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工作易疲勞不適 憂鬱導致生產力下降

工作易疲勞不適 憂鬱導致生產力下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超過6成工作者近一個月內有身體不適情形,其中近3成表示感到疲勞或精神不振。原因可能與高工時、過度工作壓力有關,但有多少員工會覺察自己正處於壓力狀態或憂鬱情緒中呢?根據多倫多成癮問題和精神衛生中心研究顯示,一半以上罹患憂鬱症的工作者自認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職場心理健康 減少生產力損失該加拿大研究結果發現,超過4成的人出現明顯憂鬱症狀,其中52.8%未意識到自己須尋求協助,且美國與澳洲的人口研究也出現相似結果。許多患憂鬱症狀的工作者不知道可尋求協助改善工作效率,團隊增加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管道的機會,移除工作障礙後,可減少33%的生產力損失;當患者獲得適當醫療、財務與心理健康協助或照顧後,生產力損失可減少近5成。長期承受工作壓力,可能使上班族生產力下降、降低對組織的忠誠度。另一自挪威商學院的研究顯示,61.8%的管理者表示自己經常或總是經歷時間壓力或繁重工作量,處在高壓下的管理者認為自己工作的績效和效率很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上花費更多時間。良好的人際互動也有助紓壓,當管理者覺得自己與員工關係良好,且員工在他們面前表現出正向行為與自信時,管理者壓力明顯較低。不交際、鬆散、沒活力、請假變多 恐隱含憂鬱症台北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醫師劉嘉逸指出,很多職場憂鬱個案未能及時尋求專業協助,與擔心被汙名化、沒面子、失去工作、剛毅隱忍性格有關,男性及管理階層幹部更明顯。除了職場心理健康的推廣與關懷,應給予管理階層更多關懷與協助。當發現同仁工作效率降低,退縮群離、處事鬆散、失去活力,甚至請假變多,表示身心健康異常,可能罹患憂鬱症,應立即給予協助與關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時常感冒、久病未癒、常因身體不適而無法善盡職守,應找管道確認自己的身心狀況。管理者應具備同理心及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察覺員工的需求及適時協助。管理者應把心理健康列入員工健康照顧的一環,建立心理健康概念與求助管道,協助員工培養紓壓能力。

年過40女性注意!3招揮別尿失禁

年過40女性注意!3招揮別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陳女士已停經3年,最近開始出現頻尿情形,晚上也常常睡不好。咳嗽、打噴嚏、大笑或運動時,尿液都會不自主漏出,讓她感到非常困擾。為此也開始減少自己最愛的逛街和旅遊行程,而變得很不快樂。陳女士的困擾,其實也是部分更年期婦女會經歷的健康問題。40歲以上女性 近2成發生尿失禁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尿失禁發生原因是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降低了道前壁的支撐力(膀胱前壁與尿道),因此發生骨盆腔脫垂與尿失禁,經歷過懷孕生產或骨盆腔大手術的婦女,也可能發生尿失禁。飲水、排尿正常 3招擺脫尿失禁更年期婦女常見的尿失禁類型有3種,第1名是「應力性尿失禁」,婦女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就會發生漏尿;其次是「急迫型尿失禁」,想尿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漏尿,「混合型尿失禁」指上次2種狀況同時出現。婦女們常困擾,要喝多少水?是否要喝少一點?即使用護墊,也時常擔心有無異味,整天濕濕的感覺更不好受。更害怕性生活時發生無法控制的漏尿,出門時時找廁所而不敢出門。國民健康署提供婦女朋友們3招,擺脫尿失禁困擾,提升生活品質,找回自信:1)生活規律、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導致腹部壓力的習慣,例如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用力及憋尿。2)適當飲水及排尿習慣/避免膀胱過度擴張及小便太少,建議每小時飲用100至150cc或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喝水量最好達到1500至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至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3)凱格爾運動及專業治療/尿失禁大多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引起,可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強度,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採用現代外科手術治療,幫助解決尿失禁困擾。

何時加副食品?醫:純母乳至少6個月

何時加副食品?醫:純母乳至少6個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媽媽在工作、家務之餘,還需要親餵母奶,而常常出現疲勞或睡眠不足的困擾,這時候媽媽的免疫調節功能也跟著降低,增加生病與感冒的機率。ㄧ名新手媽咪小瑄,坐月子正值寒冷冬天,不僅半夜孤單起床,又需掀衣擠奶,導致睡眠不足而受寒,但即便隔著口罩,也還是會擔心寶寶被傳染,在體力不濟的情況下,很容易就發生產後憂鬱!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提升母乳品質,同時兼顧媽媽自身體力的恢復呢?嬰兒的第一道保護 母乳攸關寶寶生長三關鍵元素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會理事長楊文理醫師表示,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來源,特別是初乳,其含有豐富的免疫活細胞,抗體及其它保護蛋白,因此亦被視為嬰兒的第一道保護。母乳乳汁富含「乳鐵蛋白」、「上皮生長因子」及「轉化生長因子-β2」等健康因子,對寶寶的成長發育非常重要,且寶寶的吸收利用率也最高。7成6媽媽注重母乳營養品質 喝雞精有助母乳優化據「2018母乳哺餵調查」顯示,高達七成六的媽媽相當注重泌乳品質,略高於對泌乳量的重視度;而餵乳媽媽的噩夢排行第一名,則是擔心餵乳期間免疫力不佳;所以,5成媽媽希望藉由保健食品,提升哺乳期間的健康問題。楊文理理事長強調,媽媽的飲食與母乳中的成分有相當重要的關聯性,因此餵乳的重點不在喝的多,而是要喝的精,對寶寶生長健康才有幫助。神經科學專家黃景麟博士說,懷孕哺乳期間的婦女,很有可能因為睡眠不足、缺乏運動、以及情緒焦慮等情況,造成免疫力下降,除了調整作息和營養補充外,也可以適度飲用獲得健康食品免疫調節認證的雞精,不僅能幫助提升母乳品質,同時能顧好母體,讓寶寶更健康。母乳親餵至少6個月 莫輕言停餵寶寶才健康楊文理理事長呼籲,純母乳哺育率至少要達6個月,且寶寶並不會經由乳汁被感染,所以千萬不要輕言停餵;但親餵時,戴好口罩可避免寶寶被飛沫傳染,而媽媽在親餵母乳期間,也應特別注意自己的體質調養,才好讓媽媽及寶寶都更有元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驚!西方人比東方人更易便秘

驚!西方人比東方人更易便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水果為植物營養之本,既提供人體豐富的營養,又能幫助我們預防便祕。身體要健康,腸道就要乾淨,吃下肚的食物必須在一、兩天內重要物質被吸收,廢物要排泄出來,如此,腸內的惡菌才不會在腸道中生長,否則腐敗的細菌會把蛋白質系的物質轉變成亞硝胺。這些不良的腐敗物如果在腸道中滯留過久,就會侵害人體,甚至形成癌症。便祕主因是纖維量及水分攝取不足台灣盛產各種蔬果,飲食中並不缺蔬果,蔬果可以說是最好的腸胃清道夫,但還是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每天都吃很多蔬菜水果,為什麼還會便秘?便祕一般可分成器質性及功能性兩種。器質性即是大腸直腸本身有問題,譬如痔瘡或肛裂宿疾,上廁所便疼痛難忍,結果越積越硬,而造成便秘;或腸子蠕動不好,無法將糞便排出體外。無論是哪種便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纖維量及水分攝取不足,無法促進腸子蠕動所致,因此從飲食方面改善效果最好。西方人比東方人更易有便秘困擾事實上,有些食物極易消化且水分又多,未煮熟前看起來份量不少,但煮熟後卻只剩下一點點,譬如萵苣,其纖維量只有一般蔬菜的一半,吃得再多,經過消化,渣滓所剩無幾。以國家或地區相較,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常有便秘困擾,可以這麼說,以米飯為主食的人較少有便秘問題,但以小麥粉製品為主食的人罹患便秘的機率大得多。由於稻米含有半纖維及不消化成分,儘管精製為白米,但依然保留有纖維;至於小麥,其不消化成分-「小麥種皮(類似米糠)」已經不存在,因此以麵包、麵條、通心粉、派等為主食的人,很常發生便秘。(本文摘自/穀物蔬果養生宜忌/原水文化)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2歲的男性油漆工,受僵直性脊椎炎所苦7年,主要症狀是晨間僵硬,侵犯肩膀、髖關節等大關節,且脊椎前傾側彎活動均受嚴重影響。病人肌肉關節酸痛到無法工作,但身為全家支柱經濟來源,不能影響工作,害怕走向永遠殘障的世界。目前病人仍在門診治療,使用消炎止痛藥及復健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病人 蛋白質TNF-α過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梁統華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最新的疾病治療藥物-生物製劑,可減少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讓病人重拾正常日常生活。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發炎的原因眾多,罪魁禍首是叫做TNF-α的蛋白質。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有太多TNF-α,研究發現阻斷TNF-α的藥物,可減輕發炎症狀,大幅改善活動度,提升生活品質。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生物製劑 有效控制發炎梁統華主任說明,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可調節免疫。市面上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有Adalimumab(HUMIRA,復邁)、Etanercept(Enbrel,恩博)、Golimumab(Simponi,欣普尼),是生物製劑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基因重組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就像自然存在體內的抗體,阻斷引起腫脹發炎的過量TNF-α,幫助對抗疾病。生物製劑藥物可有效降低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症狀,是健保給付品項,但必須符合相關健保給付規定,才可以申請使用。除了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外,還有另外2種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Ustekinumab(Stelara,喜達諾)、Secukinumab(Cosentyx,可善挺),皆可有效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發炎及關節沾黏僵硬,讓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重返彩色世界。

多囊性卵巢亂經 中醫茶飲助好「孕」

多囊性卵巢亂經 中醫茶飲助好「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9歲的高小姐體態豐腴、月經周期不規則,雖然診斷出多囊性卵巢,並未積極治療,結婚2年雖未避孕仍未懷孕,做過2次試管嬰兒均未成功。高小姐想改變體質增加受孕機率,至中醫就診,穩定月經周期。治療後4個月後月經週期變規律,原本預計第5個月回去做試管,但發現月經延遲、驗孕後發現早期妊娠,後再用中藥安胎3個月,現已快樂去待產。多囊性卵巢 佔不孕症求診人數3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多囊性卵巢佔不孕症求診人數3成,常見閉經、多毛、肥胖、痘痘等症狀,且常伴隨胰島素阻抗造成糖尿病,月經週期不正常而不易受孕,或懷孕後賀爾蒙代謝異常容易流產。西醫治療常用排卵針,可能造成腹脹或水腫,甚至是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中醫則是讓月經週期穩定,搭配減重,加上基礎體溫測量有無排卵,能成功自然受孕。中醫認為此病與先天之本「腎」有關,表示與遺傳相關。研究也證實媽媽若有多囊性卵巢,女兒超過20%會有相同問題。且肥胖症狀與中醫的「痰濕」、「血瘀」相關,高小姐以防風通聖散為底方,祛除體內的痰濕血瘀,並搭配龜鹿二仙丸補腎填精,在基礎體溫高溫期加上即飲包調經方(助孕方),病人也願意積極運動,體重很快下降,才能在4個月內使月經規則,受孕機率大增。「多囊助孕茶」 改善黃體功能、潤腸通便謝旭東醫師建議,多囊性卵巢患者若想要懷孕,首要之務就是控制好自己的體重,體重下降後月經自然規則。切忌生活熬夜、吃宵夜,可多吃纖維量多的蔬果,或是仙草、蒟蒻、冬粉等低熱量又有飽足感的食物,減少吃油炸、燒烤類,改吃蒸或煮類食物為主,配合規律運動。另外提供「多囊助孕茶」食譜,助孕塑身:‧材料:菟絲子5錢、枸杞子5錢、山楂2錢、決明子1錢。‧做法:以1500C.C.水煮成500C.C.水,餐後服用,每周1至3次。或使用悶燒罐或保溫瓶500C.C.熱水加入材料,悶15分鐘即可飲用。‧功效:補腎填精,消脂化痰。研究發現菟絲子具類似黃體素效果,改善多囊性卵巢的黃體功能不足,配合枸杞子加強補腎的效果,山楂消化體內過多的油脂,決明子潤腸通便,使體重下降。‧注意:腸胃虛弱、孕婦、感冒狀況下不宜服用。

醫訊/腎臟病篩檢、音樂饗宴

醫訊/腎臟病篩檢、音樂饗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流行的疾病之一,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將近8至9成的病人未受診斷。民眾疲倦時,尤其是長期異常的疲倦,伴隨有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12(六)舉辦腎臟病篩檢及講座活動,提供500名免費篩檢名額,篩檢項目包括尿素氮、肌酐酸(腎功能)、血糖、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尿酸、尿液一般篩檢及尿蛋白定量檢測。並且於5/17(四)舉辦院慶音樂會活動,歡迎踴躍參加!【第一場:腎臟病篩檢】名稱:2018慢性腎臟病代謝性疾病教育預防計畫時間:107年5月12日星期(六)上午08:00至12:00地點:雙和醫院13樓國際會議廳洽詢:02-2249-0088活動內容:腎臟病篩檢(限500名免費篩檢)、腎利人生健康講座。(全程參與者可憑闖關單參加抽獎)篩檢對象:年滿20歲以上,參與篩檢請攜帶身份證件或健保卡篩檢條件:檢查前空腹6至8小時【第二場:島嶼之音-音樂饗宴】名稱:雙和醫院1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島嶼之音-音樂饗宴時間:107年5月17日(四)下午 12:00至13: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活動內容:由沖繩歌手世持櫻,透過沖繩三線琴音帶來心靈的療癒。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這裡有一些有用的飲食資訊,可供兩項跟智力衰退有關的主要症狀參考。先從較輕微的「認知障礙」或「認知失調」講起,通常是指人的記憶或思考能力衰退,其代表的是疾病的一連串變化,從暗示能力衰退的徵兆,到比較明顯且可以輕易診斷出來的病例。隨著「認知障礙」變得愈來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時,這些情況便稱為失智。常見2種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目前,我們熟悉的失智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血管型失智症」,一種是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破裂,導致多次中風所造成。對於老年人來說,在晚年常有「寂靜型」(silent)腦中風的現象,所謂「寂靜型」表示這種中風往往不被察覺,而且尚未被診斷出來,然而,每一次的輕微中風,都會造成腦部部分失能。另一種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則因為「澱粉樣蛋白」像斑塊一樣沉澱在腦中主要區域所導致,跟心血管疾病是由血管充滿膽固醇,堵塞血管而成的情形相似。阿茲海默症非常普遍,據說在六十五歲的年齡層中,百分之一的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而且往後每隔五年,數字還會加倍。超過五百萬人與此疾病為伍,而且每年有五十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它被列為美國第六大死因。預計到了二○五○年時,罹患此疾病的人數將達到一千四百萬人。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 跟失智有關根據估計,10%至12%有輕微認知障礙的人,會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失智情況,只有1%至2%的人會從沒有認知障礙,直接發展成為失智症,這也就是說,有認知障礙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沒有認知障礙者的十倍。不只認知障礙常演變成更嚴重的失智情況,其他像是心血管疾病、中風及成人發生型的第二型糖尿病,也跟失智情況有關。這些疾病都在特定人口中群聚出現,甚至時常發生在同一人身上,這代表他們可能共有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和高血膽固醇,而這兩種因素都能藉由飲食來控制。植物性食品富含抗氧化劑 降低自由基傷害第三項風險因子是相當棘手的自由基含量,它常會破壞我們晚年的腦部功能。由於自由基對於形成認知障礙和失智症影響重大,因此研究人員相信若從飲食中獲取抗氧化劑,就能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動物性食品缺乏抗氧化劑,無法提供腦部屏障,而且容易活化自由基發展,造成細胞損害,相較之下,植物性食品則富含抗氧化劑,可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當然,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確認出特定基因可能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不過環境因素也是關鍵,而且可能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最近有一項研究就指出,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國人比土生土長的日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高,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土生土長的非洲人比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非裔美國人,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都較低―都明顯支持「環境在認知障礙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理論。(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酒糟發炎持續紅班 新藥挽回面子

酒糟發炎持續紅班 新藥挽回面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名四十幾歲吳小姐飽受皮膚泛紅、雙頰遍佈丘疹困擾,看著臉上丘疹漸漸惡化,自信低落不敢出門,開始出現焦慮、憂鬱症狀。就醫後,被確診為「丘疹膿疱型」酒糟患者,透過臨床檢查發現,患者臉上皮膚每平方公分之蠕形螨蟲數量高達上百隻,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雙效酒糟外用藥膏」治療後,狀況逐漸緩解,蠕形螨蟲數量明顯減少,臉上紅斑也消退許多,終於在生活及工作上「挽回面子」,一掃憂鬱陰霾。酒糟性皮膚炎 比例女高於男酒糟性皮膚炎好發年齡介於30至60歲,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許多酒糟患者就診時,常被誤判為過、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紫外線傷害、熱、情緒壓力、蠕形蟎蟲感染等等。臉部潮紅與血管擴張 蠕形螨蟲比常人多10倍開業皮膚科診所黃輝鵬院長說明,酒糟特徵是血管擴張,臉部紅班持續不退、反覆熱潮紅,有的人起免疫發炎反應長出丘疹和膿疱。臨床上酒糟又分為紅斑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疱型、鼻瘤型以及眼睛型酒糟。黃院長補充,正常人蠕形螨蟲數量平均值是7至8隻,酒糟患者平均都有100隻以上,是正常人的4到10倍。以往只要給予適當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確實能改善酒糟的症狀,臉上的蠕形螨蟲數量也有減少的趨勢。疑口服產生抗藥性 雙效外用藥膏殺蠕形螨蟲治酒糟「丘疹膿疱型」酒糟的治療,多以口服藥或外用藥物治療,但患者酒糟往往反覆發作,且長期使用抗生素,也有產生抗藥性的疑慮。因此,醫界希望以外用藥膏來減少口服抗生素的副作用。日前國內引進「新一代雙效酒糟外用藥膏」,以減少皮膚中的蠕形螨蟲數量,降低酒糟的發炎反應為作用機轉,抑制酒糟中的丘疹及膿疱產生。適當用藥丘疹不再 病因複雜應避免皮膚刺激黃輝鵬院長指出,根據臨床觀察,適當用藥後,八成患者丘疹膿疱幾乎完全消失,紅斑跟潮紅症狀也大幅減輕。由於酒糟致病因子複雜,黃院長建議,保養要盡量溫和,減少皮膚刺激,應避免辛辣食物、含酒精的飲料。另外,日曬、緊張、生活壓力大,過熱或過冷的環境等,也容易讓酒糟變得更加嚴重,遵守以上注意事項,就能減少酒糟發作及惡化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45歲後當心 乳癌逾9成無家族史

45歲後當心 乳癌逾9成無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長年居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之首位,且仍在快速上升中,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之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有13,543人罹患乳癌,即每天有37人被診斷為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不要以為沒有乳癌家族史就沒事,事實上超過90%的婦女得到乳癌並不是因為遺傳。乳癌40歲起拉警報 預防5招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提醒,乳癌發生率攀升快速,與飲食型態西化、缺乏運動、肥胖、太晚生育,甚至環境荷爾蒙影響都相關,乳癌發生率的成長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亦大幅高於女性其它癌症。女性40歲就開始拉警報,每將近4位(3.7位)乳癌病人當中就有一位發生在40至49歲,甚至近6成乳癌發生在40至59歲的中年女性。40歲是乳癌防治的關鍵年齡,女人40歲開始應該更加強注意,可採乳癌預防5招:(1)定期篩檢、(2)蔬果彩虹579、(3)規律運動、(4)體重控制、(5)勿太晚生育。定期篩檢及早發現乳癌 存活率可逾9成5招裡定期篩檢尤其重要,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根據統計顯示,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治癒率相當高,0期及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分別高達97.5%及95.5%,但若至第4期才發現,則5年存活率僅為27.8%,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政府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有二等親家族史之女性則可提前到40歲就開始篩檢。賴醫師強調,乳癌為終身防範的課題,面對來勢洶洶的乳癌,除了一定要謹記平時身體的保健,要多運動,例如健走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來增加心肺功能、活化身體細胞,不要讓身體囤積脂肪;另外,攝食方面還要多採取高纖、低脂、多蔬果飲食,尤其成年女性每天應攝食到7份的蔬果,並且要多種顏色、多樣化的攝取,再加上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及早發現,儘早治療,才能活出美麗人生。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呼籲,全國婦女朋友應重視自己的健康,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做到護乳5招,並呼籲男性朋友更應珍惜身邊的女性,隨時主動關心,而一起養成運動習慣就是很好的預防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