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父親節用最好的燕窩 為爸爸的健康加分

父親節用最好的燕窩 為爸爸的健康加分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 專屬於爸爸們的節日-父親節即將到來,在這溫馨又別具意義的日子裡,你已經想好要送什麼給辛苦的爸爸了嗎?父親節就是要送最好的燕窩給爸爸,22年食安零檢出的職人燕窩專家-廣生堂所推出的即食燕窩系列:黃金燕盞冰糖燕窩、皇后燕盞冰糖燕窩、龍紋燕盞冰糖燕窩、濃縮冰糖燕窩,就是送給家中最愛的國王的第一選擇! 即食燕窩透明化的製程 為了就是要給消費者最安心的產品 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廣生堂的即食燕窩系列產品是業界唯一清楚劃分燕盞產區而製成的即食燕窩,消費者可以從乾燕窩成品中找到相對應的即食燕窩產品,透明化的製程就是為了就是要給消費者最安心的產品。即食燕窩系列產品特色— (1) 黃金燕盞冰糖燕窩:原料採用來自印尼大尼科巴島的頂級皇后胭脂燕盞,每150公斤中僅篩選出1公斤皇后胭脂燕盞,相當稀有珍貴,是給爸爸補元氣的最佳選擇。 (2)皇后燕盞冰糖燕窩:以頂級皇后頭期燕盞製作而成,皇后頭期為蘇拉威西島中一個純淨無汙染的小島所產,聞起來有淡淡甜甜的栗香味,經檢驗後粗蛋白含量僅小於野生燕一些,實為臻品。 (3)龍紋燕盞冰糖燕窩:來自印尼加里曼丹產區,龍紋系列為燕盞中盞絲較大,其產量約僅占全年所有燕窩產量的10%,經實地探查後發現:能築此燕巢之金絲燕多為體能熟壯之燕偶或身強體健者居多,為爸爸的健康加分。 (4)君燕/晴燕幸福燕窩飲:最青的會站立的燕窩,不是燕條或燕碎,而是能喝到真材實料的一整顆完整燕盞,低卡清甜無負擔、活力滿分。 (5)濃縮冰糖燕窩:為燕窩入門款,水分較少較適合剛開始認識燕窩、品嘗燕窩的顧客。 高功率旋轉式殺菌釜 能完整保留燕窩的粗蛋白營養成分 廣生堂系列產品於政府相關單位抽驗中,燕窩的有效成分及營養價值皆能出類拔萃的原因,是擁有卓越的專業製造工法-全世界最新且業內唯一高功率旋轉式殺菌釜,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以旋轉的方式殺菌,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讓每一瓶燕窩都平均受熱,可快速縮短殺菌及熟成的時間。 一般傳統的即食燕窩是以120度殺菌30分鐘,營養價值大量被破壞,燕窩最珍貴的有效成分也所剩無幾。業內唯一高功率旋轉式殺菌釜,將溫度從6度加熱到100度只需短短的1分53秒,而從108度降溫到零下6度也只要3分鐘,整個過程只要傳統方式的五分之一的時間,能完整保留燕窩的粗蛋白營養成分,另外,即食燕窩產品皆經由德國原裝進口金屬檢測儀把關,以確保消費者每一口即食燕窩都能吃得安心。 父親節即食燕窩優惠組合 凡購買廣生堂黃金燕盞冰糖燕窩145ML 2入禮盒、龍紋燕盞冰糖燕窩140 ML 6入禮盒、君燕/晴燕幸福燕窩75 ML單瓶30入優惠組、君燕/晴燕6入禮盒,以上均享有超值優惠價,還加碼贈送NANA燕萃皇家乳清滋潤香皂1盒,燕窩珍貴的EGF表皮生長因子,省去瓶瓶罐罐,一皂搞定,洗起來清爽不乾癢,讓爸爸煥然一新、擁有清爽帥氣的好面子!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療效替代需要一套藥物互換的規則,即使它們是不同的分子。對支持者來說,同療效替代能杜絕浪費,提供高成本效益與流線式的醫療照護。對反對者來說,同療效替代是開了危險的先例,預告著藥物創新與醫師自治權的終結。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 再向社會散播類似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再向社會散播。學名藥替代的規則最初是由醫院處方集決定。到了70年代末,少數積極的醫院藥事委員會開始建議藥師,基於相同的邏輯,他們應該有能力替換藥效相近的藥物,即使化學結構不盡相同。這個主張引起了法律上、專業上與認識論上的矛盾。在事先同意的情況下,法律允許醫院處方集以學名藥替換原廠藥。按照這項規則,醫師在合約簽署同意後,醫院藥師便能以學名藥替換他們開立的藥物。那麼,醫院藥師可以運用同樣的事先同意邏輯,來替換相似但是化學上不相等的藥物嗎?頭孢菌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1979年,在某位奧勒岡州的醫院藥師詢問他能否以功能相近但化學相異的同類抗生素來配藥之後,這個問題便首次來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奧勒岡州州議會著手處理,並於1981年修訂了該州的學名藥替代法,准予替換「學名不同,但是由醫院醫務人員認定為化學性質相關且藥效相等的藥物。」奧勒岡州案的爭議點是頭孢菌素,這類抗生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在60與70年代間的劇烈成長。1945年,義大利卡利亞里大學衛生研究所所長吉賽佩.布羅素在薩丁尼亞島的近岸海水樣本發現了某種黴菌,以此生產出史上最早的頭孢菌素,這當中分離出的頂頭芽孢菌的抗菌能力比盤尼西林更廣。60年代前期,當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提煉出頭孢菌素的活性分子頭孢菌素C時,他們發現這個化學結構能以半合成的方式製造,是理想的分子操作目標。依據愛德華.P.亞伯拉罕爵士所述,頭孢菌素的核心結構「能產生種類繁多的頭孢菌素,具有潛在的利用價值。」對許多醫師與藥師 難以分辨眾多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頭孢菌素是禮來於1962年發表的克復林,只有注射劑型。1964年,葛蘭素開始販售羅瑞定;接著,禮來分別在1965年與1967年推出口服的凱弗欣與凱復力。70年代前期,首批「第二代」頭孢菌素(對葛蘭氏陰性菌相對強效,對葛蘭氏陽性菌則相對弱效)與更多的「第一代」頭孢菌素接連問世,包括cefadroxil、cefaclor、cephadrine、cephazolin、cephamandole、cephapirin、cephanone、cefoxitin與cefuroxime。到了70年代末,又有更廣效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加入戰局,包括cefotaxime、cefodizime、cefitizoxime、ceftazidime、ceftriaxone、cefpodoxime與 cefsulodin。如果連21世紀的讀者也很難理解這串相似詞,我們可以想像,70年代後期的醫院藥師在嘗試進行精確的庫存與配藥時,他的處境會是多麼棘手。7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已經成為重大手術病患的術前與術後常規處方,以預防感染。這些藥物馬上占據了多數醫學中心藥劑採購支出的最大宗。特別是手術業務繁重的醫院,他們需要庫存大量的cefazolin、cephalothin與cephapirin,而對許多醫師與藥師來說,他們無法分辨這些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有何不同。不少醫院管理階層擔心,如果沒有合理化的方案,繼續庫存所有種類的頭孢菌素將會「終結醫院」。推廣同療效替代 同樣造成爭議奧勒岡州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進行自動的同療效替代,這個實驗之舉引來了高度關注與迅速仿效。80年代前期,近半數的醫院為這種大量開立的預防性抗生素制定了同療效替代的規範。到了8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的互換幾乎是所有醫學中心的常態,醫師也沒什麼抱怨。1982年,美國藥學會專業事務政策委員會回顧了頭孢菌素互換的成功,希望能向醫院外推廣同療效替代。就像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讓藥師在臨床與衛生政策領域有了更重要的角色。美國藥學會「支持賦予藥師獨立自主權,他們可以從相同的藥理與藥效分類中選擇替代藥物(同療效替代)來配藥。」然而,和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爭議相同,自動替代與藥師獨立自主權這種用詞立刻引起了政治與專業領域的衝突。美國醫學會「強烈反對任何由藥師進行藥品或同療效替代的概念」,同時也把反同療效替代的戰線推向州議會層次。不少醫師擔心,如果同療效替代是藥品替代勢力範圍之爭的第二階段,第三或最後階段可能就是讓藥師取得處方開立權(近年已經實現在許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助理身上)。某位醫師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昨天還是極端的事情,時常到了明天就變得司空見慣。我非常確定,那些希望藥師取代醫師處方開立的人,部分或全部都是最激烈的學名藥或藥品替代的擁護者。醫師們,小心了!」保守派醫師期刊《私人診療》也警告,「『TS』(療效替代)只是醫師全面失去藥物掌控的第一步」。同療效替代受到製藥商協會、美國醫學會反對TS意指替換化學上不相等但是藥效接近的藥物,它的進行方式如下:舉例來說,某間醫院要求頭孢菌素的批發價,而cefazolin的當月進貨價格最理想,醫院處方集就隨之修訂,刪除其他的頭孢菌素。無論是哪一種頭孢菌素處方,醫院藥師都能在未獲得醫師許可的情況下自動以cefazolin來「替代」。這個程序的合法性讓人質疑;不過,它永遠都不會影響到私部門,而醫師也不可能接受,對吧?那可就錯了。美國已經有40%的急重症醫院採用TS,預期在年底達到一半。你認為多久以後,社區藥局就會開始用盤尼西林VK來調配醫師開立的安必西林處方?1986年,製藥商協會與美國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同療效替代「沒有商量餘地」。美國醫學會的詹姆士.薩蒙斯在同年的製藥商協會年會發言時,他將同療效替代的散播描述為「在我國高品質的健康照護中,我所見過的最大危機。」藥物治療決策會更貼近病患的需求藥師試圖把同療效替代定義為某種協作過程,也就是「配藥的藥師提供資訊與建議給處方開立者,如此一來,藥物治療決策會比單方面的決定更貼近病患的需求,達成治療的協同性;這是由2位互補的專業人士,雙方自願結合其知識與技術所帶動的。」然而,在醫師與藥廠的眼中,同療效替代更像是對臨床實務與醫療產業的威脅。是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化約到只剩下分類,就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如果藥物世界被歸納成了一系列的分類,醫師開立處方的習慣或品牌的行銷策略還有意義嗎?美國醫學會與製藥商學會強烈抵制同療效替代的概念,以各種方法來否決藥物分類能代表療效相等性的想法。當然,並不是所有藥物分類都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能自由互換。在他們重新部署以對抗同療效替代時,國家藥學理事會在另一類神奇藥物中發現了站在他們陣營這方的經典範例,那就是乙型阻斷劑。(本文摘自/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左岸文化)

從早期心血管藥物 學會模仿藥的教訓

從早期心血管藥物 學會模仿藥的教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乙型阻斷劑是60年代後期的心血管神奇藥物。在70年代末,它們被認為是逆轉當代盛行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功臣(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後來將乙型阻斷劑列入20世紀的十大公衛成就)。隨著早期研發的乙型阻斷劑專利在80年代逐漸失效,公衛人士便期待能擴展它們的應用範圍,來實現更有意義的公衛成果。2種腎上腺素受體 能讓類似的藥物產生截然不同的心臟效果如果頭孢菌素的早期發展是尋找表面上不同的方法來製造本質相同的藥品,那麼乙型阻斷劑就是在看似相同的藥品中找出顯著差異。在20世紀前期腎上腺素的成功後(美國藥廠研發實驗室最早的創新),製藥產業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生產了一系列名為擬交感神經作用胺的腎上腺素擬似藥。戰後的研究者逐漸瞭解,這類藥物會依據它們結合的腎上腺素專一性細胞表面受體種類,在體內的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作用。1948年,R.P.阿奎斯特辨別出2種腎上腺素受體(甲〔alpha〕與乙〔beta〕型),它們能讓類似的藥物產生截然不同的心臟效果。當腎上腺素藥物與心臟上的甲型受體結合時,心肌細胞會舒張;而當藥物和乙型受體結合時,則會造成心率加速與心臟收縮增強。乙型阻斷劑能以某些方式互換 但不完全相同因此,選擇性阻斷乙型受體的藥物預期能減緩心率,降低心臟做功,並提高心肌梗塞後的存活率。雖然第一個上市的乙型阻斷劑dichloroisoproterenol的臨床應用有限,它的模仿藥propranolol就讓心臟科醫師大為振奮。80年代前期,有6種乙型阻斷劑取得了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前4種(propranolol、metoprolol、timolol與nadolol)已經被廣泛使用,還有5種(pindolol、atenolol、labetalol、oxprenolol與esmolol)即將發表。這些藥物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它們的分子結構變異(有些次要,有些是根本性的不同)伴隨著對心率、心肌收縮與血壓的作用差異。這些差異在臨床上有多少影響,醫師的看法並不一致。一方面,食品藥物管理局為每一種乙型阻斷劑批准的適應症都不一樣(propranolol用於心絞痛、心律不整、高血壓與偏頭痛;nadolol用於心絞痛與高血壓;timolol用於青光眼)。另一方面,它們都還是乙型阻斷劑,能以某些方式互換。在1981年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心臟科醫師威廉.弗里斯曼發表了一篇乙型阻斷劑的藥理學回顧論文。他認為,使用這些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時只要劑量正確,「沒有研究指出,這當中有哪一種藥物會產生特別重大的好處或壞處。」他說,「自propranolol 之後發展的任何一種乙型阻斷劑,只要調整到適當劑量,都能有效治療心律不整、高血壓或心絞痛。」不同藥物的體內代謝差異 對某些病患可能攸關生死然而,隨著心血管生理學與藥理學領域的進步,人們發現甲型與乙型只是快速分支的受體次分類與次次分類的第一級別。80年代後期的實驗研究指出,乙型受體當中有一類關係著心臟的刺激作用,另一類則牽涉血管舒張及氣管擴張。史密斯克蘭與英國ICI藥廠的研究部門都注意到了選擇性阻斷乙一型(beta-1)或乙二型(beta-2)受體的專一性應用。70年代後期,在ICI推出的第一個「心臟選擇性」乙一型阻斷劑天諾敏獲准上市後,馬上又出現了另一個稍微不同的乙一型阻斷劑舒壓寧。進一步來說,即使metoprolol與atenolol都作用在乙一型受體,有著相近的藥效動力學特性,它們在藥物動力學上仍表現了重要的體內代謝差異。metoprolol是短效型藥物,一天要吃4次,而atenolol藥效較長,一天只要吃1到2次。metoprolol透過肝臟代謝排除,而atenolol則是藉由腎臟。這些差異對某些病患來說並不重要,對其他病患來說卻可能攸關生死。任何一種乙型阻斷劑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種應用在某適應症80年代末,乙型阻斷劑已經成為現代醫學裡最具前景且應用廣泛的藥物新分類;然而,它們也挑戰了同類藥物在概念上應該擁有的一致性。1987年,威廉.弗里斯曼再次對乙型阻斷劑發表評論,他推翻了自己先前主張的乙型阻斷劑可替換性,指出這個藥物分類中的諸多差異正是製藥策略的具體課題。乙型阻斷劑是「一種典型的藥物分類,即使化學結構與藥理性質類似,它們還是不能互換。」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顯示,這些看似相近的藥物,它們的差異並非微不足道。諷刺的是,如同弗里斯曼的論點,正是乙型阻斷劑模仿藥的增長說明了我們對受體次分類是多麼一無所知。只有在各式各樣的乙型阻斷劑問世,引起嗜睡、憂鬱、性無能與乾癬等不同副作用之後,藥物性質差異的關聯性才變得明顯,例如脂溶性(與它影響的血腦屏障通透性)。此外,藉由這些藥物在1987年以前的廣泛應用所累積的知識(現在已經用於20種以上的適應症),研究者才足以證明,任何一種乙型阻斷劑都不能視為可取代另一種乙型阻斷劑在某特定適應症上的應用。曾經在乙型阻斷劑當中尋求差異性證明的弗里斯曼,現在堅決主張要由宣稱相似性的人承擔舉證責任。他認為,「乙型阻斷劑之間的互換應該要基於文獻上的證據,以證明它們對某種適應症的藥效。」在具有重要臨床差異的世界中 千萬別把事物認定為相似弗里斯曼的研究受到了國家藥學理事會的贊助,他們在40與50年代發動了成功的宣傳活動來抵抗學名藥替代。80年代中期,國家藥學理事會做出讓步,承認學名藥替代是消費者消費活動當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並將焦點轉向反對同療效替代。對於國家藥學理事會來說,乙型阻斷劑的故事闡述了在具有重要臨床差異的世界中,把事物認定為相似的危險。如果醫療補助計畫提供給所有心臟病病患的是propranolol而非atenolol或metoprolol,會有多少心肌梗塞的病患因此喪命?在弗理斯曼的乙型阻斷劑不可替代性論文發表的2年後,國家藥學理事會的理查.A.李維也發表了批判性文章,談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的不可替代性。幾年後,同療效替代的臨床風險成了司空見慣的批評。在抵制同療效替代的力量中,乙型阻斷劑似乎只是最前頭的鋒芒而已。(本文摘自/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左岸文化)

預防喉嚨機能衰退 關鍵在喉結肌肉

預防喉嚨機能衰退 關鍵在喉結肌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知道嗎?當吞嚥能力降低,外觀上也會出現明顯的警訊。那就是「喉結」的位置會往下降。有很多老年人的喉結位置降到很下面,這並不是因為天生就在那麼下面,年輕時都是在很上面,隨著喉嚨能力衰退,才慢慢地下降到那樣的位置。附帶一提,「喉結」的正式名稱是「甲狀軟骨的喉頭隆起」。女性也具備喉結,只是不像男性那麼突出。「會厭」在吞嚥食物瞬間往下蓋 堵住氣管入口喉結會下降,是因為吊起喉結的肌肉或肌腱衰退了。各位在咕嘟吞下食物時,會覺得喉結(喉頭)上下移動吧?為了確認,請試著咕嘟吞一口唾液。這個動作的完成,是靠名為喉頭上舉肌肉群的肌肉,把喉結(喉頭)往上拉、往下拉。在喉嚨裡,是由喉頭負責把食物與空氣分開,而「喉結」就在喉頭前面。在氣管與食道的分歧點上,有名為「會厭」的「喉嚨的蓋子」。這個蓋子在呼吸或發聲時會張開,在吞嚥食物時會瞬間往下蓋,堵住氣管的入口,這樣食物就不會進入氣管。年紀增長 喉結的肌肉會逐漸衰弱要關閉這個「喉嚨的蓋子」時,喉頭會整個往上前方推動。這就是在吞嚥食物的同時,用力往上移動把「蓋子」關閉的作用。這時候,就是靠喉結的肌肉──喉頭上舉肌肉群──把喉頭往上拉。每次吞嚥食物時,喉結的肌肉都會用力地把喉頭往上拉,關上「蓋子」。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這個喉結的肌肉會逐漸衰弱。這麼一來,不但把喉嚨往上拉的能力會減退,喉頭的位置也會整個往下降。而且,支撐肌肉的力量會減弱,從外觀上也看得出喉結的位置下降了。喉結的位置下降到這種程度,「喉嚨的蓋子」就不好關閉,很容易發生誤嚥。誤嚥主因為「喉結肌肉的衰退」「蓋子」關不緊,飲食物就會從那裡產生的縫隙侵入氣管,引發誤嚥。總而言之,誤嚥這個問題就是「源自於喉結周圍肌肉的衰退」。當然,引發誤嚥還有「反射的衰退」、「喉頭的知覺降低」等其他種種要因。但其中又以「喉結肌肉的衰退」為最容易引發誤嚥的主因。反言之,要預防喉嚨的機能下降,關鍵就在於防止「喉結肌肉的衰退」。也就是說,保護我們的嚥下機能的重要關鍵,在於如何維持喉嚨的肌力,以保有「使喉結順暢地上下移動的機能」、「『蓋子』順暢地開閉的機能」。(本文摘自/練喉嚨:不想死,就不能讓喉嚨老化!日本耳鼻喉名醫獨家傳授讓喉嚨返老還童的「喉嚨體操」,每天5分鐘,延命10年!/平安文化)

驚!40歲起 喉嚨機能就開始衰退

驚!40歲起 喉嚨機能就開始衰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女性或男性,喉結的位置都是從年輕時開始一點一點地下降。尤其是到了六十歲以後,更是急速下降。男性原本位於第五頸椎與第六頸椎之間的喉結,都下降到比第六頸椎更下面的地方了。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竟然從四十多歲就開始下降了。別說是三十歲年齡層的人了,恐怕連四、五十歲年齡層的人都沒有「自己的喉結位置正在下降」的自覺吧。但是,喉結的下垂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進展,置之不理,什麼都不做,六十歲以後就會急速下降。從40歲開始 喉頭上舉肌群慢慢衰退各位不覺得這件事很可怕嗎?喉結的位置下降,證明使喉頭上下移動的喉頭上舉肌群的功能正在衰退。如前所述,這個肌肉衰退,喉結下降,很難把喉頭往上抬,會厭的蓋子就不容易蓋上,會大大增加誤嚥的可能性。若是誤嚥,當然會提高引發誤嚥性肺炎的可能性,也大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我們從四十歲開始,就在養大這種會導致可怕狀態的「問題芽苗」,卻渾然不知。但是,各位,只要及早發現吞嚥能力的衰退,採取對策,就能及時拔除這個問題芽苗。吞嚥能力可以鍛鍊。平時多鍛鍊喉嚨的肌肉,就能鍛鍊吞嚥能力,讓功能停止衰退。最好從年輕時開始鍛鍊 長肌肉須約6週或許有人會想:「喉嚨的肌肉怎麼可能鍛鍊呢?」請放心,如同鍛鍊肌肉就能讓手和腳長肌肉那樣,靠訓練來鍛鍊也能強健喉嚨的肌肉。而且,鍛鍊喉頭上舉肌群就能逐漸加強「抬起喉結的力量」、「支撐喉結的力量」,喉結的位置自然會慢慢升高。所以,趁年輕時盡可能加強喉結的肌肉,喉結的位置就不會下降,永遠保持在高的位置。如此一來,就能有效降低誤嚥及因此引發肺炎的風險。所以,請各位務必從平時做起,有意識地加強喉嚨的肌力。所有肌肉不管從幾歲起都能鍛鍊。最好是從年輕時開始鍛鍊,但即使到了七、八十歲年齡層,積極訓練也會長肌肉。一般而言,長肌肉需要大約六週的時間。喉嚨的肌肉也一樣,即使邁入高齡,嚥下機能衰退了,只要當下開始加強肌力,嚥下機能就有可能復原。而且,完全不需要嚴格、痛苦的訓練。只要持續做輕度伸展或體操程度的訓練,就能充分鍛鍊喉嚨的肌肉,強化吞嚥能力。「喉結下降跟臀部下垂是一樣的」,但是,現今世上,即使年紀增長,不論男女也都有人靠訓練維持曼妙的身材吧?垂下來的臀部,靠深蹲運動,不管幾歲都可以變回緊實。請把喉嚨的訓練想成跟臀部的訓練一樣。從年輕時開始認真訓練喉嚨的機能,也能高高保住喉結的位置,長長久久維持健康狀態。做抬起喉結的訓練 可自行進食我要在這裡介紹這幾個呈現喉嚨訓練效果的案例,儘管這幾個例子有些極端。七十多歲的森田先生(假名)來我門診就診時,已經放置了胃造口,處於不能從嘴巴吃東西的狀態,造成營養失調。但是,依據檢查結果,我認為「治療後有可能復原」,為他進行食道擴張治療,以及營養管理指導,並請他開始做抬起喉結的訓練。其結果,開始出現可以一點一點從嘴巴進食的跡象,一年後不但可以吃白米了,連胃造口都可以摘除了。他本人和家人有多麼高興可以拔除胃造口,是不言而喻的事。就像這樣,開始做喉嚨的訓練,有時會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總而言之,各位,喉結位置從四十多歲就開始下降了。為了不讓喉嚨機能衰退,要盡早開始「強化吞嚥能力的訓練」。(本文摘自/練喉嚨:不想死,就不能讓喉嚨老化!日本耳鼻喉名醫獨家傳授讓喉嚨返老還童的「喉嚨體操」,每天5分鐘,延命10年!/平安文化)

常扭到腳踝?教你急性處理、預防之道

常扭到腳踝?教你急性處理、預防之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解剖圖來看,踝關節是一個半球狀關節,活動性很高,可以做很多不同方向的動作。而腳掌區域除了前方腳趾的關節能非常靈活地動作以外,其餘的關節都有許多韌帶連接包覆,形成非常穩定的結構,所以中足區域所形成的足弓能夠穩定身體,並協助平衡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一旦出現腳踝扭傷,或者肌力不足與韌帶鬆弛造成中足不穩定、足弓塌陷,都有可能進一步引起疼痛以及傷害,並衍生成慢性問題。腳踝周圍有從上方延伸而來的腓腸肌、比目魚肌等後方肌群,脛後肌、屈拇趾長肌、屈腳趾長肌等內後側肌群,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等外側肌群,脛前肌、伸腳趾肌、第三腓骨肌等前側肌群,這些肌肉靈活地控制著腳踝產生動作,也在跑步與走路時擔任吸收地面衝擊力並轉而釋放的角色,其中,阿基里斯腱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轉換因子,如果與它直接連接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過度緊繃,就可能讓跑步和走路的效能變差,甚至引起阿基里斯腱與腳跟的疼痛。這個區域常見的疼痛包括腳踝周圍、腳跟與阿基里斯腱、腳背、內側足弓區域及腳掌底。病症一:足跟周圍與阿基里斯腱疼痛運動中發生的處理方式:跑步中出現這個區域的疼痛,可以停下來伸展小腿後側肌群,減少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緊繃問題,就能有效減緩疼痛。醫療處理方式:詳細檢查小腿後肌群的緊繃,還有阿基里斯腱是否有拉傷的狀況發生,同時必須檢查足底脂肪墊的狀態,必要時需給予足跟墊的支撐。日常預防方式:勤加伸展小腿後側肌群是預防足跟痛與阿基里斯腱疼痛的不二法門,穿著高跟鞋、過硬的鞋底都有可能加重症狀,應盡量避免。也可以訓練小腿後側的肌耐力,減少緊繃的機會。病症二:腳踝內側疼痛運動中發生的處理方式:跑步中出現這個區域的疼痛,可以停下來做腳板外翻來伸展脛後肌,以及做大腳趾的拉筋動作來伸展屈拇趾長肌,減少這些肌群的緊繃以及疼痛問題。醫療處理方式:詳細檢查踝關節的排列狀況,尤其是距骨的位置是否有異位,如果曾經扭傷過,韌帶撕裂加上重力擠壓就有可能讓距骨排列異常,引起反覆性的傷害,必要時需做操作治療讓骨頭復位,搭配增生治療注射來修復韌帶,並針對這些經過腳踝內側的肌群進行放鬆與強化,例如單腳站墊腳尖的訓練。日常預防方式:單腳站墊腳尖訓練是一項不錯的日常預防運動,也可以當作暖身運動來進行。如果急性扭傷,兩週內可以使用護踝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但長遠來說,必須強化肌群才能徹底避免復發。(本文摘自/無傷跑步/奇点出版)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

愛穿露肚裝 當心寒氣侵入傷脾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脾經像媽媽一樣守護我們,我們也要記得守護脾經,關於脾經的保養,大家只要記得一個原則:包覆它!保護小腿部的三陰交 對於女性朋友尤其重要許多婦科問題,都來自風寒邪氣客於胞中(就是子宮)。而風寒進入胞中的主要管道就是小腿的三陰交穴。建議盡量穿著長褲,而且是褲管能蓋過三陰交的長度。如果必須穿裙子,也盡量穿上襪子蓋過三陰交。保護下腹的肚臍及腰部的命門穴脾經經筋的遊子衣,其實很像女性的連身衣,如馬甲,或小嬰兒的包屁衣。有一段時間年輕人流行穿低腰褲和垮褲,女生露出白嫩嫩的肚臍,男生露出粗壯壯的腰部,看在中醫師眼裡,很為這些年輕人未來的健康憂心。因為在腹部及腰部坦露出來的部位有兩個重要穴位;腹部肚臍為「神闕穴」,腰部為「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下方(中醫稱為十四椎。對於脊椎數的算法,中醫是從胸椎一路累積算到薦椎。扣除胸椎十二椎,十四椎即第二及第三腰椎之間),這兩個位置剛好前後相對應。光看名字中有「神」和「命」,就應知道是重要穴位,兩穴對生殖泌尿系統和腸胃系統有重大影響,應該避免曝露在外。若長期受寒,讓寒氣由肚臍及腰部侵入體內,不僅傷脾,更會傷了元氣,百病叢生,狀況比三陰交受寒嚴重許多。建議天冷時,把衛生衣紮進褲頭,或穿著高腰褲,別讓冷風有機會趁縫而入。從肚臍到命門穴這一圈是養生保健圈既然說到肚臍及命門穴,就跟大家進一步介紹中醫養生觀點。周左宇老師上課時講過一個案例:將熱飯加上胡椒,揉成一小團,填在肚臍中,是治療急性腹部脹氣疼痛的秘方,立刻見效。(這個方法治療寒性腹痛應該也很有效)中醫非常重視肚臍神闕穴和命門穴,除了穴名有特色外,穴位位置也是關鍵。肚臍肌肉少而薄藥物易通過 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肚臍屬於任脈,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被歷代醫家視為治病保健要穴,才有「神闕穴」之稱。這裡的肌肉少而薄,藥物易於通過臍部,進入細胞間質迅速佈於血液中,所以中醫師常在肚臍做灸療,防治百病,養生保健。「命門穴」位在腰椎上,屬於督脈,但與腎關係更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有人體生命的元陰與元陽,腎經貫穿脊椎,連結命門穴,因此命門穴兼具有腎的特性,包括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源,能固本培元,也是中醫很重要的保健穴。屬於任脈的神闕穴與屬於督脈的命門穴,兩穴前後相對,若將之連結成一圈,就成為「保健養生圈」。早年婆婆媽媽們照顧嬰幼兒時,都會在腹部前後圍上一圈毯子,將小朋友包裹起來,或者穿比較長的上衣,紮進內褲裡,避免受寒而出現腹痛、腹瀉、抽筋、夜哭等。這一圈保護毯同時包裹了神闕穴與命門穴,當然可以防寒。基於中醫理論,這個保健方式不限於嬰幼兒,我也經常如此穿著,老人家的智慧真的很棒!(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55歲開始聽不清 當心五感退化徵兆

55歲開始聽不清 當心五感退化徵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今天您所看到的世界、聽見的聲音、聞到的氣味,還有觸覺、味覺,在年紀增長之後將如何變化?我們來想像一下早餐的情景:早上起床後烤麵包當早餐。烤麵包機發出「叮」的聲音。烤好了。伸手拿時不小心碰到烤麵包機金屬的部分,忍不住叫了一聲「好燙!」,趕緊把手縮回來。確定奶油還沒過期後,把奶油塗在麵包上。這會兒奶油香融合麵包的焦香傳進鼻子裡,肚子開始咕嚕咕嚕叫了。張大口一咬,嗯,麵包的美味在嘴裡漫開。若是老年人,則是這樣的情形:早上醒來睜開眼睛,沒想到才凌晨四點,外面天還黑矇矇的。來烤個麵包吃吧!等著等著,怎麼還沒好?仔細一看,早就烤好了。因為沒聽到計時器的聲音,才以為還沒好。把麵包拿出來後,看到手才發現燙傷了。奇怪,怎麼都沒感覺?看到才知道燙到了。這麵包不怎麼香嘛!想檢查奶油過期了沒,可是字太小看不清楚。唉算了,就這樣塗來吃吧。吃進嘴裡,也嘗不出什麼味道,只是把麵包吞下去而已。五感,即所謂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但並非全部一起退化。就讓我們一個個說明:視覺首先是老花眼。約從四十歲開始,眼睛就會開始有老花現象。五十歲之後,會覺得書上的字難以閱讀。超過六十歲的話,不使用老花眼鏡很多東西都看不清楚。再來是白內障。有一半的人會在五十歲左右開始發病,超過八十歲的老年人,患有白內障者則將近九十九%。白內障患者在太暗或太亮的環境中視力會變模糊。例如半夜室內昏暗,起床上廁所可能會在上下樓梯時踩空摔倒;晚上開車時可能被對向來車的車燈照到目眩而發生車禍。 聽覺通常在五十五歲之後會開始聽不清楚,六十五歲之後聽力急速惡化。到了八十歲,會有約七、八成的人重聽。最明顯的症狀是高音聽不清楚,會忽略電子儀器的聲音。比方說聽不見電子體溫計的「嗶嗶」聲,以為體溫還沒量好,一直把體溫計夾在腋下。其次是慢慢地無法分辨複數的聲音來源,例如觀賞有許多來賓的談話性電視節目時,很快就失去耐性不想看。跟許多人一起聊天時,會因為聽不清談話內容,而沒注意到重要約定。走在路上也會聽不見後方來車的聲音,因而被撞倒。嗅覺嗅覺會隨著年齡增長愈發敏銳,但到了五、六十歲,靈敏度就開始下降。七十歲左右開始大幅下降,但當事人自己未必感覺得出來。嗅覺與味覺有關,味覺也會連帶變得遲鈍。因此日常生活中不會注意到自己的體臭、口臭,引起別人的反感。或相反地不知不覺灑了太多香水,讓旁人皺眉。味覺味覺約從六十歲開始衰退。由於味覺衰退,食物調味料越放越多。雖然覺得別人做的飯菜無味,也還可以耐著性子著吃,但就會忍不住想多淋點醬油或醬汁,導致鹽分攝取過量。味覺一遲鈍,吃飯的樂趣就降低,食欲也跟著不振。雖然現在吃得起高級料理、上等食材,但總覺得以前的食物比較美味。觸覺(含溫、痛覺)大約五十歲時開始退化,七十歲時明顯退化。拿取物品的感覺變弱了,東西容易從手中掉落。對溫度的感受也變得遲鈍,容易燙傷。跟年輕人同處一室時,對空調的要求不一樣,容易招來白眼。而除了五感以外,身體還會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來看看其他機能與臟器的情形:肌力、關節大約四十歲開始,腰部、膝關節會有疼痛變形的狀況。根據統計,八十歲的老人五成有膝關節變形,七成有腰部關節變形問題。肌力也在約四十歲左右開始下降,五十到六十歲時變得更明顯。上半身肌力下降問題比較不明顯,就算照鏡子檢查也不太有感覺。但是會開始變得不喜歡走路,步行速度也逐漸減緩。就算走在沒有起伏的平地上也容易跌倒。記憶力、智力記憶力從五十歲開始逐漸衰退,六十至七十歲時變得明顯。不過,有的記憶會衰退、有的不會,端視其屬於何種記憶種類與記憶方式。智力的退化也因其種類與使用方式而有所不同,有的到八十歲還能維持,有的從六十歲左右就開始退化。腎臟、膀胱、前列腺腎臟、膀胱、前列腺從四十歲左右機能開始退化,六十歲左右明顯感受到退化,開始頻尿。心臟、血管心臟、血管從六十歲左右開始退化。會引發心肌梗塞與腦中風,讓人在長時間移動或運動時覺得疲憊。肺肺則是四十五歲左右開始緩慢退化。登山爬坡會覺得費力,長時間移動、運動時會感覺疲憊。(本文摘自/老後行為說明書:解讀父母最需要你了解的16種行為,讓相處和照顧更順利/商周出版)

講座/血油高怎麼吃?

講座/血油高怎麼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疾病種類也隨之改變。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動脈硬化,而糖尿病、高脂血症為動脈硬化的加速因子,報告顯示血脂肪異常,更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26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孫文蕙營養師主講「血油高怎麼吃?」,希望民眾藉此場團了解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7年7月26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皮膚過敏發癢 可能是堅果惹禍!

皮膚過敏發癢 可能是堅果惹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敏症狀千奇百怪,連骨頭疼痛都可能出現,很多人停吃堅果五天後,關節發脹和疼痛就消退了,到第十天,皮膚紅疹發癢也消失的差不多了。藥物過敏嚴重會休克其實食物所引起的過敏才是最常見的。至於要判斷是食物過敏或藥物過敏非常簡單,藥物過敏的特點是:1)立即型:症狀較輕。吃藥幾小時內就會發作,如皮膚紅疹(蕁麻疹)、眼睛或嘴唇水腫、頭暈、呼吸不順、腹痛,嚴重時會休克昏倒(很少見)。停藥就會自行改善。2)延遲型:症狀較重。三∼二十天才發作,如皮膚紅斑(斑丘疹),輕則發燒、眼睛灼熱、吞嚥不適,重則皮膚發生疼痛性紅疹水疱,甚至全身大面積皮膚剝落,嘴巴和眼睛的黏膜潰瘍,嚴重時可能死亡(極少發生)。必須趕快到醫療單位使用抗過敏藥治療。藥物過敏比較會在西藥出現,通常是較嚴重的延遲型過敏。最常見的是抗生素和退燒止痛消炎藥。中藥只有少數富含蛋白質藥材,如蜈蚣、殭蠶、天花粉可能產生輕微的立即型過敏,其餘幾乎不可能過敏。有些人吃一包中藥就明顯感到某些不舒服,其實並不是過敏反應,而是體質太虛,藥性只要偏寒一點或偏熱一點就立刻不適應。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向醫師反應怎樣不適,醫師做點寒熱方面的小調整後再服用就好了,不要急著換醫師,換醫師又要冒一次「初次處方」的風險。食物過敏以皮膚發癢、關節疼痛為主食物過敏則通常是三天內發生,通常以皮膚發癢、眼睛發癢、關節疼痛為主。如果吃中藥前三天都好好的,後來突然間皮膚莫名其妙發癢了,最有可能是最近剛好常常吃到某種不適合的食物,而不是吃中藥的關係!堅果竟然是過敏發癢的元凶之一那麼,到底是什麼食物最可能引起過敏呢?反覆推敲,幾年後才發現竟然是堅果!其他常見的還有:起司等乳製品、含糖食物(包含香蕉以及高果糖糖漿)、壞油(氫化脂肪和氧化脂肪)、糯米類、過度加工的垃圾食品、麵粉類製品。就堅果過敏的排行來看,花生第一、杏仁果第二、芝麻第三、腰果第四。而加工方式不同,嚴重度也會不一樣,例如高溫烘烤或油炸過,又淋上糖漿的,所造成的過敏最嚴重!要注意一點,堅果過敏不見得只會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也可能使某處關節僵硬,甚至疼痛,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關節炎。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其實天底下沒有一項東西是一定好或不好的,只能說適合不適合。而且就算適合,吃多了也不好,就算最溫和的白飯,如果一餐吃兩碗,早晚也是會出問題的。過敏或發炎是身體的抗議方式這二十年來大家受到各種資訊影響,「堅果等於健康」的印象根深蒂固,加上它本身非常好吃涮嘴,在想得到健康的念頭驅使下,不知不覺就過量了,而且通常是一買就是大分量,接著就連續每天吃,體質好的人還沒關係,偏偏吃堅果的人大多是體質比較差的,那就只能眼看著問題發生。其實,過敏發作的快慢也和勞累與壓力程度,以及平時是否常吃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有關,例如麵包、餅乾、甜食、煎的、炸的、加工品、刺激物、高溫和燥熱食物,這些都會讓過敏的程度加重。但是有些人吃同樣的東西,卻沒有引起過敏反應。這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的緣故。對於不適合的東西,每個人的承受程度不同,有些人雖然吃了會引起過敏的東西,但平常沒有壓力,沒有熬夜,沒有過度勞累,這樣身體有足夠餘力壓低過敏反應,所以沒有發病。平常是屬於非常勞累,壓力也很大的人,身體早就疲於應付了,一旦又吃到不適合的食物,例如高熱量的堅果,身體一下子處理不來,受不了就發出抗議訊號,用過敏或發炎的方式呈現出來。其他高熱量食物如起司、甜食、糯米、油炸類,都是一樣的原理。台灣人過敏(發炎)食物排行國內某預防醫學機構研究團隊分析二O一六年一千五百多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大數據後發現,國人十大過敏食物排行榜,依序為:1)蛋白2)小麥3)花生4)螃蟹5)蜂蜜6)牛奶7)奇異果8)杏仁9)牡蠣10)芝麻小心!當食物引起過敏反應時的症狀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對食物異常的反應。其症狀可輕可重,包括發癢、紅斑、舌頭腫大、嘔吐、腹瀉、蕁麻疹、呼吸困難到低血壓等等。輕微程度者會有嘴唇或面部腫脹、抽搐、嘔吐、腹痛、拉肚子或起疹子等,嚴重者(極少發生)會休克,有生命危險,可能突然猝死。一般食物過敏的症狀會在進食後數分鐘到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後才發作。(本文摘自/五代中醫救命之方:保心臟、斷焦慮、抗血糖、去肝炎,急慢症實證病案大解析/幸福文化)

Menu