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高以翔猝死,讓人心碎。那麼完美的人因某些因素離開了人世。在每個人都為這個意外惋惜之時,卻因為媒體不間斷的報導,讓很多的孩子從電視上接觸到「死亡」兩個字。『爸爸,什麼是猝死啊???』『爸爸媽媽,天堂離我們很遠嗎?我可以去天堂看看嗎?』『阿嬤,我會死嗎??我不要死掉!』台北復健科組長陳俊宇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高以翔事件,除了突顯重視自我健康以外,父母還能從中教導孩子學習接受並與孩子談論『死亡』。對於孩子提到『死』這個字時,父母們在很多的時候不是避而不談,就是轉移注意力。但其實『生離死別』是自然界的運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瞭解『死亡』,因而珍惜生命是父母們必須學習的課題。國外對於『死亡』的教育大陳老師在大學時期曾修了一門課程叫做『死亡學』,這門課程的教授規定修課的學生們在期末都必須寫一封『遺書』,並且舉辦自己的告別式。大陳老師永遠記得當我邀媽媽參加我的告別式時媽媽的『反應』。『呸呸呸,陳俊宇你現在是嫌自己活太久了嗎?搞一些有的沒有的做什麼!』沒錯,中國人對於『死亡』就是會像大陳老師媽媽一樣有這種強烈的反應。但反觀國外,美國在幼兒園及中小學時開始實施『死亡教育』課程,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使他們瞭解生命的存在與終結。英國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有550所幼兒園開始進行『瞭解死亡』的課程,英國的教育專家認為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理解悲傷與別離,讓孩子能提早擁有對『離別』的準備。就連鄰近我們的日本其實也在90年代開始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進行『生命的教育』,課程內容除了探討『死亡』以外,也與『人生』的課題結合一起,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要有樂觀的人生觀,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要怎麼教導他們?嬰幼兒期(0-3歲)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對於『死』這個字,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孩子都是從父母的表情態度瞭解『死亡』可能會讓人難過、不開心,所以『死』是一個不具有完整概念的字。*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導這階段的孩子,切勿用逃避或是轉移話題的方式教導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不瞭解『父母傷心的情緒』。爸媽可以用孩子瞭解的具體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面對『死』這個字。例如:『狗狗的死,就像你的巴斯光年壞掉一樣,沒辦法修好,所以我們要好好與他道別。』切勿認為孩子不懂,父母就不解釋,這樣只會讓孩子不了解『花生什麼事』。請讓此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有個初步的概念。學齡期(4-6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有基本的認知能力,父母切勿用過度幻想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例如:『阿公阿嬤去出國深造!很久才會回來。』這類型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阿公阿嬤還存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天會回來。這樣看似不想傷害孩子的方式,其實反而會誤導孩子對於死亡有錯誤的認知。*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這階段的孩子,過度的比擬反而會混淆孩子的觀念。學齡期的孩子父母要教導孩子『明辨是非』與『危險』的概念,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避免自己『處於危險的死亡』。父母也能透過故事繪本像是 <我永遠愛你>、<跟爺爺說再見>、<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小熊貝兒為什麼傷心>等繪本,讓孩子瞭解當生物沒有生命時,要如何面對『失去』的感覺。此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避免處於危險。當面對失去的情緒,應該如何透過表達的方式描述給旁人聽。小學期(7-12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思考與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針對孩子提出『死亡』狀況題,請父母使用『賽先生(science)』的角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瞭解出生、長大、老化、死亡等階段是自然界的運行變化。當父母面臨孩子的『天馬行空』問題,真的答不出來時,請爸媽可以誠實得說『不知道』來回答孩子。切勿也天馬行空的回答不確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開放與不避諱的與孩子討論,才能讓孩子正向的思考生命的存在價值,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家人的相聚時光。生命的意義在於珍惜每個當下學者Kubler-Ross曾提出面臨死亡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最後是接受事實。對孩子來說生命中最難的事,是需要時間選擇接受「失去」。父母應教導孩子珍惜每一樣事物曾經帶給孩子的記憶。高以翔帶給我們的記憶是一個那麼成功的人卻如此懂得謙遜,雖然我們有種種的不捨,但在此刻我們應選擇放下與道別,讓孩子從中了解『死亡』是讓我們更懂得珍惜每個時刻。有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低估孩子對『死亡』的瞭解與擔心。孩子對於死亡的人格態度與教育,將影響孩子日後面對死亡五階段時的表現,爸媽不可不及早教育。

腸胃不好常腹瀉便祕 益生菌該怎吃?

腸胃不好常腹瀉便祕 益生菌該怎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腸胃不好,經常腹瀉、便祕,益生菌怎麼吃?益生菌可助增加腸內好菌數量,恢復腸道菌相平衡,有助腸胃道、免疫系統健康,開業藥師王品喬指出,挑選益生菌要能「耐熱」、「耐酸」和「耐膽鹽」,搭配幫助好菌生長的益生質,建議三餐飯後1-2小時內服用,且至少持續1-2週,尤其便祕民眾,更要多吃蔬果、多喝水,才能真正幫助改善腸胃道症狀。腸道菌相失衡 免疫、代謝疾病都來「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免疫器官,腸道內有數以億計微生物,是一支免疫大軍,堪稱防疫第一線。」王品喬藥師表示,當菌相長期不平衡,壞菌多於好菌時,無法處理的毒素或病菌會引起發炎反應,這類發炎物質經由腸道吸收到身體各處,慢慢累積恐造成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過敏等。此外,有黏膜之處都存有許多細菌,當腸道菌失衡影響免疫系統後,女性私密處也容易會壞菌感染。而且腸道神經與大腦有連結,醫學上稱「腸腦軸線」,已有許多研究探討腸道菌與焦慮、憂鬱、自閉症的關係。哪些人可考慮益生菌 藥師報你知定時定量補充補充益生菌,有助腸道菌相平衡,哪些人可考慮吃益生菌?王品喬藥師指出,第一「常放臭屁」:若正常飲食,放屁仍很臭,可能就是壞菌太多。二「排便次數不正常」:正常每天排便1-2次,低於這次數即便秘,易吸收毒素;三「便便有沒有成形」,正常是香蕉狀,呈金黃色,若呈散狀,屁股難擦乾淨,代表腸道不健康,如果糞便還沉在水中,更代表纖維攝取不足。益生菌要耐熱、酸、鹼 添益生質助生長至於益生菌如何選,王藥師建議,益生菌活性很重要,必須能耐熱至40度,否則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死亡;再來要耐酸,才能抵抗胃酸,到達腸道後,還要能耐膽汁,通過這些考驗才有機會在腸道生長。提醒民眾注意業者提供的臨床試驗證明,或者相信有信譽的品牌。另外,有些益生菌還會添加益生質,例如木寡醣、果寡糖等,王藥師解釋,益生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特點是不會被胃酸消化、吸收,到達腸道後能幫助益生菌生長,增加,而蔬菜、水果更是天然的益生質。當細菌和益生質交互作用會產生有機酸,可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這個時間點吃 幫好菌長留腸胃道一般產品都建議空腹吃,但王品喬藥師建議,不要一早起來空腹吃,這時已空腹6-8小時以上,胃部沒有食物只剩胃酸,若產品不耐酸容易失去活性,最好三餐飯後1-2小時再吃,或者睡前吃,並固定服用時間。此外,益生菌至少要吃1-2週以上,好菌才能定居在腸道,但如果是過敏體質,更要吃8週以上,才能判斷是否有效。王藥師分享,現代人壓力大、飲食不均衡,最常建議便秘的患者補充益生菌,還要多吃水果,並喝體重乘以30毫升的水,「湯湯水水都算水分,但茶和咖啡都是利尿劑,反而會增加排尿量,喝一杯就要補充1.3杯的水回來。」否則水分、蔬果吃不夠,再多益生菌都沒用。此外,若吃完益生菌後會脹氣,可以慢慢逐量適應,而免疫系統有異的民眾,則應先請教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卑南有福館11月29日在卑南鄉初鹿村舊鄉立圖書館啟用,提供共餐、整合長照一站式服務、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外,也把既有的老人日托站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再升級,「只要有任何長照問題,我們都協助解決。」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表示,期待讓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年長者、身障者與家庭照顧者,更親近長照資源,成為卑南鄉民厝邊好鄰居的目標努力。共餐服務 減少獨食呂信雄董事長表示,「有福」二字取自聖經,期望所有來到「有福館」接受服務的民眾,都能成為有福之人。卑南有福館原為舊鄉立圖書館,由卑南鄉公所無償提供場地,一開始作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長輩可就近參與活動,接受健康促進、餐飲等服務。成立有福館後,功能再升級,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的勸募經費挹注廚房整修,以及支應有共餐需求的家庭、個人到館內共餐費用。低收入戶的共餐者可免費用餐,中低收入戶需自付7元,一般戶自付額為65元。建置有福館是從降低長輩獨食憂鬱,好好吃飯的構想延伸,長輩可以走出單獨一人的生活環境,到社區裡的有福館「共餐」,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經評估後還可派車接送至館內用餐,減少獨自用餐的情況。共餐餐點是由營養師把關,低鹽、低納、少油脂,且方便嚼食。食材則是「食物零里程」,當天由館內廚師在地採購。卑南有福館同時整合長期照顧服務,例如:居家服務、居家喘息照顧服務、送餐、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行動沐浴服務、到宅乾燥車、送餐便利屋服務等。民眾遇到長照領域各項難題,都能就近在有福館獲得解答與解決,即為「長照一站式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 整合長期照顧服務關心長輩的需求外,基金會同樣關心家庭裡的照顧者,今年卑南有福館與已開館的關山有福館都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館內設置吧檯區、芳療按摩區,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能在有福館喝杯茶,預約接受芳療SPA及按摩紓壓。還可透過連續性小團體活動,學習照顧技巧,以及透過手作課程,暫時脫離照顧家人的氛圍。家庭照顧者間可以彼此傾聽、相互支持,得到喘息的機會,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74歲梁鍾媽媽長期照顧因脊椎問題導致下半身癱瘓的丈夫,兩人相依住在山區,因聯外道路坡度陡,影響僅靠機車代步的梁鍾媽媽外出的意願。加上山區鄰居越來越少,梁鍾媽媽主要活動範圍只在住家附近。其實梁鍾媽媽生性樂觀,不排斥參加活動,只因受限交通不便,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的鼓勵,並派車接送,梁鍾媽媽會固定到卑南有福館參加活動,並與其他長輩一起共餐。65歲林媽媽長年在家照顧中度身障、癲癇發作頻繁的兒子,極少參與社會活動。在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鼓勵下,到卑南有福館參加精油SPA課程,照顧壓力在短短的一、兩堂課中,找到紓解的管道,心情開朗許多,還會主動參與課程,到有福館與社區長輩一起上課、共餐,「來到這裡讓我很快樂。」林媽媽不再封閉自我,逐漸融入社區。服務時間延長為每週一至五上午8時到下午5時。不少長輩「路過」,順便進來坐坐、聊天,孫子陪著阿公、阿嬤一起來,更像個「家」般的親切。與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已第5年攜手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照顧服務。過去四年,7-ELEVEN所募得的善款支持基金會增設「行動廚房」、「部落廚房」、「家庭廚房」、「送餐保溫車」、花東部分門市組成的「好鄰居送餐隊」等服務方式,擴展偏鄉長者餐食照顧的範圍。目前已有花蓮縣美崙、鳳林、玉里、富里、壽豐有福館,台東縣關山有福館。卑南有福館為基金會第七間、台東服務中心第二間,池上、綠島有福館已緊鑼密鼓籌備中。欲關心偏鄉弱勢長者餐食,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到7-ELEVEN消費時,不忘投入零錢捐款,或使用OPEN POINT APP「點數愛心捐贈」服務,捐出剩餘點數,所有點數將贈與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於107年12月公布之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資料顯示口腔癌病人中有9成有嚼檳榔習慣,而吸菸及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對國民健康之危害甚大。世界衛生組織更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本身常見的添加物像荖藤、荖花或石灰,其中亦含有黃樟素,也被證實為致癌物。衛生署邀請民眾一起來參與戒除檳榔愛惜健康。一名40歲男子因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腫塊,經切片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癌」,也就是「口腔癌」。經醫師手術治療後已順利出院,而且幸虧發現的早為初期口腔癌無須接受後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且不影響外觀,但仍須門診追蹤。資料顯示,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高於一般民眾28倍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張敏德表示,菸品中的尼古丁會破壞口腔的免疫系統、誘導細胞產生有機體突變可使癌細胞快速增生。目前奇美醫學中心於門診區設有快篩站,若是有菸酒檳榔等習慣史,滿30歲者皆可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或是透過健康檢查及相關社區活動之參與,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即可免費參與此項活動。口腔黏膜篩檢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在充足的光源之下以直接或間接目視的方法,完整的對口腔黏膜做檢查,所需時間僅需幾分鐘左右,且受檢者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檢查前請病人注意在一星期內勿有嚼食檳榔之習慣,避免因為檳榔黏膜症導致醫師檢查不易,此外也希望病人應將口腔內活動假牙移除後再行檢查可做出更清楚的結果。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口腔癌病人常常在發生初期因為沒有意識到罹患癌症而當成嘴巴破皮或牙齒感染自行服用成藥,或是確診後因擔心手術而嘗試偏方或自然療法因而延遲就醫甚至造成不幸的後果。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出早期(第0-1期)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3期,存活率僅5成5。張敏德醫師建議,若民眾有以下的症狀,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1)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2)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若發現有口腔黏膜異常請按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及定期回診。

親子共讀六原則 讓孩子更聰明!

親子共讀六原則 讓孩子更聰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給予豐富的正向語言刺激就對了!從新生兒起,就開始親子共讀,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兒科醫師詹前俊醫師表示,美國兒科學會早在2014年正式建議父母從出生開始大聲朗讀他們的孩子。因為親子共讀可以增強,豐富、改變兒童成長的語言環境。研究早已證實,嬰幼兒照顧者與孩子說話的量與孩子智力正相關。也就是接觸越多言語刺激的孩子,會有更好的認知能力,特別是在邏輯推理、算術和形狀辨識等。三分之一的臺灣家長 沒有參與親子共讀樂趣近來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從小大量閱讀,可以幫助媒體識讀能力,在成長過程釐清環境與社群媒體上似是而非的訊息。根據「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2018年最新研究發現,臺灣三歲幼兒家庭中,約14%的家長還沒開始與孩子共讀,每週共讀少於一次的比例為18.5%,兩者合計約32.5%,表示臺灣近三分之一的家長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與孩子共讀。美國有98%的家庭,家長每週會與孩子共讀至少一次,而天天與孩子共讀的家庭,比例為37%,皆高於臺灣。親子共讀六大原則:1.從對話式共讀開始2.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起看書3.若孩子專注力不長,不需要硬性規定時間4.從幾分鐘開始,再逐步延長時間5.孩子可能會分心,請大人持續以溫暖的聲音朗讀,孩子自然會被吸引回到書本6.家中經常有書、常有人閱讀,孩子自然而然會親近書、親近閱讀國立台灣圖書館將於12月7日(週六)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台灣閱讀嘉年華」活動。馬偕兒童醫院、台北市醫師公會以及多個單位合作,在嘉年華現場擺設「親子共讀魔法屋」攤位,讓家長孩子體驗、落實親子共讀。現場有志工講故事,還有闖關贈書活動。歡迎家長帶孩子們一起來聽故事!親子共讀魔法屋 由專業人員帶領親子進行對話式共讀「親子共讀魔法屋」由醫療人員及說故事志工帶領親子進行對話式共讀與介紹適齡童書。爸媽帶著孩子過三關,還可獲得限量適齡童書。關卡如下:「第一關」:現場提供衛教單讓家長知道小朋友該年齡的閱讀行為,以及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如何選書?「第二關」:家長現場實際親子共讀,與說故事志工一同討論如何和小朋友互動「第三關」:由專業兒童繪本老師示範如何和小朋友親子共讀說故事!「親子共讀魔法屋」地點是大安森林公園,建議民眾從建國南路三號入口直走,在第34、35帳蓬。活動時間為上午10時30分至12時 ,每30分鐘一場共 3 場;下午為1時至4時30分,同樣是每30分鐘一場 共7場。

溫泉水質抽驗結果 泡湯8大注意事項

溫泉水質抽驗結果 泡湯8大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冬泡湯旺季來臨,許多人會呼朋引伴一起至本市溫泉區泡湯,共享溫馨歡樂的泡湯時光。衛生局依臺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規定,持續稽查、抽驗轄下溫泉場所營業衛生與水質,以維護消費者泡湯品質與權益。截至今年11月底,衛生局不定期抽驗本市白河區關子嶺、六重溪及楠西區龜丹等共計39家溫泉業者,總共抽驗151件,其中有8件初驗不合格,經輔導改善後,複驗均全數合格。稽查與輔導項目包含泡湯池必須定期刷洗清潔並備有紀錄可查、提供消費者使用完後器具必須清潔消毒、抽驗檢測溫泉水質「生菌數及大腸桿菌」、溫泉浴池營業場所應於明顯處標示泡湯注意事項等各項衛生管理措施是否符合規定,經查與規定不符者,通知限期14天內改善並辦理複查(驗),若仍不合格者,將依規定裁罰新臺幣3,000元至15,000元整。未消毒郊外野溪溫泉 皮膚恐感染綠膿桿菌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醫師表示門診上約有5%病患會因為泡湯後起紅疹就醫,只要浴池水、泡湯衣或清潔身體用的海綿、刷子遭病菌汙染,加上長時間接觸皮膚,就可能會感染綠膿桿菌毛囊炎。綠膿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一般是存在於水或土壤之中,若是泳池或溫泉池消毒不夠完全(ph值高於7.8及氯含量低於0.5ppm)就有可能造成細菌的大量滋生。泡湯8大注意事項1.泡湯前應先徹底洗淨身體。2.參考業者公告標示的酸鹼值、水溫及其他注意事項。3.每次浸泡以10至15分鐘為原則。4.適量補充水分。5.眼睛避免接觸池水。6.過於疲勞、喝酒、空腹或剛吃飽狀態與患有過敏、高血壓、心臟疾病及循環系統不佳者不適合泡湯。7.若身體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8.泡湯結束後建議應擦拭適量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今年檢驗結果已公布於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tainan.gov.tw//page.asp?mainid={F774987E-3522-46FB-90F5-4F756F612EEF})-衛生安全-營業衛生專區,民眾於消費前上網查詢瀏覽。衛生局仍會持續辦理衛生稽查及水質抽驗外,也鼓勵業者應落實衛生自主管理,以提供消費者高品質的泡湯環境,希望大家都能放心享受難得的泡湯樂趣。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抗寒 心血管疾病患者5禁忌天冷當「心」!這些危險群恐狹心症孩童天冷咳不停!止咳藥物應謹慎使用 

規律生活飲食也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

規律生活飲食也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生活規律、飲食節制,竟然也會出現血便?罹患直腸癌?一位無特殊疾病病史的6旬林女士,近一個月因斷斷續續有血便情況而至醫院求診,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患早期「直腸癌」。林女士一開始無法接受檢查結果,嗣後經醫療團隊詳盡說明後,終同意接受手術治療,順利移除癌細胞,之後只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追蹤即可。初期直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但有可能連肛門一起切除安南醫院消化科蔡坤峰醫師表示,直腸癌是目前台灣發生率最高之癌症,由於其解剖位置與構造複雜以及周邊豐富的血流與淋巴循環之故,故其復發率較高且預後較差,除零期癌外,其他期別都有復發風險,特別是在術後前兩年,要非常小心。 蔡坤峰說,直腸癌第0~1期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惟骨盆腔空間較小故不易手術,有時必須連肛門一起切除,所以往往造成患者術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合併有很大心理壓力。第2期開始會先進行前導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先縮小腫瘤範圍後再進行手術,術後依情況評估化療,醫師會盡可能保留肛門。依發生位置 出現不同病徵 需細心留意觀察蔡醫師指出,直腸癌依發生位置可分近端結腸癌(靠近盲腸)、遠端結腸癌(靠近直腸)、直腸癌三種。直腸癌因接近肛門,常見症狀是血便、裡急後重也就是有便意但卻解不出來、排便習慣改變及糞便變細等。而近端結腸癌表現症狀是以腹脹、貧血腹痛及體重減輕為主,遠端結腸癌則因位置靠近直腸,最主要表現症狀為大便習慣改變、腹脹腹痛及血便。政府全國性篩檢計畫之廣推讓國民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現今醫學日新月異對於直腸癌處理已經相當成熟,比如近年來新發展之「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在切除結直腸之癌前病變與零期癌都一一證明安全有效。因此,蔡坤峰醫師呼籲民眾對直腸癌症狀必須有所警覺所以須定期接受篩檢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當然術後定期追蹤也是相當重要的。延伸閱讀:大腸直腸癌,飲食習慣是元兇直腸癌治療主流 同步化放療保住肛門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56歲的范姜媽媽,年輕時曾做過近視雷射,近年來有了老花,最近又因為出現白內障,戴上眼鏡也覺得視力吃緊。范姜媽媽表示,在沒有動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前,都需要戴眼鏡,但還是看什麼都有點模糊,加上眼鏡又分戴遠、戴近,真的造成生活上許多的不便。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 AI助陣更精準范姜媽媽不想戴眼鏡,諮詢醫師才知道,做過近視雷射,也能再做白內障手術,因為近視手術在眼角膜雷射;白內障則是置換人工水晶體。於是她選擇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一次解決老花及白內障問題,醫師也在術中採用AI新技術「即時屈光分析系統」,帶給她更高品質的好視力。連鎖眼科診所總院長林丕容醫師指出,透過AI分析,能即時將檢測到患者的眼睛狀況,量身定做患者所需的矯正度數,包括老花度數、散光度數等,以及很重要的散光軸度,要在術後看清楚遠、中、近距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AI輔助修正誤差值! 最佳視力不是夢曾做近視雷射的患者,白內障手術難度較高,加上站立測量、躺下手術,角膜弧度、眼軸長短等數據會有誤差值,所以透過即時屈光分析系統的前導波測量及AI輔助修正,能找到適合患者最佳視力的精確度數。收治案例的連鎖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醫師表示,病人在手術前站立時,會先拍一張高解析度照片,當病人躺下去之後,即時屈光分析系統會再根據照片,來尋找病人躺著的位子,做自動修正,如此一來,手術中就能減少各方面的數據誤差值。醫師深受國際肯定 獲頒示範指導專家林丕容與林鴻源兩位白內障手術知名醫師,臨床經驗豐富,在國際間也深受肯定,他們所服務的單位也受國外眼科藥廠頒贈「優良手術中心」,兩位醫師更受邀擔任「優良手術示範中心指導專家」。白內障手術一生一次  應該慎選術式醫師呼籲,白內障手術是一生一次的重大醫療行為,如今有多種手術方式,甚至能一次性解決老花、散光、近視、遠視、白內障的屈光問題,需要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及精密儀器的計算,應該慎選手術方式及醫療環境,才能有更好的視覺品質,享受無框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蜂窩性組織炎險致命!母湯自停抗生素

蜂窩性組織炎險致命!母湯自停抗生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擔任清潔工作的吳女士,清掃過程不小心被竹掃帚刺傷左前臂,原以為是小傷口沒太在意,直到腫脹、化膿才趕緊到醫院看診。感染科醫師初步檢查判定是「蜂窩性組織炎」,進一步檢驗檢體發現,病人除了蜂窩性組織炎,還合併「大腸桿菌感染」而化膿,必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清潔工卻自行停用抗生素,不只傷口未癒還使得症狀加重,大腸桿菌產生抗藥性讓治療更加波!自行停藥 卻再染具有抗藥性的大腸桿菌!傷口治療五天好不容易穩定,吳女士卻急著出院繼續工作,醫師評估後雖同意可以回家自行照顧,但特別囑咐照護原則,將抗生素改為口服,並一再強調要完成整個療程,吃完所有抗生素,絕對不能停藥。沒想到出院才一個月左右,吳女士左前臂傷口再度紅腫、化膿,又來看診。王瑞醫師收治住院後,竟從檢體中培養出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大腸桿菌!進一步詢問得知,吳女士自覺傷口表面已經痊癒,雖然還有點硬硬的感覺,卻還沒有依照醫囑注意傷口,加上常忘記吃藥,索性就停用抗生素,沒想到這一停藥卻讓吳女士第二次住院治療,時間拉長到十一天才控制。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呼籲,使用抗生素千萬不能自己停藥,萬一產生抗藥性導致無藥可醫,小傷口也會丟性命!雖然抗生素已經可以成功治癒許多感染症,進而避免死亡等併發症,但是王瑞興主任強調:「抗生素並非萬靈丹!」,並不是所有感染症狀都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就不適合使用抗生素。王瑞興表示,抗生素就像兩面刃,用得恰當就是良藥,沒有正確使用抗生素,就容易讓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致命危險!濫用抗生素 恐培養出超級細菌王瑞興進一步說明,目前畜牧業使用動物抗生素使肉品產量穩定,加上過期、未吃完的抗生素藥物任意棄置汙染環境,只要這些抗生素進入食物鏈,讓環境細菌暴露接觸到抗生素,加速細菌產生抗藥性,就可能成為「超級細菌」,一旦爆發超級細菌感染,可用藥物非常有限,治療相對變得棘手,有可能會面臨無藥可醫的狀況,危及病人生命,是相當重要的全球議題。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不隨便停藥王瑞興表示,只要掌握「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正確使用的三不原則,不僅能安心使用抗生素完成疾病治療,也能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若有過期或未吃完的抗生素、免疫抑制劑、荷爾蒙藥物,王瑞興也建議送回原發藥處回收,避免汙染環境。延伸閱讀:世界抗生素週 正視抗生素危機!用藥觀念大掃除 破解3個抗生素迷思吃美進口蘿蔓生菜 慎防大腸桿菌感染

吃螃蟹飲黃酒養生 腸胃虛寒適量吃

吃螃蟹飲黃酒養生 腸胃虛寒適量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螃蟹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可充分滿足孕婦和胎兒的營養需要。然而螃蟹性寒,過敏體質的孕婦吃後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中醫認為懷孕是集男女氣血之精華,不適合吃太多活血動血的食物,否則會動胎氣。翰鳴堂中醫診所康涵菁中醫師表示,螃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會使胎氣不安。故建議孕婦在懷孕和乳母期選擇新鮮的螃蟹做清蒸外,可以搭配紫蘇葉或是搭配生薑沾醋,中和螃蟹的寒性,而紫蘇葉在中醫調理方面是很好的安胎藥,也可以去胎毒,可降低腸胃不適或是拉肚子的機率,紫蘇葉質細軟,香味清新,很適合生吃、拌沙拉或配生魚片食用,本草綱目裡面也說紫蘇葉可以解魚蟹毒,常見於日本料理店。腸胃虛寒、痛風、孕婦、過敏 吃螃蟹要適量中醫認為跌打損傷、骨折瘀腫之人適宜食用螃蟹,螃蟹的鰓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但是本身腸胃虛寒,或是有痛風的孕婦,要小心螃蟹會讓尿酸升高;皮膚容易過敏、有支氣管疾病或是免疫系統問題的人,也要小心適量為宜。如果脾胃虛寒又想吃螃蟹,其實吃螃蟹飲黃酒是絕佳養生配,涵菁中醫師認為,黃酒性溫味甘苦,有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肌膚、散濕氣等治療作用。黃酒最宜秋冬飲用,傳統飲法是裝入錫壺之中,在熱水裏燙熱或隔水加熱後飲用,以35℃~45℃為佳。燙熱喝有利於健康,這樣可以使黃酒中極微量的甲醇、醛、醚類等有機化合物揮發掉,同時所含的脂類芳香物蒸騰,使酒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濃郁。黃酒主要用料是糯米和黍米等穀物,經過嚴格的傳統工藝釀造,使原料受到酒藥、酒曲、漿水中的多種酶類、酵母菌的共同作用而釀成的一類低度原汁酒。其中含有糖分、糊精、有機酸、氨基酸、酯類、甘油、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氣味芳香味道醇厚。一般成年人均可食用黃酒,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最為適宜。黃酒在烹飪中的主要功效為去腥、解膩、增香。火候足時它自美!清蒸螃蟹時到些許的黃酒能滲透到食物組織內部,溶解微量的有機物質,醇香同菜肴的香氣十分和諧,而且通過乙醇揮發把食物固有的香氣誘導揮發出來,使螃蟹香氣四溢、滿座芬芳,也可避免吃螃蟹易拉肚子的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