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夏天NG腿!久站久坐出現靜脈曲張怎麼辦?

夏天NG腿!久站久坐出現靜脈曲張怎麼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炎夏音樂季浪潮一波波襲來,福隆海水浴場沙雕展才剛結束,緊接著又到了萬眾矚目的貢寮海洋音樂祭。年輕女孩們紛紛換上熱褲、迷你裙,大秀纖長美腿展現姣好身材,但若此時露出蜘蛛網狀的腿,就實在太「掉漆」啦!除了已知的彈性襪、雷射、手術外,現在已有新型口服藥可治療靜脈曲張症狀,其成份含有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diosmin),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一天服用兩顆,一個半月後可改善靜脈曲張症狀,由於口服方便,民眾接受度也較高。 日前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因工作關係需要久站,每到下午則會出現下肢腫脹、腳底發麻等問題,起初不以為意,直到開始發生夜間抽筋,靜脈曲張症狀加劇,才至靜脈血管外科求診。後來透過新型口服藥治療,症狀即獲得緩解。開業診所靜脈血管外科主任游堂振醫師表示,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略,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色素沉澱、潰瘍、靜脈破裂、出血不止等,嚴重會行走困難而影響生活品質。 久站族小心! 櫃姐、髮型師易被美腿殺手盯上 游堂振醫師提及,靜脈曲張有先天及後天之分,先天因素為靜脈壁薄弱和瓣膜無法正常閉合,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容易淤積於下肢,導致靜脈曲張;後天因素通常受生活環境影響如長期站立工作導致靜脈壓持久升高,特別是老師、髮型師、餐廳服務員、櫃姐、廚師、麵包師、市場攤販等職務屬高危險族群。 老人家腳麻走不動 小心靜脈曲張作祟 除了女性易患有靜脈曲張,男性也會發生。現齡66歲老伯伯退休後喜愛外出趴趴走,但是近3個月卻在早晨起床如廁站不起來,以及走路動作變得緩慢及困難,體力也明顯變差,他起初以為是老化所造成的骨質疏鬆及肌少症,四處求診想要解決腿痠和腳步沉重等問題,但仍未見效。經朋友介紹給游醫師診斷後,才證實自己有靜脈曲張,在正確使用彈性襪與口服藥的輔助治療後,症狀終於改善。老伯伯開心的表示,「現在雙腿輕盈,健步如飛」。 新型口服藥促進血液循環 改善惱人症狀 游堂振醫師表示,目前靜脈曲張治療方式分為彈性襪、硬化劑注射、體外雷射、靜脈血管內雷射或射頻封閉手術及新型口服藥。針對不同靜脈曲張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彈性襪可幫助血液回流,但因天氣過熱,容易引發過敏症狀;雷射及手術屬侵入性,需視患者接受程度而定;新型口服藥內含有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一天服用兩顆,一個半月後就可明顯改善靜脈曲張的惱人症狀,民眾接受度較高。此外,民眾也應配合運動及按摩,或選擇物理治療彈性襪,積極預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544/

生酮飲食難堅持凍脂體雕輕鬆擊退頑固脂肪

生酮飲食難堅持凍脂體雕輕鬆擊退頑固脂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最近興起一波生酮飲食減肥熱,而這項減肥法是源自於矽谷工程師Dave Asprey一次西藏旅行啟發的「防彈飲食法」(The Bulletproof Diet),主要是藉由「防彈咖啡」與「生酮飲食」,來改善體重過重困擾。然而,體雕專家皮膚專科診所院長李承鴻醫師表示,「若要達到長久維持身形的效果,一定要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 防彈咖啡、生酮飲食 瘦身熱潮蔓延 生酮飲食法強調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在低醣狀態下模擬飢餓,燃燒脂肪,嚴格者甚至必須攝取零澱粉或每天在6至8小時內進食完畢,據說1至3個月內可看到效果。但是,醫師與營養師則是強調,特殊飲食法需經專業評估且不宜長期採用,營養不均衡對身體可能造成的負擔因人而異,而且喝一口含糖飲料或吃一碗米飯就會破功的生酮飲食,完全顛覆飲食習慣,並不容易堅持。 減脂誤區:在意的脂肪減不掉? 生酮飲食法其實有一大誤區,就是到底減少的是什麼脂肪?李承鴻醫師指出,人體脂肪分布於內臟、血管壁、皮下等三大區域,透過運動與控制飲食會先減少內臟與血管壁脂肪,皮下脂肪相對難消除,生酮飲食對身材曲線影響不大,即使搭配運動,也無法消除大腿內外側、腰腹、臀下線、後背等部位頑固皮下脂肪。 李承鴻醫師進一步指出,尤其是脂肪細胞,在成年之後數量幾乎固定,與身形曲線有關的皮下脂肪一旦累積就難以消失,以往只能藉助抽脂減少皮下脂肪,但過程不可測的麻醉風險、手術凹凸不平問題、恢復期照護與疼痛,往往都讓人卻步。 哈佛研發高科技 一次療程35分鐘減脂1/4 想要安全及有效的長久雕塑身材,難道沒有更快速,安全有效的選擇?一項由哈佛醫學院研發的跨時代新科技,是運用脂肪細胞不耐冷的特性,傳遞被智慧專利控制的恆低溫,可選擇性只讓希望雕塑部位脂肪細胞凋零,數量永久減少進而達到身形雕塑目的,最快三週,平均一個半月到三個月可看到最佳成果。 此項新科技自2010年問世至今,已累積全球500萬人次見證,一項產品全球擁有146項專利,是美國FDA核准非侵入式「減脂」(Fat Reduction)療程,獲安全、有效雙認證,主要是運用不同身形部位專用雕塑手握把,進行全身全方位雕塑,凋亡的脂肪細胞會經過身體自然代謝,永久排出體外,免動刀,過程舒適無痛,不需揮汗鍛鍊或禁食,輕鬆躺坐著35分鐘就能享瘦。 李承鴻醫師表示,由於低溫減脂具有快速與免手術恢復期的特性,尤其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不須安排假期,甚至一個下午茶時間即可量身訂製雕塑成果,療程後可照常上班或接續行程,不影響作息;今年夏天並升級主打進化科技3S(Superb Speedy Slim),一次療程35分鐘可減脂1/4,以高科技創造「心機曲線、無汗減脂、類健身效果」的醫美新風潮,可以讓你輕鬆擊退頑固脂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523/

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疑慮多專管師有問必答

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疑慮多專管師有問必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宜蘭一名40多歲女性,患有嚴重牙周病,上顎幾乎無牙、下顎多顆缺牙,長期配戴活動假牙,平常都不敢開口笑,原本非常害怕看牙齒的她,經由專管師安撫情緒,慢慢能夠定期回診治療,醫師進一步建議採取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如今,牙齒恢復美觀,每次回診臉上充滿笑容,看牙也不再感到恐懼。 專管師專業諮詢與安撫情緒 女病患放心治療 新竹開業牙科診所的牙醫療程專案管理師陳郁婷指出,該患者非常害怕看牙醫,才導致牙齒、牙周狀況不良,第一次到診間諮詢時,顯得非常緊張、焦慮,醫師問診也都沒有回應,後續經由專管師持續地線上通訊軟體做即時療程問題諮詢,和電話聊天關懷、安撫情緒,終於慢慢放下心中顧慮,進而選擇相信醫師制定的治療計畫,積極配合回診治療。 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 牙齒立即恢復美觀 這名患者先接受了牙周治療後,醫師考量患者口腔狀況,以保留患者自然牙為第一,於是建議她上顎採取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而下顎就以多顆植牙的導引式植牙手術方式。專管師陳郁婷表示,術後當天,她患者先裝上臨時的固定式假牙,牙齒立即恢復美觀與進食;後續經過6至10次回診,大約半年的時間,再裝上正式假牙,順利完成植牙療程。 全口重建疑慮多 專管師隨時解答 選擇全口重建的患者,幾乎都是非常害怕看牙,對於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療程充滿許多疑慮;專管師陳郁婷觀察發現,包括手術的成功率、手術如何進行、手術時間、療程時間,以及術後是否腫脹、疼痛,能否正常上班、進食等問題;其實,當患者治療或牙齒有任何問題、疑慮,隨時都能找到專管師獲得詳細的解答。 專管師陳郁婷解釋,All-on-4一日全口速定植牙療程,相較於單顆植牙,對於齒槽骨的需求量較低,即使長期缺牙、配戴活動假牙的患者,也都不需要補骨來等待4至6個月的骨頭生長時間;另外,手術當天即可裝上臨時固定式假牙,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 ▲當牙齒有任何疑慮,隨時都能找到專管師獲得詳細解答與專業協助。 專管師掌控植牙療程 患者個人小管家 專管師陳郁婷進一步說明,由於全口重建療程較複雜,專管師會負責管理患者的牙齒狀況、治療程序、過去治療資料統整,以及手術療程的詳細說明、問題討論;另外,協助患者預約看診時間、安排治療時間表,讓患者順利完成療程;術後持續追蹤患者的牙齒狀況,並教導正確清潔,就像是植牙患者個人專屬的牙醫小管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518/

乾眼猛點人工淚液藏危機 當心防腐劑傷眼

乾眼猛點人工淚液藏危機 當心防腐劑傷眼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40歲陳小姐,因邁入更年期前期,淚水分泌開始減少,加上長年配戴隱形眼鏡,工作使用電腦,導致乾眼症上身;為舒緩不適,每天點數十次人工淚液,結果人工淚液中防腐劑蓄積傷眼,造成雙眼彌漫性的角膜上皮病變,不只眼睛紅癢,且視線日趨模楜,視力受損,才驚覺不對勁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眼科醫學會秘書長蔡景耀表示,欲改善乾眼症狀應先就醫確診,並應慎選人工淚液劑型,避免造成眼睛危害。 根據統計,國內50歲以上中老年人,超過半數患有乾眼症,蔡景耀解釋,乾眼症是常見的眼睛疾病,造成原因眾多,包括中老年婦女停經後因女性荷爾蒙減少,眼睛乾澀的情況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或內分泌機能失衡,也可能造成乾眼症,建議若有眼睛乾澀、紅癢、異物感等乾眼症狀,就醫對症治療。 3C族要當心! 使用含防腐劑人工淚液舒緩乾眼恐藏危機 「乾眼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眼疾」,蔡景耀補充說明,炎炎夏日,很多人一整天都躲在冷氣房「避暑」,但冷氣房內環境偏乾,狂吹冷氣眼睛容易更加乾澀,加上年輕人戴隱形眼鏡比例高、又長時間使用3C產品,許多患者當眼睛專注在3C產品,眨眼次數只剩下平常的3分之1,造成淚水分泌與分布不均,眼睛就會乾,使乾眼症年輕族群愈來愈多,患者習慣隨身帶著人工淚液,眼睛一乾就點,卻忽略大部分罐裝人工淚液,含有防腐劑,長期或過量使用會造成危害,最常見的是造成雙眼彌漫性角膜上皮病變。 乾眼點用人工淚液有眉角 點對才能正確舒緩症狀 蔡景耀提醒,眼睛乾澀首先要找出原因對症治療,但日常基礎的保濕和防曬保養也不能少。乾眼患者可適時補充人工淚液緩解不適,但人工淚液劑型及使用方式應聽從醫師建議使用,隱形眼鏡族、或一天點4次以上人工淚液者,千萬不要點含有防腐劑的劑型,尤其隱形眼鏡族,恐提高防腐劑殘留機率,容易造成角膜上皮細胞脫落,沒有角膜上皮細胞保護後容易遭細菌侵蝕,造成角膜潰瘍! 改善乾眼不傷眼 民眾可至藥妝店選購無防腐劑產品  蔡景耀建議,若需高頻率使用人工淚液,可選用單劑型無防腐劑包裝的產品,一天內可用完,也可避免開封後細菌滋生。此外,乾眼患者應多管齊下護眼,調整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酗酒,避免接觸環境中的油煙、粉塵等汙染物質,冷氣房內可擺設綠色植栽,放杯水增加濕度,冷氣別開太強;改變用眼習慣,減少看3C螢幕,戴隱形眼鏡時間不過長,多吃蔬果、適量攝取葉黃素,幫助眼睛揮別乾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489/

錨點量血糖量錯血糖控制就「走鐘」!

錨點量血糖量錯血糖控制就「走鐘」!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對於糖尿病病友,量血糖是血糖控制重要關鍵,如果血糖機失準,或量血糖方式錯誤,血糖值就不正確,不只治療方向可能錯誤,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只有早上空腹量血糖 無法了解血糖整體變化 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很多民眾使用血糖機時,測量時機錯誤,舉例來說,糖尿病病友可能每天都是早上量空腹血糖,但實際上中午、下午可能血糖值過高,而病友本身並不知道。 採血量不足 也會影響血糖機數據判讀 另外,民眾測量血糖常犯錯誤,就是測量方式不正確,有些病友因為怕痛,針刺得不夠深,導致採血量不足,此時血糖機判讀就比較會失準,還有像試紙過期,也是常見問題。試紙過期,測量也很可能產生誤差,病友若是誤用,這樣的誤差,很容易影響醫師判斷、用藥策略規劃。 事實上,血糖機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血糖機精準,血糖測量也才會準,不易「走鐘」(台語,失去精準之意)。 血糖機若有ISO最新認證標準 品質更有保障 謝安慈主任指出,基本上大部分血糖機都經過認證,只要是大品牌,品質多半沒問題,近來,民眾對於血糖機精準度要求日漸提升,血糖機若有ISO最新2013認證標準,品質更有保障,血糖機若達到這樣的標準,精準度就會比較高。另外,還有一些血糖機可以自我調控,不需一再校正,換了試紙,就可以直接測量,避免產生誤差。 注意飲食、規律運動 也是血糖控制重要關鍵 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按照醫囑用藥,平常也要多注意飲食、規律運動,才能避免血糖居高不下、過度起伏,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448/

專家開講:「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

專家開講:「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 是乳癌放療之重大突破,由於此治療技術引進國內至今僅5年左右,故仍有些醫療人員對此技術不甚熟悉,於網路上發表與國際研究相左之看法,因此特別請教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有關於「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之正確觀念,讓民眾能夠清楚認識此治療方式。 觀念一:術中放療局部復發率高於全乳照射? 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IORT的實證醫學資料主要根據歐美國家的兩篇大型臨床研究「TARGIT」及「ELIOT」,其中TARGIT研究追蹤五年結果顯示,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組及全乳照射組,兩組病人局部復發率是2.1%:1.1%,P=0.31(無統計上意義)。也就是說,術中放射治療及全乳照射對於局部控制效果是一樣好的;ELIOT研究則顯示,若病人年齡大於50歲,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乳癌病患,對照上述兩組治療,也有相當的局部控制效果。 王崇義醫師分析,雖上述兩篇大型臨床研究都尚未達10年以上,但以目前全乳照射五年能達到2%之復發率,已是令人滿意的效果;相比目前TARGIT研究,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復發率2.1%,復發率可說是相當。 觀念二:一次性高劑量的治療不如分次低劑量? 王崇義醫師解釋,單次高劑量的治療可以引發免疫反應,改變腫瘤微環境,已達殺滅腫瘤機轉的優點,也有輻射生物學的優勢,像是加馬刀Gamma Knife及電腦刀Cyber Knife的放射治療就是此優點,故非直接用分次低劑量的方式才有較高的療效。 觀念三:術中放療違背放射治療原則? 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乳癌相關文獻顯示,腫瘤復發大多在腫瘤原發處的一公分內,並非兩公分,且術中放療照射範圍能夠觸及到大部分有風險的範圍,即使超過一公分處,也有照射到40%-50%的劑量,可以充分治療一到兩公分的復發風險處,故術中放療並非違背放射治療原則。 王醫師特別強調,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於2016年,根據部分乳房照射修改適合治療的病人標準,主要放寬年齡、腫瘤大小等限制,其中也將IORT的運用列於治療的選擇之一。 王醫師解釋,根據以上三點觀念說明,可知目前IORT之大型臨床研究雖僅有五年的追蹤報告,但就目前結果顯示,局部控制率與全乳照射組旗鼓相當,且併發症較少,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照護及生活品質,因此對於符合條件的早期乳癌病患,IORT可作為治療的新選擇。(文章提供/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446/

告別白內障別怕許老爸一個快樂的父親節

告別白內障別怕許老爸一個快樂的父親節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有位一向堅強樂觀、喜歡戶外活動的老爸,最近突然很少外出,臉上總是掛著憂愁的呆坐在家裡,原來他竟然是因眼睛看不清楚;家人帶其就醫,醫師告知他有白內障,需要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聽到開刀二個字,讓這位老爸裹足不前,原來他本身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害怕手術是否能夠成功。 3大原因 白內障病患不願手術 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指出,國內大部分的白內障患者年齡超過60歲,而患有高度近視、糖尿病者可能提早發生。臨床觀察發現,白內障患者不願意接受手術有3大原因,包括擔心手術失敗、人工水晶體費用昂貴,以及認為病情沒有急迫性;事實上,目前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安全性、成功率大幅提升,健保也有給付基本型人工水晶體,而白內障拖太久,可能併發青光眼而失明,不可不留意。 40歲後水晶體老化 病患主訴視力模糊、畏光 40歲後,水晶體開始彈性變差、變硬,從清澈的透明色變成混濁的白色、黃色。鄭成國主任表示,白內障可分為3大類型,包括核性白內障、皮質性白內障,以及囊膜下白內障,患者主訴的症狀通常是視力模糊、畏光、光線越亮越看不清楚,或是看物感覺色彩鮮豔度變差。 新型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夜間開車不成問題 隨著多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發明,使得白內障病患受惠良多。鄭成國主任舉例,一名老年男性,兩眼都有老花、白內障,嚴重視力模糊,經評估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治療,並建議選擇新型區域折射多焦點人鄭成國主任表示,隨著多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發明,使得白內障病患受惠良多。工水晶體;術後完全不需要戴老花眼鏡,無論是看遠、看近都非常清晰,就連夜間開車也都不成問題。 散光超過100度 不適合使用 鄭成國主任強調,新型區域折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上下設計,如同將多焦點眼鏡植入眼睛內,改善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環狀繞射設計的缺點,術後患者比較不會發生眩光、複視,以及減損光線的問題,且接受度較高;若病患兩眼都使用新型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視覺改善效果更佳。不過,他提醒,若有水晶體異位或脫位,或散光超過100度的白內障患者,就比較不適合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425/

肺腺癌治療存活期相近 「副作用」才是決勝點

肺腺癌治療存活期相近 「副作用」才是決勝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吃完藥後我臉部、身上長滿痘子,曬到太陽都隱隱刺痛,根本不敢出門,我才會想自己減藥啊!」。這並非唯一的案例,因為肺腺癌患者除了要「存活」,他們更想要「生活」,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主任劉杜鎮嚴肅的說道。 近年來,隨著藥物的進步,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經由標靶治療妥善控制病情,肺癌整體存活期有逐年延長的趨勢。劉杜鎮主任表示,過去診斷出晚期肺癌,幾乎只能等待奇蹟,現在不同了,依患者的病況、癌細胞基因表現,量身訂製治療組合,有標靶藥物、化療、免疫療法等可以選擇,而標靶藥物對常見的基因突變療效差異不大,決勝點在於副作用。 副作用往往是肺癌患者最介意的。劉杜鎮主任表示,有不少患者因為副作用困擾而擅自停藥,一堆藥藏在房間抽屜裡,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再好的藥,沒吞下肚也是枉然」,後來病情進展快速惡化,想重新服藥也為時已晚,對主治醫師來說也增加救治挫敗感。 劉杜鎮主任說,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指出,肺癌存活率相關的指標「治療效果跟臨床實驗證據力」,在目前3 種肺癌第一、二代EGFR 標靶藥物,幾乎相當。三種標靶藥的差異在於藥物毒性與安全性。因此,不同標靶藥物,對生活品質可能有不同影響。 肺癌標靶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甲溝炎、口腔潰爛、腹瀉、臉部皮疹等。不同藥物副作用發生比例及程度有所不同。「國內首次針對肺癌患者做的生活品質調查,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對患者癌後生活品質的衝擊最低。有四成以上患者的症狀,在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生活品質指標,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劉杜鎮道。 曾有一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50歲男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2 週後出現極大的副作用,頻繁的腹瀉嚴重影響工作表現,甚至無法外出遠行,即使調降劑量繼續服用3 個月,還是因為營養失衡體重驟降10%,病情雖控制,卻影響了對治療的信心。經建議改用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標靶藥物後,腹瀉獲得緩解,重獲治療信心。劉杜鎮說:「過去肺癌治療藥物選擇有限,醫師會著重在患者的疾病控制,現在標靶藥物療效差異不大,醫者父母心,我更聚焦在維繫對治療的信心及持續性。」 劉杜鎮主任建議,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擅自停藥,給癌細胞反撲的機會。標靶藥物不斷研發,活得愈久等到新藥的機會愈大,選擇副作用小、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抗癌之路未必一路陰霾難行,肺癌病人也能漫步蒼翠田野,欣賞藍天白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381/

B肝停藥危機大!治療首重抗藥性

B肝停藥危機大!治療首重抗藥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40多歲在醫院工作的B肝患者蔡先生,因過去B肝抗原未轉陰者健保給付三年限制、每人限制治療2次關係,竟然在沒有醫師指示下,當達到健保給付底線時,就私自停藥3個多月,進而導致體內肝病毒量飆升至30多萬,面臨換肝危機!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教學副院長暨胃腸科主治醫師楊基滐醫師表示,B肝患者在尚未穩定控制體內B肝病毒量時,不建議任意停藥,所幸該患者後續在使用已獲健保給付的第五種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後,病情已獲穩定控制。 B型肝炎病毒會侵入感染宿主的細胞核,一旦感染就一輩子脫離不了,楊基滐醫師說:「就好比一座工廠,一旦停電就無法繼續生產零件,停電越久便會開始受到破壞。」因此只要能夠長時間使用藥物阻止B肝病毒複製,抑制病毒對肝細胞的傷害,才能修復受損的肝細胞,改善肝炎病程。 楊基滐醫師也提醒,B肝治療療程較長,患者應遵從醫囑持續用藥治療。據統計,若患者任意停藥,每年約有五成機率會造成肝炎復發;而持續服用藥物三年的患者相較於未服藥患者,罹患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率要低2至3倍。 現今B肝治療口服藥物選擇很多元,楊基滐醫師建議,治療B肝應首選低抗藥性且抗病毒效果強的藥物,避免患者發生B肝病毒變異,及體內肝病毒量飆升的情況,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所幸現在已有B肝口服藥物在經過多年追蹤後,無抗藥性發生,且服用五年,七成以上患者肝硬化程度獲得逆轉,九成五以上患者肝臟組織纖維化學可獲得改善。 楊基滐醫師表示,今年B肝健保給付門檻放寬,可不再受健保年限限制,患者應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及早控制病情,重拾鮮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396/

慢性蕁麻疹癢到崩潰!卡車司機該抓癢還是抓方向盤?

慢性蕁麻疹癢到崩潰!卡車司機該抓癢還是抓方向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30多歲的男性卡車司機,因工作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南來北往行駛,開車過程須保持高度專注。但本身罹患慢性蕁麻疹的他,曾服用傳統抗組織胺控制病情,卻在行車途中打瞌睡,驚醒後冒出一身冷汗;為了安全,雖然擔心蕁麻疹復發,卻還是自行停藥。停藥後蕁麻疹便不時發作,常常在開車時全身發癢起疹,他只好邊抓癢邊開車,好幾次差點控制不住方向盤,但不抓癢又全身奇癢無比、痛苦難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柏翰醫師表示,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只要發作時就會全身癢不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蕁麻疹可分急性與慢性,前者來得快、去得快,就像一陣風,容易在全身到處亂長紅疹,數小時又消失不見;後者是指紅疹及癢感症狀斷斷續續出現,只要每週2次、症狀連續6週以上即稱慢性蕁麻疹。 「誘發蕁麻疹的因素很多,但多數人不易找到過敏原。」黃柏翰醫師說,成人的慢性蕁麻疹發病原因很多元,雖然一般人的概念是對於海鮮或牛奶、雞蛋等的過敏,但是絕大多數病患都找不到確認的過敏原。另外,壓力也是誘發的因素之一,尤其七月適逢畢業求職季,不少媽媽操煩孩子找不到工作,壓力一來也容易誘發蕁麻疹發作。 要如何避免蕁麻疹發作?黃柏翰醫師強調,規則服藥、飲食控制、調整生活作息是不二法門,病友平時應適時抒解壓力,並減少搔抓、衣服太緊、洗熱水澡等物理性刺激,如果癢感強烈可冰敷緩解;此外,忌吃辛辣、酒精等容易刺激組織胺釋放的食物。 除了生活習慣上的改善,黃柏翰醫師也表示,抗組織胺藥物可讓蕁麻疹得到很好的控制,新一代抗組織胺已改善過去碰到的問題,不僅不會引起疲倦、嗜睡等狀況;而且肝功能及腎功能不全者,均無須另外調整劑量,兼顧療效及安全性。案例中的卡車司機在接受新一代抗組織胺治療後,困擾多年的蕁麻疹才獲改善,工作時也找回最佳專注力。 此外,黃柏翰醫師也提醒,有的病友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傳統藥物在治療時需注意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不過,新一代抗組織胺已克服此情況,但仍建議病友就醫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說明自己的生活習慣及工作類型,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436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