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二高、血脂異常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血脂有點異常的群聚現象,為了方便記住,又稱作「一粗、二高、血脂異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藥劑科藥師朱喬伶說,代謝症候群中的危險因子是心血管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生前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上升呈增加趨勢。這群危險因子與臺灣十大死因榜中的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藏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
目前與之相關疾病的死亡人數已超過十大死因中第一名癌症的死亡人數,已成為我國及世界的新興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朱喬伶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6、4、3、2倍。
所以,預防勝於治療,2007年國民健康局新版的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20歲以上的成人有以下五項危險因子,如有符合三個或以上者,稱為「代謝症候群」;只要符合一個危險因子,就稱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 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 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 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其中血壓(BP)、空腹血糖值(FG)等兩項危險因子的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她還說,代謝症候群的核心異常是胰島素阻抗及(或)腹部肥胖,與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其中量腰圍,是最容易檢測是否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醫學研究已經證實,腰圍過大的腹部肥胖,表示內臟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而導致代謝異常,最後產生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症狀。
朱喬伶強調,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件功課便是維持健康腰圍,拒絕腹部肥胖。除此之外,原本糖尿病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 mg/100mg/dl,但代謝症候群將標準提前為100mg/dl,比起相關疾病審核標準更為嚴格,代表代謝症候群可以作為評估健康狀況的預警指標。
預防代謝症候群,包括體重控制、戒菸、飲食治療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她建議日常飲食吃像傳統的地中海型飲食,即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油脂選用單元不飽和油脂,如橄欖油、堅果。主食選用未精製穀類,增加膳食纖維。蛋白質吃適量魚肉、白肉、乳製品及豆類。避免加工和油炸食物,減少飽和脂肪、膽固醇、反式脂肪及精製糖類攝取,以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為原則。平時多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網球、跳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朱喬伶最後提醒,要經常關心自己的腰圍、血壓、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此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出現任何一個紅燈警訊時,都要多加注意,應向專業醫藥人員詢問。養成良好健康習慣,遠離代謝症候群,讓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不上身。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