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前滑手機 失眠纏著你!

睡前滑手機 失眠纏著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全台失眠人口超過400萬人。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不禁讓人想問,睡個好覺真的那麼難嗎?身心科醫師指出,其實失眠背後很多原因,其中一項主因和使用3C產品有很大的關係。3月13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是由世界睡眠醫學學會(World Association of Sleep Medicine)於2008年發起的一項年度活動,目的是喚起大眾重視睡眠、關心睡眠,了解睡眠與身心健康的關係。螢幕藍光讓大腦誤判「天還亮著」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夜晚光線減弱後,大腦中的松果體就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人體的睡眠。現代人使用的3C產品螢幕都富含藍光,這些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會被轉換成神經訊號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松果體被錯誤通知「天還亮著」的訊息後,抑制並延後褪黑激素分泌,睡意下降。再加上若在床上滑手機或平板,常常越看越起勁,讓腦袋運轉不停、難以放鬆,會讓我們與床產生錯誤的制約,從「放鬆、睡覺」逐漸轉變為「清醒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更睡不著,失眠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台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49歲的族群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為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非用3C產品不可 就別待在床上王明鈺主任建議,如果真的要在睡前使用3C,第一步請離開床上,在其他地方使用,讓床回復為「放鬆、睡覺的地方」;第二步調整3C產品的螢幕背光,降低藍光強度,讓松果體發現「天黑了」,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睡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也表示,失眠跟焦慮、憂鬱、壓力或身體疼痛有關,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只開安眠藥給患者,可能會導致患者安眠藥越吃越重。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生不如死?8症狀檢測你是否有恐慌症

生不如死?8症狀檢測你是否有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恐慌發作可能起因於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及心臟疾病等,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恐慌症。30歲的A先生晚上看電視時,突然覺得胸悶吸不到氣、心跳很快、手部發麻、頭暈、覺得快暈倒甚至快死掉了。跑了數次急診,每次檢查都沒有特別問題,但醫師開了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丸給他,請他三餐使用,之後長期使用並增加劑量。後來朋友建議他去看身心科,醫師告訴他這是「恐慌症」,經過抗憂鬱藥物治療後,他的恐慌發作次數越來越少,一天只須吃一次藥物,即使發作也只是輕微症狀。恐慌症可能有的症狀恐慌症發作通常為數分鐘到數小時,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合併下列症狀中四項以上:患者接下來會不斷擔憂下次何時再發作,產生「預期性的焦慮」,並且為了避免再次發作,開始畏懼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症發作的情境。例如:之前曾經在開車時發作,患者因此害怕開車、逃避開車,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會產生惡性循環。臨床上患者初次就醫,時常已經看過很多科別,或是常跑急診,而各項檢查數據顯示沒有異常,這時有經驗的醫師就會建議患者轉至身心科。好發於青壯輩 有強烈死亡威脅感林新醫院身心科主任蕭宇廷醫師表示,恐慌症好發於年輕人及中年人,100個人中就有1~4人罹患,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恐慌症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個時刻,猛然感到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覺得自己快死了,病人常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發生的原因包含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異常、遺傳基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等。患者通常有以下特質: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好勝心強,生活上長期有壓力,且容易有預期性焦慮。恐慌症可治癒 鎮定劑治標不治本蕭宇廷主任説,恐慌症本身並不會造成身體實質上傷害或生命威脅,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臨床上要注意是不是有合併憂鬱症、物質濫用或自殺的風險。有些患者長期靠鎮定劑緩解症狀,殊不知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讓情況更惡化。恐慌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主要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蕭宇廷主任建議,當有上述的症狀時,應儘速至身心科就診,讓專科醫師診斷,由醫師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要延誤而錯失治療先機。並在症狀穩定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愛美女注意!美甲過度恐成黴菌溫床

愛美女注意!美甲過度恐成黴菌溫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美麗的背後可能藏污納垢!小美是百貨公司櫃姐,必須保持光鮮亮麗,連指甲也得講究,平均1個月做一次指甲彩繪,持續3年後,指甲變得容易斷裂,就醫發現10根指甲都遭黴菌感染,指甲組織嚴重遭到破壞,損及指甲生長板,連新長出來的指甲也都凹凸不平。懷孕、哺乳中避免塗指甲油皮膚科醫師指出,指甲彩繪已經成為許多女性化妝造型的一部分,1至2個月就要做一次彩繪、光療,但可能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指甲油主要成分是化學物質,連同卸除顏料的去光油都含有塑化劑,因此,孕婦、哺乳中的媽媽應避免塗指甲油。另外,長期使用指甲油容易導致指甲病變,甚至感染黴菌、細菌,讓美甲變成醜甲,甚至形成慢性甲溝炎,只要一碰觸就痛,相當難受。皮膚科醫師表示,曾收治過多名美甲師,因為天天接觸指甲油、去光油,影響健康,包括氣管容易發炎、皮膚過敏、指甲斷裂、慢性甲溝炎。美甲太頻繁 保水力差易斷裂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資料顯示,市售指甲油常見組成有皮膜形成劑、增塑劑、溶劑及著色劑等。皮膜形成劑常見成分為硝化纖維素,搭配樹脂及可塑劑成分等,增加產品的密著性、光澤性及柔軟性。此外,為增加產品快速乾涸,還會添加乙酸乙酯等不同比例的溶劑,並輔以著色劑色料,讓指甲油有各種美麗色彩。至於卸除此類指甲油時,還需搭配含甲苯、丙酮成分的去光水。食藥署提醒,選用指甲油時,要檢視產品是否有完整化妝品標示項目,彩繪時避免接觸到手指皮膚,並在良好通風環境下使用,避免吸入溶劑。使用去光水卸除指甲油時,應避開火源,且次數也不要太過頻繁,以避免指甲保水能力變差,變得泛黃、乾燥、容易斷裂。多吃雞蛋、鮭魚 維持指甲健康營養師則建議,要讓指甲有適度休息與養護的時間,美甲一年不超過六次。指甲由角蛋白構成,每日食用充足的生物素如甜菜、雞蛋、小麥胚芽、全榖類與鮭魚,幫助身體代謝蛋白質,維持指甲的健康。

長者死亡率3倍!長照防疫應比照醫院

長者死亡率3倍!長照防疫應比照醫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照機構成下一波防疫決戰點!台大公衛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雅美指出,長者罹病死亡風險高,且長照服務不能斷,建議政府提供機構充足的物資與資訊、提供紓困,並對長照體系空間規劃與資源盤點,比照醫院防疫標準。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長照機構感染率越低越好,提醒針對高風險族群提早篩檢、治療,降低死亡率。防疫下一波重點 公衛專家點名長照機構陳雅美副教授引香港研究指出,70歲以上長者感染、發病和死亡率是整體的三倍,80歲以上死亡率更達15%。長照長者多有慢性疾病,是高風險族群。目前美澳都發生機構群聚感染,顯示一旦社區感染開始,長照機構是防疫重點。美國已針對長照機構發布指引,提供「阻絕呼吸道感染進入」、「預防機構內呼吸道感染」和「給長者、照顧者和親屬建議」三措施。若照顧可能感染者時,必須遵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針對醫療機構的預防指引,依據空氣傳染和眼部防護的高標準。長照服務不能斷 專家提3大建議陳雅美副教授指出,台灣長照保守估計影響78萬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期間長照服務不能中斷,但須維持1.8-2公尺社交距離,且政府必須提供物資、資訊供機構做足準備。陳雅美副教授建議,在物資方面,長照單位物資比照醫療單位,居家服務團隊則配給更高規格防疫物資,這類人員會跨社區移動,不會擔心感染而停止服務;長照長者則需彈性口罩領取方式。此外,建議設置防疫輔導委員,提供長照機溝防疫訓練和衛教,包含機構長者的親友隔離資訊。「照顧人員感染風險最高是脫下防護衣具的過程,不小心碰觸病毒帶回家中,都要讓照顧者知道。」為了維持長照服務,她呼籲延後評鑑專心防疫,並提供長照人員紓困金與個人獎勵金補助,避免人員怕感染而不願服務。另外,台灣機構空間普遍不足,應維持1.8-2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若機構有確診者,建議以區為單位盤點社區防疫資源,尋求人力支援,讓長照持續。陳雅美副教授期許,台灣已有領先世界的防疫政策,希望也有領先世界的長照防疫政策。比照醫療院所標準 高風險早期偵測治療全台長照ABC三種據點,分別是A類個案管理593家、B類專業照護服務5464家,和C類巷弄長照站2701家。詹長權院長指出,這類長者死亡風險高,必須比照醫院防疫標準,且必須分配較多的防疫資源,做好感控。長照機構等高風險區域的感染越低越好,建議準備快篩,針對高危險族群優先檢測,早期偵測、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期忽視脂肪肝 終恐釀肝硬化肝癌

長期忽視脂肪肝 終恐釀肝硬化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科技業的高階主管來看診,還沒坐好就開口說了『蔡醫師!這是我的體檢報告…』接過他手上的報告,邊看他邊說『我已經連續幾年體檢都說是嚴重程度脂肪肝,我沒有B肝也沒有C肝,也沒有特別愛喝酒,不知道為什摩會這樣?』和他一起來的太太說『這次回診肝膽科時,醫師說肝臟發炎得很嚴重,也出現了纖維化的現象』他接著說『肝膽科醫師說,脂肪肝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治療,就是要我運動……除了運動之外,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台灣每3人有一人罹脂肪肝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脂肪肝的盛行率大約是30~40%,也就是大約2~3個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脂肪肝,遠高於大家熟知的B型肝炎(20%)、C型肝炎(5%)。甚至有一份針對上班族所做的研究,肝臟超音波檢查,大約有45%的比例呈現程度不一的脂肪肝,其中男性上班族更是高達55%!長期脂肪肝 恐釀肝臟慢性發炎脂肪肝總是無聲無息的,又不會造成特別的不舒服症狀,所以大家總是會忽略它。但長期脂肪肝,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每五個患者就有一個會產生肝臟纖維化,如果持續惡化,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另外,脂肪肝的患者也很容易同時具有「三高」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會進一步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需要特別注意。脂肪肝,西醫目前並沒有特別針對的藥物,減重與運動是目前唯一確認有效的脂肪肝治療方法。中藥可助脂肪代謝 助脂肪肝恢復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脂肪肝屬於傳統中醫學中的『痞症』、『積聚』、『肥氣』等範疇中,主要是以氣滯血瘀為本,以肝膽濕熱為標。以飲食不節、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滯於內、肝絡阻塞、脾失健運、濁邪害清、氣血痰瘀互結於脅下為基本病機。臨床上,中醫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例如:祛濕化濁,清熱解毒,疏肝解郁,行氣和中,柔肝養血,化濁消瘀,疏肝養血,活血化瘀,清熱利濕,健脾化濕,活血通絡,益氣養血,滋養肝腎…等等,另外會再加上特定中藥來幫助脂肪代謝、避免脂肪囤積、修復受損及發炎的肝細胞,就可以加速脂肪肝的恢復囉!(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超過160 mg/dL;然而今年農曆年節期間,她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g/dL,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狀,才驚覺自己誤會大了!所幸在醫師的評估下,暫時改採胰島素積極治療,幫助她血糖回穩。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 血糖控制難上加難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體重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課題,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形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患者在高血糖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積極控制血糖,像上述個案自覺飲食正常,也未察覺自身血糖變化,反而很開心體重減輕,在醫師追問下才發現她飲食過量,攝取過多油脂與糖份,回診當天還吃了蛋糕、餅乾等高糖精緻食物,無形之中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逾5成患者糖化血色素未達標 飯前飯後都要測血糖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8年糖尿病品管報告顯示,台灣有高達56.9%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王舒儀主任指出,血糖監測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變化,進而認識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也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治療的依據。而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值,只能知道平均血糖有沒有達標,無法得知期間內血糖變化的情形,因此,平時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監測仍有其必要性。藥物可協助控血糖 治療方法多元王舒儀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前血糖目標值為80-130 mg/dL,而飯後血糖目標值則是80-160 mg/dL,同一餐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超過60 mg/dL。此外,臨床也常遇到患者飯前血糖值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未達標準,這時醫師就會懷疑是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目前許多藥物都可以協助改善飯後血糖,若服用口服藥仍不見改善,建議改用針劑治療,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作為治療選擇,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加用藥的便利性,也不用擔心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醫籲積極控血糖 用藥前諮詢醫師王舒儀主任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高血糖的危害,認為後續控制下來就好,但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會隨時間持續累積,建議患者應更積極地控糖,配合良好飲食與運動習慣,讓治療加分。此外,坊間很多減重法不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每位患者的藥物處方不同,有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建議患者在進行特殊減重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控糖才能更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微創手術治乳癌 切除重建一次搞定

微創手術治乳癌 切除重建一次搞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徐媽媽每年都會定期健檢,日前她收到乳房X光攝影異常報告,經切片檢查發現為原位癌,必須開刀切除全乳。徐媽媽相當擔心術後外觀改變,醫師評估後,透過經腋下內視鏡執行「微創乳頭乳暈保留的全乳切除手術」,在乳房組織切除的同時,整形外科醫師為她置入矽膠,重建乳房,徐媽媽隔天出院,恢復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保留患者乳頭皮膚 進行重建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表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生率約0.07%,其中乳癌的原位癌又稱為「第零期乳癌」,佔整體乳癌15%。原位癌是指乳腺管出現癌細胞的情況,因癌細胞尚未侵犯外層基底膜,若積極治療,能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五年存活率近100%。原位癌主要是由乳房攝影發現惡性鈣化點後,進一步接受組織穿刺切片而確診。確診後,醫師會視患者鈣化範圍決定治療方式。一般原位癌會在部分乳房切除後輔以電療,但若鈣化範圍大,為徹底根除癌細胞,便會考慮全乳切除。傳統手術執行全乳切除,範圍涵蓋乳頭、全部乳腺、胸前皮膚與腋下淋巴腺,從腋下到胸前會留下長達20公分的傷口;即便是部分乳房切除,也會造成乳房變形、明顯傷口,令患者身心衝擊。近年內視鏡手術成熟,微創乳癌切除手術造福許多乳癌患者。張健輝醫師指出,執行微創手術時會從患者腋下做一約3公分的切口,用內視鏡深入體內,用電燒方式燒灼止血,再將乳腺組織從肌肉、皮膚間剝離,最後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此做法保留患者乳頭與皮膚,術前醫師會視患者意願決定是否於術中進行重建手術,若有重建意願者,可在乳腺組織取出後,置入矽膠球,以減少術後外觀落差;若暫無重建意願者,則將切口縫合,待患者欲重建時再行手術。乳癌後期 仍需採傳統手術切除全乳乳頭乳暈保留的全乳切除手術並非適用全部患者,一般來說,乳癌第零、一、二期的早期乳癌患者可採用,若惡性腫瘤侵犯到皮膚、乳頭、胸大肌、胸壁或淋巴時,仍需以傳統手術切除全乳。張健輝醫師表示,微創手術因乳頭後方的乳腺組織被切除,影響皮膚血流供應,少數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乳頭壞死,但壞死情況會隨身體狀況慢慢恢復。 張健輝醫師提醒,乳癌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原位癌不會出現不適症狀,惟少數民眾在乳房自我檢查時會觸摸到硬塊,因此45-69歲婦女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可善用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早發現病灶。

新冠肺炎延燒 9萬洗腎者如何自保?

新冠肺炎延燒 9萬洗腎者如何自保?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來人人聞新冠肺炎色變!臨床案例發現,新冠肺炎病毒不但主要攻擊肺部,重症患者甚至會傷害腎臟,造成急性腎衰竭,疫情期間腎臟病友自我保護,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並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外,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可以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腎臟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通常是出現臉腫、腳腫才就醫。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將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今年3月12日世界腎臟日主題為「全民參與-從預防保健到疾病控制與管理」。高鹽高糖高油脂 讓洗腎人口日增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宇軒提醒,民眾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儘快到院檢查。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會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約五分之一的高血壓患者最終也會走上這一步。賴宇軒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另外高鹽、高糖、高油脂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因素。賴宇軒醫師表示,保養腎臟並不難,改變日常飲食就是保護腎臟、遠離洗腎的第一步。護腎原則除了要「五控三避」,就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血脂肪及控制尿酸外,堅持「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就是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加上多運動,腎臟病友還是可以贏得「腎」利人生。遵照醫囑 勿擅自停用慢性病藥物據統計,國內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面對疫情期間的自我保護,其實最讓腎臟科醫師憂心的是,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因為看到疫情報導,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就診,甚至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醫師提醒,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

鼻塞好煩惱?此術助鼻子呼吸通暢

鼻塞好煩惱?此術助鼻子呼吸通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8歲的張先生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體質,一遇到濕冷天氣就不停打噴嚏,近幾年情況惡化,在鼻孔完全堵塞的情況下,只能張嘴呼吸。經檢查發現,他的鼻中膈彎曲且雙側下鼻甲嚴重增大,阻塞通氣道路,因藥物治療無效,張先生接受鼻中膈成型手術及動力旋轉刀下鼻甲成型手術,術後鼻道恢復暢通,終於可以正常用鼻子呼吸了。過敏性鼻炎 定期清寢具防塵螨慢性鼻炎分為過敏性及非過敏性兩種,其中以過敏性為大宗。台灣為海島型氣候,濕度較高,據統計約有25-30%民眾患有過敏性鼻炎,主要過敏原包括灰塵、塵螨及蟑螂等。病患通常自兒童時期起發病,常年因打噴嚏、流鼻水所苦,症狀持續多年後鼻甲黏膜會隨之增厚,開始出現鼻塞、需張嘴呼吸等症狀,進展為肥厚性鼻炎。一般建議患者盡量去除生活環境中的過敏原,包括定期清洗寢具、減少地毯等毛線織品、控制濕度減少塵螨孳生等。鼻科醫學會對於過敏性鼻炎的首選建議藥物為鼻用類固醇噴劑和抗組織胺,再視情況輔以口服類固醇及去充血劑。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恆睿表示,當鼻甲黏膜過度增厚阻礙呼吸時,患者可選擇接受下鼻甲手術改善鼻塞症狀,傳統的鼻甲部分切除術需犧牲部分鼻黏膜,術後出血風險高且鼻內結痂較多。較新的選擇包括無線電波射頻手術及動力旋轉刀下鼻甲手術,無線電波射頻手術使用特殊電極插入下鼻甲黏膜下組織,使局部溫度升高造成疤痕組織,縮小鼻甲體積。動力旋轉刀則為前端具微小刀片之特殊手術器械,兼具刮鬍刀和吸塵器的功用,可將軟組織一小口一小口「撕咬」後吸入機器中,達成精準切割、微量出血、縮短手術時間的目標。動力旋轉刀手術 傷口結痂修復縮短動力旋轉刀手術可盡量保存鼻甲黏膜,僅縮減黏膜下軟組織體積以避免發生空鼻症,鼻部傷口結痂修復時間從傳統手術的三至四周,縮短至十天左右。根據台大醫院2009年所做的研究,接受動力旋轉刀下鼻甲手術的患者於術後三年仍有極佳的鼻部通暢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