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人工植牙有助咀嚼力增加

人工植牙有助咀嚼力增加

當口腔內因疾病而損失了牙齒及周圍組織,隨著而來的就是功能的損失。以傳統方式重建口腔功能有:藉著牙齒支撐並恢復咀嚼功能的固定假牙;也有以口腔軟組織支撐並承載咀嚼功能的活動假牙,如全口假牙即是此類。臺安醫院牙科 - 王紹華醫師表示,傳統的假牙在有限的現有組織支撐下,常常僅能提供一部份功能的恢復。如全口假牙約能回復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咀嚼力量,活動假牙或或局部假牙約能回復百分之五十的咀嚼力量;而牙橋也就是俗稱的固定假牙也只是部份的咀嚼能力恢復。此外,長期承受過度負荷的結果造成牙床骨持續的不斷萎縮,軟組織結構也不斷的改變,使得假牙須不斷地更替以期能承受咀嚼功能。以上種種有限的恢復及不斷的改變,已使得傳統假牙面臨考驗。而新的修復方式就應運而生-「人工植牙」,可在口內有缺組織及功能時,提供額外的支撐。王紹華醫師說,自從人工牙根發展成功以來,它對於口腔復健的功效就一直是牙醫師們努力探索的目標。因為在傳統的醫療的方式中常常只能得到一種勉強可以接受的結果,所以在人工牙根問事並成功於人體應用後,進一步對功效的測試已成為重要的研究題目。首先便是在一九八九年的研究中指出當口內有一側後方完全缺損後,研究人員將病人帶著傳統活動假牙以及植入一根人工牙根,並與口內最後一顆牙做成牙橋後測試各種功能來做比較。其結果明確顯示,有人工牙根支撐的牙橋在咀嚼運動過程中呈現非常穩定的咀嚼模式,而且比起帶活動假牙而言其咀嚼肌的活動力量大增。一九九四年的文獻中也有對於下顎全部無牙的病人在接受了利用人工牙根支撐製做了假牙後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病人均滿意他們生活品質的改善並深感咀嚼功能的恢復。在測試及實驗中顯示下顎運動的引導有了改善外。王紹華醫師指出,藉著穩定的補綴物使得整個顎骨的運動範圍大大增加,這也導致非常協調的口腔運動和明顯的咀嚼效益。至於以人工牙根支撐的活動假牙及固定假牙對於全口無牙的病人而言,都能發揮咀嚼力增加的效應,在經過長期使用之後,固定假牙仍能明顯而穩定的增加咀嚼力。此外人工牙根支撐的牙齒,讓病人有自然而且如同天生的舒適感,大大的增加了病人的自信心。對於長期面對公眾的人士而言,擔心會有假牙鬆脫的困窘,就可以免除了。最後,王紹華醫師強調,當牙齒因病變而遭拔除之後,牙床脊在人工牙根支撐後顯示穩定而不萎縮的情形。這也證明除了功能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外,人工牙根亦能為保存組織、預防萎縮發揮出特有的功效。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

追求健康、輕鬆健走 SHOW出好身材

為建立市民良好運動風氣,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新生公園、榮星公園、朱崙公園及中正國小等鄰里公園舉辦社區健走活動,免費提供教練指導、身體評估和運動計畫,讓您輕鬆健走,SHOW出好身材。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6年針對臺灣地區18歲以上國人進行「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兩個禮拜有做運動的民眾占51.5%,沒有運動習慣者占48.5%,顯示國人參與運動的比例仍顯不足。大家都知道運動可改善體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但運動的次數(頻率)、時間、強度都會影響改善體能效果,而「健走」運動,具節律性,可持久進行且又易於自我控制的全身性運動。依97年度參與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健走隊350位學員統計資料,每人每週平均健走次數約1.6次,健走平均時間約30分鐘,在體重方面平均減少1公斤,腰圍平均減少1.5公分,臀圍平均減少1.1公分。其中一位新生公園隊74歲患有10多年糖尿病韓女士成果卓越,持續3個月由原本的68公斤瘦到62公斤,腰圍還因此減了6公分。另外榮星公園隊一對夫妻檔參與過程瘦了4、5公斤,更為兩人情感加溫。容笑英主任表示透過團體成員相互鼓勵與支持,培養規律運動成功率將大大提升。    歡迎有心追求健康的人,跟隨我們的腳步,加入充滿活力的健走行列,詳情請洽本中心健走教室,請洽電話(02)25014616轉775 周小姐。

東基社區血壓站 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

東基社區血壓站 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

「先生,您的血壓有一點高,有吃高血壓的藥嗎?」台東基督醫院十六日上午在台東市建農里活動中心展開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的服務。該院社區健康中心的吳筑萱健康管理師為一位五十出頭的里民量完血壓後,關心的詢問著。「我血壓高的時候才有吃。」再深入了解,原來這位先生是自行購買成藥來吃,長期上大夜班。吳筑萱健康管理師把握機會的說:「高血壓藥要每天吃,就算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也要按時服藥。睡眠不足會影響血壓的高低,建議您到醫院就診,就診時可以把您必須熬夜上大夜班的情形告訴醫師,由醫師協助選擇更適當的藥物及服藥方式,更能有效維持血壓的穩定。」有鑑於高血壓是隱形殺手,東基特別設置「社區血壓站」,主動提供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的服務。今年共開設三個社區血壓站,地點分別在台東市的建農里、富岡里、寶桑里。十六日首次前往建農里活動中心為民服務,接下來十八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半在富岡里里長辦公室、廿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半在寶桑里里長辦公室為里民服務,歡迎鄉親多加利用。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相關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中風、腎臟病等。而血壓越高,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越大。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三年高血壓防治手冊顯示,如果能妥善控制血壓,就能顯著減少並延緩併發症,例如:腦中風機率降低40%、心肌梗塞機率降低25%、心臟衰竭機率降低50%。「高血壓病友的血壓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才能減少心血管及併症的發生。」針對會忘記吃藥的伯伯,吳筑萱健康管理師還特別提醒:「忘記吃藥時,應立即按照平常劑量吃一份,不要一次吃兩份;或者請教醫師,可否選擇一天服用一次的藥物,就不用常常擔心忘記吃藥了。」的確,定期量血壓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部份。因人力受限,東基今年度以一季前往服務一次的頻率來服務鄉親,未來會培訓志工,增加服務次數。東基社區健康中心督導孫宜珍表示:「社區血壓站的目的是『篩檢』,也就是篩檢出血壓異常而不自知者,或者是提醒過重者注意自身血壓。再來,就是叮嚀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者,要注意的事項,畢竟控制血壓就好像是調整體質,需要長時間才有效,而服藥期間,患者是需要被鼓勵的,社區血壓站就扮演這樣角色。」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最常見的男性生殖泌尿癌症,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如何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是醫療上的重要課題。光田醫院泌尿科嚴允和醫師指出,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嚴允和醫師表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關於攝護腺癌症的預防,泌尿科鄭柏樹醫師也提出以下幾點供民眾參考:1.飲食上儘量攝取低脂肪食物多食用高纖維蔬菜水果。2.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攝護腺腫瘤的篩檢、肛門指診及超音波掃描等。3.有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症狀時必須立即接受檢查治療。

兩側臉頰疼痛 小心顳顎關節症候群

兩側臉頰疼痛 小心顳顎關節症候群

一位在園區工作的年輕工程師,因為左右兩側臉頰疼痛,而前往醫院就診。因為日前經濟不景氣才被裁員,最近謀職又不順,壓力大増;臨床上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兩側顳顎關節處有壓痛,嘴巴打開時關節有聲響,口內牙齒有磨損,病患晚上睡覺時有磨牙現象。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牙科楊智仁主任表示,這是典型的顳顎關節症候群,又稱顎肌症。楊智仁主任說,顳顎關節症候群和情緒壓力、咬合不良、夜間磨牙……等因素都有關,此類病患90%是功能性障礙,即咬合肌不協調,導致有肌肉疼痛、兩側顳顎關節有雜音或壓痛,甚至有嘴張不開等症狀;10%為器官性病變,即顳顎關節內本身有實質變化,有些和創傷有關,有些和老年性骨退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該病患在醫生指示下,經藥物治療、建議放鬆心情、做局部熱敷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因此,針對功能性障礙的顳顎關節症候群,會先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或進一步咬合板治療,然而心理上的調適及放鬆,仍是治療的不二法門!楊智仁主任提及,這波的經濟不景氣,造成臨床上這類病患增加了大約2成,民眾若有嘴巴張不開、耳前疼痛或張口時有聲響這類情形時,建議民眾不訪先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壓力太大了?放鬆一下心情、調整自己的腳步,並做肌肉的按摩及熱敷,相信會有幫助的。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由醫師來協助改善。

防治乾眼症 建議每工作2小時、休息15分鐘

防治乾眼症 建議每工作2小時、休息15分鐘

擔任會計的35歲王小姐(化名),平日工作於空調環境下,且須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近日因常感眼睛乾澀且易流淚,至醫院就醫後,醫師診斷為「乾眼症」,經治療及調整個人工作習慣後,症狀已改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每天使用電腦或需長時間駕駛,及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上班族,都是好發乾眼症的高危險群,如果已經出現眼睛紅、癢、怕光、流淚、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請儘快就醫,否則可能傷害角膜,甚至有失明的危險!後果就不堪設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業傷病調查結果發現,在空調環境下、使用電腦過久或是眼睛未做好防護措施所造成的眼睛疾病(可能也包括眼睛傷害),高居工作中曾遭遇相關危害或疾病的第3名。再度提醒如有不適,請立即至眼科門診就醫。至於乾眼症預防方法:1.養成睡眠充足、不熬夜習慣。2.均衡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3.改變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邊看文件,邊做電腦輸入,建議每工作2小時,休息15分鐘,以減少眼睛疲勞。4.注重眼部清潔,減少隱形眼鏡佩戴時間。5.定期作眼科檢查。6.眼睛如有不適,切勿自行用藥等。衛生局編印「職場視力保健~乾眼症防治手冊」,提醒上班族愛護眼睛要及時,別讓乾眼症“愛”上您!有關「職場視力保健~乾眼症防治手冊」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或至本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索取。

東部女性44%有性功能困擾

東部女性44%有性功能困擾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年度大會暨學術演講會3月13、14日登場,今年首度在東部宜蘭舉辦,並陸續發表50篇論文。此次由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王起杰教授指導,大會會長羅東博愛醫院外科部徐慧興主任率領醫院同仁籌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及資深醫師擔任專題演講,會中針對男性荷爾蒙低下、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等兩大男性性功能兩大疾病,對男性健康的影響作討論,對於性功能障礙、不孕症、攝護腺疾病等男性健康議題進行報告與學術交流。其中,羅東博愛醫院泌尿科與護理部共同發表一篇「女性性生活滿意度調查」,對院內650名護士發出問卷調查。徐慧興主任表示,此次發出650份問卷,回收177份,其中有效問卷143份。就有效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平均年紀32.1歲(年紀範圍22歲至58歲),其中44%有女性性功能困擾,另外,在102對性伴侶的平均年紀34.8歲(年齡分布20歲至54歲),其中18.6%有勃起功能障礙,調查結果與全國調查的數據相近。根據此份問卷調查,可歸納出東部女性性生活困擾的原因。分析結果顯示:東部地區女性77%缺少性衝動;有29%在性愛過程不易興奮;57%有陰道濕潤度不足的問題,40%在性愛過程感到疼痛,不過,問到對魚水之歡的滿意度,卻只有19%表示對魚水之歡感到不滿意,而表示自己沒有達到高潮的女性更只有16.8%。相較於相同的調查在高雄榮民總醫院醫師簡邦平對院內護理人員所做的調查回收率達73%,東部回收率只有30%;南部接受問卷調查的女性47%表示有性生活困擾,東部略少,為44%。然而從女性性生活困擾的細項進一步瞭解,東部女性在性交過程潤滑度不足的問題57%,高於南部的14%,對於性交的不滿意、疼痛都比南部女性的13%、36%高。徐慧興主任表示,東部女性性生活困擾的比例與南部相當,但是東部女性又以不易性衝動、潤滑度不足的比例較高,對於性高潮、整體性愛不滿意者則較低,顯見東部女性雖然有性生活困擾問題,但個人對性愛的滿意度已經達到,表示其對性愛品質的要求標準較低,亦羞於說出個人對性生活困擾的疑問,態度低調且保守。另外,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也針對年輕男性罹患睪丸腫瘤提出呼籲,他表示睪丸癌好發於青春期,近來在臨床上發現,年輕人因睪丸腫大或疼痛來就醫,獲知罹患癌症後,治療態度卻很不積極,不但認為只是腫大而已、不痛就沒關係,也不願意回診。因此從發現罹癌到進行切除手術,中間耗費近半年時間在「又不會痛,我再考慮看看有需要做手術嗎」,泌尿科醫師提醒年輕男性,不要羞於面對自己的身體,也不要忽視身體的異狀,只要發現睪丸摸起來怪怪的,有硬塊,就應儘速就診。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最近統計病人安全的異常報告件數,發現去年97年度病人跌倒事件在醫院的病安事件中約佔了25%(佔最多數),跌倒輕則可能造成皮肉外傷、瘀血疼痛;重則可能骨折,需要開刀、復健、行動受限、甚至引發合併症導致死亡,預防跌倒也是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可見預防跌倒的議題不容忽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企劃室陳慶霖管理師特別提供,關於預防跌倒事項供大家參考,不管是在醫院內或者在家裡都可以預防跌倒。■ 讓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將環境中之危險源移除,盡量設置無障礙空間,例如:不使用有輪子的家具、不要放置門墊、走道樓梯不要堆放雜物、電線要收好或固定在角落,不做門檻。室內家具的擺設位置應固定,勿時常更動,有障礙物的地方應予以排除,以利於通行,使生活空間動線流暢。給予老年人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放慢下床速度或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走路及上下樓梯時要小心,避免太匆忙。■ 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地板應有止滑設備,如防滑磚、具吸水及底面有防滑功能的墊子,在浴缸底部放置防滑墊或貼上防滑貼布,浴缸加裝能夠支撐身體重量的扶手或淋浴用座椅,馬桶旁也應裝上堅固的扶手。陳慶霖管理師建議,將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如果有需要,必須使用有扶手且踏板較寬的梯子。總之,預防跌倒必須是要靠你我一起關心,必須注意周圍有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並且提供預防跌倒的衛教、適當的輔助工具,讓我們杜絕行動不便或老年人周圍的跌倒危險因子,將傷害降至最低。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

隨著惡性腫瘤防治之研究及發展,綜合性治療模式已經成為國內外腫瘤專家的共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戴承杰主任指出,中、西醫整合作為「腫瘤治療」將是今後的趨勢。現代化的中醫治療方法,已經過科學驗證,不僅是腫瘤治療的輔助性療法,未來在腫瘤治療的重要性,將與手術、化學藥物療法、與放射線療法並駕齊驅。中醫學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袪邪」。戴承杰主任解釋,所謂「正」即是指人體的真氣或正氣,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機體免疫力。 所謂「邪」是泛指一切治病因子的總稱;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病源、病因及 環境因素,又稱邪氣。 中醫對腫瘤治療的概念,強調整體觀念,也就是重視「袪邪」-驅除治病因子及相關因素。也重視「扶正」,增強個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治療方針為袪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並不相違背,應可兼容並蓄,相得益彰。 目前現代醫學治療腫瘤,原則是袪除或減少腫瘤給人體帶來的負擔和損害,也就是能用外科手術切除者,盡快切除腫瘤,並廓清其轉移病灶;若暫時不能以外科治療,或手術切除大部分病灶後,採行抗癌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性療法時,戴承杰主任表示,介入中醫療法,可以共同殺滅殘留之腫瘤細胞,減少腫瘤對身體之損害。 戴承杰主任強調,不論任何腫瘤治療:手術、化療或放療後,都必需增強身體之免疫及體能,傳統醫學(中醫)在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是腫瘤治療之最新及必然趨勢。

新生兒聽力篩檢 三歲前是關鍵期

新生兒聽力篩檢 三歲前是關鍵期

新生兒聽力篩檢在國內日益普遍,目前臨床上許多醫師都會主動建議,但常見有父母質疑:為什麼要做新生兒聽力篩檢?這個問題正好也是五年前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考試的口試題目,當時有人回答:嬰幼兒先天性聽障發生率為每千人4-5人,除了1-2名兩耳重度聽障者易被家長發現外,其餘皆屬輕度或單耳聽障,很容易被疏忽;而這些聽力有問題的小朋友,只有一半具有聽障高危險因子,如果不做全面篩檢,至少半數的聽障小朋友可能被延誤發現。據說,當時的口試委員表示,這個回答很好,可惜不是標準答案,因為答案其實很簡單: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發現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是的,千萬別以為,幼兒一歲以前都還不太會說話,就忽略了嬰兒期聽覺刺激的重要性;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耳鼻喉科 - 廖伯武醫師說,根據科學研究,三歲前是人類聽力及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錯過此一時機,大腦的可塑性就消失了,一旦造成聽障,未來須在特教機構求學,對小朋友的語言、社交及溝通將有永久的影響。因此,醫學界不斷鼓吹,希望小朋友的聽力問題都能在三個月大以前被診斷出來,六個月大以前開始治療復健,以期能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內,給予足夠的刺激,使大腦掌管聽力及語言的皮質充分連結、發展,如此小朋友雖然仍有聽力問題,卻可藉由輔具減低障礙程度,未來就能在一般教育機構中學習、成長,進而避免可能衍生的問題,所以千萬別等到寶寶三歲還不會說話才想辦法,恐為時已晚。另一個父母常見的憂慮是:寶寶這麼小,檢查會不會難過?廖伯武醫師表示,其實不會,目前一般篩檢使用耳聲傳射儀,就好像在聽耳機一樣,兩三分鐘就檢查完畢,寶寶幾乎不會有感覺。若是自費檢查約500元上下,高危險群則有健保給付,由於花費不高又有意義,未來應考慮列入常規性的健保篩檢項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