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台灣血液基金會114年捐血月記者會—「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

台灣血液基金會114年捐血月記者會—「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

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 114年捐血月從113年12月27日開始至114年1月27日止,以「捐血有你,熱血相挺」為主題,籲請民眾撥冗前往各地捐血點捐血。 每逢年節前後,較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農曆年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對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年節假期長,出國旅遊者增加,此時天氣多變,感冒民眾增加,種種原因,使得捐血的人數大幅減少。但需要用血的病人卻不能放假,血源的籌備更加重要,每年的農曆年節前一個月是為「捐血月」,藉由「捐血月」來提醒民眾,捐血救人不能停止。114年春節假期可長達9天,捐血中心要儲存足夠的血液庫存量,才能供應此時的醫療需求。 截止113年11月底,較去(112)年同期的供應量減少2.5%,約六萬四千多單位;捐血量較同期減少3.1%,約八萬袋。病人用血管理(PBM)於醫療院所的推動漸收成效,但血液仍然是無法取代的醫療資源,在面對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挑戰之下,民眾的定期捐血習慣仍然是醫療用血的穩定來源。 先天性成骨不全 程健智歷經36次手術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病友,現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秘書長的程健智,因成骨不全容易骨折,開刀36次,多次輸血,故特別感謝捐血人;雖為罕病病友,但樂觀生活,有餘力仍希望能回饋社會,現為無障礙計程車駕駛,提供身障朋友行的方便。其子於高職時見捐血車進入校園,想到父親反覆開刀、輸血,受到許多不認識的人的幫助,故而踏上捐血車,成為定期捐血人。 輸血醫學科陳玟均醫師  用血後有更深體會 陳玟均醫師為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定講師,負責北榮輸血政策的宣導、諮詢、輸血反應調查等等。三、四年前開始在血庫擔任輸血顧問醫師,同時也在血液科執行臨床業務。COVID-19疫情爆發時,看到缺血訊息,台北榮總定期會有捐血車前往,因此開始捐血。 113年1月生產時,產後大出血約2000ml,甚至一度嚴重到低血容性休克,進一步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當日輸了22單位的血液(冷凍沉澱品、新鮮冷凍血漿、血小板、與紅血球),因此想要親口向捐血人說聲謝謝;也因為這次的經歷,更能體會定期捐血的重要。 陳光蘊定期捐血 傳承下一代是使命 陳光蘊先生捐血已逾1800單位,亦為112年度晉見總統之績優捐血人代表。從服役時開始捐血,太太曾任急診室護理師,自己也曾因脊椎開刀受醫療救護,深知平常所捐出的血液,對需要的病患來說,具有多重大的意義。捐血路上的這數十年來,他始終抱持著一個簡單的信念: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捐血其實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助益,但要持續,也需要具備毅力以及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這樣的觀念,陳光蘊從兒子小時候就會利用機會灌輸,注重言教身教的他,讓兒子知道這是善的循環、愛的傳遞。他也和兒子說,到17歲的時候,如果他還能捐,他一定會陪著兒子一起捐,充分實踐他的所言所行。 失去捐血資格 四小折用漫畫來影響更多人 知名圖文作家,高中時即開始捐血,共捐了三次,但在當兵前發現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病因是「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之後曾再試著捐血,卻被告知不符合資格,原因是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從此就與捐血絕緣了。但做為圖文作家,即使無法捐血,也可以用漫畫創作,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對捐血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注,深知目前亟需向下扎根經營年輕族群,希望透過自己的繪畫專業提供協助,發揮的效力絕不亞於血液本身的力量。本次無償繪製四種主題的四格漫畫,將自捐血月開始時,每週曝光一則,希望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學子認識及關注捐血。 陳明珠盼首捐 確定自己的血型 第54屆廣播金鐘獎獲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獲獎,近年台灣觀光協會捐血贈票公益活動媒體記者會主持人皆是陳明珠,也因此與捐血中心結緣。多次主持工作讓陳明珠也對捐血好奇,由於父親為A型陰性血,父親告知她可能也是陰性血,但一直未有機會證實;多次詢問捐血相關規定,期望能成為捐血人,也藉此能確定自己的血型,陳明珠原希望於記者會後首捐,雖然努力吃到體重符合標準,但近日因為過敏服藥未能如期捐血,陳明珠也藉此更能體會血液的把關真的很嚴謹,要能捐血也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幫助別人,希望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呼籲更多民眾加入捐血行列,幫助需要的人。 跨過50週年里程碑 捐血事業持續鞭策自勵 自民國63年開始推動自願無償捐血,歷經50年迄今,已然成為台灣成功的社會運動。在113年,台灣血液基金會除了維持捐供血平衡,持續進行照護捐血人的服務,如提供重複捐血人三項生化檢查、提供高次數捐血人腹部超音波檢查、主動對ALT≧500U/L及細菌檢測異常的捐血人主動關心提醒就醫。 另外,本會112年所編製的《小大人的血液課》除於當年獲得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獎外,於113年再獲Openbook閱讀誌SDGs議題百大選書,及獲得台北市醫師公會好書獎。本會永續報告書繼111年獲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比之「企業永續報告類-政府及NGO組-第2類」銀級獎後,113獲得金級獎的肯定。本會形象影片「疫情下的溫暖」獲2024台北第八屆金鵰微電影展銅獎及網路人氣獎雙獎項。以「捐血者篩檢病毒核酸檢驗實施10年成效」為主題,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公益服務類認證,並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另外還獲得衛福部「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特色傑出獎之健康教育獎以及「2024幸福企業」生技醫療類金獎。 詳情請見: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113年度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 《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台北市醫師公會好書獎 《小大人的血液課》獲Openbook閱讀誌「SDGs台灣議題書單100本」選書 台灣血液基金會永續報告書獲2024 TCSA金獎 永續作為受到肯定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2024幸福企業」金獎肯定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 六度獲得肯定 寒冬捐熱血 救人不放假 捐血月期間全國各地均加強血液勸募活動,詳細活動訊息請見官網。農曆年節期間各捐血中心捐供血服務不打烊,各地捐血活動請上官網查詢。 官方網站:https://www.blood.org.tw 圖/陳光蘊先生捐血已逾1800單位,亦為112年度晉見總統之績優捐血人代表。

全台最美中醫診所進駐信義區!「信義馬光中醫診所」正式開幕

全台最美中醫診所進駐信義區!「信義馬光中醫診所」正式開幕

台灣連鎖中醫第一品牌-馬光醫療網今(28日)宣布正式插旗台北,開設品牌旗艦院-信義馬光中醫診所,同時也是馬光醫療網第23家分院,坐落於台北最具價值的信義商圈,鄰近台灣指標性建築-台北101。信義馬光中醫診所耗資1.2億,佔地500坪寬敞空間、挑高三層樓格局設計,風格明亮寬敞、富有文藝氣息,融合中醫沉穩底蘊與書香氣質,大大翻新大眾對於中醫診所的既定印象,打造全台最美五星級中醫診所! 創立於1991年的馬光中醫,於南台灣經營至今已邁入第35年,多年來持續專注於專業醫療品質,創造深入人心的服務口碑,馬光始終秉持著「善待患者」的核心理念,提供最友善的候診環境。此外,近年更以「全預約制掛號」、「顧客關係管理部門」兩大創舉廣受業界高度好評。中醫傳承於歷史悠久的知識累積,同時仍不斷吸收新知,而馬光中醫也在時代的發展下不斷蛻變,歷久而彌新,也為中醫界奠下最高的中醫醫療服務規格。 馬光中醫進軍北台灣夢想實現!黃福祥執行長誓言目標成為「台灣中醫第一品牌」 馬光醫療網為南部最大的直營連鎖中醫診所品牌,30多年來收穫數以百萬計深植人心的服務口碑,為馬光拓展經營版圖奠定了穩健的基石。北上展店計畫起源於馬光的靈魂人物:執行長-黃福祥,對他而言,南部營運版圖是一切夢想的起點,歷經長達35年之久的打磨,一步步成為中醫行業的標竿,終在2024年終實現進軍台北的理想,讓馬光中醫超高規格的服務品質及看診體驗擴及北台灣。 挑選台北展店的第一站格外慎重,馬光以都會區域性為導向,瞄準台北最精華地段「信義商圈」,用心以最高規格開設了首間品牌旗艦院所「信義馬光中醫診所」。馬光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表示:「馬光的終極理想是成為『台灣中醫第一品牌』!要望未來5年間,馬光將大舉布局北部營運範疇,目標在雙北開設10間院所,持續用最有溫度的服務與專業守護國人健康。」隨著2025年將迎來超高齡化社會,期望通過馬光所帶來截然不同的中醫品牌形象,能助力提升台灣的中醫利用率,秉持著「中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主張,為國人共築健康幸福的精彩人生。 全台最美藏書閣診所「信義馬光中醫」,挑高三樓絕美書牆翻轉看診印象! 「信義馬光中醫診所」籌備期歷時一年,從設計、裝潢到硬體配置耗資高達1.2億,總坪數為500坪,座落於信義區莊敬路與松勤街交叉路口處,佔地4層樓高、共設有12間診間。除了健保門診外,也因應較高特定自費診療服務需求,特於4樓設立獨立特約診間,專為自費門診患者打造的獨立私密空間,確保治療過程舒適隱蔽、不受打擾。 信義馬光目標出落成為全台最美五星級中醫診所,設計上強調通透性,由外清晰可見大面積落地玻璃門窗,盡顯出馬光力求透明化、擁抱開放的寓意,內部擁有更加寬敞明亮的候診空間,整體的裝潢風格由「藏書閣」內涵延伸而來,利用2至4樓的特色挑空區創造高達三層樓的知識樹,結合兩座挑高書牆與象徵知識灑落的白色書頁,並設置中島閱覽桌與充電座。 為打造出兼具閱讀使用性與藝術品味的美型書牆,特別邀請來自屏東的「讀者城市-閱讀文創品牌」跨界合作,通過選書及陳設巧思將空間塑造力發揮極致,以「藝術品」陳列思維翻轉書牆的視覺切面,融入現代都市感俐落氣質與沉穩木質調元素,讓人彷彿有走進這座城市桃花源的錯覺,享受馬光提供的奉茶禮遇的同時,也能通過情境氛圍感受到別出心裁的視覺體驗與文藝治癒感。 選書視覺上以五行理論為基調,結合中醫的五行代表色及特性來調節空間氛圍;選材上除了包含醫療保健類書籍,同時也精選藝術設計、時尚、美食料理、繪本、文學小說、心理勵志等軟性類型作品,期望透過與書的對話軟化患者在候診時的等待心理,讓就診體驗有了更豐富的精神價值,這也恰恰反映了馬光以善待患者為初心的核心理念。 領先業界兩大首創搶佔民眾心佔率:顧客關係服務團隊、全預約制看診 馬光兩大首創「顧客關係管理部門」、「全預約制」可謂中醫產業的領先之舉。為了讓患者擁有最貼心的服務,馬光中醫特別設置「CRM顧客關係服務部門」,每間院所配有CRM專員,提供讓人安心、放心的服務諮詢,讓患者來馬光不僅僅是滿足看病需求,而是擁有彷彿待家人般的親切照護。馬光不斷以患者角度出發積極優化診所的服務系統,為打破中醫看診等待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超前於中醫業界創立「全預約制」看診模式,患者只要事先通過線上預約,並於預約前10分鐘報到,即可省去漫長的候診時間。 完整扎實的人員訓練計畫是馬光一直以來堅強的優勢,為籌備「信義馬光中醫診所」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培訓期,網羅多位具備充足經驗及醫術的資深醫護人才,重新組建信義院的服務陣容為台北民眾服務。未來馬光中醫將持續拓展規模版圖至全台,提供國人最完善的中醫醫療服務,「臺灣人的健康,由馬光來守護」。 更多有關【信義馬光中醫診所】詳情請見: 信義馬光官方網頁:https://ma-kuang.1655.com.tw/xinyi/ 信義馬光形象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makuang168/videos/1611982163527585 馬光醫療網FB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makuang168/?locale=zh_TW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肺癌更是「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國民癌王!根據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已連續2年高居發生人數首位,每十萬人口標準化死亡率達21.8人,甚至比死亡率第二高的肝癌還高出近三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推動「健康台灣」政策,目標2030年達成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要達成該目標,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 為朝健康台灣目標推進,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號召國內十位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齊聚共商「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籌組,旨在透過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三大方向,全面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領航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三分之一,更期盼讓台灣成為全球肺癌防治的標竿及典範! 完善肺癌防治拼圖 逐步實踐健康台灣政策目標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診斷期別攸關存活率,診斷期別越早存活率越高。由2011年至2022年的肺癌標準化死亡率數據來看,已有16%的降幅,不過肺癌仍是長期以來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此,透過早期篩檢及診斷,提升早期發現的比例,盡早接受治療,是提升肺癌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的肺癌防治拼圖陸續完善,期盼在各界持續推動努力下,逐步實現國家政策目標,也讓肺癌防治的台灣經驗成為領航標竿,作為全球可以借鏡的典範! 擔任聯盟召集人的楊泮池院士表示,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以「落實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為三大目標,致力於提升肺癌篩檢普及率、導入精準醫療工具及完善治療策略,全面強化肺癌防治能量。 1. 強化篩檢—聚焦肺癌高風險族群強化篩檢策略,有效提升肺癌篩檢率 楊泮池院士表示,台灣是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成為全球肺癌篩檢政策的重要指標。計畫實施兩年半已有13萬人接受篩檢,其中早期個案占8成以上,衛福部也積極擴大肺癌篩檢計畫,目標於2030年超過現行篩檢量的4倍,達55萬人。但目前五癌篩檢中,僅乳癌及子宮頸癌有翻轉期別(Stage shift),早期確診比例高;然而肺癌晚期確診比例仍偏高,而且篩檢族群偏小眾,因此建議必須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持續擴大篩檢族群,同時根據風險族群的宿主基因與環境暴露標誌,來制定精準衛教策略並強化篩檢宣傳,有效提升肺癌篩檢率。 此外,楊泮池院士也指出,在台灣約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是沒有吸菸的,過往篩檢結果發現,有肺癌家族史者有較高的肺癌檢出率,因此,針對家族史高風險族群,建議可配置更多資源,開展並完善特製化篩檢策略。而各大學會也將制定及更新篩檢後的指引,以便在篩檢之後的進一步行動可有依循的方針。而在重度吸菸者高風險族群部分,目前國民健康署的戒菸計劃在持續推動中,未來可望在相關計畫中近一步去檢視追蹤在肺癌防治上的延伸效益。 2. 精準診斷—加速導入AI數位工具,實踐精準診斷並增強肺癌診斷量能 篩檢檢出率增加後,連帶也會增加肺癌診斷的量能負擔,為了解決可能增加的醫療量能負擔,聯盟將推動AI數位工具導入,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楊泮池院士說明,期盼透過AI數位工具協助醫師進行影像自動分析,提供標準化判讀報告,縮短診斷時間,並提高診斷準確度。對於病患來說,AI應用工具的導入,可幫助縮短診斷等待時間,減少病患焦慮,讓早期肺癌患者能更快接受治療。然而,在整體制度上,仍需要制定診斷標準化指引,以達成風險分級、特製化篩檢頻率,並有效的追蹤效果及安全性。 3. 早期治療—超前部署早期治療,加速落實2030年肺癌症死亡率下降1/3 楊泮池院士表示,肺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僅1成,然而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則高達9成以上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有效提升預後,對於延長存活時間有重大影響,聯盟將著重提升早期篩檢率,減少晚期診斷比例。 目前政府陸續依照國際治療指引配置治療資源,也持續擴充健保給付範圍。在肺癌晚期治療逐步到位的同時,勢必要翻轉期別往早期邁進,因此,接下來「超前部署完善早期治療」幫助降低復發、延長存活,將會是肺癌死亡率下降的關鍵領航指標。透過深度解析國人癌症患者的個人化癌化程度或用藥反應,為發展精準醫療的新策略;例如台灣癌症登月計畫首度發現高風險早期復發的病人,有利於發展早期治療以提升存活率。 成就國際最佳典範 盼完善肺癌防治拼圖 實踐健康台灣政策目標 陳建仁院士也強調,肺癌是「健康台灣」政策達標的重中之重,聯盟未來會持續加強政策建言倡議,在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上,有更多能接軌國際趨勢的實質建議及做法,共同為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而努力。 「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不僅凝聚各界對肺癌防治的共識,也展現對抗肺癌的決心。未來,聯盟將持續推動三大目標的落實,透過各方協力、創新科技及政策支援,全面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領航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三分之一,讓台灣成為國際肺癌防治的最佳標竿及典範。也期盼各界共同重視肺癌防治工作,提升全民健康意識,為台灣邁向「健康台灣」的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圖/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表示,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提升早期篩檢率,減少晚期診斷比例。 圖/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強調,肺癌是「健康台灣」政策達標重中之重,將持續加強政策建言倡議,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共同為達成健康台灣目標努力。

安撫失胎父母的傷痛  為生育友善和少子化盡心力

安撫失胎父母的傷痛 為生育友善和少子化盡心力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近年來益發嚴重,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醫師表示,今年(2024)龍年的新生兒數,可能跌破去年(2023)的13萬5千,再次探底,一反過去每逢龍年,新生兒數必然大增的常規。跟據美國CIA網站World Factbook的統計,台灣的總生育率,全世界排第227名,倒數第一名。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國安危機。如何讓生育環境更為友善、支持所有願意生養的父母,成為社會需要努力的方向。 胎兒異常和終止妊娠 醫病雙方的共同難題 每一對勇於生養的父母都很可貴,然而懷孕的過程並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其中有些準爸媽可能面臨胎兒異常或胎死腹中等狀況,如何支持他們走過失胎傷痛、處理伴侶關係、甚至願意再次生養,是一個複雜且需要跨專業協助的問題。長期關注異常胎兒家庭的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觀察到臨床人員和個案的需求,於2023年底邀請相關領域同道以「中晚期終止妊娠與周產期安寧」為主題舉辦座談會,並將座談會的主題延伸至今年(2024年)舉辦了十場講座,將這些經驗和議題集結出版《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一書,作為「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的台灣經驗參考。 集結相關經驗成冊 為失胎父母和臨床人員提供方向 胎兒異常或終止妊娠,對於個案家屬和第一線醫療人員雙方,都是一個棘手且少有經驗可循的問題。目前願意實施中晚期終止妊娠的醫院和醫師甚少,且相關作業流程也各有不同。而如何給予心理支持?是否進行家族諮商?是否有安寧療護的選項?禮儀告別如何辦理?...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但坊間少有相關資料和資源的統整。因此,《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這本書,便是邀請在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有臨床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安寧照護醫師、心理師、護理師和禮儀師等專業人士,集結相關經驗、流程和資源出書成冊,希望能為臨床人員與個案面對「還沒開始的結束」時,提供一個指引的方向。 生死兩相安 撫慰傷痛也友善生育 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醫師表示,提昇生育率,在開源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創造友善的生育環境,在節流面,則要靠醫療人員降低生育的風險。而「中晚期終止妊娠和周產期安寧」這個議題則同時觸及到開源及節流。在生育環境的友善上,若能提供失胎父母良好的支持系統和資源,幫助他們撫平傷痛和修復身心,較有機會讓他們考慮繼續生育的可能。在降低生育風險上,發現胎兒異常時若能給個案和家屬充分的諮詢、做出適切的決定,能讓醫病雙方得到更好的共識和照護。每個孩子都很珍貴,而願意生養的父母、和可能生育的意願都應當得到支持。即使在懷孕中面臨變故,我們還是期許能夠做到「生死兩相安」。 感謝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贊助出版,《生死兩相安 - 談還沒開始的結束》一書即日起開放免費索取(申請索取資訊如下),希望本書能為台灣的生育環境友善,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盡份心力,也讓臨床人員有個參考方向。 『生死兩相安-談還沒開始的結束』(電子版)下載連結: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NFw6EQAAQBAJ 『生死兩相安-談還沒開始的結束』(實體書)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贊助製作,免費申請資訊請見:https://www.tifm.tw/news 更多相關資訊請見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fetalmedicine/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台灣分公司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第 21 屆國家新創獎於今(26)日頒獎,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台灣分公司以其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疫苗產品榮獲獎項肯定,充分展現 GSK 在疫苗研究的創新表現以及對於公共衛生、老年社會福祉的貢獻。 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生策會」)設立的國家新創獎,為國內生醫與健康領域創新競逐的最高指標獎項,廣邀國內外生技醫療公司申請,經過三階段嚴謹的評審過程,評鑑 GSK 疫苗確具新創價值,予以獎項肯 定。  GSK 產品以保護年長者預防感染優勢獲獎,展現為患者著想的使命 國家新創獎的審查意見指出,GSK 產品以專利佐劑增強免疫反應,其保護力持續時間長,對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預防老年人及慢性病年長者感染尤為重要等優勢,獲得「國際新創獎」之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獎項肯定。此為繼 2022 年 ,GSK 台灣分公司再度以創新疫苗獲得同獎項。 GSK 台灣醫藥學術處處長鮑鵬文表示,「 GSK 非常榮幸能再度獲得國家新創獎,顯現出 GSK 多年來投入疫苗研發 成果獲得肯定。為患者著想一直是 GSK 最重視的企業核心價值,我們希望能繼續為台灣民眾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並且在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持續提供創新與安全的疾病預防與治療選項。」  呼吸道融合病毒具高傳染力 造成亞太國家高經濟負擔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常見且具高傳染力的呼吸道病毒,可導致下呼吸道疾病,包含肺炎等。因為免疫力下 降、肺部老化與其他慢性共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心衰竭等,使得高齡人口染上 RSV 的風險 高,且有較高機會因此需要住院治療。 IQVIA 於 11 月最新發表的白皮書 1中,預估了亞太國家各國老年人口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所產生的經濟負擔──在 2023 年,預估於台灣有 13,000 名老年人因 RSV 而住院,並造成整體社會約 10 億台幣的經濟負擔;綜覽亞太國家,研究也指出約每 500 名 60 歲以上之高齡人口,就有一位因 RSV 住院。因此,此報告也呼籲政府部門,在具備 有效且安全的 RSV 預防方式下,應詳加考慮 RSV 對社會的影響,制定預防策略,以減輕醫療系統與經濟的負擔。 GSK 持續創新研發,正面影響全球健康 來自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已在台營運近 45 年,以「集結科學、科技與人才,共同戰勝疾病」作為使命,在全球每天都生產並運送超過 150 萬劑疫苗,保護民眾免受流感、帶狀疱疹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傳染疾病的威脅,並於超過 112 個國家提供呼吸道、癌症、HIV 與紅斑性狼瘡等藥品,GSK 致力於創新與疾病預防與治療,並以傳染性疾病、免疫學/呼吸道、HIV 與癌症為核心領域。GSK 於 2023 年投 入 2,546 億新台幣於研究開發經費。目前有 19 種疫苗與 52 個藥品正在研發中,而為了在研發中持續創新,GSK使用基因體資料、病患洞察、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了解疾病成因。GSK 目標在 2031 年前,正面影響全球 25 億人的 健康。 關於 GSK:GSK 是以科學為本的全球醫療照護公司。更多資訊請見 https://www.gsk.com/en-gb/ 

奮戰子宮內膜癌 成功保留一線「生」機

奮戰子宮內膜癌 成功保留一線「生」機

今年35歲的黃小姐(中榮就醫時33歲)3年前因月經異常在外院就診,經檢查確認為子宮內膜癌,傳統治療須手術切除子宮。然而她未婚且未來想要生育,抱著一線「生」機的希望到臺中榮總,醫病討論後選擇不手術,接受口服黃體素治療,定期追蹤檢查確認癌細胞全部消失。後來結婚並成功懷孕在去年底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目前她持續以黃體素來控制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定期追蹤沒有復發跡象。 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王韶靖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有3200人確診子宮內膜癌 發生率也從過去排名女性癌症第10位,逐漸上升到近年的第五位。40至60歲、停經年齡前後的女性為好發族群,且有年輕化趨勢,在台灣有7%發生在40歲以下、15%發生在45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原因與飲食西化、肥胖、未生育有關之外,尚包含比較晚停經、多囊性卵巢、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等風險因子。 目前子宮內膜癌標準治療方式是完整子宮切除,對於正逢生育年齡、尚未完成生育計劃的患者來說,是人生沉重的決定,若可透過口服黃體素或放置含有黃體素的避孕器於子宮,給予大量黃體素治療,並於治療期間每3個月追蹤一次子宮內膜切片,再視治療反應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嘗試保留生育功能,可能改變患者一生。尤在國內生育率低迷之時,醫療盡力保留病患生育能力也間接協助國安。臺中榮總累計已為31名子宮內膜癌病友進行保留生育的黃體素治療,有26人治療成功,成功率達84%。 然而非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皆適用黃體素治療,王韶靖解釋,患者必須符合是第一型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細胞分化良好(grade 1)、沒有轉移跡象,且癌症侵犯子宮肌肉層一半以內(stage IA)。慶幸的是,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就有症狀,易於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 一般而言,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良好,能夠早期發現是重要關鍵。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以月經異常為主,接近9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均有異常出血,例如停經後出血,或月經與月經之間出血、滴滴答答拖很久、或是性交後出血等症狀。當出現上述症狀若能及早就醫,80%的病人經檢查診斷多仍在第一期、癌細胞沒有轉移。 針對無保留生育規劃的早期子宮內膜癌婦女,臺中榮總統計院內400多例接受微創分期手術案例證實,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除了傷口小、住院時間短、術後復原快之外,5年存活率更可達99.4%,優於全國平均95%。相關研究發表於《中華醫學會雜誌》。 王韶靖提醒,如有月經異常出血症狀及早就診,可以早點確認異常出血的原因。如果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對於有生育規劃的女性更有機會保留生育能力;對無生育需求患者來說,早期發現、微創手術治療可有效避免癌症死亡威脅。 圖/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以子宮內避孕器投藥黃體素。 圖/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病患經黃體素治療後,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子宮內膜病灶已萎縮。

腸泌素(瘦瘦針)在糖尿病腎病病患中的心血管及腎臟保護與減重效果

腸泌素(瘦瘦針)在糖尿病腎病病患中的心血管及腎臟保護與減重效果

62歲張先生,在35歲時被診斷罹患糖尿病,40歲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也一直在緩慢惡化,近年來到慢性腎病第四期,合併周邊血管狹窄導致足部傷口出現。本應進行血管擴張手術,但擔心手術會使用顯影劑造成腎功能受損而拒絕,幸好在精心調養4個月後傷口終於恢復。今年張先生醣化血紅素又攀升到8.9%(正常值是6.5%以下),經醫師建議使用腸泌素(又稱瘦瘦針)控制血糖後,經過半年治療,目前腎臟功能穩定,腿部傷口也未復發,糖化血紅素更下降到7.5%,讓張先生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電生理與心律不整醫學科陳天心醫師表示,腸泌素是腸胃道分泌的賀爾蒙,也是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具控制血糖和減重作用的藥物,後來更被發現使用在糖尿病患身上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例如腦中風跟心肌梗塞,另外還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尿蛋白,所以腸泌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越來越重要。 不過因為目前在進行腸泌素的臨床研究時,合併慢性腎病的糖尿病病人通常被排除,所以不清楚使用腸泌素對腎病糖尿病病友的腎功能甚至心血管有什麼樣的影響,因此陳天心醫師利用長庚資料庫,針對有使用腸泌素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第四期跟第五期的病患族群做觀察性研究,成果刊登於2023年3月的國際期刊「心血管糖尿病學(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陳天心醫師指出,在長庚資料庫總共8,922位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人中,研究發現使用腸泌素可以減少25%的腎臟功能惡化,同時還可以減少26%因為血管阻塞引起的截肢或者手術,雖然罹患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沒有明顯減少,但是有使用腸泌素的病人族群還是因為上述原因減少29%的死亡率。同時相較對照組仍然可以減少平均2公斤的體重與減少1.6%的糖化血紅素。 陳天心醫師說,藉由這項發現,腸泌素在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的病人合併使用時,可以保護肢體血管避免截肢,並且減少腎臟功能惡化跟死亡率,甚至在減重的效果也仍然存在,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不過使用腸泌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會有腸胃道副作用,特別是噁心,嘔吐感甚至便秘,建議應在醫師跟藥師衛教下使用。 陳天心醫師表示,糖尿病在慢性病中一直是個重要議題,全球糖尿病人口在2000年統計為1.5億人,至2017年時增加至4.25億人,預估至2045年將成長至6.29億人,已成為全球盛行的疾病之一,其所帶來的高醫療成本更是對患者以及社會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在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其中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患者。 由於糖尿病對病人身體七大系統會造成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及新陳代謝疾病等;而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會導致失明,腦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周邊血管疾病會導致截肢,腎病變會導致腎衰竭洗腎等,這些都是會造成病患本身失能喪失工作能力。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合併腎病在2022年已經上升到36萬多人。 陳天心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平日應控制血糖,注意飲食和運動,若出現甚麼症狀可能合併了慢性腎病,可經醫師診療後使用腸泌素改善,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讓生活品質也能良好維持。

客製化微創瓣膜手術 小傷口恢復快更安全

客製化微創瓣膜手術 小傷口恢復快更安全

50歲許先生,因胸口悶,就醫後被診斷出患有重度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經過詳細的術前評估與醫病雙方溝通討論後,決定選用金屬瓣膜,接受由右側肋間進行的內視鏡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迅速,第五天即可出院回家並進行輕度的活動。 75歲宋先生,是末期腎衰竭接受常規洗腎的病患,同時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間質性肺病等共病症,因為血壓低、下肢水腫、一走路就喘,被診斷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而且心臟收縮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經過術前評估後判斷傳統瓣膜手術風險過高,申請並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血壓漸漸改善,得以逐漸下調洗腎的乾體重,下肢水腫消退,也可慢慢恢復行走。 73歲梁女士,因為心律不整就醫,發現有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同時有中度的二尖瓣狹窄及閉鎖不全,經過評估與討論之後,兩個瓣膜都選用組織瓣膜,接受由右側肋間進行的內視鏡微創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置換手術,術後疼痛輕微,也恢復良好,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表示,現在與病人解釋手術時,許多民眾都會詢問微創手術的可行性,但是到底什麼是微創手術?微創手術適合每一個人而且一定比較好嗎?其實都需要根據每一個人的狀況來去設計最合適的術式。 以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為例,除了傳統正中胸骨切開術,還有不同種的微創術式 包括上半胸骨切開術、右前胸胸廓切開術、右側肋間胸廓切開直視手術及右側肋間胸廓切開內視鏡微創手術等,以及完全不須開胸及心臟停跳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如果只考慮傷口大小,相信所有人都會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但是,一個瓣膜置換手術,要考量的不只是傷口大小,還有許多其他要素,包括瓣膜材質的選擇、病人年紀及共病症、主動脈瓣膜是三瓣或二瓣、主動脈環的大小、鈣化的嚴重度、有沒有合併升主動脈擴大或冠狀動脈疾病等,除了瓣膜置換是否要同時進行例如主動脈環擴大、主動脈置換、繞道手術等術式。因為生物性瓣膜會隨著時間退化,心臟也不只瓣膜會出問題,而沒有人想接受二次手術。有時候,甚至做傳統手術一次解決多個問題,反而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醫師在治療心臟的時候,需要為每一個人做量身訂製的生涯規劃,才能避免多次手術造成的負擔和風險。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發展各種微創術式,包含了肋間胸廓切開內視鏡微創手術(圖一)、經導管瓣膜置換或修補手術(圖二)以及達文西輔助微創手術(圖三),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以及肺動脈瓣都有相對應的術式可以處理,最大的好處就是傷口小而且對組織的破壞少,無需傷害或切斷肋骨及胸骨,疼痛程度減輕而且疼痛時間縮短,病人術後活動限制少,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也比較快。在每個手術前,除了完整的術前檢查,更重要的是醫師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了解病人的需求之外,提供可以選擇的術式並且分析其利弊,才能決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神波刀」開啟婦科治療新紀元 臺大醫院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成果亮眼

「神波刀」開啟婦科治療新紀元 臺大醫院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成果亮眼

現階段神波刀最為廣泛的運用是在於婦女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的治療,子宮肌瘤和肌腺症是婦女常見的問題,包含經痛、經血過多等症狀,伴隨而來的強烈痛苦也造成生活品質的影響。過去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和手術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可能會有副作用和風險,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於今(113)年3月8日正式啟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神波刀)」治療中心,至今已成功為四位病患進行五次治療,成果令人振奮。這項嶄新的療法結合磁振導引技術,為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患者提供了一種無創、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新選擇。影像醫學部莊博涵醫師進一步分享了具體案例:一名47歲的患者,子宮肌瘤直徑達10公分,在接受神波刀治療後經過半年追蹤,肌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僅剩25%,效果顯著。另一位40歲的患者因子宮肌腺症,長期受劇烈經痛所苦,僅接受一次治療便成功擺脫止痛藥,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改善。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陳世杰主任表示:「神波刀的最大特色就是無創且可在門診治療,患者無需住院,治療後只需短暫時間觀察,當日下午便可返家休養。」 此技術有效減少了手術風險,同時大幅提升了治療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為婦科治療樹立了新標竿。婦產部楊政憲主任說明:「現今的醫療對於肌瘤有很多治療方式,包括開刀、藥物、以及聚焦超音波治療。有些排斥開刀,或是藥物無效的病人,可以選擇使用聚焦超音波來達到讓肌瘤縮小的目的。很高興影像醫學部引進神波刀,提供了病患多一個選擇。」 神波刀利用聚焦超音波的能量來精準消融異常組織,通過磁振造影導引進行即時溫度的監控,將能量精準地投放在病灶上,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處理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等問題,顯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在教學活動、臨床服務及醫療設備方面將持續努力精進,也計畫將持續推廣此創新療法,與婦產部跨科部合作,在婦科腫瘤以及相關疾病的治療能讓更多婦科病患受惠,並致力於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為婦女健康開創新局面。

諾華引領醫藥領域變革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諾華引領醫藥領域變革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第21屆「國家新創獎」六大獲獎名單於12月26日揭曉,深耕台灣30餘年的台灣諾華以血脂控制針劑參賽,於食品藥物管理署主任秘書李明鑫手中獲頒「國際新創獎」,該公司連續第三年以創新治療藥物蟬聯此獎項,代表台灣諾華在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等藥物研發及創新領域有著關鍵角色。 被譽為國內生醫與大健康領域最高指標獎項的「國家新創獎」,係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 今年度參賽團隊數量創近三年最高,共同角逐企業、國際、初創、學研、育成及臨床新創等六大獎項,且經橫跨部會、醫界、科研、產業、創投、智財權、財會等領域的85位專家嚴格審查,遴選出得獎的團隊企業。 最後獲獎的團隊依技術專業領域類別分析,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占比22%居冠,競爭激烈。諾華榮獲的「國際新創獎」,該獎項評選涵蓋「創新技術/產品」、「市場商模」、「智財保護」、「合作鏈結」、「核心團隊」五大面向,經過二階段的專家審查,選出具有指標和領先之水準的藥品給予肯定。評審團肯定諾華之創新於全球第一個用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小分子干擾 RNA藥物,創新面向除了藥物施打與保存更容易外,也包括諾華共有7大臨床試驗計畫於台灣多家大型醫院執行,另與健保署簽訂合作備忘錄,與醫學會、醫學中心合作教育病人。 代表諾華領獎的心腎血管內分泌醫藥事業部部長蔡涵如表示:「透過今年新發佈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路徑,與醫界攜手合作,提升病友對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使高風險患者能受益於醫療進步。」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超過2050萬人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在台灣,2023年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超過3萬5千人,疾病負擔排名僅次於癌症。翻轉現況的關鍵之一,便是長期穩定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降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國家新創獎評審總召集人、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表示,新創獎舉辦21年來,已評估超過2,800項技術,其中從學校和生醫界推進成功創業的已經有178家,資本總額近238億元台幣。 連續三年獲「國家新創獎」的諾華全球總部在瑞士,為全球最大的跨國藥廠集團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兩百五十年前,在創新產品的研發擁有豐富經驗,從生產合成織物染料跨足化學品,最終研發藥品。諾華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創想醫藥未來」,以改善和延長人類的生命,其願景是成為引領醫藥領域變革值得信賴的領導者。同時諾華致力提供創新價值的藥物,並透過技術領先的研發和全新的方法來減輕社會最大的疾病負擔。 諾華目前已轉型為一專注於研發創新藥品之製藥公司, 2023年全球投入研發經費為八十六億美金,致力於提升病患的治療成果,四大核心疾病領域包括癌症,心、腎、代謝性疾病,免疫和神經醫學,並且跨足最創新的細胞和基因療法。為了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效果,諾華積極研發可為病患和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正面助益的藥物,同時也改善高品質照護的成本效益並延長壽命。諾華透過與專業醫療人員和科技公司合作,研發更優質的技術與服務以提升產品的核心優勢,以造福更多患者。 圖/台灣諾華心腎血管內分泌醫藥事業部部長蔡涵如(右)從食藥署主秘李明鑫手中獲頒第21屆「國家新創獎」後合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