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兒易過敏 中醫調理揮別急性蕁麻疹

小兒易過敏 中醫調理揮別急性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9歲小男童,從小就有鼻過敏的問題,前陣子突然全身起紅疹非常搔癢,抓到破皮流血,晚上都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家長帶其前往中醫診所看診, 醫師表示該名男童屬過敏體質,在天氣過熱或是過冷、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或者黴菌)、飲食作息不正常時,就非常容易引發急性蕁麻疹。以中醫治療一個月後,症狀已明顯改善。體內濕熱、腸胃功能弱 會表現皮膚過敏症狀收治這名男童的中醫診所副院長陳照青中醫師表示,皮膚是人體的排泄器官,透過臨床觀察,許多孩童長期脾胃濕熱的問題,便會表現於皮膚,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通常這類型的小朋友喜歡吃烤炸之食物或長期喜喝冷飲,又長期有便祕的問題,一般孩童每日的排便次數應為一至二次,但是這名小朋友約二至三天才排便一次,有長期便秘的問題。肺主皮毛 調理脾、肺為治療重點另外,中醫觀點認為,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除了原有的鼻子過敏外,夏天經常吹冷氣或是電風扇,也容易造成外感風寒,風寒侵襲皮膚,是導致該名男童急性蕁麻疹的主要原因。陳照青中醫師指出,這名男童治療要著重在脾胃以及肺的調理,用藥以辛溫解表及通腑瀉熱為主,包含辛溫解表的桂枝湯加麻黃,通腑瀉熱的炙甘草、大黃,涼血解毒的牡丹皮、金銀花以及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的白鮮皮、防風等等。火針、針灸、線灸合併治療 具驅風涼血、解毒效果陳照青副院長進一步說明,除了中藥調理以外,中醫也經常使用火針、針灸或是線灸等方式合併治療,曲池穴、血海穴等穴位都具有驅風涼血、解毒的效果,對於治療皮膚疾病都有相當顯著的成效。少吃易引起過敏食物 適當流汗平衡體內外溫度為避免蕁麻疹反覆發作,陳照青副院長建議,平時應少吃加工食品,避免攝取烤炸或甜品,另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也需特別留意,如帶殼海鮮、蛋奶類、堅果類,或是鳳梨、芒果等,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夏日在冷氣房也盡量避免冷氣直吹頭部或軀幹,另適當的流汗也能有效幫助身體散熱,平衡體內外的溫度。體質失衡易受邪氣侵襲 勿用來路不明偏方或草藥陳照青中醫師提醒,若家中的小朋友屬敏感體質,有排便問題、經常腹痛、怕冷或怕熱、鼻過敏的情形發生,即代表體質失衡,尤其在腸病毒或是流行性感冒好發的季節,過敏體質的孩童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平時應做好保養、注意清潔衛生、維持正常的飲食作息,防止外在病邪入侵體內,若皮膚出現搔癢難耐的狀況,切勿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或草藥塗抹浸泡,請立即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性癌症乳癌居冠 早期發現是關鍵

女性癌症乳癌居冠 早期發現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乳癌已成為女性的隱形致命殺手,每年的定期篩檢與追蹤很重要,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顯得格外重要,婦女千萬不要輕忽。復發與轉移 是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 前台大產房病房護理長張桂玲在2001年6月,摸到乳房有一個硬塊,就醫後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經過八個月治療,她重新回到護理崗位。2009年,張女士又再次面臨乳癌復發的嚴峻考驗,癌細胞已轉移到頭骨與腰部,被診斷為乳癌第四期復發,在治療過後控制情況良好,張女士再度返回職場服務人群,堅守護理的崗位。張女士表示,復發是所有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每次在等檢查等報告的心情,就像等期中考發考卷般,讓人忑忐不安,不知是否要重修還是會被當掉?癌症基因檢測 隨時掌握身體狀況走過癌症風暴,面對癌細胞復發轉移的風險,2018年3月,張桂玲女士接受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癌症基因檢測,以抽血20cc偵測體內腫瘤DNA,追蹤監控癌症復發的狀況。張女士表示,比較起影像檢查或是檢查生化腫瘤指數方式,這個新的監控方式簡單便捷很多,非侵入性,且敏感度及精準度也提升很多,達九成以上,可監控到腫瘤細胞細微的變化,完整瞭解到癌症控制情況,隨時知道自己身體現狀,真的讓我放心很多。精準追蹤監控 提早發現腫瘤變異在癌症術後追蹤工具中,傳統生化腫瘤指數檢測包括 CEA、CA153、CA125, 而墨爾本Peter MacCallum 癌症中心教授Sarah-Jane Dawson在2013年,則是針對30位乳癌患者在復發監控或轉移追蹤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監測血液中腫瘤DNA(ctDNA),較傳統CEA,CA153監測生化指數,能早半年時間發現異常。外科醫師洪碩徽指出,根據臨床經驗,早期乳癌患者的生化腫瘤標記通常是正常,透過NGS癌症基因檢測來監控腫瘤DNA,有可能提早發現腫瘤變化;而中晚期患者能更早發現到異常,這對於治療中或轉移的病人很有幫助。液態切片技術 癌症診治新利器復發及轉移的不確定性,是許多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洪碩徽醫師指出,台灣新上市的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採用先進的全基因體NGS平台,並運用液態切片專利新技術,只需20cc血液,即可分析腫瘤DNA,最多可達197個基因數,檢出率達九成以上,適用所有癌症,並能提供臨床上標靶藥物配對,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案,14工作天即可取得紙本報告,全程台灣在地完成,目前與台灣各大醫療院所合作,提供此項自費檢測服務。女性愛惜自己 定期進行篩檢及追蹤洪碩徽醫師表示,乳癌發生率雖高,但治療效果愈來愈好,患者10年存活率可能高達七成。洪碩徽醫師也特別提醒,有高達1/3癌症與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因素有關,特別肥胖是最近全世界公認致癌之新興因子,呼籲所有的婦女,乳癌的預防從生活做起,一定要關注自身的健康, 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病史者,提前到40歲。另外,乳房觸摸到腫塊或乳頭有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診,及早進行治療與預防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青少年晚上滑手機 增憂鬱機率

研究:青少年晚上滑手機 增憂鬱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透過手機在第一時間掌握親朋好友最新資訊,是不少青少年遲遲無法放下手機的原因之一。然而根據發表於〈今日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夜間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增加憂鬱情緒的產生及降低自尊與因應能力。夜間使用手機越多 導致睡眠不良研究歷時4年,追蹤1,101名13到16歲的高中生,其中男性占 43%,女性占 57%。使用縱向潛在成長模式來檢測青少年夜間使用手機的變化、睡眠行為的變化及健康狀況的變化(憂鬱情緒、外化行為、自尊和因應能力)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隨時間進展,夜間手機的使用和不良的睡眠行為呈現正相關,並且導致隨後增加憂鬱情緒和外化行為及降低的自尊與因應能力,也伴隨著較低的學業表現。另根據麻薩諸塞州橋水大學在2014年時針對642名大學新生進行的研究發現,80%男性和女性承認自己在高中時經常熬夜,當父母以為他們在睡覺時,他們平均每晚花1 至2小時玩手機。42%經常熬夜不睡的人表示受憂鬱症所苦,在所有兒童中佔25%。世界衛生組織 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青少年連續使用手機的內容多為手機遊戲與社群網站,許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與網友共同組隊、合作退敵,或在社群中與人溝通交流,都是新世代的社交型態。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已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不少青少年在網路社群上都能侃侃而談,但與人面對面時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想法。當青少年回到現實生活中,是否能夠自我調適及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呢?陳質采醫師提醒,新科技往往帶來新問題,現代生活很難不用手機,但家長可試著提醒青少年,保持正常作息的重要性。我們的大腦有一定的生理節奏,像出國常因時差改變睡眠而感到不適。不管憂鬱或焦慮,「睡眠狀況」是判斷青少年身心健康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若睡眠狀況發生異常,家長便可以考慮適時尋求專業協助。父母以身作則 樹立手機使用規範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證明,熬夜玩手機的青少年易有心理健康問題,此階段的青少年多以同儕為重要他人,且手機幾乎是和朋友聯繫或交友社群的重要工具,父母雖不需阻止孩子使用手機,但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知道正確且有限度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決定購買手機,務必設定健康使用規範(例如做完功課才可用,最晚玩到11點,然後堅定執行),同時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可別自己長時間盯著手機,轉過身卻叫孩子放下手機,效果可是大打折扣。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

(優活健康網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魏先生之前當兵訓練時發覺頭皮有屑,起初以為只是頭皮屑,但刮掉後又再長出來,1個月後下部隊因壓力大,全身軀幹四肢皮膚病灶迅速出現,尤其冬天乾燥更癢,甚至皮膚會龜裂出血。魏先生更換數種治療效果都不佳,包括中藥、秘方都沒效,自己都想放棄。後來病灶越來越劇烈,皮膚每天都在流血,拖下衣服就看到明顯病灶。魏先生經太太鼓勵建議至大醫院皮膚科就診。一開始接受口服藥治療,2、3個月都沒有效,後來每週到醫院接受照光治療,而後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目前已經100%改善。乾癬可能導致關節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併發症炎炎夏日穿上短袖短褲好消暑,到游泳池海邊戲水更是透心涼,不過卻是乾癬病人過不了的心理關卡。不管天氣再怎麼炎熱,重度乾癬病友千篇一律的造型就是長袖加長褲,雖然乾癬病友的心裡苦,可是來自週遭異樣的眼光更令人難以忍受。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旻憲說明,乾癬是一個免疫功能失調的皮膚慢性病,乾癬病人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關節炎、眼睛發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的嚴重併發症;進一步研究證實,積極接受治療並獲得有效控制的乾癬病人,未來也會大幅降低出現上述併發症的風險。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乾癬症狀輕微者,可單以藥膏治療,嚴重者則可搭配紫外線光療、口服藥物或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醫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並協助重度病人提升改善程度達到傳統治療難以企及的改善程度。近幾年國內外的皮膚科醫師一肩扛下傳遞乾癬新知的社會責任,有越來越多的乾癬病人已經了解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治療乾癬也不只是為了皮膚美觀。林旻憲醫師鼓勵乾癬病人主動與醫師溝通討論,設定好治療目標之後並積極接受治療,不僅可以早日恢復皮膚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為自己活出信心,也為身邊所有關心您的人而努力。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

指甲病變別輕忽!5徵兆暗藏乾癬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指甲病變竟暗藏警訊!一名妙齡女子手腳指甲長期泛黃、紅腫、增厚伴隨變形、斷甲問題。為了遮醜,她時常擦上厚厚的指甲油、穿包鞋、雙手插口袋才敢外出。原以為單純是指甲美觀,8年後卻陸續合併頭皮屑暴增、後腳跟疼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竟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指甲乾癬5種表現是徵兆中山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蕭玉屏說明,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皮膚發炎疾病,誘發原因多,且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出現其他共病。根據2016年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5萬1千多名乾癬患者,約每500人中就有一位病友。乾癬主要病徵常見在頭皮、臉等外顯皮膚上,指甲也是觀察指標之一。但乾癬指甲病變常被誤認是灰指甲而輕忽。俗稱「臭甲」的灰指甲是由黴菌引起,夏天病況易加劇,甲面呈現厚、黃、黑甚至綠的顏色,接受治療有機會根治;看似單純「醜甲」的乾癬指甲病變,則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病況易在冬天出現變化甚至惡化,指甲角化異常增厚、甲色泛黃成黃油樣、甲床有鮭魚色斑或剝離、甲面點狀凹洞,與灰指甲最明顯差異在指甲摺處有紅腫脫屑,需要接受適切治療以控制病情。以下為常見指甲乾癬表現:1)匙狀指/指甲板變薄,且中間像湯匙一樣凹下去的指甲。2)指甲層狀剝離/指甲末端像要脫落一樣,與甲床分開,有時會合併見到裂縫狀出血。3)凹點/指甲上有一個個小凹洞,常見於乾癬病人(發生機率約10至15%),出現凹洞後,接下來可能出現黃、增厚的指甲變形,症狀與灰指甲很難分辨。治療上會將指甲化驗,確定是否黴菌感染。如果出現很深、不規則幾何分布的凹點,可能代表其他種皮膚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或圓禿等。4)指甲縱裂症/在指甲表面呈線狀隆起的縱痕,進一步有縱裂發生。5)指甲下角質增生/在遠端的指甲床發生不正常角化,造成遠端的指甲板下方堆積角質,增厚。乾癬病患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蕭玉屏主任提醒,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經回溯性分析4千多名乾癬患者,如有「乾癬指甲病變」者,後續發生「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其他病友的3倍。如指甲有異狀都會輕忽,如果始終治療不好,就要懷疑是否罹患乾癬,可進一步化驗指甲來確認。對已經確診的乾癬患者來說,如果發現指甲有異狀,則要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建議就醫檢查。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皮膚症狀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心血管問題等共病發生,患者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接受正規治療且至少10年內都要定期追蹤,切勿誤信偏方或民俗療法,讓病況加劇。如有「乾癬指甲病變」症狀出現,恐為乾癬性關節炎高風險族群,務必諮詢專科醫師接受適切治療,並追蹤關節發炎狀況,以免關節發生不可逆的損傷。

突然運動閃到腰 中醫治療有效減痛

突然運動閃到腰 中醫治療有效減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林老先生從事務農工作,某天騎機車跌倒,腰部劇烈疼痛。初期不以為意,但幾個月後腰部轉動仍感覺非常不舒服,甚至嚴重影響工作。就醫診斷為急性腰扭傷,以穴位針灸及中藥補腎藥進行治療,經3次針灸後,林老先生疼痛感明顯減輕許多。每周安排針灸1次,3個月後腰部已無不適,又能順利繼續進行務農工作。腰扭傷嚴重 恐導致下肢麻痛急性腰部扭傷就是常說的「閃到腰」常見於姿勢不良(如坐姿、或搬東西姿勢不正確),使得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椎間關節受到拉傷。如《金匱翼》所言:「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表示,平時不常運動,突然從事劇烈運動者,或睡眠不足、運動沒有熱身、用力過猛以及外力碰撞等因素,皆會使得腰部用力不當、超過負荷,造成肌肉,韌帶、關節囊、筋膜等的急性損傷。腰扭傷後,肌肉處於緊繃狀態,一動就會產生劇烈疼痛,甚至覺得使不上力。嚴重者,會有神經症狀,如下肢麻痛等。急性期後 傷科練功法助恢復中醫在腰部扭傷急性期處理,以針灸及放血為主,一般放血以膝蓋後面膝膕窩中的委中穴為主;依據疼痛的部位不同,選擇不同的經絡和穴道,如身體的背面屬足太陽膀胱經、側面屬足少陽膽經、脊椎則屬督脈。張育誠醫師說明,急性期過後,疼痛雖較減輕,但脊椎旁邊有很多負責脊椎穩定的深層小肌肉尚未恢復功能,若出力不慎,很容易再次扭傷。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一些適合腰部的傷科練功法(如轉腰推碑、掌插華山、風擺荷葉、搖頭擺尾、雙手攀足等),促進肢體功能加速恢復,並增進健康。

看遠更清晰 訓練肌肉改善視力

看遠更清晰 訓練肌肉改善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的護眼專家很有可能對此功法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僅靠視力訓練是不可能改善視力的。既然驗光配鏡這個產業是以銷售眼鏡為主,會有此一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令視光師懊惱的是,眼鏡行和超市都已對老花眼鏡跳樓大拍賣,導致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坊間最流行的講法是眼睛的調節(或會聚)是無法學習的。然而,你卻可以訓練高爾夫揮杆或網球發球,並期望球藝逐漸精湛。換句話說,訓練這些卓越能力,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念。既然如此,眼睛又怎麼能排除於外?畢竟,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眼睛有個調節區間。這個區間就是我們能夠看清楚的部位。它非常靈動,不斷改變。辛勤工作了一整天,在你還沒感覺累癱之前,很有可能親身經歷過此一現象,就是你已注意到了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當我們垂垂老矣,萬事皆易、景物全非是不可避免的。能量與耐力逐漸衰退,我們會需要更多的休息,也得把動作放緩。在40幾歲時就可以開始感受到眼睛調節能力(也就是視力)的限制。調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幸運的是,調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這話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眼睛的聚焦系統正如同身體其他部位,是透過肌肉運作的力量所達成的。肌肉的力量與彈性皆可被改善及訓練。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如何操作以改善你的視力。如果以往的生活堪稱平衡,以致看近及望遠的能力並無差別,那你就頗有可能終生都能維持非常好的視力。在鄉下、農莊等類似場所工作的人,經常能維持良好的視力。例如,在南美洲的原始社會以及其他生活重心以打獵為主的地區,居民通常擁有卓越的視力。當我們號稱視力為20/20時,這意味著你站在距離視力表六公尺遠的地方,可以看到八百二十七毫米高的字型。這是衡量看遠能力的指標,也稱作視敏度。有時可以藉由除式轉換成小數點來表達,因此完美的視力就是1.0。這也可以以公制來表達,完美的視力就應該是6/6或100%。此處所有的符號指標都表達了同樣的衡量尺度。年齡漸長時 視力會自然而然的退化多數已經存在的研究,皆環繞在視力相關的議題上。然而,有個專門研究終身「正常」視力的議題。艾略特(D. B. Elliott)等人在1995年發現,24歲者的正常視力大約在20/14。當我們年齡漸長時,視力會自然而然的退化,因此在75歲時,正常視力會落於20/19。(本文摘自/實證有效!神奇的老花眼自癒法/商周出版)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內14歲以下年齡層之死亡原因以交通事故傷害居首位。兒童頭部的重量佔身體重量的比例比成人大得多,且頸部柔弱,碰撞發生時小孩受傷程度也往往最嚴重,頭頸與髖部的保護在行車過程中格外重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6/29(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提供您家中寶貝出門時的該注意的交通細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時間:107年6月29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心態與狀態-用神奇之道化解生活難題

講座/心態與狀態-用神奇之道化解生活難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個發生都是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為自己的一生,選擇了一個特別的主題,一個特定的條件架構,但是,在這些條件之內,我們還是有實驗與創造的自由」。而為了擴大我們的認知並開啟智慧,我們創造獨屬於自己的實相來體驗。既然如此,面對生活上的難題,好像親子衝突、夫妻失和、婆媳糾葛、人際困境等等,究竟要徹底的「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好好體驗,從中開啟智慧,還是「學習神奇之道,消災解厄,創造逢凶化吉的一生」? 從生命價值的角度、信念創造的觀點,將帶你認識各種生活難題的意義,進而從中找出信念創造實相的啟動關鍵,以為自己打造饒富價值,且令自己滿意的人生。(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心態與狀態-用神奇之道化解生活難題講師:楊聖弘  老師時間:107年07月06日(五)下午2:00-4:00地點: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店分會(新北市新店區中央五街46號1樓)洽詢: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店分會(02)2219-7211

便利社會下被迫的孤單 讓人忘了幸福

便利社會下被迫的孤單 讓人忘了幸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最近的社會上發生很多事情,互相攻擊傷害,家人、同儕、學校都出了問題。諮商心理師李訓維表示,在這些事情背後我最有感觸的反而是現代人好像越來越孤獨。最近我跟學生家長、老師學生們討論,現在的社會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想從最簡單、最直接接觸孩子的老師身上,找到所謂的起因與變化,我們思考教育制度的變遷,中式的填鴨教育、西式的主動式學習,出乎我意料,發現討論之後我們所有人的共同答案是—孤獨。為什麼這麼說?我想邀請各位想想我們的往年時光那是一個平淡中,努力生活的年代,每天早上,因為交通不方便,大部份我們必須走路上學,途中會遇到我們的同學、朋友,有很多愉快的打打鬧鬧,接著到校之後,晨間、放學打掃、加上每天朝會,做固定早操升旗,唱國歌、校歌,跟一些五花八門的班級競賽(整潔、秩序、禮節),壁報比賽、資源回收比賽、詩歌朗誦、合唱比賽、大隊接力、園遊會、運動會、還有種種留下加練的課後活動,雖然沒有現在多元,也沒有太多刺激。科技進步、手機電腦的出現 代表著家庭變化、教改開始上課時候傳小紙條、偷講話,忙著唸書之餘聯絡感情,回家約冰果室、泡沫紅茶店、籃球場、撞球場集合,天南地北的聊,只為揮灑青春,但是科技進步、手機電腦的出現,也代表著家庭變化、教改開始。方便但是孤獨缺少關係的社會諮商心理師李訓維表示,我們努力的跟上變化,時代進步,時間拿來發展市場,文明發達。3C產品讓我們要念更多的書,卻也讓我們真正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最終,就是方便但是孤獨缺少關係的社會。團隊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專家學者演講越來越多,人們改在螢幕前自我陳述與推銷自己,曾幾何時,我們想要的只剩下問題解決或是搞笑。暢銷書排行榜剩工具、翻譯書、照片,看不到文學。因為環境要求講求效率、重視賺取金錢,人生最多的是競爭與比較,我們吞下了自己的苦果,變的越來越孤單。在台灣的內政部統計,去年的結婚率千分之5.86,創10年來最低點,比前年少近1萬對,相對的,離婚率是千分之2.31,則創下5年來新高。是世界排名第二,亞洲第一,顯示台灣在關係上,有很多的不安及擔心,無法好好彼此相處,而這樣的現象是社會所造成的孤單、難以相信父母的孩童。諮商心理師李訓維表示,當我們還一直執著賺錢、課業、跟整個大環境造成的焦慮不安時,我相信孩子想要的只是人與人間的溫暖互動,也許成功在現在來說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幸福、快樂並不難,質樸簡單但有人味的家庭與學校,比充滿競爭與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容易多了。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人生  一種不孤獨而溫暖的生活現在,如果我們有緣讓你看到這篇文章,想想家人朋友、想想自己,有沒有一種好像忘了幸福的感覺。太少彼此的相處時間,太多的汲汲營營,把時間花在羨慕、追求別人的生活。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人生,一種不孤獨而溫暖的生活,也許沒有太多的科技、沒有太多的比較,每天認真的生活,用心去體會、用愛去看世界,享受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