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高以翔心因性猝死 有心臟病恐不自知

高以翔心因性猝死 有心臟病恐不自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男星高以翔27日凌晨三點多,錄製大陸節目競賽時,正在跑步卻突然亳無預警的倒下昏迷,心跳一度停止,CPR 搶救15分鐘後恢復心跳並緊急送醫,送到醫院時瞳孔已經放大到邊緣,搶救3小時後仍無法挽回生命,因「心因性猝死」享年35歲。抽菸、三高、壓力、遺傳 皆為心因性猝死高危險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解釋,「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老化、男性、遺傳等。約八成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是因為2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根據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篇關於男性心因性猝死的論文指出,抽菸長達十年以上,會增加心因性猝死症27%的風險。家族中有冠心症病史者,會增加62%的風險,第二型糖尿病會增加75%的風險。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會增加13%的風險。高達80%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所引起心因性猝死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衛福部今年發布十大死因統計指出,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較先前上升4.5%,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北榮總內科心臟團隊表示,估計每年奪走全台約2.3萬~4.6萬條人命,且其中有多達2/3並非心臟病患者。心因性猝死的存活率不高,約10-30%不等,而心因性猝死有高達80%是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所引起,男性常見病因是冠狀動脈疾病,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發。哪些症狀需注意?林中行醫師提醒民眾,高達二分之一的心臟病患,在第一次發生心因性休克時就猝死,而不幸的是其中有很多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了心臟疾病,因此建議民眾平常如有容易喘氣、半夜需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定期做身體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身體疾病對症下藥。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所以需做好平時預防。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危險因子,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菸、增加活動量、攝取少量酒精、減肥、情緒上的壓力等。事發當下 即時CPR 搶救當有人發生心因性猝死時,旁觀者應該毫不遲疑地執行兩個動作,第一呼叫別人把體外心臟電擊器拿來,第二,開始執行心肺功能復甦術。若家族成員中有猝死或不明原因昏倒病史者,也應更積極定期檢查,因為那極有可能是前述心肌病變,原發性心律不整的病人,必要時需做24小時心電圖,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或是進一步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診斷。當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延伸閱讀: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女性從懷孕開始,就多了「媽媽」這個身分,關於當媽媽,不管老手、新手都迷惘過,要怎麼樣才能當一個「夠好」的媽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日前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舉辦「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講座,分享從懷孕到產後母親角色的心理調適,幫助媽媽們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鼓勵媽媽部要被角色綁住現今社會對於「媽媽」這角色的標準與期待特別高,要會照顧孩子、照顧先生、照顧家庭等等,照顧這麼多人,卻常常忘了照顧自己,在大眾期待與標準的壓力下,媽媽容易失去自信,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表示,社會用非常理想化的標準或是負面的指責,讓媽媽得不斷付出、不斷的掏空自己,其實媽媽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來寬解自己,不用被這角色綁得這麼緊,因為綁越緊心裡也不舒服,導致把負面情緒帶進家庭裡。臨床心理師洪仲清指出,媽媽也是一個「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外,心理部分的需求也須滿足,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建議媽媽們可以從「人與媽媽角色的分開」來練習,先將自己照顧好,包含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等。 媽媽必須先將自己的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照顧好洪仲清說,這心理動作對媽媽來說很重要,因為不少人是無法分開這兩者,甚至有些人不當媽媽後,反而無法生活,在只滿足自己的時候還會產生罪惡感,所以鼓勵媽媽拿開角色後,可以去閱讀、進修,做自己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情等等,洪仲清也溫柔提醒,當孩子情緒讓媽媽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請記得他不見得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媽媽這角色,希望用這個方式,可以讓媽媽們對自己寬解一點。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與婦產部主任朱堂元分享,花蓮慈院不只重視媽媽的產前、產後照顧,也重視心靈照顧,所以透過媽媽教室舉辦系列講座,而洪仲清老師在心理諮商部分相當有經驗,不只寫了相關文章也出版了不少相關書籍,透過他專業的經驗分享,希望能促進媽媽們將來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花蓮慈院婦產部醫師陳萱表示,婦產科醫師基本都是針對媽媽的生理與寶寶的部分來關心,但其實一個人不只有生理,還有心理部分,所以希望做到對媽媽們的身心呵護。邀請媽媽帶著先生與孩子一起參加。

激痛點鬆解術 助緩解肌肉急慢性拉傷

激痛點鬆解術 助緩解肌肉急慢性拉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肌肉各種急慢性拉扯受損之後,發炎引起肌肉攣縮,造成僵硬疼痛,活動受限,是現代人各種腰酸背痛、肩頸僵硬的源頭。天益中醫診所彭笙瑋中醫師利用古法針灸,結合現代觀點,創立「激痛點鬆解術」,找出造成肌肉緊蹦的核心"激痛點",給予直接立即的鬆解治療,是「激痛點鬆解」的治療特色。不同於一般針灸,「激痛點鬆解」療法全程不留針,鬆完就走,告別惱人的肌肉痠痛僵硬快速有效。因跳繩拉傷大腿肌肉 做過傳統針灸治療仍疼痛復作患者左先生剛來診間的時候,拄著拐杖,走路一拐一拐,表情凝重,進入診間詢問病史後,得知他今年九月因為跳繩運動過度,拉傷大腿肌肉,從那時開始走路從右後臀放射疼痛連至膝蓋。期間兩個月跑了多家診所做過傳統的針灸治療,也在整脊民俗治療師的治療下,稍有改善,但是過一陣子疼痛復作,苦不堪言。經過彭笙瑋中醫師的理學檢查,抬腿測試排除了神經壓迫,診斷單純肌肉運動傷害,從痛點尋找筋結,發現落在右後臀的臀肌和大腿的股四頭肌。脈診平緩、腹診腹力中等無特別壓痛點,漢方醫學診斷病勢偏陽。遂以針灸從後臀和大腿做激痛點鬆解術,配合精油貼布舒緩發炎,因病勢偏陽身體壯實,故予葛根湯加石膏改善發炎體質。囑其回家後要熱敷、拉伸、貼貼布加速復原。確實貼精油貼布與施行激痛點鬆解術 發炎疼痛大為改善左先生並沒有認真貼貼布且服藥時間在無痛作的白天。思考應是患者白日活動,發炎乳酸尚可帶走,但夜間睡眠,身體少動,發炎堆積造成疼痛,故精油貼布協助消炎和藥物正確的投予時間在治療的環節上缺一不可。遂叮囑左先生確實貼貼布還有調整服藥時間改睡前服用,然後針對痛點做第二次激痛點鬆解術,對探查到其肌肉深部仍有許多未解之筋結加以鬆解。從第一次治療到第三次回診的時候約莫10天時間,左先生第三次複診時已好大半,神情從容走入診間,滿臉笑容。彭笙瑋中醫師說明,像左先生這樣的臨床案例很多,各種長期筋肉緊繃痠痛、落枕、肩頸痛、五十肩、坐骨神經壓迫、運動傷害都是激痛點鬆解療法的適應症。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55.1%降為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17.2%降為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酒精、檳榔、香菸 為頭頸癌三大危險因子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四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 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兩人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情形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其他國際研究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透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能讓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進而減少自身的飲酒行為,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

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6歲上班族男性,經常感到頸部痠痛,最近發現自己逐漸出現雙腳緊繃,原先只做了民俗治療,但近日越來越嚴重導致走路一跳一跳的,四處求醫都沒有明確的診斷,症狀也沒改善,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會不會得了「漸凍症」? 驚嚇之餘才到神經科門診就醫。經臨床檢查,發現是頸部脊髓病變導致雙腳同時出現緊繃及無力現象。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俗稱長骨刺),導致脊髓壓迫變形。詳細詢問生活習慣得知,患者上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由於長期姿勢不良才會造成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癱瘓的危機。頸部脊髓受壓迫未及時治療 恐導致四肢癱瘓人體全身的動作皆源自於大腦的操控,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產生下肢肌肉僵直,走路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手術解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且其表現很類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症)。而漸凍症發病後3到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診斷上需要小心區分。每彎曲5度 頸部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黃啟訓提到,近年來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普及,「低頭族phubber」(或稱「猿人族」)在台灣愈來愈多,門診發現頸椎退化相關的疾病越來越普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60磅(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最後黃啟訓提醒,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平時應儘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起身並活動一下頸部。另外倘有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史的72歲老翁,連日來呼吸很喘由子女送進急診,檢查出他的發炎指數已高出正常值約90倍,有嚴重敗血症的生命危險及急性腎衰竭,由腎臟科收治於加護病房,護理師為他清潔身體時發現在會陰部及臀部有兩處疑似褥瘡的傷口。原因老翁的會陰部搔癢,用指甲摳癢而破皮,導致會陰部及臀部出現大面積的膿瘍,被草綠色鏈球菌感染,罹患「佛尼爾氏壞疽」,連陰囊表皮全壞死,大範圍的陰囊重建必須「連皮帶肉」,給睪丸最原本的環境。由於該老翁已有敗血症的現象,又發現有「褥瘡」的傷口,懷疑感染的來源是來自此傷口,於是會診整形外科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清創以確認敗血症的原因。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育誠表示,經詳細診查該患者的患部不是「褥瘡」,而是細菌感染的佛尼爾氏壞疽,並已導致皮膚壞死。開刀後發現膿瘍已經由筋膜穿入陰囊內部,造成陰囊的表皮也全遭感染而壞死,清創了七次加上感染科醫師以後線抗生素治療才完全控制住傷口的感染。而細菌培養出是草綠色鏈球菌感染,其實這種細菌很常見,但如果病人免疫力低下,是有可能小細菌也會奪人命。張育誠醫師說,在感染得到控制後,最大的問題是患者切除了壞死的陰囊表皮後,兩顆睪丸外露,必須進行陰囊的重建手術。陰囊表皮的重建手術有其困難度,不能僅植皮而已,如此會造成患者術後因睪丸與皮膚直接黏連而疼痛,必須「連皮帶肉」予以重建,因此先從患者的大腿內側取出股薄肌,進行旋轉肌皮瓣手術,用股薄肌肌肉將兩顆睪丸包覆,再從患者大腿外側取得皮膚,植皮於股薄肌的表面,才完成陰囊表皮的重建,把睪丸完整地包覆起來,恢復睪丸的原本環境。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張育誠醫師強調,罹患佛尼爾氏壞疽,如果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若像此病人已產生敗血症,即使進行清創因病情的演變其死亡率也高達60%,也就是說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尤其有肝硬化或糖尿病等肝、腎功能不佳的民眾,即使有小傷口都要特別留意。整個治療過程,須整體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除了整形外科的手術治療與重建外,還需要大腸直腸外科,感染科,及加護病房的協同治療。這位老翁經治療及陰囊重建手術後,住院了近兩個月康復出院,回診時陰囊傷口恢復良好。

國際愛滋共識 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

國際愛滋共識 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測不到愛滋病毒等於沒有傳染力!小薇感染愛滋逾10年,後來遇見的男友沒有排斥她,甚至陪伴她吃藥、回診,病情控制穩定,兩人產下愛的結晶,寶寶和先生都沒有感染愛滋。2019世界愛滋日前,部立桃園醫院發表台灣首部女性感染者真實故事的愛滋微電影,部立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表示,目前愛滋病藥物只要一天一顆,平均3個月就測不到病毒,且此狀況超過6個月就沒傳染力。U=U國際共識 測不到病毒不傳染愛滋鄭健禹表示,2016年疾病管制署開始推動診斷即刻服藥、並把複方單顆藥物納入第一線處方,感染者服藥從以前的一天多次、一次多顆,到現在已有最新的一天一顆,且副作用低的抗愛滋藥物,提高服藥順從性,感染者的生活品質也越來越有保障。根據2019年8月30日美國疾病管制署公布的一份文件指出,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投藥、保險套,已經是預防愛滋病毒傳染的三大重要策略。且經過國際大型的研究發現,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且穩定長達六個月以上時,能100%預防不會透過性行為的途徑傳染給他人,也就是「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U (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此為國際U=U共識。影片中,小薇服藥控制病情,並產下健康寶寶,就是U=U跟治療即預防的最佳實證。鄭健禹提到,目前愛滋病已如慢性病,好好控制是很安全的不會傳染給其他人,也可預防免疫系統被破壞,避免未來發病。愛滋歧視仍嚴重 病友治療阻礙之一「愛滋病的歧視仍然很嚴重,造成許多病友怕被發現不敢治療。」桃園醫院愛滋病照護中心個管師林媚慧指出,也有另一名女性懷孕後發現感染愛滋,但在配合治療下,順利產下健康的新生兒。U=U帶來的改變,絕非只有感染者,還包括身邊的伴侶,是開啟感染者幸福的通關密碼。不過,許多感染者都知道U=U,但仍有感染者因諸多原因不敢跟醫師討論自己的健康狀態,忍受不適合的抗愛滋藥物,反而無法順從服藥。臺灣感染誌協會理事鄭孝忱鼓勵病友,感染者應積極跟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若治療期間有副作用,都要勇敢反應給醫師,找尋最適合藥物。U=U已為為國際共識,也是打破愛滋歧視的重要關鍵,鄭健禹主任、林媚慧個管師、鄭孝忱理事齊聲呼籲,政府跟社會大眾支持U=U,並鼓勵病友檢測後,盡快治療控制病情,並每3個月定期回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患乾癬又腳痛 小心乾癬性關節炎來擾

患乾癬又腳痛 小心乾癬性關節炎來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30歲的小玲5年前被診斷罹患乾癬,雖然身體常有紅腫、脫屑情形,因定期回診接受照光治療,所以皮膚狀況穩定。不過一個月前,小玲的後腳跟開始疼痛不止,趕緊回診諮詢醫師,發現小玲的手指在第二、三指尖僵硬,且指甲甲面出現小凹陷,經進一步深入檢查後,發現小玲已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幸好及時治療,目前追蹤無大礙。聖馬爾定醫院皮膚科醫師謝馥年表示,乾癬主要以皮膚症狀表現為主,包括頭皮、軀幹、手腳伸側等會有邊緣規則的紅色斑塊型脫屑、癢感,且有一半的患者會有指甲變化如生長不良、小凹陷及泛黃成油滴樣等現象,而其中約有一至三成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這近三成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的成因,推估與免疫系統、遺傳與後天環境有關。也就是說,若有體質又加上內外在環境刺激便會誘發免疫反應,皮膚與關節都可能產生影響。」乾癬併發症多 嚴重恐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乾癬不只侷限於皮膚症狀,還有許多相關併發症與共病,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心血管疾病、三高症狀以及克隆氏症等,「一旦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如手腳關節異常腫脹、發炎,若不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內就可能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謝馥年醫師提醒,若能及早介入、定期篩檢並注重飲食與生活規律,未來發生併發症與共病的機率會降低,關節變形與破壞也不會發生。謝馥年醫師提到,在治療上乾癬患者若只有小範圍的皮膚問題,一般只要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與其他非類固醇藥膏、包括外用維他命D製劑、外用A酸、外用免疫抑制劑以及保濕劑治療即控制得很好,但對於有大範圍皮膚症狀者同時有關節症狀的患者來說,臨床上會建議加上口服藥物合併照光治療;「若口服藥物以及窄波段紫外線B光照光的效果也不佳,則建議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直接抑制乾癬的免疫機轉,對皮膚及關節狀況的改善效果較佳。」幸運的是,案例中的小玲因早期發現乾癬影響到關節,且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關節並未變形。PEST自我檢測 可警覺乾癬性關節炎風險因子乾癬性關節炎並非來的無聲無息。根據統計,乾癬患者約有一半會有指甲問題,而在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上,則有高達九成會有指甲問題。研究指出,指甲變化、皮膚範圍大、有乾癬性關節炎家族史都是乾癬性關節炎重要的危險因子。患者指甲表現包括粉粹性指甲、點狀凹陷、油滴狀指甲病變、甲床分離等等。國際間常用「乾癬流行病學篩檢工具」簡稱PEST,來了解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風險,透過簡單五個問題,包含是否有關節腫脹、醫師曾診斷關節炎、乾癬指甲病變(指甲凹陷、洞)與否、腳後跟是否疼痛或任一手指或腳趾有不明原因紅腫疼痛等進行自我評估,當中只要有三題回答「是」,恐有乾癬性關節炎風險,建議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謝馥年醫師指出,乾癬如同皮膚免疫系統的慢性病,只要及早發現、遵循醫囑接受治療,現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除治療皮膚病灶亦可同時保護關節,透過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以減低未來併發症與共病發生的風險。除了配合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益於病況改善,謝馥年醫師提醒,乾癬患者應避免外傷、感染、亂吃保健食品、亂服成藥、抽菸、喝酒等;內在方面則做好情緒控制,不過度緊張、減少壓力,搭配適度日照以及充足的睡眠,皆有助於舒緩症狀。

抗生素勿濫用!合理使用才能藥到病除

抗生素勿濫用!合理使用才能藥到病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每年秋冬交替時,正是流感的流行期,預防流感最好的辦法是依循衛生政策施打流感疫苗。倘若不幸得到流行性感冒,政府也有提供公費流感抗病毒製劑,也就是所謂的克流感/瑞樂沙…等給必要使用的高風險族群。依照醫師的指示,感冒-用抗病毒製劑,感染症則依感染的細菌種類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不濫用抗生素做無謂的治療,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如此才能暨避免抗生素的濫用,也遏止了抗藥性細菌的產生。70歲的陳伯伯聽多了左鄰右舍說因為打了流感疫苗後反而感冒的例子,所以就算是符合政府公費流感疫苗的施打對象,卻是不管女兒再怎麼勸說,也堅決不打流感疫苗。上週五歌唱班練習回來後,隔天馬上就燒到39度,還全身肌肉痠痛,連床都下不了,仔細問起來,說是班上有個同學前兩天也重感冒還住院了。急得陳伯伯的女兒團團轉,連忙把陳伯伯帶到醫院就診。對於現今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感染疾病來說,抗生素就是那個攸關生死、人類存亡的關鍵,萬萬不可不慎。把這個治療感染的武器-抗生素,合理的好好使用,便能維持抗生素的效果在”鋒利”的狀態,自然能藥到病除,真正好好用。抗生素的濫用 會導致具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產生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指出,抗生素是醫師針對個人不同的細菌感染和病症所開立,不可以和他人共用,抗生素的濫用會導致具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的產生,這將使更多人生病難以痊癒,甚至喪失性命,而且必須注意抗生素的服用,一定要把整個療程吃好吃滿,才不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請記得服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先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表示,病人該如何正確採集檢體與醫檢師培養真正的病原菌結果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培養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醫師選用何種抗生素,讓醫師可以使用最合適的處方給予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強調,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燥熱、心悸、搔癢、皮膚紅疹、發熱、頭暈、嘔吐等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記錄下來,並且立刻向醫師反應,儘早評估是否進行藥物調整,如此才有最好的治療成效。奇美醫學中心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湯宏仁表示,抗生素自發明以來真的好好用,但是隨著抗生素抗藥性的產生讓治療失敗,應該反思抗生素真的需要好好使用,以發揮藥物的最大的功效。自己的健康自己顧,全民一起守護珍貴的抗生素,並於日常生活中做好手部衛生、按照時程施打疫苗,以達到更全面的「預防感染 健康未來」。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DC藥物納健保!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DC藥物納健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種高惡性、進展快的血癌,大多成人患者急需緩解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好消息是,11月1日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率先嘉惠復發型或頑固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ALL)將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復發機率高何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暨前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姚明醫師表示,正常的骨髓幹細胞製造淋巴球後,會分化成熟至各器官作用,當其在最不成熟階段中發生惡性變化,就會發展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惡性增生的癌細胞生長快速佔滿骨髓,因而影響到正常的造血功能,壓抑紅血球、血小板和正常白血球生長,患者往往出現貧血、出血和易感染等症狀,甚至是骨頭疼痛,病情可能在一個月內就急遽惡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治療目標是達成緩解,即清除癌細胞,恢復正常造血細胞,不讓疾病復發,並進一步評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需要。不過成人ALL屬高危險族群,姚明醫師提到,成人共病多或染色體變異機率高,即使第一線治療有效,往後復發風險仍高,通常都需移植;此外,還有部分患者屬於頑固型ALL,對於藥物反應較差,難以達到緩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 緩解率達八成所幸,越來越多標靶藥物幫助ALL緩解病情,其中新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係「透過抗體辨認抗原,如同智慧手機的臉部辨識,藥物會找到癌細胞。」姚明醫師解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是抗體結合化療藥物,先透過抗體來辨認9成以上患者會表現於B細胞的獨特抗原CD22,再結合化療藥物毒殺癌細胞,因為精準,臨床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治療效果約三成,ADC藥物可達8成緩解的佳績,另一方面所需化療藥物量較小,副作用降低,且施打時無須住院。姚明醫師分享,有一名45歲婦女,在別處醫院診斷是B細胞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起初治療效果好,但短期內即復發,因無費城染色體變異,轉用雙特異性抗體免疫標靶藥物達到緩解,卻又在移植前二度復發。所幸受惠藥廠恩慈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病情得到緩解,成功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至今緩解超過半年。11月起納健保 嘉惠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11月1日起健保給付規定,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適用於復發型或頑固型,且帶有CD22的「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ALL),預計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人患者;但若患者是費城染色體陽性(Ph+),應至少使用過兩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藥物治療無效,才可適用。姚明醫師表示,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可獲得相當高的緩解率,「儘早做移植,得到更好的疾病控制。」,姚明提醒,患者緩解後,B淋巴球仍會受影響,免疫功能低下會持續一段時間,故必須確實注意個人衛生、忌吃生食以免感染,並定期回診追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