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攻擊人是精神病?免疫異常罕病難察覺

攻擊人是精神病?免疫異常罕病難察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6歲印尼籍移工因在台工作逾期未歸今年農曆年前被移民署暫時強制送至南投收容所,收容期間出現作勢攻擊、脫褲自慰等精神症狀。起初被戒護送至精神專科醫院,後來發現反應變鈍、不吃不喝且意識改變,趕緊轉送醫院治療,確診為罕見「抗NMDA受體腦炎」。抗NMDA受體腦炎 好發於有腫瘤的年輕女性病患積極治療、住院1個月恢復情況良好。從意識不清伴隨咬舌動作,後來已恢復簡單自理能力,並將搭機返家由印尼醫療單位接續治療。抗NMDA受體腦炎是嚴重、診斷困難的疾病,且國內目前病例稀少。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抗NMDA受體腦炎是自體免疫異常的疾病,好發於併有腫瘤的年輕女性。上述病患並非主要的罹病族群,且該疾病的進展速度快、落差大,且臨床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更增加診斷的困難。起初症狀似感冒 再出現脫序行為住院期間透過血清、腦脊髓液、MRI及CT檢測,協助確診。抗NMDA受體腦炎臨床症狀呈現多階段,最初出現頭暈、頭痛、無力等類似感冒症狀,接著出現癲癇、類似精神症狀等脫序行為,因此病人初期多至精神科就診。晚期則會出現語言功能障礙、運動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及意識改變等症狀,嚴重可能引起呼吸衰竭。張嘉為主任表示,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是良好的。長期治療下,病人會慢慢恢復。

普拿疼過量危命!4顆未緩解需就醫

普拿疼過量危命!4顆未緩解需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普拿疼(乙醯胺酚)不用醫師處方,藥局都買得到,是民眾最常使用的止痛藥,但使用過量恐怕會中毒,中毒後先呈現的腸胃道症狀,可能誤以為吃壞肚子,然而已經藥物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險。17歲的蔡姓男高中生頭痛吃普拿疼,一直無效而在6小時內吃了20顆;另一名28歲的江小姐1天約吞30顆,兩人都因噁心、嘔吐掛急診,洗胃、使用解毒劑後解除中毒情況。普拿疼過量無法代謝 恐致肝炎、肝衰竭彰化醫院毒物科主任廖曜磐表示,普拿疼是一種溫和的鎮熱解痛成藥,經過肝臟代謝,大部分由腎臟排泄,效果通常很不錯。產生的中間產物由肝臟代謝,但量太多時,肝臟無法將有毒的中間產物代謝,就造成肝臟損傷。萬一吃進太大量又沒有及時就醫,恐引發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普拿疼中毒後症狀通常分成4個階段,第1階段是腸胃道症狀;第2階段感到身體好轉,但其實肝臟開始被破壞;第3階段出現黃膽、凝血功能異常等肝細胞壞死現象;第4階段則是肝臟撐過傷害逐漸復原或惡化導致肝衰竭。一天吃3至4顆未舒緩頭痛 建議就醫廖曜磐主任強調,一般市面普拿疼一顆500毫克,一天通常吃3至4顆,萬一頭痛未能舒緩,還是看就醫較妥當。一般成人短時間服用普拿疼超過7.5公克(約15顆),或小孩體重每公斤服用超過140毫克,就有中毒危險。根據美國醫學會統計,美國在2000年至2010年間有1567人死於普拿疼中毒,可見其嚴重性。普拿疼除了錠狀,還有用於兒童液劑,由於液劑甜甜的,切勿放於兒童易取得之處,以免小朋友誤認糖水而服用過量。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施小姐,近一年數次短暫左側無力,被當成中風治療。服用抗凝血劑仍間歇發生單側無力的情形。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巨大岩部斜坡腦膜瘤伴隨嚴重腦幹壓迫,造成對側肢體間歇性無力。利用顯微鏡開顱達到完全腫瘤切除,搭配神經學監測,完整保留患者聽力及顏面神經。間歇性無力情形消失,追蹤至今亦無復發。巨大顱底腦瘤手術 陷保留神經功能、腫瘤完全切除的兩難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外科醫師陳以幸說明,顱底瘤手術在腦瘤手術中較困難,因為顱底的構造特殊,有許多神經血管穿過。這類腫瘤在初期沒有症狀,很難早期診斷。當病人出現症狀時腫瘤已相當大,導致手術困難度更高。巨大顱底腦瘤手術在安全保留神經功能及完全切除的兩難下,是嚴峻的挑戰。術前需精確判讀影像,辨別出腫瘤與重要神經、血管之相對關係,並擬定完備手術計畫,藉由顯微手術技巧搭配術中全程神經監測,提升手術安全性,最終達到腫瘤全切除及神經功能保存的雙重目標。腦瘤7症狀 長期頭痛、頭暈在列部分顱底腦瘤經過評估後,也可採微創或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減少術中失血量、縮短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減少傷口疼痛。這類手術除了手術技巧外,常需在高階顯微鏡下搭配超音波振盪儀加上術中神經監測、顏面神經刺激以確保神經及血管的無損傷。術中隨時注意有無腦幹誘發電位或感覺誘發電位異常,確保腦幹功能正常。目前顱底腦瘤手術都能夠搭配這些設備,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併發症。陳以幸醫師提醒,民眾若有(1)長期頭痛、(2)長期頭暈、(3)視力模糊、(4)聽力減退、(5)臉麻痛、(6)手腳無力或(7)步態不穩等症狀時,因皆有可能是腦瘤症狀,需即早求診專業醫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外食、壓力大 「卵巢老化」恐致不孕

外食、壓力大 「卵巢老化」恐致不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統計,2016年女性初婚年齡平均為30歲,晚婚晚育成趨勢,國人約每7對夫妻就有1對面臨不孕問題。國健署統計中,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年齡層以35至39歲為主,占了4成,然而懷孕率34歲後就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想生小孩應把握35歲前。若婚後嘗試懷孕超過1年未成功,建議應積極就醫檢查。外食、工作壓力大 恐加快卵巢功能老化婦產科醫師張帆表示,一般來說女性步入35歲後,卵巢功能也減退。但現代人生活型態多外食、工作壓力大,許多女性族群的卵巢功能老化較快;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患者、曾動過卵巢手術等,更要小心留意自己的卵巢年齡,可能有「卵巢早衰」問題。判斷自己卵巢年齡,可從「卵子數量」及「卵子品質」2大指標判斷。卵子數量也就是卵巢庫存量多寡,可透過抽血檢查抗穆勒氏賀爾蒙「AMH值」或月經週期初期照超音波看基礎卵泡數(AFC值)得到初步判斷,若AMH小於2或AFC小於5,就有可能有卵巢開始衰退的現象。除了卵子數量外,卵子品質更決定了能否好孕,才有機會正常受精後,發展成好的胚胎並且著床。從卵母細胞到排出成熟卵子約需6個月,在這段發育過程中在有問題的環境下發展,就算卵子本身染色體正常,也會分裂過程中出現錯誤,最產生品質不佳的卵子,造成後續胚胎品質不佳而不能懷孕。排卵針加上輔助藥品 累積卵子胚胎現在卵子胚胎冷凍技術進步,在每次常規卵巢刺激治療中,取卵數不到3顆的狀況下,多次取卵,冷凍保存收集,然後一次受精植入胚胎,這種「積卵」的手段,變成解決少卵的問題。然而國外醫學論文提出,40歲以上想成功生育,需要累積14顆卵子以上才有機會,治療時間可能長達1年多至2年。治療時除了打排卵針,可考慮加上輔助藥品幫助提高卵子品質,如:DHEA或針對高齡病人的生長激素等。使用輔助藥品時,何時開始用、使用多久,須視病人個體狀況考慮。若腹腔環境不佳,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沾粘等問題,必須考慮併用內視鏡手術,調整好了再進入試管嬰兒,提高病人的卵質、幫助後續的胚胎著床。張帆醫師提醒,卵巢功能弱,如果找對治療方法,針對不通的問題,分門別類制定解決治療方案,提升卵質和卵數,不孕、難孕可迎刃而解,早日提升懷孕機率,成為好「孕」父母。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肢丘疹或水皰、口腔潰瘍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高峰期,約自3、4月開始,5月達到高峰,9月開學季有另一波高峰。雖然就疾管署資料,今年以來社區感染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腸病毒目前仍處低度流行狀態,以往擔心的腸病毒71型較少,但家長仍需注意。南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阮偉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四肢出現丘疹或水皰等表現的手足口病,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即使就醫後回家,也須觀察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若出現需立即返診就醫。冰涼食物緩解嘴破 但不具治療效果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濕洗手和隔離是必要措施。若有症狀,建議幼兒及早就醫,若為就學學童,須通報老師並保持聯繫,避免和其他幼童接觸造成進一步傳播。醫護人員常教導家長,可讓病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嘴破等症狀,但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須注意讓病童補充水分多休息,即會自然痊癒。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家長,若幼兒出現類似症狀,可至兒科由專業醫師協助診療。

驚!髖部骨折又稱「人生最後的骨折」

驚!髖部骨折又稱「人生最後的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居全球第2。台灣邁向2018高齡社會,國人髖部骨折發生率竟為亞洲第1、世界第9,一年內死亡率近2成,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無明顯症狀、病識感不足 接受骨質疏鬆檢測比例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台灣今年起邁入高齡社會,未來青壯世代的照護負擔只會日益沉重,國人不僅需要醫療照護,更要具備預防照顧觀念,減少失能,而骨鬆與骨折防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發現,導入照護服務能降低一半髖骨骨折死亡率,更提升病患家庭對於骨鬆的保健知能與醫囑遵從性,減少失能,對於整體社會照護負擔與經濟效益具正面幫助。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提醒,台灣髖部骨折的盛行率極高,從健保資料庫中追蹤,發現只有1/4接受骨密度檢測、1/3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很可能因為骨鬆是沉默的殺手,平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不痛不癢,也不會將骨折與骨鬆聯想,病識感明顯不足。髖部骨折2成嚴重失能或死亡 「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骨鬆患者若不慎跌倒而骨折,輕者傷及手腕或手臂肩膀,需打石膏固定,日常生活就可能需要協助;重者造成髖部骨折,痛到無法站立、走路,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也可能因長期臥床造成感染;若復原情況不佳,據估計一年後約8成患者至少失去一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4成無法獨立行走,3成永久殘障,2成嚴重失能或死亡,也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認為,骨折對社會和經濟都會造成長遠的影響,尤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衝擊最大,然而骨鬆骨折的發生可以預防,許多健康介入方式均已證實將有助降低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的可能性,對於自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刻不容緩。

狂吃紓壓 腦內啡對抗壓力型肥胖

狂吃紓壓 腦內啡對抗壓力型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只要改善腦內啡就能對抗壓力性肥胖,運動燃燒的熱量雖不多,卻可產生腦內啡。提升睡眠品質,對抗逐漸老化造成的代謝下降,但還有一個會造成食慾失控的原因,那就是壓力。急性壓力湧現時,會使交感神經亢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好面對緊急狀況,導致肌肉過度使用、熱量消耗、脂肪燃燒。照理說,人會因此變瘦,可是生物要生存,不可能讓自己無止盡變瘦,所以當急性壓力變成慢性長期的壓力後,體內就會分泌一種物質,叫作「神經胜肽脢Y」(神經肽Y)。改善腦內啡 對抗壓力性肥胖它不但促使我們食慾大開,而且還專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脂肪堆積下來,要不胖都很難。以前我每次值完壓力超大的夜班後,都會非常想吃重口味、超甜或油炸的東西,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吧!至於長期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外,也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感情因素。當這些因素無法改變時,常常出現失控的食慾。因此,我要告訴你如何改善腦內啡,來對抗壓力性肥胖。腦內啡讓人有幸福感 對事情有高度期待腦內啡是大腦分泌的一種氨基化合物,有助於止痛和產生愉悅感,能夠平衡壓力帶來的痛苦,作用如同嗎啡、鴉片,但無害。馬拉松選手在長時間疲勞的路跑中,突然感到疼痛消失,甚至輕盈快活,可歸功於腦內啡分泌。相較於穩定神狀態,掃除憂鬱的血清素:腦內啡則是讓人有幸福感,對事情有高度期待。其實腦內啡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做快樂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而腦內啡分泌後,又讓你產生充滿幸福感的正向循環。下面就要告訴你目前研究發現,和腦內啡的分泌有正相關的事物。巧克力和辣椒/巧克力和辣椒,是目前公認兩種可以增加腦內啡的食物。你會發現嗜吃巧克力和辣的人,通常很難戒掉,因為這兩種食物產生的腦內啡效應,就跟吸鴉片成癮的人一樣。所以要吃可以,但一定要適量!談戀愛/香港人有句諺語「有情飲水飽」,是說兩人只要有愛情,就算經濟狀況不好,光喝水也不覺得餓。很多人熱戀時感到的快樂,可以抵抗許多身體或精神的壓力,因為談戀愛可以產生腦內啡。冥想、打坐、聽輕音樂/讓心靜下來、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後,腦中就會釋放出α波,而腦內啡也會跟著分泌,自然能產生快樂感,把壓力拋開。很多宗教都會放輕音樂,教人冥想打坐,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中醫的針灸,有麻醉止痛的功效,也和刺激腦內啡生成有關。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 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一小時才消耗7 大卡。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有氧運動15分鐘 就可以產生腦內啡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 (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

抗癌「創傷後成長」 心靈超然層次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過去可能很封閉,也缺少新的刺激,於是沒有太多的社會連結,但是突然之間,因為生病的關係,開啟了自己與社會的連結,有了新的學習可能,可以把它當成生病帶來的某種好處。過去曾做過一項研究,當生病者發現到生病所帶來的好處,就越容易在生病之後成長,特別是靈性上的成長,也被稱作「創傷後成長」,亦即生病之後帶來的好處,將帶領病人進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抗癌鬥士「創傷後成長」 眼光超越以往「創傷後成長」延續著「復原力」的概念,但兩者不太一樣,復原力只有復原而已,「創傷後成長」則更高一階。一個人受到挫折、受傷了,光是復原到原先狀態還不夠,而是重新振作起來後,還能出現「超越性」,面對一切的眼光不同了。舉例來說,抗癌鬥士就是「創傷後成長」的見證,他們對於生命的想法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願意奉獻或展現出生存的更大積極意義。有些人對抗癌鬥士的定義,仍然停留在「打勝仗」這件事上,但是「打敗仗」真的就是輸嗎?打敗仗也是一名鬥士,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展現出偉大的意志和韌性,可以說當之無愧。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會帶我們到達怎樣的前方?老人家面臨死亡時 內心無懼展現生命的厚度關鍵不在輸贏,輸不是真正的輸,贏也不是絕對的贏,表面上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有些人好像看似治癒了,事實上情緒卻一蹶不振;有些人好像最後敗給了癌症,人還是往生了,可是在抗癌過程中達到靈性的提升,對於整個人生的看法,走到了不同的境界。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人們在兩種狀況之下,會比較趨近於靈性的境界,一種是年紀稍長的時候,一種是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罹癌長者所面對的狀況,可說是結合了兩者。有時候,老人家的想法變得遲鈍,使他不像年輕人那麼靈光,可是卻能領悟到一些東西,但無法用言語清楚說出來,這些人生概括的集合,在面對重大事件衝擊時,可以在老人家的內心種下安穩的力量,使人無懼,也使人展現出生命的厚度。(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講座/小兒熱性痙攣

講座/小兒熱性痙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熱性痙攣是指發高燒而引起的抽搐。發生幼童6個月到5歲之間,男孩發生的機會略高於女孩。熱性痙攣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若父母親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3至4倍。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6(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熱性痙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小兒家庭照護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熱性痙攣時間:107年4月16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健保署積極推動「分級醫療與壯大基層醫療」政策;但基層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能力是否夠好,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基層醫師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成果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醫療品質與安全》(BMJ Quality & Safety)。真人演員當病患 考驗醫師診斷能力此研究利用媒體互動式網路邀請不同真人演員當病患,依照預先設計的情境,回答醫師的詢問,評估英國基層醫師是否有診斷肺癌的能力。醫師可從網路視窗的下拉式選單,了解病患的基本資料、過去病史、生活型態,以及相關檢查結果,並利用打字問診,例如「有沒有咳嗽?」、「咳嗽咳多久?」「食慾變差?」等問題,再由影片播放病患預先錄製的回答。不同肺癌風險 沒有不同轉介率結果發現,參與研究的227位基層醫師,都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也無法因為高中低風險而有不同做法。進一步分析發現,42%醫師沒有進一步問診相關症狀;當病患年齡小於50歲、主訴呼吸短促,79%醫師仍沒有繼續追肺癌相關症狀。反之,病患有吸菸習慣、主訴胸痛,95%醫師會詢問是否有咳嗽的肺癌相關症狀;若病患大於65歲、有吸菸習慣,且主訴胸痛,91%會轉介檢查肺癌。疾病盛行率 影響基層醫師診斷能力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表示,醫師問診大多是根據貝氏定理邏輯,舉例來說,當病患主訴胸痛時,醫師腦海中會出現冠心病、肺部發炎、肌肉發炎、胃潰瘍或焦慮症等數個可能診斷的先驗機率;接著,詢問一個關鍵問題,例如激烈運動後是否發生胸痛,若病患回答是,冠心病的機率就會提高,而其他診斷的後驗機率就會下降。開發類似系統 做為參考工具呂宗學教授認為,先驗機率大多與疾病盛行率相關,通常肺癌不會列入基層醫師的第一波可能診斷,並給予先驗機率;若是比較普遍的冠心症,基層醫師的轉介率就可能有差異,但解讀結果時仍要小心。他建議,國內可以開發類似系統,作為教育訓練與評價醫師診斷能力的參考工具。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曾子容2.參考文獻:Nguyen LL, et al. Provider-Induced Deman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JAMA Surg. 2017 Jun 1;152(6):565-572.doi: 10.1001/jamasurg.2017.0077.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tZYyZC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