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國家最新Hugo雨果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的童綜合醫院,除了在泌尿科達到新治療里程碑外,於婦科的手術運用上,更解決了棘手的巨大子宮肌瘤案例,對於子宮內膜癌症、子宮頸癌的手術運用也有很好的效果。
華人國家最新Hugo雨果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的童綜合醫院,除了在泌尿科達到新治療里程碑外,於婦科的手術運用上,更解決了棘手的巨大子宮肌瘤案例,對於子宮內膜癌症、子宮頸癌的手術運用也有很好的效果。
近來寒流來襲,民眾年末活動似乎沒有停歇,疾管署日前表示,入冬除了呼吸道感染要特別留意,面對新冠肺炎併發症的升溫趨勢,預估一月中下旬更可能進入流行高峰。醫師表示,面對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的百年疾病議題,在全球都奮力對抗的同時,更要注意病毒株有相當大的變異性,因此,民眾預先做好防護、施打疫苗才是最好的預防之道。 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李祥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XBB病毒變異株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免疫逃脫的特性,因此預防疾病最大的關鍵就是要有新的抗體;世界衛生組織5月份便已建議以XBB延伸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病毒株的免疫保護力。 不少民眾會認為已經打過幾劑疫苗,或是染疫過1、2次應該沒事,李祥和醫師解釋,病毒一直持續變化,人的身體不可能有數萬種抵抗力,每次確診COVID-19症狀可能都不同,這也是必須持續施打疫苗的原因。 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來說都應全面施打 從統計數據觀察可看出,新冠肺炎的重症度事實上比流感更嚴重,從家醫科角度來看,不只是高危險族群,從職場防疫、家庭防護的角度來說,民眾都應施打最新疫苗。李祥和醫師說明,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的策略是傾向以對抗流感化的方式,每年持續施打最新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依照衛福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的會議結果,也建議民今天秋冬流行前最好接種一劑新變異株疫苗。 李祥和醫師表示,疫苗是預防醫學的一環,只要能在這一關擋下就能防止疾病擴散,他也提醒,由於打疫苗後到身體產生抗體之間會有時間差,因此建議現在就可趕快去施打疫苗以因應冬天可能到來的流行高峰期,預先養好防疫體質。今年政府提供不少公費疫苗,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疫苗都不是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施打,只要注意2種疫苗接種時,同手臂施打的距離在2.5公分以上即可。 李祥和醫師強調,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演化快速,世界各國能都在緊密監測病毒流行狀況。門診就有案例是6月染疫,後來10月出國回來又再度確診,這表示民眾對於染疫太過輕忽。如果對打疫苗有疑慮,都可以多請教醫師來擬定防疫策略,醫師也會衡量疫後風險與個人狀況,幫助民眾評估施打疫苗的利弊。 另外,秋冬季節普遍日曬不足,民眾很容易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他提醒應該多出門曬太陽、散步,除了施打疫苗,也要注意營養均衡、睡眠充足、排解壓力,讓身心狀態達到平衡也能有更好的防護力。 (圖/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 李祥和醫師)
作為國內生醫與大健康領域創新競逐的最高指標獎項「國家新創獎」第二十屆頒獎典禮於日前盛大舉行,台灣第一三共以新一代HER2標靶性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治療藥物,繼去年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後,於今年再獲年度「國家新創獎-國際新創」獎項之肯定,此殊榮不僅肯定了第一三共集團在癌症領域之創新藥物研究與臨床治療的突破性進展,也應證了第一三共集團致力於積極實踐「病人優先」及「熱情創新」的企業責任與使命。 「國家新創獎」獲獎項目乃由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生策中心)召集全台90位醫界權威、科研領袖、政府首長、產業科技與投資評估專家共同遴選推薦,獲此獎項乃是對其創新卓越的肯定,其中「國際新創」獎項主要是表揚「具國際領先技術且在台灣深耕」的國際企業。 此次獲獎項目是由第一三共集團自行研發之新一代HER2標靶性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藥物「優赫得® (ENHERTU®)」獲此殊榮 乃因其獨特藥物結構設計、具突破創新之臨床實證表現,重新定義出HER2弱陽性的乳癌分型,乃全球第一且唯一取得適應症核准得使用於具HER2弱陽性之轉移性乳癌標靶藥物治療,帶領乳癌精準醫療世代邁向新的里程碑。此外,對於HER2陽性乳癌、HER2突變非小細胞肺癌、HER2陽性胃癌之固態腫瘤治療領域亦有突破創新之進展,至今已有5項臨床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台灣第一三共董事總經理林美智雄(Hayashi Michio)表示,非常感謝也很榮幸由第一三共集團自行研發之新一代HER2標靶性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藥物能獲得權威學者專家的肯定,對第一三共集團致力於投資創新藥物研發來說更是莫大的肯定。第一三共集團於2022年已在全球投入超過新台幣750億元的研發經費,超過四分之一的營收用於創新藥物的研發,以滿足更多病患的醫療需求,台灣第一三共公司也持續耕耘高血壓、高血脂、抗凝血、抗感染、癌症等治療領域,為提供國人多樣化醫療需求的藥品而努力。 台灣第一三共在台灣長期持續投入各類治療藥品之研究與開發、擴大致力於腫瘤領域之創新藥物研究,同時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透過與地方政府、公民營養護機構合作,台灣第一三共自2015年起每年舉辦「愛分享,心關懷」活動,持續推廣銀髮族健康照護教育,捐贈物資協助弱勢長者,帶領員工實際參與訪視、陪伴偏鄉獨居長者。今年為支持癌友也與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舉辦捐髮活動,希望以實際行動回饋台灣這片土地,守護台灣人民的健康。
台灣知名的礁溪溫泉,每年都會進行祈水感恩儀式,此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以泉會友的盛事,2023年已邁向第十個年頭。本次除了祈水感恩儀式外,還增加了跑馬古道登山健行活動,邀請全台喜愛登山健身活動的民眾一起參與,今年更請到專家與醫師進行衛教交流,讓活動更添健康樂活宗旨。
隨著COVID-19病毒日益變種,目前的主流病毒株XBB有更具強力傳播與免疫逃脫的特色,疾管署因應新一波的潛在疫情已經開放全民施打最新XBB疫苗。專家提醒,近期流感人數多,當流感一旦與COVID-19交叉感染,更會加重疾病且有重症風險。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教授表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株XBB不僅複製快,且更容易感染,儘管與原始病毒株相比症狀已減輕許多,但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易在秋冬傳播的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的多重感染問題,會加重疾病嚴重度。 由於新冠肺炎自我篩檢的比率下降很多,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比統計數據來得高。施信如教授說明,新冠肺炎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像是喉嚨痛、鼻塞、發燒,有些人會有味、嗅覺喪失或者是腸胃道的腹瀉、噁心、嘔吐現象,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抗體不同,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除預防重症,最新疫苗也能夠降低長新冠的發生率 不少民眾認為自己已確診過應該不會再得,或者打過疫苗就會有保護力。施信如教授強調,任何病毒都非常有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化,COVID-19更是如此,像國際上也正在積極監測另一種可能流行的COVID-19的變異株「Pirola」。由於病毒變異性高,即便之前打過雙價疫苗,仍舊無法對目前流行的XBB病毒提供防護;因此建議如果施打疫苗或感染超過6個月以上,還是要施打最新的疫苗來喚醒身體的免疫力,施打疫苗除了能夠預防重症,最重要的也能降低長期疲倦或是持續頭痛等「長新冠」症狀的發生率。 施信如教授指出,對醫療體系及經濟發展而言,全民施打疫苗是利多於弊,若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之前曾有施打疫苗後不適的情形,都可以諮詢醫師評估否施打疫苗。但無論是否有打疫苗,戴口罩都是抵抗力較低的族群必須維持的自我保護方式。若出現呼吸道症狀,都不能當成普通小感冒看待,必須留意身體變化、積極就醫,在流行期間只要到人多的場合一定要持續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落實健康管理更是不可忽略的環節。 (圖/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新的年度即將來到,儘管年末慶祝聚餐氛圍濃厚,疾管署仍持續提醒不可輕忽疾病感染與併發症風險,高危險群與民眾都應提高警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秉持關注民眾健康的初衷,舉辦票選疫苗十大新聞活動,期望透過提升正確認知,共同做好疾病防護。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會在明年1月中下旬升溫達高峰,屆時每日將新增1萬8千例至2萬例。政府目前已開放6個月以上全體民眾免費施打最新變異株新冠疫苗,醫師也呼籲民眾應儘早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表示,雖然診間目前尚未觀察到新冠肺炎的個案有顯著上升,但其實是因民眾警覺心逐漸放鬆,主動篩檢的意願下降,因此不少隱藏個案都被忽略,很多民眾對於確診輕忽,加上請假麻煩,乾脆不回報。 秋冬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更厲害的變異 林應然醫師說明,現在的病毒株以XBB為主,它的特色是高傳染力,但因症狀像感冒,讓民眾降低警戒習以為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秋冬不見得仍舊是這個狀況,新冠肺病毒可能朝向更厲害的變異方向也相當有可能。 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肺炎單周的併發症通報是流感重症的6~10倍,高風險族群像是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共病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要注意。林應然醫師說明,以往沒有疫苗時,病毒也比較厲害,讓一些確診年長者血氧變得相當低,不僅導致呼吸困難,也無法入睡,相當危險。雖然目前已經有抗病毒用藥可用,但施打疫苗仍舊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頻繁出國者更應施打最新疫苗再出門 今年秋冬季節疾管署提供多種公費疫苗,林應然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都要施打,如果需要頻繁出國者,不論是商務或者是以旅行為目的更建議要先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由於新冠肺炎病毒變化大,在國外染疫的機率也高,萬一在國外身體不適,反而更難處理。 林應然醫師提醒,千萬不要以為確診後就不會再感染,即便當下有抗體但也無法持久,六個月後抗體就會慢慢下降,不少民眾甚至二次、三次確診。林應然醫師說明,有些疫苗是終生受用,但新冠病毒會一直變異,因此才要持續施打,他也建議若有新疫苗都應持續補充施打,才能確保有較完整的防護,也更能保護家中的長者或孩童。 新冠肺炎疫情在冬天都會較為嚴重,林應然醫師認為,除了施打疫苗,日常保健如維持運動習慣、睡眠充足也相當重要,另外戴口罩勤洗手的動作仍不能忽略,目前秋冬呼吸道疾病眾多,像是新冠肺炎、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如果身體有不適就要盡快看醫生,讓醫生對疾病做正確的判斷才能正確有效的治療。 (圖/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 林應然醫師)
一名80多歲老先生有肥胖與三高問題,近期自覺有感冒症狀就醫,但由於異常虛弱,經篩檢後確診為新冠肺炎,但沒多久病情急轉直下,不僅演變為肺炎且細菌感染,住院住了2個多月,目前雖然康復,但肺部已經有纖維化現象。 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醫師表示,儘管新冠肺炎的症狀越來越像感冒,但以亞東醫院的臨床案例觀察來看,每天平均重症人數仍有1~3名,特別是本身是慢性疾病患者,還是有一定機率轉重症住院。 由於病毒株的特色使然,有些病患的表現是新冠肺炎確診沒有很嚴重,但卻讓原來的慢性疾病變得很棘手;張厚台醫師說明,這與病毒的攻擊有關,病毒入侵讓抵抗力變弱,如果原來身體狀態不是太好或者有疾病者,太嚴重甚至有轉重症、死亡風險。 免疫力較差族群確診COVID-19後 通常很快會進加護病房 張厚台醫師提到,一直都有新冠肺炎的個案,從近期確診的對象觀察發現,如果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族群,幾乎都是從上呼吸道症狀,很快惡化成嚴重肺炎要進加護病房。有一位70幾歲老先生煮飯突然昏倒,就診才知道是確診新冠肺炎;不僅在加護病房待了1個月,甚至到必須裝葉克膜的狀態,後來經過治療才慢慢好轉。 除了年長者外,也有50幾歲自覺身體狀況不錯的個案,因確診新冠肺炎而住進加護病房、呼吸窘迫到需要插管的情形;幸好後來經過治療後慢慢好轉,但因肺部被病毒攻擊,出院後仍舊會喘,肺部也有一點纖維化,需要1~2年才能讓身體慢慢恢復。張厚台醫師強調,如果有疑似症狀,建議民眾要有所警覺並先行篩檢提早就醫。 家裡有長輩或者孩童,建議都要施打最新COVID-19疫苗保護家人 張厚台醫師提醒,雖然新冠肺炎的發展趨勢是與宿主共存,會像流感一樣不斷變異來適應環境,但對本身抵抗力較差,或者是身體狀態不穩定的族群來說,病毒的攻擊仍舊會對身體帶來不可預料的影響。 因此,除了抵抗力較差的族群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一般民眾也建議要完整施打疫苗來保護家人,才能幫助降低這些對象重症感染的風險。現在政府提供公費新冠肺炎疫苗供全民施打,六個月以上的民眾都可以免費施打疫苗。 張厚台醫師也建議,平時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睡飽、休息足夠外,營養補充上要攝取足夠蛋白質與維他命D,此外,定時運動也很重要,特別是心肺功能的訓練。只要心肺功能基礎好,即便確診,恢復狀況也會較佳。除施打疫苗外,都要回歸做好日常保養基礎,面對疾病也才有抵抗的能力。 (圖/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張厚台醫師)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三年多,儘管一般民眾已能與疾病共存,但似乎有些放鬆警戒,醫師提醒,新冠肺炎對高風險者來說仍有相當大的威脅,平時還是要持續防護,一旦出現症狀就應提早篩檢就醫,把握治療期避免擴大感染。 台大醫院一般內科.胸腔和重症醫學古世基主治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在過去三年漸漸展現與流感相似的嚴重程度和傳染性,然而,這種疾病在不同風險對象身上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高風險患者病毒往往難以清除,隨時反撲 古世基醫師說明,對健康的人來說一旦確診表現與流感相似,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如頭痛或流鼻水等症狀,但是對高風險者,特別是免疫力不全、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或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患者,病毒可能難以完全清除。當病毒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力下降時往往會再度爆發,急性期有相當大的機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更需要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控制。因此,疫苗接種對於高風險群體仍然非常重要。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九月份後國內新冠肺炎每週確診人數仍從未低於兩百以下,甚至已達流感重症人數的六倍之多,而據文獻顯示,民眾二次確診的死亡率及後遺症風險都較首次確診高。 古世基醫師表示,就算是二次確診所產生的抵抗力也不會持久,約三個月後抗體就會下降,因此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對於高風險者抵抗力較差者,每次感染都要視為同樣的風險,疾病嚴重的人甚至可能會有肺部嚴重侵害、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出現心肌炎和腦部等併發症問題。 防護三關鍵:隨時警覺了解風險、日常檢測、把握黃金期治療 古世基醫師強調,在新冠肺炎初期透過病理切片就會發現病毒停留在腸胃道,這表示此病毒的特性是會到處攻擊器官驅動身體很大的發炎反應,因此對高風險族群來說,不僅會造成既有的疾病惡化,嚴重甚至還可能造成全身器官受損留下後遺症,從許多大型醫療中心都有重症個案就能了解。 因此,疫情儘管成為日常,對於疾病防範仍需提高警覺落實在生活中,平時建議可透透過以下三步驟做好防護: Know:疫情一直沒有消失,透過定期關注疾管署訊息或瀏覽KnowPlanGo網站:KnowPlanGo.tw,了解自身或家人是否為高風險因子並掌握完整資訊。 Plan:面對疫情應提前制定完整計畫,特別是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時應提早篩檢並多次確認,古世基醫師也建議將「血氧監測」列為高風險群的日常檢查工具,一旦有呼吸道症狀就能隨時監控,避免惡化甚至導致併發症。 GO:確診後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即便是輕症也應尋求專業諮詢,由醫師判斷是否屬於需使用抗病毒藥物對象,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延緩住院或轉重症機會。 古世基醫師提醒,像免疫系統未完全發育的幼童、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或器官問題(如肺部或肝硬化)、洗腎治療者,或者是癌症或接受自體免疫治療的人,都是屬於高風險群,除了施打疫苗以外,家中有這樣的成員更要做好保護。另外,不論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人潮密集區,仍舊要戴好口罩,同時他也提醒陌生聚餐仍舊是較高的感染途徑,以及若家中長輩有負責照顧小孩的,也一定要留意當有呼吸道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相互傳染機會。
憑《倚天屠龍記》演出而有「最美周芷若」稱號的港星周海媚,日前驚傳因病驟逝,也讓粉絲十分不捨。而生前曾有好友透露她長期受到「紅斑性狼瘡」困擾,也讓大眾更加好奇此疾病的成因與影響。紅斑性狼瘡症狀相當多元,發病部位難以預料,患者通常一開始難以確診。臨床上曾有一名約40歲中年女老師因教學問題陷入憂鬱,因已影響日常而赴身心科治療,卻遲遲未獲得改善,之後又發現皮膚出現紅斑與血球低下情形,輾轉求診不同科別,直到免疫風濕科才知道是「紅斑性狼瘡」導致。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種慢性侵犯全身器官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造成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先天可能帶有某些基因,若加上後天如藥物、紫外線、病毒、荷爾蒙異常等因素誘發,就會出現全身性的發炎反應症狀。 骨骼、器官、肌肉、黏膜、情緒……都可能出現問題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主治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全身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症狀相當多元,像是臉部出現蝴蝶斑、皮膚出現紅斑、黏膜損傷如嘴破、掉髮、長期疲勞、關節肌肉腫痛等,嚴重甚至會使腎臟、心臟、肺臟等重大器官損傷,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病患更會發生腎炎(俗稱紅斑狼瘡腎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人數大約2~3萬人,等於每10萬人當中就有100人,不過陳瑋昇醫師認為數量有可能被低估;紅斑性狼瘡主要罹病族群多為20~49歲女性,男女比率約為1:9。 一般人的概念多以為紅斑性狼瘡只是身體發炎,但陳瑋昇醫師說明,這名女老師因為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因此從情緒憂鬱開始表現,一直到身體出現多重狀況才找到病因,這類個案雖相對少見但並非唯一。門診也有20幾歲年輕女性因為食慾不振,短短半年內體重從60公斤掉到30幾公斤,看腸胃科、身心科未果,甚至以為是癌症,輾轉到免疫風濕科才發現是免疫系統攻擊造成腸血管發炎,確診為紅斑性狼瘡。 新生物製劑藥物明顯改善症狀,降類固醇副作用 治療紅斑性狼瘡大致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緩解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等,以往多使用含類固醇藥物,雖能緩解症狀,但病患也深受副作用所苦。 目前已有新的生物製劑藥物出現,不僅降低免疫系統攻擊器官的症狀損傷,同時對改善發炎也有明顯效果。陳瑋昇醫師表示,這一款藥物是近十年來第二個FDA通過的紅斑性狼瘡生物製劑,它的作用機轉就是讓與紅斑性狼瘡高度相關的「第一型干擾素」的活躍性降低,新藥有顯著成效,能明顯改善紅斑狼瘡的症狀,也能讓病患能減少類固醇使用,避免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病患平時仍舊要注意環境因子誘發的可能,例如紫外線照射就是一個很容易導致復發的因素,門診不少患者就是出外遊玩忽略保養而讓病情再度發作。另外,紅斑性狼瘡病患本身抵抗力較差,因此,飲食要多注意避免生食,勿亂吃偏方;而進入秋冬後,各種病毒(新冠/流感)可能更加活躍,紅斑性狼瘡病患即便打了疫苗,但因對疫苗反應較差,仍舊要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帶來的影響。 現下紅斑性狼瘡已有許多創新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陳瑋昇醫師鼓勵患者,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外,也可以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換得不受干擾的人生!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瑋昇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