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在馬來西亞國立醫院舉辦的2024年二月國際喉暨音聲手術研習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匯聚一堂,探討最新的喉部手術技術與治療方法。其中,來自台灣的國際外科院士何冠旻博士醫師引起廣泛關注,他發表的世界首創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為聲帶麻痺患者帶來新希望,讓他們的聲音變得宏亮,並且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   新技術帶來的改變 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的成功案例,如一名40歲男性患者,在接受甲狀腺手術後遭受聲帶麻痺的困擾,經常需要進行聲帶注射以維持語音品質。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僅效果短暫,而且頻繁的治療讓患者感到疲憊。轉而接受可調式喉植入手術後,患者的聲音明顯改善,其開朗外向的個性也隨之恢復,展現了這項新技術對於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重大影響。   國際認可與未來展望 來自德國、印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的專家,在研習會上對何冠旻博士的技術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執刀由馬來西亞醫師負責,何醫師和馬偕醫院謝麗君主任協作帶教,謝主任是亞洲執行此手術案例最多的醫師,也是首位在國際知名期刊「喉鏡」發表此手術的長期追蹤成效,證明了其在臨床上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聲帶麻痺患者常面臨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可調式喉植入技術不僅可以改善語音品質,還可以透過門診調整,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外科學會台灣總會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分享,此技術在去年歐洲的國際會議上已獲得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治療效果良好,令人驚嘆。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為台灣帶來榮光,也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可與迴響,預示著未來對於聲帶麻痺患者治療方法的革新與進步。   何冠旻博士首創的喉植入技術不僅在國際上獲得認可,更為聲帶麻痺患者開啟了一條新的治療之路。透過這項創新的技術,患者能夠重拾自信與生活的品質,展望未來,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完善,將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尤其困難。不過,臺大醫院及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完成一回溯性的病歷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幼童患者的輔助治療之一,可強化療程功效。分析結果顯示,於療程中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SLE患者,其「SLE疾病活動指數」得在兩年後從8降至4,且大大降低狼瘡腎炎嚴重度和死亡的機率。在小兒部江伯倫教授以及團隊成員林庭瑋醫師、胡雅喬醫師研究發現以下成果: 一、在狼瘡稍有些活性時,以生物製劑輔助用於對抗狼瘡的療程,有助於維持病人症狀不至劇烈惡化,減少復發和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的機會。 二、平時維持性的治療可降低其他藥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類固醇這類會導致較高副作用的抗風濕藥物。 三、在使用抑制B細胞生物製劑時需例行追蹤B細胞數目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並追蹤B、C型肝炎復發的可能。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屬於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是身體的免疫細胞除了對抗病原菌之外,也會對自身的細胞、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換言之,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身體或外來侵入物,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最終破壞患者的身體。一般來說,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例約為1:10,它非傳染性疾病,也非惡性腫瘤,發病的原因,據過往研究,均與基因和環境有關。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因人而異,發生處多為皮膚、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或腎臟等器官,由於是B細胞過度活化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器官,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破壞。病患中又以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為嚴重。 由臺大醫院小兒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庭瑋醫師以及胡雅喬醫師,近期發表「使用Rituximab作為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人之有效輔助治療」論文研究,依照過往兒童狼瘡病例的研究整理,再加上4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者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與53名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的比較結果,發現患者若使用傳統的治療外再輔助使用利妥昔單抗,可維持病情的穩定程度,包括SLE疾病活動指數可以從原來的8,在兩年的時間中降至4。 此外,皮質類固醇是治療急性SLE的主要方法,儘管可迅速改善病症惡化,但患者也可能面臨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影響兒童生長、胃口/體重增加、皮紋、痤瘡、高血糖、高血壓、白內障、缺血性壞死和骨質疏鬆症。團隊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可在半年內就大幅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而在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的病患,也未發現有末期腎臟疾病及死亡的案例。相較於對照組,使用利妥昔單抗的病患病情更為穩定,大幅降低病情加劇的情況。 臺大醫院小兒部目前由11個次專科組成,對於兒童的疾病診治預防、生長發育、身心發展提供詳盡的醫療照護及諮詢,本次在小兒部風濕免疫科團隊的努力下,針對使用生物製劑輔助治療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研究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也將持續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治療而努力。  

臺中榮總引領智慧醫療邁進 創建優質醫療環境

臺中榮總引領智慧醫療邁進 創建優質醫療環境

全國醫院無不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期能建立友善醫療環境,改善整體醫療效率,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提昇醫院的競爭力,特別在目前醫療人力資源缺乏的時代,智慧醫療不失為具有潛力之解決方案。 醫院不一定要做AI,但一定要數位轉型 臺中榮總的願景目標為「全人智慧、醫療典範」,於2021年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動員全體同仁,以從上到下的方式來推動醫院的智慧化。在歷年的IT技術架構基礎所建立的良好根基下,不斷持續精進,除了立足臺灣外,更放眼國際,在去年八個月內連闖兩關,通過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 (簡稱HIMSS)  EMRAM的Stage 6及Stage 7最高等級認證,為臺灣第一所通過本項評鑑認證之公立醫院,除此之外,也連續兩年入選美國Newsweek雜誌「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前300強醫院,這些都是智慧全機構的最佳實踐。 本院運用資訊科技,透過電子病歷系統整合病人醫療資訊,使醫護人員能夠即時取得完整且正確資料,並建置重症儀表板,預測病人ARDS、急性腎衰竭、及敗血性休克之風險,提供更精準醫療判斷與處置。同時,引入物聯網技術,透過智慧感測裝置監測病人生理數據,使醫護人員能夠瞭解病人狀態,預防潛在醫療風險。我們亦推動人工學習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學影像解讀,並提供醫護回饋功能,讓病人能夠更快速地獲得診斷與治療。在整個推動歷程中,我們重視醫護人員的培訓與技能提升,且善用數據提供的資訊做出明智的臨床決策。臺中榮總於2015年及2019年兩度獲得醫策會智慧全機構獎,去年以4項流程【全優良】標章三度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全機構獎】之肯定,期能更進一步實現未來的智慧醫院。 臺中榮總透過智慧醫療推動,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效能和準確性,透過不斷學習與合作,追求卓越醫療、教學及研究,持續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醫療環境,成為智慧醫院之醫療典範。未來更要開創新世代精準智慧醫療,達到全國智慧醫院標竿領先的地位,引領智慧醫療邁向精實、精準的醫療作業體系,也期盼與全國醫療體系共享,創建更優質的醫療環境。

上班族注意!牙齦腫脹、刷牙流血,你也中招了嗎?2024 辦公桌必備輔具新寵,沖牙保養成趨勢

上班族注意!牙齦腫脹、刷牙流血,你也中招了嗎?2024 辦公桌必備輔具新寵,沖牙保養成趨勢

適逢新的一年,許多人都會重新整理自己的辦公桌,並在開工後購置新品,為來年的工作環境添加儀式感,提升辦公品質。根據知名電商平台針對「上班族最常見辦公桌物件」調查顯示,多數上班族女性會在辦公桌上準備保濕噴霧、護手霜、眼藥水、肩頸舒壓滾輪,以及餐後必備的牙刷、牙膏、漱口水等。可見,上班族對於「脖子以上」保養相當重視,其中口腔保健更是近年來受到極大重視。 知名中醫師王心眉提到:「小時候曾受牙痛問題困擾,因此除了餐後刷牙外,還培養了使用沖牙機習慣,以維持口腔健康。」 美國馬里蘭大學牙醫學博士Dr. David Lee指出:「上班族面對巨大工作壓力,除了吃飯之外,也會喝飲料、咖啡和吃零食,這些行為會使口腔長時間處於酸性環境中。如果沒有意識到餐後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就很容易產生問題。」日常飲食多屬酸性,食物殘渣停留在口腔中,為細菌提供了滋養的環境,這樣的情況長期累積可能導致牙齒嚴重脫鈣及牙齦問題。Dr. David Lee更強調:「餐後十五分鐘是進行口腔衛生黃金時刻,但若要刷牙,務必『先沖牙,後刷牙』,以避免在酸性口腔環境中刷牙,對牙齒造成損害。」 臺灣知名沖牙機品牌寶可齡於2024年2月推出了一款針對上班族和外食族群的隨身型沖牙機。 寶可齡董事長李健齊表示:「沖牙機Water flosser又名水牙線,以往常見的沖牙機體積較大,攜帶不便。因此,寶可齡在全面調查後進行了開發設計,推出了一款體積小巧、可放置於包包中的隨身型沖牙機。這款名為THIN601的沖牙機,不僅方便攜帶,還可以回家後更換大水箱,變身為家用沖牙機。通過養成隨時沖牙的習慣,可保持牙縫和牙齦溝的清潔。實驗證實,其去除牙菌斑的效果比使用牙線提高了五倍以上。」 隨行抗菌沖牙機 THIN601 五大創新設計 1.新一代輕薄時尚設計,隨時沖牙口氣清新 2.制霸全球機芯,160PSI大沖力快速潔牙 3.無殘水水箱設計,免倒水可快速收納 4.固定式水箱設計,免抽拉可快速啟用 5.專利導流槽設計,不濕身優雅又沖容 寶可齡THIN601沖牙機將牙齒健康與時尚結合,旨在推動「飯後沖牙黃金時間一定要把握」,其外型激似時尚3C商品,備有櫻花粉、極光銀、香檳金三色,表面採鋁合金外殼,輕薄時尚 ,讓消費者出門在外可使用輕型水箱,居家則可替換大容量水箱,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使用需求。新的一年,確保你的牙齒保健『到位』,讓健康的笑容帶來無限活力,降低牙齦病風險,開啟清新健康的美好生活。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健保署近期積極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如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在上月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有望縮短新藥審查時間,也期望給於病友更好的治療。由於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又有「國病」之稱,許多患者在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治療不易且存活率較低。健保署已於112年8月宣布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舉措施可望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被視為國病肝癌治療的重要一步,有望成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先驅。 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已半年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羅氏大藥廠今日(2/22)舉辦「晚期肝癌治療經驗分享會」,現場邀請到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及各界專家、病團代表,包含楊培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蘇東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錫銘(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共襄盛舉,從提升晚期肝癌存活率到癌症治療新時代,接軌國際指引給癌友更好的治療,加強呼籲肝癌高風險族群需定期追蹤、提高篩檢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指出,健保署一直以來重視病友的權益,去年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像是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措施。今年1月份除了成立CHPTA加速新藥審查外,也宣布有11項新藥新增給付、7項藥品擴增給付規定,持續為患者和醫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更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強調:肝癌仍是國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環境現況以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意義與效果。楊總執行長指出,台灣肝病的現行環境雖然逐年改善,但肝癌仍應是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晚期肝癌死亡率方面。他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患者更多治療選擇,更是對國家肝癌防治政策的一大突破。楊總執行長感謝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同時也呼籲加強民眾對早期篩檢的重視,以期提早發現和治療肝癌,進而降低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提醒,代謝性肝病患者仍有罹癌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迎來了重要的突破,然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強調定期篩檢和追蹤的重要性。現行的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篩檢方法,即使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蘇醫師分享了一位60歲男性患者的個案,這位患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並在年輕時發現B型肝炎,並未持續追蹤。直到2023年10月的血液檢查才發現胎兒蛋白水平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確診他肝左葉有一顆6.9cm的腫瘤。蘇醫師強調規則追蹤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並降低治療的風險和成本。 蘇東弘醫師也提醒民眾肝癌的危險性並非僅來自B型、C型肝炎演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依舊有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這類型患者通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使脂肪在肝臟內的積聚,進而導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細胞受損,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強調,中晚期肝癌治療應朝向痊癒的目標努力 台灣肝癌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分享他個人在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60多例經驗上,也是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晚期肝癌治療指引第一線選擇,包括PD-1和PD-L1抑制劑以及VEGF抑制劑的單株抗體。其中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合併療法後,腫瘤標誌和MRI結果均顯示緩解。另外一位雖然是中期肝癌患者,但由於腫瘤數量眾多且合併有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不符合肝移植的標準。透過免疫合併療法和質子治療的應用,該患者也獲得了緩解,進而有機會進入肝移植階段。 林錫銘教授強調肝癌治療最新的觀念是有機會痊癒就要爭取,而不僅是緩解及控制病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仍是關鍵,無論是中期或晚期肝癌,適當的局部治療搭配藥物治療,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林錫銘教授也表示,免疫合併療法在提升治療反應率和降低副作用方面有新的進展,雖然已納入健保給付但條件上相對嚴格,期待專家和政府相關單位共同討論,使更多患者能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癌症新藥基金擴增,將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對病友們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下,治療效果對於病友來說更為穩定,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也明顯減輕。尤其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下,每位病友每年能省下高達300萬的藥費,不僅減輕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減輕病友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 蔡副執行長指出,對於癌症新藥基金可能擴增至百億的展望,將對病友無法負擔昂貴藥費的問題有所助益。她更進一步感激並呼籲,癌症新藥基金應優先支持已通過三期試驗且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效果的創新藥品,藉以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為實現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期盼,新政府及健保政策更加注重病友權益 主辦單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所提出的「2030降低癌症三分之一死亡率」為目標指出,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所有的癌症都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供晚期癌友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創新療法。為加速癌症新藥引進並提升治療可近性,新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讓病友看到了更多希望。行政法人化有望提高穩定性,並期待CHPTA在藥品健保給付的評估中,能真正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兼顧病患的治療需求、藥品療效和生活品質。劉副理事長感謝並期待新政府及醫療界持續努力,以提升早期發現肝癌意識並有效改善治療方案為目標,期待CHPTA在病患利益及醫療品質提升方面都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醫美年輕化回不去 主打小資族群 聖宜板橋館讓妳輕鬆變美

醫美年輕化回不去 主打小資族群 聖宜板橋館讓妳輕鬆變美

隨著美容保養與醫美療程界線的模糊,醫美從非常走入日常,受眾也逐漸年輕化,加上快速的生活步調,強調施術與修復期短的非(微)侵入式療程,即所謂的「輕醫美」,深受愛美人士喜愛。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rive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女性平均每日花在皮膚保養的時間為22.4分鐘,意即一星期只花兩個半小時,因此如何把握有限時間達到全面性(comprehensive)的效果是他們追求的目標,高達99%的受訪者皆表示願意投資(不論多或少)高品質的肌膚保養產品或服務。 聖宜醫美看準現代人對高效保養的需求,於板橋開設新北市第一間分館:聖宜診所板橋館,主打電音波、微整與皮膚保養等輕醫美療程,提供愛美朋友輕鬆變美的最佳方案。今(22)日舉辦板橋館開幕活動,聖宜診所2024年度品牌大使「最美博士」許藍方也首度公開亮相,暢談自身保養與醫美體驗,並分享如何讓自己與伴侶都「性」福的小撇步。 醫美年輕化回不去 主打小資族群 聖宜板橋館讓妳輕鬆變美 根據聖宜診所會員資料庫的分析,30歲以下消費客戶佔比將近五成,其中26-30歲區間的族群更連續三年(2021-2023)成為消費主力。瞄準年輕人與小資族群對高效保養的需求,聖宜醫美在板橋開設全台第七間暨新北第一間分館,串連台北市的忠孝與站前館,打造捷運藍線美麗「聖宜站」,擴大服務密度,也希望提供板橋區廣大年輕工作與生活消費族群輕鬆變美的選擇。 聖宜板橋館位於生活、交通與商業機能完備的府中商圈,鄰近府中捷運站與板橋車站,交通快速便捷。全館獨棟建築空間,配置15間獨立美容室,提供民眾單純、隱私與舒適的醫美體驗。全館以歐式古典風格為主軸,搭配柔和燈光營造出優雅和寧靜的氛圍。 此外,為迎合板橋地區快速的商業、生活步調與年輕的居住就業人口,聖宜板橋館以電音波、微整型、體雕與雷射保養等術式時間短、顯效快且修復期短的輕醫美療程為主,嚴選先進安全的醫美儀器,並由聖宜醫美團隊專業資深的醫師群與富愛心、耐心的護理人員,提供民眾最合適的療程方案,讓愛美的妳只要利用午休短暫的時間空檔,就有機會輕鬆變美! 聖宜醫美集團行銷長洪淑媛表示 :「聖宜診所開業至今秉持初心,以『精雕細琢 完美妳型』的品牌精神,專業、安全、負責任地為追求極致美麗的顧客創造價值。板橋館的開幕不僅實踐聖宜診所佈局新北都會區的承諾,更代表聖宜診所高品質醫美服務密度的擴大。未來聖宜醫美將持續串聯全台都會商圈,推動展店計畫,以合理實惠的價格提供優異醫療品質與服務,拓展聖宜美麗生活圈,造福更多愛美民眾。」 聖宜診所明星醫師古恬音領軍 專業團隊給妳高效優質的呵護 聖宜診所板橋館由聖宜明星醫師古恬音醫師與陳亮宇醫師擔任院長,提供民眾不間斷的專業醫美療程服務。古恬音醫師擁有專業的美容醫學知識,對於美學有獨到眼光,能因應求診者的條件需求量身規劃療程方案,看診時親切、治療時果斷的風格備受好評;陳亮宇醫師則善於觀察時下臉型線條,對想要保留個人風格的民眾提供細心實在的微調與保養建議,讓民眾享有輕鬆舒適的變美體驗。 板橋館開幕當日古恬音院長也親自出席,古恬音院長表示:「在醫美成為熱門保養選項的今日,越來越多人了解醫美不是年長者專屬,不同年齡層都能根據自己在意的部分尋求諮詢,一般來說現在女性朋友都希望能看起來自帶光芒,有好的氣色面容,因此緊緻輪廓與立體五官的療程與保養都相當受到歡迎;然而,除了專業與品質的要求外,忙碌的生活步調讓更多民眾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一定的效果,高效、自然已成為醫美關鍵字,因此對電音波、玻尿酸、肉毒等術後修復期短且顯效快的療程接受度相當高;最後,也因為對高效的期待,所以在療程方案上也更趨向複合、客製的規劃。」 古院長接著表示,「聖宜診所進駐新北交通與商業樞紐的板橋,就是看準板橋龐大的年輕、小資族群,以及他們對高效保養的期待,以專業精質服務、安全合格的醫美儀器與舒適環境空間,提供最適切、高效的客製化療程。希望每位蒞臨聖宜板橋館的愛美人士,都能在最寶貴的時間內得到最美麗的體驗。」 2024聖宜品牌大使許藍方首度現身 最美博士開示伴侶「性」福小撇步 聖宜診所年度品牌大使許藍方,今日也在聖宜板橋館的開幕活動中公開亮相,第一次擔任醫美品牌大使,許藍方大方分享自己的醫美與保養經驗,並提到在聖宜診所進行保養,從諮詢到施打的過程都相當清楚專業,令人非常安心。此外,對兩性關係有獨到見解的許藍方博士也不忘現場開示,伴侶要幸福除了雙方時刻充實自己的內在提升魅力之外,外在的吸引力也要好好打理,才能維持完美的第一印象,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美保養就是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外在吸引力的好撇步。此外,許藍方也說:「認識自己的身體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管生理或心理找到讓自己跟另外一半開心的方式都是必須的,成為醫美代言人之後我才知道原來私密處保養療程不是只有雷射除毛,還可以透過電波療程來讓私密處變得緊緻又亮白,私密處就像我們女生的第二張臉,好好照顧才能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春節自我照護,食、衣、住、行注意事項一次掌握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春節自我照護,食、衣、住、行注意事項一次掌握

今年農曆春節有7天的長假,異膚病友能夠開開心心過好年,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邀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蔡雅竹,來為異膚病友提醒過年期間,食、衣、住、行等方面該注意哪些事項?同時為病友細心解答。 Q:過年期間,難免大魚大肉,異膚病友在飲食上該注意哪些飲食禁忌? 蔡雅竹醫師指出,在飲食指引方面,只要注重均衡,以天然食材為主,新鮮的奶、蛋、豆、魚、肉類五大類食物都應該攝取均衡。不需要額外補充廣告打很大的營養食品,也不必刻意吃補品,因為有時補品會讓身體的免疫狀態變得更混亂,不只瘦了荷包還會傷身,真的得不償失。 Q:異膚病友穿錯容易造成發汗悶熱,反而使皮膚癢的問題加重,但穿太少又怕會感冒,請問在穿衣選擇上,有什麼建議? 根據氣象署的資料顯示,過年期間又會再冷一波,在穿衣的方面,入春以來忽冷忽熱的天氣,早晚溫差大,對於異膚病友的衣服的添加真是一大挑戰。蔡雅竹醫師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到戶外可多加件背心或加一件外套;進室內時,要能穿脫容易的衣服。 Q:最近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友在面對打掃時的大量灰塵及塵蟎,恐導致病情惡化,請問在大掃除時,該注意哪些事項? 蔡雅竹醫師分析,灰塵及塵蟎確實是異膚的過敏來源,因此會建議打掃除時,千萬記得要佩戴口罩防止灰塵誘發異膚的癢感,也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久待,因為有時不只是皮膚會癢起來,甚至連帶引起呼吸道的過敏。 再來,蔡雅竹醫師強調,空氣清淨機不能省,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依賴三機的“富貴病”,包括:空氣清淨機、除濕機、冷(暖)氣機,應該要適時的使用。 Q:外出保養方面,異膚病友該注意哪些皮膚的保養問題? 過年期間,有許多人都有出國旅遊的安排,有些國家天氣很乾燥,即使沒有異膚的人,也會感覺到嘴巴、臉、手,都會覺得緊繃,因此到比較乾燥的地區,乳液一定記得要攜帶,因為異膚的乳液不容易找,平常習慣使用的乳液,一定要記得帶出門,而且補充的次數,可能要平常使用的次數再頻繁一些;而且,也要選擇比較滋潤的。 蔡雅竹醫師說明,發癢是整個異位皮膚炎的核心症狀,只要不要癢,就能避免後續的搔抓、皮膚苔蘚化等問題,所以止癢的控制夠快,確實是治療上決勝的關鍵。現在比較新的藥物治療趨勢,就是標靶型的藥物,像是小分子標靶口服藥物算是目前止癢速度相當快的藥物,小分子標靶口服藥,作用在皮膚癢的控制上是目前的主流,蔡雅竹醫師分享病友的經驗表示,就有病友平常吃得很穩定,但出遠門忘記帶在身上,結果大發作;也因為忘記帶藥在身上,突顯出藥物控制的重要性,因為平常規則服藥時,也許不會覺得有那麼重要,甚至以為自己的症狀已經好了,所以忘記隨身攜帶藥物,當一時也買不到,或是無藥可用的情況下,反而覺得能即刻控制住癢感的藥物格外重要。 蔡雅竹醫師提醒,異膚病友春節期間的自我照護重點還是在乳液,乳液很重要,要隨時補充,不能懶惰;出國,如果是去乾燥的國家,更是需要。此外,也不要盲目的食補,不要太多額外的添加物,天然食材最重要,但也不要緊張到什麼都不敢吃,該補充的營養成分還是要攝取。 最後,蔡雅竹醫師強調,該用藥時,一定要使用,但切忌使用成藥或是來路不明的藥物,或是自行停藥。只要能注意以上提到的食、衣、住、行重點,異膚病友不必擔心癢感發作,可以開開心心過年!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而小細胞肺癌數十年來苦無新的治療進展,在這樣惡劣的威脅下,患者多只能在生命的最後盡可能地減少疾病帶來的折磨,安寧等待生命的終點。而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的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後,不僅提升小細胞肺癌患者用藥可近性,且更符合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優先使用藥品,讓台灣在小細胞肺癌治療上更與國際接軌。台灣肺癌學會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也給予高度肯定,期盼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健保給付後,能給予癌友更多的治療選項,希望能幫助病友延長整體存活期,並提升生活品質。 免疫併化療相較於單用化療可助癌友延長超過一年生命 高侵襲性、復發率高、預後差是小細胞肺癌的特性,發現時多數患者已進入擴散期,且病程進展迅速,容易轉移至淋巴腺或遠端器官,因此難以進行局部手術切除,主要多以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全身性治療為主。患者在經歷原有的第一線治療後,即便化療反應良好,隨之要面對疾病的高復發風險,進入擴散期的患者其治療難度更是大增,故數十年來治療無太大進展。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 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理事長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對於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是嶄新的新里程! 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死亡風險降三成!遠離肺癌惡霸威脅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理事長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對於患者而言是明顯的進步。」同時指出,有好的治療方式當然希望有需求的患者都能夠有使用的機會,然而即便免疫療法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 賴俊良理事長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 終能負擔更好的治療 讓癌友從等待安寧轉變創造美好新篇章 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理事長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公布,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響應推 動「輔助醫學食品保健相談士」制度

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公布,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響應推 動「輔助醫學食品保健相談士」制度

政府於 113 年 1 月 3 日頒布「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旨在建構健康飲食支持環境,並增進人民營養與健康飲食知能。臺灣對民眾的飲食教育已從基本營養需求的理念邁向先進國家人民應具備的健康飲食知能時代。「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可以透過各種教育推廣或訓練專業人員推動民眾健康賦能,使人維持在健康狀態,深層的目的是降低整體醫療支出。綜觀「營養與健康飲食促 進法」所提的營養及健康飲食教育,應有更多種子在各層面協助推廣,以達成「增進人民健康」和提高國力。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陳韜名理事長表示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是由超過 300 位專科醫師所組成的學術教育組織,秉持自然醫學與健康管理的理念,推動各項輔助療法健康技術的教育課程。其中於2023 年12月開設「輔助醫學食品保健相談士」證照班第一班,受到大眾關注,僅僅宣 傳二周就滿班。 「輔助醫學食品保健相談士」課程設計召集人元培大學製藥系林 志城教授表示,課程設計主要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學習健康飲食賦能,課程涵 蓋健康飲食、營養保健、消保法規、保健食品與藥品交互作等。 林教授指出透過民眾對營養和健康飲食的認知,特別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有許多錯誤飲食習慣 或文化的改善方式,可有效預防 WHO 泛指的生活習慣病或維持在健康狀態。 從制定精神來看仍偏重營養學角度設計,特別是將營養和健康飲食當作名詞。 將營養當為名詞,是設定在缺什麼營養素會生病的概念,這在日本稱為防守式 營養,積極式營養是指健康或亞健康的人應該怎麼飲食營養才不會生病。以健 康管理學中所指的健康飲食,不只是促進法中所提到的提供個人的適當熱量及 均衡營養,而是更積極性地去思考怎麼健康地去飲食,也就是說營養和健康飲 食可以是動詞而不是名詞,這樣會更能達成促進法中所提「增進人民健康」目的。這包括要考量要怎麼做好飲食風險管理?自己現有狀態應該吃什麼?吃的量、順序和速度等。這裡面還有一個臺灣飲食文化最應注意的問題,就是怎麼健康的調理。 陳理事長提及欣聞「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公布,會積極響應「營養與 健康飲食促進法」所提及的教育推廣任務,並已於3月起將陸續於文化大學、 中興大學、大仁科大開班,讓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教育的影響力發揮。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  陳韜名理事長 聯絡人: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林志城教授  09352984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