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久咳、呼吸困難以為老了 小心!「菜瓜布肺」已上身

久咳、呼吸困難以為老了 小心!「菜瓜布肺」已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年約55歲的男性,由於菸齡超過20年且長期咳嗽,平時走路或爬樓梯經常覺得呼吸困難,初期以為是抽菸加上年紀大了才產生的自然老化現象,在輕忽症狀的同時,卻在某日因為呼吸困難至急診就醫,並進一步確診為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後,因為疾病的「急性發作」來勢洶洶,導致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 陽光耀主任 以為是自然老化? 其實肺已像菜瓜布… 臺北榮民總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醫師表示,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肺部因為遭受破壞,肺部組織重新修復後轉變為堅硬的纖維化,使肺部失去彈性,外觀就像菜瓜布似的充滿一絲一絲的纖維及空洞,由於病因不明且屬慢性漸進發展,加上發病年齡層多屬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民眾時常會誤認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卻往往忽略可能是胸腔出現問題,等到病情急性惡化時,是否能幸運地走出醫院或是直接進入加護病房,都是不可預測的發展。 肺功能將急速下降、奪命快速 新藥治療現生機 「菜瓜布肺」奪取患者的性命十分快速,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確診為菜瓜布肺的患者,平均存活期約8至10個月。陽光耀主任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致死原因,主要是肺纖維化的急性發作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而越是頻繁的急性發作,肺功能下降的速度越快,死亡亦步步逼近。目前,台灣已有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新藥,能有效減緩每年肺功能下降程度約50%,並減少急性發作的機率。陽光耀主任建議,及早確診並穩定用藥,改善纖維化,延緩肺功能下降速度,方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不僅改善乾咳及呼吸困難的症狀,也進一步減少急性發作的機率。 有這些症狀別輕忽 盡早就醫保小命 陽光耀主任特別呼籲,由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病因不明,並且早期症狀不明顯,如民眾有超過八周以上未帶痰的乾咳並有運動性的呼吸困難,切記勿再忽視身體發出的抗議警訊,盡早到胸腔內科進行檢查,透過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否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可能,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010/

換季敏感肌 也能把握秋冬變白好時機

換季敏感肌 也能把握秋冬變白好時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紫外線稍微減弱的秋冬,向來是掃黑返白的好時機,但季節交替皮膚很容易出狀況,對皮膚敏感脆弱的人更是一大考驗,皮膚不適又想變白到底該怎麼辦? 秋冬到 膚況拉警報! 皮膚科醫師周采青表示,進入秋冬時節,溫溼度產生劇烈變化,加上秋冬季也會有紫外線,本來就會對肌膚造成負擔;加上許多民眾更開始大啖麻辣鍋、燒酒雞來暖身,但也具刺激性,因此皮膚很容易出現發炎反應或膚色黯沉,尤其酒糟、膚質較脆弱族群更要小心!周采青醫師指出,一旦出現皮膚不適症狀時,除了需要接受治療,還要多留意飲食、生活習慣調整,以免來年到了夏季,情況轉趨惡化。 不穩敏感肌 喝的保養最適合 皮膚不穩定、出狀況時,除了就醫治療外,也需要暫停使用日常保養品,此時不妨藉由喝的方式達到皮膚白皙效果,透過體內吸收,由皮膚深層抑制黑色素生長,再配合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其實皮膚敏感脆弱的人在秋冬仍然有白回來的機會哦! 用喝的 輕鬆恢復白皙雪亮好膚質 舉例來說,像柑橘類、莓菓類食物就含有豐富維生素C或熊果素,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有助改善膚色及抗氧化,但維生素C容易氧化,製作成產品保存不易,而熊果素的活性較穩定,較不會有過度氧化的問題。此外,熊果素要達到一定濃度、且濃度要穩定,才能發揮效果,所以選擇 飲用精萃過的熊果素方式,可由體內完整吸收可讓肌膚白皙的成份,較適合皮膚脆弱的人維持膚質健康、提升肌膚亮澤度及白皙度,持續飲用大約2週,可輕鬆改善全身膚況,返白更有效率。 肌膚健康之道:飲食、減壓、運動、選對營養補充品 醫師也提醒,想要維持肌膚健康、恢復白皙,平常最好少吃油炸物,飲食盡量溫和、清淡,也不要抽菸、不要晚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建議規律運動、做好防曬。民眾選擇維持肌膚白皙的相關營養補充品時,盡量選擇大品牌、具有專利精萃技術產品,不但較有保障,營養濃度較穩定,品質、效果也會比較好。另外可多補充核桃、杏仁等堅果,其中的不飽和脂肪可改善肌膚健康,賽洛美可幫助肌膚保濕、讓膚色較健康、較有光澤,GABA則可放鬆精神、避免壓力過大傷害肌膚健康。肌膚不穩定的人,藉由吃的方式補充對的營養素,也能輕鬆迎接下一個夏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013/

腎性貧血早期治療 延緩腎惡化、延後洗腎時間

腎性貧血早期治療 延緩腎惡化、延後洗腎時間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心悸、心臟無力、走路會喘,60多歲賴姓阿嬤總是一副病懨懨的模樣,整天常在沙發唉聲嘆氣,唸著「呷老就老歹命」,以為是心臟無力,年初病情惡化,連走路都成問題,在家人陪同下,坐著輪椅進入診間,抽血檢查確診為腎性貧血。 員林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明哲指出,約有六七成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貧血,主要原因為腎臟除了負責人體代謝之外,還兼具刺激骨髓造血的重要任務,透過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維持骨髓造血功能。一旦腎臟功能變差退化,無法有效製造紅血球生成素,就會導致貧血。 慢性腎病病友易貧血 影響生活品質 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液中的紅血球半衰期較短,加上腸胃道容易出血,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腎臟疾病患者貧血比率相當高,如果到了第五期(末期),貧血比率恐近八成。 江明哲醫師表示,貧血患者主要症狀為心悸、怕冷、心絞痛、容易疲倦、頭痛頭暈、臉色蒼白、四肢無力、呼吸急促、睡眠障礙、食慾不振、運動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賴姓阿嬤為典型的腎性貧血個案,一般來說,男性血色素低於13g/dL、女性低於12g/dL,就屬於貧血,但賴姓阿嬤血色素僅在7、8g/dL,屬於嚴重貧血,全身循環系統幾乎都出問題,難怪整個人沒元氣、不對勁,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 腎性貧血不治療 致命風險高2倍 如未妥善治療貧血,除了影響預後,加速惡化,還可能有致命風險。研究顯示,老年腎性貧血患者每降低血色素1g/dL,則死亡風險增加18%。相較於血色素為11-12g/dL病患,一旦血色素小於9g/dL,則死亡風險多出2.11倍。 補血針治腎性貧血 延緩腎臟惡化程度 「貧血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江明哲醫師解釋,長期貧血,心臟難以負荷,左心室容易肥大,引發心絞痛、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等問題,而心臟功能逐漸退化,將使血液循環變差,這又讓腎臟功能更不好,又影響到骨髓造血,貧血更嚴重,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因此,腎性貧血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透過施打紅血球生成素製劑(補血針),將血色素維持在11-12g/dL,即能吃得下、睡得好、願意動,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並能降低心衰竭死亡風險,有效延緩腎疾惡化,進而延後未來洗腎的時間。 第五期慢性腎病患者且嚴重貧血者 健保給付補血針 江明哲醫師指出,目前健保已針對慢性腎病第五期、血色素低於9 g/dL的嚴重貧血病友,給付補血針,近一半的第五期腎臟病友符合健保給付資格。醫師可視患者需求,選擇短效、中效以及長效等不同劑型,長效型為一月一次,適合工作繁忙,或因交通不易而無法頻繁回診的患者。 江明哲醫師說,賴姓阿嬤第一次就醫時,身體虛弱,需坐著輪椅,由兒子推著進入診間,施打補血針後的兩三個月,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已能夠自己走進醫院,簡直判若兩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967/view/

口服藥物陪妳一起走過乳癌治療

口服藥物陪妳一起走過乳癌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國內乳癌發生率持續攀升,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1979年至2013年,乳癌發生率從每10萬人口11.9人上升至69.1人,增加了6倍之多;雖然大家對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都有清楚的認知,但在面對確診乳癌的無助,以及需要進一步接受化療、切除乳房,許多乳癌患者心中仍充滿恐懼。而為了提供乳癌患者全方位治療,許多大型醫學中心如台北榮總等都陸續成立乳房醫學中心,陪伴乳癌患者一起對抗癌細胞,希望透過積極治療,讓患者降低化療副作用,並能維持正常起居與社交活動。 傳統化療以靜脈注射方式接受治療 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國內乳癌患者多為45至55歲職場婦女,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放療、標靶藥物及荷爾蒙藥物;以前只能進行傳統化療,以靜脈注射方式接受治療,往往會有掉髮、噁心、嘔吐、口破、發燒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必須每3-4週去醫院打點滴,甚至有人得要住院,不但無法繼續上班,生活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主任 乳癌口服化療藥物有3大優點 但是,隨著醫藥的進步,現在乳癌治療已有口服化療藥物可以選擇,曾令民主任並指出,乳癌口服化療藥物有3大優點:副作用極低、療效良好、方便治療,這3大優點讓乳癌患者就好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一般,能夠很方便的在家就能接受治療,只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就可以使得乳癌病人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維持正常生活,並可兼顧工作。 復發或轉移也有口服化療藥物可選擇 曾令民主任進一步指出,癌症治療藥物必須經過科學研究證實,根據臨床顯示,乳癌患者若是HER2陽性、部分三陰性,以及非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者,都適合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而且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更好;至於荷爾蒙受體陽性者應優先給予荷爾蒙藥物治療,若治療無效,則也可使用口服化療藥物。目前乳癌治療成效良好,若能接受正規且完整的治療療程,都不容易復發或轉移,即使復發或轉移,也有副作用低、較不容易產生掉髮副作用的口服化療藥物可以選擇。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乳房篩檢 曾令民主任強調,國健署有提供45-69歲女性、乳癌家族史者提早在40歲,每2年進行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由於篩檢的普遍,使得乳癌可以早期發現和及早治療,而對於有乳癌家族史、第一胎生育年齡晚、初經早、停經晚、使用避孕藥及女性荷爾蒙、肥胖、過量飲酒等,都是罹患乳癌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做乳房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北榮乳房醫學中心於今年九月啟用,該中心除了有跨科部無縫服務團隊之外,還提供「快速影像診斷」的服務,患者可在同一診次就診時,獲得不同專科醫師的相關評估,並於一日內就能確診是否罹患乳癌。同時為了節省等候看診的時間,北榮乳醫中心採行約診的方式,由乳癌個案管理師主動約診;除此之外,患者的掛號、就診、檢查、治療、領藥都在同一樓層,「一站式」服務提供一個專屬婦女、具隱私性,舒適、溫馨的看診空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974/

想要性福又不想懷孕! 危險期該如何避孕?

想要性福又不想懷孕! 危險期該如何避孕?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真的有那麼好康!如果不想懷孕,在危險期愛愛,居然還有機會免中獎。提到避孕措施,保險套是最方便的方法;但是,偏偏很多男人不愛用,或是剛好天雷勾動地火,一時沒有準備保險套,都有可能因此而有懷孕風險。幸好,目前已有新一代事後避孕藥,由於其成分不是荷爾蒙,對身體負擔較少,而且又是在危險期仍然有效的事後避孕藥。然而,婦產科醫師提醒,做好完善的事前避孕措施仍是最建議的方法,「事後避孕藥」是事後緊急避孕的選擇,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常用避孕方法效果排名 想要避孕,其實方法還滿多的!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華筱玲表示,依據避孕效果排名,避孕方法依序為結紮、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保險套及計算安全期;至於口服避孕藥則又區分為事前避孕藥與事後避孕藥,而事後避孕藥又可分為黃體素受體調節劑、高劑量黃體素、雌激素加黃體素。而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已婚婦女且已生育者以使用子宮內避孕器比例較高,未婚婦女則多以口服避孕藥比例高;無論已婚或未婚,使用保險套比例則差不多。 每種避孕方法都有優缺點 華筱玲醫師指出,每種避孕方法都有優缺點,以結紮而言,雖然可以一勞永逸,但缺點是得要手術,若是想要生孩子,較難恢復;口服避孕藥會有荷爾蒙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發胖和乳房脹,以及影響肝功能,有血栓症者也不適合,事前避孕藥也較容易會有忘記服用情形發生,優點則是可以減少經痛及月經量,並使月經規則;子宮內避孕器不會影響荷爾蒙,需餵奶者可以使用,但卻有增加發炎感染的風險,以及經痛和月經量多的缺點;保險套有預防部份性病傳染的優點,但較麻煩和有可能會破;至於計算安全期則只需要算日子,但卻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及心理因素導致安全期算不準,非常不安全。 華筱玲醫師 事前避孕藥效果達99% 但有發胖的副作用 避孕藥的種類很多,到底該如何選擇避孕藥呢?華筱玲醫師進一步指出,事前避孕藥的避孕效果可以達到99%,但是由於得要天天服用,會有令人發胖及乳房脹痛的副作用,有很多婦女不願意服用。臨床上,就有一名女大學生怕發胖,不想吃事前避孕藥,再加上男友不願使用保險套,致使一年內懷孕三次而做人工流產,而使用子宮內避孕器擔心會增加發炎感染機率,可能導致不孕機率增加,因此建議她若當時未避孕,可服用事後避孕藥來避孕。 黃體素受體調節劑避孕效果達98-99% 性行為後5天內都有效 至於事後避孕藥各有哪些優缺點?華筱玲醫師解釋,黃體素受體調節劑為「非荷爾蒙類」,效果最好,可在性行為後5天內都有效,避孕效果可達98-99%,且噁心機率低,沒有致畸胎作用,即使接近排卵危險期仍然有效,但可能會有延後月經約2天和頭痛頭暈症狀。另外有荷爾蒙類事後避孕藥,可分兩種,一是高劑量黃體素,在事後3天內有效,避孕效果為85-90%,有頭暈、噁心想吐及乳房脹痛副作用,優點是避孕效果還不錯且不影響月經周期;另一是雌激素加黃體素,也是事後3天內有效,但避孕效果只有50-70%,且噁心、頭暈頭痛及月經不正常機率高。 事後避孕藥可當緊急避孕措施 不建議常規使用 華筱玲醫師強調,由於經常使用事後避孕藥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以及噁心想吐、乳房脹痛和腹部脹痛的症狀,所以事後避孕藥可當緊急避孕措施,不建議常規使用;通常是沒有做事前避孕,或是做了避孕措施但是方法不可靠,例如忘了吃事前避孕藥、保險套破了或沒有正確用對保險套,甚至被性侵害之後要避孕,就可使用事後避孕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994/

高血壓如隱形殺手 九成無法停藥

高血壓如隱形殺手 九成無法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天氣逐漸轉涼,尤其是高血壓病人,千萬別疏忽用藥。心臟內科醫師強調,高血壓有如隱形殺手,雖然經由治療後,十人之中有一人可使血壓恢復正常而停藥,但是也得要經常量測血壓,因為還是有可能出現血壓升高現象,不得不慎! 血壓上升至140/90mmHg就需降血壓藥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賢正表示,到醫院量血壓上升至140/90mmHg以上,就會開給降血壓藥治療;即使是年紀大的老人家,年齡高達8、90歲,血壓要求不必太嚴格,140/90mmHg仍可以接受,不須服用降血壓,但是對老人家也不是很好。 血壓在120/80mmHg最理想 所以,血壓最好就是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以免出現心血管疾病;黃賢正醫師指出,血壓最好控制在120/80mmHg最理想,雖然早上和晚上的血壓會有差異性,通常是早上高,晚上低,但是生活習性不同也有可能會有影響。 養成每天量血壓習慣 最好是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黃賢正醫師強調,當第一次發現高血壓時,會有頭暈、頸部緊、肩膀痠痛、頭痛等症狀,那時身體尚未適應,會有所感覺,會有警告,但是當身體適應之後,一般人出現血壓上升並不會有感覺,高血壓就好像是隱形的炸彈。 根據高血壓類型調配用藥 黃賢正醫師指出,高血壓用藥會根據血壓高的類型來調配用藥,並且會根據不舒服狀況做微調,例如年輕人心跳快、活動大,會用乙型阻斷劑或是腎素阻斷劑,年紀大則會開給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與乙型阻斷劑做不同組合,或是開給甲型阻斷劑或是中樞神經阻斷劑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778/

更年期天癸竭熱潮紅、盜汗這款藥方能緩解

更年期天癸竭熱潮紅、盜汗這款藥方能緩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癸竭」即是更年期,女性容易有熱潮紅、盜汗及情緒不穩,有別於西醫使用荷爾蒙治療,中醫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更佳。中醫師指出,多數更年期婦女為「陰虛火旺」,可服用「知柏地黃丸」,透過補腎陰滋潤燥熱,有效緩解熱潮紅、盜汗等不適感。 女性停經 春秋戰國時期已記載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霖指出,古代沒有更年期這個名詞,傳統中醫則是以「絕經」稱之,也就是月經停止來潮,而這個觀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陳建霖主任說明,中醫經典《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意思就是,女性14歲開始出現月經能夠懷孕生子,到了49歲月經停止,喪失生育功能。 「天癸」是生殖內分泌 陳建霖主任進一步解釋,「天癸」是指能生殖內分泌功能,涵蓋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的生殖軸,分別分泌性腺雌激素、卵泡雌激素及黃體生成激素,刺激卵巢成熟而排卵,開始有了孕育生命的能力。 更年期症狀 燥熱為主 陳建霖主任表示,中醫理論中,「女為陰屬水,而人過四十陰自半。」腎陰、水分逐漸損耗,而體溫上升、體質轉為燥熱,容易出現包括掉髮、乾眼、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陰道分泌物減少等乾燥症狀,以及潮紅、盜汗、失眠、便祕等火氣症狀,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症狀。 知柏地黃丸 緩解熱潮紅、盜汗 陳建霖主任認為,多數女性更年期病證為「陰虛火旺」,調理身體就要從補腎陰著手,利用「知柏地黃丸」,包括熟地黃、茯苓、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黃蘗、知母、澤瀉共8味藥方加減,能夠有效緩解熱潮紅、盜汗等不適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783/

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國外研究打臉

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國外研究打臉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些人認為,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加拿大一項大型研究分析近32萬2千人數據發現,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指數並非越高越好,當HDL超過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風險反而較高。 HDL超過90 mg╱dL 反而不好 研究顯示,HDL指數最低的人,不但五年內心臟病、中風死亡率較高,也較容易死於癌症與其他疾病。不過HDL指數也不是越高越好,與HDL指數在40-60mg/dL的人相比,HDL指數在90mg╱dL以上的人,反而較容易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重點在於生活、飲食習慣 研究學者認為,HDL指數只是一個指標,可能代表這人的生活習慣不健康,或代表這人的身體原本就不健康,真正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與其將重點放在這些指標,還不如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 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臨床評估科學研究院資深科學家丹尼斯․柯表示,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與死亡風險息息相關,但這並不代表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直接造成心臟病。研究也發現,高密度脂蛋白高於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機率反而升高,這與傳統想法背道而馳。 高密度脂蛋白 不要低於40 mg/dL 不過好膽固醇指數還是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指數一旦低於40mg╱dL,死於心臟病風險就會增加。國外學者表示,不運動、抽菸、飲食不健康、體重過重等,都會造成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心臟病、中風風險上升,罪魁禍首不是只有高密度脂蛋白,這些生活、飲食習慣才是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775/

糖友何時須打胰島素?醫:口服藥反應不好就可打

糖友何時須打胰島素?醫:口服藥反應不好就可打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衛福部調查研究顯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全台大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除了口服降血糖藥之外,也有針劑胰島素注射可治療;尤其是近年來醫藥發達,有很多新藥效果更好。醫師則是提醒,糖友若是口服降血糖藥的反應不好時,就應該要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 已有一週打一針的胰島素可治療 罹患糖尿病初期往往沒有症狀,一旦有吃多、喝多與尿多的三多症狀時,糖尿病的病況就已經較嚴重;大千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梁文偉表示,糖尿病人往往對於注射胰島素針劑會有所疑慮,雖然目前已有一週打一針的胰島素可治療,但是仍會先以口服降血糖藥來治療。 優先以雙胍類降血糖藥物治療 梁文偉主任指出,目前會建議優先以雙胍類降血糖藥物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再選擇胰島素注射,也有些人因為服用雙胍類藥物會有腸胃道症狀,大約有二成病人在服用雙胍類藥物會拉肚子,這時也可以改以胰島素注射治療。 口服可耐受劑量仍無法使血糖下降 建議打胰島素 另外,對於糖尿病人在服用降血糖藥物若是效果不好,也可選擇胰島素針劑治療;梁文偉主任進一步指出,糖尿病人在服用降血糖藥時,若是吃到可耐受劑量仍然無法使血糖下降,即會建議打胰島素;此外,如果服用降血糖口服藥物的反應不好,也可以盡早打胰島素。 新一代降血糖藥能降低體重 還可保護心臟與腎臟 梁文偉主任建議,目前健保有提供四十歲以上民眾每三年一次免費健檢,年滿四十歲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習慣,及早檢測健康,驗血、測血糖,就能早期發現,及早做治療。尤其是近年來,醫藥有很大的進步,新一代降血糖藥物不但不會增加體重,還可降低體重,以及保護心臟與腎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9892/

吃素多年莫名發喘 竟是腸癌找上門!

吃素多年莫名發喘 竟是腸癌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怎麼會是我?一名出社會就吃素,一向早睡早起又堅持飲食清淡的30多歲女性上班族,日前因為走路莫名發喘,到醫院接受檢查,沒想到竟確診為大腸直腸癌合併肺部轉移,讓自豪過健康寶寶生活型態的她,第一時間完全無法接受。醫師 臨床觀察,近年國內年輕的腸癌患者,多有家族病史,或者基因的問題。 力行健康生活 居然還是罹腸癌? 收治病人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鄭企峰表示,聽到確診罹癌,而且一發現就是晚期時,該名女子在診間直呼無法接受。  原來女子自從踏入職場之後就開始吃素,且飲食力求清淡,幾乎不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難得的是,平常還有規律運動習慣,但鄭企峰說,雖然紅肉是主要危險因子,可大腸直腸癌會不會找上門,除了飲食習慣外,仍有其它致病因素。  其實早有症狀 但易被輕忽 鄭企峰指出,台灣每年新增的大腸直腸癌個案數約莫都有 1 萬 4000 人,已是所有新發癌症的第一名,由於症狀不明顯,約有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人,確診時已屬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事後一問起來,多數人往往都早有症狀,像是貧血或倦怠,卻常忽略或合理化症狀,把出血當成痔瘡,排便異常改變誤以為是壓力太大在鬧腸胃。  家族史也是重要病因 積極治療別放棄 鄭企峰表示,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西化,攝取肉多、脂肪多,大腸直腸癌確實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年輕的患者多半具有家族病史,罹癌有跡可循,不過,即使發現罹癌時已轉移,也不代表就得放棄治療。  晚期大腸直腸癌在過去平均存活僅有6個月,但隨著藥物越來越進步,鄭企峰說,以現有化療藥物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之下,存活期已經可以大幅拉長到平均超過 20個月了。  鄭企峰強調,著手治療之前,目前多半會進行基因篩檢,以基因沒有突變者為例,即使第一線使用過化療搭配抗表皮生長因子的標靶治療後復發,後續第二線仍可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的標靶治療,仍有不錯療效,鼓勵所有病患都該積極治療。  別輕信偏方或謠言 配合醫師治療才是上策 有不少腸癌患者常聽信偏方、網路傳言,以為抗癌期間少吃肉、蛋白質,甚至堅持不碰兩隻腳的肉類,可以餓死癌細胞,鄭企峰都斥之為無稽,強調要想對抗病魔,體力是一大關鍵,建議病人仍該均衡飲食,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才有利於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9831/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