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

長期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 關節恐變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患有乾癬的民眾要留意了!據統計,約有近三成的乾癬病患同時也患有乾癬性關節炎。近期一名三十來歲的男子因全身肌膚有六成以上的乾癬病灶,同時合併多處乾癬性關節炎,不僅關節疼痛,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主任說,此位患者積極配合醫師囑咐,接受口服消炎藥以及生物製劑的治療,目前病情獲得良好的控制與改善。長期漠視關節炎 小心恐致關節變形在台灣,每年乾癬患者就診人數約有八萬人。黃春明主任表示,造成乾癬的原因包含基因遺傳、身體免疫加上其他後天因素如:壓力、氣候、感染外傷誘發等,其中約有一至三成的乾癬患者同時會有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又分為五型:遠端指間、多發性、毀壞性、不對稱性與中軸性。黃春明主任特別提醒,若長期不處理治療關節發炎的問題,使關節在長時間腫痛發炎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變形,此時就「回不去了」!兩種症狀合併治療 生物製劑效果佳關於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黃春明主任說,針對兩種症狀會採用合併治療,在皮膚症狀上常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A酸、保濕劑、外用維生素D、口服消炎止痛藥等,再加上免疫調節控制如:口服環孢靈、類固醇等。針對中重度以上患者則會採用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有許多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有機會讓皮膚改善程度達到近百分百,且在第一週即可看到皮膚有明顯的改善,施打針數也更少,患者有更多不同治療選擇。藥物治療+日常照顧 雙重搭配效果最佳現在的醫療科技使乾癬患者透過正確的治療後,不僅穩定控制症狀並可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黃春明主任呼籲,乾癬病患只要願意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並生活起居正常、飲食清淡、避免外傷、注意肌膚保濕、適度曬太陽,以及若有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則需留意,不要過度使用關節避免損傷,就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曾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面臨心臟再次手術的需求增加。70歲的黃伯伯50多歲時因主動脈瓣嚴重狹窄,曾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但前陣子又開始胸悶、易喘,原以為只是上年紀,但情況加重,走幾步路就要休息一陣子。就醫評估,之前置換的瓣膜退化嚴重,必須再次執行開心手術。手術成功、恢復良好,7天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回診。主動脈狹窄原因 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說明,正常的主動脈瓣有三片瓣尖,會在心臟收縮時開啟,讓血液通過,在心臟放鬆時閉合,避免血液回流。但當瓣膜退化而導致肥厚、鈣化,進而影響血液流動造成「主動脈瓣狹窄」,是瓣膜置換的手術適應症。主動脈瓣狹窄是最常見的瓣膜異常之一,65歲以上族群發生率約2至9%,原因除了先天性二瓣畸形引發早期狹窄外,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較多。若不治療,心臟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將相同流量的血液輸送至全身,長久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人工瓣膜10年後 約15%機率出現退化並俱增徐展陽醫師表示,易喘、胸悶、胸痛等情形是主動脈瓣發生異常時的常見症狀,當醫師確診需手術置換時,患者會有「金屬機械瓣膜」與「生物組織瓣膜」2種選擇。「金屬機械瓣膜」的優點是金屬製成,不易損壞,但缺點則是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生物組織瓣膜」則是利用牛、豬等動物組織製成瓣膜,這類瓣膜無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但據文獻統計,瓣膜通常在10年後約15%機率出現退化,之後機率則與日俱增,而有重新置換的可能。因此,患者經常陷入治療抉擇的兩難。瓣膜術後保養 從3方面著手目前常見的置換瓣膜術式有「開心」手術、「微創」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3種,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適用後2者。患者在醫師評估身體情形、討論利弊分析後,才會決定瓣膜種類及術式選擇。徐展陽醫師表示,過去民眾認為心臟再手術非常危險,但現在醫療進步,只要做好縝密評估,患者就能安全地再次接受手術。第一次手術時,心臟相當乾淨且界線清晰,所以醫師執行術式大多無礙;但之後進行第二、甚至第三次手術時,心臟大血管已與周圍構造產生沾黏,大幅增加手術難度,通常需採取開心術式,復原時間也因年紀增長而也拉長。徐展陽醫師提醒,置換生物瓣膜退化的因素非常多,但術後心血管的保養,可延長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民眾可從3方面著手:1) 三高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必須均衡飲食、少油、少炸,並定期回診檢查。2) 遵從服藥/心血管藥物不可自行停藥、減量,務必跟隨醫師處方,遵從服藥,以免病情無法控制,反致惡化,產生併發症。3) 生活型態改善/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少運動同樣列為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患者要從生活作息調整,戒除不良習慣,確實保養,才能保持健康。徐展陽醫師表示,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一旦病患因症狀而必須面臨再手術時,無需過度擔心,只要審慎配合醫師,醫療團隊可將風險有效降低,安全地讓病患重新擁有健康的心臟。

擔心流感疫苗副作用?醫師破迷思

擔心流感疫苗副作用?醫師破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流感疫苗15日剛開打,55歲的劉先生在疫苗開打第1天即前往接種公費疫苗。劉先生以前聽聞似是而非的流感疫苗資訊而不敢施打,這次是第一次施打,幸好諮詢醫師釐清對流感疫苗的困惑。醫師提醒,施打疫苗產生抗體,仍是目前醫學上唯一可預防流感的方式,民眾若有疑慮,可到住家附近合約院所向醫師諮詢。不預防得流感才用藥 小心引發嚴重併發症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任巫慶仁表示,流感疫苗施打後,極少數的人出現副作用可能是略有過敏反應,例如發燒、類似重感冒症狀。不過,施打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病毒,還是可能得到一般小感冒,並不是因為免疫力降低。有的人怕疫苗的可能導致副作用,不施打疫苗,認為萬一得了流感再使用抗病毒藥物。然而,可惜幾年抗病毒藥物使用後的統計,發現大部分抗病毒藥物已經無效,而且最常用的克流感這幾年也開始有抗藥病毒株產生。其他對於重症的各種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皆沒有確認直接有效的證據。流感疫苗保護力 平均可達30至80%巫慶仁主任表示,施打流感疫苗2周以上才會產生保護力,效果不超過1年。建議每年施打的原因,是效期的緣故。根據國外文獻,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平均可達30至80%,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0至90%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可減少50至60%嚴重性及併發症,並可減少80%死亡率,重要性不言可喻。打疫苗、勤洗手、注意衛生 預防流感疫苗是否會白打?巫慶仁主任表示,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施打四價疫苗,政府目前提供三價疫苗,但不論是三價或四價,都有一定防護率。對流感疫苗有疑慮時找醫師諮詢,若不慎得到流感時,務必戴上口罩、多喝水,居家自我健康隔離管理。而施打疫苗、勤洗手、注意口鼻衛生習慣,是預防流感的不二法門。

講座/保鈣飲食知多少?

講座/保鈣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為鈣質,99%鈣質是分布在骨骼與牙齒。鈣質攝取不足,常見的併發症有骨質軟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一般而言,骨密度會在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增加,骨鈣慢慢流失。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比同年齡的男性更快。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23日(二)舉辦營養講座,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保鈣飲食知多少?」,此場團衛將提供如何藉由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來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保鈣飲食知多少?時間:107年10月23日(二)上午11:00-11: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為什麼你不懂?親密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為什麼你不懂?親密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在一段關係中能夠彼此相互了解,並且真實自在地做自己,這樣坦誠而緊密的關係稱為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通常指的是伴侶關係,但並非所有伴侶關係都如此親密。一個人面對親密關係的態度,與其早期的原生家庭關係是有所關聯的,吳宛亭心理師表示,伴侶間的依附關係與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相似,每個人的依附類型和天生的個性氣質,以及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有關。依附類型簡單地分為以下4種:1) 安全型/在感情關係中較有安全感。2) 焦慮型/經常擔心害怕、胡思亂想,十分沒安全感需要另外一半不斷填補自己。3) 逃避型/害怕在感情裡跌倒受傷,因此選擇對情感採取抽離的態度,避免太過親密。4) 混亂型/對於愛這件事感到糾葛,愛和痛苦的感覺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愛情關係中,逃避型和焦慮型很容易相互吸引,看見彼此身上沒有的特質,這樣的差異格外具吸引力,逃避型欣賞焦慮型豐沛的情感 而焦慮型欣賞逃避型的理智灑脫。然而,依附類型並非永遠不變,可能會因為身處在不同的關係而有所變化。親密關係中易把幼時沒有被滿足的期待 轉移到對方身上吳宛亭心理師表示,在伴侶關係中較辛苦的地方是: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過去原生家庭的經驗相聚在一起,我們很容易把一些幼時沒有被滿足的期待,轉移到對方身上,或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若是一直期待對方,也許會一直失望或是給對方很大的壓力,不利於親密關係的正向發展。應學習跳脫固有的框架,給彼此一個可以修整的機會。 在臨床經驗中,經常會碰到親密關係出現以下2個問題:1)個性與價值觀的不同/因為不同而相愛,也因為這個不同而相恨。由於個性與價值觀的不同而有衝突,經常會反映在生活習慣上,例如:擠牙膏的方式不同,就可能會有爭執。或是處理情緒的方式不一樣,像是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吵架時,焦慮型會一直講個不停,希望能得到對方的安撫,讓自己可以穩定一點,而逃避型當下可能會選擇沉默,因為他需要時間冷靜思考,兩方的處理情緒的節奏不同,就容易出現衝突。2)人生階段/兩個人不一定會在相同的人生階段相遇,有些人會將想組成家庭放在第一順位,但對有些人而言工作或是自我實現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兩個人在討論是否要進行到人生下一階段時,就可能造成衝突或分手,比如30歲左右的男生往往還想衝刺事業,但女生需考量生育年齡。適時向對方表達在關係中感到失望的事面對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與阻礙,雖然一開始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但只要我們願意騰出空間不惡意刺傷,仍是可以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吳宛亭心理師表示,首先允許並尊重對方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也允許自己與對方自然產生的情緒,不需要自責與或是怪罪對方。適時向對方表達在關係中感到失望的事,避免失望在心裡無限發酵,在表達時切勿帶著情緒化的攻擊或惡意,清楚說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希望對方用什麼方式對你,說出來才有溝通調整的可能性。雖然對方也是有可能不會改變,自己是否可以欣賞對方獨有的方式,看見並包容彼此的不同。兩個不同的個體,對方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另一半可能不喜歡,這就是在親密關係裡獨有的孤獨。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中自己要去面對的議題,而不是把這個問題丟給對方,一味地要對方滿足自己,失衡的關係並不是健康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彼此是可親密坦誠地做自己以外,雙方還是保有自己的獨特性與孤獨,試著學習欣賞對方的不同進而慢慢完整自己的生命。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宣導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宣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內14歲以下年齡層之死亡原因以交通事故傷害居首位。兒童頭部的重量佔身體重量的比例比成人大得多,且頸部柔弱,碰撞發生時小孩受傷程度也往往最嚴重,頭頸與髖部的保護在行車過程中格外重要。雙和醫院將於10/22(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邀請李雯玲衛教師主講「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提供您家中寶貝出門時的該注意的交通細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時間:107年10月22日(一)上午10:30- 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好愛家?「家庭依賴症」反增孩子負擔

好愛家?「家庭依賴症」反增孩子負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緊黏家人的人其實應該要試著獨立。做出「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為了避開在工作上的勝負而緊黏家人。家人是能組成防衛性價值觀。若把價值置於工作上,就會剝奪自我的價值。因此會否定工作的價值,以家庭為唯一的價值。但其實,若緊抓著防衛性價值觀而想要防衛自我價值,工作沒成果的自卑感反而會更深刻化。會強迫性的批判人 原因出在壓抑想要的情緒、願望「出人頭地很無聊,出人頭地什麼的是虛榮的人才追求的。」每次這麼主張時,在無意識中就強化了對出人頭地的憧憬。而這樣的結果就會強化「自己無法出人頭地」這類對自己的絕望感。《伊索寓言》中有一則〈狐狸與葡萄〉的故事。其實狐狸很想要葡萄,但牠拿不到,所以就說「那些葡萄很酸」。但是牠變得愈來愈想要葡萄。因為壓抑了「想要葡萄」的願望,反而變成被「想批判人」這種心情給驅使。之所以會強迫性的去批判人,原因就出在壓抑著「想要葡萄」的情緒、願望。只要批判人,就不會注意到「想要葡萄」這個被壓抑的情緒與願望。家人依賴症 守護免於被剝奪自我的價值之所以會強迫性去批判人,是因為該人覺得周遭的世界都不認可自己。藉由主張「出人頭地是虛榮的人才追求的」、主張自己是精神上的追求者,打造出了「孩子、孩子、家人、家人」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家庭。這就是父母的家人依賴症。藉由呼喊著「家人!」,抬高家庭價值就能守護自己免於被剝奪自我的價值。育兒中藏有真正的動機。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感受到莫名的壓力。無法晉升到期望的公司職位,為了守護自我價值免於感到自卑,就會主張「公司什麼的很無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這類價值。只要吶喊著「孩子才是最有價值的」,就能不去在意在公司中不受好評的工作。這是作為防衛性價值而給予家人的愛。父母的不安、對愛的渴望、無力感、社會性的自卑感等,會戴著「對家人的愛」這種面具表現出來。這時候,該家族中就會出現所謂的「聽話的好孩子」。「理想家庭」出現問題兒童 過多虛偽的愛所造成在以愛為名之下做了些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例如若是父母親的占有欲很強,憎惡與恐怖就會戴著愛的面具登場。這類父母不將自己的精力、能力用於讓自己成長,反而巧妙的用來操縱孩子。在揚‧亨德里克‧范‧登‧貝治的著作《可疑的母愛》中有這樣一句話:「比起過多虛偽的愛,孩子比較能忍受不足但真實的愛。」反映在育兒上,會變成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等批判,但父母卻認為那是愛。為了轉過頭不去看夫妻關係的瓶頸,結果在育兒上投注過多的精力。若不將活蹦亂跳的精力集中在育兒上,就會留意到夫妻關係的危機。現在,各種「社會上理想家庭」出現問題兒童的情況,很多都是過多虛偽的愛所造成的結果。若心中有糾葛,就會想去操縱他人。父母逃避不去正視自己心靈的問題,就會把精力轉而投注在操控孩子上。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很扭曲。拚命隱藏「真實」 不去面對現實只要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家人,即可忽視工作的價值。「在進行這種強迫性行動時,無法接受的訊息就會被擋下。」喬治‧魏堡說,強迫性行動所帶來的,就是提供逃避的場所。把這行動加上特色,就是其作為逃避的機能。貶低工作價值,抬高家庭價值,和社會上強迫性追求名聲的情況相反。價值觀完全相反。但是心理上卻是相同的。兩者的共通處就是「在社會上不成功的我是沒有價值的」這類自我形象。家庭依賴症的人拚命想對自己隱藏的「真實」,就是「我在這競爭的社會中無法成功,我沒有自信」。名聲追求依賴症的人所拚命隱藏的「真實」,則是「我很不安。只有比別人優秀我才能感到安心。想藉由名聲獲得安心。我沒有自信。」家庭依賴症的人,藉由不斷高舉「家人優先」的旗幟,以逃避不去正視現實。但是代價卻很大。「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不是真的重視家庭首先活著就失去了趣味。喪失享受活著的能力、喪失溝通的能力、喪失了人格的整體性。一旦進行強迫性行動,其他非強迫性行動也會變得不有趣。也就是會變成無法獲得幸福的個性。喬治‧魏堡說,強迫性行動會比其他行動來得更為優先。「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不是真的重視家庭,而是想藉由家人來滿足自己對愛的飢渴感,才緊黏家人。也就是說,父母在幼兒期的願望未獲滿足。而為了滿足這些願望,父母就會向孩子撒嬌。如果父母有所「自覺」,注意到在自己無意識中所有的幼兒期望,就能更健全地養育孩子。父母也能往前邁進。(本文摘自/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世潮出版)

乳癌治療別拖!女性當心引發骨骼問題

乳癌治療別拖!女性當心引發骨骼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婦女,11年前就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三期,但因害怕化療副作用,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受治療,直到去年初,癌細胞轉移到骨頭,腰椎劇烈疼痛讓她痛到連走都沒辦法走,才住院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並搭配注射保骨針,疼痛才明顯改善。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志強強調,「乳癌病患要確實接受治療,不能兩天捕魚、三天曬網,即使原本只是小流氓的癌細胞,時間久了,都會變成大壞蛋,到處轉移作怪。及早治療,才能活得更有生活品質。」乳癌骨轉移易骨折 生活品質受影響且縮短壽命乳癌轉移常見部位包括肺部、肝臟、腦部等器官,其中高達四分之三的病人,都會面臨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的問題。「癌細胞侵蝕過的骨頭就像是被蟲蛀壞的樑柱一般,坑坑洞洞的,骨骼神經受到侵犯,患者就會感到疼痛,若再侵蝕到一定程度,甚至不必施加太多外力,就會骨折。」洪志強醫師補充,患者一旦骨折,可說是後患無窮,不只生活品質受影響,若骨折發生在脊椎,患者可能半身不遂,多項研究更指出,只要骨折發生,就會縮短患者平均壽命。女性荷爾蒙減少加快骨質流失 促進骨骼健康格外重要乳癌患者大多為中年女性,而女性荷爾蒙濃度跟骨質密度息息相關。女性45歲過後,卵巢功能下降,使得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骨密度就會如溜滑梯般下滑;且乳癌大多使用化療與抗荷爾蒙治療,兩者皆會造成女性荷爾蒙下降,進一步加快骨質流失。因此,洪志強醫師說明,補充鈣片、多運動、多曬太陽攝取維他命D3,促進骨骼健康,對於乳癌病患來說格外重要。治療骨轉移單株抗體保骨針有健保 每月注射一次減少骨折風險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洪志強醫師表示,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讓骨頭不要痛、不要斷,是首要目標。」因為乳癌患者的骨骼健康尤其重要,治療骨轉移的藥品已經納入健保給付。而每月注射一次的單株抗體保骨針,不只能阻斷癌細胞造成蝕骨細胞吃掉大量正常骨頭的惡性循環,讓骨骼生長恢復正常,還能將流失的鈣質重組到骨頭內,抑制癌細胞蝕骨帶來的劇烈疼痛,減少骨折風險。患者只需多補充鈣片、注意口腔健康,使用上就沒有太大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溫差大小心感冒!流感、感冒這樣區分

溫差大小心感冒!流感、感冒這樣區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感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特別是氣溫突然下降時,尤其是冬天最容易發生。感冒是一種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每個人一定都得過。當人的體質虛弱、生活失調、病毒乘虛侵入時就會引起感冒,輕者出現全身乏力、流鼻涕、咳嗽等症狀,重者發燒、咽痛等。感冒症狀出現前2、3天 已具有傳染性桃園醫院教學病房護理長林淑瑩表示,氣候突然變冷,上呼吸道粘膜內的血管也就跟著收縮,身體無法立即適應,若同時身體抵抗力變弱,病原體就趁虛而入,沒注意衣物添加及保暖就會受寒。另外天冷時,大家呆在緊密不通風的室內共處一室,被各種咳嗽和噴嚏環繞,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亦會接觸帶病毒的人。感冒具有傳染性,症狀出現前2、3天及病症早期就已經散播病原,最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如咳嗽、講話、打噴嚏時;口水散佈於空氣中,被周圍的人吸入受感染;與病人共餐食具、接吻等,都會受感染。感冒常見繼發性細菌感染所引起合併症,如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喉頭炎、支氣管炎、肺炎、鼻竇炎、咽部扁桃腺炎。流感症狀出現較突然 易發肌肉疼痛等症狀許多人對於「感冒」與「流感」時常搞不清楚。感冒症狀較不像流感來得那麼突然,感冒與流感有很多類似症狀,不容易直接從患者症狀判斷。但流感與一般感冒較不同之處在於,通常流感症狀突然出現,而且多數患者會直接出現發高燒、畏寒、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極度疲倦等症狀。林淑瑩護理長說明,常見簡單居家預防感冒方法有(1)早晚溫差大時注意穿著;(2)多喝水及充份休息;(3)均衡飲食,增加新鮮蔬果攝取,避免攝取過量油脂;(4)打噴嚏或咳嗽時,以手帕掩住口鼻;(5)經常洗手及漱口。

熬夜追完宮鬥劇 年僅35歲罹老花!

熬夜追完宮鬥劇 年僅35歲罹老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王小姐,最近發現自己下午常眼睛疲勞、眼睛痠痛,今年9月更瘋狂追劇,3天內就熬夜把時下正夯70集宮鬥劇看完,雖然看完心滿意足,卻發現看近物變得吃力又模糊,造成上班時處理文書工作上的困擾。到大醫院眼科檢查後,沒想到竟然是老花引起!王小姐從小視力佳,求學時期同學們都在戴眼鏡,自己視力度數都維持在1.2。開始上班後,偶爾眼睛疲勞時會自行點眼藥水。王姓秘書接受雙眼視功能檢查後,發現雙眼視力1.0,驗光值兩眼都是遠視125度,散瞳檢查無異狀;然而眼睛調節機能檢查,判斷眼睛看外界不同距離物體時睫狀肌收縮情況卻出現遲滯現象,診斷老花眼提早來報到。熬夜追劇、手機成癮、考生 提早老花高危險群烏日林新醫院眼科主任薛維禎表示,老花眼大部分在40歲出現100度老花,尤其遠視是好發族群,更容易提早出現老花眼。但現在隨著3C產品使用盛行,老花眼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如果40歲以前的民眾習慣用眼過度,也會出現老花眼症狀。形成老花眼的原因,是因為眼睛內的水晶體,隨著年紀增長變得越來越渾濁且僵硬;負責調節水晶體的肌肉「睫狀肌」,也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裡的肌肉要花更大力氣來調節,把眼睛對焦在眼前東西,一旦超過它的工作負荷,就會產生眼部疲勞、失焦或眼窩脹痛、頭部莫名疼痛,或長時間或近距離用眼過後,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除了中老年人容易出現老花眼症狀,經常用眼的族群也要注意。薛維禎主任表示,曾經在門診遇過不少常常熬夜追劇、手機成癮的人,或是考生,因為過度用眼造成短暫視力模糊,通常找回正確用眼習慣,多讓眼睛休息讓睫狀肌真正放鬆後,一般都會好轉;但如果年紀大睫狀肌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調節,休息再久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視力模糊外還合併畏光等症狀 當心有其他眼部疾病目前老花眼最常見且普遍的治療方式是配戴老花眼鏡。老花眼鏡原理如同放大鏡,補足眼部對焦調節機能不足,使眼睛能夠對焦眼前近物。薛維禎主任表示,每個人的度數不盡相同,再加上每個人屈光參數的差異、用眼距離習慣或其他視覺功能不同要求。透過眼科醫師檢查找出眼睛度數,量身訂作合適老花眼鏡,經過充分時間試戴眼鏡,不僅讓模糊的視力變得清晰,使用更快適應且舒服。薛維禎主任強調,老花一點都不可怕,重點是老花背後可能藏有其他問題。如果眼睛有出現其他病變,眼睛看東西同樣會很吃力。如果除了視力模糊又合併出現畏光、視野缺損、飛蚊症等等,可能由白內障、青光眼或黃斑部等諸多病變引起。當出現以上問題或有老花相關疑問,可尋求專業眼科醫師協助,才能真正獲得解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