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蝦咪!超過50%DHA魚油吃不到?

蝦咪!超過50%DHA魚油吃不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孕媽對寶寶健康好焦慮!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DHA對於人類大腦、視覺神經可產生提升作用,所以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吃魚油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別近年醫學發現,許多產後憂鬱症病人,若能在懷孕期適當補充DHA魚油,不僅可以緩衝孕婦情緒問題,更有助於寶寶大腦及思考更健全發展,以致許多孕媽咪會吃魚油保健食品。然而,雖然DHA所帶來的諸多效用顯著,但卻導致許多企圖想獲取暴利的廠商,會在DHA含量數據上做手腳,例如用整顆魚油的總重量來匡稱為DHA的實際含量,或採用多種油混合並未清楚標示魚油中DHA含量,拿不出相關數據供消費者檢視;所以,孕媽咪在選購魚油保健食品前,可得要張大眼。 台灣市售魚油9/10沒有50%DHA 單顆魚油內DHA精純度越高,所耗費的魚油原料較多、萃取難度相對比較高,售價相對提高。從2015年開始,衛服部食藥署針對超過50% Omega-3的魚油有所規範,並針對未經審核卻胡亂宣稱DHA含量的廠商祭出重罰規則,也正是因為這個措施,意外導致在台灣幾乎很少有高單位DHA魚油。 營養師教孕媽選出好魚油三大秘技 1.吃的時機:孕期3個月胎像穩定後,正好1人吃2人補 營養師簡韶妤表示,雖然深海魚油脂中含有較多的Omega-3,但是光從食物中進行攝取,並不容易吃到足夠的建議量(DHA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00~300mg),且Omega-3容易在烹調過程因熱氣而被破壞,所以建議可以從營養補充品來進行補充,大約預產期2-3週前停止補充! 2.魚油的精純度與型態: DHA含量+TG型態才是吸收王! 簡韶妤營養師指出,孕媽們在挑選魚油品牌時,請注意魚油原料廠商所提供的魚油型態說明書,市面上有EE型式魚油跟TG型式魚油兩種。目前製程上以TG型態魚油較易為人體所吸收。 無論是透過藥局、還是購物台宣稱有多少DHA,請檢察它的這項指數報告,一般魚油檢驗脂肪酸的報告中22碳6烯酸(C22:6)的佔比就是一般大眾所熟知的DHA喔!   3.合格檢驗:無重金屬、輻射汙染,品質才能有保障 簡韶妤營養師表示,除了媽媽寶寶,補充DHA對各年齡層也是好處多多!而目前市面上強調DHA的產品除了魚油、還有藻油,無論魚油或是藻油,都來自深海中魚種或藻類萃取DHA,所以經常容易有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在挑選上也需要格外小心。一般最常見的SGS檢驗是目前國際上承認且公正的第三方檢驗單位,也是業界普遍標準,可作為參考指標。建議消費者購買時務必睜大眼睛,並且要求廠商提供正確數據,因為花同樣的費用,當然要花在正確的刀口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084/

手術化放療進化腦癌延命少受苦

手術化放療進化腦癌延命少受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切除微小腦瘤,就像從一碗布丁裡面挖掉綠豆,」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尹嘉展說,有的腫瘤甚至長在顱底深處腦幹前面,藝高人膽大的精密手術,立體定位、手術中的電腦導航及磁振造影檢查是輔助下刀的利器。 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是惡性腦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以最見的膠質瘤而言,病人在治療後平均存活一年多,在台中榮總,病人再多活半年到一年半,而且精良的手術器械及先進影像系統,以及化療藥物標靶化、放射治療微調化,讓病患存活更久也比較有生活品質。 良性腦瘤可開刀切除 病人與家屬常害怕手術 根據尹嘉展醫師的研究,就像選擇使用哪種抗生素之前要先做細菌培養一樣,手術切下來的腦瘤要驗基因,幫助篩選出最有效的化療藥物,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另外,腦瘤放射治療有標準劑量,台中榮總的臨床經驗顯示,從腫瘤的中心、邊緣、周圍漸層微調不同的放射劑量及治療頻率,療效更好。 神經外科的病患形形色色,治療及預後差很多,尹嘉展醫師看到有些病患的惡性腦瘤侵蝕知覺,讓病人感受不到太多痛苦,反而一路陪伴的家屬十分煎熬;良性腦瘤則是開刀就能改善日益惡化的症狀,病人和家屬卻害怕手術本身的風險;至於脊椎毛病則是當事人痛不欲生,清醒著受苦。 日前替一位 85歲的阿嬤開刀摘除3乘3公分大的良性腦瘤,阿嬤的子孫本來很猶豫,但尹嘉展評估阿嬤狀況後,認為開刀後可以多存活5年,家屬想到阿嬤平日身體硬朗,也沒有其他慢性病,腫瘤愈養愈大反而讓阿嬤半邊肢體愈來愈無力,最後同意阿嬤動手術。 低侵襲治療奏效 下背痛可免開刀 至於害怕開刀的脊椎疾患,還有低侵襲微創的治療選擇。他舉例,高頻熱凝療法治療下背痛,是在X光或電腦斷層影像的引導下,把電極針插入需要施行的部位,針尖釋出的高週波會產生攝氏42到44度比體溫略高的溫度,讓神經對疼痛感覺變遲鈍,達到緩解疼痛。 由於每個人對溫度感受有別,療效反應因人而異,另一種治療方式不用電極針,取而代之的是注射3%濃度的生理食鹽水,利用滲透擴散的物理現象,使發炎部位的水分滲出,達到神經減壓消腫止痛的效果,療效可持續半年甚至更久。 尹嘉展為90多歲的阿公動過刀,他說,高齡不是開刀的絕對禁忌,開刀的方式也不只一種,根據病人的情況全方面評估,對於可能產生自費的項目,例如開腦手術用到的止血凝膠、少數情況使用的術中化療藥物,其費用及效益都要跟病人說清楚,就能醫病攜手合作,好好治療病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038/

運動、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怎還是長不高?

運動、飲食、睡眠都正常 小孩怎還是長不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小孩想長高,運動、飲食、睡眠雖是3大重點,但還是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身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王仲興指出,當3歲以上小孩在運動、飲食、睡眠方面都正常,父母身高也不會太矮,甲狀腺素也都正常,但1年以上身高長不到4公分,就得考慮檢查生長激素,以了解是否因為生長激素分泌出問題。 孩子長不高因素多 治療策略大不同 王仲興主任分析,家族、基因遺傳、媽媽懷孕時所攝取的營養、身體狀況、小孩運動、睡眠、飲食習慣等,都可能影響小孩生長發育,目前最常見狀況為小孩長時間久坐、不運動,又拼命喝含糖飲料、吃油炸食物,導致過胖,結果就會使得青春期提早到來。 青春期提早,雖然一開始會快速長高,但後續身高發展就很有限,對生長發育很不利。王仲興主任指出,生長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必須分別釐清,如果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導致之生長障礙,治療便以注射生長激素為主,治療效果也最為理想,但若是體重過重導致青春期提前,治療重點便要放在體重控制、抑制青春期提早到來,注射生長激素則是輔助。 生長激素治療外 飲食、運動、睡眠要配合 王仲興主任表示,目前注射生長激素健保給付適應症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等,可注射生長激素,幫助正常的身高發展。不過,即使注射生長激素,運動、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還是非常重要。 王仲興主任說明,規律運動對小孩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另外吃含高糖食品兩小時內,生長激素會暫時停止分泌,因此飲食最好不要添加過多糖份,以免阻礙正常生長。建議國小學童晚上九點就寢,國中學生則建議晚上10點就寢,晚上11點到1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睡眠時間對於生長發育也有重要影響。 小孩身高發展異常 建議諮詢專業醫師 王仲興主任再次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小孩生長發育遠落後於同儕,建議諮詢專業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接受治療,可有助於孩子正常成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906/

切除大腦病變源頭 癲癇手術改變人生

切除大腦病變源頭 癲癇手術改變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每個工作只做一個月」,這是頑固性癲癇病患經常面臨的謀職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俊甫指出,一個外表好好的人在試用期第一個月,被老闆看到癲癇發作,通常會聽到這句話「你這樣子我不敢用你」,只好下個月重新找工作,至於求學過程遭遇的歧視排擠更不在話下。  台灣大約有20萬個癲癇病患,以藥物控制病情占大多數,當2種以上的藥物使用兩年,仍然一年內有6到12次大發作或昏迷,平均一個多月一次,這就是頑固性癲癇,當病人來到林俊甫診間時,都有領取身心障礙手冊的資格,癲癇發作引起跌倒受傷、交通意外、煮飯燙到等狀況不斷,長期心情鬱悶,身心都受苦。 術前評估術後追蹤 求學謀職不再漏電 不過,手術卻能改變人生,小曹(化名)去年帶著新婚妻子從中國大陸來台灣度蜜月,順道來台北榮總給林俊甫送上喜餅,他是手術成效的最佳見證之一。 三年前,林俊甫見到的小曹是個一事無成的28歲年輕人,他自從10歲左右發病,不知道換了多少藥物、找了無數醫師,病情仍是積重難返,曹父打聽到台灣國際醫療服務,決定帶著小曹來台北榮總動手術。 林俊甫說,小曹的癲癇病灶在大腦顳葉,但頭皮電極卻揪不出具體位置,醫療團隊評估決定兩階段的手術,第一階段打開頭骨和腦膜,直接把感應電極貼著腦皮質,排除肌肉及眼球的生物電波干擾,直接監測癲癇波,一、兩天後終於確認異常放電的部位,第二階段才推進手術房花了十多個小時切除壞掉的顳葉。 林俊甫形容,顳葉切除術就是「將大腦漏電的源頭直接切掉」,估計有2成的病患適用這項手術。小曹前後往院三個多星期,返回大陸之後,癲癇不再發作,陸陸續續捎來消息說,找到工作了,交到女朋友了,然後結婚了……。林俊甫吃到小曹的喜餅,期待明後年說不定能夠吃到紅蛋。 無法開刀的病人 深腦部電刺激術是未來趨勢 類似小曹的案例鼓舞病患勇氣,不過,有些案例的病灶緊貼著視力、語言、運動等區域,要一邊開刀一邊評估,執刀醫師避開重要功能部位,就像在「夾縫中前進」,病人最擔心的是開完刀喪失記憶。 手術難免有風險,林俊甫強調,事前需要詢問病史及完整的檢驗評估,尤其是連續監測腦波定位病灶,在決定開刀後,務必配合醫療團隊調整藥物,術後也不可自行停藥,一般來說,術後三個月的復健追蹤,記憶無損、語言功能也都能恢復。 林俊甫也安慰目前無法開刀的病人別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深腦部電刺激術」是在患者丘腦植入電極導線,前胸埋入電子節律器,這種尖端醫材能像點穴一般制止癲癇波傳導,未來極具治療潛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037/

自然產好?剖腹產好?準媽媽們不可不知!

自然產好?剖腹產好?準媽媽們不可不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迎接家中的新成員,究竟該選擇「自然生產」還是「剖腹生產」才好?離預產期越近,相信越讓不少新手媽媽煩惱到幾乎夜不成眠,二擇一,其實答案沒這麼困難,國內婦產科醫師給了最重要的依據,那就是只要胎位正、媽媽及寶寶的健康良好,優先選擇自然生產。 台灣剖腹產率超過3成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強調,根據統計,台灣剖腹產率高居世界排名前茅,比率超過三成,在部分院所,剖腹生產的比率甚至高過4成。若是胎位不正,前置胎盤、胎兒窘迫,產程遲滯,雙胞胎、前胎剖腹、媽媽天生的骨盆腔狹小,或是寶寶個頭屬於「巨嬰」等級的情形之下,由於相對的生產風險較高,此時採取剖腹生產則有其必要性;然而,一切都得視母嬰狀況予以抉擇。 剖腹產最怕出現沾黏 在台灣,由於剖腹產技術已十分純熟,產婦不見得需要術後禁食,且在傳統剖腹產之同時,還可順道檢查卵巢、輸卵管等是否有腫瘤,或剖腹產合併作肌瘤切除術的好處。然而,蕭勝文指出,剖腹產最怕還是出現沾黏,由於剖腹下刀位置不同,出現的沾黏位置不同,則產後出現的症狀更是大不同。近年來,會遇到剖腹產多次的孕婦,無論是腸沾黏蓋滿子宮,導致此胎讓醫師無從下刀的情況;或者是與膀胱沾黏造成產婦夜夜頻尿等困擾,偶爾都會遇到,且容易影響到產婦產後的生活品質。 防沾黏可降低7倍沾黏率 蕭勝文強調,選擇在剖腹術中使用適合的防沾黏產品,可以降低沾黏機率,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種選擇,不管是貼片狀、薄膜狀等任何形式產品,目前健保不給付,都需要自費,使用美國FDA合格核准的防沾黏玻尿酸產品,通常七天內可由人體自然吸收,文獻上指出可達到降低七倍沾黏發生機率,目前台灣約有六成以上剖腹產婦選擇使用,以降低剖腹產沾黏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019/

歡天喜地迎新娃 子宮肌瘤引心慌

歡天喜地迎新娃 子宮肌瘤引心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31歲的佳佳於年初與長跑多年的男友完婚,八月中旬肚子便傳來好消息。在自我檢測確認懷孕後,由於這是兩個家族間第一位孫子,眾人無不歡欣鼓舞地迎接這個好消息,對佳佳的照顧也無微不至。然而,在第一次做產檢超音波後,才意外發現,她的子宮中長有兩顆約三公分大小的肌瘤。雖然醫師表示生長位置預計不會影響胎兒成長、生產,但這消息還是像顆大石頭一樣,沈甸甸地壓在佳佳心上,成天煩惱著寶寶是否會因此有異狀。 子宮肌瘤發生原因不明 好發於30歲以上女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顯示,臨床上四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可能罹患子宮肌瘤,可謂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而在國內,子宮肌瘤又好發於30歲以上女性,比例高達20%,40~50歲女性發生率更高達30%。子宮肌瘤為生長於子宮平滑肌上的腫瘤,至今發生原因仍不明,僅能推測與遺傳、個人體質、動情激素的變化有關。除此之外,不孕、未曾生產以及肥胖婦女,因賀爾蒙變化,均是罹患的高危險族群。 及早就診遵醫囑示 排除子宮肌瘤恐懼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醫師說明,子宮肌瘤依常見生長位置,主要又可分為子宮最內層的黏膜下肌瘤、子宮間質層的子宮壁內肌瘤,和子宮最外層的子宮漿膜下肌瘤等三類。主要症狀就是經期大量出血,除此之外,臨床上也有因肌瘤壓迫到泌尿器官,導致頻尿、排尿困難等現象。部分子宮肌瘤的生長位置,因會影響受精卵著床或阻擋產道,還可能導致女性不易受孕,甚至重複流產。 郭安妮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對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控制與外科手術,一旦罹患也不用過於操心,只要儘早接受專業診療,即能加以避免、舒緩相關症狀。如案例中的佳佳,懷孕期間定時回診,在郭醫師一路陪伴解說、追蹤下,也逐漸放下心中憂慮,最終順利自然產下一名白胖健康的男寶寶,享受初為人母的喜悅,且因腫瘤不大也無明顯症狀,經醫師診斷無需動刀,只需於日後定期回診追蹤。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有兆儘速就醫診治 雖然子宮肌瘤惡變率不高,但仍會對女性健康造成影響,平時生活中不當飲食,也可能刺激疾病發生機率或加重。因此均衡攝取飲食以及培養運動習慣,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郭安妮醫師提醒女性,如有經血量過大,或嚴重經痛、性交疼痛等疑似罹患子宮肌瘤之症狀,應儘速就醫求診,才能儘早辨識並對症下藥,免於各式症狀之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982/

看手機小字好吃力 老花眼矯正新選擇

看手機小字好吃力 老花眼矯正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近年來,大家使用手機普遍後,老花眼有提早發生的現象!最近就有一名38歲男性有高度近視、青光眼及散光,平常有點眼藥水降眼壓,最近已出現老花,看手機小字就很吃力,經常會皺著眉頭看,有很深的皺眉紋,為了不想要再戴眼鏡,因此就去做老花雷射手術,還同時矯正了近視及散光。 老花就是眼睛老化 一定會發生 收治這名男子的眼科醫師林宏洲指出,老花其實就是一種老化的現象,而且一定會發生,當年近40歲時,看遠看近時的對焦速度會變慢,甚至會看不清楚,尤其是原本有遠視的人,老花會特別早出現,而且特別嚴重,不少人在30歲就會看近不清楚。原本正常視力的人要用老花眼鏡,原本有近視的人是看遠要用近視眼鏡,看近要用老花眼鏡;或是有人會用多焦點眼鏡,但可能會有頭暈現象,爬樓梯時會看不清楚,在生活上造成困擾。 優勢眼矯正可看遠 輔助眼做成近視150度可看近 老花雷射是如何進行?為何又能同時矯正近視及散光?林宏洲醫師解釋,雷射可以改變角膜弧度,降低弧度能夠矯正近視、增加弧度可矯正遠視,因為眼睛有優勢眼與輔助眼之分,優勢眼矯正到沒有度數看遠便清楚,輔助眼做成近視150度左右看近便清楚,度數不要差太多,幾週可適應,就不用戴眼鏡;另外做老花雷射之前要詳細檢查,若有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需先做治療。 OCT3D立體飛秒雷射 提高手術安全性與穩定性 過去做老花雷射是有刀掀角膜瓣再做雷射,10年前開始有無刀飛秒雷射;但是林宏洲醫師強調,這兩種方式掀角膜瓣前都沒有先掃描分析角膜表皮層、間質層等的厚度與異常情形。目前有瑞士新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3D立體飛秒雷射,具有OTC導引做角膜掃瞄定位測量,可避開角膜表皮層的異常結構,安全地製作超薄角膜瓣、角膜瓣邊緣且可設定角度嵌合在一起,以及散光可做橢圓形角膜瓣,因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林宏洲醫師說明,角膜有表皮層、包氏層、間質層、德氏層、內皮層,3D立體飛秒雷射有OCT導引測量各角膜層厚度,可使角膜掀得比較薄,而且癒合快,較不會有乾眼併發症,留下的角膜基層較厚,角膜也就較強壯;而角膜邊緣有30-150角度可設定,並用物理性嵌合,因而會卡住角膜,較不會移位與變形;以及可做成橢圓形角膜瓣,使角膜瓣配合散光的角度做成橢圓型雷射區,使矯正散光效果較好。 預防眼睛提早老化 看近物半小時要看遠方6公尺以外距離 如果想要避免老花提早報到,林宏洲醫師提醒,長時間看1公尺內近距離,會使水晶體提早沒有彈性;所以,最好是看近物半小時,就要讓眼睛休息,看遠方6公尺以外距離,來放鬆眼睛,使水晶體恢復彈性並保持活性,也可預防老花提早報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847/

雙肺多顆腫瘤不可逆標靶三週內腫瘤縮小一半

雙肺多顆腫瘤不可逆標靶三週內腫瘤縮小一半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高齡70歲的陳爺爺(化名),初期因久咳長達數週卻不見好轉,至醫院檢測發現兩邊肺部出現多顆腫瘤確診為晚期肺癌,經EGFR基因檢測後呈陽性反應,於第一線立刻投以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三週後腫瘤已縮小近一半,對此陳爺爺與家屬皆感到驚喜,也因此更加深他們對後續治療的信心。 隨著肺癌治療演進,標靶治療儼然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等三大傳統療法後的第四大療法。收治這位陳爺爺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馮博皓醫師指出,標靶藥物具針對性,能精準抑制腫瘤細胞且不扼殺體內的正常細胞;其中,不可逆標靶藥物更具備不易脫靶的特性,完全咬合表皮生長因子的四個接受體家族,一旦與突變接受器完全結合後,便能阻斷癌細胞ErbB的訊號傳遞路徑,對於腫瘤抑制效果反應良好。 同時保有良好體能與日常生活品質 肺癌患者在進行治療選擇前,往往會考量治療副作用以及是否會改變現有生活型態;對此,馮博皓醫師表示,不可逆標靶藥物僅須每日按時服用,其副作用反應皆可透過輔助藥物獲得緩解,讓患者保有較好的體能狀態,相較傳統化療常見的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不可逆標靶藥物不但讓患者於治療期間擁有接近原日常的生活品質,其醫囑性高也提升治療成效。 不可逆標靶藥物降低死亡風險 肺癌患者都希望透過治療延長存活期,根據之前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的LUX-Lung跨國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治療罹患EGFR突變陽性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與化療相比,不可逆標靶藥物能延長中位數患者存活期並降低死亡風險;因此第一線健保給付的不可逆標靶藥物,無疑成為多數晚期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選擇。 第一線抑制腫瘤成效將影響患者信心 馮博皓醫師進一步表示,陳爺爺在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腹瀉的副作用,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後已獲得良好的改善,且體能上並未因此衰退,仍能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目前持續進行第三年的追蹤治療。馮博皓醫師提醒,患者治療期間若有任何疑問,都應與醫療團隊即時反應,可進一步調整藥物劑量或透過輔助藥物獲得緩解,無須過度擔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970/

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開學了,許多小朋友經常會為了寫功課,或是沈迷於網路,進而到半夜才睡覺,加上秋老虎天氣仍然炎熱,飲料一杯接著一杯喝,小心這些行為都可能影響兒童健康及正常生長!醫師提醒,發育階段的孩童需要充足的睡眠,建議晚間11時前就要熟睡,而攝取過量的糖分,除了容易造成肥胖外,也會抑制生長激素正常分泌,成為影響健康和生長發育不良的元兇之一。 兒童生長遲緩 先天、後天因素影響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朱德明指出,兒童生長遲緩有先天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例如染色體異常、先天骨骼發育不全、新生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等;後天因素則包括貧血、肥胖、糖尿病、氣喘、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異常,以及生長激素缺乏症等等。 孩童作息不正常 生長發育容易受影響  由於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間,介於夜間11時至凌晨2時,若沒有進入熟睡階段,生長激素分泌易受影響,就可能造成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現象,成為影響孩童正常生長的原因之一。朱德明醫師觀察發現,現代孩童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晚睡,就很容易導致生長遲緩。 3項臨床指標 需留意是否為生長遲緩 朱德明醫師表示,當孩童的生長曲線圖,身高落在第3個百分位以下、每年身高生長速率低於4公分,以及骨齡比實際年齡遲緩2年以上,就要留意是否有生長遲緩的現象。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及檢查,以排除其他因疾病造成的生長遲緩。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經由專業醫師判斷,需要時可以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進一步釐清是否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病理性生長激素缺乏症。 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發育達正常標準 曾經有一名小二男童身高只有109公分,由學校護理師發現其生長發育遲緩,轉介至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收治這名男童的朱德明醫師評估後,給予施打生長激素治療,小男童第一年就長高了12公分,持續治療8年的時間,目前身高已經有172公分。 把握治療黃金期 對症下藥才有效 孩童生長遲緩的原因很多,朱德明醫師強調,如果是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孩童,應遵循醫囑,接受正確的生長激素治療,生長遲緩的情況便可能獲得改善;不過,必須把握骨骼生長板閉合前的治療黃金期才有效,通常女生骨齡在14歲、男生骨齡在16歲以後,就不宜使用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對象,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 5要點提醒 正常生長發育不難 朱德明醫師建議,想要正常生長發育,首先要早睡、不熬夜,晚間11時前熟睡;平緩規律持續性運動,例如跳繩;補充鈣質飲食,可幫助骨骼生長;不宜飲用含糖飲料;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例如免洗餐具、塑膠製品等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危害;避免食用雞皮、內臟、油炸食物,以免容易性早熟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891/

降低化療副作用 治療癌症不再打退堂鼓

降低化療副作用 治療癌症不再打退堂鼓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化療會出現噁心、嘔吐以及掉髮等副作用,以致許多癌症病人聽到要化療,就會心生畏懼,甚至會打退堂鼓。而根據研究證實,化療時合併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但能降低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癌症惡病質。這對於癌症病人而言,可謂是一大福音!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目前已經教學醫院進行人體試驗驗證的褐藻醣膠,以期能輔助更多的癌友配合醫囑治療,成功抗癌。 化療+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顯著改善化療副作用 由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周志中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以惡性腫瘤小鼠做動物實驗,且歷時五年完成。研究結果顯示,化療時合併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小鼠,顯著改善身體消瘦、肌肉萎縮以及腸損傷等功能障礙,使得罹癌小鼠體重平均增加3.3公克。此項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腫瘤標靶Oncotarget》醫學期刊。 可改善化療造成的腸胃功能損傷及惡病質 根據統計,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時,有高達8成會出現肌肉萎縮、腸胃功能損傷、厭食、疲勞,以及抑制蛋白質吸收等副作用,進而造成惡病質而增加死亡率;主要在於化療會引起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活化素Activin A、促發炎細胞因子NF-κB活化。此次研究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大幅減少化療所引起的這些現象,進而改善化療所誘發的惡病質。 可促進蛋白質生成 因而有體力完成治療 研究並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除了可顯著改善化療造成的腸胃功能損傷及惡病質,並且還具有雙向調控的功能,在減少化療造成的肌肉萎縮同時,並能抑制肌肉降解因子FOXO3、MuRF-1、MAFbx /atrogin-1,顯著降低肌肉蛋白分解酶活性,大幅提高促進組織生長及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 1)、mTOR / P70S6K / 4EBP -1等相關蛋白質合成,增加蛋白質生成;證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是具有癌症輔助治療的效用,讓癌症病人能夠好好進食,有營養且有體力的繼續完成癌症治療。 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期別進行人體試驗 研究團隊已進行多項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相關研究,之前即曾發現可抑制血管新生,以達到抑制癌症的目的。為能使癌友順利完成治療,並能提高生活品質;研究團隊下一階段將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期別進行人體試驗,以期能發現更多抑制癌症機轉的方法,並盼望能降低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加成化療與放療的效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9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