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信件」用於敘事治療 成為故事媒介

「信件」用於敘事治療 成為故事媒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信件不只是一種文書體裁,更是一種溝通媒介,具有多種用途。在敘事治療中,信件主要用於將生活經驗轉變為敘述或「故事」,符合連貫性與擬真性的標準。因此這些信件與專業信件書寫中的修辭與文體標準有很大的差別。這裡所謂的「專業」信件是指專業人員彼此之間,對於來訪者以及問題所做的往來溝通。通常他們所討論的主角都無法閱讀這些紀錄,而來訪者的命運卻往往由這些紀錄決定。敘事治療中 「信件」是治療真實建構的一種形式在敘事治療中,信件是治療的真實建構的一種形式,由所有參與者共享。信件可以當成個案紀錄。個人/家庭是這些信件作品的想像讀者;相反的,某些所謂的「專業權威」會充任個案紀錄的隱形讀者,這類紀錄大多都是個人內在的自我對話。我們認為敘事信件比專業報告更能正確展現「療效」。如此的信件使治療師能對個人/家庭負責,其次則對他們的專業團體負責。因為信件與其中的資料是共享的對話,而非專業性的獨白,所有相關人士都能閱讀,所以能輕易地改正、質疑或驗證。治療師也需要共同創造一種論述,能在語言上包括所有或幾乎所有成員的對話,同時放棄故做神祕、排他性的專業法則。敘事治療涵蓋流動的時間、容納更多細節與意義敘事治療有一些很明顯的優點。首先,是將個人/家庭經驗置放在時間之流的脈絡中。敘事與科學報告不一樣,並不意圖使經驗固定不變,而是可隨時變化。布魯納說明了這種需要:「除了敘事,我們似乎沒有其他方式描述「流動的時間」(lived time),這不是說沒有其他暫時的形式可加諸於時間的體驗上,而是沒有任何形式能成功捕捉到流動的時間感:鐘錶或日曆的時間形式不行,連續性或循環性的秩序也不行,以上這些形式完全無法做到。」(Bruner,1987, P.12)其次,「故事」比扼要的「解說架構」更複雜豐富,可以容納更多事件或意圖,並賦予意義。故事有包容性,於是能豐富個人生命,而解說比較具有排他性,忽略範圍之外的事件。敘事能讓流動的經驗建構在流動的時間當中,成為故事的重要情節。敘事治療由情節所推動 漸漸鼓舞家庭與治療師敘事治療由情節所推動,隨著時間前進,能夠鼓舞家庭與治療師,展望未來而非回顧過去。所有成員都開始質疑問題故事或主線故事,並追尋新的意義和可能。原本受到壓抑或不被納入紀錄的故事,或從主線故事中浮現,或獨立、平行發展。替代性故事的發展起源於發掘「特殊意義經驗」,亦即與主線故事互相矛盾或成為令人困惑的特殊經驗。這些特殊意義經驗無法被納入主線故事的情節中,被主線故事視為無意義或不重要。必須以新的故事線,重新安置個人/家庭的經驗才能「改寫故事」,以淘汰原先的主線故事。在這過程中,人們的生活、關係,以及他們與問題之間的關係都被重新描述。布魯納甚至強調:「最後,由文化形塑並引導自我生命敘說的認知與語言過程,將使我們得到架構知覺經驗、組織記憶,分割並刻意建構生命特定「事件」的權力。最後,我們成為自傳性的敘事,並傳頌我們的生命故事。」(Bruner,1987, P.15)(本文摘自/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心靈工坊)

講座/懷孕及授乳期用藥指導

講座/懷孕及授乳期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期待肚子裡的新生命平安健康誕生,是每位得知懷孕的準媽媽最大希望,但在孕程中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常會陷入該不該吃藥的兩難,而正值哺乳期的婦女也會有相同困擾,究竟該如何是好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5月9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藥師顏崧安主講「懷孕及授乳期用藥指導」,藥師將告訴您孕期與授乳用藥的注意事項,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懷孕及授乳期用藥指導時間:107年5月9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諮商時說出經驗 首重「安全感」

諮商時說出經驗 首重「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與受創兒童進行諮商時,對於心理與情緒上的安全感,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我們要如何確保兒童在談論自己的經驗時,不會對於二次創傷的發生無能為力呢?這個問題就讓我們考量到兒童的「心理定位」,讓他們擁有能夠說出自己創傷經驗的空間。運用敘事治療 讓兒童順利表達經驗換一種說法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兒童在表達自己受虐經驗時,究竟是在怎樣的身分領域中立足。如果這個身分領域是用兒童遭受的創傷來定義範圍,那麼直接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創傷經驗,絕對是會造成二次創傷,並帶來更嚴重的無力感。除了考量兒童重新定位的各種方法,好讓他們在安全的情境中表達自己創傷經驗,我們也要運用敘事治療方式,讓兒童生活的支線故事獲得認同並豐厚地發展起來。提供安全感 舒緩二次創傷情境中的情緒在支線故事發展的同時,這些故事線也提供了另一種身分領域讓兒童來運用,以便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雖然我強調安全感,但也不希望大家誤解,以為我不支持讓兒童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兒童能夠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及其造成的影響,能夠受到支持以將原本說不出來的事情付諸言語,當然非常重要。我經常發現,能夠提供我所說的安全感的身分領域,總是可以讓兒童堅強地說出他們的創傷經驗及其影響。這樣的表達其實可以舒緩總是在二次創傷情境中被強化的自貶、無望、孤寂和無用等感覺。(本文摘自/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心靈工坊)

青少年癌友照護 安心陪伴很重要

青少年癌友照護 安心陪伴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對青少年(teenager,十三歲至十八歲)的癌症病人照顧,和照顧成人或兒童癌症病人,是完全不同。在國外有特殊志工團體及網站,整理出以下青少年癌症病人在社會和身心靈的需求:「行為會退化,對父母的依賴很深,父母為了陪伴及就醫需求,家庭會出現經濟問題,因為獨占父母,兄弟姊妹可能會產生嫉妒心理,需要同學、同年齡層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往往得不到,擔心學校課業及未來前途發展,害怕癌症帶來的痛,以及癌症治療的痛苦,擔心外觀的改變,會有生育和性的需求,比較情緒化,無法理性地討論問題,故意對立,比較沒有現實感,沒有生命全面的看法。」醫護、志工、陪伴者必須關照到上述的需求,才會被青少年癌症病人當成是同一國、是 buddy-buddy。如此,才能在他們感覺脆弱的時候,讓您的出現代表一種安詳、信心和力量;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變他們固著的某些想法。否則他們多半會一意孤行,難以溝通。無禮、刺激性的言語 造成反效果以一位十七歲何小弟的故事為例。何小弟當時罹患惡性骨肉瘤已經三年,心蓮病房團隊照顧他的時間只有三個禮拜。記得第一次到腫瘤科病房會診時,我看到何小弟的桌面上擺滿各種吃食,何爸爸在旁一直用無禮、刺激性的言語,希望他能勇敢展現生命力;可是那些言語聽在我耳裡,卻覺得有些殘忍。後來我向秀英師姊請教,才知道這是他們父子的互動模式。而且何爸爸不能時常在病榻旁照顧,許多時候是孩子獨自留在病房中。志工們不忍心,就會過去關懷和照顧,扮演家人的角色。經過兩次會診,知道何小弟喜歡玩網路線上遊戲,於是找來桌上型的電視遊樂器讓他玩,並打商量說:「我們會馬上在心蓮病房接無線上網,希望你能轉過來接受我們的照顧。」他考慮了幾天,終於答應。歡喜心幫助病人打開心門 好好溝通他轉到心蓮病房後,我們依循與青少年癌症病人相處的方式,耐心陪伴他,希望他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善意。除了架設臨時網路,護理師知道他喜歡一組歌唱團體,還特地跑到臺北要了一張簽名CD送他,這讓他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何媽媽為了家計,不常來醫院,我們也盡量連繫,希望在孩子往生前這段日子,何媽媽能多來陪伴。有一天,我們家的宥儒小朋友又到心蓮病房學習當志工,何小弟看到更小的陳小妹時很高興。後來我把宥儒的照片做成一張大掛圖,架在點滴架上,讓他每天看了都能起歡喜心。何小弟往生前一天,我們已經看出跡象,擔心他是否沒有心理準備。當時靈機一動:覺得這個時候只有歡喜心能幫助病人打開心門,好好與我們溝通。於是下班後又把宥儒帶過來。感受到眾人的愛 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開何小弟果然很高興,我問他:「你願不願意牽小貝比的手,把自己的能量傳給她?」他真的慷慨地伸手過來牽,我要宥儒對哥哥說「阿彌陀佛」,她還不滿一歲,只會點頭表示,而何小弟卻高興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接著我對他說:「我們要常念佛號,希望你身體好起來之後,能回來慈濟找儒貝比。」他看了我一眼,意思是:我的身體怎麼可能好起來?於是我接著說:「等你換一個好的身體再來時,要記得回來找儒貝比。」這次他聽懂了,向我點點頭。之後我將這個過程和秀英師姊分享,她欣慰地說:「照顧他那麼久,從沒聽他念過一句佛號,今天知道他會念佛,很為他高興。」護理師也都覺得何小弟已經能感受到我們的愛。何小弟最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開,這也讓大家很安慰、很感恩。(本文摘自/微笑,告別:對臨終者的精神幫助/心靈工坊)

減肥別餓肚子!長期恐降低新陳代謝率

減肥別餓肚子!長期恐降低新陳代謝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持續穩定的減重,必須是一種長期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凡是標榜能快速大幅減重的花招,都不具有長期的功效。短期的瘦身成果,並不應該造成長期病痛,但是這些只風行一時的節食風潮卻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腎臟病、心臟病、癌症、骨頭與關節疾病等。給身體正確的食物 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體重是經年累月慢慢增加的,怎能冀望在短時間內就能輕鬆擺脫,還能保持健康?有一項以二萬一千一百零五名素食與全素者為對象的調查顯示,若與吃素不到五年的人相比,「遵循素食五年以上的人,BMI都較低。」從上面種種看來,體重增加的問題,絕對有解決之道,但要怎麼做才能把它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呢?首先,把計算熱量的想法拋諸腦後。你可以一邊隨心所欲地吃,一邊瘦身―只要你吃的食物是正確的。第二,沒有必要犧牲自己、餓肚子或吃淡而無味的食物。肚子餓就表示不對勁,而長期飢餓會啟動身體的防衛機制,導致整體新陳代謝率都降低。除此之外,人體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從正確的植物性食品中取得營養,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飲食方式,只要給身體正確的食物,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完整的水果與穀類富含纖維質 產生飽足感有些研究指出,採行全食物低脂蔬食的人所攝取的熱量比較少,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讓自己餓肚子;事實上,他們比葷食者花更多時間吃東西,吃得也更多,但蔬果與穀類等全食物的能量密度,不如動物性食品與添加脂肪那麼高,因此每一湯匙或一杯全食物的熱量都比較低。每公克脂肪含有九大卡熱量,而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只有四大卡。此外,完整的水果與穀類都富含纖維質,可以讓人產生飽足感,卻幾乎不為飲食添加熱量。就算你吃得真的比較多,但只要是健康的飲食,就能減少你所攝取與消化吸收的熱量。新陳代謝速率稍微增加 一天內燃燒的脂肪大幅增加不過,上述觀念還不足以說明全食物蔬食的優點。我之前對阿金飲食法與其他「低碳水化合物」流行飲食的批評,也可以在一些短期實驗中看出。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在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時候,還同時攝取較少熱量。就長期來看,這些受試者會發現,持續採取熱量過低的飲食方式並不可行,而靠著限制熱量攝取所得到的減重效果,也很少能長期維持。正因如此,能夠解釋全食物蔬食優點的研究就更顯重要了,因為這些研究證明,減重不能光靠著限制熱量來達成。這些研究記載著:素食者與葷食者攝取的熱量相同,甚至多得多,但仍比較苗條。中國營養研究證明,就相同的體重比例而言,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中國鄉下人所攝取的熱量,其實比美國人高出許多,但卻仍然比較瘦。無疑地,這應歸功於他們的身體活動量較大,問題是,這項研究的比較基準是一般美國人與活動量最小的中國人,也就是坐辦公室的中國人。不僅如此,以色列與英國所進行的研究也指出,素食者所攝取的熱量與葷食者相同,甚至更多,但體重仍然較輕,而以、英兩國都不是以農立國的國家。這現象隱藏的奧祕之一就是「產熱效應」,即人體會藉由新陳代謝而產生體熱,而素食者靜止時的新陳代謝率稍微較高,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較多未消化的熱量轉換成體熱,而非儲存為體脂肪,而只要新陳代謝速率稍微增加一點,在一天之內所燃燒的脂肪就會大幅增加。(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焦慮、墨守成規 造就控制狂母親

焦慮、墨守成規 造就控制狂母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於/編輯整理)有孩子邁入青春期的家庭,總是火藥味很重,但如果能聆聽青少年的聲音,常有許多意外收穫。因為從他們充滿情緒、聽起來很刺耳的話語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實面貌與困境。在晤談室,常見的場景像是母親苦口婆心地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孩子則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給我的這些。我要的,妳卻不給我。」被許多「好媽媽」的標準所綁架 無法動彈不斷給予,卻不考慮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母親自己本身的需要,因為她需要透過「不斷給予」,來減輕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的焦慮。是不是要養出一個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好小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街坊鄰居都有口皆碑?還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名校、好成績?但是這些別人眼中或嘴裡的優點,能夠反映出孩子大腦與品德的成長,以及更重要的內心滿足和快樂嗎?同理,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是不是儘管很多人說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這點,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會像壓垮妳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妳崩潰大哭。「控制狂」媽媽太過焦慮 緊抓上一代或周遭環境的標準很多被孩子認為是「控制狂」的媽媽,都是太過焦慮,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思考的女性。為了對抗焦慮,她們緊緊抓著從上一代或是周遭環境吸收進來的「各種標準」,嚴格地控制小孩與自己。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多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潛在的監視與控制,因為她們也讓自己身在「許多標準」的控制中。「留白」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而「安靜」更是一種深刻的包容。除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習「放下」,是另一種孩子也需要我們給予的愛。在孩子還幼小、依賴時,身為母親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努力,幫助孩子的身心逐漸茁壯。當孩子日漸長大並堅強時,我們該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們自己可以走得好,過得快樂。(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講座/認識病毒性腸炎

講座/認識病毒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兒或幼童隨手一抓就將周邊物體放入嘴巴,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族群。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後,許多家長會利用補充運動飲料對抗疾病,然而甜度過高的運動飲料恐讓腹瀉情形加重。腸胃炎期間,幼兒飲食到底該如何應對?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7(一)舉辦小兒科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病毒性腸炎」,提供您面臨病毒性腸炎時的照護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家庭保健及預防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病毒性腸炎時間:107年5月7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嫉妒家人 「比別人好」反而不幸福

嫉妒家人 「比別人好」反而不幸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原始的嫉妒來自於當我們意識到除了自己和媽媽之外,還有第三個人出現的時候,可能是爸爸,可能是手足,或是其他介入媽媽和「我」之間的人事物。「比別人好」 不會讓妳感到幸福世界觀從「兩人」進化到「三人」後,小小孩遭遇挫折時的反應會和小嬰兒不同。小嬰兒會直接聯想到媽媽,而小小孩就會想,「我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滿足,是不是因為那個人(第三者)呢?」接著另一個念頭,「我所缺少的是不是都跑到另一個人那裡去了呢?」從而開始了此生競爭與嫉妒的序幕。這些起源於嬰幼兒心智的想像,和事實的全貌有不小的落差。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並不是像接著連通管的水桶。如果妳的水桶水少了些,就必然是透過連通管流到別人那裡去了。事實是,妳心裡的容器愈大、愈成熟,妳就能消化生活中更多的挫折,留住每天一點一滴的小快樂,迎向人生中,每次透過挑戰而成長的機會,從而孕育出屬於妳自己的幸福。創造與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妳是不是比別人好,沒有絕對的關係。切斷母女間的「連通管」 從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如果能領悟「競爭和嫉妒」存在最開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拋棄而失去愛,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某些方法,讓生命中的美好與愛永遠留存,以為只要透過競爭與嫉妒,讓自己「比別人好」,就可以讓自己永遠被愛。而實際上,這個建立在「永遠」之上的想像,並不貼近真實的世界。客觀世界在時間之流中運作的方式,是「變化」與「無常」。那些發生在妳身上的挫折與痛苦,本質上和妳的女兒沒有關聯,是妳自己生命中有待成長的重要議題。不是因為她們過得比妳好,或是比妳差,才造成妳內心的刺痛;反之亦然。讓妳母親受苦的生命議題,只能靠母親自己,才有辦法修練。不論妳表現得優秀或糟糕,也不管妳是否讓母親感到驕傲。(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別讓感情成勒索 拿捏界線很重要

別讓感情成勒索 拿捏界線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我們對一段關係投入感情,彼此間就會形成「羈絆」,就像兩個圓開始產生交集,這樣的連結不論發生在親人、師長、同事、朋友或伴侶間,都能讓雙方在自己習慣的生活領域中增添不同色彩。因為有情感羈絆的關係,會對關係雙方都產生影響力,讓彼此在想法、情緒,甚至行為上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可以豐富各自的生活,有時還會回過頭來讓關係更加鞏固。學習分辨「情感羈絆」和「情緒勒索」的不同但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深刻關係中的「情感羈絆」,曾經受困於「情緒勒索」的人,通常會對「情感羈絆」過於敏感,他會非常擔心自己在不樂意的狀況下被對方改變,害怕在彼此依賴的關係中失去自我。實際上,如果能拿捏關係中的界線,在對方利用彼此的羈絆來勒索妳時,學會「堅持」與「拒絕」,妳就可以自在地享受更多情感羈絆帶來的正向效應。一段有益而深刻的關係,會幫助妳面對自己的不足,陪伴妳從挫折中爬起來,讓妳自然而然地想要朝實踐自我的方向改變。永遠選擇「繞道而行」 是另外一種負向影響習慣對他人「情緒勒索」的人,往往都是難以面對分離焦慮,或是在處理關係衝突上有困難的人。因為太習慣透過與他人情緒上的「融合」,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延伸或附屬。一方面可以輕易地將自己不能面對的缺點,與難以實現的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藉此減輕生命議題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控制對方不要離開自己,增加在關係中的安全感。一味地用「情緒勒索」來處理個人議題,暫時的壓力紓解了,但最終會導致長久的人生困頓,而這樣的負向影響會透過親子關係,代代相傳。受到勒索的一方,若是甘於被勒索,真的將自己當成是上一代的延伸,盲目地背負雙親,甚至家族的期許,因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機會,未來自然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如果為了逃離勒索的處境,變得對建立關係戒慎恐懼,或輕易地以斷絕關係來處理關係中的挫折,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負面影響?(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一味為家庭和諧付出 恐造成反效果

一味為家庭和諧付出 恐造成反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妳一直認為「愛是付出」,可是超越了關係界線的付出,有沒有可能阻擋了別人的成長空間?我曾在晤談裡聽過一個故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吵吵鬧鬧,幾個孩子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父母不要分開,希望家庭可以和諧。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 他人無法取代小的時候,他們幫忙傳話、幫忙隱瞞祕密、幫忙分擔家計、幫忙安慰另一個人。長大之後,他們給脆弱的一方更多照料,像是金錢和物質,再給覺得不公平的一方,更多的金錢與物質。聽到後來,我問她:「有沒有可能他們兩個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而孩子的犧牲,讓他們可以一直不用處理彼此間的問題?」她無奈地嘆氣。每一個人都需要承擔自己在生命裡的責任,這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事情。為愛的人努力付出 家庭角色錯置反而造成負向循環今天妳為所愛的人努力付出,希望免去她心裡的痛苦,也許會有短暫的幫助,但當妳的付出超過了彼此關係的界線,讓父母不像父母、夫妻不當夫妻、子女不能做子女,家庭中每個角色間的關係因此顛倒錯置,讓家庭互動陷入負向循環,這將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能量慢慢耗竭,而無法向前邁進與向外成長。(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