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維生素類食品查驗登記違法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

維生素類食品查驗登記違法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為使業者依循 衛福部公告維生素類食品查驗草案 衛生福利部於日前預告登記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2項法規命令草案,以及廢止1項原公告草案,此三項草案將進行為期60天之預告評論期,蒐集各界意見,使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等相關申辦規定更為明確,使業者能有法依循。 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查驗 從100年開始施行 前行政院衛生署也就是現在的衛福部,於99年公告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應辦理查驗登記,及相關作業注意事項,從100年開始施行;衛福部表示,包括應辦理查驗登記的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認定基準表、作業注意事項及相關申請書表等,且配合102年當時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也就是食安法修正,及衛生署改制為衛福部,已經公告並於同年公告修正其授權依據及機關名稱。 廢止過往辦理登記作業 重訂查驗登記 衛福部進一步說明,本次預告3項草案重點,將廢止原99年(102年修正)的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應辦理查驗登記及其作業注意事項,將重新訂定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應向中央主管機關辦理查驗登記,以及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相關規定。 三項草案蒐集意見 無改變現行申辦方式 若屬應辦理查驗登記的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業者未依照規定申請查驗登記,或未完成查驗者,將依違反食安法第21條規定,依同法第47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罰鍰;衛福部提醒,草案僅是讓查驗登記的申辦相關作業及規定能更明確,並無改變現行申辦方式,也未影響相關辦理作業,業者不須過於擔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753/

以為骨刺痛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以為骨刺痛結果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腰椎、脊椎疼痛,有時不見得是骨刺造成。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門診曾遇到患者因腰椎、脊椎疼痛就醫,以為是骨刺。檢查發現,竟是攝護腺癌轉移造成,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攝護腺癌,當出現疼痛症狀,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 攝護腺癌骨轉移 好像「針在揻」 裘坤元主任指出,攝護腺癌骨轉移患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一旦開始出現症狀,會先從疼痛開始,就像台灣話說的,好像「針在揻」,患者可能感覺刺刺的痛,或者悶悶的痛,也說不上來哪些地方特別痛,當疼痛加劇,患者可能連睡覺都無法好好地睡。 骨轉移疼痛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當攝護腺癌轉移至骨頭,癌細胞常跑到脊椎等中軸骨骼,也可能是骨盆腔、肋骨,有時連頭骨都有癌細胞。若癌細胞轉移到脊椎,病友可能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或從椅子上起身,便感覺疼痛,若轉移到肋骨,當側躺、壓到,便會感覺疼痛。 使用保骨針 有助降低骨折風險 事實上,攝護腺癌骨轉移不只造成骨頭疼痛,由於成骨、蝕骨細胞失去平衡,骨骼也會變得很脆弱,容易斷裂、骨折,加上荷爾蒙療法,患者骨折風險更會上升,治療使用保骨針等藥物,則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 轉移嚴重時 頭骨都可能出現癌細胞 過去曾有病患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出現多處骨頭轉移。裘坤元主任解釋,這名患者不只脊椎、肋骨、骨盆腔有癌細胞轉移,連頭顱骨頭也發現癌細胞蹤影。雖然經過荷爾蒙治療,情況大幅好轉,但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攝護腺癌骨轉移再度復發,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可想而知,這樣的骨頭如果不小心受傷,脊椎一下子斷掉,很可能就半身不遂。 面對攝護腺癌骨轉移 慎選治療策略 治療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先從藥物治療開始。醫師會先使用第一線疼痛控制藥物,或使用保護骨骼藥物,當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需要用到嗎啡類藥物。另外,也會使用一些促進骨骼生成平衡藥物,這類藥物機轉多針對骨骼再生、代謝作用,幫助骨骼生長平衡,骨骼力量便趨於穩固,骨折風險也會降低。 用藥、運動雙管齊下 提升生活品質 裘坤元主任也提醒,攝護腺癌骨轉移病友除了遵照醫囑用藥,平常也要做些運動,幫助強化骨骼,而且要避免跌倒,這樣生活品質才會比較好。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 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 (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一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一天200億,吃三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一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 (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三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三種功能。 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 (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 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 (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 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 (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一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738/

擺脫近視阻礙 實現夢想有方法

擺脫近視阻礙 實現夢想有方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你曾經因為近視放棄夢想嗎?台灣是近視王國,據統計,國內近視人口比例高達43%,將近1000萬人有近視的困擾,其中3分之1更是高度近視。不少年輕人夢想當軍官、警官、飛行員或是運動員,卻因近視而無法實現;如今,透過雷射近視手術,讓近視不再成為實現夢想的阻礙。 3大錯誤用眼習慣 近視人口達千萬人 眼科診所院長林宏洲指出,根據教育部105年統計,國小學童近視比率約45%,到了國中比率增加至73%,高中再增至80%,雖然可以藉由點眼藥水減緩近視度數加深,但已無法改變近視的事實,主因就是長時間、近距離、持續性不休息用眼等3大錯誤習慣。 想進入這些職業 視力要求高 林宏洲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民眾因為罹患近視或散光,而無法選擇喜愛的工作,例如對於視力要求較高的職業,包括警察、飛行員、軍官、運動員及潛水師等;或是空服員因工作需求,必須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引起乾眼、缺氧、新生血管、角膜發炎等副作用,導致無法戴隱形眼鏡,而無法上班。 新型3D立體飛秒雷射 可降低乾眼、提升安全性 雷射近視手術的發明,為近視患者開啟一道曙光。林宏洲院長強調,雷射近視手術能夠讓近視患者擺脫眼鏡的束縛,尤其新型3D立體飛秒雷射,可根據患者的角膜特性,選擇30~150度的角膜瓣邊緣角度,使角膜瓣快速癒合且穩定,降低乾眼發生機率、減輕角膜瓣移位的風險,一般或舊型的飛秒雷射屬於2D平面無法達到。 安全製作超薄橢圓形角膜瓣 高度近視、散光也有機會矯正 林宏洲院長進一步說明,進行3D立體飛秒雷射前,會用內建專用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精準定位角膜的表皮層、包氏層、間質層、德氏層、內皮層等各結構厚度分布,再決定角膜瓣掀起的厚度,加上每發僅奈米焦耳的低能量、每秒超過百萬發的速率,可安全製作超薄的角膜瓣,有50至250微米可供選擇,使角膜瓣及角膜神經癒合快速且穩定,留下較厚而安全的角膜基層,可矯正較高度的近視,並且能夠製作橢圓形角膜瓣,可依患者個別的散光軸度調整橢圓形長軸的角度,以提升散光矯正的品質。 詳細專業儀器檢查 評估是否適合手術 林宏洲院長提醒,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術前務必經過詳細專業的儀器檢查,包括電腦角膜地形檢查、藍光斷層掃描攝影、前導波高階像差檢查、角膜彈性韌度測量等檢查,確定適合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才能達到效果並減少副作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488/

別小看皮肉傷 恐引起發炎成大問題

別小看皮肉傷 恐引起發炎成大問題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運動傷及皮肉 處理不當恐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運動有益健康,世大運正在台北舉辦,在這全民瘋運動的時代,可得要注意運動安全,做好防護措施。如果在運動時,不小心跌倒出現皮肉傷,千萬別不當一回事,因為雖然只是擦傷或是撕裂傷,若是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那就代誌大條了! 皮肉傷可分為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 台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徐克強表示,各種運動都有可能出現皮肉傷,一般皮肉傷分為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撕裂傷是皮膚或軟組織與地板硬物接觸扯破的傷口,切割傷則是例如有玻璃劃破手,二者都有可能需要縫合,但是性質不同。切割傷的傷口邊緣是完整且清楚,撕裂傷則是上層皮會不見,或傷口會出現三角形或彎曲不規則表面。而無論是擦傷、撕裂傷與切割傷,首先要大量沖水。 傷口護理首先要用水沖乾淨 用水沖傷口,主要是將傷口上的砂子、草與泥土沖乾淨,徐克強主任進一步指出,一開始只要用乾淨的水就可以,不需要用生理食鹽水或是優典,即使是水龍頭的水或是礦泉水都好,水必須是清潔的,不要用水溝的髒水;若是傷口有流血,只要不是大噴血,少量的血流掉,對於防止傷口感染都有幫助。 平板衛生紙、菸草都不可用於傷口 而當傷口用水沖乾淨之後,可用乾淨的手帕或是質地縝密面紙蓋住傷口,但不要用平板衛生紙;徐克強主任解釋,平板衛生紙碰到水會裂解,而裂解物會掉到傷口上,就得要再用水清潔,這時傷口又會再流血。另外,曾有人用菸草來止血,雖然止血效果好,但是菸草畢竟是外來物,難保沒有微生物與寄生蟲,也就得要再做清潔,因此也不建議使用。 傳統敷料紗布可止血吸血 傷口清創止血之後,就應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徐克強主任建議,護理傷口有其步驟,若是有撕裂的皮膚需要剪除會有二層面,皮瓣通常會縫回去,死皮會剪掉,病人不要自行剪,而是要在麻醉下進行,但若是乾淨的死皮,也可做自我的人工皮。至於傷口護理常會用到敷料有很多種,傳統敷料紗布可止血吸血,這時傷口需要有濕潤環境,並且會用防菌藥膏,若是會有感染風險,就要用傳統含銀敷料,具有抗菌滅菌效果,或用抗生素藥膏,再蓋上紗布。 親水性傷口敷料較不會長出肉芽 另外,傷口護理也可使用親水性傷口敷料或人工皮,徐克強主任強調,在有膿與細菌的情況下,就不能用封口式敷料與人工皮,以免細菌越來越多,必須要在傷口清創且沒有壞組織之下,才會使用親水性傷口敷料,使傷口不要太乾且平衡濕潤,也就是在沒有感染情況下,就可以使上皮組織較好做移行動作,也較不會長出肉芽,使生長出健康皮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657/

肥胖罹胰臟癌機率增!二線藥物為晚期胰臟癌續命

肥胖罹胰臟癌機率增!二線藥物為晚期胰臟癌續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BMI大於30 胰臟癌機率倍增 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的民眾,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BMI小於23者增加了70%以上,而攝取過多的高澱粉食物,也將多出2.5倍的罹癌可能。現代人生活型態忙碌,加上西化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及代謝問題,進而增添罹患胰臟癌機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指出,胰臟癌過去多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五年來,台灣與其他先進國家,胰臟癌發生率逐步提升,發生族群也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除了常見的危險因子如抽菸、飲酒、肥胖、慢性胰臟炎外,遺傳也是罹患胰臟癌因素之一,由於胰臟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在初期常誤認為消化道疾病,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胰臟癌3警訊:腹痛、消瘦、黃疸 「早期發現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戴承正醫師說,胰臟癌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背痛、不明原因消瘦及黃疸等。一旦出現上述一個甚至多個症狀,且持續長時間未獲得改善,都要特別留意可能罹患胰臟癌,應盡快就醫檢查。此外,戴承正也建議一般大眾可透過全癌基因篩檢,檢測已知的遺傳性癌症,擬定個人化健康計畫。 二線新劑型藥物 有效提升晚期胰臟癌整體存活期 針對經確診無法手術切除的多數晚期胰臟癌患者,過去僅有第一線化學治療一個選項,一旦治療失效,就等同無藥可醫。所幸隨著醫學發展,晚期胰臟癌治療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由台灣研發的二線新劑型藥物,以微脂體包覆,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核心釋放高濃度藥物,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且降低藥物副作用。 戴承正指出,癌症治療若能有多線藥物提供選擇,治療控制效果就越好,長期存活機率也會相對提高。過去幾年來,胰臟癌治療選擇都相當有限,因此二線新劑型藥物的問世,對醫療團隊及患者而言,不啻為另一項治療的新武器,可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673/

近視雷射手術後眼睛會乾?專家來解惑

近視雷射手術後眼睛會乾?專家來解惑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日前有眼科醫師指稱,不少人在做完近視雷射手術後,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不但造成民眾疑慮,甚至使得眼科門診中,進行近視雷射手術的案例大幅減少。到底近視雷射手術是否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或是有何方法可以避免近視雷射手術出現併發症呢? 手術傷害到眼角膜神經 使眼淚分泌減少 眼科醫師廖家慶表示,一般人做近視雷射手術最在意的就是乾眼症的問題,很多人在網路上都可以發現到此議題,至於近視雷射手術後乾眼症的原因,是由於手術過程中會傷害到眼角膜神經,以致會對外界不敏感,而會使得眼淚分泌減少。 傳統近視雷射手術較會有乾眼症 新的近視雷射手術1個月內恢復 其實,目前做近視雷射手術已有Trans PRK新方法,對於手術後出現乾眼症的情況已大幅改善。廖家慶醫師指出,一般傳統近視雷射手術是要切開角膜瓣,這對於角膜傷害較深,所以恢復期要6個月,就較會有乾眼症;目前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手術較表淺,所以乾眼症只是暫時性後遺症,大約1個月內就可恢復。 使用3C頻繁容易眼睛乾 宜選擇較不會眼睛乾的近視雷射手術 然而,現代人由於使用3C很頻繁,以致於往往都會有眼睛乾的問題存在;廖家慶醫師表示,若是有眼睛乾的問題者,要做近視雷射手術就最好是選擇較不會眼睛乾的手術方式,若是仍有眼睛乾時,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定期補充,以及按時用藥,手術後會有消炎藥,對乾眼症和恢復都有幫助,也有使用淚管塞使排水口塞住,或是自體血清人工淚液,以及戴護目鏡,都對出現乾眼症有幫助。 20歲後近視度數穩定 做近視雷射手術較理想 至於要做近視雷射手術,也應在20歲以後;廖家慶醫師解釋,由於青少年仍在成長發育,眼睛近視度數尚不穩定,度數還在增加,所以要做近視雷射手術,應等到20歲以後近視度數已穩定,以及大約40歲左右出現老花以前,是做近視雷射手術較理想的年齡。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 需要先檢查評估 另外,就是近視度數問題,高度近視可以做雷射近視手術嗎?廖家慶醫師說,做近視雷射手術,都需要先檢查評估,由於近視度數與眼角膜厚度有關,度數越深,做近視雷射手術時就要削掉更多眼角膜,但有人天生的眼角膜就很厚,所以做完手術後仍在安全範圍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645/

反正不生了 乾脆子宮連同肌瘤一起切除好嗎?

反正不生了 乾脆子宮連同肌瘤一起切除好嗎?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子宮肌瘤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不少中年婦女早已完成生育任務,不想再忍受子宮肌瘤的種種症狀,以及避免日後一再復發,於是選擇將子宮連同肌瘤一起切除;但是這個決定會帶來哪些副作用呢? 女性荷爾蒙刺激 子宮肌瘤越大越多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童寶玲表示,子宮的功能為孕育新生命,沒有懷孕的女性,每個月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月經,子宮肌瘤的形成原因是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肌肉層,隨著每次月經來潮,荷爾蒙反覆刺激進而造成子宮肌瘤的體積越長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直到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子宮肌瘤才會逐漸萎縮。 子宮肌瘤生長位置 決定症狀表現 若子宮肌瘤位置靠近子宮內膜,容易發生經血量過多、強烈痛經;子宮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腸胃道或輸尿管,會造成頻尿、尿不乾淨、無法排尿、便秘、腎臟水腫;子宮肌瘤靠近子宮內腔,則可能導致流產、不孕症。由於子宮肌瘤造成的種種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有許多婦女常詢問是否可以切除子宮肌瘤?童寶玲醫師表示,手術切除子宮肌瘤必須一顆顆取出,再將子宮縫合,可能發生腸沾黏,會導致便秘、腸絞痛,沾黏到輸卵管而造成不孕症,或是增加懷孕時子宮破裂的風險;但子宮肌瘤仍會持續復發,若沒有生育需求就建議將子宮切除。 留意手術危險併發症 子宮次全切除副作用少 子宮切除可選擇子宮全切除、子宮次全切除,但要留意手術的危險併發症。童寶玲醫師舉例,子宮肌瘤過大時,手術會增加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而子宮次全切除可保留子宮頸,切除的組織較少,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較低,同時可維持子宮頸周圍韌帶構造,比較不容易發生手術後尿失禁等問題。 藥物治療為優先 傳統藥物副作用多 童寶玲醫師認為,治療子宮肌瘤應以藥物為優先選擇,例如子宮收縮藥物、避孕藥、止痛藥,雖然可以暫時減少經血量,但有血壓升高、強烈胃痛等副作用,且藥物使用劑量容易越來越多,最後仍需手術切除子宮肌瘤;而注射抑制腦下垂體藥物,可暫時進入假性更年期,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但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失眠、心情鬱悶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更會造成骨質疏鬆,一旦停止使用,子宮肌瘤又會再復發。 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 8成患者肌瘤萎縮 近年國內已有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可阻斷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2個月,高達8成患者肌瘤萎縮、變小,同時減少月經出血量;即使停藥後,子宮肌瘤也不會長大。童寶玲醫師曾收治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子宮布滿百顆肌瘤,造成嚴重貧血,曾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接受肌瘤切除手術仍復發,經過使用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3個月後,經血量過多獲得改善,血紅素回到10 g/dl,讓她終於不再愁眉苦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631/

連下床上廁所都會喘 原來是COPD惹的禍!

連下床上廁所都會喘 原來是COPD惹的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70多歲阿公抽菸菸齡40多年,雖然戒菸,但肺部還是出問題,不只常咳嗽、有痰,且動不動就喘,後來喘到進急診、住院,連從病床起身、上廁所都會喘,而這一切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惹的禍! 治療COPD 需遵照醫囑、耐心用藥 收治這名COPD長者的怡仁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杜宜霖表示,這位長輩平常喜歡到處走走,與朋友相聚、聊天,很擔心因為疾病使生活受限制,後來就積極戒菸、接受治療,所幸經兩個月左右,症狀就大幅減輕,還可以去台北看朋友,再度恢復社交生活。 抽菸、空氣汙染 容易誘發COPD 杜宜霖主任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由於抽菸、交通空氣汙染、粉塵等刺激,導致呼吸道發炎、狹窄,甚至阻塞,常見症狀包括慢性咳嗽、漸進式呼吸困難、咳嗽有痰等,也有患者睡覺會有喘鳴聲,或胸悶、吸不到氣。 症狀嚴重時 連走路、爬樓梯都有困難 隨著病情惡化,COPD患者的運動耐受力會越來越差,原本爬樓梯可以一口氣從一樓爬到三樓,後來可能只走一、兩層樓就開始喘、需要休息,像上述長輩,就嚴重到連下床上洗手間都會喘。當患者開始臥床、不敢下床,便容易肌肉流失,或產生骨鬆、褥瘡、肺炎等問題,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健康會更加惡化。 治療時  戒菸、藥物雙管齊下 杜宜霖主任強調,治療COPD首要之務是要戒菸、遠離二手菸等刺激。第一線藥物治療包括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與抗膽鹼藥物等,若症狀嚴重,就會考慮使用類固醇等第二線藥物。 戒菸2星期 症狀便明顯改善 根據統計,大約八成COPD患者有抽菸習慣,或過去有抽菸史,無論症狀多嚴重,只要戒菸,都會有好處;因此,杜宜霖主任強烈建議民眾戒菸,只要戒菸約2星期,搭配使用藥物,症狀便可大幅改善,戒菸3個月,運動耐受力也會明顯提升。 肺活站 幫助找出COPD潛在病患 為了找出COPD潛在病患,並讓民眾了解抽菸對肺部傷害有多大,有些醫院醫療團隊花了許多巧思,鼓勵民眾接受檢查、治療。怡仁醫院就設有「肺活站」,讓民眾檢測肺部一氧化碳濃度,民眾可以進一步瞭解自己肺部狀況,對抽菸所造成的傷害,也會多一層警覺性。杜宜霖主任表示,設置「肺活站」目標在於早期發現、盡早治療,當呼吸道開始變形、狹窄,治療就會更棘手,藥物效果也會很有限;反之,COPD患者及早接受治療,生活品質便可能恢復正常,社交生活也較不會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600/

半夜喝奶狂蛀牙 全台門診鎮靜幫助治療一次到位

半夜喝奶狂蛀牙 全台門診鎮靜幫助治療一次到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越來越多幼童因半夜喝奶、不刷牙,引發奶瓶性齲齒,整口都是爛牙!牙科醫師發現,過去門診較少出現奶瓶性齲齒病例,但近幾年來,每星期都會遇到一、兩名2、3歲嚴重奶瓶性齲齒幼童,這種現象似乎日漸普遍。 小孩半夜喝奶、不刷牙易出現奶瓶性齲齒 兒童牙科醫師王堯庭表示,有些父母、長輩遇到幼兒半夜哭鬧,為了迅速安撫小孩,就讓小孩喝奶,無論配方奶、還是母奶,只要晚上喝過又沒刷牙,很容易就引發奶瓶性齲齒,若整口蛀牙很嚴重,治療就會很棘手。幼兒不管是做齲齒填補、拔牙或根管治療,難免都會疼痛、哭鬧,治療時小孩哭鬧、躁動,很容易就受傷,治療時間也會拉長,家長甚至必須花更多時間帶小孩反覆看診、接受治療。 兒童牙科鎮靜服務減少小孩看牙受傷風險 王堯庭醫師舉例,有的幼童因太過緊張、哭鬧不休,必須以束縛方式固定身體、肢體,再以張嘴器將幼童嘴巴撐大,那畫面實在慘不忍睹,常造成小孩很大心理壓力,往後對看牙醫也會更排斥。目前已有兒童牙科鎮靜療程可供選擇,讓幼童在睡著狀態下接受治療,就好像無痛大腸鏡檢查一樣,當幼兒睡著了,治療自然更精準、更有效率,小孩受傷風險也會大幅下降。 台灣北、中、南、東部診所都有專業團隊提供同級安全服務 很多家長一想到兒童牙科鎮靜,就會擔心安全問題,麻醉科醫師施明宏表示,事實上,在專業兒童牙科鎮靜麻醉醫師、護理師等團隊評估、操作下,配合使用適合鎮靜藥物、劑量,加上高階生理監測儀器全程監控,安全性大為提升。現在不只北部,台灣中、南部及東部也都有牙科診所引進兒童牙科鎮靜服務,包含醫療團隊、儀器等,都與北部同步,有效提升兒童牙科治療精準度。 維持口腔健康牙齒照顧比後續治療重要! 對於兒童口腔健康,王堯庭醫師強調,「照顧比治療重要!」家長一定要使用牙刷、牙線等,徹底幫嬰幼兒清潔牙齒,千萬別讓小孩半夜喝奶、不刷牙。小孩牙齒要每半年塗氟,並接受口腔檢查,牙齒健康照顧好,就可避免後續一連串麻煩。 充分溝通、評估讓整體治療更安全、更精準 施明宏醫師則提醒,幼童如果感冒、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或有氣喘、癲癇沒有控制好、惡化,暫時就不宜接受兒童牙科鎮靜服務。醫療團隊也會在治療前進行完整健康評估,並與家長充分溝通,盡量讓小孩在舒適、安全環境下接受治療,小孩長大也就不會害怕看牙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57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