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也應邀致詞,並表達祝賀之意,對於臺灣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有效率的執行重粒子籌設與運作,給予高度肯定。 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  再寫臺灣放射治癌新歷史 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她期許未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醫院的合作下,共同提升臺灣治癌的能力,與世界一流的醫院並駕齊驅。她也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團隊及所有幕前、幕後英雄的努力,讓全世界再次看見臺灣。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 陳院長特別感謝總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原子能委員會、退輔會、國輻中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臺北榮總結合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自行籌建和營運重粒子中心,感謝歷任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及許惠恒四位院長的接續努力,更感謝潤泰尹總裁捐建整棟重粒子建築,以及宏國集團、宏泰集團、中興保全、與華新麗華集團的慷慨解囊,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同時也感謝江賢二大師捐贈巨幅大作,讓環境更溫馨療癒。 陳院長也特別向所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醫療團隊、工程人員、國內外技術團隊致敬,從今天起國人不必遠渡重洋,就能在臺灣接受世界級的重粒子治療,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陳院長強調,病人的勇氣與堅強是重粒子團隊進步的動力,臺北榮總是為病人而生,將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初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遠離癌症的恐懼,重拾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重粒子中心引起新南向國家關注 並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 臺灣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病例說明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 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

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

每位媽媽的優雅與智慧都是時光沉澱後的禮物,但是千萬別讓沉默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扼殺母親的美麗!如果出現「駝矮痛」症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及早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鬆治療先機、降低未來骨鬆導致骨折的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呼籲:「多數人在骨折實際發生前並不知道自身已經罹患骨鬆,建議50歲以上停經婦女等高風險族群一定要透過專業的DXA骨密度檢測掌握骨骼健康,若出現骨密度過低的情況立即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與照護計畫,絕不可輕忽。」 骨質疏鬆影響生活品質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除了「面子」的美麗維護外,「骨質」健康更是最好的禮物以及最健康的投資,趕緊安排一次骨折發生後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雖國人普遍對骨鬆認知度高,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對未來帶來的影響及負擔。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是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2%。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一年內,約 有45% 年長者會再次骨折,且二度骨折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家中若有罹患骨鬆的長輩,不可不多加注意。 不過也不能就此認為骨鬆是年老以後才需要關注的疾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分享曾有一名約五十歲女性帶著婆婆就醫治療骨鬆,在醫師提醒也為風險族群後,一併進行骨密度檢測,檢測完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T值竟然低於-3.0,比已確診骨鬆的婆婆還低!理事長提醒:「老化並非骨鬆唯一的風險因子,若是患有內分泌疾病,例: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有極高的可能導致骨鬆,不可不慎。」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骨折風險提早評估 若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及早進行DXA檢測,查看是否有骨密度過低的情況,DXA骨密度檢測全名為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透過低能量X光照射能準確的測量出骨密度數值,為臨床上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根據檢測結果骨密度T值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目前除了各大醫院放射科,越來越多診所也備有DXA檢測儀,另外也有移動式的DXA檢測專車深入鄉里,為民眾提升醫療可近性,受測者只須躺在DXA檢測儀上接受掃描,整個過程約花費5分鐘,運用低劑量的放射線去檢測髖關節與脊椎的骨密度,檢測過程不會感到疼痛,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是相當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除了可以篩檢診斷骨質疏鬆症,DXA檢測還可以評估患者10年內發生骨折的風險,若檢測出來的骨密度 T 值低於-3.0,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不可逆 據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 T 值低於-3.0 最近 12 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有在服用會造成骨質流失的藥物並發生骨折,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發生骨折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 10 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性骨折的後果嚴重且不可逆,故骨鬆患者接受妥善治療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促骨生成藥物與抗骨流失藥物。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戴大為說明:「根據 2020 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 (AACE) 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 及早檢測積極治療做好預先規劃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本身為骨鬆患者的家屬,也長期擔任骨質疏鬆症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最後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並妥善治療,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為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孫翠鳳女士攜手共同呼籲民眾:「骨質疏鬆症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並積極治療。」母親節將至,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及身邊長輩的健康狀況,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民眾的骨骼健康,致力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的觀念,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

2023年5月8日—繼指揮中心於5月1日走入歷史後,新冠疫情限制正式告終,但對於少數免疫低下族群,新冠病毒仍有嚴重風險。據研究,「免疫低下患者」施打疫苗後的保護力較低,若確診,住院風險較一般人高2.57倍 ,建議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再次加強,政府為此族群也數度放寬「長效型單株抗體」的公費施打條件。為提高民眾與病友對於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認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以及臺灣病友聯盟特別舉辦「生命兩難展」,邀請Duncan、囂搞等五位人氣插畫家聯合開展,展期即日起至5月24日止,藝人黃子佼更獻出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手寫字收藏展出,以圖像衛教民眾給病友多一點同理,也呼籲免疫低下病患莫輕忽,應主動諮詢醫師給自己完善保護。 不是怕確診? 擔心的是影響原有的治療! 近五成癌症病患因確診而延誤或中斷治療  全世界約有 2 % 的免疫低下病友,如:器官移植、惡性血液腫瘤、正在接受癌症治療、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HIV陽性以及洗腎患者等七大族群 。其中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即時且精準的治療攸關癌友的預後與存活。然根據研究,近五成的癌症病患確診後曾延遲或中斷原有癌症相關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科邱柏儒醫師表示:「隨疫情鬆綁,我們也希望病人能夠回歸常態專心治療,不再因疫情的干擾而擔心回診或外出等,但針對正在或正要接受治療的病人,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無法同時承受抗癌治療與新冠病毒的攻擊,就必須考慮先治療哪一個,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衛福部仍將免疫低下病患列為追加劑施打與外出配戴口罩的族群之一。」 根據《臨床傳染病》期刊中 亦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予以個別化預防方法,一般人接種COVID-19疫苗的抗體有效反應可達約92%,反觀免疫疾病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抗體反應為79%、血液惡性疾病患者為50%,甚至器官移植者僅31%。考量此情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 4 月7日起擴大單株抗體公費施打對象,用於預防新冠,呼籲適用的病友都應主動諮詢醫師申請施打。 七大類免疫低下病患染疫後重症風險高 病毒不易清除 住院風險升2.57倍 新冠病毒對癌友的威脅除了影響既有療程之外,對於所有的免疫低下病患而言,住院風險上升2.57倍,住進加護病房提高1.4倍,而院內死亡風險也達1.87倍。邱柏儒醫師說,「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長期處於低防禦的狀態,無法有足夠的抗體對抗新冠病毒,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有滿多病患陽轉陰的時間都比一般人還長,這時候若病情不穩定,住院、併發重症的風險就會升高。」 除了癌症病患,先天免疫不全者與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的病友也需多加留意,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說,「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因為需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與僵直性脊椎炎等。」建議無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是單株抗體,都應該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安排適切的時間施打,給自己多一點保護。 61歲白血病友不慎確診 竟六個月才轉陰因而延誤移植手術 邱柏儒醫師說,去年就有一位61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確診新冠後不幸白血病又復發,且新冠病毒竟六個月才轉陰,預計要進行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因此推遲兩個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呼籲,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之外,也需要「被動免疫」的單株抗體,將有作用力的抗體注入體內,可直接產生保護力,臨床研究中,施打後追蹤 6 個月可發現感染 COVID-19 相對風險降低 83% 。 「免疫低下跟你想的不一樣,生命兩難展」現正展出! 5位人氣插畫家Duncan、囂搞、消極男子、李白、狗與鹿,將線上創作搬到實體展出,藝人黃子佼也提供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收藏獻給病友,歡迎前來一睹他們對生命兩難的獨特詮釋! 日期: 即日起~2023/05/24(三),週一、週二公休 地點: boven cafe(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1樓,捷運忠孝復興站步行5分鐘)

樹立業界標竿 攜手產學研醫打造創新生態圈

樹立業界標竿 攜手產學研醫打造創新生態圈

以患者為首要顧念,並為全人類打造健康永續的未來,是全球生物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以下簡稱AZ)永續策略的首要承諾。今年臺灣AZ也榮獲2023「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肯定,在獲獎率僅19.5%的激烈競逐中,其「A.Catalyst Network國際生醫創新鏈結網路計畫」成為今年「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社會創新組楷模獎得主,更是今年唯一獲獎外商藥廠。  利用科學的力量 應對醫療保健挑戰 呼應遠見ESG企業永續公民獎的宗旨以彰顯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之重要性,AZ深信,健康的人類、社會、地球對於建構永續未來是緊密相連的要素,而兼具創新和永續的醫療解方對改善全球健康至關重要。臺灣AZ總裁龍雲合Claudio Longo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獲得遠見ESG獎殊榮的肯定! AZ的全球永續策略,是利用科學的力量並攜手合作,來為全人類打造健康的未來。而A.Catalyst Network 的目標便是應對當前的醫療保健挑戰,增加負擔得起和公平的醫療保健機會,並透過合作夥伴關係擴大和展示支持病患的創新。」 患者為中心 國際生醫創新鏈結網絡 自2019年起,臺灣AZ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打造臺灣史上第一個結合產學研醫的國際級生醫加速器;並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以策略行動加速構建創新生態系,發展以病患為中心的新合作模式。透過整合AZ海內外與總部跨部門資源與專長,整合國內產、學、研、醫的在地經驗,臺灣AZ鏈結海內外醫療科技新創夥伴,一同打造「Beyond the pills」解決方案,包含:應對多項疾病旅程中的斷點、透過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擘劃未來的醫療服務與疾病管理模式、為臺灣醫療科技新創公司提供接軌世界的助力與輔導。 氣候變遷加劇臺灣AZ全面助攻零碳排 除此之外,AZ永續策略重心項目之一,便是全球耗資300億台幣實行零碳排雄心計畫( Ambition Zero Carbon),遵循科學方式,透過節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公司內部與合作供應商的碳排放量。響應全球總部的企業承諾,臺灣AZ積極呼應減碳行動,更率先業界,自2021年起逐步將公司業務用車更換成油電混合車(HEV),預計將於2023年底全面完成280輛車轉換。未來也將朝全面轉換純電動車目標前進,跟隨全球腳步實現淨零碳排。

微軟攜手生醫  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新模式

微軟攜手生醫 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新模式

「這是一個全球獨創的劃世代產品!」台灣微軟與智捷生醫今(3日)舉辦產品發表會,正式宣布雙方簽署合約,推出MR混合實境醫學影像產品「Holoeyes Azure」,打造元宇宙智慧醫療Eco-System,開發更多元宇宙智慧醫療的應用場景。 「Holoeyes Azure」是一個專為醫療用途設計的醫療雲產品,能利用Azure雲端平台提供資安管理、數據存取、AI分析等功能,並支援Microsoft Teams系統來分享和傳遞VR影像,智捷生醫的VR、MR影像技術以3D全彩呈現,是現今市場上唯一,相信能帶給微軟Azure醫療雲在市場上明顯差異化與獨特性。 合約簽署重要見證人宣明智表示,這項合作代表台灣正式進入醫療元宇宙時代。由智捷提供3D混合實境解決方案,運用於微軟全球的混合雲服務平台上進行開發、運行、和提供服務,共同配合衛福部政策,一起推廣、促進台灣醫療院所的「元宇宙智慧醫療平台」建置和升級,將為台灣醫療影像運用、傳輸及存儲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包括立體化及彩色化CT/MRI影像、透過HoloLens2進行遠距醫療及教學、可更直觀解釋病情,以提升醫病關係等。 智慧醫療新模式提高國人的醫療品質 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表示,智慧醫療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微軟致力推動數位轉型的重點領域之一。「Holoeyes Azure」是一個充分展現數據價值和創新力量的產品,結合了VR和MR的最新技術,在保障資料安全和隱私的同時,提供了更直觀、更人性化、更高效率的影像服務,相信「Holoeyes Azure」將成為未來數位健康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我們很榮幸能夠與智捷生醫這樣一家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公司合作,將微軟在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最先進技術引入3D MR醫學影像領域。期待「Holoeyes Azure」能夠開啟元宇宙時代下的智慧醫療新模式,讓更多的醫師和患者受惠於數位轉型帶來的便利和效益。 智捷董事長孫継信強調,目標打造健保署國家級VR/MR彩色醫學影像數據庫,可以在元宇宙中共享、討論3D影像;智捷曾經合作過的專案有:台北榮總移植外科VR模擬與PGY測驗、基隆長庚整形外科MR顱骨重建、光田醫院(弘光科大)MR醫護應用,都獲得良好且正面的回饋;童綜合醫院也將在近期簽定合作協議,率先於骨科中導入。期待在智慧醫療新模式下提高國人的醫療品質,造福全國人民,打造健康新台灣為目標。

預防副作用順利完成化療癌疲憊研究登2023美國ASCO

預防副作用順利完成化療癌疲憊研究登2023美國ASCO

面對早期乳癌,化療是重要選項,如何減輕或預防副作用症狀,也是重要課題。45歲陳女士確診乳癌二期,上網發現「癌因性疲憊症」是化療一大副作用,考慮到得維持體力上班、顧小孩,她和醫師討論,化療期間合併癌疲憊藥物,最終順利如期完成療程。醫師指出,如何減輕或預防副作用相當重要,避免因療程延誤而影響療效,甚至提高後續復發可能。 一項為期3年半,由長庚四院區、義大癌治療醫院共五家大型醫院合作完成的臨床研究,針對平均44歲的停經前乳癌女性,讓她們在手術後的輔助性化療階段,合併使用抗「癌因性疲憊症」藥物,結果證實有助於預防和減緩癌疲憊,降低治療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患者全數如期完成化療,順利的療程,也讓患者減少對於後續復發風險的擔憂。該項成果已獲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接受,計畫總主持人、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將於六月前往大會現場進行發表。 最新109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新增1萬5259人,平均每36分鐘新增一名患者。饒坤銘副院長表示,乳癌愈早發現和治療,存活率愈高,根據統計,乳癌一期5年存活率逼近100%、二期達95%、三期也有近8成。 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 然而,若因故沒有如期完成該有的療程,療效易受到影響。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成為最令人困擾的症狀,也讓不少醫師坦言相當棘手,因為癌友可能愈睡愈累,想運動卻力不從心,最終因體力不堪負荷,降低治療意願甚至延後治療,導致疾病復發、惡化。 饒坤銘副院長強調,很多乳癌患者的年紀都很輕,小孩還小,平時可能還要工作,醫界致力讓她們在治療階段,維持活動能力,以及原有的家庭與職場角色,避免因為癌疲憊而整天病懨懨,影響到親子、家庭與職場關係,甚至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壓力。 45歲的陳女士,罹患三陰性乳癌二期,開刀後須再接受化療,搜尋網路衛教資訊發現,化療引起的癌疲憊很令人困擾,考慮到治療同時,她還得兼顧工作和照顧小孩,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在化療過程合併接受抗癌疲憊藥物,最終順利且如期的完成共八次的治療過程。 饒坤銘副院長表示,過去許多癌症治療造成的症狀,包括嘔吐、貧血,隨著醫學進步,都已有相對應的完善處置,現在影響最嚴重的癌疲憊,也有治療方法,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也已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讓醫護、病人與家屬都能對此症狀,有更深入且全面的瞭解,進而提早進行因應。

連續三年乾旱、五個消失雨季東非瀕臨「飢荒」邊緣

連續三年乾旱、五個消失雨季東非瀕臨「飢荒」邊緣

在距離台灣8,300公里的地方,災難正悄然發生。連續三年乾旱使東非陷入糧荒,世界展望會預估4-6月,索馬利蘭與索馬利亞至少有650萬人面臨極度飢餓和營養不良。今年邁入第34屆的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以「翻轉危飢·救要現在」為主題,持續援助國內外脆弱兒童需要,邀請林柏宏擔任代言人,歷經19小時飛行、轉機時間,於4/30(日)抵達索馬利蘭,關懷當地營養不良兒童及旱災下失去生計的牧民家庭,盼望將他們無助的心聲,傳遞給世人聽見,也號召更多人一同響應飢餓三十、捐出一日餐費,共同與時間賽跑搶救生命。 極端氣候面臨生存的挑戰 長期關注兒童權利、環境永續等公益議題的林柏宏,一直期待有機會為氣候變遷下首當其衝的弱勢兒童盡一分心力。「極端氣候使原本就很辛苦的家庭、孩子,面臨生存的挑戰,讓人很心疼,難以想像『飢荒』依然可能在地球另一端發生,因此想藉著我的眼光,帶大家認識索馬利蘭的真實狀態,幫助他們度過危機。」首度踏上非洲大陸的林柏宏,也希望帶給身處困境的當地孩子一些些力量:「我想陪他們玩、作他們的朋友,鼓勵他們在困乏的童年裡,依然保有突破難關的希望。」 世上發生的危機,都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即使是遠方的氣候變遷、東非的糧食危機,身在台灣的我們,總會在某一個時刻深受影響。邀請大家一起期待林柏宏從索馬利蘭帶回台灣的真實故事與心情分享,也呼籲大家即刻響應飢餓三十、搶救脆弱兒童,因為生命無法等待,而可以避免索馬利蘭與索馬利亞陷入災難性「飢荒」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BeiGene發佈最新 ESG 報告:以「改變治癒未來」、落實碳排責任與促進共融

BeiGene發佈最新 ESG 報告:以「改變治癒未來」、落實碳排責任與促進共融

BeiGene (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開發抗腫瘤藥物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致力為全球癌症患者改善藥物可近性。BeiGene於4月26日發佈最新ESG報告,除持續落實「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ESG戰略,更將聚焦增長與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 BeiGene所發佈的最新《改變治癒未來:2022 年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報告》 宣佈多項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新發展目標,包括聚焦碳排放和多元共融企業文化等。該報告重點強調了BeiGene 的 ESG戰略、在實現既定發展目標方面所取得的進展,以及就達成行動目標所計畫採取的措施。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BeiGene也意識到開展業務營運的重要性,一方面,Brukinsa®於 2023 年 1 月在美國獲得批准用於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成人患者,在此之前也已獲得歐洲藥品局批准用於治療 CLL 成人患者;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全球業務佈局,包括正在美國紐澤西州霍普韋爾建設旗艦級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 2021年制定ESG 戰略,5大重點領域落實 BeiGene於 2021 年制定「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的ESG 戰略,重點落實在促進全球健康、賦能員工、可持續創新、支持社區,以及負責任運營5大重點領域。在2022 年度的 ESG 報告中,更首次全面審視在實現這些發展目標上所取得的進展,並設定行動目標。 BeiGene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雷強(John V. Oyler)表示,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深知要為生活和工作的社區環境健康展現貢獻,改善全球醫療健康領域存在的不平等現狀,並進一步將多元、公平、包容和歸屬感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改變治癒未來」的戰略框架能夠確保公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相關決策也能符合所有利益相關方的權益,同時履行力求讓全世界更多患者都能夠獲得高品質、可近性且可負擔的治療方案的使命。 作為一家以改善生命健康和促進健康公平為己任的企業,BeiGene更致力於在發展中最大程度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在ESG報告中,BeiGene 宣佈2024 與2025年之前,將為直接排放和採購其他能源所產生的排放設定可量化的目標,以解決整個價值供應鏈中協力廠商所產生的排放問題。 BeiGene 在2022 ESG 的主要成果包括了加入聯合國全球盟約組織(UN),使公司發展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其次,成為國際抗癌聯盟的腫瘤藥物可及性聯盟(Access to Oncology Medicines Coalition)創始成員,該聯盟致力於改善創新藥物在低收入國家的可及性,並支持當地培養和提升診療能力;第三,展開風險分析,以理解環境變化對 BeiGene 力求為全球患者提供藥物能力的影響。 在創立之初BeiGene就意識到,要發展為一家成功的創新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全球各地優秀人才的加入。目前,公司在全球5大洲已有超過9千名員工,近期更在巴西設立了辦事處。未來也將持續落實可持續增長和多元共融企業文化,達到企業社會責任目標落實。

不一樣的親子野餐派對讓孩子在趣味闖關中學習尊重差異

不一樣的親子野餐派對讓孩子在趣味闖關中學習尊重差異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宣傳記者會。尊重不一樣的生命從喜歡自己開始,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不一樣的親子野餐派對,最具教育意義的親子野餐活動《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將於6月4日上午11點在台北大直美堤河濱公園盛大登場,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每個人都可以在草地上平起平坐的享用餐點和陽光。活動現場將分為三大區,舞台區有魔術表演、Live說故事、兒童劇團Show接續演出;兒童專屬闖關區有精心規劃的趣味闖關,讓孩子在闖關過程中學習尊重差異;完成闖關者即可進入放電區,設有充氣城堡和遊戲球池。野餐現場免費進入,捐款300元即可索取闖關卷參與闖關活動,活動網址:https://jca-event.com/likemyself/ 宣傳記者會當日有藝人夏如芝、張捷夫妻合體擔任愛心大使力挺顱顏患者,感性表示:「我們都應該先喜歡自己,才能有力量去關心、認識身邊與自己不一樣的生命。」百萬親子網紅那對夫妻Kim(京燁)亦響應支持,堅定表示:「我要當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希望他們也能主動的去關心、認識身邊的顱顏兒。」 近5成先天顱顏缺陷兒曾遭受異樣眼光盼大眾給孩子友善的成長環境 基金會針對顱顏家庭進行環境友善的調查,從結果中發現先天顱顏缺陷孩子的家長高達8成(81.3%)以上擔憂顱顏孩子無法面對外界眼光,近五成(47%)的顱顏家長表示:「孩子在學校曾經遭受異樣眼光或是發生被排擠的狀況,承受了許多心理壓力。」,而幾乎所有的受訪家長(97.9%)均表示若社會環境能更加友善及尊重差異的話,將能協助他們對教養顱顏孩童成長更為放心!小耳症合併多重病症的蘋果(小名)和媽媽現身《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宣傳記者會現場,分享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遭受到的困難與心路歷程,希望大人和小孩都可以理解尊重差異的重要性,與顱顏孩子平常心相處,讓顱顏孩子可以在正面友善的環境下成長。 曾拆葉克膜小耳症女孩蘋果奇蹟倖存母親盼從小學習尊重差異 即將滿18歲的蘋果,患有雙側小耳,一邊沒有耳道,一邊只能聽得到50分貝的聲音。從出生開始因為聽不太到聲音,因此至今無法學會回應跟表達,蘋果媽媽始終希望有天蘋果可以叫她一聲「媽媽」。然而除了小耳症以外,蘋果還有其他合併症狀,如:喉頭軟化、心臟病和智能障礙等。六歲以前,蘋果幾乎在病床上度過,因為腦麻和脊椎側彎關係只能仰賴輪椅移動,但是蘋果未曾放棄努力復健,最近終於能慢慢的行走。 去年蘋果在看牙醫時突然心律不整而休克,緊急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但是四肢卻開始出現發紫變黑的況狀,蘋果媽媽與爸爸討論後,不忍心蘋果遭受折磨,選擇拆除葉克膜讓蘋果舒服得離開,奇蹟卻在此刻出現讓蘋果活了下來。經歷與死神的拉鋸,讓蘋果媽媽更珍惜與蘋果相處的每個時刻,就算蘋果媽媽忙於美髮工作,也要把蘋果帶在身旁。 臉上始終帶著微笑的蘋果,罹患有雙側小耳症、半邊小臉等合併多重症,外貌明顯與眾不同。努力照顧她的媽媽因為旁人異樣目光而心如刀割,更曾經在工作的美髮店飽受客人當面批評孩子的外貌及行為,蘋果媽媽只能強忍心中的淚水和難過,帶著蘋果離開現場。出門時,總是遮遮掩掩,害怕路人的指指點點。 直到七年前得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有徵選說故事志工後,蘋果媽媽決定走進人群,擔任基金會說故事志工,為像蘋果一樣的孩子發聲!蘋果媽媽說:「與其遮掩逃避不如讓大家可以認識了解不一樣的生命。希望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從小了解並學習尊重與自己不一樣的生命,這樣或許先天顱顏缺陷的孩子能在友善且尊重的環境下成長。」 為了讓孕媽咪和家長們可以安心參與《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特地規劃增設「育嬰室」及「醫護站」,感謝與禾馨醫療贊助,讓親子野餐活動變得更加安心又安全。同時感謝財團法人臺北市林思宏X5醫師慈善基金會捐款贊助及號召企業志工參與,共同為顱顏孩子出一份心力。

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免動刀新科技 改善八成多汗及異味問題

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免動刀新科技 改善八成多汗及異味問題

新冠疫情過去三年生活模式產生極大改變,不僅工作轉為線上外,連談戀愛線上視訊交友也更較以往盛行。愛在疫情蔓延時,兩性之間是否真能發展出情感,見面後愛情的考驗才真正開始。英國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Blair指出「第一印象的建立,在於初次見面的七秒鐘。」過去認為是視覺決定第一印象,但真是如此嗎?狐臭到底會不會影響第一印象,需不需要面對?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黃耀立副部長公布最新線上市調,針對800名有約會經驗的網友,進行「兩性約會經驗─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調查顯示,假使與約會對象在網路上交談經驗的好感度是滿分100分,見面後如發現他/她有狐臭的問題,好感度竟立即驟降為51.1分落入不及格,由此可看出當第一「味」漏餡,就會直接決定好壞印象。 長庚醫院於今(2023)年3月在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國際醫學期刊”Lasers in Surgery & Medicine”發表「第二代清新微波療程臨床研究」受試者經過一年後追蹤,顯示改善八成腋下多汗及狐臭問題困擾,療程整體滿意度高達九成以上,證實清新微波可媲美手術功效。據統計全台清新門診去(2022)年共協助超過四千人擺脫腋下多汗腋味困擾;黃耀立副部長觀察近五年因腋下問題,來長庚接受清新微波療程比例,已遠遠超越傳統旋轉刀手術,且帶動腋下問題門診量大幅成長,顯示免動刀新科技的清新微波療程已成為無痕解決腋下問題的主流方法。 市調顯示「腋味」忽略不得 腋味問題是否需要積極面對?市調顯示,超過九成男女表示約會對象身上所散發的味道,會影響第一印象的觀感及好感度。黃耀立副部長表示,研究顯示人類對於氣味的探索是與生俱來的,嗅覺在嬰兒出生時就已開始發展,比視覺還早發展成熟。氣味能創造與事物連結的記憶,使我們對人、事、物產生情感。在台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4個人有腋下問題,狐臭雖然不能說是病,但就像是隱形的社交殺手,無論在兩性關係、學校同儕或職場社交上,腋味問題都是需要面對處理的。 腋味問題難以覺察 「濕耳垢」可為自我檢測指標 身兼芳療師及兩性諮詢專家的許藍方博士提及,以色列科學家在人類對氣味產生感受的研究中指出,嗅覺的主要功能是顯示接近或遠離的信號,是人類演化出的防禦機制,所以有句俗語說「聞到危險的氣息」,壞氣味會使人想逃離、遠離。市調顯示,近半數男女認為有腋味者不自覺已造成他人困擾,但會立即對其產生負面形象觀感。許藍方博士說明,聞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與「嗅覺疲勞」有關,當鼻子持續聞到同一種氣味,嗅覺中樞就會由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為大腦避免過度疲勞,而進行的自我保護措施,因此很難察覺自身體味問題,由此看出若自身腋下出問題,當愛情來敲門,可能會因味道而被拒於門外。黃耀立副部長表示,日本研究指出,有狐臭的人,九成八會有濕黏性耳垢,可由自我檢測是否有濕耳垢自行覺察,及早尋求協助。 腋味問題成隱形社交殺手 許藍方博士分享過往兩性諮詢經驗,曾遇過因狐臭問題而被公司開除、同事言語、職場霸凌的個案,更有因進行腋下傳統手術留下後遺症,導致汗水轉移的案例,除造成心理傷害外,在社交生活上更是處處受阻。許藍方博士提醒清新微波療程適合任何重視儀表禮儀者,包含常需社交與人溝通距離近,或是需要維持專業形象,不想再一直使用含化學成分的止汗劑與體香劑,嚮往清新無負擔的人。嚮往迎接愛情前「面對自己的問題,愛自己才能變得更好!」,藉由味道改善自我以及兩性之間的關係,追求身心性靈的平衡,主動出擊讓自己「清新無味」。 清新微波解救30年腋下「濕」控人生 身兼Youtuber及活動主持人的人妻裴薇三十年深受腋下多汗症及異味困擾,2019年就曾在頻道分享自身經驗,獲得網友廣大迴響表示深有同感,本人也驚訝道:「原來有腋下多汗及味道問題的人不是少數!」由於工作需求時常需要穿無袖及淡色系,容易留下汗漬的衣服,無奈用大量止汗劑東遮西掩也止不住,曾想過要透過腋下傳統手術解決問題,但又擔心腋下會留下疤痕反而影響工作。改變的契機是與老公結婚兩年後,某次被老公提醒:「裴裴妳衣服常有汗漬,也有味道飄出,要注意一下!」裴薇才驚覺另一半原來會在意,就怕自己在老公心中的女神形象崩壞,因此兩人開始積極尋求「清新門診」,並進行清新微波療程。目前已完成療程一個月,重返「清新人生」的她接工作不再有限制,坦言工作機會增加了不少,與老公的相處上也更加自信自在。 清新微波一次精準破壞大小汗腺 市調顯示,面對有腋味問題的心儀對象,六成男女願與他/她一起積極面對與尋找治療方案!但僅少數人知道可尋求皮膚科協助。黃耀立副部長提醒,若有多汗或味道問題,可上網搜尋認證『清新門診』,目前清新微波療程效果已證實可媲美傳統手術,運用微波熱能聚焦於真皮層與脂肪層交接處大小汗腺最密集區域,可一次性精準破壞造成多汗的小汗腺以及狐臭的大汗腺,經FDA及衛福部認證,療程時間一小時,符合現代人生活型態需求,輕鬆告別遺汗,迎向清新好人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