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

母乳庫的成立,在國外已經有將近一百年歷史,它最主要工作就是將捐贈的母乳收集、保存、篩選、滅菌,並分配至最需要的嬰兒。1980年代由於民眾對愛滋病恐慌,引發醫學界對捐贈母乳質疑。1985年北美洲母乳庫協會成立,並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疾病管制局學者專家,於1990年共同製訂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廣泛為全球母乳庫所採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表示,於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於婦幼院區成立全亞洲第一座母乳庫,嚴格遵行北美洲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三年多來已提供三百多萬cc安全捐贈乳給全省各地需要的嬰兒。領用捐贈母乳對象以早產兒為主,其他適應症包括:吸收不良、餵食不耐、免疫缺乏、先天性異常、術後需要營養加強…等嬰兒。這些嬰兒皆由醫師評估並開立醫囑單,再經母乳庫評估疾病緩急,使捐贈母乳能夠分配給最需要的嬰兒。程劭文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本著服務社會精神,免費提供捐贈乳給愛慈基金會孩子,讓這些愛滋寶寶也有機會喝到母乳。研究顯示,飲用捐贈乳的早產兒腸胃抵抗力較好,較少發生感染,因此可以縮短住院日數,降低醫療成本。母乳庫運作需要整體醫療政策配合及醫事人員支持,但最主要推手則是捐贈母乳的愛心媽媽。捐乳媽媽不能吸菸或喝酒,不能長期服用藥物或草藥,一年內未接受捐血或刺青,且必須身體健康、飲食均衡。捐乳前母乳庫會先替捐乳媽媽抽血檢查,排除傳染疾病可能,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A型肝炎、愛滋病毒、梅毒、人類T型病毒,合格後才能將母乳捐出。檢查合格的媽媽可將多餘奶水以冷凍狀態送到母乳庫,接受進一步分析及檢驗。由於捐贈母乳主要使用在罹患疾病嬰孩以及脆弱早產兒,因此捐贈母乳必須接受細菌學檢查,合格後再經過低溫滅菌,才可以發出去給需要的嬰孩。程劭文說,提供安全捐贈乳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最大責任。目前庫存量尚能供需平衡,但需求量有逐年增加趨勢。該單位需要更多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多少量都無所謂,因為母乳庫珍惜每一滴捐贈母乳,因為每一滴母乳都能幫助生病孩子更快康復。只要正在哺乳,平時有擠乳習慣,而且儲存奶量超過孩子需求,非常歡迎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聯絡。該單位會先以電話問卷了解哺乳媽媽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通過篩檢後可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任何一家院區接受抽血檢查,檢查合格媽媽可將一個月內冷凍母乳寄到婦幼院區母乳庫。抽血費用以及快遞費用將由母乳庫承擔。母乳庫專線(02)2358-1349,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

人體的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每天心跳約為10萬多次,每天要輸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且日夜不停,全年無休的工作。 心臟本身也需要充分的養分與氧氣,而圍繞在心臟表面的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分枝,冠狀動脈保持健康,血流順暢,心臟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 當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可能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時,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輸出正常的血量,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心病,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逾九千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約二千人死亡。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 王致皓醫師表示,冠心病患者在運動出力時,會感到胸前有壓迫感、發悶、疼痛,有如老虎鉗鉗住心臟,或胸中如巨石般的壓迫感,靜坐、躺下休息,或服用舌下硝化甘油才能緩解,這是典型的心絞痛;若胸痛持續達二、三十分鐘,極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應立即就醫急診。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及繞道手術等。 調整生活型態,可阻止脂肪、膽固醇沈積物持續在冠狀動脈內堆積,例如戒菸、低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控制血糖以及血壓等。使用藥物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進而減少死亡的危險。調整生活型態與藥物治療,對曾接受氣球擴張術、植入血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術的病患一樣重要,必須確實執行。 王致皓醫師指出,抗心絞痛藥物可減少心臟耗氧量,並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而達到減緩心絞痛症狀。另外,包括阿司匹靈或同類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和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等藥物,均可提高長期存活率。約33%冠心病患者適用於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治療。氣球擴張術是利用導管前端的氣球擴張加壓,將血管斑擠壓到血管管壁上,以改善血管內血流。 血管支架置放術伴隨著氣球擴張術。王醫師解釋,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的金屬小管狀物,對血管壁提供支撐力,並減少氣球擴張術後再狹窄的機會,置放血管支架風險相對較低,病患在接受局部麻醉後,可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 另外,醣蛋白抑制劑可在施行氣球擴張術時由靜脈給藥,以預防血栓形成,大部分病患在醫院內觀察一晚後,可於隔日出院,於一周內恢復正常活動。接受血管支架置入的病患,可同時使用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至少三個月,並加上阿司匹靈長期治療,以預防血栓在支架內形成。

超時空寶寶!冷凍精子13年後 生下健康雙胞胎

超時空寶寶!冷凍精子13年後 生下健康雙胞胎

現年36歲的陳先生(化名),以13年前(民84年3月)保存的冷凍精子,藉由生殖技術,於今年10月讓妻子成功懷孕獲一對雙胞胎兄弟,這對來自1995年的「超時空寶寶」,堪稱國內生殖技術的重大突破。陳先生於民國84年時,發現罹患精原細胞癌(睪丸癌),由於治療的方式與過程會嚴重破壞精子,造成無法生兒育女的遺憾,當時23歲還在唸書的他,在醫師的建議及家人的支持下,在北醫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儲存精子,之後才開始安心接受手術與後續的化學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北醫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說,今年初,36歲的陳先生歡喜迎娶新娘,也想試試可否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寶寶,2月份來到生殖醫學中心啟用封存13年的精子。精子冷凍後,染色體並不會受到影響,與新鮮的精子有相同的品質,有差別的是精子會因冷凍的關係,活動力下降,需要以顯微注射的方式將精子注入卵子。曾啟瑞院長植入4顆胚胎入母體內,其中有2個胚胎成功的著床與生長,於今年10月成功產下37週的雙胞胎兄弟(體重2100公克、2700公克),母子均安,媽媽正在做月子中,讓這家人圓夢成功。有關冷凍的技術,曾啟瑞院長指出,冷凍保存生殖細胞(精子、卵子)或是胚胎的技術已經成熟,保存的年限國際間一直有新的突破,以學理上推測冷凍並沒有上限,但是解凍後的品質與相關的生殖技術例如取卵、顯微注射等,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與實驗室配合。■ 適合冷凍精子的條件:1. 疾病因素,特別是即將接受化學治療者2. 精蟲稀少(嚴重寡精症),精蟲數少於500萬/CC,表示睪丸製造精子的功能逐漸衰退,日後可能會有無精蟲的顧慮。3. 結紮之前,為未來仍有生兒育女之需。4. 長期旅外,出遠門,而妻子留在國內接受不孕症治療。曾啟瑞院長指出,國內的生殖技術在國際間已建立相當好的口碑,不論在學術上或是臨床上都有極佳的表現,近10年來到北醫附設醫院接受生殖技術的國家,從鄰近的亞洲:大陸、菲律賓、日本,遠到歐美:德國、捷克、美國等,憑藉紥實臨床技術與實驗室研究,台灣生殖醫學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此例超過十年的冷凍精子,在國人的生殖技術下孕育生命,不僅嘉惠病友,也是國內生殖技術的重大里程碑。

頸腫、金魚眼、吃不胖 當心甲狀腺功能亢進

頸腫、金魚眼、吃不胖 當心甲狀腺功能亢進

24歲陳小姐(化名),眼睛大大的有點凸眼。經常食慾非常好,雖食量大,但就是胖不起來,最近体重還減少了許多。平時很容易為了小事與同事、家人爭得面紅耳赤。有同事注意到她的頸部好像腫腫的。胡小姐到醫院檢查後,醫師替她做頸部的觸診發現甲狀腺腫大。過多的甲狀腺荷爾蒙會導至人体產生過多的熱量,冬天不怕冷,夏天怕熱;使心臟處於容易受刺激的狀態,容易有心跳太快的反應,而導至患者病人喪失意識、手會發抖、易動怒、眼睛凸出像金魚眼、婦女月經不順暢、食慾增加、体重減輕等症狀。病人如有上述症狀到醫院求診時,醫師會懷疑甲狀腺功能異常而做血液檢查,檢驗血中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及甲狀腺刺激荷爾蒙的量。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群表示,甲狀腺荷爾蒙偏高,甲狀腺刺激荷爾蒙偏低時就可以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其分泌的量由腦下垂体控制。腦下垂体分泌甲狀腺刺激荷爾蒙,隨著血流到達甲狀腺,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到血液中。當血液中甲狀腺荷爾蒙的量超過身体需要時會抑制腦下垂体分泌甲狀腺刺激荷爾蒙。這樣的作用機轉是正常的,叫做 "回歸機轉" "Feedback"。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血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存在,它會刺激甲狀腺分泌荷爾蒙,其刺激作用不受上述"回歸機轉"控制,導至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過高。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方法可分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外科治療。服用抗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可以降低甲狀腺的荷爾蒙合成能力,使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趨向正常,同時使用抑制心臟的藥物防止心跳過快。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群強調,藥物治療一旦停止,復發的機率很高。放射碘治療是利用碘會聚積在甲狀腺的機轉加上放射碘發出的放射線破壞甲狀腺組織的作用來達到壓制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目的。放射碘的使用劑量不易控制,容易造成甲狀腺低能症而必須終生服用甲狀腺激素製劑補充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以維持身体正常的新神代謝。北美的醫師偏好此種療法。外科治療是將腫大的甲狀腺体積切除至8 - 10公克。台灣地區的病人,如果不希望以藥物控制,大多以此外科方法治療。術後偶而會有暫時性低血鈣、甲狀腺低能症,絕大多數的病人術後良好。

孕婦吃藥,安全嗎?

孕婦吃藥,安全嗎?

懷孕的婦女應該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生病,但由於害怕吃藥影響胎兒安全,所以往往有病不敢服藥,因而延誤病情反而使母親及胎兒受到傷害。當然胎兒本身是比較脆弱,尤其是前三個月細胞正在分裂和增生,容易受到干擾而引起畸形產生,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藥物都會影響胎兒。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徐文成醫師表示,目前醫藥學者根據藥物對胎兒影響程度嚴重與否而把藥物分為五類。一、 A類藥物:一些藥物在有良好控制的情形下對婦女進行研究,證實對胎兒沒有危險性。二、B類藥物:動物試驗的結果證實對胎兒不具危險性,但對婦女尚無充分的研究。或動物試驗顯示對動物胎兒有不良作用,但在良好控制的條件下,對孕婦的研究尚未證實對胎兒有不良反應。三、C類藥物:動物試驗顯示對動物胎兒有致畸形或殺傷性,但對婦女尚無類似發現,因此危險性無法被排除。四、D類藥物:對人類胎兒有明確的危險性存在,但在某種利多於害的情況下(如母體生命受威脅或罹患嚴重疾病,別無其他較安全和有效的藥物可資利用時),雖對胎兒有危險仍可使用。五、X類藥物:動物或人體的研究都證實可發生畸胎,而且所產生的危險性明顯的大於服藥的好處,這類藥物孕婦忌用。換言之,A、B兩類藥物都可以用,C類藥物必要時可以用,也不需要因吃了C類藥物而把胎兒拿掉,D類藥物在救命時仍可以用,但胎兒可能有畸形發生,但不是一定有,只有小部分有。X類藥物就忌用,如果誤服此類藥物,有些醫師建議把胎兒拿掉,但在正常情況下包括沒吃藥沒生病的情況下,仍有百分之二的胎兒有或重或輕的畸形,這是一個自然的發生率,所以無論何種情況,醫師都不能保證胎兒百分之百的健康。徐文成醫師強調,最好的防範方式,就是孕婦千萬不要在生病時自己隨便購買藥物服用,必須先就診經婦產科醫師判讀,畢竟A、B、C三類的藥物有很多種,醫師可以替你選擇適當及安全的藥物,在就診時必須先說出自己已懷孕或準備懷孕,讓醫師開處方時有所注意。此外無病時千萬不要隨便服用 “補“大人小孩或去“胎毒”的藥物,事實證明很多去“胎毒“的藥物無故服用一段時間後反而傷害胎兒。目前台灣常用的藥物有上萬種,沒有一位醫師能把所有常用藥物的外觀及顏色能分清楚,所以每當孕婦服用任何藥物時必須把藥名記下來,以便請教醫師或藥師,最好不要只把藥品直接拿給他們看。總之,孕婦往往無法避免生病,生病時必須看醫師,有很多藥仍可使用,不致傷害胎兒。所有的準媽媽一定都能產下健康活潑的寶寶。

《醫信箱》腳部長水泡愈抓愈癢?

《醫信箱》腳部長水泡愈抓愈癢?

Q:本人自好幾年前腳部就常長水泡,且將水泡弄破之後會奇癢無比,愈抓愈癢。但在幾個月前,腳指之間也很會長水泡,且整個腳指頭出現脫皮,一直持續不斷,雖然也換了一雙較舒適的鞋子,但也沒改善多少。聽說於患部塗上麻油會好,可是我不敢嘗試,請問腳部問題該怎麼治療?藥房中比較好的藥是什麼?而塗上麻油真的有效嗎?A:足部的巨癢性水泡大部分都是由香港腳的黴菌感染所引起的,但少數是皮膚發汗時所形成的「汗皰疹」平常應注意保持足部的乾燥,選擇透氣的棉襪子,而且應避免浸泡熱水或藥水,以免造成糜爛及細菌感染。對於細小的水泡,皮膚科醫師一般會用藥水給患者自行塗抹,合併治療用的軟膏,使得小水泡快速乾燥而脫皮。然而對大型的水泡就得小心照料,免得傷口發炎,一般是消毒過後再行穿刺抽出水分,並且配合使用吸收水分的軟膏,待水泡乾燥後再更換藥物治療根本的原因。若是原本就有黴菌感染﹝香港腳﹞的話,更應長期抹藥,以免一再復發,造成更多的問題。曾經看過不少病患自行浸泡熱水或亂擦偏方,結果,造成腳皮膚潰爛,有的甚至併發蜂窩組織炎﹝細菌感染所造成﹞,嚴重的要住院治療,實在是自找麻煩。(臺安醫院皮膚科 沈兆煇醫師解答,uho編輯部整理)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

補冬養生避「四高」 呷補!呷巧!不三高!

「立冬」是農曆冬季開始,依習俗立冬日是要進補,坊間對於進補不外乎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及八珍等補品。但營養師提醒說,這些補冬補品容易含有四高:「高熱量」、「高蛋白」、「高油脂」、「高膽固醇」,主要原因是因為進補食材使用上偏重於油、高湯、肉類及內臟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表示,國人飲食在油脂與蛋白質比例上已較偏高,在立冬這個節氣的補品,對於已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或者是欲要體重控制者,在飲食上是ㄧ大挑戰。吳雅惠說,古云:「健康之道,在於養生,養生之本,在於飲食」,所以針對慢性病患補冬藥膳飲食,她有一些小撇步要告訴大家,讓大家在冬令進補時也可以吃的很健康、無負擔。對於已是「三高」的人要做到:一、肉類選擇要適當:捨棄內臟類、大塊含肥肉及皮的肉,改選擇帶骨肉類,如小排骨,如此不但可使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取量減少,連帶肉類攝取量也下降,而在視覺效果上份量也較多。二、 份量選擇要計畫:肉類份量對於控制「三高」有絕大關係,所以可以將補品肉類當正餐主菜,且要按照平時份量食用,如此肉類才不會吃過量。三、 用油控制要得宜:油量太多是一般進補常見到問題。要降低用油量,可將肉類用熱水先煮至半熟,鍋內放少量油將辛香料爆香,再放入半熟肉類拌勻,如此可減少用油去拌炒肉類到沒有血水。四、 蔬菜纖維不可少:進補之餘不要忘了纖維對慢性病的好處,另外要補充或添加進補品內1-2份蔬菜,或是可添加低卡路里高纖食材來增加食物豐富性及飽足感,如菇類、蒟蒻製品等。五、 油炸食品要止步:對於油炸製品儘量少使用,或是以相似品來替代,如油豆包或油豆皮,以新鮮豆腐或凍豆腐來替代。六、 湯水適量少浮油:藥膳煮好時要將浮油去除,避免喝湯時,喝下太多飽和脂肪酸及熱量,對於痛風患者,肉類藥膳湯內含有較多普林,不宜大量喝藥膳湯汁。七、 沾醬宜少不宜多: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如豆腐乳沾醬等,對於要控制血壓的人使用沾醬可加少許熱開水稀釋使用、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進補時若能充分運用以上小撇步,方能養生與健康兼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營養科,為使慢性疾病病患在這冬令時節也能輕鬆進補,特與中醫科設計一個冬令進補藥膳~益氣補血鴨。將可清虛熱、滋陰、補血、補氣及降血脂藥膳與鴨肉一起熬煮,此藥膳藥性為平性,對於健康的人也可食用。作法是將熬煮好的藥膳為湯底,加入金針菇、袖珍菇等菇類、蒟蒻製品、玉米筍、綠色蔬菜及適量豆腐或凍豆腐。除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能減少肉類中飽和脂肪攝取的量。搭配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的白麵線,再加上一份水果,即成一份養生套餐。讓冬令進補飲食也可以吃得很均衡,讓大家在補冬養生時可避「四高」~呷補呷巧不三高!【益氣補血鴨】一、 主材料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黨參三錢、玉竹三錢、何首烏三錢、黑棗三錢、甘草二錢、枸杞三錢、赤芍二錢、丹參二錢及1斤-1斤半的母鴨、米酒100-200cc、鹽巴適量。二、 其他材料金針菇、袖珍菇、高麗菜、玉米筍、蒟蒻小捲及凍豆腐3小塊(人)、白麵線75公克(人)三、 作法:母鴨切塊去頭、脖、腳、屁股後洗淨,汆燙去血水。藥材快速沖洗,除枸杞、黑棗外,包入藥包。將汆燙過的鴨肉塊、藥材和酒適量放進燉鍋中,水加至淹過食材一倍,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煮好鴨肉鍋底加入其他材料(除白麵線外)一起烹調。白麵線在水滾後放入煮約2-3分鐘,撈起淋上益氣補血鴨湯汁即可。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

臺灣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上班族的職場生活壓力升高到不容忽視的地步。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對各行各業的綜合職場心情溫度計調查顯示(施測期間97年4月-8月):有23.04%職場員工達輕度心理困擾,另有17.00%(13.27%中度心理困擾、3.73%重度心理困擾)職場員工則有較顯著心理困擾。也就是說,在全球金融風暴未來臨前,在臺北市每5個上班族就有1個背負沉重的職場壓力,可能需要心理諮商或醫療方面的協助,在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下,前述有沉重職場壓力人數比率更將急速攀升。面對這樣的生活壓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上班族調適。一、面對壓力勇於求助提醒有憂鬱傾向的上班族,不能逃避,無論是財務或職場面的問題,面對它才能對症下藥,否則若是對身心狀況造成太大的影響,恐增加陷入四面楚歌的風險!建議先從舒緩壓力、提昇工作效率及照顧身體做起,也不用強逼自己孤軍奮戰,尋求各方協助,以避免影響正常生活。 二、提供管道釋放壓力提醒在面對金融風暴影響的企業單位要能重視並引進職場心理衛生的概念,在工作環境中能提供可以讓員工了解壓力與情緒管理的資訊,不管是成立相關的負責部門或是定期邀請心理專業人員多提供相關之衛教資訊,讓整個企業能夠有適當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知識與相配合的管道,如此必能使企業員工更增加抗壓性發揮潛能,化危機為轉機。 為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建構健康職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即將在12月3日(三)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於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科技產業服務中心(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2樓),共同合辦的「職場元氣GENKI UP」宣導活動。活動當天除安排「元氣職場員工協助方案規劃諮詢」、「紓解壓力工作如意─辦公室紓壓健身」及「勞保年金Smart全攻略」等精采課程外,另結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臺北人力銀行、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及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等民間單位,於會場提供”職場心理衛生諮詢”、”健康檢查”及”求職求才媒合”等宣導攤位,歡迎企業及員工踴躍參與。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症狀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解尿前感覺急迫,合併尿失禁或者沒有合併尿失禁。通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在歐洲六個國家調查,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一般大眾,約有16.6%有膀胱過動症狀。在亞洲女性調查,約有53%有膀胱過動症狀。在臺灣,約有18.6%女性有膀胱過動症狀。然而,53%有膀胱過動症狀的亞洲女性,卻只有21%病人會尋求醫療幫助。可見大多數有此症狀病人都不知道、或不想尋求醫療幫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姿吟表示,在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為頻尿(約佔85%),其次為急尿(約佔54%)。造成膀胱過動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抽菸、神經性疾病,以及骨盆鬆弛等等。林姿吟說,膀胱過動症就像鼻竇炎或關節炎一樣常見,同時它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林姿吟說,關於膀胱過動症治療可分為兩方面,包括: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兩者治療成效都顯示對膀胱過動症有極大改善。行為療法包括:按照時間上廁所、骨盆底肌肉訓練及運動、生理回饋治療急迫感抑制訓練,以及飲食控制等。她指出,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亦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為不論藥物或行為療法,都是經由不同機轉發生作用,所以合併兩者,可提高治療成效,使婦女不再受頻尿所苦,更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篩檢求精準!子宮頸抹片前的簡易常識

篩檢求精準!子宮頸抹片前的簡易常識

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新增的子宮頸薄層抹片檢查,可提高檢測的準確度。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陳曼玲醫師指出,在台灣子宮頸癌一直高居婦女癌症發生的前五名,子宮頸癌是婦女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的,但不少女性朋友因為害羞、怕沒隱私權等因素,不敢做子宮頸抹片篩檢,讓每年死於子宮頸癌的女性高達800人,其實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相當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子宮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 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尤其是太早有性行為者、多重性伴侶、早婚、生育子女較多或子宮頸曾受病毒感染者,更須特別注意。子宮頸抹片檢查沒有應受檢的年齡上限,老年婦女亦須繼續定期身體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及骨盆腔檢查。陳曼玲醫師強調,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一般婦女可於月經後,至婦產科門診檢查,醫師會利用鴨嘴(陰道張開器)打開陰道,再用抹片刷將子宮頸表皮細胞刷落送檢,在顯微鏡下做癌細胞之篩檢,這個檢查能夠顯示出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或是癌症發生的可能,當在做抹片時只要深呼吸放輕鬆即可,並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但影響抹片品質的原因包括抹片固定或保存不良、細胞太少、太厚或太多血液、沒有子宮內頸成分、發炎細胞過多、存在外來物質(如潤滑劑)、過多細胞溶解或自溶等。因此,檢查前兩天必須避免陰道沖洗,避免盆浴,勿使用陰道塞劑、殺精蟲劑或潤滑劑,因為這些可能會沖掉或隱藏異常細胞,前一晚不能有性行為,因房事後,抹片上會發現大量精子而影響判讀。檢查完畢之後,只要在家等候檢查結果通知即可,少數人會有幾天血絲樣、咖啡色的分泌物,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無需多慮。報告通知單上有三種結果:正常細胞(須定期抹片檢查一次)、有發炎細胞(需回門診進一步追蹤)、有問題細胞(需切片檢查)。抹片為發炎現象者,絕大部分是出現較多的白血球或膿細胞而已,亦即真的只是發炎,不過由於少部分可能潛藏有異常變化的細胞,因此建議治療後,重做檢查。一般醫師會給予陰道塞劑,或合併口服藥物,大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過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炎性反應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理想的狀況是四至六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檢查。若抹片發現有問題細胞時,婦產科醫師會使用一種光學儀器-陰道鏡,去觀察子宮頸上皮,找出疑似病變的位置,做子宮頸切片。不同於抹片的是,切片摘取了小塊的子宮頸組織,因此可以有比較肯定的病理學診斷,過程約需十至十五分鐘,切片也幾乎不會痛,不用太緊張。陳曼玲醫師表示,傳統抹片是把子宮頸上刷下來的細胞直接塗抹在玻璃片上,然而這有幾個缺點:第一、只能將抹片刷上約20%的細胞塗在玻璃片上,80%則仍在抹片刷上而被扔進垃圾桶了;第二、容易有多層細胞重疊在玻璃片上的情形,影響判讀;第三、如果有白帶、出血、精液等,容易掩蓋子宮頸上皮細胞,而影響判讀,因此傳統的子宮頸抹片的偽陰性偏高(約20%),診斷上僅能產生70%的敏感度。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採檢方法如同傳統抹片,不同的是將整個抹片刷上的檢體放入液態的懸浮液來保存,然後透過電腦自動化儀器將檢體中的血液、黏液、發炎物質等會產生遮蔽干擾物質先清除掉。再透過特殊濾淨方式集中欲檢查的子宮頸上皮細胞並製成薄層的細胞抹片,可大大減少傳統抹片因檢體不良、固定不良等影響判讀的因素,同時比傳統抹片多取五至十倍的細胞,抹片品質得以改善,偽陰性也大幅度下降,從一般抹片偽陰性約20%,薄層抹片的偽陰性可降至5%。惟薄層抹片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民眾須自費,因此若想採用此法的女性,在做抹片時直接告知婦產科醫師即可。陳曼玲醫師呼籲,子宮頸抹片篩檢是發現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可有效減少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大部份的子宮頸癌是由子宮頸癌前病變演變而來且需時數年之久。子宮頸抹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藉著檢查剝落的子宮頸細胞,希望能找出癌前的病變,避免演變成侵犯性癌症。在毫無臨床症狀的時候,就用不痛不癢簡易方法,在子宮頸癌還沒產生之前,就找出來,並做進一步的治療。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人,如果出現異常報告,大都只是這些癌症之前的病變而已,做個小小的檢查或手術,連子宮都不必割掉,零期子宮頸癌的治癒率幾乎可達100%。全民健保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連續三年陰性者,則至少每三年檢查乙次,受檢時請攜帶健保卡和身分證至婦產科就診即可,為了方便記住,可於每年生日時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