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月球表面不要來 治痘疤對症下藥

月球表面不要來 治痘疤對症下藥

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青澀的青春期,大家都希望只要青春不要痘,偏偏痘痘還是會隨著青春期的來到,在臉上宣示著主權。然而,痘疤往往會造成心理的困擾與憂鬱,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到社交上的互動。此刻,除了要儘快治療痘痘,縮短痘痘的發炎期與嚴重度,避免留下痘疤外,告別豆花臉與月球表面,似乎也是每個痘痘族不容忽視的環節。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皮膚科-楊志雄醫師表示,很多人都會有痘疤上的問題,而每種痘疤都有不同的病理學,通常我們會依據痘疤外型予以分類,作為治療的指標。楊醫師指出,痘疤的分類可以輕重程度不同,分為以下四種:1. 平的:紅色的色素疤,自己或別人可以看到的臉上色素疤。2. 輕度:稍微凹下去或凸起的疤痕,與人距離50公分以內才能見到的疤,或用化妝可以蓋住的疤。3. 中度:中度凹下去或凸起的疤痕,與人距離50公分即可見到的疤。用化妝無法蓋住的疤,但是用手指可以把疤痕撐平。4. 重度:嚴重凹下去或凸起的疤痕,用手指無法把疤痕撐平。了解痘疤的種類之後,楊醫師針對不同痘疤,提出以下建議治療方式:1.【紅色、黑色或反白的痘疤】居家美白保養品、藥膏治療光療、鑽石微雕、脈衝光、果酸治療、淨膚雷射及血管雷射2.【輕微凹下猶如淺碗盤狀的痘疤或小、軟的凸起疤】非侵入性雷射(冷觸雷射)、飛梭雷射、雷射磨皮、填充物注射(玻尿酸)3.【中度凹下猶如深碗盤狀的痘疤或中度的凸起疤】飛梭雷射、注射消疤針、血管雷射4.【深火材盒狀、冰鑽型、隧道型痘疤或蟹足腫,明顯的凸起疤】脂肪移植、注射消疤針、血管雷射、TCA換膚平時也要養成清潔、卸妝的保養習慣,避免臉上沈積太多汙垢,造成毛孔堵塞長痘,陷入長痘、擠痘的惡性循環。如此才能告別月球表面,讓青春無痘干擾。

用創意做公益 打造”陽光”部落格

用創意做公益 打造”陽光”部落格

三年前,一場瓦斯氣爆的意外,使得吳宜蕙全身70%的皮膚受到重二度至三度的灼傷,更改變了她的生涯規劃。宜蕙清醒後,她立即體認到,自己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不僅如此,以前再簡單不過的穿脫衣服、走路、彎腰、坐下、刷牙、拿杯子,全都得重新學習。勇敢的她,決定不與命運妥協,她接受自己第二個樣子,並努力接受復健治療,但她還是必須面對路人好奇的眼光,甚至曾有小朋友指著她天真地詢問媽媽:「她為什麼長得和我不一樣?」。其實,不只是宜蕙,許許多多像她一樣燒傷的朋友,都曾碰過這段歷程。以燒傷及顏損朋友為服務對象的陽光基金會,在歡度25週年時,透過「陽光娃娃到你家」的部落格活動,鼓勵250位部落客拿著代表燒傷朋友的陽光娃娃照片,與在生活周遭找出有「25」的物件合照,結果引來廣泛討論,甚至達到十萬人的曝光人次,讓網友更加認識陽光基金會及燒傷朋友。因此,陽光基金會要再次藉著網路分享的力量,透過大家的創意與善意,讓更多人認識陽光娃娃的歷程、接納並熟悉燒傷朋友的形象,幫助更多像陽光娃娃一樣的燒傷朋友,在他們重回社會的每一步,都能獲得被正視的眼光。雖然在部落格的世界中,有許多人已經把陽光娃娃當成朋友,但是在真實的生活裡,更多人對陽光娃娃有太多的不了解。不了解陽光娃娃為什麼戴著頭套、穿著壓力衣?如果陽光娃娃拿下頭套,有多少人可以正視著被燒傷後不完整的五官與容顏?有太多像陽光娃娃一樣的陽光朋友,依然必須承受著不被接受的眼光。儘管承受著那麼多的痛楚與難關,但為了重回社會,陽光娃娃們承受傷痛,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同,努力走向人群。基於「分享。創意。公益」精神的第二屆陽光公益獎於本月20日正式開跑,活動至11月30日截止,並將在12月底舉辦活動記者會,於現場公佈得獎名單。此次活動共分為圖文組、漫畫組、生活創意組及志不在得獎組四大類別,部落格格友們可運用自己擅長的才藝,在網路世界中分享創意、輕鬆做公益。活動結束後,將先由陽光基金會內部評審進行初評,每組選出十組入圍名單,接著再請人氣部落格格主(女王、草莓、洋蔥、海豚男、貴婦奈奈、Lowes等)及專業人士針對入圍作品進行複評。各組前三名將分別獲得5000元的獎金及優選獎座;另外也會針對入圍作品進行優選預測票選活動,參與票選者有機會獲得陽光隨身壺乙個,每組被預測票選最高者即可獲得人氣獎座及1000元的獎金。第一屆陽光公益獎的活動( http://www.sunshine.org.tw/npostar ),透過一個月的時間、234位部落格格友的創意,讓更多人注意到「天使太用力」這本書以及顏損家庭的成長歷程。第二屆陽光公益獎則是以穿著壓力衣的「陽光娃娃」為主題,期待格友們發揮創意,讓更多人進一步認識、接納燒傷朋友。此次活動陽光基金會特地邀請到才華洋溢的傷友吳宜蕙擔任圖文組評審,讓傷友也有參與作品評選的機會。受傷前的宜蕙口條流利、筆觸精準,是企業界不可多得的才女,意外發生後,她將害怕轉化為重生的動力,就算是受了傷,宜蕙也不曾想過放棄自己,而是積極地去想該如何走接下來的路。現在的她已活出另一個嶄新的人生,且已有出版社找她洽談,請她將經歷的故事撰寫成書與大眾分享。對於能參與第二屆陽光公益獎,宜蕙感到十分榮幸,也期盼能看到精采的作品。第二屆陽光公益獎活動由利簾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贊助,yam天空部落格、優仕網、樂多、uho優活健康網、yahoo奇摩、xuite、udn聯合部落格推廣贊助,贊助名單仍陸續增加中。現在,就加入第二屆陽光公益獎(http:// www.sunshine.org.tw/NPOstar2 )競賽,讓創意成為全民公益生命力!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

面對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不景氣,上班族不僅薪水沒漲,資產更是縮水。根據調查指出,9成上班族在這波衝擊中資產減少,平均每人損失26萬。上班族每天辛苦超時工作,承受龐大的工作壓力,薪水成長卻有限,成為薪貧一族。面對繁忙的工作,常常忽略身體的照顧!由於工時長、工作壓力大,身體早已出狀況卻不自知。鬱悶上班族,財富與健康都亮紅燈!33歲的陳先生(化名),年紀輕輕已是公司主管,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外食,幾乎沒有機會吃到蔬果,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肉類及加工品,長期下來經常感到肚子悶漲、腸胃不順,甚至有「垃圾塞滿肚」的感覺。如此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陳先生不僅成為大腸癌高危險群,伴隨而來可能的龐大醫療費用,也讓他深陷財務危機而不自知。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大腸癌已經躍升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二,近三年死亡成長率更居前三名之首。由於大腸癌早期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多為晚期,光是醫藥費一年下來最高就要240萬,相當於陳先生不吃不喝5年的薪水。其實若能從日常的飲食習慣著手改善,就能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罹患風險,贏得健康也能省下龐大的醫藥費。林口長庚醫院姜倩玲營養師表示:大量攝取纖維可預防大腸癌,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5份蔬菜、水果補充纖維質,多喝水預防便秘,並攝取含優良菌種之優酪乳,補充腸道益生菌,幫助腸道健康,遠離大腸癌風險。經國內教學級醫院動物實驗證實,每天補充180ml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能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優酪乳中所含的「菌種」必須能夠通過胃酸考驗,存活到大腸才會有效!雷特氏B菌可以抵抗胃酸及膽鹼的考驗直接到達腸道,能增進腸道健康,補充體內好菌。

『健腦大作戰』孕期均衡飲食 有助幼兒腦部發展

『健腦大作戰』孕期均衡飲食 有助幼兒腦部發展

人體大腦發展的非常早,懷孕約2個月左右,胎兒的腦部細胞便開始發育,從出生後到2歲,是腦部細胞發育的高峰期,此後一直到6、7歲,則為神經細胞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健腦大作戰』必須從懷孕期就開始。為了開發孩子的腦力,許多父母會買昂貴的健腦補品給小孩吃。奇美醫院營養科王柏勝營養師表示,其實站在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只要孩子不偏食,均衡的攝取六大營養素,適當的補充腦細胞建構成份,就可獲得足量的健腦營養成分。生理作用中每種營養素都是強化智力的重要關鍵,並無孰輕孰重。了解這些健腦食物,善加利用,才能有效提升腦力。王柏勝營養師指出,腦部細胞構成所需的營養素有以下:一、醣類:為人體必須且最重要的營養之ㄧ,其中葡萄糖更是腦部主要的熱量來源。沒有吸收足夠的醣類,會使精神欠佳,而且不能集中。食物中主食類是醣類最大的來源。為了讓醣類充分被利用,足量的維生素B群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增加醣類攝取時,同時需要增加維生素B群的攝取量。二、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構成的原料,是製造細胞和神經傳遞物質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幫助腦部發展,食物如新肉類、雞蛋、豆腐、奶類等均屬優質蛋白質來源。人體細胞的製造過程繁複,所需的營養素種類更是多元,缺一不可。除攝取足夠蛋白質外,也必須攝取其他的維生素跟礦物質來協助蛋白質的利用。三、脂肪:包括磷脂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前者是製造細胞膜及神經髓鞘的主要元素,有助增強記憶力和集中力,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及豆漿、植物油及果仁等均蘊含豐富磷脂質;後者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重要成份,也是腦部發育不可或缺的營養。EPA有促進細胞養分運送的功能;DHA是構成細胞和細胞表層膜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大腦皮質的功能上,與記憶力的維持方面,以至於幼兒成長過程中腦部發展,DHA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大腦對DHA的需要從懷孕期便開始,整個懷孕過程中,母體中的DHA濃度是胎兒成長的關鍵,它影響胎兒頭部大小的發展,腦幹細胞的形成,眼部組織及心臟結構等等。醫學研究指出,由於懷孕的第3期(即最後3個月),以及在授乳期間的DHA補充,能直接加強胎兒及嬰兒的整體健康;故此,今日的嬰兒奶粉也加上了DHA作為其中的部分成份。自母體出生後,人必須依靠食物中的DHA來配合身體的需要,而肉類及蔬菜的DHA含量幾乎近於零,故此透過食用魚類生物而得到DHA,在魚類中又以深海魚的眼窩脂肪中含DHA量最豐富。如果以魚的品種來說,魚表面比較光或發亮的魚含較多DHA,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鮪魚、鱈魚等等。四、維生素1. 維生素B群:能促進醣類分解提供熱量,協助蛋白質代謝,是維持腦細胞正常功能的必要物質。乾果類(如核桃仁、腰果、松子、榛子等)、種子果實類(芝麻、花生仁、南瓜子、西瓜子、杏仁、葵花子)、水草類(如紫菜、海菜等)、金針菇、香菇及其他黃綠色蔬菜;酵母製品、肝臟等都富含維生素B群。2. 維生素E:脂溶性抗氧化維生素,可降低體內氧化壓力,減輕疲勞。因此增加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的攝取,維生素E的補充就更顯得重要囉!食物當中維生素E含量較豐的有小麥胚芽油、紅花油、米糠油等植物油;五穀雜糧、番薯、黃豆、花生、芝麻、萵苣、菠菜、豌豆、青豆、荷蘭芹等蔬菜;瘦肉、蛋、肝臟。五、礦物質1. 鈣:補充鈣質可抑制腦細胞異常放電、穩定情緒促進良好的睡眠、減輕身體疲勞、增強抵抗力。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為金針菜、荷蘭芹、芥菜及其他葉菜類蔬菜;海帶、紫菜等海藻類;小魚乾、泥鰍及其他連骨小魚;牛奶及其製品(如乳酪、優格等);大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腐竹、腐皮。2. 鋅:微量元素鋅可促進兒童發育及提高智力。鋅的來源可由攝取牡蠣及其他海產品(海菜、海帶、紫菜、蝦皮等);牛奶、瘦肉、玉米、芋頭、白蘿蔔及茄子等蔬菜。3. 碘:為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及提高腦力,預防甲狀腺腫、生長遲緩、智力低下等症。海菜、海帶、紫菜、蝦皮、海魚、魚鬆等海產品。台灣地區食鹽當中以添加碘,適當的攝取鹽份,也是很重要的喔!4. 磷:參與神經纖維傳導、能量生成及貯存,是大腦活動的必需物質。魚、肉、全榖類、牛奶、花生、杏仁、葵花子、豌豆、酵母粉等都含有大量的磷。六、其它在中醫醫學上,智力與情緒二大思維體系,分別歸屬於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所掌管,要開發幼兒的腦力,培養穩定樂觀的情緒,可從小根據體質適當食用健腦食物及藥膳。王柏勝營養師建議,可利用溫補中藥入菜,如:山藥、枸杞、百合、黃耆、人蔘等,也是不錯的方法。大腦的發育,需要許多種的營養成分協同作用才能完成。幼兒能完整補充各種飲食,應『從食物當中均衡攝取為主,健康食品補充為輔』的營養策略。而健康食品的選擇請認明有國家健康食品標章的產品, 除效果好外也會比較安全,讓小朋友頭好身體也能壯壯喔!

抽血難!針針不見血 有苦難言

抽血難!針針不見血 有苦難言

陳先生(化名)是49歲上班族,身形略為肥胖的他,平時最喜歡吃爌肉飯、五花肉等脂肪熱量含量高的美食。月初,他因身體不適而到醫院看診時,醫師建議抽血檢驗是否有過敏體質,沒想到針扎下去卻抽不出血來,檢驗人員又試了好幾次,扎了三四針後才成功。光田綜合醫院內科醫師鄧麗梅表示,一般說來,不易抽到血的狀況可分為找不到血管與針扎入後抽不到血兩種狀況。找不到血管的狀況包括天生血管較細、分佈較深層,另外和年齡與身體健康狀況也有關係。鄧麗梅醫師指出,人體末梢的血管都分佈於淺層,但有些民眾天生血管較細、位置較深,要找到血管就很困難。而身體肥胖,脂肪層較厚或有高血脂問題,也會因找不到血管或血管出現粥狀硬化,而有抽不出血的問題。年紀小的孩子也常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孩子的血管細,有時找到血管後,卻又因抽血時的抽力,造成血管變扁而抽不出血來。此時,若孩子因疼痛害怕而掙扎哭鬧,也會影響抽血;而年紀大的民眾由於血管的老化或硬化,有時也會抽不出血。為了要讓患者少受皮肉之苦,檢驗科人員在抽血時,往往要透過拍打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血管使其明顯,讓抽血過程更為順利。除此之外,癌症患者若因淋巴回流問題導致肢體水腫,嚴重時也會找不到血管下針,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於血管病變,或因時常選擇同一個地方打針,也會造成抽不到血的問題,因此糖尿病患者做好個人健康管理,並且儘量選擇不同的地方扎針,是預防抽不到血的方法。除了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疾病的因素外,天氣與溫度也是能否順利抽血的關鍵因素,光田綜合醫院檢驗科主任謝光耀指出,每當天氣轉冷或寒流來襲時,人體血管就會跟著收縮,而有些老人家或民眾又於天冷時出現低血壓的毛病,這些都會影響抽血的順利程度。因此天氣太冷,找不到血管時,抽血檢驗人員會先摩擦敷熱患者手部,讓收縮的血管擴張變明顯。醫師也建議抽完血後,為了避免血液由血管傷口流出而造成淤青,最好於抽血處加壓三到五分鐘再放開,也不要於加壓時把棉花掀開來看,因為持續加壓才有預防淤青的效果。另外也建議常抽不到血,飽受皮肉之苦的民眾,應保持良好的作息與飲食習慣,降低體脂肪與血脂,並且多運動,促進心血液循環,可慢慢改善抽不到血的問題。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已初步選出二十位入圍者,其中這次入圍者年紀最大的林小山。林小山是喉癌第四期未,手術醒來後,發現身上不但插了好幾根透明導流管,而且被氣切也不能說話,醫師告訴他這是永久性氣切,以後將無法恢復講話!他一聽!整個人傻了、怎麼辦?怎麼辦?難道以後就要成了一個啞巴?出院後還要學手語來和別人溝通?完了、工作完了、下輩子也完了!他內心充滿了悲憤、痛苦的回憶著過去,不明白老天為甚麼要這樣對待他!他痛恨!他哀嚎…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好多次、好多次、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手術後又做了電療、化療,頭髮掉了、脖子、口腔、嘴巴都踵了、體力也沒了,整個療程水深火熱、有如活在地獄中。當時,他的嘴巴已經腫得打不開,口腔內因細菌感染,也有些許的潰瘍,又因口不能進食,只好在肚子開個洞,裝條管子,以便灌流質食物。就著樣辛辛苦苦、跌跌撞撞的度過了漫長的療程。幸好,有許多朋友鼓勵他、給他力量,老婆更是無私無悔的全天候照顧與守護著他,餵食、抽痰和打理一切,更引導他加入了「無喉者協會-語言復健教室」。原本以後語言障礙而產生的害怕、猜忌、恐懼、和對往後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期望,而造成內心自我封閉,還摒棄了親朋好友的關愛期盼而自怨自哀!但是,有老婆的支持、老師的耐心和病友們的共同努力,讓他重拾了信心,並以「可以和老婆答嘴鼓為目標」來努力,現在的他因為愛重新開始,並參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之抗癌鬥士選拔獲得入圍,期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癌症病友。此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抗癌鬥士選拔活動」,抗癌鬥士需要您的支持,一起加入 20元圖鈴下載,為抗癌鬥士加油!更多的故事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

什麼是骨刺?這個名詞經常出現,但也常被誤解。所謂骨刺,就是在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所產生的贅生物,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尖刺突出物一樣,因此稱之為骨刺,英文稱之為(bone spur)。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什麼會「增生」呢?所謂關節,是指骨骼與骨骼相接的地方,彼此之間有軟骨做為襯墊。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關節之間的軟骨因為長期負重、承受壓力,導致軟骨磨損,於是關節變得不穩定,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了因應此一變化,於是增生出骨贅,以增加關節之間的穩定度。由於骨刺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增生出來的,所以負重的關節比不負重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膝關節就比肘關節容易長骨刺;活動度大的關節比活動度小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腰椎就比胸椎容易長骨刺。另外有些情況,則是誤用了骨刺這個名詞。李彥興醫師指出,例如椎間盤損壞造成背痛,會被稱呼為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會被稱呼為骨刺壓到神經;足底筋膜長期發炎出現鈣化,會被稱呼為足底長骨刺;肩膀棘上肌肌腱長期發炎出現鈣化,也會被稱呼為肩膀長骨刺。這些都是誤用骨刺一詞的情況,只是用久了積非成是,原本的定義就被混淆,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診斷。骨刺會有什麼症狀?因為骨質的增生是為了增加關節的穩定度,相對的便減少了關節的活動度,所以骨刺增生以後,關節會變得較為僵硬;骨質的增生會佔據原有的空間,如果周圍正好有神經通過,就會被骨刺壓迫到,造成痠麻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神經症狀。由於骨刺會增生是因為軟骨已經被磨損,所以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如何避免骨刺的增生?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在長期負重使用之下,都會增生骨刺。李彥興醫師提醒,但我們可以注意下列事項,以減少骨刺的增生:1. 維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胖,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量。2. 適度的運動,不要過度激烈或時間太長,以避免軟骨的磨損。3. 保持正確的站姿及坐姿。彎腰駝背,坐姿不良,都會增加脊椎的受力,長期下來將引起脊椎骨刺增生。開車時可在腰部加墊,讓腰椎保持正確的曲度。4. 避免提重物。尤其是彎著腰提重物時,脊椎承受的負荷更大。必要時可穿著束腰輔助支撐。5. 枕頭不宜太高。勿長時間低著頭或歪著頭做事。以減少頸椎的受力。6. 上下樓梯及蹲下站起等動作,會增加膝關節的磨損,進一步引起骨刺的增生。必要時可穿著護膝增加穩定度,以避免骨刺增生。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歡喜”髓緣” 加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

歡喜”髓緣” 加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

非親屬骨髓配對成功的機率是萬分之一。來自台南的徐國柱與邵金鳳夫妻不僅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最早參與建立資料庫的志願捐贈者,兩人還相繼配對成功成為捐髓人,並加入骨髓關懷志工行列。臉上洋溢著歡喜笑容的徐國柱夫妻認為,捐髓不僅救人,帶給他們的快樂與幸福更是無法言喻。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10月歡度十五週年,舉辦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精進營再今天上午圓緣。這次參加的志工中有多對夫妻檔,其中彭勳君、林惠美夫妻倆已經走了15年,煮過的補湯早已超過1千份,而同是夫妻檔的徐國柱與邵金鳳更是髓緣不淺,相繼完成捐髓好願,連他們的大女兒也在今年六月接獲配對成功的通知。在台南縣歸仁鄉從事汽車修理業的徐國柱、邵金鳳,結婚已27年。在家輔助丈夫事業的邵金鳳年輕時便參與慈濟志工。1993年10月20日,慈濟基金會成立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年底在成功大學舉辦宣導活動,夫妻倆便與鄰居相約加入驗血行列,儘管當時骨髓捐贈的觀念不普遍,但他們深信證嚴法師說「捐髓救人,無傷己身」。歡喜做慈濟的徐國柱夫妻在1999年、2001年陸續受證為慈濟委員及慈誠,沒想到徐國柱在受證同年獲悉骨髓資料配對成功,只是沒想到在進一步比對時發現仍有免疫基因配型不吻合,沒捐成骨髓這事讓他很遺憾,他覺得自己沒緣做好事,看著丈夫的失落感,瘦弱的邵金鳳便發願「如果我的身體可以,骨髓配對到我時,一定要捐成」。「因緣真的很奇妙,就在半年後,我就接到骨髓配對成功的通知,說好話、發好願真的很重要,」於是,邵金鳳便帶著既歡喜又緊張的心情,遵照陪伴志工的關懷,補身體、練身體,到花蓮慈院順利的完成抽髓手術。她說,第一次捐髓不免猶豫,幸有志工的關懷,她的心念很快地穩定下來,當全身麻醉過後,身體雖有不舒服及些微的酸麻感覺,但想到「一點酸,可以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一切都值得。美妙的是幸運之神仍持續光顧徐家,邵金鳳捐髓半年後,徐國柱再次接獲比對成功的消息,一心希望兌現捐髓心願的徐國柱便雙手合十對著證嚴法師的法像祈求這次捐髓一定要成功,而且看到妻子捐髓後身體變得更健康,每天都是好心情,更使他完全沒有任何遲疑地接受取髓手術。夫妻兩人更在相繼捐髓後投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親身捐髓的經驗,使得我們在勸髓、關懷捐髓者工作上,更具說服力」,也見證證嚴法師說的「救人,絕對不會傷害另一個人的身體」,邵金鳳說,以前有 許多人誤以為「骨髓」是「俗稱龍骨水的脊髓液」,捐髓的意願不高,幸好隨著時代改變,參加骨髓資料庫驗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三個兒女也都是資料庫的志願捐贈者,同時她的大女兒也在今年六月接到配對成功的通知,目前就等進一步基因比對的結果。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自成立至今15週年,志願捐髓者的資料已超過31萬5000筆,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遍及27國、超過1700多例。捐髓者中已出現多對夫妻檔,但在捐髓後同時投入骨捐關懷志工的徐國柱、邵金鳳夫妻,攜手現身說法的因緣,更是骨捐關懷小組間的美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