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代替復健-聖母家屋實踐失智老人「家」居生活

以生活代替復健-聖母家屋實踐失智老人「家」居生活

2009/9/9(2022/3/15 18:20更新)

陳爺爺打開冰箱探了一下說:「昨天包的餃子吃完了,我明天再多做一些」。「快下雨了,我得趕快去收早上晾的衣服」林婆婆關上電視,往後院走去……。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居家生活情景,卻曾經是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失落的夢;爲了給失智症長輩與家屬最平靜安穩的照護與尊嚴,中華聖母基金會引進日本盛行的新型態照顧模式--小規模的「團體家屋」(group home),讓這些需要照護的失智長輩,居住在如同「家庭」的環境中與工作人員共同生活,讓這些失智老人可以互相扶持,也能夠自主的選擇想要參予的生活家事、休閒娛樂等。

不同於其他疾病所造成身體機能喪失而臥床或失去行動能力,失智老人常做出不可思議的事,例如:啃香皂、忘了怎麼如廁,異常情緒也耗去家人心力,所以失智症過程像是磨人的「漫長告別」;「家人是潛在的病人,陪著生病老人飽受折磨」。失智老人的家屬需要喘息;老人對熟悉的家人會任性、耍賴,但到團體家屋,有了社交關係,也較能控制情緒,能逐漸修補和家人的關係。

目前台灣失智症照顧模式還是以多人的團體照顧為主,照顧服務員一位需要照顧多位失智症長輩,因為人力照顧上無法滿足失智症長輩需求,所以會用各種限制長輩行動的方式來進行,卻也讓失智老人慢慢喪失了原本的生活技能和活動,如自行進食、閱報、散步等。

為此,聖母家屋即採共同生活模式,來照護失智老人,以協助長輩恢復自立生活為目的,提供罹患失智症之需照顧者沐浴、如廁、飲食等照顧及其他日常生活所需的照顧及身體功能訓練。讓這些需要照護的失智長輩,居住在同一個空間裡,在類似「家庭」的環境中與工作人員共同生活,讓這些失智老人可以互相扶持,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在團體家屋中,一位照顧服務員約照顧3位長輩,一間家屋裡最多只有8位長輩,每個人有自己的房間,可以把長輩在家裡最熟悉的物品如:枕頭、椅子、擺飾…等,佈置成最熟悉的環境,房間出來就是客廳、廚房,大家可以在客廳喝茶聊天。

團體家屋的照護方式就是盡量以「以生活代替復健」,只要長輩們還能做,就盡量不假手他人。所以常可以看到長輩主動幫忙或是工作人員請長輩協助分餐食、澆花等,就像在家裡一樣。工作人員一定會在一旁給予稱讚及感謝長輩們的幫忙。長輩們也會回饋充滿成就感的笑容。

另外像是外出購物或到教堂做禮拜等,團體家屋的管理人員或照顧服務員有時間也會帶長輩外出,一般家庭生活會安排的活動,團體家屋也會做。家屋外面有庭院,有花花草草,可以讓長輩到戶外走走,就像家裡的庭院一樣,在安全感及如家一般的環境下,長輩就不會想要往外跑而擔心走失。

聖母家屋服務對象為經醫師診斷確定有失智症,且具行動能力、可與他人和平共處之失智症老人,以及經健康檢查確認不具傳染性疾病者。目前設置有單人房、雙人房可選擇,空間獨立、尊重隱私,無身體或行動約束;且24小時均有本籍照顧服務員陪伴,還有護理人員的專業照顧。歡迎失智症長輩與家屬預約參觀入住,洽詢電話:2756000轉3282。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