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果蠅模型與AI技術結合:癌症精準醫療新里程碑

果蠅模型與AI技術結合:癌症精準醫療新里程碑

惡性腫瘤的高復發率與致死性對患者生活品質和存活期構成重大挑戰,而尋找創新療法已成為醫學界的當務之急。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聯合中央研究院與豐蠅生技公司,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人工智慧(AI)及成體果蠅篩選平台,成功研發出一項革新技術,並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該技術的核心在於「成體果蠅腦膠質癌」模式生物與獲得專利的高通量AI篩藥平台 此平台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特定基因型果蠅的培養與藥物測試,顯著提升篩選效率,快速找出有效藥物組合,幫助患者減少治療試誤帶來的風險與副作用。基於果蠅與人類高達75%的基因同源性,透過AI技術分析臨床癌症檢體的海量數據,準確鎖定潛在治療靶點,為精準醫療鋪平道路。 此創新技術由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洪東源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林子暘研究副技師指導,早期突破性地利用溫度控制基因技術產出成體果蠅癌體模型。隨後,結合豐蠅生技曹家綱博士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與AI算法,整合三軍總醫院病理部李耀豐主任及神經內科蔡佳光主任團隊的基因定序與癌細胞驗證能力,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進展。 此外,這項技術不僅符合國際推動的3R動物實驗策略(替代、減少、優化),大幅降低高等實驗哺乳動物的使用,也為藥物開發提供更具倫理性的選擇。 展望未來,該技術將拓展應用至肺癌及結腸癌等多種癌症治療研究,並結合果蠅癌體大型數據庫與進化的AI演算法,進一步提升篩藥效率與治療精準度,為癌症精準醫療創造更多可能性,開創醫學嶄新局面。

醫師科學實證!靠著半醣飲食及 7 分鐘間歇運動消除脂肪肝!

醫師科學實證!靠著半醣飲食及 7 分鐘間歇運動消除脂肪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 30 的肥胖人口,幾乎人人都有 脂肪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有統計,國人 40 歲以上脂肪肝發生率 40%,50 歲以上為 50%,相當於國人每 2 個中年人就有 1 人有脂肪肝;就連 20∼29 歲的年輕族群,也有近 3 成的患者!但您知道嗎? 體重減輕  5%就能有機會改善脂肪肝,體重減輕  7%可讓肝發炎指數下降,體重減輕 10%,更有機會改善脂肪性肝炎!! 脂肪肝的危機 當脂肪長時間堆積在肝臟中,就可能造成肝組織發炎、受損,如果遲遲沒有改善,肝臟在反覆 發炎癒合的過程中,會形成疤痕組織,就會一步步走向纖維化,再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肝硬化,使 得肝臟難以繼續正常運作, 嚴重者甚至走向「肝炎、肝硬化、肝癌」所謂的肝病三部曲 。從梁程超醫師門診中發現,脂肪肝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仔細詢問這些年輕的患者常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幾 乎都是喝含糖飲料。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過去幾乎只有酗酒才會得到的脂肪肝,現已成為全世界 慢性肝病的主要元兇。 脂肪肝第一個可能會導致的身體危機就是胰島素阻抗,更會擾亂身體健康,形成「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依據衛福部公布的 2023 年十大死 因,當中有 5 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病)都跟代謝症候群有 關,加總死亡率達 30.2%。如果再把代謝症候群背後的原因胰島素阻抗一起考量,那 有部分惡性腫瘤也是與此有關 。 醫師也會犯的減重迷思 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院長 梁程超醫師 ,從小就食慾好,國中三年體重就增加 30 公斤,身高160 幾公分,體重卻已經有 77 公斤了。45 歲以前特別愛吃米飯、肉類和水果,珍珠奶茶、拿鐵、 焦糖瑪奇朵咖啡是看診必備,餅乾麵包是忙碌時解嘴饞和充飢的食物,長期久坐、盯電腦螢幕、缺 乏運動是生活日常。到了 45 歲那年,在醫院做的健康檢查顯示,體重高達 84 公斤、BMI 28 已是 肥胖等級,超音波檢查顯示有中度脂肪肝,也有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尿酸)!開始減重後,梁醫師才發現過往的生活習慣是 「少量多餐」 (看診的中間吃幾片蘇打餅乾,下午 茶跟著護理師一起來一杯珍珠奶茶紓壓),造成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這 是梁醫師的第一個迷思 。第二個迷思是:「少吃一些降低卡路里」。本以為只要吃進去的熱量少於每日消耗造成熱量缺口 就會瘦,但身體反而進入節能模式,幾次反覆下來,體重不減反增。 第三個迷思就是「以為吃大量 水果很健康」 。但水果裡的糖是果糖及葡萄糖,都是單醣,非常容易被人體吸收外,沒有被利用的葡萄糖會進入肝臟貯存成肝醣或脂肪,果糖在肝臟的代謝會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變成脂肪 肝,進一步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久而久之形成胰島素阻抗。此外,肝臟裡過多的三酸甘油酯還 會被轉運出來,造成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形 成高膽固醇血症。 第四個迷思是「吃脂肪就會胖」 。由於說到減重就想到要減脂,大家對脂肪避之 唯恐不及,也把脂肪視為是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罪魁禍首。世界各國的肥胖率都在往上升,糖 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愈來愈多,其實禍首是高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脂肪。第五個迷思是「相信體重機上的數字」 。以為體重機上的數字下降就是瘦了,殊不知減掉的可能是水分或者肌肉。要瘦身, 不能只是減重,而是要確確實實的,減除身上多餘的「肥肉」,也就是「體脂肪」。 好準備、好料理且好執行的半醣飲食 梁程超醫師 靠著半醣飲食和 超慢跑 與 7 分鐘運動,歷時一年半時間減重 18 公斤,消除脂肪肝、 血壓恢復正常、胰島素阻抗指數也從 3.13 的嚴重程度降到 1.74 的輕微等級,身體年齡更比實際年 齡年輕 11 歲! 梁醫師的「半醣飲食」法,是 將平常吃的碳水化合物減半、增加蛋白質和蔬菜量,一天的蔬果、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 餐食比例約是  2:2:1,且 務必在  12 小時內吃完三餐,另  12 小時完全禁食。 一天只在早餐吃一份包含數種水果,且早餐一定有三杯:一杯 300~500cc 的溫開水、一杯無糖豆漿、 一杯手沖黑咖啡。不論吃吐司、饅頭或是酸種麵包,都會在 吃完蛋及 無糖豆漿等蛋白質後再吃,所以梁程超醫師的進食順序是:水、肉、菜、飯、果:先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讓血糖波動較小、而先吃 蛋白質食物,也可以啟動升糖素協助燃燒脂肪。晚餐以肉類、海鮮等蛋白質及蔬菜為主,飯吃不多, 若吃完肉類蔬菜已有飽足感就不吃飯。 針對外食減重,梁醫師特別強調要掌握兩個訣竅:一是減醣飲食,蛋白質、蔬菜、澱粉的比例是2:2:1,二是要 掌握水、肉、菜、飯、果 的進食順序。梁程超醫師的太太陳子苓小姐就分享了梁醫師對「水、肉、菜、飯、果」的進食順序的「堅持」:即便他們一起吃日式料理的鰻魚飯,梁醫師也會先 吃完鰻魚再吃飯,若吃義大利麵則會先吃完肉醬再吃麵條! 一周累積時數要達150分鐘 許多研究指出,單純靠運動減重的效果遠遠不如飲食控制。然而對於降低體脂及內臟脂肪,運動 的效果卻可能優於單純的飲食控制。近幾年很流行把運動分為不同等級,依最大心率百分比分為五個 區間,分別是從最輕鬆的 Zone1 到很激烈的 Zone5,當中 Zone2 是被喻為是提高粒線體數量及功 能的最佳運動。運動的目的是要燃脂,運動強度就會決定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中低強度的運動,不會很喘,需要的氧氣量沒那麼多,因此攝氧量較少,這時主要的能量來源是以脂肪為主,碳水化合物為輔。 梁程超醫師 減脂健身的運動處方是超慢跑和 7  分鐘間歇運動。超慢跑源自於日本,是福岡大學運動生理系教授 田中宏曉 所推廣的一種運方式,要訣是步幅小、步頻快、不痠、不痛、不硬、不喘。 有減重需求者,每次超慢跑要跑 1 小時以上或者拆成幾次在一天內跑完,一次至少 10 分鐘以上,一 周累積時數要達 150 分鐘,超慢跑就屬於 Zone2 運動。 至於「7 分鐘間歇運動」屬於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 HIIT), 每天只要挪出  7 分鐘,就能進行全身運動,還能增肌減脂,而且不用出門。這套運動包含 12 個動作,結合有氧和肌力訓練,每個動作進行 30 秒,中間休息 10 秒,全套循環完成一次為 7 分鐘。這種「動、停、動、停」的型態,是一種屬於 Zone4∼5 區間的運動(最大心率的 80∼95%)。 56天減11公斤並找回健康 31 歲工程師洪先生參加了 梁程超醫師 的代謝減脂課程,在 2024 年 9/30~11/24 期間,體重從93.4 公斤降到 82.4 公斤,共減少 11 公斤,且腰圍從 107.2 公分減至 100.2 公分、BMI 也從 30.8 減 至 27.2。而且課程結束後過了一個多月,截至《 消脂肪肝、抗四高   最強半醣飲食 》新書發表會前幾 日回診時,洪先生的體重又繼續降至 80.9 公斤,不僅沒有復胖,體重還持續下降。更重要的是洪先 生兩年前有輕度脂肪肝,但這次回診檢查後,發現 脂肪肝已經消失了 ! 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健康的警訊,是一種病前狀態,脂肪肝是源頭之一!減重與運動是找回健康的不二法門,但方法要對才會事半功倍。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院長 梁程超醫師 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寫成《消脂肪肝、抗四高 最強半醣飲食》一書,也在書中將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相關的胰島素、膽固醇、 脂肪肝、荷爾蒙……等醫學知識,深入淺出進行解說。新書發表會中,有行健醫療總院長 林恭平醫師 致詞,也有 梁程超醫師的太太陳子苓小姐的愛心便當來示範梁醫師的日常飲食,更有 陳坤志運動營養 師現場進行運動示範,就是希望能幫助讀者搞定荷爾蒙,告別肥胖、遠離代謝症候群!

迎戰高齡化挑戰 北醫大體系「在宅醫療」締造全新典範

迎戰高齡化挑戰 北醫大體系「在宅醫療」締造全新典範

隨著台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人力短缺的挑戰日益嚴峻,傳統醫療模式亟需變革。臺北醫學大學體系(北醫大體系)深耕社區醫療多年,旗下的萬芳醫院、北醫附醫與雙和醫院攜手參與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推行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ospital at Home, 簡稱HaH),透過創新模式為病人提供貼心且高效的在宅醫療服務,在短短半年內取得顯著成果,成為台灣在宅醫療的領航者。 萬芳醫院榮登台北市收案冠軍,創下卓越成績 萬芳醫院在HaH計畫中展現非凡的專業與效率,截至113年底累積收案54例,穩居台北市之冠,病人滿意度更高達97分,保持零負評的優異紀錄。這些數據背後,反映出醫療團隊的協作與專業及對每位病人用心付出的寫照。 透過HaH計畫,萬芳醫院提供包括床側檢驗、無縫轉換照護及專業訪視等多元服務,讓病人在熟悉的家中即可享有醫院級別的急症醫療。這樣的模式不僅減輕了家屬的看護壓力,也有效紓解急診室與住院病床的資源壓力,真正實現病人、家庭與醫療體系的多方共贏。 北醫附醫:縮短療程的居家醫療先鋒 北醫附醫以多年的居家醫療經驗為基礎,在HaH計畫中專注推動高效治療模式,截至113年底,已成功完成19例治療,其中尿路感染病例占多數,治療成功率達85%,平均療程僅5.8天,顯著低於健保署訂定的7至9天標準,且醫療費用約3萬元,遠低於住院治療的4.5至7.7萬元,由此可見,大幅縮短病人不適的時間,同時減少醫療費用,實現醫療效能與成本效益的雙贏。 雙和醫院:以人為本的全方位照護 雙和醫院截至年底已執行40個案例,涵蓋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軟組織感染等行動不便病人,無論是家庭訪視還是機構內服務,其中37案為在宅醫療,3案則為團隊至機構內服務,整體達成率近8成,醫療團隊以專業與細心緩解病人的身心壓力,讓更多家庭感受到被支持與照顧的溫暖。 打造未來的在宅醫療藍圖 北醫大體系以扎實的成績與人性化的服務,樹立了在宅醫療的新典範,這不僅是一項醫療創新,更是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照護新選擇。展望未來,北醫大體系將持續深化與社區醫療網絡的合作,完善在宅醫療服務模式,以實現降低醫療成本、提升醫療可及性及紓解醫療資源壓力的多重目標,為台灣醫療的未來開創更多可能性。 圖/萬芳醫院醫療團隊前往病人家中進行診療,讓病人無須往返醫院,也減輕了家屬照護壓力,同時,也有效緩解急診室與住院病床的資源壓力,實現多方共贏。(圖萬芳醫院提供) 圖/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的照護模式,讓病人能夠在最熟悉的家中接受治療,醫療團隊則提供專業的支持與照護。(圖萬芳醫院提供)

賽諾菲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 友善高齡健康獲得肯定

賽諾菲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 友善高齡健康獲得肯定

第27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於昨日(01/16)舉行頒獎典禮,賽諾菲榮獲高齡健康暨長照組產品類銅獎,是此類別中唯一獲得肯定的外商藥廠。此一殊榮彰顯了賽諾菲在醫藥研發上的卓越成就,並展現其以追求科學奇蹟改善人們生活為核心的企業宗旨。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跟生策中心主辦 是國內醫療健康產業最具權威性的獎項 象徵著專業與品質的卓越標竿 該獎項旨在推動醫療品質的提升,激勵產業界、醫療機構以及政府攜手共同為健康台灣的願景而努力。 公司治理、產品特色、安全性、品質管理以及應用效益是這個獎項的四大指標。賽諾菲此次以長效基礎胰島素脫穎而出,該產品搭配的注射方式,考量高齡族群需求,不僅操作簡便,更提供長效胰島素,幫助糖友平穩控糖,且其療效與安全性皆已通過臨床試驗以及真實世界研究數據的充分驗證,並持續進行上市後安全監測。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這款產品對高齡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帶來了顯著助益。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糖尿病在高齡人口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對個人健康及整體醫療系統造成重大挑戰。高齡糖尿病患者面臨血糖波動控制、低血糖風險降低以及多重慢性病管理等挑戰,賽諾菲的產品不僅改善了治療流程,也方便患者及照護者的日常管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與生活品質。 針對此次獲獎,賽諾菲香港台灣總經理林嘉莉表示:「賽諾菲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並以科學為基礎,持續投入研發,推動更多創新治療,並與全球醫療機構和研究單位合作,提升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賽諾菲的願景是成為引領醫藥領域創新的領導者,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賽諾菲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是多元化的全球醫療保健公司,致力幫助人類應對健康挑戰,將科學創新轉化為整合性醫療照護方案。賽諾菲據點遍布70多個國家,為法國第一、全球第六大、台灣第三大醫療保健公司,於2023 年投入超過 67 億歐元的資金於創新藥品與疫苗研發。賽諾菲為多種罕見疾病提供首款或第一線治療,以及建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臨床標準   治療,也矢志公共衛生承諾,每年幫助數以百萬人類免於流感的侵害,更致力成為免疫領域領導者,研發同類第一(First-in-class)與同類最佳(Best-in-class)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

新型心臟幫浦 搶奪先機 拯救急性心臟衰竭合併心因性休克病患

新型心臟幫浦 搶奪先機 拯救急性心臟衰竭合併心因性休克病患

急性心臟衰竭合併心因性休克具高致死率,其中急性心肌炎及心肌病變常因事發突然,且影響青壯年患者,若無快速正確的診斷及即時的治療,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臺大醫院致力於重症患者的治療,於2022年引進了新型心臟幫浦,除了高風險的冠狀動脈心臟病介入治療,近期也成功將一位急性心肌炎及一位急性心肌病變合併心因性休克患者從鬼門關拉回。 急性心肌炎多是因為病毒感染,引發身體免疫反應,攻擊心臟,造成心臟受損 由於此疾病來的猛烈,常會讓病人的心臟功能大幅降低,造成全身供養/氧降低,導致病人發展出多重器官衰竭;章魚壺心肌症多為生理或情緒壓力引起之短暫性心肌病變,少數的病人會進展到心因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過往這些病人狀況危急時,只能以葉克膜支持循環幫助病人度過難關,但可能導致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臺大醫院近期引進的新型心臟幫浦可作為病人治療的新選項,除了提供心臟有力的支持,也能降低心臟的負擔,加速心臟的修復跟復原。 (案例一)薛小姐於5月初,準備搭火車返鄉,途中近乎昏厥,因此在桃園下車轉至當地醫院求診,因情況危急,快速轉診至臺大醫院求助,經本院心臟內科團隊評估,高度懷疑罹患急性心肌炎,其狀況可能會急速惡化,因此除了安排緊急心肌切片,並跟家屬討論新型心臟幫浦的使用,並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續心肌炎確如預期使病人的心臟功能急速惡化,但由於臺大醫院妥善的治療,病人病況惡化過程中並未感受明顯的呼吸窘迫,因此也無氣管內管插管使用呼吸器的需求,治療5天即順利移除新型心臟幫浦,病人後續心臟功能恢復穩定,住院治療11天後即出院,目前已回復正常生活。 (案例二)朱小姐於10月底,在慶生會隔天,發生胸痛、呼吸喘,先前往他院求診,由於情況較為複雜,迅速轉診至臺大醫院求助,經本院心臟內科團隊評估,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病變,雖給予藥物及支持性療法,然朱小姐的狀況急速惡化,隔日因心因性休克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經加護病房團隊評估,並與家屬充分 討論,迅速置放新型心臟幫浦給予心臟及循環的支持,治療5天即順利移除,病人後續心臟功能恢復穩定,並接受多團隊的照顧,住院治療1個月後出院,目前已回復正常生活。 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教授指出,急性心臟衰竭的病人若未做適切的處理,造成的問題會是不可逆的身體損傷,甚至死亡。本院於2022年引進新型心臟幫浦後,已在多位心臟衰竭合併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人,於心導管介入治療時輔助病人心臟功能,協助完成治療,目前接受治療的病人,術後恢復都極為良好。急性心肌炎及心肌病變跟急性心肌梗塞一樣,其治療講求即時性和適切性,新型心臟幫浦除了給予循環功能支持,與葉克膜相比,更可同時減少心臟的負荷,縮減病人心臟復原時間,也才能讓薛小姐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迅速恢復。此外,新型心臟幫浦使用的導管管徑比葉克膜的管路小,術後可以快速止血,僅留下一側鼠蹊部約0.5公分寬的傷口,進而減少下肢血管相關併發症的發生,加速病人復原。在醫學快速發展的現今,臺大醫院將持續努力提供病人更完善且安全的治療,以提升病患福祉。

藥師公會全聯會年前溫馨提醒 提早領取慢箋藥 春節安心不中斷

藥師公會全聯會年前溫馨提醒 提早領取慢箋藥 春節安心不中斷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今年春節連假長達9天(1月25日至2月2日),期間部分醫院、診所及藥局可能暫停營業,藥品物流服務也將暫停。為確保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需求不受影響,藥師公會全聯會呼籲民眾,若連續處方箋的藥品即將在春節期間用完,即日起(1月15日)請儘早前往社區藥局或醫療院所領取藥物,避免因假期用藥中斷。藥師公會建議民眾提前妥善規劃領藥時間,攜帶健保卡及處方箋,前往就近的社區藥局領藥,以保障自身的健康。 春節社區藥局服務不停歇,急需用藥安心有保障 根據健保署春節連假服務時段資料統計,今年(114年)春節連假期間,有營業的藥局比例高達80%,其中將近43%的藥局在連假期間每日皆有營業,即使在假期中,民眾也能就近前往社區藥局購買急需藥品。為了節省時間並提升便利性,建議在出發前先致電確認藥局的營業時間,或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及「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妥善規劃領藥行程。此外,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需提早前往醫療院所、社區藥局領取連續處方箋藥品,由於春節期間藥品物流服務暫停,建議盡早將處方箋交給藥師準備,避免因藥品短缺影響健康。 健康過春節,謹防流感及麻疹疫情 春節期間,民眾往往會出外旅遊或返鄉探親,特別是目前正值流感及麻疹疫情高峰期,藥師公會提醒民眾外出或前往醫療院所時,務必做好健康防護措施,建議配戴口罩、勤洗手,並減少在密閉空間長時間停留,以降低病毒感染風險。同時,也提醒有慢性病史或免疫力較弱的族群,除了提早領取所需藥品外,可考慮接種流感疫苗,為自身健康增添多一層保障。 另外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春節期間應避免過量攝取油膩或高糖分食物,並適量運動,以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如有輕微不適(如一般感冒、腸胃不適或疼痛等),可前往附近社區藥局,諮詢專業藥師,依照藥師的指示用藥。此外,提前準備所需藥品不僅能讓春節更安心,也能確保用藥不中斷,健康快樂迎接新年!

腫瘤治療新希望-神經內分泌腫瘤正子造影及PRRT肽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

腫瘤治療新希望-神經內分泌腫瘤正子造影及PRRT肽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

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因罹患生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病逝,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此被稱為「賈伯斯病」。李岳醫師指出,這是一類源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惡性腫瘤。這些細胞廣泛分布於人體的各個器官中,具有訊息傳遞以及分泌激素的功能,尤其集中於胰臟與胃腸道與肺臟。不同的源發位置的腫瘤會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因此患者可能表現出多變且不易使人警覺的症狀,例如皮膚潮紅、腹瀉、低血糖、血壓異常或心悸,經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胃腸炎或心血管問題。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核子醫學的新技術——肽受體放射性核種治療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將成為改變命運的重要武器 因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況複雜多變,診斷困難,且接受PRRT治療也有輻射防護相關考量,此治療過程必須經由多專科醫療團隊評估並在專門之輻射隔離病房執行,確保患者和醫療人員的安全。一個完整療程總共注射治療4次,每次間隔約8週。治療後需定期回診,包括血液檢查和影像學評估,以追蹤治療效果並監測潛在副作用。 一名42歲男性患者,因頻繁低血糖、冷汗及顫抖前來本院求診。檢查發現罹患分泌胰島素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島素瘤)。由於胰臟腫瘤已伴隨肝臟轉移,無法手術切除,初步進行體抑素注射及標靶治療。 然而,治療三個月後患者低血糖問題仍頻繁發生,需每日依賴高濃度糖水緊急處理,無法下床行動。經評估後,決定施行PRRT治療。治療後7週,患者血糖恢復穩定,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療程完成後腫瘤病灶明顯減少縮小,順利出院。 除此之外,本院以PRRT治療其他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如直腸和肺部也累積了成功的經驗。 李岳醫師分享,PRRT會如此有效,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正常細胞不同,會在腫瘤細胞表面大量呈現特殊的體抑素受體。在專門結合這種受體的分子DOTATE(一種體抑素類似物)上面連接了正子掃描用的放射性核種鎵-68(Ga-68)就成為了專門蒐尋腫瘤的精準診斷藥物,就像偵察機一樣,能在正子掃描中清晰呈現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分布範圍,為治療計畫提供精準依據。 當確認病灶的位置後,我們給予病人另一種藥物,把DOTATE連接的放射性核種換成能夠放射出貝他射線 (β ray)的鎦-177(Lu-177),則成為攻擊腫瘤的精準治療藥物,如同巡弋飛彈,只針對表現特殊受體的腫瘤細胞進行破壞,同時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最小。 Ga-68 和 Lu-177 DOTATATE 的協同運作,體現了核子醫學精準診療學(Theranostics)的核心理念——將診斷與治療無縫整合,精確鎖定腫瘤,從「找到病灶」到「摧毀病灶」一步到位。 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以20個月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做比較,PRRT治療組可達65.2%,相較對照組僅10.8%;整體存活期 (overall survival)部分,PRRT治療組的3年存活率約80%,對照組則未滿50%,治療效果非常顯著。且副作用大多輕微,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整體耐受性佳。 鎵68正子掃描及PRRT的出現,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者帶來新希望。透過核子醫學的精準偵查與打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控制不再僅僅是「盡人事聽天命」,而是真正實現了「精準醫療」。本院將持續秉持專業、創新與患者為本的精神,致力於為每位患者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春節將至,疫苗先行!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春節將至,疫苗先行!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秋冬向來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病毒危機四伏,家長們須提高警覺。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公開優秀的競賽獲獎畫作。 「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從上萬幅參賽作品中精選出20幅優秀畫作展示,透過繪畫競賽與巡迴畫展,不僅激發學童創作才能,也向大眾傳遞秋冬防疫的重要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提醒,春節群聚頻繁,請家長儘快帶孩童及家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童心防疫」平安健康迎新年! 巡迴畫展首站,展現學童對秋冬防疫的無限創意及想像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的首站,旨在結合藝術與公共衛生教育,藉由孩童的創意畫作,提升孩童防疫意識,呼籲家長及周遭親友一起多加留意。邱政洵副院長表示,透過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的合作,這次畫展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我們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大眾看到孩童眼中的防疫世界,並喚起更多人對兒童健康與安全的關注。他強調,這些作品展現了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防疫知識的深入理解,是我們應該珍視的寶貴資產。 本次競賽共收集到將近15,000幅作品,展現出學童對防疫主題的熱情與創意。經過嚴謹的初選和決選,共精選出20幅優秀作品進行展示,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童們對新冠防疫議題的認知與深刻印象,也展現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藝術才華。擔任本次繪畫競賽決選評審的繪本作家張筱琦表示,參賽作品讓她印象深刻,不僅繪畫方式多元,還巧妙融合了學童眼中的防疫日常和醫療人員保衛民眾的暖心畫面。她特別提到,有些作品以超現實的畫風描繪防疫的場景,有些則細膩捕捉了家人之間互相關懷的溫馨瞬間,充分展現出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力與獨特的藝術視角。 每四位孩童之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造成長遠身心健康影響 流感與新冠病毒正在共同流行中,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且以65歲以上長輩及慢性疾病患者居多。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醫師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均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強調,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蔡明翰秘書長分享自身臨床案例,一位八歲女童因發燒合併視力模糊就診,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前兩日有出現劇烈嘔吐現象,過去雖然有接種疫苗,不過尚未更新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可能對人體造成長久傷害。研究指出,每四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這些問題對孩童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0%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 面對難以避免的群聚狀況,蔡明翰秘書長分享了「群聚預防四撇步」,期望大眾藉由落實以下措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同時有效減少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保護自己與周遭親友的健康。 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並立即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避免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 春節將至,籲全家儘快共同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同心防疫打造健康居家環境 邱政洵副院長提及,林口長庚長期致力於推動健康教育,不僅在醫療領域積極創新,更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與合作,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他誠摯邀請大眾前來欣賞這次的畫展,透過欣賞孩子們的創作,感受那份溫暖與力量,並一同思考如何為下一代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他進一步強調,經研究實證,孩童透過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是比自然免疫更有效的,且安全性良好。現階段,6個月以上的民眾皆可接種流感疫苗及JN.1 新冠疫苗。他呼籲家長立即行動,帶著孩子與家人完成疫苗接種,不僅為自己增強防護,也為打造更健康平安的居家環境盡一份心力,「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共同呼籲「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蔡明翰秘書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服處游靜宜處長。 圖/「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決選會議,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許匡匡、林廉恩。

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問世 為乾癬病友帶來治療新希望

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問世 為乾癬病友帶來治療新希望

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指出,約9成乾癬病友會出現斑塊型乾癬,其中3成屬於中重度患者。當病灶發生在頭部時,病友常因搔癢而抓破皮膚,導致頭皮滿佈傷口。協會調查顯示,高達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異樣眼光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特別是頭皮型乾癬幾乎無法遮掩,加上大量頭皮屑與局部性脫髮,常導致患者自信心下降。 新藥帶來新希望 盼擴大健保給付範圍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超過半數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持續使用可有7成病患達到PASI 75療效,且使用4年以上仍能維持良好效果。 柯怡謀進一步指出,根據2016年歐洲研究,每投資1歐元協助乾癬病人,可創造5.4歐元的社會效益。目前歐盟、英國、日本等國已將此新藥納入治療指引,呼籲台灣政府擴大乾癬醫療投資,讓更多病友能獲得妥善治療。 生物製劑保存不易 口服新藥提供便利選擇 現年28歲的楊先生在大學時期開始出現不明紅疹,經多次就醫後確診為乾癬。儘管曾使用生物製劑控制病情,但在健保給付2年期限屆滿後症狀復發,更併發乾癬性關節炎。 蔡呈芳指出,生物製劑需要嚴格的低溫保存條件,對需要經常出差或旅行的患者造成諸多不便。相較之下,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每日僅需服用一顆,大幅提升用藥便利性,特別適合學生、上班族及經常外出的患者使用。 及早治療效果佳 穩定用藥是關鍵 蔡呈芳提醒,出現症狀時,除了尋求醫療協助外,在生活中也要特別注意,像是應避免皮膚受傷、保持皮膚清潔與適度保濕、避免過度日曬、戒菸限酒、控制體重及規律運動等。此外,壓力管理也相當重要,因為情緒壓力可能加重症狀。建議患者可透過加入病友團體尋求支持,並與家人和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共同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黃毓惠強調,乾癬雖無法根治,但及早治療效果較佳,若能在確診後2年內控制病情,對生活品質和後續治療都更有幫助。現行健保對生物製劑實施「上下車」條款,導致許多病友面臨停藥後復發的困擾。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的推出,為病友提供了另一種穩定控制病情的選擇,不僅能改善症狀,更可能降低因長期發炎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 展現國內醫療與研究實力 與國際肺癌學會簽備忘錄 四度力邀來台研討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本月11日至12日,假臺大醫院癌醫中心,與世界最大肺癌學術研究組織—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共同舉辦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是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連續第三年在台舉辦專題研討會,兩百多人國內外肺癌診治的權威參與,亦是兩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聯手舉辦的國際性研討會。 國際讚楊泮池LDCT揪肺癌全球第一 余忠仁談完善肺癌診治拚與國際接軌 不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肺癌更是連續十三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藥、新療法接續問世,肺癌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次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國際的頂尖肺癌研究學者與國內專家將針對六大主題深入討論。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談及醫療最重要是傳承與教育,如何增進對病人照顧,如何完善癌症治療,讓現有的醫療照護跟上潮流與國際接軌,是這場肺癌研討會最重要的啟發。研討會還將延伸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策略、第二線接續治療藥物選擇,沒有基因突變患者的免疫治療趨勢,以及近年陸續問世的抗體藥物複合物(ADC)最新應用等。鑑於越來越多新穎藥物與組合療法問世,現有的肺癌分期是否仍適合沿用?也是本次會議另一個討論主題。楊志新教授解釋,「治療取決於分期,」肺癌雖然只分四期,但其中其實又有細分,當治療進步之後,IASLC肺癌分期未來將如何更新?這個環節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來自首爾大學醫院總院長、同時也是世界肺癌學會總裁的Young Tae Kim(翻譯金”日英”泰)負責演講解析。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執行長Karren Kelly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台灣在肺癌研究領域已經躍上國際醫學舞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發現台灣在肺癌發現,東亞肺癌特色是「不吸菸」,台灣3分之2肺癌患者沒有吸菸史,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夠揪出家族史、重度菸癮者的患者,促成國家推動LDCT普篩政策;另外楊志新院長長期帶領的研究團隊過去在肺癌EGFR以及ALK驅動的基因突變領域在全球貢獻顯著。 「肺癌第四期病人有機會治癒」 專家提癌症新藥基金與IO合併化療須補齊 隨著肺癌治療成果提升,這次與會專家們也放眼肺癌治療的未來展望:不僅討論早期肺癌如何透過術前與術後輔助治療、追求更低的復發率、提高治癒率;當晚期肺癌可延長的生命不再只是半年、一年,部分患者有機會追求更長期的存活、甚至有機會追求治癒的情況下,晚期肺癌治療定位是否有別以往,與患者溝通時、如何傳達更完整的訊息,也是討論主題。 楊志新教授解釋,過往一到三期肺癌可開刀的早期肺癌,多半就是手術治療,最多術後加上化療、放療。但近年,早期肺癌術後除了化療之外,搭配標靶治療,或是搭配免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最後發現有明顯存活差異。尤其是免疫治療,對二、三期病人,可以有一到兩成的進步。有些甚至在治療前就要做!適當選擇,對存活的改變很明顯。 至於第四期患者,治療也已經不再只是追求多半年、一年存活。例如有些單一標靶藥物(ALK基因突變)、六成患者可以使用同一種藥物超過五年,至於免疫治療,也有超過一成在追蹤五年以上、仍然獲得良好控制。楊志新院長提及目前肺癌晚期絕大部分病人,必須免疫治療跟化學治療合併,健保署正在研議,學界醫界也殷切期待,不要限制太多,因為一旦健保署限縮政策,很多病人就無法用到適切藥物,建議健保署並不需要限定某一個或兩個,有競爭才會有助醫學的學術發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鍾飲文回到政策面向,呼應賴總統宣示2030年前癌症死亡率降低1/3,肺癌十大死因首位,今年新成立的癌藥基金到位,補齊資源,健保署要加快將癌症治療指引跟上國際;又許思考國際間像日本做法,病人部分負擔(Co-pay system)治療藥物費用,更快實現新藥可近性。 台灣肺癌研究在國際發光 進階成為肺癌診治人才搖籃 台灣肺癌症學會於本次研討會期間同步舉辦「年輕學者共同訓練課程」,由國際學者與國內專家,共同指導來自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20位青年學者,為未來的肺癌治療與研究傳承注入新生力量。 楊志新教授指出,年輕學者訓練課程係由學會支助旅費、邀請亞洲年輕世代醫師一同參與,藉此訓練年輕醫師協同研究、著作國際期刊論文等能力。年輕醫師們不僅有機會親炙大師風采,也能找到未來潛在的合作夥伴、跨國同儕,對於鄰近國家的年輕學者非常有吸引力。他表示,台灣在亞洲地區具有地理中心優勢,也盼此一活動常態化後,成為培育新生代的樞紐(HUB)。此次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的舉辦,不僅彰顯台灣在肺癌領域的專業深度,更為推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樹立重要里程碑,期待透過全球領袖與新生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為肺癌治療開啟全新篇章。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中)、國際肺癌研究學會執行長Kelly(左三)及肺癌診治專家,宣誓致力實現治癒肺癌目標。(臺大癌醫提供)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楊志新理事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