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端午節吃養生粽就能放「粽」?營養師打臉

端午節吃養生粽就能放「粽」?營養師打臉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端午節腳步越來越近,到了端午節,總要吃吃粽子、應景一下。但民眾千萬別以為吃紫米粽、五穀粽等養生粽,就能大吃特吃,過於放「粽」。營養師張益堯表示,粽子多由糯米製作而成,吃太多糯米,不只容易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血糖也會快速攀升,像紫米粽,雖然含有花青素,但紫米也是糯米,攝取過量,一樣也會出現這些問題。 吃太多紫米粽、五穀粽 一樣也會消化不良 另外,像五穀粽等養生粽,往往含有糙米、燕麥等多種穀物,因為含有米糠,屬於高纖維食物。張益堯營養師表示,五穀粽等養生粽的確比傳統糯米肉粽來得健康、營養,但一次吃太多,也會刺激胃酸分泌,如果沒有細嚼慢嚥,更容易消化不良。 一顆粽子搭配1、2碗蔬菜 營養更均衡 張益堯營養師分析,傳統肉粽熱量很高,以北部粽來說,糯米會先用油炒,加上肥肉、花生等餡料,一顆熱量為550到600大卡,相當於3份主食、2到3份蛋白質,油脂也有3份之多,有的成年男性一餐吃一顆不夠,會吃到兩顆,熱量攝取就達1100大卡,不但蔬菜量不夠、營養不均衡,也容易吃太多、吃太飽。若吃五穀粽等養生粽,攝取過量,還是會對腸胃造成極大負擔。 張益堯營養師建議,端午節一餐除了吃一顆粽子,也要加上1到2碗蔬菜,這樣纖維質攝取量才會足夠。糖尿病患者吃粽子,更要精密計算份量,以免血糖快速上升,造成危害。至於腎臟病患者,則不建議吃含糙米養生粽,避免其中磷含量過高,進一步傷害腎臟健康。 消化不良、胃酸過多 慎選胃散、胃藥 藥師莊博惠則提醒,民眾一旦吃太多粽子,產生胃酸過多、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短時間內可以考慮服用現成胃散、胃藥,及時中和胃酸,進而減輕不適症狀。而市面上胃散、胃藥選擇很多樣化,若其中含大黃、丁香、甘草等中藥成分,不只可幫助紓解腸胃不適、積食吐瀉等症狀,藥物也比較溫和。不過若症狀持續三天沒改善,就得考慮就醫。若是患有患子癇前症、高血壓的孕婦,則不宜服用這類胃散、胃藥。 吃粽子後 不要再多喝湯湯水水 張益堯營養師也提醒,民眾吃粽子後,盡量不要再喝湯湯水水,如果飲料、湯湯水水超過300cc,胃部就會撐大,消化不良情況也會更加嚴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123/

拒絕防腐劑!別讓隱形眼鏡成為眼睛的隱形殺手

拒絕防腐劑!別讓隱形眼鏡成為眼睛的隱形殺手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人普遍超時戴隱形眼鏡,依據建議每日配戴隱形眼鏡時間不應超過8小時,且依據個人作息不同,配戴時間更應有所調整,民眾若超時配戴,輕微時感覺角膜缺氧或眼睛乾澀,嚴重時更會產生刺痛、紅腫發炎等症狀,倘若在角膜嚴重發炎時持續配戴,甚至可能導致失明的危機。 隱形眼鏡非人人適合 應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斷! 根據一項針對隱形眼鏡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女性配戴隱形眼鏡人數占比約40%,其中配戴軟式長戴型,約佔15%。但不正確的配戴隱形眼鏡及習慣反而傷害眼睛。 眼科診所醫師張朝凱指出,在眼科門診中,幾乎每天都有女性患者因不當配戴隱形眼鏡而發生角膜感染,不僅影響工作更是造成了視力損害。隱形眼鏡過往多為輔助視力或治療近視時使用,但現今隱形眼鏡除了實用性質、治療性質外,更增加了美觀性質的瞳孔放大片、瞳孔變色片,讓愛美族的選擇更多元化,但隨處可以購買隱形眼鏡的環境,卻暗藏隱憂,隱形眼鏡並非人人適合配戴,配戴隱形眼需要請教專業眼科醫師,檢查包含眼球光學組織、睫狀肌麻痺劑使用或其他視覺機能診斷,相關疾病包含斜視、角膜及網膜病變或青光眼等問題,皆需要透過眼科醫師診斷與處理,呼籲應遵從專業醫師指示後配戴,避免造成眼睛傷害。 眼球滋潤 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 針對隱形眼鏡族,影響最大的是眼角膜,張朝凱醫師指出,維持眼角膜健康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隱形眼鏡與角膜中間有層淚液,在每次眨眼時促成淚液交換,使含氧量高的淚液進到隱形眼鏡與角膜中,提供新鮮氧氣給角膜,但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可能會導致淚液分泌不足,進而造成角膜缺氧而引起角膜水腫、破皮、乾眼症等併發症。 因此,當配戴隱形眼鏡出現眼睛乾、澀等症狀時,建議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來滋潤眼球,使用不含防腐劑之人工淚液,除可避免防腐劑等化學成分沉積於隱形眼鏡上,更可降低防腐劑的刺激或破壞淚膜的穩定性。 愛護靈魂之窗 適度休息 根據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行銷委員會主席朱厄爾(Mike Jewell)指出,台灣平均每人擁有5台以上的上網裝置,而且有六成的人喜歡邊看電視、邊滑手機,象徵多「屏」時代的來臨,張朝凱醫師建議民眾若需長時間使用螢幕,應規劃適度的休息時間,建議用眼40至50分鐘後就要休息10分鐘,並提醒自己多眨眼、多看遠方,一旦發生過於嚴重的乾澀或不適感時,應盡速前往眼科門診檢查,愛護靈魂之窗,讓世界看起來更美好! 以上資料由台灣諾華提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062/

好「孕」到!準媽咪該吃些什麼?

好「孕」到!準媽咪該吃些什麼?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多晚婚,以致懷孕生子機率大幅下降,雖然目前已有不孕症治療有助於受孕;不過,想要生下健康寶寶,孕媽咪也得要健康吃。所謂一人吃兩人補,準媽咪該吃些什麼呢?專家建議,想要順利受孕,除了維持標準體重之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鈣質、鐵質、葉酸、維生素及礦物質都應該要足夠。 想懷孕首要維持標準體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醫師譚舜仁表示,孕齡女性多外食,常常營養不均,如果沒有運動習慣,體重容易超出標準,由於體重過重可能會使荷爾蒙及月經不規則,進而影響受孕;所以,想要懷孕首先就要維持標準體重,BMI應在18到24之間。營養師李婉萍也表示,想要懷孕的婦女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體脂肪應在20到25%之間。  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可助孕 不分男女想要懷孕,應有足夠的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因為維生素E是生育醇,對於男性可提升精子品質,女性則因為能保護細胞膜,進而可改善流產與早產,而各種堅果與黃豆裡就有豐富的維生素E;此外,也要有鋅,鋅與細胞不斷分裂有關,孕婦鋅攝取不夠則胎兒可能體重較輕、頭圍小且智能缺陷,至於海鮮類蛤就有很多鋅,不只有助性功能也有助懷孕,但是記住懷孕後要避免生食。  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 譚舜仁醫師指出,很多婦女有「要吃葉酸才容易懷孕」的迷思;其實,葉酸沒懷孕時不需要多補充,平常飲食每天至少攝取一碗深綠色蔬菜就足夠,懷孕後才需要補充。由於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若是近期打算懷孕,隨時可開始補充,如果已接受不孕症治療,因為很清楚知道何時會人工授精或植入胚胎,那時開始補充葉酸即可,而若是不小心懷孕者,驗到懷孕後馬上吃也還來的及。  鈣片在懷孕前後都要補充 至於鈣質就應該要在懷孕前多補充,譚舜仁醫師說,依現在飲食習慣,女性的鈣質較易缺乏,一般都無法在一天中攝取到1000毫克的鈣,平日可增加高鈣食物包括牛奶、小魚、豆類與綠色蔬菜等,至於鈣片則是在懷孕前後都建議食用,可以空腹或是飯後吃,而且想要使鈣質能多利用不要浪費,就要多曬太陽製造維生素D。  出現缺鐵性貧血需食補或補充鐵劑 李婉萍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台灣孕媽咪很常出現缺鐵性貧血,若是天天吃鐵劑,會容易便秘,可隔天吃,至於食物則可從優質內臟(例如豬肝、豬心)中攝取。譚舜仁醫師則表示,懷孕婦女選擇孕婦綜合維他命即可,內含的鐵就已足夠,但若孕前有缺鐵性貧血,就要視情況評估是否再額外補充鐵劑。  歡迎參加~好孕&孕媽咪見面會(名額有限) 時間:5/21下午3:30~5:00 地點: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10號7樓 來賓:雙胞胎依依&佩佩        營養師李婉萍、譚舜仁婦產科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040/

戰勝「肝」味人生北榮百例C肝治療、成效驚人!

戰勝「肝」味人生北榮百例C肝治療、成效驚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C肝口服新藥之總治療成效 比傳統治療效果顯著很多 今年1月24日衛福部開放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首波2,400名受惠患者中有逾百人於台北榮總接受治療,其中,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朱啟仁醫師的門診截至目前就收治近60名。在這60名基因型第一型C肝患者中,治療開始後兩週的病毒數降至以聚合酶鏈(PCR)方式偵測不到者逾6成、四週後有近9成5的患者完全測不到病毒。朱啟仁醫師就他個人的臨床經驗分析C肝口服新藥的效果指出,「與以往干擾素治療約有10%至15%退出率相比,C肝口服新藥退出率或無法完成的比率僅1.6%,相對低很多。」 其次,以總治療成效比較,治療過程中C肝口服新藥之病毒動力學也較傳統干擾素治療效果來得顯著,「從目前資料來看,以往基因型第一型C肝患者,干擾素治療四週後,僅有30%至40%可達未檢出病毒,而口服新藥治療四週後,有近90%至95%測不出病毒。」過去傳統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率約7成5,C肝口服新藥成功率已提升到近9成5至9成9,朱啟仁醫師指出,「無論是從順從性或治療效果,C肝口服新藥無疑是劃時代的進步,若感染病患可全面接受治療,預估未來C肝將可就此絕跡。」 肝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 找到對的病人、須密集回診觀察 目前健保開放的兩款C肝口服新藥都不建議使用在肝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且要留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因此他也提醒,使用前的事前準備工作及治療過程中的持續追蹤都必須謹慎小心。  北榮在治療C肝方面卓有成效,臨床更有一套標準的SOP規範,從干擾素治療時代開始執行至今,朱啟仁醫師說,任何治療都有必須要做的事情,好比干擾素治療時期,要降低治療過程的副作用,讓每位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治療;再進入口服新藥時代,「找到對的病人、明確說清楚新藥治療方式,事前作好藥物交互作用的查證工作,同時密集回診觀察等都很重要,才可兼顧藥物的使用安全性與療效。」  新藥副作用低、服用順從性高 將實施第二階段給付放寬 治療過程中,北榮為了解患者對藥品的反應程度,在治療的不同階段會對患者進行問卷評估,「我們也從問卷中發現,C肝患者對口服新藥的不適反應約為干擾素治療程度的十分之一,常見為輕微的疲倦與頭痛。」他指出,此與國外調查資料相符,也驗證C肝口服新藥副作用低、患者的順從性高的好處。  目前衛福部於5月15日實施C肝口服新藥第二階段給付條件放寬,只要符合F3(含)以上的肝纖維化程度,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都可提出申請。朱啟仁醫師強調,C肝是可治癒的疾病,且一旦治療完成,對患者的好處很多;且口服新藥的治療效果可提升到95%以上,療程最短可縮短為12週,為干擾素治療療程的四分之一,實在沒理由不積極接受治療。因此呼籲已知自己有C肝、或以往不敢接受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勇於站出來接受治療,讓C肝在台灣徹底銷聲匿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016/

卵巢癌治療沒效?都是因為亂槍打鳥

卵巢癌治療沒效?都是因為亂槍打鳥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卵巢癌治療以手術、化療為主,當患者接受化療時,不是所有人都對化學藥物有反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部長劉偉民指出,卵巢癌患者當中,每5人就有1人對化療藥物沒反應、所以預後較差,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選擇用的化療藥物「亂槍打鳥」所導致。 卵巢癌治療 以手術、化療佔大宗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3年癌症統計資料,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當中,卵巢癌佔第7名,且排名逐年上升,每年約1447人罹患卵巢癌,其中近9成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接受化療比率約7成5,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佔少數。 「基因缺陷」患者 容易對藥物沒反應 劉偉民醫師表示,卵巢癌患者手術後,多需要接受化療,化療用藥以鉑金類、紫杉醇類藥物佔大宗,但約有20%的患者因特殊「基因缺陷」,對藥物沒反應,不只如此,這些患者還必須承受神經痛、疼痛、掉頭髮等副作用,抗癌之路非常辛苦。 精準治療 有助提升治療功效 目前醫界治療卵巢癌,走向「精準治療」趨勢。劉偉民醫師分析,患者接受治療前,若先採集唾液、抽血、或以切下來的腫瘤組織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便能了解哪些藥物對患者較有效果,並可根據不同基因型選擇適合藥物、擬定治療策略。 BRCA1、BRCA2基因 惡名昭彰 舉例來說,國外研究早發現,BRCA1、BRCA2基因突變族群,特別容易產生乳癌、卵巢癌。,一旦BRCA1基因陽性,就有80%的機率出現乳癌,50~60%出現卵巢癌。國外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因為帶有BRCA1基因缺陷,選擇預防性割除乳癌、卵巢。另外,美國2014年通過一種標靶藥物,可針對BRCA1突變患者進行治療。劉偉民醫師認為,若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並選擇適合藥物,或許就能增加患者標靶藥物、化療藥物反應成效,減少亂槍打鳥的副作用。 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 更要提高警覺 不過腫瘤基因會隨病程、療程變化而有變動,因此患者接受一個療程後,可能還需要重覆做一次基因檢測,這樣才能視情況調整治療策略。劉偉民醫師也提醒,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一定要提高警覺,定期做婦科檢查,以及早發現病灶、盡早展開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69/

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患者年省百萬

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患者年省百萬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好消息!今年4月起,健保放寬給付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預估約有30至50名患者受惠,每年省下高達百萬元的藥費,可說是一大福音。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不再提心吊膽 一名60歲婦女,12年前確診罹患紫斑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卻因免疫能力低下而發生感染,最後必須將左腳截肢;隨後,雖然使用多種藥物治療,但無法提升血小板,病情時好時壞,甚至還引發貧血、慢性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就連簡單的牙痛也不敢拔牙治療,深怕大量流血而有生命危險;經過使用血小板生成素治療,目前血小板數目維持在5萬以上,不用再擔心出血危及性命,也不需提心吊膽的過日子。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 盛行率約萬分之1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姚明醫師表示,人體血液主要由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組成,其中成熟的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正常人的血小板數目約15萬至35萬;而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體內出現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並減少血小板生成,國內盛行率約萬分之1。 皮膚紫紅色斑塊 嚴重恐腦出血致死 姚明理事長解釋,紫斑症患者的血小板數目若低於2萬,嚴重時甚至只有幾千,容易出現自發性出血症狀,皮膚會有小如針點、大如瘀青的紫紅色斑塊,流鼻血、牙齦出血,嚴重恐造成腸胃道、內臟出血或腦出血而致命。 長期使用類固醇副作用多 脾臟切除術僅6-7成有效 姚明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慢性紫斑症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類固醇,但長期使用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月亮臉、水牛肩,嚴重則造成免疫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糖尿病、腎功能惡化、發生骨質疏鬆症等等……;第二線治療為脾臟切除術,約6至7成可痊癒,或使用其他藥物,但僅3至4成患者有效,還可能需承受掉髮、肝腎毒性、骨髓纖維化、增加癌症風險等副作用,或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來治療。 血小板生成素安全性高 改善8成血小板低下併發症 姚明理事長強調,血小板生成素為血小板生成素母細胞接受器的刺激素,刺激巨核細胞的增殖及分化,進而提升血小板的數目,8成患者有效減少發生血小板低下的症狀,目前該製劑有口服及針劑兩種,而針劑劑型,安全性高,幾乎沒有副作用。自今(2017)年4月開始,健保放寬給付條件,是針對脾臟切除後仍無效的紫斑症患者,開放長期使用,預估約有30至50位患者受惠,每年可省下百萬元藥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16/

異常掉髮迷思多 看錯科當心沒髮度

異常掉髮迷思多 看錯科當心沒髮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知道自己掉髮的原因是什麼嗎?千萬別病急亂投醫,反而延誤治療黃金期。頭皮專科醫師發現,掉髮困擾不再是有年紀者的專利,因為掉髮就醫的年齡層有大幅降低的情形;其實,掉髮原因很多,有不少年輕人就是因為熬夜睡不好,進而導致生理性掉髮,必須要早睡早起才能獲得改善。 掉髮原因很多 遺傳性掉髮主要是雄性禿與圓禿 中心綜合醫院頭皮門診醫師張祺璋表示,掉髮原因很多,遺傳性掉髮主要是雄性禿與圓禿,有些女性會在月經後掉髮是因為荷爾蒙引起,或生產後而有缺鐵性掉髮,甲狀腺病人與洗腎病人也容易掉髮,或是因為久病、重病出現營養問題而掉髮,以及偏食或長期吃止痛藥、降血壓藥、憂鬱症藥物,都可能造成掉髮,壓力也會造成掉髮,維他命不足、食物吸收不好、減肥等都是原因。 熬夜、吃太油、老化、荷爾蒙 都會引起掉髮 還有熬夜、精神不好,或是年紀老了也會有生理性掉髮,張祺璋醫師進一步指出,年輕人多是因為熬夜、食物吃得太油引起,老人則是因為退化。至於男性因為荷爾蒙引起的雄性禿,並不是疾病;而女性因為荷爾蒙引起的雄性禿,則是因為有多囊性卵巢、腎上腺腫瘤或卵巢異常等疾病,而且除了頭髮減少,還會有月經異常、體毛多、油脂分泌旺且肥胖等現象。 掉髮、生髮迷思多 最常見就是更換洗髮精 那麼,民眾往往會有哪些掉髮或生髮的迷思?張祺璋醫師舉例,最常見的迷思就是發現掉髮時就去換洗髮精,這是錯誤的方式,因為這不但沒有意義也沒有療效;有可能只是生理性掉髮,只是因為鼻塞睡不好而使得頭髮掉得多,即使不換洗髮精都會好,也有人以為掉髮都是雄性禿,事實上有很多疾病與狀況會造成掉髮。 異常性掉髮 要找對醫生看對科對症下藥 甚至有很多年輕人因為過度染湯髮,而會異常掉髮,張祺璋醫師強調,當出現異常掉髮時,應該要找專門看頭皮的醫生判斷是什麼原因,針對原因對症下藥,不是買生髮藥就可以解決;此外,目前針對雄性禿後腦勺頭頂掉髮,還可以使用雷射來改善,低能量雷射可以幫忙活化毛囊,對於大量掉髮可藉此刺激毛囊幫忙輔助生髮。 預防生理性掉髮 早睡早起均衡營養 至於該如何保養頭皮,預防掉髮呢?張祺璋醫師建議,對於生理性掉髮,就要避免熬夜,因為晚睡會使頭皮發炎出油多,頭髮就會長不好和掉髮,所以就應該早睡早起,而且要正常洗頭按摩頭皮,以及要少吃重口味高油高糖食物,因為高糖食物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的活性並使之活躍,也就容易使頭皮出油引起雄性禿。在營養方面要注意均衡,並且不可忽略含鐵與鋅食物的攝取;此外,可多喝豆漿,由於豆漿含有硫元素,對頭髮也有好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72/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據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平均蛀牙2.5顆,比全世界國家多出1顆,堪稱是「蛀牙王國」。醫師強調,預防蛀牙就要刷牙,也可搭配市售安全性高的P113+抑菌蛋白口腔護理產品,強化牙齒琺瑯質,維持口腔菌種平衡來加強口腔保健。 2大原因 兒童齲齒率高 牙科診所院長張淑君表示,兒童比成人更容易齲齒有兩大原因。學齡前,因手部協調能力未熟練,牙齒不易徹底清潔乾淨;學齡後,進入混合齒列期,牙縫容易殘留食物殘渣,牙齒清潔更加困難,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塗氟、使用氟錠。 乳牙齲齒 恆牙也容易齲齒 張淑君院長強調,乳牙齲齒對健康影響很大,乳牙除了具有咀嚼的功能,同時還有占據恆牙生長空間的功能;若乳牙罹患齲齒,容易導致恆牙生長空間不夠,造成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影響進食、發音、美觀,更增加齲齒發生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轉糖鏈球菌 最主要的齲齒病原菌 為什麼會發生齲齒呢?張淑君院長說明,進食後,食物殘渣卡在牙縫中,經過細菌分解形成白白黏黏的牙垢,其中充滿的牙菌斑更是造成牙齒酸蝕的主因;事實上,口腔內有上千萬種細菌,而轉糖鏈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當細菌量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齲齒。市面上有非常多可以抑制轉糖鏈球菌的成分,目前研究發現P113+抑菌蛋白為溫和、安全性高的有效成分。 P113+抑菌蛋白 抑菌力達99% 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實驗室發現,萃取於人體的抑菌蛋白成分P113+,抑菌力高達99.9%,可有效抑制引起蛀牙的轉糖鏈球菌。張淑君院長分析,P113+抑菌蛋白分離自人體唾液,唾液原本就具有抑制轉糖鏈球菌、強化牙齒鈣質的功效,可有效預防齲齒。 吞食漱口水 恐影響健康 不少家長會讓孩童使用漱口水加強牙齒清潔;張淑君院長認為,使用漱口水要特別留意,若不小心吞食,或長期使用添加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添加物的漱口水,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建議選擇安全性高,且具抑菌的效果的產品。市售含P113+抑菌蛋白的漱口水,對人體無抗藥性,溫和不刺激,非常適合兒童或成人天天使用。 定期牙齒檢查 預防齲齒 張淑君院長建議,開始長牙就應該刷牙,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清潔牙齒,每3至6個月接受牙齒檢查,及早使用塗氟、窩溝封填,有助預防齲齒;平常也可利用安全性高的口腔保健產品,養成孩子正確潔牙的態度,並進行潔牙四部曲,包括刷牙、牙線、漱口水,以及使用口腔噴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872/

媽媽請您也保重 特別要保護雙眼!

媽媽請您也保重 特別要保護雙眼!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不少媽媽整天忙著做菜、奔波,張羅家中大小事,常忽略生活中許多潛藏因子會誘發白內障。眼科醫師林宏洲表示,在媽媽生活當中,像戶外陽光紫外線、煮菜時瓦斯爐冒出的火光等,都可能傷害眼睛,增加白內障風險,因此建議媽媽出門時最好戴茶色太陽眼鏡,也要避免注視火光。 依據不同需求 慎選人工水晶體 林宏洲醫師指出,若沒有刻意閃避上述風險因子,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治療白內障多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為主,目前人工水晶體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 舉例來說,媽媽若喜歡四處遊玩、到戶外走走,或需要四處奔波,眼睛很容易接觸紫外線,此時較適合「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若同時有近視、遠視,則可以考慮選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會變色 有效阻隔紫外線和藍光傷害 林宏洲醫師分析,戶外陽光紫外線不只讓白內障惡化,也可能傷害黃斑部,而「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會隨外在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在戶外,人工水晶體變成黃色,可過濾多數紫外線和藍光,當民眾進入室內,人工水晶體變透明,看東西更清楚,且夜間視力較不受影響,媽媽即使晚上出門買東西,眼睛還是「亮晶晶」。 白內障拖太久 手術難度會上升 目前白內障手術多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林宏洲醫師提醒,當白內障已影響視力、生活,就要考慮接受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拖越久、白內障越熟,水晶體會變硬,且也會膨脹,導致眼睛的排水管容易受擠壓,引起眼壓高或青光眼,手術風險也會大為增加。 即使動白內障手術 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 另外,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一星期內建議戴護目鏡,防止外傷或風沙傷害眼睛。一星期後,平常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眼睛其他部位。患者手術前若能接受角膜弧度儀、超音波生物測量儀等專業評估,治療就會更精準,手術風險也會明顯降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2864/view/

妳累了嗎?職業婦女小心肝!

妳累了嗎?職業婦女小心肝!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經常熬夜又暴飲暴食,往往使得肝功能不好,甚至出現脂肪肝。不只是男性,尤其現代女性在職場上也往往得要衝鋒陷陣,有脂肪肝的女性也不少;傳統中醫認為,春天是生發季節,適合養肝,因為春天屬木,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肝臟也屬木,人體也和自然界一樣,陽氣漸盛,因此春天養生原則首重養肝,而且中醫所指的肝,不只是肝臟,還包括了肝經。 休息了仍容易疲勞 肝已經出現警訊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不要小看內臟的功能,每天都應該要適度休息,如果休息了仍容易疲勞、手腳痠軟無力、眼睛模糊、頭痛、腦神經不想動,表示肝已不想工作,應該要適度休息;其實人體無時無刻都在兢兢業業,都在不斷運轉,除非是肝已經出現警訊,否則不太需要特別去注意,如果忙碌無法睡7-8小時,可以閉眼、放空,使肌肉放鬆約20分鐘,短暫的休息,也可瞬間補充體能。 全身放鬆忘我 可使肝氣恢復 休息就是要完全放下,李深浦中醫師指出,利用短時間全身放鬆忘我,可以使肝氣恢復,讓極化的自律神經可以去極化,能使身體得到快速充電的感覺,而且全身經絡疲勞可以恢復。此外,尤其是不要一直注意有沒有在休息,隨意神經太發達,什麼都要管,一天到晚想把他人管好,想把自己的五臟管好,其實都沒有必要,只會使自己痛苦。 置之死地而後生 治療肝臟就是要能新陳代謝 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肝是管睡眠中樞,新陳代謝的器官,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心死而後神活」,若是注意身體太多,無法放下,反而會無法使隨意神經與自律神發揮充分效能,肝沒有神經,每天最少要有一個時間是要放掉一切的想法;由於「肝為將軍之關,謀略出焉」,就是與思想、心臟和血液都相關,所以要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己要放下,就好像人要會排便,才能吃得下。所以,治療肝臟最好的辦法是要使之新陳代謝。 救活C肝女 李醫師獲頒感謝狀 臨床上,就有一名公司老板娘罹患原位性肝硬化,已陷入昏迷要等待換肝,而且有肛門出血得要輸血,不但無法吃喝,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想吐,但是經由李醫師開給的中藥治療十五天後已能吃能喝,肝硬化病況得以獲得改善。還有一位日本女子因為C肝出現肝昏迷住進加護病房,也在服用李醫師開給中藥治療二週後,挽回一命;這位女子的兒子黃民隆先生還特別致贈感謝狀給李醫師。 護肝:營養均衡、不吃冰、要放下、不掛心、睡得好、要運動 李深浦中醫師強調,養肝除了要放下、不掛心、吃好睡好之外,還不可吃冰,因為溫度下降,食物無法消化,釋放營養會產生凝聚作用,進而導致熱量堆積,而且無法轉換成體力,而是悶熱,使人更想吃冰,造成惡性循環。所以,護肝就是飲食的溫度要適當,營養要均衡,不要想太多,吃好睡好,而且要運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52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