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大約百分之十到三十的成年人睡著會打鼾,而百分之五的人(大多是超重的中年男性)有一種致命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正常人睡著後,原先固定及撐開咽喉部的肌肉會鬆弛下來,造成咽喉部輕微的狹窄,這種狹窄是導致打鼾的主因,但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而言,這種咽喉部狹窄已經達到阻塞的程度而造成呼吸困難,此時腦部會感應到身體缺氧,於是命令身體用力的呼吸,因而造成短暫的甦醒,以打開及固定咽喉部。一旦醒來,打開了咽喉部,呼吸用力的程度就會降低,呼吸用力程度回到正常,病人又可以入睡,於是咽喉部又開始鬆弛縮小,呼吸用力的程度又增加,睡眠又被打斷而醒來。這種惡性循環每晚會打斷睡眠數百次以上,大部分的呼吸中斷及甦醒的時間都很短,病患自己都不記得,病患有這些呼吸暫停、睡眠中斷,所以夜晚無法有深度睡眠,所以有白天嗜睡的症狀,以致影響工作或社交活動,甚至引起車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也可能使您有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危險。若每天晚上睡眠都會大聲打鼾並合併白天嗜睡,就該在睡眠中心進行一系列檢查,及早診斷睡眠呼吸問題(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及矯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致命後遺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之警兆【成人】巨大的鼾聲,隔幾個房間的人(甚至鄰居)都可以聽到。鼾聲型態特殊,會因呼吸停止而鼾聲中斷,然後喘氣,表示此人呼吸停止然後又開始呼吸。可能會在不適當的時間睡著,例如:工作中或開車時。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焦慮或憂鬱。某些病患會有清晨頭痛、夜間頻尿、性慾降低、男性陽萎、女性月經失調等。【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和嬰兒猝死症有關。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影響那些超重或扁桃腺肥大的兒童。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兒童會有打鼾或睡覺後呼吸會有異聲、呼吸困難、睡眠斷斷續續、白天有過動等現象孩子可能看起來會比較懶,學校表現較差,有時會被認為遲鈍或懶散。什麼原因會惡化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著後,身體的所有肌肉會放鬆下來,遠比醒著時更加鬆弛,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對某些喉部狹小的人來說,喉部肌肉鬆弛會造成氣道進一步狹窄而影響到呼吸,睡眠對這些人而言,反而變成一段危險的時間。比平常人小的下顎、大舌頭、扁桃腺肥厚、或任何組織阻塞到呼吸道,都可能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時這些原因會同時存在。酒精、安眠藥、和鎮靜劑若在睡前使用,會進一步降低肌肉張力,使喉部更容易塌陷,某些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使用安眠藥後可能會睡得更差。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大多影響男性,女性因喉部的構造不同,使女性較不會得病,年紀漸大後性別的差距逐漸減少,但還是以男性較多。肥胖亦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因之一,體重增加會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惡化。診斷 & 治療方法詳細疾病病史對診斷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非常重要,配合到睡眠中心做夜間的睡眠檢查可以知道是否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並找出最佳的治療方式。每一個睡眠疾病中心有不同的檢查儀器和設備來分辨睡眠的各種呼吸問題,包括EEG, EOG, EMG, pulse oximeter以及溫度感應器以測量空氣進出呼吸道的氣流;另外一些彈性帶會放在胸部及腹部,以測量胸腹部用力呼吸的程度,此睡眠檢查叫polysomnography,是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檢查。睡眠檢查也有可能在白天來做,每兩個小時會讓您小睡十五到二十分鐘,一共重複五次,這個檢查叫做多次睡眠潛伏期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用來測量白天嗜睡的程度,這種測試也可以用來診斷其他嗜睡的原因,例如猝睡症(narcolepsy)。一般性治療:維持理想體重:減輕體重可以有所幫助,甚至只減輕部分體重也有幫助。睡前避免喝酒:酒精會抑制呼吸,使睡著後呼吸中止的情形更頻繁、更嚴重。酒精有時也會使原先只是單純打鼾的人變成呼吸中止症。避免服用安眠藥:安眠藥會抑制呼吸,降低喉部肌肉的反射,使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對所有藥物要小心服用:治療頭痛、焦慮和其他一些常見問題所使用的藥物,可能會影響睡眠及呼吸。側睡:某些人只有在平躺時才會有呼吸中止。將枕頭放在背後或縫一個網球在睡衣背後,可以幫忙保持側睡。減輕鼻塞的藥物可能可以減輕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鼻擴張器及一些類似的裝置,可以用來擴張鼻子通道,減少打鼾;但通常只改善鼻部氣流的流通性,無法解決嚴重的打鼾或明顯的睡眠呼吸暫停。特殊治療:正壓呼吸器(Nasal CPAP):這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正壓呼吸器有不同的型式,有些會感應吸氣和吐氣的不同而調整壓力,有些則可以感應到打鼾或喉部狹窄而調整壓力,這些新增的功能主要是為了改善舒適性。一般而言,這些新型的機器和原先標準型的機器都一樣舒適。口腔矯正器(Oral appliance):某些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可以藉由此裝置將下顎舌頭及軟顎向前拉,以打開呼吸道。輕度或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或許可以經由此治療改善;但是,嚴重的病人通常都沒效。有些人使用後會抱怨口水過多、下顎痛、牙齒鬆動。手術治療:某些生理上或解剖構造上的問題造成的睡眠呼吸困難可以用手術的方法來矯正,這些生理上的問題包括:口腔扁桃腺或鼻扁桃腺肥大(在小孩子身上很常見)、鼻息肉或鼻部腫瘤、鼻中隔彎曲或某些不常見的下巴或軟顎問題。單純只以鼻部手術改善鼻子阻塞來治療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經常效果不佳。但是,鼻部手術常是以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整體計劃的一環。有一種手術叫懸壅顎咽部整形術(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 ,移除喉部在睡眠時阻塞氣道的多餘組織。研究顯示,約有一半以上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受益。但有一些病人也出現後遺症,像說話鼻音、喝水時逆流入鼻部。另一種手術方法使用雷射,叫LAUP(laser-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 ,對睡眠呼吸中止症較無效,但對打鼾有效。其他手術方法包括下頦骨前置術(mandible advancement) 及上下頦骨前置術(bimaxilla advancement),這些方法需要動到臉部及下巴的骨頭,但也有較高的危險性。在某些極端的病例可能需要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來治療,白天清醒時將開口關閉,可以由口鼻正常說話及呼吸,在睡覺時則把管子打開。氧氣治療:給予氧氣並非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氧氣可以外接在正壓呼吸器的上面,藉以改善某些原來就有心肺疾病患者的低血氧狀態。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無法靠藥物改善;而某些藥物則可用於改善白天嗜睡症狀。《參考讀物》1. Sleep Medicine. Teofilo L. Lee-Chiong2.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David N. F. Fairbanks. 3rd edition3.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7. pp 1427–1432, 20034.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8. pp 522–530, 20035. Chest, Volume 122(5) 1679-1685.November 2002. 6. N Engl J Med, Vol. 347, No. 7. 498-504 August 15, 20027. Chest, Volume 124(3) 942-947.September 2003. ( 作者高雄長庚睡眠醫學中心 - 胸腔內科 蘇茂昌 )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不能說的秘密?!90%口臭原因出在牙周病

不能說的秘密?!90%口臭原因出在牙周病

口臭的患者不分年齡,有些人是主動意識到有口臭,和人說話時遮遮掩掩,而事實上比較高的比例,是完全不自覺,直到自己在高談闊論時,身旁的朋友受不了才尷尬地告知。牙周專科醫師黃明霞表示,口臭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有些正值適婚年齡的病患一表人才,談吐幽默,工作也很不錯,但約會一直不順利,搞了半天,才知道尷尬的「口臭」問題,居然成為姻緣受阻的原因。這個令人「不能說的秘密」,到底該怎麼處理才能徹底改善?首先讓我們先了解問題的成因。牙周病專科醫師黃明霞表示,造成口臭的主要原因有二種,包含口腔性及非口腔性。口腔性疾病會產生口臭的原因很多,包括牙周病、牙齦炎、蛀牙、舌苔增厚、唾液腺分泌不足等。據統計約有90%的口臭是源自口腔疾病,其中大部分是牙周病。會造成牙周病的細菌主要是厭氧性格蘭氏陰性菌(例如Prevotella intermedia、P.gingivalis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由於厭氧性格蘭氏陰性菌在分解口腔中食物的殘渣、脫落的上皮細胞、牙齦溝液、血液等過程中,分解富含胺基酸或胜等成份,代謝時會產生揮發性硫化物〈包含硫化氫、甲基硫醇及雙甲基硫醇等〉,而這些揮發性硫化物會散發出不好聞的氣味,就是所謂的口臭。非口腔性的病因則包括慢性鼻竇炎、鼻咽腔腫瘤、肺膿瘍、食道憩室、胃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時、肝衰竭、尿毒症等,黃明霞醫師建議,若排除口腔的問題,須請內科或家醫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口臭的主要方式首先需加強口腔衛生,建議餐後刷牙並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清潔牙縫,並以刮舌器或牙刷清潔舌背去除舌苔。此外,還須積極控制口腔病灶,例如治療牙周病、填補齲齒、移除並置換不適合的贗復物等。黃明霞醫師提醒,牙科醫療已走向專業分科,不同的牙科疾病應找有專科醫師執照的醫師門診較佳,以牙周病為例,牙周病專科醫師除了取得牙周病專科醫師執照外,也在大型醫院有多年的牙周病治療經驗,在專業判讀、臨床經驗、治療操作上較為嫻熟,患者在選擇醫療診所時,可以此為參考的依據。

中醫調肝 疏解「經前期緊張綜合症」

中醫調肝 疏解「經前期緊張綜合症」

女性從初經開始到經歷育齡期,之後是接近停經的更年期,直至完全停經後的閉經期,時常出現不同的生理反應,有些時期也會伴隨生理不適,諸如:月經前的經前症候群,經行時的痛經及相關不適症狀,抑或是月經週期失調,都與女性體內荷爾蒙之變化有相關。一些調查顯示,婦女在經前或經期期間會出現一種或數種體徵或情緒症狀者約占30~80%,其中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者占2~10%,臨床以20~30歲婦女為常見,但亦可見於30~40歲以上婦女。月經來潮前7~10日婦女伴有生理上、精神上及行為上的改變,如頭痛、乳房脹痛、全身乏力、緊張、壓抑或易怒、煩躁、失眠、腹痛、水腫等一系列症狀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症」。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月經來潮後症狀即自然消失。目前認為是一種心理神經內分泌疾患,其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奇美醫院中醫部 - 莊智翔醫師表示,經前期緊張綜合症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臟腑辨證多與肝、心、脾、腎四臟有關,但以肝為主。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本。經前陰血下注血海,全身陰血相對不足,以致肝失血養,肝氣容易鬱結。肝鬱氣滯,則可見經行頭痛、眩暈、乳房脹痛、青春痘、口糜、泄瀉等。情緒上多伴有經前煩躁易怒或憂鬱等情志變化。故治療上應以調肝為主,而兼顧養血、清熱、清心、健脾之法。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月經前期以控制症狀,治標為主。在症狀緩解期,應注重調整內分泌,審證求因、治本為主。在症狀緩解或消除後,宜繼續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鞏固治療3個月經週期,以求徹底調整體內內分泌,使之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此將會大大地提高長期臨床療效,減少復發率。莊智翔醫師指出,在生活飲食宜忌方面,月經來時的飲食宜低鹽、低蛋白質、高糖類,並限制飲酒及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等。輕到中度的有規律的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車等都可以緩解憂鬱,改善情緒。此外,適當補充維生素A、B6、E可以改善月經來時的種種不適症狀。不過這些維生素須在經前14天起服用,方可達到一定效果。

「銀髮歡顏」展~ShowShow家中老寶貝

「銀髮歡顏」展~ShowShow家中老寶貝

您的家中也有「老寶貝」嗎?提供長輩多元且連續性照護的「迦南銀髮生活福祉中心」預訂在12/13 舉行落成典禮,台東基督教醫院特別公開徵選「銀髮歡顏」照片,希望透過一幅又一幅的影像傳達遲暮之年的長者依舊能保有喜樂、活力的青春樣貌。並藉著為人子女抒發的短文,喚起兒女對父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珍愛之情,這抑是「迦南銀髮生活福祉中心」成立的服務目的。凡參加此活動者,台東基督教醫院就會贈送一份回報禮,上面有「迦南銀髮生活福祉中心」代言人物迦迦阿嬤、南南阿公造型圖案之紀念品。徵件日期只到 11 / 12 (三)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 徵件內容:照片+溫馨短語■ 徵選條件:(一)照片主角需年滿65歲的長者,性別、人數不限。(二)長者展現青春不老的活力、燦爛的笑容。(三)黑白照、彩色照,皆可。(四)報名者請寫下 100 字以內的配搭短文(圖說)。(五)每人以不超過2張為限。■ 收件方式:(一)一般照片:以不超過A4大小為限。(二)數位影像:請以數位相機(400萬畫素以上)拍攝,原始檔案大小為2272 × 1704像素以上的JPG 檔案。或提供A4大小( 29.7 × 21 公分 )解析度為300dpi 的JPG檔案。■ 寄送方式:(一)郵寄,請寄至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室(950台東市開封街350號),並請註明「銀髮歡顏」照片特展收。(二)E-Mail,請寄至[email protected]電子信箱。備註:請自行上東基網站下載報名表,填寫個人基本資料及書寫100字以內短文,連同照片一併寄出。■ 活動洽詢: 089-960888 轉 1361 陳小姐。活動詳情請上:http://www.tch.org.tw/tch/11/2008/10/2008_10_07.php

冬天「泡湯注意十三事」

冬天「泡湯注意十三事」

寒意漸濃,民眾已開始計畫泡湯計劃。臺北市衛生局希望提供市民衛生、安全又愉快的泡湯體驗,除了加強稽查溫泉場所的水質抽驗、PH值、水溫標示之外,另外更加強管理人員之設置、泡澡注意事項公告、現場環境衛生與緊急鈴設置、溫泉浴室的通風檢查及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等,並要求業者注意溫泉個人浴池通風維護。消費者在享受泡湯時,亦請保持空氣流通,放鬆心情的享受一趟身心靈的溫泉之旅。營業場所應懸掛「泡澡注意十三事」:一、患有傳染性疾病者禁止入浴。二、飲酒過量顯有醉態者禁止入浴。三、攜帶寵物者禁止入浴。四、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不宜入浴。五、惡性腫瘤及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不宜入浴。六、血友病患及皮膚敏感度差、感覺障礙病患不適合入浴。七、飽餐及空腹不宜入浴。八、入浴前請澈底淋浴及卸粧。九、泡浴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0至15分鐘為原則。十、年長及年幼者請由親人陪伴入浴。十一、現場標示水溫、酸鹼值及緊急狀況之處理方式。十二、泡浴中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十三、本場所若有任何待改進事項,歡迎立即向服務人員反映(並標示服務人員姓名聯絡方式)。建議市民朋友上衛生局網站查詢,點選網址步驟:www.health.gov.tw→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根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心臟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中年族群(45-64歲)十大死因的2、3名。缺乏規律運動、肥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有抽菸習慣、有家族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以及爭強好勝的人格特質,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客車駕駛因工作時需久坐,若缺乏規律運動,容易成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疲勞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適當的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但是,愈來愈多的疲勞致死或意外案例,讓人不得不正視過勞的問題。臺北市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場員工進行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成的調查對象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遠高於法定工時標準及全國工時常模;在自覺工作壓力方面,有32.8%的工作者「常常」或「一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此比率顯著高於2004年全國受雇者(19%)。所謂的「過勞症」在醫學上的正式用語是「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指的是工作壓力與職業因素所引起的腦血管以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其判定必須考量工作的規則與職業的特異性,是否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之事實,如不規律的工作、工作時間過早、輪班、夜班或在工作現場猝發的急性疾病……等。常見過勞之工作行業為:駕駛、勞動時間長、長期站立或姿勢不良、輪班制……等等。預防過勞首要條件是認識過勞,過勞症初期為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症狀,患者常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很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等情緒症狀。若此時沒有適當休息,緊接著身體出現不適的現象,包括: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腦血管疾病之症狀,或胸悶、胸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症狀就會發生。衛生局提醒您,疲勞為身體防禦機能中的警告訊號,即勞動生活中達到上限之前的一種安全警覺措施,因此不必太擔心疲勞的發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採取積極性的恢復疲勞措施。有關過勞症防治手冊之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 gov.tw/ )或上職場健康促進互動網( http://www.healthcity.net.tw/workhealth/ )查詢。

濟世白袍~琴聲藝動音樂會

濟世白袍~琴聲藝動音樂會

聆聽音樂是人生一大樂事,所有喜愛美妙音符的民眾有福了!為提升敏盛體系的藝術人文氣息,自今年初開始,敏盛醫院規劃了「敏盛四季饗宴-以音符煥然一心」系列音樂會,陸續舉辦『新春音樂饗宴』、『夏-白衣天使,天籟之音』以及『秋季音樂會-搖擺爵士』,獲得全院同仁與民眾熱烈的迴響,適逢年底,院方訂於本(11)月12日上午十時半,假敏盛綜合醫院經國總院一樓大廳推出壓軸的「敏盛四季音樂饗宴之『冬』~ 濟世白袍 琴聲藝動音樂會,邀請知名泌尿科醫師,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副校長,音樂素養深厚的江漢聲醫師與輔大音樂系教授群蒞院演出,共譜精彩樂章,歡迎民眾闔家踴躍參加,洽詢電話:(03)3179599分機2310。院方表示,上述音樂會,力邀輔仁大學副校長江漢聲(輔大醫學院院長兼知名鋼琴家)率領輔仁大學音樂系教授孫樹文(鋼琴家)、黃瀚民(小提琴家)、曾素芝(大提琴家)、唐鴻芬(聲樂家)等五位學養俱佳的音樂名家蒞院演出,除慶祝醫師節,更為今年的「敏盛四季饗宴-以音符煥然一心」系列音樂會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敏盛四季音樂饗宴」之『冬』(一)主題:濟世白袍  琴聲藝動(二)時間:2008年11月12日(三)上午10:30(三)地點:敏盛綜合醫院經國總院一樓大廳(院址:桃園市經國路168號)(四)演出者:      鋼    琴:江漢聲教授(輔仁大學副校長)      鋼    琴:孫樹文教授           小提琴:黃瀚民教授        大提琴:曾素芝教授        聲    樂:唐鴻芬教授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

「如果胃鏡、大腸鏡都能在無痛的狀況下完成,您還有甚麼理由,拒絕健康檢查呢!」這是一個最近在廣播節目上一再重複的廣告,「痛苦」畢竟仍是人類心底的最怕,由於恐懼對痛苦的恐懼,很多人雖然擔心自己的腸胃出了問題,卻因為害怕檢查的痛苦,始終不敢嘗試,這個廣告很顯然地,打動了不少人心,由於無痛,對檢查也不再恐懼,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檢查。果然沒多久,報章媒體就刊出各個大醫院莫不躍躍欲試,紛紛推出了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讓大家多了一個選擇。那麼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檢查方式呢?是不是大家都適合呢?無痛方式的鏡檢其實早就有了首先,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檢查,許多醫療院所都早已行之有年,其次,內視鏡檢查並不是腸胃科的專利,許多科均使用內視鏡作為檢查工具,只是一般民眾較熟悉胃鏡或大腸鏡罷了!在清楚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內視鏡檢查究竟是怎麼做的。以腸胃科內視鏡檢查而言,大體上可區分為兩種:就是管子從嘴巴進入,或是從肛門進入。從嘴巴進入的,必須克服咽喉反射,這是一種異物在咽喉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雖然檢查前會以局部麻醉藥物減少咽喉的敏感度,對時間短的檢查,如胃鏡四至六分鐘,也許受檢者還可忍耐,但對於做更久或是做更深的檢查,除了咽喉反射,檢查時造成的脹氣,管子對腸胃的撐展,往往讓病人覺得度秒如年,此時就不要期望病人能配合得很好。從肛門進入的,就屬大腸鏡檢查,大家畏懼大腸鏡的態度比起胃鏡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宜的話,大腸鏡的不舒服程度是比胃鏡的好多了!但如果操作的醫師施予過度的壓力在大腸上,受檢者是會非常不舒服的。亦即注射麻醉藥物後再做檢查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是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當然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需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健康保險並無此項給付,因此受檢者或病人需自行負擔麻醉費用。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檢查是否有需要於全身麻醉狀況下完成,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牽涉到幾個問題。第一是給什麼樣的藥物,用什麼方式給予,而這些藥物給予是否可達到無痛,令病人或受檢者或醫師滿意;第二是麻醉藥物本身是否會造成病人或受檢者身體上的危害,哪些人不適合接受麻醉;第三是內視鏡的操作在麻醉狀況下是否會造成特別或更多的併發症;最後就是到底由誰來施行麻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人員,還是腸胃科醫師,對病人或受檢者而言,當然是挑結果對自己最安全的,當然這也牽扯著責任問題,若是麻醉產生併發症時,萬一有醫療糾紛時,法律歸屬責任的問題。注射麻醉藥劑後真的就無痛?目前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討論最多的就是大腸內視鏡檢查,一般大腸鏡檢查前給予藥物是一針buscopan肌肉注射,目的在於使大腸蠕動減緩,另一針則是為了產生鎮靜作用,例如demerol肌肉注射。許多做過大腸鏡的病人都知道,這樣子的鎮靜效果,事實上遇到疼痛時,還是無法止住痛苦的,相反的,靜脈注射麻醉就完全不同,即使內視鏡在大腸內左撐、右扭,在適量充分的藥物劑量之下,病人也祇是覺得睡了一覺而已。常使用的靜脈注射藥物很多,如midazolam、propofol、demerol、ketamine,也許是單獨使用或是合併使用,當然這些藥物的價錢可能相差極大,但使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達到良好且安全的麻醉效果,此外大部分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的病人或受檢者,均為門診病人或為了健康檢查而來,大腸內視鏡檢查也不需要住院檢查,因此麻醉後的意識恢復也必須很快速,能夠很快的把病人叫醒,使用的藥物自然需要作用快速,短暫。安全嗎?有沒有那些人不宜?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自然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當偵測到血中氧氣降低時,可以另外給予病人氧氣,可惜的是,一般的監測裝置並不能得知血中二氧化碳的情況,因此無法得知病人血中二氧化碳是否已達到危險狀態,所幸大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但是對於某些病人還是需要特別小心,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一般建議是不要採行靜脈注射麻醉方式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第三是麻醉下的大腸鏡操作是否會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大腸內視鏡有兩個主要的合併症──破裂與出血,出血一般與內視鏡做治療有關,麻醉與否並不會增加出血的機率,但是破裂就有點相關了。內視鏡大腸破裂的原因中,一部份是內視鏡鏡管本身造成的,原因是鏡子在大腸穿梭時,也許鏡頭碰撞,也許鏡身過度牽扯大腸,而造成大腸破裂。內視鏡大腸破裂與許多因素相關,也許是病人本身情況不好,骨瘦如柴,長期臥床,也許病人過往曾經動過腹部手術,但是,麻醉也是一個重大因素,沒有麻醉狀況下的大腸鏡操作,如果病人覺得痛時,腹部肌肉會自然收縮,收縮的肌肉可以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伸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此外病人的痛苦,往往也意識著大腸被牽扯的程度,醫師會因病人的不適,而比較小心操作,但是一旦麻醉之後,首先腹部肌肉的保護機制就消失了,而且反正病人也不會痛,如果大腸內視鏡的操作方式還是前進,前進,撐!撐!撐!破裂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到底要不要採用麻醉無痛法對於講究人道的歐美國家,無痛的檢查,特別是大腸內視鏡,靜脈注射麻醉就如同例行般,但是近一兩年來,諸多研究卻又發現:其實沒有麻醉,病人也可以不會感到過度的不舒服,對於檢查的準確性也沒有影響。如果能夠不用麻醉,也能沒有痛苦的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這樣的方式不是很好嗎!如果痛是危險的警訊,不改變大腸鏡操作的手法,只是用麻醉的手法去消除這個警訊,那麼麻醉無痛的做法,就有可能如同歐美的研究報告,反而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到底有沒有需要靜脈注射麻醉內視鏡檢查呢?首先需注意的是,不管是操作者或是被檢查者都是希望這個檢查是最完整,最詳細,不會遺漏什麼的,操作醫師希望受檢者能夠好好配合,讓操作的醫師能夠從容地檢查,另一方面,要受檢者能夠好好的配合,醫師就不能讓受檢者過度不舒服,以免受檢者受不了,不能忍耐。試想,如果做胃鏡時,病人一直做嘔,整個胃糾結在一起,醫師如何能夠有把握說這個胃沒問題呢!如果大腸鏡深入時,病人產生劇烈疼痛,以至不能到達大腸小腸交界的地方,那麼這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靜脈注射麻醉從檢查的必要性上來看,如果說一個檢查,比如說治療性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耗時很久,一檢查總會花個半小時一小時,沒有適度的麻醉,如何能要求病人,丫著嘴巴,跟醫師好好配合呢,此外,病人躁動不停時,醫師也很難做出精準的檢查與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麻醉就應該是必須的。從人道立場來看,如果因為檢查會造成不舒服,但沒有重大併發症,為了求得更仔細,準確的檢查結果,麻醉是可以考慮的。

優質救護車怎麼選 告訴你5秘訣

優質救護車怎麼選 告訴你5秘訣

合法的救護車如何選擇?除了大家平時所見之外觀白色車體、車頂有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車身兩側漆紅色十字及單位名稱,車尾漆有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字號(如「北市護車字第XXX號」)。最重要的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告訴您選擇的秘訣: (1)車輛內外部清潔、(2)張貼合格救護車之標示、(3)收費合理及主動開立收據、(4)穿著制服之兩位救護人員同時出勤、(5)隨車人員之服務態度良好。有關費用收取,民間救護車收費應依「臺北市救護車設置機構救護車收費基準」收費且不得超收,例如:由臺大醫院至振興醫院里程15公里,基本費之上限應為800元+【(15公里*2)*25】=1550元,如有2名初級救護技術員出勤1小時,則救護員費用為400元*2名*1小時=800元,所以總車資上限為2350元;同時提醒市民醫材使用需另計價,故如有特殊需求(例如:氧氣使用、抽痰…等)應事前告知,除能讓救護人員了解及掌握病人狀況,亦減少勤務結束後,在費用收取部份之爭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保障市民安全,每年針對合格立案之民間救護車機構所登記每一輛救護車進行3次檢查(1次定期檢查與2次不定期檢查) ;同時,每年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第21條規定,對於本市合格立案的民間救護車機構進行督導考核,考核項目包含機構管理、車輛管理、人員管理與教育訓練及政策法令配合度。此外,更加強車輛運行安全性,首創全國推行救護車機構自主管理措施,包含勤務前自我檢測(如酒測情形、駕照是否完備)以及救護人員教育訓練等,期提供市民優良的救護服務品質。希望民眾可多關心及提供衛生局意見,若發現或搭乘可疑之救護車輛,請記下該車輛車牌號碼並向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檢舉,共同為緊急救護品質把關,檢舉電話: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712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