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標示急上路 是救民?還是擾民?

基改標示急上路 是救民?還是擾民?

2015/4/14(2022/3/15 18:22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而糧食產量卻供應不及,面對糧食短缺困擾,基因改造科技將有助改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指出,近年極端氣候,導致糧食作物面臨日趨惡化的生長環境,如何利用高科技生產安全糧食以及制定完善政策,將是各國必須重視的課題。

基改標示倉促立法 恐衝擊產業及民生

事實上,基改科技有助於促進糧食安全、減少使用農藥與環保,但一般民眾仍對基改食品抱持疑慮。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月份預告修正的基改食品標示規定,包裝食品只要含有3%以上的基改原料,就必須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且將在6月實施。然而,尚未評估基改相關法規就倉促立法,恐將衝擊國內食品產業、造成民眾消費支出增加。

台灣食品保護協會及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日前舉辦「恐懼或是希望?從科學與經濟觀點剖析基改」的基因改造論壇,由台灣食品保護協會理事長沈立言與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施坤河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講座教授葉錫東、台大生化科技學系特聘教授潘子明、科學月刊社前理事長林基興、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組長余祁暐等,以中立角度並基於科學論據的看法,探討民眾對於基改議題認知,以及食品標示制度可能帶來的衝擊。

加工品需標示 成本增加恐轉嫁消費者

余祁暐指出,所有的食品(包括基改食品與非基改食品)以及有機食品等,皆具有食品安全與風險性的問題。在民眾不了解基改食品標示與食品安全無關的情況下,若基改高層次加工品皆需標示說明,食品供應鏈業者需面對原料改用非基改或有機原料、設備變更、供應合約變更等問題,甚至造成成本推升;如無完善配套,業者成本恐將轉嫁至消費者。

依據台經院估計,標示制度實施後預期未來全台每年食品支出與價格將會上漲。潘子明也認為,國內較為嚴格的標準甚至會造成貿易屏障,至於高層次加工食品標示查驗,也會引發國內廠商的不公平競爭。

事實上,基改食品上市前均通過衛福部嚴格檢驗,安全無虞才能供國人食用,林基興指出,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稱基改食品標示是「荒謬的警訊與誤導消費者」,他建議,國人「知的權利」需運用在學習基改知識與傳統育種的內涵。

基改協助緩解糧食需求壓力

余淑美指出,從農業發展來看,基改作物能降低農藥使用、對抗旱澇等惡劣環境。然而,台灣有3/4的水用於農業,加上地勢及暖化問題,常面對到缺水或留不住水的情況,而提高作物耐乾旱或少用水的能力,將是協助緩解糧食需求壓力的方法,但政府對此仍持保留態度。此外,限縮農業生技技術將使台灣落後他國水準,產業發展堪憂,且從糧食安全角度觀察,目前糧食自給率僅3成,一旦國際糧價波動,或全球發生糧荒,國內食品必定跟著漲價,甚至有錢也買不到,因此,余淑美主張「抗逆境」的基改作物研究不應被摒除。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