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現代民眾已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對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近幾年來很多醫院重金買下高階影像儀器,並以政商名流使用經驗來吸引民眾檢測。不過,部分民眾對高階影像醫學趨之若鶩,誤以為一項影像醫學檢查,即可取代基礎健康檢查,卻並不清楚影像醫學有一定風險存在。■ 影像醫學非萬能 小心輻射及過敏風險日前衛生署考慮放寬基層診所購置電腦斷層掃描儀,並會同專家提供意見,不少醫界人士提出對於此政策憂心萬分。根據原子能委員會建議,健康成人每年的輻射最好不要超過1毫西弗,一般胸部正面x光射影的輻射量約0.1毫西弗,而一次正子斷層造影檢查(PET/CT)則高達10毫西弗,相當於照了一百次的X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進一步表示,部分影像醫學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清楚掃描,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有過敏體質,避免造成過敏反應。曾碧娟表示,檢查的項目愈多、死角愈少,影像醫學檢查雖有輻射及過敏的風險,但仍具有早期診斷的醫療價值,能精準找出0.1-0.4公分的微小病灶,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不過,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發生,而影像醫學檢查僅能針對已經成形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做篩檢,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則無法直接判讀。■ 量身訂作健診項目 全面掌握健康狀況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醫學健檢有它的功效,但也有它的限制,且動輒數萬元,並非每位受檢者都需要,應透過專業人員綜合評估其必要性,包括年齡、身體不適的主訴、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且比較先前的健診項目等,為受檢者量身訂作完整、適當的健檢項目,才能保障受檢者的健康又不花冤枉錢。曾碧娟說,日前一位34歲女性,在親人安排下前來進行全身健檢,透過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但受檢者表示並無不適,也沒有眼凸、大脖子等明顯病徵,難以相信檢查結果。在聯安醫師抽絲剝繭詢問下,發現她已經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只是受檢者難以自行判斷與甲狀腺有關。這樣的案例,若僅藉由昂貴的高階影像儀器,也無法及早發現。曾碧娟強調,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的發展協助提高疾病的篩檢率,然而並非萬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民眾在為自己安排健檢時要有正確的觀念,應從個人固定健康檢查做起,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價格不斐,在不景氣的時代,不只為受檢者把關健康,也要為受檢者守住荷包。延申閱讀:預防醫學院

”燒腫癢汗咳瘦” 淋巴癌警訊

”燒腫癢汗咳瘦” 淋巴癌警訊

惡性淋巴瘤是原發於淋巴結及其它器官中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是癌症的一種,它又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的發生率,在台灣約占所有癌病的 2%。男性發生的機會比女性稍多,發生年齡從小孩到老年皆可能罹患。在美國,40%以上的淋巴癌是何杰金氏病;但台灣地區,則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較常見。 依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淋巴瘤為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11位,但若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人數約成長了兩倍,這可能與醫療診斷進步及民眾對於此病的警覺度提高有關。雖然,因為目前此病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較無法有效的預防及篩檢,但民眾若能瞭解淋巴瘤的徵兆,於疾病發生時早期發現,它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 - 陳威宇醫師指出,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為淋巴結突然腫大,它常是無痛性的,它可能出現在看得到的頸部、腋下、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可能是身體內部的淋巴結,如胸部縱隔腔或腹部;有些則會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疲倦、皮膚搔癢等症狀。醫師如果懷疑有淋巴瘤的問題時,會需要問詳細的病史及做身體檢查,並做血液檢查、胸部X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及骨髓檢查等來協助診斷;但要確定淋巴瘤的診斷必須切取部份腫大的淋巴結送病理組織切片化驗。一旦淋巴瘤的診斷確立時,接著就要確認疾病類型(何杰金氏或非何杰金氏)及分期。淋巴瘤的分期分為一到四期:第一期:局限於單一淋巴區。 第二期:有兩個或多處淋巴區受侵犯,但都在橫膈膜的同一側。 第三期:橫膈膜上下兩側都有淋巴區的侵犯,或脾臟被侵犯。 第四期:非淋巴器官已被侵犯,如骨髓、肝、肺等。 陳威宇醫師表示,知道分期後,為瞭解疾病預後及選擇適當的治療,醫師會再依淋巴瘤的免疫、形態、分子生物等資料將之區分為低、中、高惡性度三大類型。低惡性度淋巴瘤的生長及分裂緩慢,初次診斷常為晚期但症狀輕微,後期常發生細胞的轉變而急速惡化,而中惡性度和高惡性度淋巴瘤,生長及分裂快速且易引發嚴重的症狀,若未經治療只有6個月至2年之壽命,但積極治療則可達 5年之緩解期;且有30%至40%的患者可能痊癒。 近年來,淋巴瘤的治療已有顯著的進展,醫師會依疾病的分期及細胞的型態,選擇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手術治療。目前,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五年存活率約90%,10年存活率已增至80%,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完全緩解機率也可提高到約七成。不過有些病人只是長期的緩解,有時會在多年以後再發疾病,所以要長時間的追蹤,以早期監測有無次發的惡性病發生。 陳威宇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是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當您出現「燒(發燒)、腫(淋巴腫大)、癢(皮膚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也應注意是否是「淋巴癌」找上門了。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

台灣近二十多年來,腦血管疾病雖偶而下降到第三位,但大多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高血壓的防治得宜,會讓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有略為下降的趨勢。罹患腦中風後,最怕一些合併症的發生,如智力退化、憂鬱症、褥瘡;攣縮、肺炎;泌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深層靜脈栓塞,要防範以上合併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五樓內科病房 - 張玲瑜護理長表示,在照護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措施:■ 預防吸入性肺炎至少為病患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扣擊。若病人有吞嚥困難插胃管以利進食,還要注意採安全吞嚥法,勿用吸管喝水,應使用小湯匙慢慢餟食等。必要時仍須抽痰(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 預防泌尿道感染要避免尿管阻塞或逆流,適當固定導尿管,預防扭轉導致阻塞及拉扯造成出血或是感染。尿管若有感染或阻塞時需馬上更換,使用尿布者應常更換保持乾躁。■ 預防褥瘡張玲瑜護理長提醒,除了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按摩。此外,床單、衣服需拉平整;骨頭突出處應避免直接壓迫,需墊軟墊或經濟許可使用氣墊床。■ 預防關節或肢體僵硬一天可執行多次全關節運動。假若疾病較輕微,可在他人或助行輔助器協助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用枕頭、足托板、手握捲軸、軟球等,協助身體維持正確姿勢。■ 預防便秘給予病人定食、定餐、定量的均衡高纖飲食,如胚芽米、全麥麵包、高纖蔬果等。適當地使用軟便劑,安排定時排便習慣。張玲瑜護理長說,居家照護則需注意,要按時服用藥物、控制血壓或血糖值、禁吃補品、穿著較寬鬆之衣服、要注意保暖、需有人在旁陪伴、搬動病人時應注意避免拉扯無力肢體。如果發生失語症的情形,除了早期配合接受語言治療外,宜盡量鼓勵病人說話。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昨天(3/24)假該院二樓中醫科門診區舉辦「中醫全方位診療」記者會,由張景年院長、新竹市衛生局姚克武局長、大聖會莊鍊雄會長、西北扶輪社陳和順社長以及中醫科彭姵綸主任等人共同剪綵。會中,張景年院長期勉中醫科能善加運用該院的西醫資源,提供民眾全方位、更完善的優質中醫診療服務。中醫科彭姵綸主任表示,自89年開始該院提供內、婦、兒科的服務,為了因應病患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性的服務,在張院長的指示下,發展全方位中醫治療,涵蓋中醫內科、婦兒科、針灸科、傷科;同時,為擴大門診空間,該院排除萬難,增建空橋,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提供民眾舒適的看診環境;並且增聘新進傷科醫師,有別於ㄧ般多使用傷科推拿師的診所,該院特別聘請具有合格中醫師執照的傷科醫師,依病人體質辯證論治,配合中藥內服、膏布外敷、薰洗或藥洗、推拿以及針灸等達到全人治療的目的。彭姵綸主任指出,新竹醫院之中醫發展優勢除了上述聘請合格傷科醫師,提供全方位診療外,另配合醫院既有的西醫資源,如現代理學檢查、神經學功能檢查、放射線診斷與實驗室檢驗,可大幅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這樣在進行治療時,除了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能讓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彭姵綸主任表示,為了提昇服務品質,中醫科特引進最新的電針機以提供高品質的電針治療服務,就是希望能讓患者在舒適的治療過程中改善軟組織不適的症狀。配合外治法的需要,中醫科與中藥局配合進行研究開發,對於針傷科最常見的各種酸痛問題,以中藥薰洗設備搭配精心配製的酸痛貼布,針對不同症型的酸痛提供個人化的舒適服務,讓辛苦堅守工作崗位的您能在優質中醫服務環境中擺脫惱人的酸痛。最後,張景年院長表示,期望未來能藉由中西醫的整合及合作,提供癌症病患及急診病患另一種治療方式的選擇;同時,將深入社區推廣中醫預防醫學及中醫老人醫學的理念,相信對於逐漸高齡化的社會,這方面的發展是個趨勢;更期盼該院中醫科秉持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人、全方位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抗結核兒童動漫畫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抗結核兒童動漫畫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賡續推動結核病防治策略及響應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於昨日(3/24)上午8時30分至12時假臺北市政府1樓中央區沈葆楨廳辦理「臺北市兒童動漫畫創意設計競賽活動」暨97年度肺結核防疫有功人員頒獎典禮,並同時辦理結核病宣導及免費胸部X光篩檢活動,邀請市民朋友、兒童、家長、老師踴躍參加。「兒童動漫畫創意設計競賽活動」針對北市12歲以下學童為對象,以「結合關心、遠離結核」、「早期發現、規劃治療,即可治癒 」及「你我全『都治』,結核遠你我」為活動主題,期望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增進師生及家長對肺結核防治之認識,同時讓市民朋友們能瞭解,即使成為肺結核病患者週邊的接觸者,只要勇敢面對,配合醫師指示,必要時參與潛伏預防性投藥,將可儘早排除感染結核病。該活動報名踴躍,共有34所國小學校組隊參賽,得獎作品名單請至http://www.health.gov.tw/ 查詢。此外,北市97年度辦理肺結核防疫任務表現優良獲頒獎座的醫療院所,計有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福全醫院;另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對於國內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個案之照護貢獻良多,更獲衛生局頒發「創意服務貢獻獎」,值得嘉許。

研究證實:合併療法可有效減緩失智症

研究證實:合併療法可有效減緩失智症

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而言,一天天看著自己親愛的家人不斷的惡化是十分殘忍的事情。目前國內可以使用的失智症用藥包含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威智(Memantine)等用藥。到底哪一個藥較為有效,可能還是依醫師的個人臨床經驗與患者的失智程度及類型而定。在經濟情況許可的情況之下,許多神經科醫師都會依過去的臨床經驗建議患者合併使用兩種不同機轉的失智症藥物。此種做法對病人真的有好處嗎?會不會是醫院及醫師想要多賺錢呢?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 - 劉議謙醫師表示,身為神經科醫師,其實他也曾經在心中不斷猶豫,真的要建議身心俱疲的家屬去自費使用那麼多種藥物嗎?前輩們的經驗是不是真的可靠呢?不過事實證明,前輩們還是對的。劉議謙醫師指出,日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正式發表一篇相關的研究報告來證實這件事。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取樣了382個在麻州總醫院臨床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的失智症患者,共分成三個群體來比較,也就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藥物的、僅服用傳統抗乙醯膽鹼酵素類的,與服用合併兩種藥物的。經過30個月的追蹤觀察,服用合併藥物的群體明顯的在病情惡化的比率與失智評估的量表都與前兩組有明顯的差別。也就是說服用合併藥物的那組病人在認知功能的表現較佳,日常生活的功能也較好。劉議謙醫師說,這類的研究以目前的觀點來看雖不是空前,但大概是絕後了;失智症使用抗乙醯膽鹼酵素類的藥,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且有充分證據支持的事實。目前的研究,如果要像前述研究一樣不給病人服用藥物,恐怕會有很多倫理上的爭議。這個事實代表了怎麼樣的意義呢?不同的失智症藥物,事實上針對腦子裡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來作用,傳統的抗乙醯膽鹼酵素藥物可減少乙醯膽鹼在腦內被分解的速度,而達到增加乙烯膽鹼的目的,而威智等較新的藥物則是直接作用在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谷氨酸鹽的受體上達到作用。這樣看來,失智症造成的傷害恐怕不是單一途徑,單一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解釋。這篇研究收的個案都是中到重度的失智症患者,那麼早期開始合併療法是否也有一樣的效果呢?答案到目前為止恐怕還是沒有知曉的。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腦性麻痺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指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五,一般估計每三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腦性麻痺兒童。腦性麻痺是較嚴重的殘性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改善腦性麻痺患兒的生活品質,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的好轉率,積極開闢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當今腦性麻痺醫療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鄭芳騏醫師表示,目前中外的醫學界都有許多證據顯示,中西醫合併的整合復健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的療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更好。腦性麻痺在中醫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又名「胎弱」、「胎怯」。中醫認為此症發生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由於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髓海失養;或難產、外傷、腦髓受損,導致智力低下、癡呆、語言不清。肝腎不足,筋失濡養,引起肢體痿軟無法作用;或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達於四肢,出現手足抽動、筋脈痙攣,而後肌肉萎縮,無法行走、動作或成剪刀狀步態,甚至角弓反張。鄭芳騏醫師指出,治療方式有「頭皮針」。可針對不同功能障礙進行的針刺,如語言障礙、視力障礙、智能低下、共濟失調、四肢拘孿或癱瘓。針灸治療係以頭針為主,根據患兒運動障礙的部位及類型,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分別選用運動區、感覺區、暈聽區、語言區、平衡區。 此外,「體針半刺(不留針)」,可同時根據病情配合體針。除針灸外尚可依據病情給予中醫內服藥、穴位推拿治療等。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癒後甚大。腦性麻痺,針灸配合復健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五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鄭芳騏醫師說,治療的目標是在可能的限度內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中醫裡的針灸療法對於減輕腦性麻痺病童的臨床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由於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

肝病患食欲不振 胃氣不足、妨礙康復

肝病患食欲不振 胃氣不足、妨礙康復

食欲不振幾乎是所有慢性病病人的共有症狀。在肝病臨床中觀察到,長期食欲不振的患者不僅體質日漸衰弱,而且往往影響藥物的效果,妨礙疾病的康復,認為各種治療必須在有胃氣的基礎上,藥物才能撥揮其應有的作用,否則就會攻補不應,溫涼無效。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 杜旻峯醫師表示,導致食欲不振的成因甚多,常見者主要有三:一是肝臟疾病本身對脾胃消化功能的影響,如肝氣鬱結而傷脾胃,肝火而害胃及濕熱蘊結而食欲不振等;二是誤食有傷害腸胃的葯物而影響腸胃的正常功能,如過用或久服苦寒中藥或草葯傷及脾胃;三是病後營養不當,如片面強調所謂"三高一低"的飲食原則,或盲目亂用保肝藥物等,都可以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一、脾胃虛弱造成食欲不振脾胃虛弱之食欲不振多見於慢性肝病及各種慢性病。杜旻峯醫師說,「納食在胃,而運化在脾,但脾運胃納之功全在肝臟的正常疏瀉。肝病則疏瀉失常,影響脾胃功能失常;治療肝病之用葯中服用過多或過久辛散苦寒之葯品,都可會傷及脾胃之正常納運。」臨床表現如消化不良,不會餓也不想吃,或想吃而不不下,或會吃而不消化,常見因食欲不振而腹脹,倦怠乏力等現象。治療上,選用方藥楂曲六君子湯加減為主方。調理脾胃對於肝病之食欲不振的治療有一定的重要性。二、腸胃濕熱造成食欲不振腸胃濕熱是引起肝病食欲不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多見於急性肝病和慢性肝炎活動期。杜旻峯醫師說,在治療上首選平胃散、三仁湯、藿香正氣散及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應用,運用清熱利濕法,應重在利濕,否則,熱去濕留,濕氣不除又可聚而化熱;如此周而復始,影響食欲不振症狀的消除。三、肝腎陰虛造成食欲不振肝病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可導致陰虧的結局,而引起胃陰不足的因素多為肝火偏盛,邪熱傷陰,或因煩勞鬱怒,情緒過度,耗傷胃津;或過食溫熱辛辣之品;或過用辛散藥物劫陰。其表現為食欲不振或不會餓也不想吃,口乾燥而少津,大便多燥而不暢。在治療上,在選藥上多喜用一貫煎、沙參麥冬湯及芍葯甘草湯加減,可益胃養陰,健脾胃,填精益腎;特別一提,烏梅酸斂生津益陰,對於胃酸缺乏之食欲不振尤為良好。杜旻峯醫師從臨床觀察,不少慢性肝病病人長期胃納遲呆,無食欲,多因胃酸缺乏,此法用之最佳。四、食物積於腸胃造成食欲不振肝病後不合理的營養。治療多以調中化濕,導滯消食為治則,在方藥選用上,多以楂曲平胃散,枳朮丸,保和丸等為基本方加減。除藥物治療之外,調節飲食也是特別重要的治法。避免過量,美其食則指合理地選擇食物。正確生活指導,適當控制調節飲食量,以減輕肝胃負擔,同時在食品選擇上以清淡素食為宜,恢復和維持其正常的消化功能,則食欲自可轉旺,食欲不振一症即可得到恢復。

嚐試醫學美容療程 切勿貪小便宜

嚐試醫學美容療程 切勿貪小便宜

受經濟不景氣衝擊,很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卻不壓縮品質,也成了一門功課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皮膚科黃瑞雲主任表示,經濟不景氣門面還是要顧及。就基礎保養品而言,保養的功效在於清潔、防曬、保濕潤澤,不要因為過度的期待而買太多用不到的東西或是功效重複的產品。如果一次買超過萬元或是超過五種以上的保養品,不妨冷靜一下,經濟上若是寬裕,當然可以鼓勵消費以促進景氣,不然這筆費用拿來做醫學美容,看到效果的機會就大多了。比如說一塊曬斑花了大把鈔票買美白產品,仍不見效,還不如忍一點小痛做雷射除斑。黃瑞雲主任指出,選擇醫學美容中心的要訣是:找真正有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院所,並且由醫師親自操作執行有潛在傷害性或侵襲性的治療,如雷射、脈衝光等。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人療效一級棒,有人卻不如預期。針對療效方面,黃瑞雲主任建議民眾可「先做局部典型病灶測試」,因為,雷射價格與施打面積有關,且需要約一週的尷尬復原期,很多人希望「醜一次就好了」,一次打了一大堆,其實先做局部典型病灶測試,一方面費用低一點,二方面可瞭解自己皮膚的反應,若療效好,下次就可以大膽做多一些。另外,有許多一次傷害性較低的治療,如脈衝光、柔膚雷射、淨膚雷射、飛梭雷射等等,由於多次重複治療效果更好,往往會鼓勵包套或一次購買多次療程,這樣乍看好像平均單價會比較便宜。事實上有人反應不如預期,根本沒有做完療程,還不如先做單次試試。但也切記勿貪小便宜,完全價格導向若得不到效果,也是浪費。「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保養品是維護,儘量維持皮膚原有的健康狀態。醫學美容治療是小破壞以改變重建現狀,所以要有可能小受傷、小疼痛的心理準備。至於整形則是有計畫的大破壞、大建設,效果最明顯也最持久,任何標榜具療效的美容保養品都憾動不了整形外科的地位。因此,黃瑞雲主任建議民眾,可依據個人的需求、預算來選擇讓自己「好面子」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