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高危險族群拒受檢,醫師表憂心
2006/1/1(2022/3/15 19:46更新)
50歲的王先生嚼了一輩子檳榔,除了自己吃,也把檳榔當成是社交的工具。三年前,發現口腔裡,長了紅斑。一方面是害怕,一方面也是輕忽,就這樣拖了三年。日前,情況惡化,才讓王太太壓著到醫院檢查。經切片後,確定為口腔癌時末期,開刀後,失去了右臉,目前仍在積極接受治療中。王先生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民眾,想要好好的活下去,就得先戒了檳榔。
日前,由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康仲然領軍,下鄉為民眾進行口腔癌的檢查。在進行篩檢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民眾因害怕檢查呈現不良的結果,而不敢接受檢查。整整兩個小時,都在牆外徘徊,觀看其他民眾受檢,而不敢上前接受專業醫師的檢查。康仲然醫師提醒民眾:口腔癌篩檢並不如想像中可怕,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作口腔癌篩檢,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
康醫師指出,口腔常見的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等癌前病變本身其實並不是口腔癌,只要妥善加以治療,其實是可以痊癒的。但若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的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民眾勿輕忽這些早期的症狀,應即早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求助,才能常保口腔的健康。
康醫師表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3年癌症登記資料和95年死因統計,十年內,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從1千7百位增加為4千7百位,成長160%;死亡人數則從約1千位增加為2千2百位,成長110%。在台灣10位男性中就有1.5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而且是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根據93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一年台灣有超過4700個家庭要被宣判親人罹患口腔癌,其中2千多個家庭因而失去至親,而患者平均死亡年齡只有55歲,比其他癌症早10歲以上。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