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肺阻塞最危險因子!吸菸風險增13倍

肺阻塞最危險因子!吸菸風險增13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期吸菸若年過40歲,經常有「咳、痰、悶、喘」症狀要注意,可能罹患與孫越叔叔同樣的疾病-慢性肺阻塞。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肺阻塞死亡為我國十大死因排名第7位。造成慢性肺阻塞最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吸菸,占所有危險因子80至90%,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吸菸者得到肺阻塞疾病是非吸菸者的10到13倍。長期吸菸是肺阻塞最大危險因子肺阻塞也與環境有害物質有關,如粉塵、二手菸、有害煙霧、毒性揮發溶媒。任何人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或是曾暴露於危險因子,都需懷疑是否罹患肺阻塞。由於症狀會隨著時間變得愈來愈嚴重,如果能及早被診斷,及早接受治療,就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及減緩肺功能下降。台東馬偕胸腔科醫師吳信宏表示,長期吸菸造成肺部屯積焦油,造成肺部慢性發炎、吸吸道狹窄不順,造成肺阻塞。家中的抽油煙機油污多了可以換油網,但人的肺卻不能換。呼籲提早戒菸遠離危險因子,才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好的方法。肺部復健運動等 肺阻塞治療4建議診斷肺阻塞,醫師會詳細評估症狀、吸菸習慣、是否曾暴露在危險因子,同時利用問卷評估症狀的嚴重度。並進行肺功能檢查、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肺功能檢查是一項重要診斷檢查,可測得用力呼氣肺活量,利用這些數據來評估呼氣氣流受阻的程度。肺阻塞是一漸進式的疾病,若不及早診斷治療,將可能增加急性惡化發生率,加速肺功能的惡化,最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而需要使用呼吸器或進行氣管切開術,更可能提高死亡風險。肺阻塞的治療上,吳信宏醫師提出4點建議:(1)首要戒菸,吸菸是肺阻塞最常見的危險因子,無論疾病嚴重度為何,戒菸都是最重要的措施;(2)同時也要避免暴露到二手菸,減少肺部因吸入性微粒和氣體加重症狀。(3)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和回診追蹤監測。支氣管擴張劑是治療肺阻塞的主要藥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抗膽鹼藥物或兩者併用;(4)平時多加練習肺部復健運動(運動訓練、呼吸訓練),可減少呼吸急促發生,但進行肺部復健運動前應先經醫師評估。定期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降急性發作率吳信宏醫師提醒,症狀在接受治療後獲得控制,病人又可恢復活動力,不但改善運動耐受力,呼吸困難與疲倦的症狀也會減輕。每個肺阻塞病人皆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並每五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因流感病毒感染及肺炎鏈球菌感染機會,降低急性發作機會。

「臨微不亂」 腦中風發作急救4字訣

「臨微不亂」 腦中風發作急救4字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近10年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一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順位,106年仍居於第4位,共奪走1萬1千多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多於女性。9成腦中風能透過危險因子管理有效預防,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與就醫,掌握黃金治療3小時,更能大大降低腦中風死亡與失能殘障風險。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一起關注這個全球性議題,採行健康生活型態並做好慢性病管理;記住中風口訣「臨微不亂」,提醒自己也幫助他人,關鍵時刻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緊急送醫治療,把危害降到最低。把握「臨微不亂」口訣 急性中風速送醫腦中風不僅影響個人健康,失能也增加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與負擔。而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將有效減少失能的後遺症。為使民眾對腦中風辨識症狀警覺,國健署結合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源,共同推廣中風口訣FAST(FACE、ARM、SPEECH、TIME)的中文化:「臨微不亂」,方便民眾記憶、判斷,發現急性中風症狀時,能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臨」-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亂」-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控慢性病病情、生活習慣 擺脫中風危險因子美國心臟/中風協會表示,腦中風好發於高齡者,55歲以上,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臺灣腦中風學會也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國健署鼓勵所有民眾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公約,擺脫危險因子糾纏:1) 慢性病管理/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高血壓患者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另外,9%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2) 生活管理/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好睡眠,不僅讓人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秋冬更迭溫度變化大 腦中風發作高風險期秋冬更迭之際,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國健署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切勿輕信網路流傳的中風放血、吃香蕉皮治療高血壓等偏方,造成血壓失控。若發現小中風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心靈保養5運動 散發由內而外的美

心靈保養5運動 散發由內而外的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為了提升體溫過得健康美麗,心靈保養也是必要的。現在就來介紹心靈的保養運動吧。以自己為重的心態外表的美麗和以美麗的心靈過生活,這兩者之間並不是毫無相關。所謂美麗的心靈,就是心中洋溢著「愛」。當然要有對家人或朋友的愛,但是也希望你能抱有「疼惜自己的愛」。如果對自己抱持著不滿,遇到困難時就會苛責自己、感到不安或是變得無法接納自己。老是羨慕別人、怨嘆自己身處的環境,也會變得不幸。像這樣的心情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對身體狀況或肌膚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心中洋溢著「愛」就會變美麗如果心中充滿疼惜自己的這種「愛」的能量,自然就能完全接納現在的自己,也不會失去原本的初心。而且,當心靈感到充實時,身體也會暖暖的,就能讓自己變得健康又美麗。現在竭盡全力好好生活,接受真實的自我,這也就是給予自己愛的能量,別忘記這麼做都是要用來琢磨並提升自己的健康和美麗。在這裡介紹的5個法則,都是心靈的保養運動。只要實行這些運動,你的肌膚就能從內閃耀出美麗光輝。心靈保養的5個法則1)睡醒的時候,記得要和自己對話/一睡醒後,先和自己說說話,告訴自己:「今天也會是個美好的一天」,說完之後再起床吧。2) 一日之計,從對自己微笑做起/起床之後走到洗臉台,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微笑說聲:「早安!」吧。用開朗的氣氛開始一天的生活,這點是相當重要的。3) 在保養肌膚的過程中疼愛自己/很多女性都是扮演付出、替別人做事的角色。不過,只有保養肌膚這件事是自己替自己做的事。一天進行一次保養,好好地疼愛自己吧。4) 懷抱著「我想變成那樣!」的這種心情/如果能有積極向前的想法,任何人都能變得美麗。因為必須有「夢」才會讓人積極努力。想要變漂亮的心情也是一種夢想,想像一下變漂亮之後的自己吧。5) 每天稱讚自己10次,每天稱讚別人5次/「用愉快的心情起床了」、「做了美味的果汁」等等,任何小事情都可以,請你每天讚美自己10次吧。而且,每天最少也要讚美別人5次。這麼做的話,你將會被來自四周的善意包圍。(本文摘自/做個溫暖美人/康鑑文化出版)

骨頭劇烈刺痛 攝護腺癌骨轉移險癱

骨頭劇烈刺痛 攝護腺癌骨轉移險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性年紀大了,除了攝護腺肥大外,可能還得要小心攝護腺癌這個無聲威脅!一名59歲男性經體檢發現罹患攝護腺癌,雖然年紀在攝護腺癌患者中尚屬年輕,腫瘤切片也只屬中度惡性,但卻在骨頭掃描時,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而僅僅一個月後,骨頭刺痛就有如萬蟲鑽動蝕骨。他形容其疼痛感有如十大酷刑甚至比被車撞還要痛,連走路都成問題,得靠輪椅行動。所幸經荷爾蒙治療合併注射單株抗體保骨針後,骨頭疼痛才得以改善,恢復步行能力。癌症骨轉移 恐使血鈣升高引起全身不適癌症發展到晚期,癌細胞會透過血液或淋巴跑到身體其他部位,轉移到骨頭、淋巴結、肺臟或是肝臟等等。最常見的轉移就是癌細胞跑到骨頭的所謂「骨轉移」現象,初期症狀可能不太明顯,但隨著癌細胞侵蝕骨頭加劇,就會造成患者骨頭疼痛、骨質疏鬆、骨折,若轉移部位接近脊髓神經,患者會感到手麻、腳麻,甚至有癱瘓風險。中國醫藥大學泌尿部主治醫師蕭博任更指出,除上述的疼痛與神經學症狀外,因骨頭遭到破壞,鈣質流到血液當中,還可能連帶導致患者血鈣升高,引發食慾不振、疲倦、痙攣、意識模糊等全身性的不適症狀。使用單株抗體皮下注射 可緩解骨轉移症狀蕭博任醫師表示,一旦患者出現骨轉移的問題,可每月接受一次雙磷酸鹽點滴注射或是皮下注射單株抗體藥物,恢復骨骼中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平衡,以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狀,並延緩如骨折或腫瘤侵犯脊髓的骨頭相關事件發生。患者使用這兩種藥物時,都需記得口腔健康,可以尋求牙醫師的協助,避免下顎骨壞死,不過在使用雙磷酸鹽時,還得多注意腎功能是否受到影響。50歲以上男性出現排尿異常 及早做攝護腺癌篩檢攝護腺癌高居國人男性十大癌症中的第五位,蕭博任醫師建議,50歲以上,有攝護腺疾病家族史或是出現排尿異常症狀的男性,要記得到泌尿科做攝護腺癌篩檢,若不幸罹癌,及早發現可以接受傳統或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很大機會可以根治。而即使發現病灶轉移,仍有很多治療方式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鐳元素、基因及免疫治療。骨頭轉移的症狀當然也需要患者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並多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鈣質,維持骨骼健康,除了延續生命更可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幼兒等7族群受惠

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幼兒等7族群受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猖獗季節,為了防患未然,衛生福利部已於10月15日開始展開6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作業。11月流感疫情報到,尤其長輩和幼童抵抗力差,建議應儘早到醫院施打疫苗。50歲以上、幼童等7大族群 可公費接種流感疫苗今年接種的三價流感疫苗可有效抵抗A型流感(H1N1及H3N2)及B型流感,10月15日起開放國內(1)50歲以上成人、(2)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3)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4)幼保、安養機構人員、(5)醫事及衛生等單位防疫相關人員、(6)禽畜業者及(7)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含BMI≧30)、 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等族群,免費至各地醫療院所施打;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則在11月1日起在校集中施打。流行性感冒疫情 每年11月初開始逐步升溫600萬劑流感疫苗約可涵蓋全台約25%人口,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盧進德表示,施打流感疫苗後至少需2週抗體才會產生,且每年流行性感冒從11月初開始到年底期間將逐步升溫,過年前達到最高峰,因此建議民眾於開放施打期間儘速完成施打。青壯年族群可獲得70至90%保護效果,高齡者則可減少50%流感併發症發生風險。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型別不一定相同,每年均須重新接種。發燒、未滿6個月嬰兒 不宜施打民眾去醫院施打流感疫苗時應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若是孕婦或嬰兒父母、幼教人員等特殊族群則須攜帶相關證明文件,於門診掛號經醫師評估再行施打。非公費接種對象可自費接種流感疫苗,若希望有加強保護則可自費施打四價流感疫苗,可有效抵抗2種A型和2種B型流感。羅東博愛醫院呼籲,發燒或正患急性中度重疾病者,最好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出生未滿6個月,因無使用效益及安全性等資料,不予接種;已知對疫苗成分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也不予接種。疼痛反應率低 施打疫苗度流感高峰流感疫苗成分與效力國際皆同,被認為安全且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經統計僅5%民眾施打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等輕微反應。盧進德副院長提醒,公費施打對象把握時間儘速到院施打,平時也應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禦病毒入侵,健康度過流感高峰季。

親子少共餐 孩子過重率恐增9倍!

親子少共餐 孩子過重率恐增9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用餐呢?然而親子共餐是一家人最寶貴的時刻,也對孩子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幫助,可減少孩子偏挑食的行為、有助體重控制,同時也有益孩子情緒發展,減少孩子發生憂鬱、焦慮,孩子情緒管理更好。7至9歲孩子每天與家人共餐 過重機率減9倍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親子共餐對孩子的飲食行為發展及體重控制有重要影響。研究指出,2至17歲的孩子,每週至少3次與家人共餐,孩子可減少過重風險12%、減少暴飲暴食行為35%、少吃到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有20%,以及有機會吃更健康的食物24%。另一篇研究指出,7至9歲孩子每天至少一餐與家人共餐與每月少於2、3次在家用餐相比,過重機會減少9倍。董氏基金會說明,共餐也有助孩子情緒管理,並減少反叛行為、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的發生。韓國研究針對有5至6年級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親子共餐頻率較高的家庭(每週共餐14次以上),孩子的人際關係、適應力、生長力、感性與決心等發展皆顯著提升;而共餐頻率少則可能提升孩子的憂鬱、焦慮情形產生。雙薪家庭、晚睡晚起等 易導致共餐比例低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亦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孩子偏挑食發生率較未共食家庭少7%,孩子也會吃較多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榖、乳品等,吃較少不健康的食品,如油炸食品、零食與含糖飲料等。但調查也發現整體親子共餐的比例降低,有超過半數孩子早餐是獨自用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分析,臺灣家庭共餐比例降低,可能有以下原因:(1)雙薪家庭比例增加,家長工作忙碌;(2)孩子晚睡又晚起,導致沒時間在家用早餐;(3)家長親自備餐較耗時,加上快速便利的外食環境影響。同桌吃飯卻各自滑手機 「假共餐」狀況還有一種親子「假共餐」狀況,明明大家都坐在一起吃飯,卻各自看電視、滑手機,雖同桌吃飯卻各吃各的。許惠玉主任提醒,餐桌上一起用餐的時刻應該是家中最寶貴的時間,一家人難得可以坐在一起談心的時刻,建議家長此時應該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關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透過親子共餐時間與孩子交心,除了讓孩子吃得較健康,更帶來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與幸福感。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秋冬季節,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的小病患越來越多。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祐祐因嘔吐、腹瀉問題,令祐祐媽媽感到煩惱。祐祐班上已經陸續好幾個學童都因嘔吐腹瀉問題而請假,到小兒科門診看病也看到許多同是急性腸胃炎的小小孩。秋冬季節輪狀病毒 孩子感染病例增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洪瑋勵表示,嬰幼兒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時序進入秋冬季節,門診與急診逐漸出現這類因為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而前來求助的小病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病毒性腸胃炎資料說明,幾乎每一個已開發國家中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經由糞口路徑傳播,藉由接觸到病童的手、或是病童接觸過的物體表面來傳染,且可能經由呼吸路徑傳染。出生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 當心脫水等嚴重症狀洪瑋勵醫師說明,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一開始多半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約2至3天後轉為拉肚子水瀉,稀水便可能長達5天,甚至3周。大部分的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嬰幼兒腹瀉引發的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抽搐甚至死亡。最嚴重的症狀常發生在出生6個月到2歲的小孩,及有免疫缺陷的小孩。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6歲以前98%已感染,5歲以下2人中有1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醫,住院率約為2%。目前輪狀病毒無特效藥可醫治,只能依靠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因此預防遠重於治療。除了接種疫苗,家長照顧上要注意,幫小寶寶備餐前、進食前、更換尿布前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建議新生兒餵哺母奶,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許多家長帶嬰幼兒到小兒科門診接種預防疫苗時,會順便諮詢醫師輪狀病毒自費疫苗。洪瑋勵醫師表示,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可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引起嚴重腹瀉、減少醫療花費及家長的照顧成本,提升生活品質,家長可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

研究:非小細胞肺癌 併中藥治療延命

研究:非小細胞肺癌 併中藥治療延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研究發現,服用中醫藥的病患可改善5年存活率增加約4.9%,2年存活率增加12.75%。研究族群為較嚴重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均為stage IIIB以上合併使用標靶藥物或放化療的病人。本研究發現服用中藥治療,可以減少嚴重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死亡的風險。肺癌病患約85%至90%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安南醫院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部主任黃升騰表示,肺癌病患約85%至90%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分成3種亞型,分別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約25至30%;肺腺癌約佔40%;大細胞(未分化)癌約 10至15%。大多數肺癌在擴散前都沒有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久咳不癒、胸痛、深呼吸及咳嗽疼痛、聲音沙啞、體重變輕、食慾不振、痰液有血絲或呈鐵鏽色,反覆感染支氣管炎至肺炎、哮喘等症狀。根據美國外科醫學會統計,非小細胞肺癌各期別五年相對存活率為Stage I:47%;Stage II:26%;Stage III:8%;Stage IV:2%。根據癌症期別不同,肺癌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各種不同的治療模式均有不同副作用產生。中醫藥治療非小細胞癌 延長存活期、減緩副作用黃升騰主任表示,中醫講究辨症論治,處方開立會依病患的臨床症狀不同而有差異。會因治療模式不同、個別體質差異,出現不同副作用,病患仍須請教中醫師確實診斷用藥。其中非常多藥物被採用,包括補氣養血藥、清熱解毒藥、活血化瘀藥等。在複方的開立,主要有百合固金湯、清燥救肺湯、補中益氣湯、散腫潰堅湯及歸脾湯等。最後黃升騰主任強調中醫藥的治療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是有幫助,可延長生存期並且可減緩放化療及標靶的副作用。但適當的飲食與營養,充份休息、減輕疲倦、適度工作和運動均有助於良好生活品質的改善。就醫應詢問合格中醫師,中西合璧對於病患是一大福音。

講座/發奶技巧、嬰兒按摩

講座/發奶技巧、嬰兒按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奶水不夠是很多新手媽媽最擔心的事,看到寶寶每次都吃不飽,還要搭配配方奶,有些人也會覺得愧疚,因此想辦法拚命追奶。有時大費周章地準備餐點,卻總是看不見效果。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10/20(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護理部張蓀芃護理長主講「讓奶水源源不絕的技巧」,以及復健部林立峰技術長教導「親子嬰兒按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10月20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愛威脅孩子的父母 起因童年未受滿足

愛威脅孩子的父母 起因童年未受滿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上述的案例,「受到親子角色逆轉」的孩子是大學生,因此不算太嚴重。這個實例可以讓大家瞭解「親子角色逆轉」的心理過程。孩子還小,日常生活總是黏著雙親,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若「親子角色逆轉」進行了幾十年,那就很嚴重了。上述案例中的「親子角色逆轉」,在程度上,即便沒有像那位母親一樣背負著不幸的過往,一般父母也有可能會出現類似的情形。多少都會有陷入「親子角色逆轉」的時候相較於一般人可能會出現的「親子角色逆轉」,本書將針對精神官能症的「親子角色逆轉」做說明。也就是說,「親子角色逆轉」可以想成兩種情形。那就是有強烈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與心理健康的人都同樣會出現這種情況。最嚴重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出現「親子角色逆轉」時,對孩子來說簡直是地獄。而且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會意識到那是地獄。父母會覺得自己是理想的父母,孩子也會認為父母很完美。因此實際上是處在地獄的雙親,媒體描述他們是在寵溺孩子。媒體只是將父母因不安而渴求的一體感,誤以為是愛。本章所敘述的「親子角色逆轉」不是精神官能症型的「親子角色逆轉」,而是很多人都體驗過的類型。由於父母不是完美理想的人,所以根本不會有完美理想的父母。這麼一來,可以說只要是人,多少都會有陷入「親子角色逆轉」的時候。孩子在撒嬌,母親想滿足當下正在撒嬌的孩子,但是母親因一時疲憊而沒有做。可是「等一下再回應」並無法滿足孩子。養育孩子在就是孩子在索求某件事時,父母一定要在當下立即回應。「親子角色逆轉」時 威脅孩子要拋棄他們但是,如果父母的心理還處在五歲幼兒期,想要他們當下為孩子付出將會很困難。父母也希望孩子能體諒自己的心情。等到孩子長到十五歲,會希望父母能體諒自己是處在反抗期的心情。但是心理還是五歲幼兒的父母,卻反過來希望孩子體諒自己的心情。「親子角色逆轉」成功,孩子順從了,雖會照著父母說的去做,但也會有所反抗。孩子反抗的方式有各種各樣。有的會直接反抗,也有的會採取不去學校這種型式的間接反抗。「蘇珊拒絕去上學,這是在對威脅要拋棄孩子的母親所做出的反應。」「親子角色逆轉」時,母親其實是很寂寞的。其實母親是害怕被拋棄,才會威脅孩子要「拋棄」他們。當然,母親並沒有意識到這點。父母威脅孩子 表示心理上處於孤立狀態「在許多兒童拒絕上學的案例中,關於父母脅迫的效果方面,已經採用新觀點來看待公布出來的許多報告。例如E. Klein(1945)年案例報告中,記載有些父親或母親威脅要離家出走;或是有些孩子的父母會威脅孩子,若沒禮貌,父母就會生病或死亡。」父母會做想對自己父母做的事,可是若孩子不開心就會生氣,因此會威脅孩子。父母威脅孩子,當然表示他們基本需求沒得到滿足,同時心中懷抱對孩子與配偶的憎惡感,雖然是一個家庭,但心理上卻是處於孤立狀態。乍看之下很好的母親,卻有些厚顏無恥地入侵孩子的心裡。這些父母藉由脅迫孩子的方式,想輕鬆讓孩子成為自己期望中的樣子。若孩子不聽話,父母會自我詛咒的說:「你的好爸媽會死唷」。而孩子們因父母會死而心情激動,於是父母能夠藉此確信自我的存在。對這些父母來說,沒有所謂的自我。「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會藉由孩子的反應來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並從中感到安心。過去未被當成孩子對待 宣洩童年時期的遺憾「在母親(或是父親)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由於自己過去沒有被當成孩子對待,或是即便如今一切為時已晚,她仍想要滿足『得到充滿愛的照顧』這個曾經失去的願望。同時,她也不想讓孩子與朋友遊戲或是參加學校的活動。別說是寵愛了,這樣的孩子由於長久以來一直處在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狀態中,因為母親『我都是為了孩子』、『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所以孩子連表二那種情況是不合理的自由都沒有。」一言以蔽之,「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會藉由自己的孩子來宣洩童年時期的遺憾。(本文摘自/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世潮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