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 腎友圓夢完成女兒婚姻大事

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 腎友圓夢完成女兒婚姻大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68歲的陳女士即將要嫁女兒了,不過左腳膝蓋卻飽受疼痛所苦,加上患有腎臟病,疼痛時也不敢吃止痛藥,讓她苦不堪言。最近半年更是無法行走,經常下肢無力,嚴重時只能靠輪椅代步。陳女士女兒相當心疼,帶媽媽去看了好多家醫院骨科,醫師都建議要做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因擔心大手術後遺症,陳女士相當抗拒,讓全家人猶豫不已。 置換膝關節、參加女兒婚禮 ?機器人手臂」讓她雙喜臨門 上個月同樣因退化性膝關節炎而無法行走的鄰居,最近卻可以自己走路去市場買菜,讓陳女士跟女兒感到相當訝異,經詢問是到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找吳濬哲醫師做新式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一星期後就可以自己走路上街,相當推薦陳女士就醫評估看看。 雖然手術價格不低,但為了圓夢參加女兒婚禮,陳女士主動向家人開口要接受手術,經過吳濬哲醫師評估後,診斷陳女士的膝關節還不到最嚴重的退化程度,加上腎臟病纏身無法長期服用止痛藥改善疼痛問題,於是上個月順利幫陳女士進行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膝關節恢復狀況良好,日前開心地參加女兒婚禮,讓她直稱真是雙喜臨門。 不要等到膝蓋嚴重變形才考慮手術 台北中山醫院骨科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多數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能蹲跪、無法久站、上下樓梯困難或是坐久了站不起來,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感覺。由於腎臟病患不適合長期服藥,很多人會等到膝蓋嚴重變形或是無法行走時,才會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不過根據統計,國內有高達66%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的患者,其實只有單側關節磨損,只需置換單側關節就可以擺脫疼痛。 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傷口小、復原快 吳濬哲醫師表示,「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可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術中機器人手臂、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只針對部分磨損、壞損的關節做磨除,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拉扯和破壞,加上手術傷口僅5到8公分,縮短傷口復原時間,大幅提升手術滿意度。 避免關節提早退化 保養有秘訣 吳濬哲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民眾應及早預防避免關節提早退化,關節保養的秘訣其實很簡單,控制體重、選雙好鞋、不過度使用,就是減輕關節壓力、延長關節壽命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816/view/

腸癌晚期轉移肝肺 他靠中醫溫腸化濁得救

腸癌晚期轉移肝肺 他靠中醫溫腸化濁得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60多歲家住豐原的陳先生,去年健檢發現罹患大腸癌晚期,經過手術切除大部分病灶,追蹤檢查卻發現轉移肝臟、肺臟,醫院隨即安排一個療程的化療,然而腫瘤指數一直不降,但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整天臥床無法外出,在無法持續治療的困境下,經親友介紹轉而求助中醫師葉金隆,透過30多種抗癌中藥,搭配「溫腸化濁法」,不但癌指數明顯下降,體力、胃口也都慢慢恢復了。 腫瘤指數居高不下 身體孱弱無法治療 收治這名患者的中醫師葉金隆指出,病人去年1月得知罹患大腸癌第4期,經過手術、化療,腫瘤指數始終居高不下,CEA指數為33、 CA199指數達877,分別是正常人的5倍、26倍之多,做了12次化療,身體再也不堪負荷,面臨被迫放棄治療的困境,家人害怕癌症失控,選擇透過中醫穩定病情。 30種抗癌療藥+溫腸化濁法 治療癌症有40多年經驗的葉金隆中醫師,選用千金子、敗醬草、半邊蓮、正水沉香等30餘種抗癌解毒藥,組合成治療大腸癌的主要用藥,作用為弱化癌細胞、縮小腫瘤,再配合「溫腸化濁法」,以改善腸道環境、加速痊癒,這種療法對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活品質,有相當大的助益。陳先生經葉醫師治療一個月後,癌指數CEA就從33降到20,CA199也從877降到662,家人都感到非常欣慰。 中醫治療大腸癌 多年臨床經驗才能掌握 「腸道喜暖惡濕,中醫治療大腸癌有獨特的優勢。」擅長癌症臨床的葉金隆中醫師強調,中醫書上記載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很多,但多數只是紙上談兵,唯有實際臨床淬煉而來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他舉例,治療大腸癌不宜用清熱解毒法,腸道太過寒涼容易造成腸胃功能衰敗,而第4期或末期的患者則要避免用活血化瘀藥,以免造成腫瘤潰瘍出血。 中醫治癌有數千年的歷史,成果豐碩,療效明確。葉金隆醫師呼籲,與其在西醫放棄治療時才向中醫「求救」,不如早些讓中醫介入,增添一份關鍵力量,進一步延長生存期。若在進行西醫治療的同時也接受中醫治療,不僅能幫助治癌抗癌,又能保護五臟六腑,免受化療毒害,提高被抑制的白血球、血小板,而使化療能夠持續進行。  避免腸癌復發 飲食起居要注意 綜藝大哥大豬哥亮2年前罹患大腸癌2期,拖到上個月才動完大腸癌末期手術,醫師只能保證延命1年。葉金隆中醫師認為,大腸癌患者飲食應避免寒涼生冷、纖維太粗的食物,以免擦傷腸道或刮傷腫瘤;若有便祕問題,排便不可過度用力,以免腹壓上升而壓迫腫瘤。他提醒,家人要多花時間陪伴病人,才能減輕心情鬱悶和情緒低落,對癌症康復有一定的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750/view/

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睡醒一口蛀牙治好了

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睡醒一口蛀牙治好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2歲多的小朋友,每晚都有喝牛奶的習慣,卻沒有做好潔牙;日前牙齒腫痛就醫發現,全口齲齒多達18顆,還細菌感染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必須緊急根管治療,但當時居住國外要等好幾個月。所幸,家長把孩子帶回台灣,透過門診鎮靜(舒眠麻醉),只需一次治療,全口齲齒都治療好了。 傳統兒童牙科治療有其限制 兒童牙科專科醫師李昀表示,過去幼童進行全口齲齒治療,最常使用束縛板或全身麻醉來進行。但是,使用束縛板對小朋友心理壓力很大,且需分次完成治療;全身麻醉治療,小朋友必須進入開刀房插管,治療後在恢復室等待甦醒,可能出現分離焦慮感,容易躁動、哭鬧。而門診鎮靜只要一次治療約2至3小時即可完成,讓看牙如同睡一場好覺,睡醒了,一口蛀牙就被治療好了。 門診鎮靜規範嚴格 「醫生,我孩子做兒童牙科門診鎮靜安不安全呢?」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麻醉專科醫師蘇百川指出,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及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AAPD),今年(2016年)7月聯合發表門診鎮靜新準則,針對深度鎮靜的安全執行,提出最新的指引包含3大部分:第一,人員部分,須由專門的鎮靜醫師搭配合格的協助人員執行,考量到台灣的現實狀況,須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並由合格的麻醉護理師輔助;第二,安全監測設備,除了基本的心電圖、血氧監測器、呼吸次數以及血壓之外,並新增潮氣末期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器、呼吸音監測器為必備的監測項目;第三,完整的麻醉團隊及緊急處理應變計畫。 高階安全監測設備 高階的安全監測設備是門診鎮靜過程,非常重要的一環。蘇百川醫師舉例,市面上如果只是用血氧濃度監測器作為幼童呼吸狀況的監測,會延遲3至5分鐘,才能反映幼童呼吸發生改變。但是在門診鎮靜中導入這些高階的安全監測設備,例如潮氣末期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器、呼吸音監測器,就可以將反應時間縮短在5至10秒鐘內便偵測到幼童的呼吸變化,以便及早進行呼吸道的處置。 降低幼童戒心 看牙不懼怕 如何進行門診鎮靜呢?蘇百川醫師說明,門診鎮靜是透過點滴靜脈施打麻醉藥物,牙科醫師利用局部麻藥,讓幼童處於中度鎮靜狀態。在開始執行前,麻醉醫師團隊會先與小朋友以玩遊戲、變魔術等方式降低戒心,同時在手或腳部敷局部麻藥以降低打點滴的疼痛感,另外給予飲用鎮靜藥水,等待10到20分鐘,小朋友便會處於「茫茫」的狀態,才會著手進行牙科治療,考量了身心靈等各方面,能夠培養日後兒童正向看牙的態度。 不需插呼吸管 無噁心嘔吐副作用 蘇百川醫師強調,相較於全身麻醉的方式,門診鎮靜的麻醉藥物使用量較少,在最少麻醉藥物狀態下完成牙科治療,幼童可以維持自主呼吸,不需要插呼吸管,即可在牙科門診進行,恢復時間較快、也沒有噁心嘔吐、喉嚨疼痛等副作用。 嚴重感冒、氣喘、心臟病童、有代謝疾病病童不適合 李昀醫師表示,門診鎮靜治療適合2至6歲的健康小朋友,尤其對懼怕看牙、早發性齲齒、需根管治療、牙齒斷裂、上顎多生齒或久居國外者。他提醒家長,幼童進行門診鎮靜前2星期不能有嚴重感冒症狀,若有先天性心臟病、難控制的氣喘、特殊代謝性疾病如唐氏症等,都須由麻醉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進行門診鎮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513/view/ ‎

手機簡訊可提升慢性病患治療配合度?

手機簡訊可提升慢性病患治療配合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時,患者的醫囑遵從度、配合度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現在許多醫療院所使用手機簡訊服務,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或叮嚀患者按時回診、注意生活及飲食習慣。《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近期有多篇研究指出,透過手機簡訊,確實可以提高慢性病治療、醫囑配合度,但也有學者提醒,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患者治療配合度,解釋這類研究結果時,應該保守、謹慎為宜。 治療想達標 患者治療配合度是關鍵 根據最新亞洲胰島素治療追蹤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控制率、達標率只有約一成。醫界、患者想讓治療達標,除了慎選藥物,患者本身的治療配合度更是重要。 簡訊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 《美國醫學會期刊》刊載三篇研究指出,手機簡訊可以提高慢性病治療配合度。研究發現,這樣的介入措施可以提升糖尿病、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氣喘、愛滋病等慢性病患的用藥、醫囑遵從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並有效改變其生活型態,不少慢性病患因為簡訊提醒,養成運動習慣、戒菸,血糖、血壓、體重與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等也都獲得控制,這些健康行為都對改善病情很有幫助。 學者提醒 謹慎看待研究結果 國內醫療資訊專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所朱基銘教授提醒,民眾檢視這些報告時要留意,這些研究都有一些盲點,答應參加臨床試驗的慢性病患者,本身可能配合度就比較高,不見得所有患者都是如此。其次要考慮的是,學術研究期刊傾向刊登介入有效成果,有些研究可能顯示介入計畫無效,但沒有投稿或沒有通過審查,因此無法登上研究期刊。 最重要的是,「醫療治療配合度」問題背後成因複雜,並不是單純科技問題。手機簡訊使用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環節。不只手機簡訊,電視購物頻道、收音機廣播、電話行銷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其他人透過網路訊息、社群網站、通訊軟體等,也可能干擾患者的治療配合度。 此外,不少垃圾簡訊、罐頭簡訊,還會干擾醫療簡訊效果。因此朱基銘教授提醒,民眾看到這些醫學報導時,最好保守、謹慎一點,特別是慢性病患,不要以為光靠手機簡訊,就能控制疾病,多檢視自己的治療配合度、全方位配合醫囑,才能提升、維持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 翻譯人員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曾子容 2) 參考文獻 / Thakkar J, Kurup R, Laba TL, Santo K, Thiagalingam A, Rodgers A, Woodward M, Redfern J, Chow CK. (2016 ) Mobile Telephone Text Messaging for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Chronic Disease A Meta-analysis. JAMA, 176(3):340-9 3) 參考文獻 / Nieuwlaat R, Mistry N, Haynes RB. (2016) Mobile Text Messaging and Adherence of Patients to Medication Preions.  JAMA , 176(3):350-1 4) 參考文獻 / Chow CK, Redfern J, Hillis GS, Thakkar J, Santo K, Hackett ML, Jan S, Graves N, de Keizer L, Barry T, Bompoint S, Stepien S, Whittaker R, Rodgers A, Thiagalingam A. ( 2016 ) Effect of Lifestyle-Focused Text Messaging on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314(12):1255-1263 5) 資料出處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794/view/

長期罹患乾癬恐併發關節炎 及早治療為關鍵

長期罹患乾癬恐併發關節炎 及早治療為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10餘年的乾癬血淚史 現身呼籲別讓小病拖成大病 40歲的鄭先生,長期罹患乾癬10幾年,職場上經常遭受歧視,例如:滿地的皮屑和長年灰指甲讓同事誤認為衛生習慣不好,為了解決長期的皮膚困擾,早期到大陸尋求偏方,甚至使用過放血治療,針頭扎滿全身,床鋪滿是鮮血,但這些努力並未有所回報,讓他非常挫折與沮喪,並擔心年幼的女兒會因自己的疾病,遭受學校同學歧視。皮膚乾癬症狀甚至從原本全身面積10%引發到全身70-80%都出現斑塊,後期開始感到四肢關節及下背僵硬疼痛,例如:疼痛到無法下床、下樓梯需滑步前行、須拄枴杖才能走路。剛開始誤以為是年輕時所做的粗工造成的職業傷害,直至皮膚科檢查後才發現,因延誤就醫,疾病症狀已經合併為乾癬性關節炎,讓他後悔不已,並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乾癬患者,應及早發現自身狀況,盡速至大醫院進行診斷,別讓小病拖成大病。 乾癬為自體免疫疾病 長期忽視恐併發關節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台大醫院台北總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邱顯鎰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由乾癬引起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臨床常見症狀為關節紅腫、疼痛、僵硬,而且根據統計顯示,約有3成患者會惡化成乾癬性關節炎,建議乾癬患者要注意關節症狀,如果發現早上起床時關節紅腫脹痛情況明顯,最好趕緊就醫,隨著罹病時間增長,關節症狀也隨之嚴重,長期累積下來會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損傷。 及早就醫治療 患者輕鬆不卡關 邱顯鎰醫師表示,治療藥物的選擇上,目前市面上已有生物製劑可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除了幫助患者改善乾癬的皮膚症狀外,對於看不見的潛在關節病變亦有保護的作用,使關節組織不再遭受進一步的侵蝕損害。藉由兩週一次的生物製劑治療,搭配定時回診,可讓醫師更了解目前疾病控制狀況,進而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針,讓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也可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關節輕鬆不卡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830/  

化療奶瓶好攜帶 唱歌出遊趴趴走無懼治療

化療奶瓶好攜帶 唱歌出遊趴趴走無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朋友揪團健檢 首次篩檢就中標 「曾經丟過好幾次免費篩檢的通知,三年前朋友揪團一起去,沒想到一次就中!」今年50歲的吳阿姨,三年前切除大腸直腸癌腫瘤後定期追蹤觀察,直到今年發現癌細胞轉移,便開始接受居家化療療程。「聽到要化療的時候覺得很害怕,還以為要搬到醫院住了,想不到我可以不用住院,還能把化療藥物帶著走。」吳阿姨笑笑地與我們分享,精神飽滿的她幾乎看不出來是個癌症患者。 治療也可融入生活 不被癌症打倒 負責收治此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柯道維主任表示,吳阿姨生性樂觀,知道癌細胞擴散後,很快打起精神治療,在醫院注射完六小時的化療藥後,化療奶瓶帶著就騎車回公司繼續上班、跑銀行,是他看過最活力充沛的治療患者。吳阿姨在旁補充,化療奶瓶體積很小,衣服蓋住根本看不到,不只去上班,吳阿姨有時還會帶著化療奶瓶去唱歌舒壓,拒絕過著病人般的生活,就是吳阿姨的生活目標。 居家化療提升患者治療意願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八年蟬連台灣地區發生總人數最多的癌症,1年約15000人左右。柯道維主任指出,除了基因遺傳外,最大原因還是與飲食有關。受到飲食西化影響以及對食物烹調方式的多元化改變,再好的食材經過燒烤或是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並會造成食物養分流失;此外,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運動量少,肥胖人數增加,進而普遍免疫力下降,都是大腸癌發生的可能原因。 柯道維主任補充說明,大腸直腸癌在0-3期時,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其中第3期患者於術後搭配預防性的化療,可降低癌症復發轉移機會並增加療效。此次吳阿姨採用的居家化療,有別於傳統住院化療,可將持續輸注化療藥物的化療奶瓶帶著走,免除患者等待病床的時間,降低住院感染機率,進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及治療意願。 樂觀面對、積極治療很重要 吳阿姨分享,她都把化療藥想像成營養針在注射,藉此鼓勵所有病友,不要懼怕化療療程,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並遵循醫師指示配合治療。柯道維主任最後也提醒,大腸直腸癌屬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較高的癌症,民眾平時要做好自身的保養,少吃過度烹煮或是加工的食物、多運動提升自體免疫力及定期篩檢,才為避免大腸癌之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817/view/

「寶可夢」瘋潮!交通安全成隱憂

「寶可夢」瘋潮!交通安全成隱憂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手機遊戲寶可夢風潮席捲世界各地,不過在美國、澳洲、日本等地,紛紛傳出駕駛人因玩寶可夢而發生交通事故傷害,有駕駛人因分心玩寶可夢,衝撞校園,也有駕駛人撞樹;在2016年8月底,日本還有一名駕駛人玩寶可夢分心,撞上兩名女性,釀成一死一重傷慘劇。 玩寶可夢 讓駕駛人、行人分心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出一份研究顯示,寶可夢的確會讓駕駛人分心,增加交通事故傷害風險。研究團隊在社群網站「推特」上搜索出十天內所有同時含「寶可夢」與「駕駛、車、開車」等詞彙推文,經過分析而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團隊在十天內得到345,433則推文,從中隨機抽取4000則推文進行分析,推論推文者當下的情境。結果發現,這些推文中,高達18%是駕駛邊開車、邊玩寶可夢,又邊發推文,推文內容多半是「哇塞!我正開著車抓神奇寶貝」之類, 11%是乘客在車上玩寶可夢,推文內容可能是「我請姐姐開車帶我去抓神奇寶貝」等。 另有4%推文顯示,行人因玩寶可夢而分心,推文內容如「剛玩寶可夢,差點被車撞」之類,還有13%的推文帶有安全意識,推文內容如:「邊玩寶可夢邊開車的人真是傻瓜」、「剛剛有個路牌請駕駛不要玩寶可夢」。最後剩餘54%的推文則因情境不明確而無法歸類。 遊戲廠商、政府 應負起責任 研究結果顯示,共有33%的推文描述寶可夢讓駕駛、乘客或行人分心的情形,這是公共安全、交通安全上極大隱憂。因此,學者建議,當遊戲程式偵測到玩家移動速度過快,或進入危險路段、停車場時,應自動封鎖,以避免意外發生。 另外,隨著這類遊戲逐漸流行,政府應主動訂定相關法規,並與遊戲開發商共同發展出適當策略,如此一來,才不至於讓一個鼓勵民眾外出的遊戲,成了交通奪命殺手。 美國警方呼籲 多留意自身安全 美國警方提醒,無論是駕駛人、行人,都要隨時保持警戒、多留意周遭環境,民眾玩寶可夢時,最好結伴同行,以確保安全。開車、騎腳踏車、玩滑板,或駕駛其他交通工具時,千萬不要分心玩手機遊戲,或玩任何App,一個人無法安全地同時做這兩件事。 美國警方也提醒,玩寶可夢時,千萬不要進入別人私有土地,有些地方平常就不能進去,若不玩寶可夢,多半也不會去那樣的地方,玩了寶可夢,這些地方還是一樣不能進去。此外,寶可夢這類App會將現實中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因此成年人、家長要提醒小孩,注意陌生人可能帶來的危險。 有些第三方App宣稱可以增加玩家級數,這些App只想收集名字、e-mail、玩家活動情況等隱私資料,家長要特別留意這點。美國警方的提醒,也獲得澳洲、紐西蘭等國共鳴。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 翻譯人員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學士生莊昱哲 2) 參考文獻 / John W. Ayers, Eric C. Leas, Mark Dredze, Jon-Patrick Allem, Jurek G. Grabowski, Linda Hill. Pokémon GO—A New Distraction for Drivers and Pedestrian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6, 2016.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6274 3) 參考文獻 / Police depart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issuing warnings about 'Pokémon GO'. Business Insider-TECH Insider. July 13th, 2016. 4) 資料出處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797/view/

蕁麻疹讓他坐立難安 拔罐也能緩解皮癢

蕁麻疹讓他坐立難安 拔罐也能緩解皮癢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今年夏天在里約舉辨奧運期間,飛魚菲爾普斯因為拔罐舒解肌肉痠痛,一時之間使得拔罐蔚為風潮,殊不知,拔罐不只是能放鬆肌肉,竟然還能治療蕁麻疹。臨床上,就有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因為壓力大而在腳上長出蕁麻疹,癢的讓他坐立難安,經由拔罐治療後,進而獲得緩解。 這些體質的人易引起蕁麻疹 收治這名男子的桃園醫院中醫科中醫師高宇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或風團,可分為風熱、風寒、血熱、血瘀、氣血兩虛、濕邪等類型。蕁麻疹因熱引起紅腫並有熱感,且會有口乾舌燥、心煩等症狀;因寒引起較易在天氣轉涼時加重。血瘀多好發於受壓迫部位,顏色較暗紅;氣血兩虛易全身疲倦、食慾不振;夾濕者則易有水泡。 拔罐配合其他中醫治療效果更佳 但有些人不適合 高宇醫師指出,蕁麻疹屬於熱、瘀、濕者,使用拔罐可去除體內的熱、瘀、濕,並進一步緩解搔癢、紅疹、風團等症狀;若為氣血兩虛或有寒者,則除了拔罐之外,仍必須要配合艾灸或中藥來治療。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拔罐,若有全身浮腫、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重度心臟病則不宜。 針對這些穴位拔罐能消癢 拔罐也是針對穴位來進行;高宇醫師進一步指出,蕁麻疹拔罐治療會選用背部穴位如大椎、肺樞、肝樞與脾樞等,以及在手腳則是會在曲池、血海、委中及足三里等穴位,都是較能祛風、清熱、涼血的穴道,並能疏通經氣,排除鬱積在體內的邪氣,自然可以使疹退癢消。 搭配針灸+中藥+避免誘發因素 高宇醫師強調,蕁麻疹的治療,除了拔罐外,若能搭配針灸和中藥,更能從根本改善體質,讓蕁麻疹不再輕易發作;此外,並應盡量避免吃辛辣或接觸過敏物質,注意各種誘發因素,也是改善蕁麻疹的重要方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625/

挑對時間運動 效果更好!

挑對時間運動 效果更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千萬不要三更半夜運動、晚上運動,效果並不好;反之,白天運動,效果較佳。美國西北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肌肉本身也有「生理時鐘」,依時間點不同,生理時鐘會調控肌肉運動反應,研究顯示,白天運動,肌肉反應會比晚上運動更好,這代表白天運動比晚上運動更能提升運動效率。 白天運動效果較好 晚上比較差 研究人員發現,肌肉有自己的生理節奏,肌肉生理節奏會調控氧氣量,因此白天清醒的時候,運動效果會比較好,晚上運動,效果就不像白天那樣理想。 研究資深作者約瑟夫․巴斯表示,在肌肉細胞當中,氧氣量多寡與內在生理時鐘密不可分,兩者互相作用,以產生能量,而運動時機點更會決定兩者是否協調、合作狀況是否順利。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HIFs」蛋白 是重要關鍵 研究作者解釋,肌肉中的生理時鐘決定肌肉細胞與「HIFs」蛋白的互動狀況,當細胞氧氣濃度過低,為了讓肌肉細胞可以產生能量,這些蛋白就會加速細胞新陳代謝。 在一個人休息,或進行輕度運動時,肌肉會消耗氧氣,以產生能量。當激烈運動時,氧氣很快就用盡,氧氣消耗速度會加快,細胞中這樣的氧氣變化會刺激「HIFs」蛋白作用,這些蛋白便發送訊號給肌肉,刺激肌肉將糖分轉化為能量,這時乳酸量就會增加。 細胞氧氣不足 容易得癌症 研究作者解釋,細胞對氧氣的反應非常重要,這不只是肌肉細胞,對所有的細胞都一樣。當氧氣供應不足,便會造成心臟病、癌症,氧氣不足會促使癌細胞生長。研究人員以老鼠做實驗,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認為,這些老鼠身上相關基因,人類也有,因此研究結果或許也適用於人類身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638/

別怕胰島素 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獲健保給付助達標

別怕胰島素 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獲健保給付助達標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五,已奪走9,845條寶貴性命,平均每小時造成1.1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測,未來20年全球糖尿病人數將倍增,儼然成為世界公敵! 高血糖帶來一身病 控糖不難卻常因迷思而延誤 糖尿病屬於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一旦血糖控制不好,會帶來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中風、心肌梗塞、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等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並增加醫療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陳清助醫師感嘆,血糖控制並不困難,但有部分患者卻因排斥使用胰島素而延誤治療,包括誤以為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截肢等錯誤觀念,但這些誤解,卻是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失敗、出現併發症的主因。 必要時儘早以胰島素治療 有效降血糖 在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中,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長期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但對早期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許可透過健康的飲食、生活型態及減重等,輔以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控制病情;但若血糖控制不佳時,就必須儘早接受胰島素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血糖值。 陳清助醫師指出,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建議糖化血色素需控制在7%以下,而當一次需合併使用3種口服藥物仍無法控制時,臨床上會建議患者應儘早使用胰島素治療。 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穩糖更有效 已納入健保 陳清助醫師說明,傳統胰島素治療雖有屬於中、長效型,但注射後會有較長的高峰期,因此患者有較高的可能性發生低血糖;但隨著藥物的發展,如今已研發出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不僅作用時間更長、穩定性高,且沒有高峰期,可有效幫助糖尿病患達到平穩血糖控制的目標,此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亦已於今年8月獲得全民健保正式給付,對糖尿病患不啻為一大福音。 控糖鐵三角:飲食、用藥、運動 任何改變都應諮詢醫師 糖尿病患者無論是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都必須定期做自我血糖監測,醫師也會教導患者簡單適度調控用藥劑量,來達到最理想的血糖目標。陳清助醫師特別提醒,由於血糖控制與飲食、用藥、運動都有正相關,因此,當患者有食慾不振的情形時,一定要減少藥物的使用,或回診讓醫師進一步評估藥物劑量,才能有效達到血糖控制的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738/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