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訊/運動給您健康好體態

醫訊/運動給您健康好體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總統馬英九最近參加長庚醫院永慶盃路跑時發表,國內不運動的人要克服的就是懶。他任內規律運動的人,已從百分之二十四增至百分之二十七,須再努力,可見定期規律運動真的對健康是有幫助。為了讓民眾多運動,在面對病毒大敵當前時,可以提高體能與健康來抵抗,台安醫院特地舉辦「運動給您健康好體態」活動,邀請陽安格教練指導及帶領。讓民眾可以同時兼顧體態與健康,該活動需要於10月12日中午前電話報名,當天並需提早半小時報到。名稱:運動給您健康好體態時間:101年10月14日(日)上午10:00~11:30地點:台安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4樓 演講廳(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424號)洽詢:02-27718151轉2760

醫訊/玩出注意力 認識運動遊戲

醫訊/玩出注意力 認識運動遊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精力旺盛,上課容易分心,整天跑跑跳跳,沒辦法靜下心來,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情形,爸媽該怎麼辦呢? 為了讓家長可以透過運動及遊戲,來提升小孩動作的穩定性,並增進注意力及EQ,耕莘醫院特地舉辦「玩出注意力~認識運動遊戲」講座,邀請國北教大特教系助理教授詹元碩博士主講。主辦單位歡迎學齡前兒童或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或相關專業人士,及有興趣民眾報名,現場設有臨時托育。為響應環保,請參加者(含小朋友)自備飲水杯具。時間:101年10月20日(六)下午10:00~12:00地點:耕莘醫院E棟14樓E1會議室(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2號)洽詢:02- 22193391轉67401兒童發展中心 顏社工

溫差搞鬼 幼兒溫差型過敏比例增

溫差搞鬼 幼兒溫差型過敏比例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季節轉變時期,家中小孩是否出現鼻子癢、眼睛紅或是噴嚏打不停的狀況?小心是溫差搞的鬼!進入溫差顯著的季節,因過敏不適而求診的病患也較平時增加三成以上。聖康診所醫師黃立心表示,忽冷忽熱的溫差現象較難以從外在作好預防措施,建議家長,除了早晚適時替孩子添加衣物讓體溫與環境溫度保持平衡外,進出室內外時也可配戴口罩,防止因瞬間吸入冷熱空氣造成的呼吸道不適;另外,平時也應養成小孩良好的日常作息與飲食習慣,攝取有助調整過敏體質的食物才能改善溫差所造成的過敏不適。根據台灣氣喘過敏衛教學會所統計2009至2011年的溫差比較分析,發現台灣南部十月份溫差指數中,溫差不良狀況的紅燈比例竟高達42%!在這樣高比例的溫度差異下,過敏族群產生上呼吸道不適的機率都會隨之增加。對此,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監事吳維峰表示,因十月入秋後夜晚逐漸變涼,室外氣溫普遍低於台灣平均秋日室溫24度,過敏族群如遇此忽冷忽熱的溫差不良狀況,就容易發生眼睛癢、打噴嚏或是呼吸不順暢等「溫差型過敏」症狀。黃立心表示,「溫差型過敏」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為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濕度及溫差,其中又以溫差最難預防,可分為普通及不良狀況兩種情形:溫差四至六度稱為普通狀況,對於過敏族群並無直接影響,但仍需注意保暖;若溫差相差七度以上則稱為不良狀況,過敏族群應特別注意此時可能引起的不適症狀,需多加注意每天的溫度、濕度變化,適時調整保暖措施,以預防過敏帶來的一切不適。事實上,要幫助家中有過敏情況的小孩度過溫差不良的好發期,以及遠離「溫差型過敏」帶來的不適感,黃立心建議家長,可讓孩子適量攝取維他命C及魚油減低過敏引起的不適症狀;另外,目前坊間已有取得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其中所含有的菌種可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同時,黃立心也提醒過敏症狀的民眾,平時應養成每天30分鐘適度運動的好習慣、規律的日常作息、飲食均衡,並著手調整自身體質才是過敏防護的關鍵措施。(照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溫差大!幼兒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血清型19A恐要命

溫差大!幼兒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血清型19A恐要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十月開始季節轉變,溫差可高達七度之多,小朋友因此感染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的機會也大為增加!其中,肺炎鏈球菌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家長容易缺乏警覺,造成小朋友感染之後又因延誤就醫而引發敗血性休克致命。林新醫院小兒科醫師許佐鴻建議,家長可自新生兒兩個月開始定期接種疫苗,提供寶寶更週全的保護。許佐鴻醫師指出,幼兒若感染肺炎鏈球菌時,主要症狀是活動力與食慾的明顯降低、呼吸會喘且會反覆發燒,而發燒的溫度也較感冒要來得高。一旦感染,輕則可能導致中耳炎、鼻竇炎,重則可能惡化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危及性命,尤其5歲以下幼童為高危險群,所感染的肺炎鏈球菌以血清型19A最容易有致命風險! 血清型19A目前已成為台灣近年來幼兒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最多的型別,許佐鴻表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去年205例五歲以下幼兒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案例中,有將近一半的案例是感染血清型19A,比例之高令人擔憂,又血清型19A具有高抗藥性、高侵襲性及高盛行性的「三高」特性,若幼兒感染後使用第一線的抗生素治療,常會有抗藥性的問題發生,使治療難度加劇;且因病程很短,容易引發致命的敗血性休克,以及永久性智力傷害的腦膜炎,恐造成腦部受損等終生後遺症,因此提醒家長務必提早做好疫苗接種等預防工作!許佐鴻提醒家中有新生兒的家長,自寶寶滿二個月起就可開始接種血清型19A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提供寶寶更周全的保護;另外,若家中有2~5歲幼童,即使已接種過七價疫苗,但因舊型的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沒有涵蓋「血清型19A」,故可至醫療院所補打一劑包含血清型19A的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擴大幼童的保護範圍。此外,許佐鴻強調,肺炎鏈球菌會經過咳嗽、打噴嚏時,從口鼻發出的飛沫或接觸受感染飛沫污染的物品傳播,因此,家長需確實為寶寶做好接觸隔離、勤洗手、戴口罩等措施,才是預防感染的不二法門。

青少年吸菸危害大 恐造成生長遲緩

青少年吸菸危害大 恐造成生長遲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菸價每提高10%,菸品消耗量就能減少4%,而青少年對菸品價格變化的敏感度更是成年人的2至3倍」。應落實菸品稅占菸品零售價67%至80%,才能達到抑制青少年吸菸、減少菸品消費量,進而保護青少年免於菸害及維護國人健康的目標。 青少年適逢青春期的身心轉變,接觸菸品的可能性大多來自不願遵守社會規範、自我價值低,易受外來評價及同儕影響;也因為生活壓力大,藉由吸菸找到自信、同儕認同,或是藉由吸菸來紓壓。 吸菸會造成青少年生長遲緩、活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更嚴重的是,吸菸將會導致之後濫用依賴性物質的重要導因。因此成為酗酒者的機會是不吸菸者的10倍,嘗試毒品的機會也比不吸菸者高出25倍。越小開始吸菸,就越難戒除菸癮,而且越容易造成基因病變、引發肺癌,而且15歲以下就開始吸菸的吸菸者,縱使以後戒菸,得到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倍。 因此幫助他們戒菸的方法也與成人不盡相同。唯有多一份耐心,和多一點愛心才能引導他們遠離菸品的毒害,幫助他們成功戒菸。

化敵為友 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化敵為友 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全台灣約有近15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前五名。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預計在公元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突破3億8千萬人,平均每10秒就有2人罹患糖尿病、1人死於糖尿病的相關疾病。糖尿病已是中老年人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事實上,糖尿病如果及早發現,控制良好,可以減少40~60%的合併症。為了及早把潛藏的糖尿病患者找出來,一群熱心公益人士於1996年集資成立了「糖尿病關懷聯盟」,從事糖尿病宣導檢測及諮詢活動,並於1997年轉型成立「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基金會結合政府、企業、醫界的力量,訴求「關懷血糖、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提高國人的糖尿病知識,讓疾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進而提昇全民健康與生活品質。罹患第1型糖尿病50年的楊醫師,在13歲那一年,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的現象,甚至出現全身被蟲咬的不適感症狀,後來被診斷罹患糖尿病。楊醫師表示,早年治療必須每天靠家人幫忙,煮沸注射器後才能打胰島素,步驟相當繁複,不像現在科技進步,不僅可以直接用筆針施打,更能在家用血糖機即時檢測血糖狀況。楊醫師認為糖尿病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恐懼感打敗。楊醫師說,起初自己把糖尿病當成慢性病,後來發現糖尿病不過是一個提早老化的過程,而糖尿病友更只是過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一群人。一開始,許多人都將糖尿病都當成敵人看待,其實你可以與它做朋友,它只是不同意見的朋友,偶而聽聽它的意見,修正自己的想法,往往能讓自己過得能更加健康。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表示,許多患者初次面對糖尿病時無所適從,需經歷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才能進入平穩的狀態,基金會在病友發病之初及持續奮鬥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支持角色,透過各種諮商、文宣及集會活動,充當病友、醫事人員及社會大眾的溝通橋樑。

喜獲新生 國慶寶寶報到

喜獲新生 國慶寶寶報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十國慶日上午十一點九分,一聲嘹亮的哭聲在花蓮慈濟醫院產房響起,一百零一年度的國慶寶寶-林小妹妹,在家人的期待與醫護團隊的祝福中順產出生,由花蓮慈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魏佑吉醫師接生的林小妹妹,一出生體重就有3275公克。「第一胎真的很痛!可是還來不及思考太多,她就出來了。」林小妹妹的媽媽是來自泰國的華僑,目前服務於花蓮慈院的護理人員-王立薇,王立薇表示,原本的預產期是十月十一日,沒想到今天清晨六點就出現破水的現象,大約九點來到花蓮慈院,當時痛得受不了還在想說是不是要選擇無痛分娩,結果寶貝女兒很貼心的就順產出來,沒有讓她痛太久。林小妹妹的爸爸則是花蓮在地人,林先生說,結婚之後想說一切順其自然,目前結婚兩年多就有了寶貝女兒,而且剛好還是國慶寶寶,真的很開心。剛好在國慶日誕生的林小妹妹,有著醫護團隊的祝福,還有家人們滿滿的愛與期待,除了爸爸媽媽之外,林小妹妹的爺爺、奶奶與曾祖母都陪在身旁,而經過護理人員指導過該如何抱baby的林先生,緊張地動也不敢動,讓曾祖母看到笑得合不攏嘴,讓花蓮慈院在國慶日裡,充滿著祖孫四代同堂的喜悅。花蓮慈院產科魏佑吉主任表示,可能因為媽媽平常工作或生活上都有保持一定的活動量,所以,雖然是第一胎,但是大約兩個小時就很順利就生出來了,頭髮濃密的林小妹妹,出生體重有3275公克,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寶寶,祝福林小妹與所有的國慶寶寶都能健康的長大。

婦人未按時服藥 甲狀腺風暴奪她命

婦人未按時服藥 甲狀腺風暴奪她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甲狀腺風暴奪人命!童綜合醫院日前收治一名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因休克送醫,緊急搶救並會診心臟外科醫師施行「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手術,經過積極搶救,患者仍因腦部缺氧及多重器官衰竭而喪失生命!童醫師呼籲,罹患「甲狀腺機能充進」者應定期治療追蹤,避免「甲狀腺風暴」危害生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晟熙表示,41歲的陳姓婦女是一位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曾接受藥物治療,後因有藥物過敏而自行停藥一年,突然有一天家人發現她的意識改變,變得煩躁不安,將她送至當地的醫院,X光檢查發現「急性肺水腫」,初步懷疑是心臟病發作,立即轉送至本院就醫。患者到院時,已呈現休克狀態及發高燒,研判為「甲狀腺風暴」,經搶救後安排至加護病房治療。患者經過多種藥物治療,仍持續呈現休克狀態,於是幫她植入「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雖然積極的搶救,但患者仍因腦部缺氧及多重器官衰竭而失去生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許紋誠解釋,「甲狀腺風暴」是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最嚴重的急性併發症,是相當罕見的急症,其死亡率相當高。臨床上常見的案例大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控制不良或不知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當有外來壓力或感染導致急性的心臟衰竭時,伴隨極度躁動、昏迷、發高燒、心悸及低血壓等症狀。治療上非常棘手,即使積極治療,死亡率仍很高。張晟熙醫師說,之前臨床遇到一名患者也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且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亦因患者從未追蹤,10年後也發生休克送醫,查明病因為「甲狀腺風暴」,送醫搶救仍回天乏術。因此,提醒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務必定期回診追蹤並按時服藥,治療至病情穩定經醫師建議不須服藥後,仍須在醫師的指示下做甲狀腺功能的定期追蹤檢驗。

健走可使罹患中風、心臟病風險減半

健走可使罹患中風、心臟病風險減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 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根據一項丹麥的研究發現,每天步行一小時並沒有為心臟健康帶來明顯好處,但步伐輕盈的快走(健走)卻可以保護整體健康。所以研究作者強調運動強度(而不是運動時間)可以有效預防如: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這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涉及了超過1萬名研究對象,年齡在21至98歲之間。在1991年和1994年首次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之後又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評估。研究人員指出,當中20%的女性和27%的男性在研究開始時就患有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水平異常和腹部肥胖。而丹麥的Bispebjerg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堅持慢跑或快走的參與者更不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與不運動,或散步者相比)。此外,研究人員說,不僅運動量,運動強度也有助於降低代謝綜合症的風險。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快走能降低一半風險,慢跑能降低40%的風險,而每天慢走一小時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研究人員的結論為運動證實能降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而且建議應更加注意運動強度比起運動量。(照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

21世紀的慢性疾病:癌症

21世紀的慢性疾病: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醫學的進展,癌症除了傳統手術治療之外,還有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過去二十世紀的癌症末期,也許在現在都可能有新的治療能在輕微副作用之下獲得良好的病情控制,雖然不能完全治癒所有癌症,但是有機會能將困難的癌症,在二十一世紀變成慢性疾病長期治療控制。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表示,日前接獲一名八十三歲劉老太太因全身骨頭痠痛到醫院求診,於胸腔內科發現有肺積水、貧血及全身骨骼有蝕骨性的病兆,除接受胸腔放液術抽出肺積水外,並接受骨頭掃描及一系列相關檢查。初步診斷為疑似罹患骨髓造血相關疾病,故抽取骨髓進行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癌細胞,再將癌細胞做進一步的檢測後,發現是乳癌轉移。戴明燊指出,詢問劉老太太後得知她發現乳房有硬塊已多年,但是她一直不以為意;直到此次就醫才發現全身的骨頭、肺臟及淋巴結皆已有乳癌轉移的情形。因劉老太太已罹病多年且年事已高,故給予抗荷爾蒙治療及骨轉移的治療,老太太住院期間因癌細胞壞骨頭造成病理性骨折,幾乎完全臥床,日常生活皆無法自理,經藥物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約年餘,目前已完全恢復行動及自理生活能力,癌症獲得控制並持續於門診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