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已能因應個人生活習慣選擇最適合的類別,就有一名60幾歲的女老師,原來多年前開第一隻眼時選擇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經過諮詢了解現在有可因應看遠看近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選擇,迫不及待選擇另外一種非繞射型長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植入第二隻眼睛中,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已能因應個人生活習慣選擇最適合的類別,就有一名60幾歲的女老師,原來多年前開第一隻眼時選擇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經過諮詢了解現在有可因應看遠看近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選擇,迫不及待選擇另外一種非繞射型長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植入第二隻眼睛中,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會帶來失智風險!根據統計,輕度聽損會使失智症增加1倍,聽力損傷重度者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更可能高出5倍。醫師提醒,聽力受損是年長者開始封閉自我的一大原因,家人一定要多多關注,並找到正確治療方式避免日趨惡化。 目前台灣約有150萬人有聽力損傷,卻僅有2.3%比例尋求協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光超副院長表示,聽力損傷是一個5~10年漸進發展的過程,而耳朵的與聽覺相關的內耳毛細胞更是到50歲就減少一半,因此便漸漸有重聽現象;若年輕時聽覺神經曾受過傷,更會提早發生。 聽損導致腦部負荷過重、前額葉快速萎縮 台灣70歲以上年長者幾乎有三分之二都有聽力損傷現象,陳光超副院長說明,根據臨床觀察在認知功能加速下降族群當中,40%與聽力損傷有關;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聽損會使腦部負荷過重與代謝廢物沈積,因此,更易加速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思考、計算的前額葉體積減少最多。」 年長者維持社交活動相當重要,如果聽力損失造成溝通不便,也會漸漸變得不想出門,甚至封閉自我。陳光超副院長指出,經性的聽力損傷都能透過配戴著聽輔具獲得改善,以往聽損族群因為比較晚才開始戴助聽器,由於一些細微的聲音早已遺忘,因此一開始會覺得對於環境聲音的耐受度降低而排斥;但現在透過科技進步助聽輔具不僅能透過AI判別環境音功能降低噪音,對於人聲也更清晰。 丹麥百年助聽器大廠Oticon近幾年來不斷思考如何透過腦神經聽力學了解大腦對處理聲音的運作以協助聽障族群,助聽輔具不僅要降低雜音的干擾,更要重現真實之聲,也因此透過「腦神經聽力學(BrainHearing)」科技,綜合以上考量研發出最AI助聽器Real。 Real是採用台積電AI晶片,搭載DNN深度神經網路等領先科技,不僅提供用戶在配戴舒適的前提下,保有對環境聲音的察覺能力,並更輕鬆地聆聽語音對話的內容。 最新AI科技輔助,助聽器已能降噪穩定人聲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說明,Real助聽器透過全新偵測器輔助,瞬響聲穩定器每日可有效偵測並處理高達50萬個如敲杯、高跟鞋、喇叭、打鍵盤等瞬響聲,有效降低聆聽努力度達22%,更能濾淨25分貝的風切聲或人為產生的摩擦噪聲,有效幫助在風聲環境中輕鬆舒適地聆聽語音,讓大腦可吸收豐富完整的聽覺資訊,減少費力聆聽。 金鐘金馬雙金影帝陳博正特別現身說法表示,自己小時候吃藥影響,從50歲聽力就受到影響,因為戲劇工作所處的環境對聽力需求標準更高,配戴助聽輔具已經相當多年。這次他使用最新Real助聽器,很訝異不僅自然聲效果更好,人聲更清晰,重要的是雜音部分竟可降低吸收,讓他感受到好的助聽器真的可以帶來「幸福感」。 陳光超副院長也提醒,未來台灣社會健康老化是一個重要議題,年長者活到100歲不難,但維持健康是關鍵;避免失智的最大因素就是不能失聰,期待透過新科技的協助,讓年長者都能繼續維持良好社交活動、邁向健康老化目標。
儘管COVID-19疫情稍歇,但對慢性疾病患者或年長者來說一刻都不可鬆懈。一名65歲罹患糖尿病的伯伯,只打過2次疫苗,因為擔心副作用不想再打,想說不要出門就沒事,結果被外地返家探親的小孩傳染,竟快速轉為重症而進加護病房。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因為本身有糖尿病問題,加上長年抽菸、肺部功能不佳,一染疫後症狀就快速惡化得送急診,幾乎快到呼吸衰竭的狀況,後來住進加護病房,花了非常多時間才終於讓病情穩定。 為了因應COVID-19的變異株,政府準備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給全民接種,陳宏麟醫師表示,新的病毒變異株儘管以輕症為主,但由於該病毒傳播力極強,若家中有年長者或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還是要施打疫苗來保護家人。年長者也千萬不要有「關在家就不會染疫」的錯誤觀念,這名轉重症的糖尿病患者就是一例,如果有施打疫苗,就能降低重症的發生率。 距上次接種疫苗超過12週就應補打 XBB病毒株變化性高,陳宏麟醫師認為透過全民施打來提高疫苗覆蓋率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他提醒,距離上一次疫苗施打如果已經超過12週,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除了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建議一般民眾也應該盡快施打,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雖然目前新冠確診案例並非高峰期,但每天仍有一定比例的確診者。陳宏麟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不斷變異,現在XBB症狀的發展與流感症狀很像,會有流鼻水、喉嚨痛、頭痛、發燒等情形,也可能會與呼吸道病毒、腸病毒等共同感染。一旦出現症狀不僅在診斷上需要花較多時間釐清,若轉為重症在治療上挑戰也比以前高。 混合病毒讓慢性病患更容易轉重症 陳宏麟醫師強調,染疫會造成全身發炎讓免疫系統變得不平衡,慢性疾病患者特別像是糖尿病、肺部疾病如肺阻塞、氣喘患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族群,如果染上COVID-19不僅會讓既有疾病加重,更可能引發併發症如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有相當高的機率引起重症。 陳宏麟醫師表示,目前的疫苗不良反應機率已相當低,慢性病患只要維持良好的用藥習慣、掌控疾病狀況,在身體沒有不適的狀況下接種疫苗都不用太擔心;反而是染疫後若有服用抗病毒藥物,才更要特別留意藥物的交互作用,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仍舊是接種疫苗。 除了隨不同變異株施打疫苗外,持續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同樣重要。儘管現在已經沒有口罩禁令,陳宏麟醫師仍呼籲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隨著秋冬漸漸來到,如果待在人多或是密閉空間,都建議要戴上口罩,另外也要維持良好心情與睡眠、飲食習慣,手部清潔也不能省略。 (圖/陳宏麟診所院長 陳宏麟醫師)
COVID-19病毒持續突變,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9月初公布的數據,截至8月底當周美國新冠肺炎住院人數已連續第7周增加。隨著氣溫變涼,台灣也即將要進入呼吸道疾病流行的高峰,醫師觀察,台灣近期是流感較為嚴重,但如果同時感染新冠肺炎,症狀嚴重度不可小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表示,儘管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看起來沒有流感嚴重,但仍舊不可小看可能到來的感染高峰;最主要原因是根據以往經驗,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往往晚國外約3個月,以美國目前的感染情形來看,台灣確實有可能在12~2月帶來另一波大流行。 邱政洵醫師說明,目前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相較在低點,但不代表可以降低警戒,特別是新冠肺炎的病毒株XBB傳播力相當強且變異快,因此,不僅是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孩童需要施打最新疫苗,其家人更要接種,因應秋冬可能帶來的感染高峰,施打疫苗還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近期更要注意的還有孩童的群體感染較多是呼吸道病毒的混合感染,不少症狀都是嚴重咳嗽、發燒甚至變成嚴重肺炎,建議家中孩童只要有症狀,就應該在家休息避免傳染,有症狀更要及早就醫。 多重感染者眾,家中有長者、孩童都應接種最新疫苗 邱政洵醫師強調,現在的疾病已不能單一看待,由於整體「免疫負債」效應,很多病源都在社區內流竄,不少人可能會同時感染多種病毒,甚至進一步造成細菌感染,使症狀更加嚴重;新冠肺炎病毒株持續變異,因此建議還是要依照公共衛生單位的策略,接種最新變異株的新冠肺炎疫苗、更新抗體。 至於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注意事項上,邱政洵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疫苗可以與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同施打,高風險族群經不起任何病毒的感染,只要家中有年長者或者孩童,最好全家都能夠接種,符合疫苗施打資格就趕快去打,自然能夠降低感染的嚴重度。 邱政洵醫師也強調,「與病毒共存」的概念是讓民眾不要過度焦慮,但仍舊不能輕忽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平時多注意身體狀態,維持營養補充、睡眠充足與培養運動習慣,只要有一點症狀就不應勉強,多休息,就醫確認病症好好治療。秋冬即將來臨,須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共同度過可能的感染高峰。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
現代人最在意的是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為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唇色」,到底不同唇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中醫臟腑理論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胃機能好壞往往表徵會顯現在唇口周圍,《靈樞‧脈度篇》:「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脾胃功能正常則舌頭感官能識別五穀的味道,因此脾胃機能失調會影響味覺或唾腺的分泌,典籍中提到脾虛者易覺得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則易感到嘴中有黏甜及膩的感受,脾陽虛者,其唾液分泌也多,脾陰虛者,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的許多徵象皆起源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機能,透過唇色的表現可以提供中醫辨證身體健康哪裡出了問題。 周大翔中醫師解釋嘴唇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唇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健康的嘴唇樣貌呈現透亮微紅,色澤均勻,上下唇顏色差距不大,表面潤澤且有光澤亮度,唇肉飽滿而不腫脹,不會過度乾燥龜裂。 周大翔中醫師將唇色歸類為幾個類型: 唇色淡白而蒼: 唇色淡最直接顯現的有脾氣虛無法布達血氣於唇、血虛造成無材料養分供給於唇,因此,現代人不正常飲食、不健康節食減重、病理性的貧血等都會造成唇色白淡。常見養生中藥可以調理脾氣虛的有黃耆、黨參、白朮、甘草等,周大翔中醫師也會透過常見方劑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歸脾湯等健脾養血來改善唇色蒼白的症狀表現。常見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中脘穴、神闕穴,每日透過深按足三里穴10~15分鐘,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唇色就會慢慢因為氣血充足後轉為紅潤樣貌。 唇色鮮紅: 唇色紅赤主熱症,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及虛熱,又利用臟腑辯證將熱症源頭歸類為不同臟腑形成,源頭臟腑形成熱症火氣之後可能會往腸胃系統蔓延,甚至影響全身,火氣透過腸胃系統傳導至舌及唇口就會顯現於唇色而表現紅赤狀態,中醫會根據不同臟腑用藥給予清熱藥物並且反佐使用一些藥物來平衡,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當身體有熱症時,民間常用青草茶、苦茶、椰子水或甘蔗汁等來清熱,短期飲用可以達到解熱生津效果,但應避免長期使用,寒涼茶飲久服仍會傷及脾胃,過度飲用寒涼類茶飲轉成虛症也可能轉為產生虛熱,建議尋求中醫師辯證處理給藥較為合適。火熱型唇色的人平常需適量多飲水,每周1~3次足量有氧運動,透過運動流汗幫忙代謝體內累積的火氣。 唇色青紫暗: 唇色暗青屬寒症,中醫典籍描述的寒症為因陽虛、氣虛或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不通,因不通導致局部血流循環效率不佳都歸類為寒症範疇,食物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溫通效果的來對應唇色青紫症狀,如薑、蒜、洋蔥、茴香、胡椒或香料等,適量加入食物中烹調輔助食物改變寒熱調性,藥物使用上常見肉桂、附子、乾薑等溫陽藥,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養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循環。平日保養可以透過溫水足浴或丹田灸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來達到保健溫通效果。 唇表面乾燥龜裂: 唇燥主津少陰虛,津液不足可以分成脾不生津及肝腎陰虛兩個層次,中醫使用滋陰潤燥藥物幫助生津存陰,常見使用方劑包含沙參麥冬湯、甘露飲、六味地黃丸等,常見藥物如麥門冬、玉竹、生地、玄參等藥物需要良好脾胃機能支撐,透過脾胃運化能力可以將藥性及飲食中所含津液轉化成身體能存下來及使用於細胞及黏膜表層所用。平日保養除了在皮膚黏膜適當使用乳液保濕外,飲食避免多食油炸及難消化食物,保持脾胃機能運化順利。透過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津液,幫助皮膚黏膜新生。 唇泡疹: 唇周圍泡疹屬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病毒侵襲,中醫調理透過臟腑辯證、陰陽平衡用藥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宣透降低局部發炎反應,局部炎症緩解後,平補平瀉一邊穩定免疫系統一邊加強身體代謝,以利加速排出身體與病毒作戰後的病理產物,最後回歸到核心透過調整體質來強化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及穩定度。平日保健需注意勿過度熬夜、適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洩壓力方式及健康低油低糖飲食,每日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太衝穴10~15分鐘,或透過針灸、艾灸、丹田灸等方式,有效強化免疫系統,減低外來病毒侵襲感染。
一向秉持著創造自我個性的服飾品牌精神「WALLY WARP」,在台已成立22年,從7月開始,在高雄駁二棧柒庫舉辦了一場慈善特賣會,這次特賣會營收將全數捐給阿尼色弗兒童之家與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10月底前民眾都可前往高駁二特區參與這場有意義的活動。 WALLY WARP的意思為「美好的事物」,從於2001年創立第一家門市開始,就以瀟灑、校園、舒適自在的休閒為特色,創造出一系列具有個性的服飾系列。 如同品牌特色定位,WALLY WAR鎖定的是15~30歲喜愛輕鬆率性、風格低調卻可展現個性之年輕族群,透過設計、創意、與色彩的結合,並融入藝術與地文化元素,不僅提供百分百純棉的親柔觸感良好品質,還有樂在其中的穿著特色,以「講究穿著的質感,簡單鮮明的生活態度」打造出特定族群的喜愛。 「100種色彩與生活」帶動穿著潮流 2009年WALLY WAR找來創作歌手盧廣仲代言,當中的100種色彩與生活,更成為風靡一時的年輕朝氣個性表現的鮮明服裝風格,而2010~2012年則是由吳克群代言,再度轉化成具有個性、陽光的酷勁風格代表。 WALLY WAR為維持商品品質,也希望能讓主要消費者能以最優惠的價格買到最信賴及優質商品,因此在以往的銷售定價上,對於部分延續性商品及經典POLO衫系列,都是採取全年無折扣或最低8折的促銷方式,希望帶給年輕人服裝多元的滿足與消費的公平性。 WALLY WAR品牌公關Rose表示,由於公司營運策略的調整,這場特賣也是在台灣市場暫時退場的回饋消費者活動,慈善義賣也不只因為這次特賣會,往年一直都有在進行慈善活動,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以及年長者都是關注的主要對象。這次營收將會百分之百捐給多個基金會,希望回饋台灣社會。 WALLY WAR老闆向來非常低調,只有在特定場合才會透過演講闡述自己的創業故事,WALLY WAR品牌成立之前,也是透過路邊擺攤慢慢努力崛起,而成為一個知名品牌;他特別鼓勵年應人有想法就去做,要以積極的態度開發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Rose表示,這次在高雄駁二的慈善特賣會活動,希望以最優惠價帶動社會善的循環,除了有50元起的單品特賣,熱門款式都能夠以任選3件500元的價格入手,目前在高雄駁二棧柒庫營業時間於周一~四 12:00~20:00,週五~日為11:00~21:00,歡迎老朋友與新朋友前往買得開心,也共同響應公益。
疾管署自10月11日起,開放全民施打COVID-19最新XBB.1.5疫苗,身為全球許多製藥、生物技術公司和臨床研究組織認可之供應商的裕利醫藥,在秋冬疫情可能帶來另一波高峰之時,特別安排員工疫苗施打活動,除了保護員工免於疾病威脅,也保護其家人降低感染危害。
COVID-19疫情從未遠離,隨著COVID-19病毒株不斷變種,加上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者增,醫學中心更不乏COVID-19的重症病人,但民眾卻對疫情習以為常,放鬆警戒,令人擔憂。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解封後出國旅遊人數大增,近期呼吸道感染病患都呈「報復性成長」,且門診呼吸道感染病患當中,約1~2成都是歐美旅遊回國;由於COVID-19民眾自我篩檢比例降低,隱藏了實際確診數字。吳至行醫師說明,觀察周遭親友就能知道二次確診已經很普遍,只是染疫9成以上多為極輕症,因此忽略警訊,但其實醫學中心的重症病患仍屢見不鮮。 25%民眾染疫後罹患「長新冠」,身心狀態皆受影響 不僅如此,吳至行醫師表示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染疫後還是會常覺得不舒服,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門診至少有2~5%是因為長新冠不適就醫,常見症狀包含呼吸不順暢、腦霧、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情緒波動等,有些人會持續3個月之久甚至更長。 吳至行醫師強調,由於目前對於COVID-19的瞭解有限,長新冠後遺症可能在未來幾年都無法消除,但他認為不見得是病毒本身造成,有可能是抗病毒藥物,或者是隔離、染疫重症後帶來心理上的雙重影響。 吳至行醫師門診就有一名40幾歲任職高科技產業的患者,染疫後常覺得呼吸短促、無力,進一步了解發現他家中有老人確診後重症導致失能,需被他人長期照護。他因此對染疫有很大的焦慮感,只要有一點異樣就馬上快篩,連公司要安排外派出差,他都因為擔憂染疫而卻步,此狀態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發展,甚至已經影響心理健康。 年長者、慢性病患、常出國者都建議補打疫苗 吳至行醫師解釋,面對疫情儘管要有和平共存的心態,但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再次感染,被動防護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特別是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除了施打疫苗,更要遵照醫囑持續服用慢性疾病藥物,更需規律作息,吃飽穿暖、補充營養、持續運動。 他也提醒民眾,目前已有最新的COVID-19疫苗施打計畫,由於病毒不斷變異,只要是離上次施打疫苗超過3個月者,都建議補充施打,不只是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想出國者更建議要打疫苗再出遊。施打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項差不多,如果有發燒,急性疾病如冠心症、腦部或心血管相關疾病等病情不穩定者建議先避免,若有服用特殊藥物如,抗凝血等血液循環相關藥物,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 吳至行醫師強調,施打疫苗不僅能減少長新冠症狀,也會降低病毒殘存體內的影響,可以預防重症,也能縮短罹病的恢復期,降低對染疫後的病程不確定性的恐懼感,建議民眾都要完整接種3劑以上疫苗,保護自己也同時保護家人。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她是人稱「晴哥」的鋼鐵晴,曾跟一般人一樣,夢想成為一位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她是怎樣辦到的? 2015年,與一般媽媽的心情一樣,正快樂迎接女兒1歲多的成長,晴哥卻發現自己開始有些身體不適,經常性地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結果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大小7x7公分的腫瘤,儘管震驚,但診斷後便毅然決然進行「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卻發現乳癌,幾乎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 事隔1年,晴哥漸漸從開顱手術中恢復體力,想説終於度過人生一道關卡,不料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也抱著正面的態度迎向疾病治療,本以為跟先前一樣,只要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可以結束。沒想到,在第一次打完化療後,晴哥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不僅全身痙攣,甚至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眉毛、頭髮……」晴哥是一個注重打扮的女性,面對副作用的嚴重不適,加上外表的改變相當沮喪、難過,讓她一度想要放棄治療。 直到有一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一句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的念頭就是「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也提醒自己必須更加堅強、獨立來面對治療。 「乳房重建」不畏壓力,勇敢為自己做選擇 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又出現了一項新的課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過程中都必須切除乳房,而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 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的社群論壇爬文,想聽聽病友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 「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 「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 「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 儘管有不少各種的負面回饋,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晴哥由於年紀較小時曾被嘲笑過胸部,她轉個念頭思考重建手術或許是多一個選擇機會,決定進行乳房重建。 結果沒想到在手術之後,一次在粉專上大方分享比基尼照、秀出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之後開始有媒體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這些心路歷程與故事才曝光。 鼓勵乳癌病友,面對治療後更要自信生活 由於乳房重建讓晴哥更有信心穿上比基尼,從此她在病友圈中更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現在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抗癌小跪婦」,一定會看到許多美麗又具信心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分享。 她常常會開玩笑說:「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兩粒。」事實上「這兩粒」得來不易。除了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也包含高昂的重建手術費,但這都是晴哥為自己做出的勇敢、快樂選擇。 晴哥「人生勝利組」的故事不僅為許多病友帶來勇氣與力量,同時也鼓舞了許多年輕的乳癌病患勇敢進行乳房重建。現在,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抗癌勵志作家」身份,她將這些心路歷程寫成了新書「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與讀者一同分享。 在書籍中也提到了婚姻上的變化,晴哥淡淡地說,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女兒現在是她生活的重心,她希望有一天能夠達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同時更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晴哥已經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經歷重大苦難的她,已經是一個美麗又勇敢的「人生勝利組」,有機會遇到「晴哥」的話,記得不要忘了說一句:「哥,妳超帥」 2023國際乳癌關懷月 點擊觀看
剛滿40歲的單身工程師小雯,被確診為惡性度高、且容易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雖然只是二期,但腫瘤約有4公分大小。主治醫師擔心癌細胞未來有轉移出去的風險,建議先以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來進行術前輔助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