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拔除與否常常是爭議問題。若智齒生長時骨頭裡長不出來、長不完全或橫向發展,變成所謂的阻生齒,就需要拔除,否則會造成其他牙齒的損害!生活家牙醫診所 口腔外科專科 項家寧醫師表示,智齒最早於十六至十七歲萌發,最晚二十歲上下完全長出,只要智齒露出一點點頭,他對周圍牙肉就會有影響,可能形成牙周囊袋,就可能會塞食物殘渣,如果無法完全清除,容易造成不舒服。這時候建議患者照X光片,看智齒是否能夠完全長出與正常齒列齊平,若長的位置不好,則建議拔除。因為不拔除的話,容易塞住食物殘渣,除了不舒服外,還可能造成前面一顆牙齒的蛀牙或牙周病問題。智齒不等於阻生齒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智齒就是阻生齒,項醫師澄清,其實阻生齒是一種牙齒狀態,只要是牙齒沒有長到正確的位置或萌發不全,就是阻生齒,不一定只有智齒才叫阻生齒。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吃精緻食物,牙弓比過去人在小一點,這樣智齒就無法長到一個正確的位置,所以經常成為阻生齒。除智齒外,阻生齒另一個可能牙齒就是「上顎」犬齒,不管智齒或犬齒,醫師都會評估可能使用拔除或矯正的方式,將牙齒拉回正確的位置。阻生齒拔除醫師這樣做智齒的阻生齒型態很多種,項醫師說明,以骨頭齒列為一條界線,智齒的生長可能排列較為整齊但萌發不全,或排列不齊並且往前、後傾生長,前者是萌發不完整,後面兩者被稱為水平智齒,以上型態醫師都建議拔除。但若牙齒生長不夠突出,可能需要拔除的程序是翻開牙肉之後,將骨頭做適當修磨,將需拔除的牙齒切開再一塊塊拿出。整個過程平均三十分鐘,跟一般拔牙手術沒什麼差異,出血量低。但口腔內有一條神經靠近智齒,若是拔除智齒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短暫性神經麻木,患者嘴角皮膚感覺鈍鈍的,但是一至三個月即可慢慢恢復,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也可能會有一個小區域產生持續性的麻木感。項醫師說明,基本上在拔牙手術後,醫師都會給予止血棉及傷口縫合,不會有大出血的狀況,但凝血功能差或術後疼痛導致血壓過高等等的患者,都需要立刻告知醫師。患者在手術中感覺害怕也可以隨時表達,但手術中其實醫師都會給予麻醉藥,將患者疼痛的感降到最低,所以患者不必過度緊張。而拔除牙齒的日常照護,項醫師叮嚀,一周內吃溫涼一點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飲食,要遵守醫囑服藥,且有問題要即刻回診等。項醫師分享曾遇到一個患者沒有處理智齒,時間一長,前一顆牙齒也跟著蛀掉,等於患者一次要拔兩顆牙齒,而且還要抽神經。因此項醫師呼籲,若是有智齒,還是要請醫師全面性評估拔除與否,否則牙齒健康難以持續維持。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4年前因為腎病變開始洗腎,她本身怕痛、怕打針、平日又要上班,為解決她的困擾,醫師建議她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晚上睡覺前將腹部導管接上機器,睡醒後就洗完腎,讓她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另一名80歲王奶奶10年前因腎臟癌切除左腎,但因高血壓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由於奶奶獨居,雖然生活可以自理,但要常跑醫院很麻煩,因此也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每個月只要回診一次,目前狀況很穩定。台灣洗腎盛行率、發生率全球居冠台灣洗腎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是全球第一,隨著洗腎方式日新月異,現行發展出全自動腹膜透析,讓病患在家睡覺時就能完成洗腎,不須奔波醫院,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省去許多麻煩。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一般洗腎方式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醫師會依患者需求和方便性給予治療建議,讓患者做選擇。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在家睡覺就能洗腎,使用方便不需頻繁更換腹膜透析液,同時減少奔波醫院的時間,生活品質更加完善。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 食物水分攝取限制較少腹膜透析是利用自己的腹膜來交換毒素,所以會洗出比較多中大分子的毒素和電解質,如磷、鉀,同時腎功能可以維持比較久,因此在食物和水分的攝取限制較少。由於腹膜透析是每天穩定慢慢治療,對於血壓和水分的變動較小,長期下來對心肺功能的影響也較小。李明彰主任表示,全自動腹膜透析可健保給付,因此除非患者曾接受過腹腔重大手術,腹膜透析幾乎適用每位腎友,也更加方便。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詹姓婦人長期腹瀉,體重僅37公斤,日前因頭暈、嗜睡送急診,電腦斷層掃描確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術前檢查又發現其闌尾直徑腫到正常人的4倍大,且管腔內布滿黏液,意外查出長期腹瀉的元凶是「闌尾腫瘤」,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病灶,詹婦終於重拾正常生活。闌尾直徑腫到4倍大 嚴重恐引發敗血症詹婦因連日頭暈、嗜睡,被家人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詹婦罹患膽結石併發胰臟炎,準備等胰臟炎緩解後安排膽囊切除,但術前檢查時,發現詹婦闌尾直徑腫至一般正常人的4倍大,懷疑罹患罕見的「闌尾腫瘤」,隨即會診大腸直腸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若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症而引發死亡。右下腹疼痛 易被當便秘、吃壞肚子處理詹婦身高150公分,體重僅37公斤,宛如紙片人,她每天跑廁所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致營養吸收不良,到大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原因,10多年來皆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醫師指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發生率,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就算患者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處理。詹婦腫瘤已出現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因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癌細胞轉移,手術時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逾90%。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工程師平常白天上班就嗜睡,甚至幾度騎車騎到睡著,差點發生交通意外,原以為自己只是睡不飽,還刻意在休假日多補眠8小時,沒想到睡再多,症狀也沒改善,就醫接受睡眠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晚平均每小時就會呼吸中止32次。有人每小時中止130次 瀕臨中風邊緣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打鼾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很普遍,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研究,上述族群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2成以上;門診還有一名50多歲女性嚴重打鼾,同床的老公幾乎夜夜睡不好,自己卻習以為常,不知道可能是疾病,直到被老公拖去檢查,赫然發現每小時竟呼吸中止高達130次,血氧掉到60%以下,已經瀕臨中風邊緣,才知道嚴重性。入睡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也就是停止呼吸的頻率,若每小時5次,就已是輕微呼吸睡眠中止症,15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若長期缺氧,容易造成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機梗塞、心衰竭等風險。平時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睡眠危險警訊?林嘉謨指出,包含入睡後頻尿,即一晚兩次(含)以上,且尿量多,他解釋,因為氧氣不足用力呼吸,心臟會刺激心房利尿荷爾蒙,造成小便量很多,男性常會誤以為是攝護腺問題而錯過就醫。此外,包含打呼聲音特別大聲且不規律、睡醒後仍然覺得疲憊沒睡飽、血壓高、嘴巴張開,特別是小孩張嘴呼吸等都是呼吸睡眠中止症的徵兆,民眾可以先接受睡眠檢查了解原因。側臥能改善症狀 減肥是最好方法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林嘉謨建議,減肥還是最好的方法,此外,也能透過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執行後沒有改善,就可以考慮最新的負壓吸舌機(iNAP),以馬達抽吸,可將舌頭與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或是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以及改善結構的手術治療。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想跟另一半抱怨一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我不懂你為什麼要反應這麼大耶!」「這件事明明就是你錯啊!」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臨床上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好了啦,別哭了!」、「你跟爸媽說到底怎麼了啊!快說啊!」面對這種情境,最好是孩子說得出來啦! 我相信在遇到孩子哭泣時,家長除了不知所措,有時也可能是焦慮、甚至生氣的,請你跟我一起故作鎮定,試著了解孩子可能哭泣的原因,如何讓孩子願意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於事發之後,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為何。 寧可不作為 也不要搞砸如果你想承接孩子的情緒,要先確定自己可以接好,而且不會搞砸。我常建議某些家長,如果教養當下,你正處在自己的情緒中,諸如工作壓力、帳單壓力、夫妻吵架等,請您先找個適當的理由與藉口先退場,先不要處理,或者請另一半先接手或請孩子等你一下。 不處理會怎麼樣嗎?跟你說,我在學心理治療的第一課,就是在教我們「不要亂講話」,有時候,寧可不作為,也不要搞砸。 再說了,有些大人在言談之間,也會充滿著負面的想法與評價,別以為孩子都聽不懂,他們知道的可多了呢!爸媽在談到誰家的哥哥姐姐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當我說到班上同學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他們都在默默的觀察,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大人的負面觀感 孩子都聽得懂我曾遇過一個學生,重考大學三次,還考不上國立大學,在晤談中,家長也表示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沒有跟孩子說什麼重話,也沒給壓力。後來孩子跟我說,在高中的時候,爸爸在聊天時常講「國立大學啊,考上台清交的是一等人、中字輩的是二等人,剩下的學校,別以為是國立,根本就不入流。」 「原來我在我爸心中,是個不入流的學生。」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句話時,沮喪的表情。所以,各位家長,請認真的練習正向的來處理自己遇到的挫折,正向的溝通自己的負向情緒,孩子們都在學呢! 提供安全環境 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管如何,先讓他好好的哭完,我們在旁邊陪伴即可。「數到三,不要哭了」這個話術請不要再使用了,即使是大人,就算數到三百也不見得可以停止哭泣,更別說孩子還要一邊哽咽一邊認錯了。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哭泣環境,讓他把情緒發洩完是重要的,畢竟孩子目前正在哭泣,家長的理解(即使無法理解,至少讓他哭完),也是增加孩子安全感與信任感的一個好方法。 至於太晚了、會吵到鄰居……這個,就再去跟鄰居道歉吧!是你孩子重要還是鄰居重要?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有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哭或生氣,他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車上,讓他先大哭大叫完,既可以陪伴,車上的隔音也還不錯,不會吵到其他人。

釋迦包保鮮膜變難吃 正確保存這樣做

釋迦包保鮮膜變難吃 正確保存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現在是釋迦夏期果生產的時節,釋迦果肉香甜、柔軟且含有豐富的鈣、鐵、磷、鋅等礦物質,品質佳營養豐富,消費者選購時可以挑選外觀圓整,鱗目大且為綠色或黃綠,鱗溝已開展的果實,不可放冰箱、不用塑膠袋保鮮膜包覆,在室溫下等待後熟變軟後方可食用。密封缺氧無法軟熟 且易產生異味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醒,果實買回去後需放置於室溫下後熟,因釋迦果實不耐低溫冷藏,所以在果實未軟熟之前不可以放在冰箱,以免果實發生寒害,造成生理障害無法軟熟。釋迦後熟溫度需在15℃以上,放在20℃下約4天可軟熟,30℃約2天即軟熟,高於40℃果實會有硬殼不利後熟。另外,因釋迦果實呼吸率高,未軟熟前也不可以用塑膠袋或保鮮膜密封包裝,以免因果實在袋內呼吸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果實無氧窒息,而無法軟熟;保鮮膜包裹的果實更容易因缺氧,致使果實行無氧呼吸,也會使果實無法正常的軟熟,甚至產生異味。釋迦軟熟的判斷標準,可以從果梗處按壓,可輕易用雙手對半剝開時為最佳品嘗時刻,撥開的釋迦可用湯匙挖取品嘗。果肉呈綿綿乳白色時最好吃,當果肉呈水水透明狀時,表示軟熟度太高,口感與風味會降低。軟熟果如未能立即食用,可置於冰箱中冷藏或冷凍,果肉更清涼香甜,風味更佳。營養豐富 但腎臟病、糖尿病患不宜吃釋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熱量較高,為避免攝取太多糖分,營養師林孟瑜建議,可與其他水果輪替、一周至多吃3次較為合適。釋迦的鉀、磷含量高,蛋白質也較一般水果多,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較不適合食用,需要控制血糖及體重控制者則要注意攝取量。

小黃瓜口感苦澀 是因為噴了農藥?

小黃瓜口感苦澀 是因為噴了農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黃瓜是最常生食的蔬菜種類之一,其營養成分及對身體健康的幫助已被廣泛的認可,甚至許多人生吃冰涼的小黃瓜來消暑解渴。但有時候吃完後嘴巴會有苦澀感,於是農藥殘留又成了被懷疑的原因。專家說,其實這個苦澀口感跟農藥沒有關係,而是小黃瓜中許多特殊成分所具有的,例如葫蘆科果實中普遍含有的葫蘆素(Cucurbitacin)是一種三萜類化學構造的成分,有特殊苦味,常見於葫蘆科瓜果或是未成熟的瓜果中。其次,許多果皮中所含的單寧類成分也具有澀感,最常見的是杮子的澀味,由於小黃瓜常是在較幼果時採收且是連皮食用,所以果皮中可能會含有較多單寧成分,讓人在食用後會有澀澀的感覺。最後是一個黃瓜或冬瓜中含有的特殊成分丙醇二酸(Tartronic acid),這也是容易讓小黃瓜食用後,在口裡留下苦澀口感的原因之一。而上述這些苦澀成分,皆為小黃瓜本身所產生的,與農藥殘留並無關係。另外,現在很多地方都設有小型的市民農場供市民租用小小一塊地,讓久居城市的人可以在閒暇時享受田園樂趣。可是許多人在自己的小菜園裡種出來的農作物,外觀與市場上販售的有很大差異,例如果實大小、形狀、顏色等。這些休閒農民們在栽培時往往不會使用農藥,於是把差異的原因歸咎於沒有使用農藥的關係,開始懷疑在市面販售的都是噴了農藥,果實才會比較碩大、顏色比較均勻、形狀比較漂亮等等。其實專業農民在栽培農作物時,有專業的栽培管理方法與技術,施用農藥只是防治病蟲害其中一個手段而已,另外還需要許多的技術配合,例如:適合的季節栽培品種選擇、適當的灌溉與排水、施肥時機的掌握,甚至農業設施的建置等等,才會有我們在市場上看到那種高品質農產品的收穫。同樣的,市場上大小接近、顏色鮮綠、形狀筆直的小黃瓜,也都是在適時適地以及專業的農業技術下所獲得的結果,而不是有某種農藥噴了會讓小黃瓜長得筆直。至於小黃瓜長得彎曲或畸型,可能的原因有溫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甚至病蟲害也都有可能。(本文摘自/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家庭必備!學會洗泡刷,減少蔬果農藥殘留,確保全家人健康/商周出版)

每天伸展肩頸肌肉8次 擺脫虎背熊腰

每天伸展肩頸肌肉8次 擺脫虎背熊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生,我的肩背最近很不舒服,就算去推拿也只是好一下,過了不久又開始了。」臨床上求助的病人,大多是肌肉慢性疲勞的問題或是運動傷害。之後章節會提到某些職業類別,經常會有一些習慣性動作,可能造成肌群間的肌力失衡,從而導致勞損症狀發生。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檢視自己的習慣性動作,分析之後,經由反向伸展達到兩群肌肉的平衡,就可以達成自我療癒的效果。我的背好痛!理學檢查找出關鍵基本上,能夠調整的只有肌肉,沒有辦法動到骨頭,因為骨頭間已經被韌帶限制住了。但是,人體有幾塊骨頭被肌肉肌腱懸吊在其他骨頭之外,所以位置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稱之為「種子骨」,例如肩胛骨,被許多肌群懸吊貼在肋骨上面,所以當肌力不平衡時,就會造成肩胛骨的偏移。不過,這也分成「生理性偏移」及「病理性偏移」兩種。「生理性偏移」指的是,當我們在做某些動作時,肩胛骨必須偏移才能完成動作,比如阿兵哥抬頭挺胸,站得直挺挺的,肩胛骨就會往內縮(retraction),這是生理性偏移;或是張開手環抱樹幹時,肩胛骨呈現外擴(protraction),它會遠離脊椎中線;又或是把手舉起來,肩胛骨會往上,把手放下來時,肩胛骨便會往下,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偏移」的範疇,肩胛骨會因為使用不同的肌群,而做出不同的動作。插畫提供:林國詰「病理性偏移」則是過度使用單一肌群,使肌肉變得攣縮僵硬,而導致肩胛骨的不正常偏移。當病患來到門診時,骨科醫生進行理學檢查就可以知道情況了。所謂的「理學檢查」指的是醫師用手,或使用儀器執行身體檢查,其實也跟傳統醫學強調的「望聞問切」一樣,利用視診、聽診、詢問病史、觸診,完整評估病人肩膀的位置、肌肉的鬆緊,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試驗等。如果還有疑慮時,才會再另外安排超音波、磁振造影的檢查,但理學檢查是最基本且重要的檢查項目。按摩上癮?小心變成慢性病變「這就是氣結,要把它推開才有效!」當肩頸僵硬或痠痛不適,經常聽到師傅說這句話。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相同動作,造成某一個肌群過於緊繃或攣縮,這就是中醫說的「氣結」或「筋結」,師傅就會慢慢地把它揉散,病人頓時覺得舒服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整骨推拿會盛行於民間,可見有其道理。不過,為什麼病人會按上癮而常常去推拿呢?這是因為當病人回到家後,又維持同一個動作,當肌肉再次攣縮時,病人就會再次感到不舒服。當其中一個環節沒有改變,這只會成為惡性循環。在不斷地放鬆又攣縮的過程中,肌肉就會慢慢變成疤痕組織,最後演變成慢性病變,因此,當病人有肩背痠痛問題時,建議先接受檢查,找出造成痠痛的原因,再教他做反向的肌力伸展,提供並落實正確的衛教知識,才能終結惡性循環。記住,唯有自己才能夠及時、不間斷地放鬆緊繃的肌肉。如果只是給推拿師按摩三十分鐘,或者到復健科診所做半小時的復健,時間都很短暫,無法在當下解決痠痛問題。當你今天做了什麼長時間的動作,就要立即放鬆肌肉,唯有如此,才不會把今天的疲勞留給明天解決,這樣就能避免許多的文明病。每天伸展八次,擺脫虎背熊腰「醫生,什麼是緊繃啊?我沒感覺到緊緊的啊!」「那你摸摸看我的肌肉。」「哎呀,石醫師,你的肌肉好鬆軟。」病人發出驚呼。身為一名醫師,工作時間長且非常緊湊,我從早診看到晚診,一週看診六天,這些年來很少間斷。每當看完幾個病人後,就會趁中間的空檔,使用反向的伸展法去拮抗緊繃肌肉,只要覺得哪裡有點緊繃,就會想辦法拉回來,所以直到現在,我的肌肉群非常有彈性。上班族使用電腦一整天,頭部都會往前傾,伸展時就要往後拉;打字手掌朝下,就要手掌朝上伸展;肩膀會內縮,伸展時就將肩膀外擴,常常做這三個動作,讓肩頸肌肉放鬆,一天至少做個七、八次,才有辦法讓肌肉及時放鬆。大家都知道心臟肥厚是不好的事情,因為肥厚的心臟需要花更大的力氣讓它跳動,當有一天它沒有力氣導致罷工,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同樣地,肌肉肥厚可能會造成落枕,因為肩膀的肌肉已經變得沒有彈性,所以只要一個動作不對,肌纖維就會拉傷而斷裂。當肌肉沒有放鬆,又要不斷地克服壓力,就會慢慢增厚。臨床上,我經常遇到四、五十歲的女性,將她們的肌肉切開之後,便會發現細胞沒有變多,只是體積腫大起來。醫學上有「肌少症」,但沒有肌多症,因為這類患者的肌細胞並沒有變多,只是肌肉細胞體積變大而已,所以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強壯,典型的中看不中用。平日自己若有些輕微的不適症狀,透過正確的衛教知識,的確可以達到減緩、自我療癒的效果。不過,當肩膀疼痛的症狀持續存在時,請各位讀者還是要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以避免情況持續惡化。(本文摘自/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博思智庫)

夏天穿不住彈性襪 靜脈曲張怎麼辦?

夏天穿不住彈性襪 靜脈曲張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站一下,你就開始覺得小腿腫脹痠痛了嗎?腳上是否有扭曲糾結、好似蚯蚓般的突起呢?隨著年紀漸長,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浮腳筋」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部腫脹、不舒服,突起的靜脈愈來愈扭曲,有時皮膚還會出現色素沉澱,甚至是難以癒合的潰爛,這就是靜脈曲張。談到腿部靜脈曲張的成因,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因為人是兩隻腳站立的動物啊!」人體的血液循環很奧妙,心臟收縮將血液送入動脈,讓血液送往各個器官,然後血液再循著靜脈流回心臟。然而,送往我們雙腳的血液若要流回心臟,得經過一條相當遙遠的路途,需要靠著靜脈周遭腿部肌肉的擠壓,推動血液往心臟的方向前進。為了抵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裡具有「靜脈瓣膜」,當血液因為重力往下掉時,靜脈瓣膜會關閉,讓血液只能循著單方向由下往上流。但是從下肢靜脈到心臟的距離較遠,如果平時活動量比較少,或常常久坐、久站,都會讓血液鬱積於下肢靜脈裡,持續承受壓力的瓣膜可能損壞、閉鎖不全。你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嗎?會產生靜脈曲張的族群可分成兩部分,第一種是先天性,與年紀、遺傳有關。靜脈曲張比較容易出現在銀髮族身上,畢竟當年齡增長,血管漸漸失去彈性,瓣膜功能也變得較不健全,導致靜脈血液容易鬱積在腿部。「臨床上會見到有些患者很年輕,20、30歲就有很嚴重的靜脈曲張,」張學倫醫師表示,這些人幾乎都有家族史,也就是體質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另一部分是後天引起,工作需要久坐或久站,像是上班族、老師、護理師、空服員等,都是容易讓血液滯留於下肢靜脈的高危險群。另外,體重過重、懷孕也是靜脈曲張的高風險因子。少數患者則是因為腿部曾經受傷過,經歷車禍、骨折等嚴重撞擊,腿部靜脈瓣膜遭到破壞,而引發靜脈曲張。腿部靜脈曲張不只是美觀問題談到靜脈曲張,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腿部靜脈扭曲,不太好看。」當腿部表面爬滿了糾結的血管,確實會破壞美觀;然而因為靜脈曲張就診時,醫師關心的可不只是外觀。醫師通常會用超音波評估,確定靜脈曲張的原因是否有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或穿透枝的受損。若確認是因為主幹靜脈功能異常而造成的靜脈曲張,屬於嚴重型,需要審慎評估治療的必要。若無則稱為外觀型。靜脈曲張發生時,代表靜脈血液長期鬱積於腿部。「其實就像水溝的水,如果積在那裡流不出去,就會臭掉、爛掉。」張學倫醫師提醒,「積在腿部靜脈的血液,也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讓皮膚出現色素沉澱,再久一點,就形成潰瘍;此外,鬱積的血液還會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的風險。」腿部靜脈曲張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當血液循環不良,患者會出現痠、痛、麻、癢、抽筋、腫脹等不適,靜脈血管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扭曲變形。皮膚漸漸出現色素沉著、發炎、甚至難以癒合的潰瘍。長期鬱積的血液會在血管內形成血塊,這就是所謂的靜脈栓塞,將進一步阻礙血液的流動。萬一靜脈血塊脫落流回心臟的話,可能塞住肺動脈,引發嚴重的肺栓塞,讓患者突然喘不過氣,更危及性命。張學倫醫師研究,以台灣20多萬名患者做統計分析,發現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多五倍,出現肺栓塞機率會多兩倍。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靜脈曲張。如何治療腿部靜脈曲張?目前並沒有用來直接治療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僅能改善腫脹、痠麻等不適。想治療腿部靜脈曲張,得要考慮微創治療。外觀型的靜脈曲張可以用表皮雷射或硬化劑來改善外觀,若屬於主幹靜脈受損的嚴重型,就要考慮處理掉已經病變的靜脈。張學倫醫師解釋,「處理掉受損的靜脈,才能讓血液往功能正常的靜脈回流。」處理病變靜脈大概有幾種作法,一種是「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在全身麻醉狀態下剝除受損的血管,費用較低,但是傷口較大,術後併發症較多,患者恢復期也比較長。一種是「血管內燒灼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血管裡,用雷射或射頻燒灼血管。治療時間較短,也能很快恢復,術後患者需要穿著一到三周的彈性襪。因為是使用熱能燒灼,少數病患可能出現組織灼傷,附近的皮膚也可能會受到刺激,而產生黑色素沉澱。還有一種作法是「靜脈膠水閉合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靜脈裡,接著開始注入膠水,讓血管閉合、黏起來、失去作用。「聽到膠水,大家可能有點訝異,」張學倫醫師說:「七十多年前就有人利用組織膠水來黏合傷口,某些腦部血管病變也可以使用組織膠水來處理。」由於靜脈膠水閉合術並非透過熱能燒灼,較不會疼痛,沒有組織灼傷或神經損傷的風險,外觀上不會有色素沉澱的問題。加上術後不需要穿著彈性襪,非常適合那些無法穿著彈性襪的患者,像是工作環境不適宜、容易濕疹、有特定衣著需求、或手部較無力不方便穿彈性襪的老年人。腿部靜脈曲張日常保養重點接受治療後,日常保養很重要,因為腿部的其他靜脈還是可能出現新的靜脈曲張,所以要避免血液鬱積於腿部,減少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患者如果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建議要減重。生活中盡量避免久坐、久站,若是工作需要維持固定站姿,可以穿上彈性襪。另外,還要避免肚子經常用力,例如搬重物、重量訓練、或仰臥起坐這類核心訓練,皆可能增加腹部壓力讓靜脈曲張惡化。張學倫醫師回憶,「我有個患者是廚師,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卻因為種種考量而遲遲不處理。由於工作環境太熱,也沒辦法穿彈性襪,有一天他突然腳很腫,便請假回家休息,過沒多久幾乎喘不過氣,送到急診檢查發現是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在加護病房住了好一陣子,幾乎是到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因此,千萬不要輕忽腿部靜脈曲張,以為靜脈曲張只是美觀問題,其實腿部靜脈受損、病變後,會導致血栓、肺栓塞,皆是棘手又致命的疾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杜絕假MIT醫療口罩 藥師教你辨真偽

杜絕假MIT醫療口罩 藥師教你辨真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武漢肺炎境外移入個案頻傳,國外疫情也不見緩解,導致國內再現口罩搶購潮,但黑心口罩事件層出不窮,有廠商口罩外盒雖註明MIT產地標章,但內容物卻是Made in China的口罩,引發民眾恐慌。對此,台北開業藥師沈采穎與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TPMMA)理事長高孟熙教導大家如何分辨合法口罩。口罩要有外盒 檢視製造商資料及批號沈采穎藥師點出購買口罩3大關鍵,第一、口罩一定要有外盒,沒有外包裝的口罩看不出來是不是醫療口罩,也因為實名制關係,不少社區藥局會自行分裝口罩,沈采穎建議,希望政府擬定政策,在工廠就包裝好,別讓藥局自行分裝,減少民眾的疑慮。第二、口罩外包裝上的「CNS 14774」代表醫療級口罩,CNS是「國家標準」的意思,有此標章代表通過國家認證。而註明CNS其他數字,例如CNS 15980,這不是假口罩,也不是醫療口罩,是防塵蟎等功能的口罩,無法過濾細菌或病毒。另外,外盒上還要有廠商名稱、住址、醫療器材字號、電話號碼,最重要要有製作日期及批號,民眾可去電製造商,詢問外盒的製造日期跟批號是否為真。黑心口罩也印有Made In Taiwan第三、注意購買通路,沈采穎表示,民眾不要迷思Made In Taiwan,即便是黑心口罩也是寫Made In Taiwan,所以Made In Taiwan不是一個確認的方式,選擇大電商或實體通路購買,千萬不要在臉書或其他不明通路購買,就不用擔心買到假貨。此外,高孟熙理事長提醒通路業者,目前口罩製造商出產的合法口罩,「製造廠說要給藥局、藥妝店2塊半進貨價?那一定是假的!」價格低於4元就要感到危險。面對黑心口罩事件層出不窮,高孟熙表示,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定的通路,其中包含藥局及四大超商,就一定是真口罩,民眾不用太擔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