就會打排卵針以激發多幾顆卵泡成熟,增加受孕機會。 體質敏感會感覺有水腫 黃貞瑜醫師解釋,打排卵針是為了培育更多卵泡成熟,因此會造成雌激素暫時上升的比生理狀態程度高,在學理上的確會造成水分與鹽分滯留體內,因此導致水腫,但在臨床經驗中,其實大部份接受排卵針注射的女性水腫不明顯,只有少數個案體質較敏感,打排卵針會有水腫現象而體重增加。 黃醫師建議,無論是為了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療程,如果施打排卵針引卵過程感覺水腫不適,體重增加時,飲食上可調整為較清淡,避免過多鈉離子的攝取,可減少加重水腫的困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742/

攝取這兩種營養素 可減少肺癌風險

攝取這兩種營養素 可減少肺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加拿大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無論有沒有抽菸,只要飲食含豐富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可幫助降低肺癌風險。 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 有助降低肺癌風險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腫瘤學探索〉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研究顯示,維生素C可幫助重度吸菸者降低肺癌風險,對於男性重度吸菸者,beta-胡蘿蔔素、alpha-胡蘿蔔素、beta-隱黃素、茄紅素等,也可以發揮類似功能。 研究首席作者研究生馬汀‧沙雷克表示,在這些抗氧化成分中,有些也能降低女性中度抽菸者、非吸菸者肺癌風險。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保護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幫助這些女性減少肺癌發生機率。過去研究並沒有這樣的發現,這次研究顯示兩者有所關聯。 這些抗氧化成分 對減少鱗狀細胞癌、腺癌、小細胞癌都有幫助 研究人員進行肺癌病例對照研究,針對三種常見腫瘤亞型做分析,研究作者瑪莉-伊莉絲‧帕倫特教授表示,研究觀察到,beta-胡蘿蔔素、alpha-胡蘿蔔素、beta-隱黃素、茄紅素與維生素C攝取量較高的人,鱗狀細胞癌的風險較低,而beta-胡蘿蔔素、alpha-胡蘿蔔素攝取量高的人,腺癌發生風險也會降低。此外,beta-隱黃素、茄紅素攝取量中等或攝取量偏高,也都可以降低小細胞癌風險。 抽菸的人多吃蔬果 有助保護肺部健康 抽菸是肺癌重要風險因子。在全世界,肺癌死亡率也是名列前茅,從這項研究成果來看,飲食似乎可以影響肺癌發生率。研究人員認為,對於非抽菸者、抽菸者,包括重度抽菸的人,多攝取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或可幫助降低肺癌風險。 美國癌症學會提醒,想預防肺癌,除了避免抽菸,也要避免接觸氡氣、致癌化學物質,盡量維持健康飲食,以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734/

C肝患者服用口服新藥 應留意肝毒性

C肝患者服用口服新藥 應留意肝毒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在數十萬肝患者殷殷期盼下,健保終於在今年1月24日有條件給付C肝口服新藥,不過,極少數患者獲准用藥後,突然出現肝炎、肝功能下降,危及生命。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騰裕提醒患者,儘管機率極低,但用藥之初,務必規律用藥,並遵守醫師囑咐,依照指示時間回診,抽血檢驗肝功能。 療程長的C肝口服新藥 肝毒性相對低 目前健保給付的兩種全口服新藥,分別是6個月與3個月兩種療程,肝毒性有所差異。療程較長、成分較單純的口服新藥,從臨床使用經驗來看,相對安全。臨床研究顯示,療程短的C肝口服新藥造成總膽紅素上升風險較高,恐有肝毒性疑慮。 李騰裕醫師表示,國外臨床研究發現,極少部分患者在服用療程短的C肝口服新藥後,產生肝炎,甚至肝衰竭,有人在用藥的一週後,突然嚴重黃疸,罹患猛爆性肝炎,肝功能急速下降。 因此,國外部分專家強烈建議,選擇組合藥物的C肝患者,最好能夠每周回診一次,抽血檢驗肝功能,一旦出現異狀,如肝炎、總膽紅素上升,就應提高警覺,考慮停藥,以免因為肝毒性,而導致肝臟衰竭,甚至不幸死亡。所以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應接受肝功能的檢測。 李騰裕醫師指出,早期肝功能異常並無明顯症狀,患者本身無從察覺,等到出現黃疸、小便顏色變深,都已經到了晚期,少數人的病情在短時間內急速惡化,令人措手不及。 年長患者治C肝 小心與降血壓藥產生藥物交互作用 為了避免類似悲劇發生,李騰裕醫師強調,嚴重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C肝病人,在用藥選擇上更應謹慎,要非常小心肝毒性的問題,選擇肝毒性較低的藥物。 此外,在治療C肝同時,還應注意部份C肝口服新藥容易與部分降血壓藥產生藥物交互作用。為此,患者務必主動告知目前服用哪些藥物,由醫師評估後,擬訂適當的治療對策,不至於為了治療C肝而停止原先用藥。 「降血壓藥不要隨便停,否則將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李騰裕醫師說,國內60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五成,而C肝患者年齡大多介於50至70歲之間,因此,醫師必須慎選藥物,以避免C肝口服新藥與降血壓藥產生藥物交互作用。 用藥前病毒突變檢測 選擇合適C肝口服新藥 為了避免發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C肝治療效果,李騰裕醫師建議患者,在選擇口服新藥之前,最好接受病毒突變檢測(RAV)確認病毒是否有突變,作為評估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協助患者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 依照目前治療指引,如病毒突變檢測結果為陽性,也就是發現了抗藥性的變異病毒株,患者僅能服用其中一種藥物,如果為陰性,則兩種藥物均能選擇。 健保有條件給付C肝口服新藥,儘管第一階段僅有8000個名額,但間接已讓廣大C肝患者受惠,藥費大幅下降,李騰裕醫師提醒,有治療急迫性的C肝患者,不須為了等待健保給付而拖延治療時機,為了避免遺憾發生,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應把握新藥治癒機會,考慮自費用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720/view/

演唱會後竟耳鳴、聽損!護聽力注意這3招

演唱會後竟耳鳴、聽損!護聽力注意這3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30多歲女性參加知名樂團演唱會,回家後持續耳鳴兩、三天,就醫發現,不只耳鳴,連聽覺都受到損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力博宏提醒,民眾參加演唱會或平時聽音樂時,若想保護聽力,建議第一,不要太靠近喇叭。第二,音量若為110分貝,暴露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音量越大,暴露時間應縮減。第三,如果想靠近舞台、喇叭,最好戴耳塞,以減少傷害。 出現耳鳴、聽力受損 必須找出背後原因 力博宏主任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患者因為耳鳴就醫,接受純音聽力檢查發現,她單側聽覺受到損害,因此診斷為音響創傷型聽力損失合併耳鳴。治療這類疾病可使用促進血液循環藥物、維生素B12、類固醇等,一方面減少神經發炎、腫脹,另一方血液循環變好,就會帶走不好物質,提升供氧量。神經也可修復。 音響創傷型聽力受損 應盡早治療 經過治療後,這名女性患者的耳鳴、聽力損失狀況逐漸改善,目前已恢復正常。力博宏主任指出,這名患者很幸運,經過治療後,耳鳴、聽力損失都有改善。有些患者雖然聽力改善,但耳鳴困擾還是持續發生。 聽演唱會時 盡量遠離喇叭 以物理學來看,音壓對身體的影響,與音源距離平方成反比,舉例來說,在演唱會若一個人距離喇叭1公尺,另一人距離喇叭2公尺,雖然音量一樣,距離喇叭2公尺的人所承受的音壓為距喇叭1公尺者的1/4。 此外,參加演唱會時,盡量每30分鐘就去外面洗個手、走一走,避免持續暴露在大音量環境。若真想體驗前面舞台區熱歌勁舞,建議戴耳塞,減少大音量衝擊。力博宏主任也提醒,若出現耳鳴、聽力受損等狀況,應盡快就醫,接受詳細診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698/

開學後矮人一截!學童身材矮小怎麼辨?

開學後矮人一截!學童身材矮小怎麼辨?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家的孩子有長不高的問題嗎?如果發現比同年齡的孩子還嬌小,或是身高一直長不高,最好是能及早就醫診治!就有一名10歲女童身高僅135公分,出現發育特徵已經一、兩年,且當時骨齡已經超過12歲,研判初經即將來到,女童先進行性早熟的治療,但在一年內只長了2公分,醫師建議合併生長激素治療,經過1年時間長了將近1 0公分。   孩子身材矮小原因很多 須對症治療 收治這名女童的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銓宏表示,身高長得矮小有幾個問題,很可能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都長得不高,孩子也會較矮小,還要考慮是否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生長激素等問題,或營養不均衡,都可能導致孩子身材矮小,另外性早熟問題也會使身高成長受限,必須對症治療。   一年長不到4公分+身高落在同年紀3%以下 應就醫診治 若發現孩子長不高,何種情況下應該要就醫呢?高銓宏醫師指出,青春期前的孩子,如果身高與同年紀相較,生長曲線落到3%以下,或是一年內長不到4公分,顯然是有身材矮小的問題,建議父母帶孩子到小兒科檢查,由醫師來評估,確認病因並對症下藥做治療。   生長激素缺乏 可施打生長激素治療 高銓宏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孩子身材矮小主因是營養不良,就要補充營養,或是針對疾病做治療;若要確認是否為生長激素缺乏,就要住院抽血檢查體內生長激素濃度是否足夠,一旦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且腦部病無病變者,可以考慮施打生長激素做治療。這名女童有性早熟的問題,且性早熟治療後,身高成長明顯不足,除了治療性早熟的問題外,也合併生長激素治療。   飲食、運動與睡眠 是孩子長高的關鍵 除了用藥物治療身材矮小之外,飲食、運動與睡眠也很重要;高銓宏醫師強調,飲食上要避免甜食與油炸物,因為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而油炸物熱量高,容易肥胖且容易造成性早熟。此外,可多從事跳繩、打籃球和騎腳踏車等運動,更要盡量在晚上十點前就寢,因人體在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會分泌生長激素,這段時間孩童應熟睡,對於長高也有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722/view/

胃散健胃整腸有好處 但不能和這些東西一起吃...

胃散健胃整腸有好處 但不能和這些東西一起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日前有位蕭姓女子在參加「排解身心靈負面能量」課程時,服用了胃散加上黑醋調配成的「藥物」後,竟出現嘔吐、抽搐、口吐白沫等異常現象,結果還導致休克死亡。相關新聞傳出後,讓人不勝唏噓,大家都覺得奇怪,怎麼會吃了胃散和黑醋後會造成死亡呢? 胃散8成是小蘇打 一次服用劑量約2.4公克 原來,這整起事件出在服用的胃散劑量太大之外,也和黑醋一起吃有關係!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古博仁表示,胃散的組成有80%左右都是小蘇打(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一種制酸劑,所以會抑制胃酸,但是服用的量大約是2匙,一匙是1.2公克,但是這位女子卻吃了150公克,足足多出60倍,通常小包裝一小瓶是95公克,等於是一次服用一瓶半的量! 胃酸過多或消化不良 服用胃散可舒緩 古博仁理事長指出,吃東西時出現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會有脹氣、打嗝等不舒服的症狀時,可以服用胃散來舒緩,通常是服用2匙,一匙是1.2公克,頂多是吃3匙,是有標準的劑量;如果是吃幾十倍的胃散,這是很誇張的吃法,就很可能出問題。 胃散碰到醋 劑量過高會酸鹼中毒 如果胃散碰到醋,會產生化學變化,古博仁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小蘇打是鹼性,酸與鹼中和會有化學變化,主要是會產生二氧化碳,如果服用胃散在建議量絕對是安全的;如果服用高劑量會刺激胃壁且使電解質不平衡,一定會產生酸鹼中毒。就好像是喝水,一次要你喝下幾十倍的水,也會水中毒。 大劑量胃散與醋酸 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古博仁理事長解釋,由於醋是偏酸性,而胃散是鹼性,胃散本來是要抑制胃酸,是要酸鹼中和,少量時可以緩解胃酸,但是鹼性胃散又再加上酸的醋,就使酸鹼中和被破壞,而且一酸一鹼,會產生二氧化碳,大劑量的胃散與醋酸產生的化學作用,很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胃散服用應適量 不宜搭配酸性刺激物 所以,在吃胃散時,除了不能吃醋之外,古博仁理長建議,也不宜吃檸檬、汽水等弱酸性食物。此外,胃酸過多的人,甚至是太油、蛋白質太高、辛辣、甜食、咖啡、茶、酒等促進胃酸分泌的刺激性食物,也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53/view/

糖尿病患者新年「心」計畫 服藥飲食控制缺一不可

糖尿病患者新年「心」計畫 服藥飲食控制缺一不可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年輕糖友警覺度不足 血糖飆高恐心肌梗塞 一名任職於台南科學園區的三班制年輕女性技術員,年僅二十五歲,日前因異常感到疲勞、頻尿且容易口渴等不適症狀前往診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血糖指數飆高至400~500 mg/dl左右,幸而及時診斷加上年紀尚輕,轉往內分泌科接受糖尿病治療,同時搭配飲食控制,才穩住病情。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田凱仁醫師表示,年輕患者普遍對糖尿病警覺度不足,除非透過例行健康檢查,否則往往到血糖值已嚴重飆高才就醫確診。糖尿病若未妥善處理恐引發神經受損、大小血管病變等疾病,輕則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更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截肢,其中更有五成以上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務必遵照醫囑定時服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年節將至,佳節聚餐向來是飲食控制的一大考驗,田凱仁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攝取總熱量,少吃勾芡或糯米類食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也要減量食用水果,水果量每日以女性的兩個拳頭大小為限,享用美食之餘才不會樂極生悲。此外節日放假仍須按照醫囑規律服藥,若患者家屬能協助鼓勵和督促用藥,更有助於疾病控制。 新型口服排糖藥一舉數得 控糖減重降血壓 田凱仁醫師說明,傳統控糖藥物主要作用在製造胰島素或腸胃道吸收,可能導致變胖或低血糖等副作用;新型口服排糖藥物則是透過創新阻斷人類腎臟中葡萄糖再吸收的機制,每天約可排出一包中薯的熱量,除了有效降低血糖,也有助於減重與降低血壓。 就安全性而言,田凱仁醫師提到,口服排糖類型藥物中,已有藥物於去年底(2016年12月)經美國FDA證實可改善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存活率。研究證實,可降低心因性死亡率近四成、總死亡率近三成。田凱仁醫師說,新型糖尿病藥物只要腎臟功能不要太差都可使用,而藥物控制之外,患者仍應留意飲食控制、建立良好作息,才能遠離併發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87/view/

勿執著或排斥特定治療醫師:晚期肺癌應以維持治療為目標

勿執著或排斥特定治療醫師:晚期肺癌應以維持治療為目標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網路醫療訊息多 擬定個人化治療才是上策 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疾病、藥物或衛教資訊,網路上隨手可得,針對肺癌治療,許多病患及家屬,也會根據網路傳來的資訊評估藥物治療的成效,期望能在晚期治療階段,投以最適切的用藥並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馬偕醫院胸腔內科蘇健醫師表示,患者在網路上進行對治療的認識固然方便,但若執著使用或排斥特定藥物,恐影響治療成效,甚至拖延治療時機使病情惡化,因此,呼籲民眾在治療選擇上,仍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積極理解病情再決定用藥策略。 蘇健醫師說明,現今肺癌治療已是個人化治療,若患者及家屬能敞開心胸與醫師討論,共同決定治療方針,勢必可提升治療成效。以晚期肺癌治療目的為例,重點為控制腫瘤及減緩疾病惡化,因此無論是標靶或是化療藥物,都有可能因癌細胞產生抗藥性而失效,因此以患者癌細胞狀態來使用合適的治療才是較佳的選擇。 各人病況不同 對症下藥才精準 關於患者執著特定治療的迷思,蘇健醫師舉例診間有位65歲的女性患者,診斷出肺癌腦轉移,經過腦部放射治療後,基因配對確認可投以標靶藥物,不料經投藥2個月後,腫瘤仍然持續擴大,緊急換藥後,投以新一代化療藥物,經過六個療程後腫瘤逐漸縮小,現今仍透過化療持續控制腫瘤。由此可見,即使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最後還是以患者癌細胞型態及治療反應進行評估,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別再害怕化療 新一代化療已大幅降低副作用 蘇健醫師進一步說明,面對化學治療,患者無須過多擔心,目前廣泛使用的新一代化療藥物,與20年前使用的傳統化療大不相同,經由不斷改良精進,過去令人詬病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疲憊感都已大幅改善,甚至能在腫瘤無惡化的情況下,做為持續控制病情的維持治療。因此呼籲患者,治療前充分理解資訊與溝通,較能提升治療的信心,以面對肺癌的長期抗戰,若民眾想了解更多關於肺癌的資訊,可上「肺癌衛教網」查詢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47/view/

關心婦女的健康!送什麼禮物給她好呢?

關心婦女的健康!送什麼禮物給她好呢?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婦女節將至,要送什麼禮物給自己(或太太)和媽媽呢?為人子女盡孝道,就是要關心媽媽的健康!近年來,乳癌與卵巢癌罹患率逐漸攀升,而且發生原因很多;但是,無法選擇也無法避免的就是基因方面的突變,一旦突變發生,罹癌機率將是未突變者的數十倍。所幸,現在只要簡單的收集唾液進行基因篩檢,就可以得到答案,也能讓媽媽及太太安心。 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都和BRCA基因有相關性 新竹開業醫婦產科專家江美麗院長表示,罹患乳癌的原因包括初經早、停經晚、30歲以後才懷孕、不當使用荷爾蒙、PM2.5空氣污染以及基因問題;其中尤其是基因突變是無法選擇與避免。至於基因突變包括兩種,其一為體細胞突變,是因為環境中接觸到致癌物與環境污染;其二是生殖系突變,會遺傳給下一代,最著名的就是BRCA基因,此基因已知和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有相關性。 只需要收集唾液就可做篩檢 45天就可看報告 至於民眾要如何做基因檢測呢?江美麗院長進一步指出,本國生技廠引進基因檢測目前只需要用唾液,在檢測前半小時不要喝水與吃東西,到院後只要利用基因檢測專用採集管收集唾液,當天就可寄往美國VeritasGenetics實驗室,30至45天內就可以回診看報告。若是檢測出有癌症基因突變,一定要訂定追蹤計畫;超音波可縮短成半年做1次,乳房攝影因為有幅射可改成1年做1次,核磁共振建議2至3年做1次。至於卵巢癌則是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2到3年做一次核磁共振,同時每年一次抽血檢查CA125與CA199癌症指標,並且高風險女性在40歲時,夫妻可協商是否要執行預防性乳房或是卵巢切除手術。 了解基因缺陷 可從生活習慣上防範癌症 至於BRCA基因又可區分為BRCA1與BRCA2。江美麗院長指出,若是基因其中之一有缺陷,女性在70歲之前有8成會罹乳癌,5成會罹卵巢癌;男性若是BRCA2有缺陷,則罹乳癌機率會增加,且有4成會罹攝護腺癌。另外,男性與女性若有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則胰臟癌與大腸癌機率皆會上升。所以,經由了解自己的基因之後,即可以在生活習慣上來改善,預防罹癌危險。 基因檢測為陰性 仍有罹癌風險 江美麗院長強調,若是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不代表不會罹患癌症,雖然基因檢測為陰性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但是因為癌症有可能因接觸環境致癌物,或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罹患癌症風險比例與一般人無異。由於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在三十而立之年後罹患或死於乳癌的患者屢見不鮮,再加上乳癌形成大約需要十餘年的時間,因而會鼓勵年輕女性於20歲開始做超音波篩檢。 5項生活建議防乳癌 至於預防乳癌,在生活上建議:(1)飲食要正常,少吃加工食品;(2)睡眠要正常,中醫就有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臟解毒時間,所以最好是晚上11點就上床睡覺;(3)運動可使代謝好,也可排除壓力;(4)早點懷孕餵母奶,就不易罹患乳癌;(5)維他命D也對預防乳癌有幫助,所以要曬太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633/

上班族拼業績 也要好好照顧腸胃

上班族拼業績 也要好好照顧腸胃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不少上班族不只要照顧父母,還需要照顧小孩,缺錢缺得緊,每天為了拚業績或績效,飯也無法好好吃。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吳德強醫師表示,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熬夜、工作壓力大等都會影響腸胃功能,像壓力大、熬夜,很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蠕動節奏就會異常,長期下來,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便頻頻出現。 壓力大 腸胃蠕動受影響 吳德強醫師分析,腸胃正常蠕動時,前端要放鬆,後端要收縮,食物才會往前推進,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腸胃蠕動、胃酸分泌功能就會受干擾。舉例來說,門診常遇到中、壯年上班族,星期一到五上班日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到了星期六、日,或出國遊玩,症狀就大為減輕,這就可能是工作壓力造成。 當上班族壓力大、三餐不定時,又短時間暴飲暴食,很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積食吐瀉、腹痛胃弱等不適症狀。 家中常備胃散、胃藥 暫時舒緩不適症狀 吳德強醫師指出,民眾想維持腸胃健康,除了三餐要定時定量、食物盡量清淡,也要有規律睡眠、紓壓。當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時,建議就醫,讓醫師幫忙找出真正原因,像感染、吃壞東西,也會造成腹痛症狀,需要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家中也可以準備一些胃散、胃藥、胃乳片等,或幫助消脹氣的藥物,消化不良時,可暫時舒緩不適症狀。 症狀未見改善 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市售胃藥、胃散當中,有些產品含甘草、丁香、大黃等成分,較為溫和。吳德強醫師對此表示,坊間胃藥、胃散產品頗多,民眾想精準判斷、對症下藥,有點困難。因此建議民眾服用胃藥、胃散時,如果症狀遲遲未見改善,甚至加劇,就不要再繼續服用,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62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