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蟲蟲危機-美洲火蟻

新蟲蟲危機-美洲火蟻

2004/4/24(2022/3/15 21:29更新)

近日聯合報載,多項外來種侵台,其中以美洲火蟻侵台,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報導指出,火蟻已經在嘉義、桃園出現,火蟻叮咬使得農民不敢赤腳下田,可預見的未來,將有更多的被叮咬個案,對於全國民眾而言,火蟻叮咬隱然成為新的蟲蟲危機。

回顧歷史,火蟻在1920年代入侵美國,因為火蟻沒有天敵,如今火蟻在美國南部的亞利桑那州、加州、新墨西哥州、維吉尼亞州及波多黎各州都有發現,至今已侵犯了美國四分之一的領土。

以美國的經驗,火蟻叮咬通常發生在夏天,尤其以小孩子的小腿最常被叮咬。據估計,在火蟻盛行的地區,在一年當中,高達30~60%的居民,都曾被叮咬過。

火蟻很小,大約只有0.16~0.62公分大,呈現黃至紅色或黑色。火蟻雖然小,但是卻很具有侵略性及攻擊性,火蟻的頭部很大且有明顯的向內彎曲的下顎,尾部有像蜜蜂一般的螫針。蟻窩約30~90公分大,在一英畝大的區域中,可能會有高達200個蟻窩存在。

火蟻叮咬的反應,主要有三種。包括

  1. 局部性的膿疱反應
  2. 遲發性的巨大腫脹反應
  3. 威脅生命的過敏性休克反應

火蟻叮人時會以下顎夾住皮膚當作支點,弓起身體將尾部的毒針刺入人體,之後旋轉身體及反覆的用尾部的毒針刺入患者皮膚,如果不被打斷的話,一隻火蟻可以叮咬20個包,的確是相當凶悍。這樣的叮咬行為,會形成環型的叮刺病灶,環型病灶的中央,則有兩個因為火蟻下顎夾過所產生的紅點。

叮咬後通常馬上會有像蜂螫般的劇烈疼痛,幾分鐘後疼痛減輕,接著產生膨疹及發紅反應(Wheal and flare),此反應在30~60分鐘後消失。叮咬後8~24小時會形成無菌性水疱,水疱很快轉變成膿疱,約經過十天膿疱消退。這就是局部性的膿疱反應,此種叮咬後反應最為常見。因為火蟻十分兇猛,攻擊時傾巢而出,常在臨床上形成數十個甚至數百個膿疱。

另外約17~56%的病人,在局部會形成非常癢的紅、腫、硬結的斑塊,持續24~72小時之久,嚴重的水腫甚至會壓迫到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少數對火蟻過敏的患者,可在被叮咬數小時後,產生過敏性休克反應。此種叮咬後反應最為少見。

火蟻的毒液幾乎完全是生物鹼(Piperidine Alkaloids),毒液中僅含有少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有可能引發免疫球蛋白E的第一型免疫反應(嚴重的就是所謂的過敏性休克反應。)

黃蜂和火蟻同屬於膜翅目的昆蟲,但是黃蜂的毒液約有一半以上是由蛋白質組成,這些毒液蛋白質,對於某些特殊體質的人,是一種強力的過敏原,可能引發強烈的第一型免疫反應,甚至導致休克,這也就是在所有的昆蟲叮咬中,黃蜂叮咬特別容易引起過敏性休克反應的原因。

在治療方面,過敏性休克反應必須做急救處理。對於僅有局部叮咬後反應的患者,冰敷之後塗上以蘇打作成的塗膏,或是塗抹含薄荷的清涼藥膏都有幫助。另外可以配合口服抗組織胺,甚至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對於嚴重過敏的患者,則可以考慮施予免疫療法。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